-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
唐山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 命题人:梅鹏飞 审核人:刘连军 说明: 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卷Ⅰ(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段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这里的“封建”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行省制 2.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 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 3.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嫡长子继承制排除在王位继承圈以外的众王子弟,获得了新建诸侯国的权力,更得到了一般宗族子弟绝不会出现的各种政治特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A.推动了王室宗族迅速分化 B.强化了王室间的血缘纽带 C.有效缓和了各诸侯国矛盾 D.实现了地方对中央的拱卫 4.《大清律例》载:“嫡庶子男,除有宫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表明清代在财产继承方面 A.所有家庭成员均分财产 B.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 C.子女都有平等继承权 D.嫡庶长幼之分趋于淡化 5.秦朝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 A.强化君主专制 B.规范官吏从政 C.树立法律权威 D.加强中央集权 6.公元前133年,多次朝议后,汉武帝决定发兵30万征匈奴,企图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但终因汉朝官吏“具告单于”,匈奴全师而退,使汉军无功而返。据此推测,汉武帝此后采取的针对措施有可能是 A.实施推恩令 B.建立中朝 C.推行察举制 D.设置刺史 7.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 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8.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践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9.公元前128年,汉武帝规定:“不举孝,不举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反映出当时 A.世家大族把持地方政治 B.地方政府人才匮乏 C.孝子廉吏较少很难荐举 D.察举制度推行不力 10.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C.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 D.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 11.对于玄武门之变,史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各自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简况如下表 所代表和依靠的社会集团 李建成和李元吉 关陇军事集团,主体是魏晋以来的军事贵族 李世民 山东豪杰集团,主要是北魏下层士兵的后裔,隋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各民族的武装农民等 据此可以判断,玄武门之变导致了 A.世家大族势力受到削弱 B.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丧失 C.下层民众控制初唐政权 D.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 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最能反映钱穆观点的制度设计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13.唐代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这反映出 A.门下省掌握着中央监察权 B.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 C.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对立 D.唐朝中央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14.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 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15.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16.下列政治举措推行之初,对打破贵族专权、推动官僚政治发展未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设置郡县 B.创建太学 C.创立科举 D.设立刺史 17.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机构是“中书门下”,它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18.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这些做法 A.促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B.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 C.推动了文人政治的形成 D.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 19.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宋太祖曾对大臣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经书。”宋太祖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 B.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 C.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 D.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 20.元代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1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1员、左丞1员、参知政事2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据此可知,元代 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 B.政制缺乏制约机制 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2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22.“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23.明代中央秘书机构及各部门的秘书由进士通过馆选,进入翰林院学习后才能担任。同时实行了进士观政、监生历事的实习制度和从地方现任职官中挑选秘书的“观政进士”。明代的这一制度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制约力度 B.提高了秘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C.促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推动了秘书选抜的公平公正和实效性 2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6.《明神宗实录》载:“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皆奉圣断;……皆听主者。”这说明 ①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②明朝内阁的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A.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 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 28.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据此可知,司马迁 A.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B.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 C.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D.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 29.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 A.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30.据《后汉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在安徽寿春修建了芍陂,灌溉农田一万多顷,扩大了稻田。芍陂得以修建的背景是楚国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水旱灾害较为严重 C.新式农具推广使用 D.经济实力最为强大 31.《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这一规定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B.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 C.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 D.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 32.宋太祖“首定商税则例”,建立了上自三司,下至州县的征收体系,“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宋人更是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称“非独妨害客人兴贩,显是有违祖宗成法”。这些政策和认识 A.遏制了官僚集团的腐败 B.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 C.导致了经济思想趋于保守 D.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33.《文献通考》记载北宋部分年份的赋税收入,见下表: 年 份 农业两税 茶、盐、酒、商等 总税收收入 太宗至道末年(997年) 2321万贯 1238万贯 约3559万贯 真宗天禧末年(1021年) 2762万贯 2936万贯 约5723万贯 神宗熙宁年间 2162万贯 4911万贯 约7070万贯 表中数据说明当时 A.人民赋税负担较重 B.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D.商业地位日渐突出 34.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 D.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35.对于大禹的传位过程,战国时期儒家的说法是伯益主动让位于启,法家则说是启在与伯益的武力争夺中获胜而即位的。这种差异源于二者 A.对占有史料考证的不同 B.应对社会变革的主张不同 C.对诸侯争霸的态度不同 D.在各国受到的重视度不同 36.有学者指出:中国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与下表信息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同情行将消失之封建 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 厌弃一切制度 同情宗法 反对宗法 放弃宗法 ④个人观点 ①贵族观点 ②平民观点 ③君主观点 A.①道家 ②墨家 ③法家 ④儒家 B.①儒家 ②法家 ③墨家 ④道家 C.①儒家 ②墨家 ③法家 ④道家 D.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37.1657年,清政府建立了经筵制度,接受大臣“遵旧典,遣祀阙里(孔子故里),示天下所宗”的建议,“择端雅儒臣,日译进《大学衍义》及《尚书》典谟数条”,供皇帝学习。由此可见经筵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树立清政府的正统形象 B.维护孔子权威和宗法观念 C.提高清朝皇帝儒学修养 D.提升《大学》《尚书》地位 38.宋代儒家尊崇“仁且智”,强调“知者不惑”的同时,又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这反映出宋代儒学 A.崇尚自身力量反对迷信鬼神 B.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为目标 C.理性意识与道德规范相结合 D.关注社会和谐崇尚君子风范 39.某学者认为“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下列属于黄宗羲的思想并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工商皆本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经世致用 D.循天下之公 40.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 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卷Ⅱ(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41题14分,42题12分,43题14分。) 41.(本题1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二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4分) (2) 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6分) (3) 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4分) 42.(本题12分) 材料 明代中叶,田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金花银的出现,而是苏(州)松(江)府等地的均田均粮活动。金花银即货币化的田赋,它是封建国家为保证朝廷财赋收入对实物田赋制进行的灵活改革。“以太祖尝折纳税粮于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 、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白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与金花银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明中叶江南的均田、均粮活动。这里所说的均田、均粮不是平均地权,而是“欲因田以平其赋,使无不税之田”。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 43.(本题14分)在中国,宋朝在许多方面都是个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材料二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绘画特点的影响。(4分) (3)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6分) 唐山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01-05:AAADD 06-10:BBBDA 11-15:ABBBC 16-20:DBBBC 21-25:BADBC 26-30:CBCBC 31-35:CDDDB 36-40:CACBB 二、非选择题 41.(1)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 关系: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但地方势力较大。(4分) (2)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3分) 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3分) (3)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4分) 42.(1)田赋货币化趋势明显;覆盖面扩大;田赋征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每点2分,共6分) (2)—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为以后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1点2分,2点3分,3点4分,4点5分,5点6分) 43.(1)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或都市商业繁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4分) (2)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2分)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2分) (3)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2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新儒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愿望)。(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