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从下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宗法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始祖”等信息,符合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家天下的世袭制,选项C正确;西周时期已经不再是禅让制,①错误,选项A、D排除;选项B概括不全,排除。 2.公元前9世纪前后,周宣王出兵鲁国,干涉其君位继承,引起当时诸侯的集体不快。经此事件后,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这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A. 体现家国一体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王权与族权相结合,体现为家国一体,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B;由材料“诸侯的集体不快……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可见周王无力有效管理地方,结合所学,在秦代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排除D,选C。 3.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周代“间色”的紫色成为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A. 礼乐制的崩坏 B. 齐国独立于周王室 C. 权力高度集中 D. 分封制得到有效维护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说明周的礼乐制度对服饰的色彩有严格的规定,确定了尊卑的定制。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间色”却成为齐国推崇的颜色,说明周礼乐制度崩坏,答案为A。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齐没有独立于周王室,B错误。权力高度集中即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C不符合题意,错误。代表政治的礼乐制度被破坏,表明分封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而不是有效的保护,故D错误。 4.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 A. 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 B. 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 C. 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 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可得出具有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而商周政治制 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具有强烈的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排除 A;“上帝的嫡长子”除了神 秘性外,还有唯一性,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更能体现独尊性,“五德之运”学说也是为 了论证秦始皇统治的合法性,所以,以上材料体现了秦始皇对君主专制的强烈追求,故选 B;材料不能体 现利用血缘关系形成政治结构,这是周代宗法制的特征,排除 C;材料不能看出以德治国的方略,采用 这种学说意在论证秦代周的合法性,不代表治国主要采用这种方略,实际上,秦朝是依法家思想治国,排除 D。 5.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B.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官员的司法权被中央政府剥夺,体现的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监管,与司法机构独立无关,A选项排除。专制皇权体现的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B选项排除。地方政府的职能仍然负责地方的行政事务,D选项排除。 6.“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A. 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 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 C. 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 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答案】D 【解析】三省六部制“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提髙了行政效率”,这就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在说明三省六部制的的积极意义,未涉及加强皇权,故A项错误;三分相权不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C项错在“有效”,故排除。 7.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 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 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A正确;材料主要是关于高层行政区名称的变化并没有涉及数量问题,排除B;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所以选A 8.在古罗马曾流行一句谚语“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帝国初期,奥古斯丁专门指定一些法学家从事法律解答,明令他们的解答意见具有法律效力,要求最高裁判官和所有承审官的审判活动都必须受法律解答的约束。这说明 A. 罗马法缺乏理性精神 B. 罗马并不是法治社会 C. 罗马法有待不断完善 D. 罗马重视法学家作用 【答案】D 【解析】材料古罗马谚语“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和法学家的法律解答也具有法律效力,充分说明罗马重视法学家作用,故选D;罗马法倡导理性精神,追求公平正义,排除A;B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9.约公元前450年,“罗马平民迎来了他们的首度胜利,那就是罗马基本法律《十二铜表法》的编纂和颁布。在这部法律中,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承认”。“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承认”是指 A. 《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了公民权的平等 B. 全体公民都可依据成文法维护权利 C. 《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限制贵族的权利 D. 平民获得参与制定或修订法律权利 【答案】B 【解析】《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平民对贵族的胜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全体公民都可依据成文法维护权利,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没有明确规定了公民权的平等,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不是限制贵族利益,故C项错误;平民并没有获得参与制定法律的权力,故D项错误。 10.1831年英格兰南部的几个郡只有326万人口,却拥有235个下院席位,而北部的6个郡已经增长到360万人,在下院只占有68席。这种现象反映了 A. 两党政治正式形成 B. 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C. 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D. 南北方矛盾的激化 【答案】C 【解析】材料显示北方各郡下议院席位较少,明显体现出议会席位分配不均,为此要进行议会改革,故C正确;英国两党制正式形成于19世纪中期,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议会地位,故B错误;材料反映议会席位分布,不是南北矛盾问题,故D错误。 11.19世纪30年代,力主改革的辉格党领袖、英国首相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议院,以保证改革法案在上议院通过。但持保守态度的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集体辞职。这表明在英国政治生活中 A. 国王拥有否决议会的权力 B. 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C. 贵族势力逐渐被削弱 D. 改革派与保守派势均力敌 【答案】B 【解析】由于首相提请的要求没有得到国王的支持,所以“辉格党政府集体辞职”,内阁与首相共进退,反映的就是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中谈的是“国王否决首相的提议,而不是否决议会的决议”,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责任内阁制,没有体现出贵族势力和派别斗争,故CD项不选。所以答案选B。 12.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 联邦体制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制度 D. 主权在民原则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时间1788年可以看出,此时通过了美国1787年宪法,从材料“愚蠢的船主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离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美国确立的联邦制政体。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也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故选A。