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分数除法 第1课时 倒数的认识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课件、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主题。‎ 师:在五年多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天天与数打交道,并且我们也总结出关于数的运算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比如:一个数和1相乘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一个不是0的数除以它本身结果得1;a×b=c中,a和b叫做c的因数,c叫做a和b的倍数……这些运算中都有着非常稳定的规律,说明两个数的关系比较稳定。‎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数的关系。投影出示:‎ 和 和 5和 和12‎ 请大家思考:每组中的两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汇报)‎ 生1:每组中都是一个真分数和一个假分数。‎ 生2:第一个分数中的分母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第一个分数中的分子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生3:两个数不管是分数还是整数,它们的乘积都是1。‎ 师:看来大家已经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了两个数的本质关系,即乘积都是1。请大家逐个验证一下。‎ ‎2.学生举例,丰富体验。‎ 师:请大家自己举出这样的例子。‎ 生:……‎ ‎3.提炼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具有这种关系的数互为倒数。谁来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加深理解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比较关键?为什么?自己思考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小组交流后汇报)‎ 组1:“互为”非常关键。‎ 师:“互为”是什么意思?‎ 组1:“互为”是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比如:和中,不能说是倒数,应该说是的倒数,即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 组1:是的倒数。‎ 组2:我们组认为“两个”这个词非常关键,必须是两个数。‎ 师:××=1,、、成倒数关系吗?‎ 组2:不成,因为我们研究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多了不行。‎ 组3:我们组认为“乘积是1”非常关键。如果乘积不是1的两个数就不能称为“互为倒数”。‎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已经找到了在这个概念中特别关键的部分,那就是“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 师: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概念中的“两个数”有可能是两个怎样的数?你能举例说明吗?再次小组讨论。‎ 组4:有可能是两个分数,也有可能是一个整数和一个小数,或者整数和分数,只要乘积是1。‎ 三、探究方法 ‎1.探究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都举出了许多倒数的例子。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看谁能很快地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出示例1。‎ 生汇报结果:‎ 生1:我找到了,和互为倒数,和互为倒数。‎ 生2:我有补充,和6也互为倒数。‎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我们要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就要看它们是否符合倒数的概念,也就是两个数的乘积是否是1,因为和6的乘积也是1,所以和6也互为倒数。‎ 师:回答得很好,看来你对“倒数”的概念理解得很透彻。‎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 生1:我的方法是看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不是颠倒了位置。‎ 生2:我是看这两个数的乘积是否是1。‎ 师:这两种方法都很好,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3:第一种方法,因为比较简便,一眼就可以进行判断。‎ 生4:我也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它比较快。‎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大多都喜欢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判断,也就是看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不是交换了位置。‎ ‎(2)师:同学们都会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了吗?如果给你一个数,请你写出它的倒数,你能完成吗?‎ 生齐说:能。‎ 师板书: 生汇报方法:‎ 生1:我把分子、分母的位置交换一下,就写出了的倒数。‎ 师板书:  师:你们的方法和他的一样吗?‎ 生齐答:一样。‎ 师:谁能写出2的倒数?‎ 生2:2的倒数是。‎ 师:说说你的方法。‎ 生2:我的方法是先把2写成分数形式,再采用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的方法找出2的倒数是。‎ 师:你真聪明!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在找整数的倒数时,我们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先写出这个整数的分数形式,再运用交换分子、分母的方法找出这个整数的倒数。‎ 师板书:2=  师:谁能说说0.3有没有倒数?有的话怎么写出它的倒数?‎ 生3:有倒数,和0.3的乘积等于1的那个数就是它的倒数。在找小数的倒数时,可以先将小数化成分数,然后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找出这个小数的倒数。‎ 师板书:0.3=  ‎2.出示特例,深入理解。‎ 师:刚才我们找出了例1中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还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请同学们看一看,例1中还有哪些数没有找到倒数?‎ 生:1,0。‎ 师: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小组汇报:‎ ‎(1)关于1的倒数。‎ 组1:我们认为1有倒数,并且1的倒数还是1。因为根据倒数的意义,1×1=1,所以说1的倒数还是1。‎ 组2:我们也同意他们组的看法。我们采用刚才学习的求倒数的方法,把1先写成分数形式,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然后得到的数还是1,所以说1的倒数是它本身。‎ ‎(2)关于0的倒数。‎ 组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0没有倒数,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1,所以永远不会符合倒数的条件。