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济南市槐荫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七年级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2017年11月) 历史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共50分) 1.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10多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里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北京人 会制造石器 会种植粟 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来源:学科网]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①遗存稻谷 ②人面鱼纹彩陶盆 ③干栏式房屋 ④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3.“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立伟业,雄立东方”。诗中被奉为“始祖”的是 A.盘古、黄帝 B.黄帝、炎帝 C.黄帝、大禹 D.炎帝、大禹 4.千佛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古称历山,因为古史称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请指出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是 A.世袭制 B.委任制 C.禅让制 D.选举制 5.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结束了部落联盟的状态,建立了第一个早期国家。这里的“他”是指 A.黄帝 B.舜 C.禹 D.启 6.“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重要标志是 A.氏族公社的公有制变为私有制 B.氏族公社内部发生贫富分化 C.部落之间出现激烈的战争 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7.下列对如图实物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多为占卜 B.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C.反映了夏朝历史 D.河南安阳大量出土 8.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下列能够代表这时期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A.司母戊鼎 B.利簋(guǐ) C.铁农具 D.冰裂纹瓷器 9.北京出土青铜器“克盉(hé,古代盛酒器或盥洗用具)”上面有载:周成王封克做堰的诸侯,管理羌族……克进驻堰地,接受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反映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10.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禹建立了夏朝 B.汤灭夏建立商朝 C.周文王灭掉商朝 D.周武王建立周朝 11.夏商周的灭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 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勤政爱民,以民为本 C.重视国防,充实军备 D.重视敛财,增加赋税 12.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 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密切 D.周王室地位衰落 13.战国时期,动荡纷争,战争众多,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牧野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民族大融合 C.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15.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 A.儒家:为政以德,重视教化 B.兵家: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 C.法家: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D.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16.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诗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所称赞的“秦王”指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17.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是用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8.西汉贾谊《过秦论》中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动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A.陈胜、项羽 B.吴广、项羽 C.陈胜、吴广 D.项羽、刘邦 19.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A.陈胜 B.项羽 C.吴广 D.刘邦 20.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A.统一六国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严酷的刑罚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一、(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诸侯国分布图》 21. 依据材料一,说明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的制度根源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回答,该制度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材料二 《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 图一 春秋形势图 图二 战国形势图 22.比较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形势图,指出图中诸侯国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简述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和积极意义。(4分) [来源:学科网] 二、(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成就示意图 图二 牛耕砖画 图一 春秋时期生产工具 图三 秦国水利工程图 [来源:Zxxk.Com] 23.依据材料一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6分)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至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24.依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6分) [来源:学科网]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及其主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仁者爱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图一 图二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兼爱、非攻、尚贤。 图三 图四 25.依据上图言论主张,判断四位思想家分别是谁?(任写其三)(6分)结合所学回答,这种思想学术的繁荣在战国时期形成了怎样的局面?(2分) 三、(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太 尉 丞 相 御史大夫 皇 帝 郡 县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26.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2分)其中,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 材料二 秦朝重要措施示意图 图三 铜权和铜量 图一 图二 27.依据材料二回答,秦朝在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分别是什么?(6分)结合所学,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材料三 自古以来,世人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说:“秦王怀贪鄙(贪婪卑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个人智慧),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仁政),立私权(个人威信),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丢在后面)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毛泽东曾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28.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赞同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七年级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B C C D C A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D B C A B C B A 二、非选择题(50分) 21.制度:分封制。(2分) 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分) 22.变化: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的数量逐渐减少。(2分) 原因:兼并战争。(2分) 意义:有利于国家的局部统一。(2分) 23.成就:铁器(2分);牛耕(2分);都江堰。(2分) 24.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2分)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2分) ƒ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2分) ④建立县制;(2分) (每条2分,答对任意三条得6分。) 25.人物:图一:老子(2分);图二:孔子(2分) ;图三:孟子(2分);图四:韩非子(2分)。 (每人2分,答对任意三人给6分。) 局面:百家争鸣。(2分) 26.政治制度名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2分) 27.措施:经济:统一货币(2分),统一度量衡。(2分) ‚文化:统一文字。(2分) 共同作用:巩固统一。(2分)[来源:学|科|网Z|X|X|K] 28. 赞同毛泽东的观点。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君主。(2分) 他结束战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治上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他北筑长城,击匈奴,派军队南开灵渠。(4分,答出两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赞同司马迁的观点。秦始皇是一个残酷的暴君。(2分) 他下令焚书坑儒,摧残文化;(2分)在他统治期间,刑罚严酷、徭役繁多,赋税沉重。(2分,答出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③赞同将两人观点结合起来全面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既是杰出明君,又是著名暴君。(2分) 作为杰出明君,他结束战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治上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他北筑长城,击匈奴,派军队南开灵渠。(2分,答出一点即可。) 作为著名暴君,他下令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在他统治期间,刑罚严酷、徭役繁多,赋税沉重。(2分,答出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