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主要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C项错误,共和制在美国建立之始就确立了;D项明显与材料无关,主权在民主要说的是总统和议员等由选举产生。 13.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 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B. 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 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D. 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亨利希望恢复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国旗,而君主派不同意,说明君主派主张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答案为C;材料体现不出君主派是否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A错误;君主派拥护亨利,但不赞同使用大革命之前的国旗,说明他们不主张恢复封建君主统治,B错误;材料看不出君主派是不是地主阶级的代表,D错误。 14.《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反映了 A. 权利实现高度集中 B. 该制度下中央对地方实施垂直管理 C. 诸侯要对周天子履行相应义务 D.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割据称霸的现象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可知诸侯向天子述职是其义务,故C正确;西周时期,权利并未实现高度集中,诸侯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故A错误;分封制下,中央并未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诸侯称霸,故D错误。 15.汉武帝的“推恩令”在加强中央集权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因为 A. 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 B. 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C. 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 D. 彻底铲除了异姓王侯 【答案】C 【解析】 “推恩令”是把地方王国的权力不断的削弱,所以才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并未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未取消郡国并行制度,选项A、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只是削弱地方封国势力而非彻底铲除了异姓王侯,选项D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6.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17.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 北宋的通判 B. 秦朝的御史大夫C. 明朝的内阁首辅 D. 清朝的军机大臣 【答案】A 【解析】“常与知州争权”说明这是宋朝的通判,北宋的通判是专门监督知州的;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和监督百官;明朝内阁首辅是中央的官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清朝的军机大臣是中央军机处的官员,只能跪受笔录,不能参与决策。故选A 18.对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办事大臣职能的描述为“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办事大臣或所在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清朝的军机处 C. 宋朝的通判 D. 明朝的内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可知此机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军机处,故B正确;汉朝的刺史是是监察制度,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宋朝的通判是监督地方文官长官的,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明朝的内阁拥有票拟权,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19.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军权高于行政权 B. 分权与相互制衡C. 总统权力至上 D.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招募和建立军队的权力,但没有指挥军队权力;又强调了总统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但没有征召军队的权力。他们各有自己的权利,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B。题干并没有强调军权和行政权的地位问题,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总统权力至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合,同时,国会也受到其他两个部门的制约,也不存在权力中心的说法,故排除C、D。 20.史学界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模式划分为三种: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与英国“相互妥协,渐进改革”的现代化进程特点相比,法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呈现的特点是 A. 政局动荡,曲折复杂 B. 政局稳定,和平斗争 C. 捍卫统一,平定内乱 D. 社会改革,王朝战争 【答案】A 【解析】捍卫统一,平定内乱符合美国,美国南北战争平定了南方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排除A。政局稳定,和平斗争符合英国,英国通过“光荣革命”这一不流血的政变结束资产阶级革命,有利于政局稳定,排除B。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但是此后政局长期动荡,共和道路艰难曲折,故选C。社会改革,王朝战争符合德国,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D。 21.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人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 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B. 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C. 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 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海外市场,而林则徐虎门销烟只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所以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是适应工业革命的要求,这是鸦片战争的根本意图,A正确;武力冲破清政府的闭关锁国障碍,只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排除B;结合史实,我们可以知道鸦片战争以后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所以英国的意图不是要与中国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排除C;英国统治者主观上不会推广先进的工业文明,只是客观上起到了这样的效果,排除D。 22.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决议。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实际上对英王负责 D. 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决议 【答案】C 【解析】《权利法案》确立了限制王权,保证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的权力在国王之上,国王要遵从议会的决议,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干要求,为正确选项。英王作为国家元首,但是虚位君主、统而不治,国家大权由议会实际掌握,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材料中议会对侵华战争拨款进行投票表决通过后,由英王以国家元首名义对华宣战,体现了英王是虚位君主,形式上有权对外宣战,选项B表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权利法案》确立了限制王权,保证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的权力在国王之上,国王要遵从议会的决议,故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23. 下列对于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的比较正确的是 ①都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②都是政府首脑,实际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 ③都与政党政治关系密切 ④都受议会制约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有关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拥有的权利说法中①④ 表述正确,英国国王不掌握行政权,最高行政权由首相执行,故②表述错误,同时英国国王是世袭继承而非选举所以与政党政治无关,故③表述错误,所以答案选择B项①④。 24.被后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这番话的意图是 A. 