‎ 组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0可以写成 的形式来找倒数,可是如果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后,分子是1,分母就成了0,因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能找到答案,还能解释原因。1和0这两个数的倒数比较特殊:1的倒数还是1,0没有倒数。‎ 四、应用知识 ‎1.完成“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订正。‎ ‎2.合作练习。‎ 同桌两人中一个人任意说一个数,另一个同学说出这个数的倒数,然后交换进行。‎ ‎3.“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判断每句话的对错,并说出理由。对于第(4)题“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什么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什么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大?什么数的倒数等于这个数?‎ 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一定比它本身小,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比它本身大,1的倒数等于它本身。‎ 五、课堂小结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学得很好,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倒数,还找出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把一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可以得到这个数的倒数,并且发现了两个特殊的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坚持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六、课外作业 完成《校家乐园——畅优新课堂》对应练习。‎ 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倒数之和是,这两个自然数是多少?‎ ‎【答案】2和3‎ 第2课时 分数除以整数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重点: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难点: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平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纸片2~3张、铅笔、课件、主题图。‎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整数除法。‎ ‎(1)教师出示:4个苹果,每个苹果重600g,一共有多重?‎ 列式:4×600=2400g 师:在这个整数乘法的算式中,4、600、2400各称之为什么?(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两个因数的积)‎ ‎(2)教师把600擦去,用括号表示为:4×‎ ‎(  )=2400。再擦去4,用括号表示为:(  )×600=2400。‎ 师:在这个算式中,你已知了什么?求什么?(已知了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3)师:用什么方法求呢?(除法)‎ 写作:(  )=2400÷4 (  )=2400÷600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因为已知了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用除法)‎ ‎2.引入分数除法。‎ 师:如果将600g化成kg,2400g化成kg,上面的三道乘、除法算式又可以写成:‎ ‎4×= ÷4= ÷=4‎ 可见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3.导入新课。‎ ‎(1)口算。‎ ‎4×=(  )‎ ‎(2)根据4×=,你能写出÷4=(  )吗?‎ 由4×(  )=,可以想到什么呢?‎ 师:刚才我们根据分数的乘法算式,很顺利地写出了除法算式的商,但如果没有前面的分数乘法算式呢?我们又该如何计算出分数除法的商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 ‎1.教学课本第30页例1。‎ 出示题目: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口答,说出算式:÷2‎ 说出理由:为什么用除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求每份数是多少,用总份数除以份数。)‎ ‎2.探究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寻结果。‎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通过折一折把纸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四份就是这张纸的,然后将这样的四份再平均分成2份,分别有以下两种折法:‎ 根据这两种折法,教师引导强调两种计算方法:‎ 第一种: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就是,用算式可以表示为:÷2== 第二种:把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的一半是多少,即的,用算式是×。所以用等于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可以表示为:‎ ÷2=×== ‎(2)师: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教师引导学生将纸的再平均分成3份对折,折法如下:‎ 根据折纸,让学生理解把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3份中的一份是多少,即求的,用算式表示为:‎ ÷3=×= ‎(3)师:根据上面的折纸实验和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讨论,发现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师:想一想,分数除以整数中的整数可以是任何数吗?‎ 生:不可以,0除外。‎ 师:为什么0要除外呢?‎ 生:0不能作为除数,0也没有倒数。‎ 小结:分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比较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劣?‎ 师:在刚才的探索中,同学们都发挥了创造性,找出了两种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一种直接用分子除以除数,一种是乘以除数的倒数,请大家再想想,哪种方法更好呢?‎ 学生汇报,分数除以整数,如果分子能被除数整除,用“分子除以除数,分母不变”的方法计算比较方便,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的情况。相比较,第二种方法更为基本,能够很方便地计算任何“分数÷整数”的题目。‎ ‎4.补充。‎ 师提醒学生在计算分数除以整数时,要注意原式由除法变乘法,同时取除数的倒数时要一致,就是说,除号变乘号,除数要颠倒。‎ 三、巩固提高 ‎1.师: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 ÷3=×= ÷2= =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疑问的学生。‎ ‎(2)集体反馈,并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算一算。‎ ÷4   ÷4‎ ‎3.完成“练习七”第3题:芳芳将m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8段,每段丝带有多长?‎ ‎(1)学生自由读题,独立解决,生板书。