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 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 C. 美国应该建立开明君主制国家 D. 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限制 【答案】B 【解析】麦迪逊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不是天使,因而需要政府的管理,有必要加强政府的权力;但是,并不是天使管理人,因而可能面临着严重的专制的现象出现,所以需要对政府进行监督。故选B。AC史实错误,D不符合题意。 25. 1787年宪法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权益的需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总统制,最初也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它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A正确。 26.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与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相比,其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③国王统而不治 ④宰相对君主负责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下皇帝拥有国家大权,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故①②正确。国王统而不治属于英国特点,故③错误。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故④正确。故①②④正确,故选A。 2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每院(议会参众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 总统控制议会 B. 总统权力大,议会权力小 C. 总统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D. 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答案】C 【解析】题干没有体现总统对议会的控制,只体现总统受议会限制,故A错误。宪法规定总统受议会制约,无法看出总统与议会权力大小,故B错误。 宪法规定议会可以以绝对多数要求总统召集两院开会,这体现了总统受到议会的制约,权力受议会的限制,故C正确。题干内容体现了行政权受立法权牵制,并未体现行政权高于立法权,故D错误。 28.“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 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影响 D. 没有形成一部真正的宪法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这个伟大的民族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希特勒发动法西斯战争,出现这种情况的历史根源是德国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体现的是民族性格的影响,不是历史根源的影响;B选项错误,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跃居欧洲前列;D选项错误,该表述违背史实,德国在希特勒之前已经颁布了《魏玛共和国宪法》,它是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实现民主制度的宪法。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9.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B. 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 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 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并无实权,国家一切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内阁的出现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经过“光荣革命”后,建立内阁,并形成君主立宪制,内阁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象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明朝最高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内阁并无实权;英国内阁行使最高行政权,是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C选项错误,明初丞相制度已被废除,不存在丞相;英国内阁的长官称为首相;D选项错误,中国内阁的设立使皇权得到空前强化;英国内阁的成立使国王权力被架空。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0.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英国据此取得的侵略权益是 A. 开埠通商权 B. 关税协商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领事裁判权 【答案】D 【解析】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据此可知D项正确;A是开放上海等五口通商的权力,不符合题意;B属于关税协定内容,不符合题意;C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不符合题意,排除。 31.“这次历时十四年,纵横十八省的伟大运动,把历代农民运动推向最高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这一“伟大运动” A. 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口号 B. 获得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 C. 客观上推动清政府的变革 D. 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1864年,历时十四年,从广西打到天津纵横十八个省,把历代农民运动推向最高峰。此次事件之后清政府面对统治危机实行洋务运动,C正确;A是辛亥革命时期提出口号;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获得知识分子支持,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主张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错误。 32.《吴玉章回忆录》记载:“我还记得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所述战争带来的影响是 A. 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B.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C.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 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说明是中国被东方小国日本打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此次战争之后,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国人掀起了挽救民族危机政治改革,D正确。A和B是鸦片战争之后签订《南京条约》的影响,排除;C是《辛丑条约》的影响。 33.下表是不同史料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史料 出处 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 《民教相仇都门见闻录》《刘以桐,义和团民》 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奉案杂存》《劳乃宣,力主剿灭义和团的官员》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刚毅,主张利用义和团的官员》 A. 上述史料还原历史真相 B. 历史叙述具有主观色彩 C. 亲历者的叙述真实可靠 D. 阶级立场决定历史叙述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义和团团民“毫无滋扰”,力主剿灭义和团的官员说义和团团员“焚杀劫掠”,主张利用义和团的官员说义和团“秋毫无犯”,显然都是从自己的立场阐述义和团状况,不代表客观性,B正确;表格中历史不具有一定客观性,不能真实还原历史真实性,A错误。亲历者的叙述往往也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并不一定真实可靠,C错误。材料中论述并不是因为阶级立场不同导致,D错误。 34.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 A. 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 B. 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 D. 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事件是东南互保事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说明地方对于中央命令不予采纳,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C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A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地方不服从中央命令,并不是脱离清政府而独立,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D错误。 35.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规定 A. 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 体现防范袁世凯专权的意图 C.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现 D. 维护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是南京参议院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限制袁世凯权力颁布的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正体现出这一特点,B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实行纯美国式的三权分立体制,A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并没完全实现,C错误;这一措施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专制,并不是维护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D错误。 36.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在此毛泽东主张中共应 A. 独立掌握革命武装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D. 粉碎国民党“围剿” 【答案】C 【解析】“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说明毛泽东要从城市为中心的暴动转移到乡村为中心的武装割据,C正确;独立掌握革命武装是大革命失败后得到教训,A错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B错误;粉碎国民党“围剿”是1933年之后,D错误。 37.湘赣某区域曾出现大量标语:“建设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苦的工农群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筹款子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一历史场景可能出现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属于土体革命时期中共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是土地革命的内容,B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主要是推翻军阀统治,A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打击日本侵略者,C错误;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国共第二次内战,当时政府在延安,D错误。 38.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这反映了 A.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 国共双方的矛盾已经解决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答案】A 【解析】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紧逼,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逐渐下降,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为此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A正确;国共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因为日本的入侵而彻底解决,B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1937年9月,国民党政府公布《国共合作宣言》,C错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D错误。 39.下图是飞虎队队员在执行任务时,缝在制服上的皮质求救血符。其上有中华民国国旗、中缅印战场标志和美国星条旗的图案。旗子下方写着繁体中文“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与这一血符相关的史实是 A. 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B. 美国参加太平洋战争 C.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和徽章上的时间“1942年”可知,其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合作击败侵缅日军的历史事件。故C项正确;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与材料中“中缅印战场标志”信息不符合,A错误;美国参加太平洋战争主要是针对日本,没有国民党政府和缅甸支持,B错误;图片反映的主体是美军而不是中国军队,D项未能体现美军的任何信息,排除。 40.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上述情景发生于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成为国共两党二十年来战争的转折点,A正确;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是从1948年开始,时间不符合,B和C项错误;渡江战役是1949年,时间不符合,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41.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纪念碑碑文写到:“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三年以来”,解放军连续发动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请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 (2)“三十年以来”,国共两党曾进行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3)“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中国是如何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案】(1)辽沈、淮海、平津 (2)第一次: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第二次: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3)《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发动三大战役与国民党进行主力决战,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故从国民大革命的任务及抗日战争的结果进行回答。 (3)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及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重要的国家大事有: 选举将军和其他高级公职人员;宣战和靖和;决定一切外交问题,其中包括缔结同盟条约;听取高级公职人员的报告;公布各种决议。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民大会。这些机关包括: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元老院、十将军委员会。各执政官,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 ——摘编自赵恒烈、张鸿祺主编《世界历史资料选》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示意图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二所示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有哪些创新。 【答案】(1)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两党制),代议制(间接)民主。 【解析】(1)“名称”,根据图表可知,图一是指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指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提高效率、加强皇权、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角度分析。 (2)“基本特点”,从材料二信息“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概括得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创新”,依据材料三“英国政治制度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和代议制民主等。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镯(免)除工商业各项限制;鼓励华侨投资.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陈旭麓主蝙《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临时政府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分析该政府的建立及其施行的措施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这条道路与俄国革命道路有何不同。 【答案】(1)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影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相反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与俄国革命道路不同:俄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政权。影响:由材料“2月12日清帝退位”可知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材料“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可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由材料“镯(免)除工商业各项限制;鼓励华侨投资”可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道路:由材料“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可知这个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道路。 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走的是城市中心道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