‎ ‎(2)集体交流,得出:÷8=×=(m)。‎ 四、课外作业 完成《校家乐园——畅优新课堂》对应练习。‎ 小明将一个数除以看成了乘,他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多少?‎ ‎【答案】3 第3课时 一个数除以分数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会正确地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重点: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纸、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师:如果我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瞧,小红和小明两个人就遇到这样一件事,他们想比比谁走得更快些。(屏幕出示例题)大家看屏幕,发现了些什么,谁来说说?‎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出示课本第31页例2主题图:小明小时走了2km,小红小时走了km,谁走得快些?‎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师:要知道谁走得快些,就要比较什么?‎ 生:就要比较他们的速度谁快谁慢。‎ 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可以求他们的速度?‎ 生:根据路程÷时间=速度。‎ 师:你们会列式吗?‎ ‎2.自主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后,全班交流。‎ 板书:小明每小时走:2÷ 小红每小时走:÷ ‎3.估测结果。‎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2÷结果是多少。我们给它定个范围:是比被除数2大,还是小?‎ 生:我认为结果应比被除数大。因为小时就走了2km,1小时比 eq f(2,3)小时还要长,所以1小时走的路肯定比2km要多。‎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估测,算一算结果是多少。你们可以画线段图,也可以用纸条折一折。完成后,可以将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4.交流、探究算法。‎ ‎(1)交流验证方法。‎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谁来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画了线段图。(展示线段图)我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小明小时走的路程2km。我先求1份所表示的路程是多少,列式2×,再乘3就知道1小时走多少千米。‎ 师:你先求出来的1份,实际上是几小时走的?‎ 生1:小时走的。‎ 师:为什么要乘3?‎ 生1:因为1小时有3个小时,所以乘3才能求出1小时走的千米数。‎ 生2:我折了纸条(展示纸条),也发现可以先求出 小时走多少,1小时里有3个,所以再乘以3就可以了。‎ ‎(2)整理计算过程。‎ ‎2÷=2××3=2×=3(km)‎ 板书时,让学生说一说2×约分后得到1,是求出线段图上的哪一段,表示什么;再乘3是求出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验证我们的估测,结果3比被除数2大。‎ ‎5.理解、应用算法。‎ 师:÷等于多少?请同学先估一估结果,再列式解答,解答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交流:÷=×=2(km)‎ 师:为什么要写成“×”?‎ 交流理由:km是5个小时走的路程,先求出1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的,算式是×;再求出12个小时走多少千米,算式是××12,所以是×。‎ 师:通过计算得出结果2比被除数大。‎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判断谁走得快些?‎ 生:因为3km>2km,所以小明走得快些。‎ ‎6.归纳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认真观察我们做的这些算式:‎ ‎2÷=2×=3‎ ÷=×=2‎ 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观察,同桌互相交流发现的规律。‎ 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除法变成乘法。‎ 生2:我发现除数变成它的倒数。‎ 生3:我发现被除数不变。‎ 生4:我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就是用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师:上节课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结合这节课的内容,你能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通过比较算式的特征,发现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分数除法时,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追问:为什么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 ‎(说明除数不能为0)‎ 三、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32页的“做一做”。‎ 请同学上台板书,其他同学分小组互相检查,并提醒应注意的地方。‎ ‎2.判断对错。(错误的要求说明原因)‎ ‎(1)÷=×=2(  )‎ ‎(2)2÷=2×7=14(  )‎ ‎(3)5÷=5×=(  )‎ 师:我不用计算,就知道第3题错了。因为我发现第3题的商不应该比被除数小。这其中藏着什么秘密?‎ ‎3.发现秘密。‎ 师:大家把“做一做”第3题算式分成两组,观察每组算式中商和被除数的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结合算式说一说吗?‎ 小结:‎ 一个数除以 师:以后我们计算完后,就可以用这个规律检查一下算得对不对。‎ ‎4.抢答。‎ 不计算,说一说商大于还是小于被除数。‎ ÷  ÷2  9÷  6÷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感想,还有什么疑问。‎ 五、课外作业 完成《校家乐园——畅优新课堂》对应练习。‎ 李明准备三天看完一本书。他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第二天看了48页,第三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答案】 126页 第4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 ‎1.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两、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运算题,提高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难点:明确分数乘除,连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计算方法。‎ 课件、相关练习题。‎ 一、练习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说一说运算顺序。‎ ‎203-135÷9     75+360÷20‎ ‎(75+360)÷(20-5) 360÷(20-5)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指两到三名学生说一说)‎ ‎2.列式计算。‎ ‎(1)每盒果汁升,每杯可装果汁升,一盒果汁能装多少杯?‎ 列式:÷=(杯)‎ ‎(2)一盒果汁能装杯,有3盒果汁,一共能装多少杯果汁?‎ 列式:3×=8(杯)‎ 师:那么,“每盒果汁升,每杯可装果汁升,有3盒果汁,一共能装多少杯果汁?”怎么计算呢?你能根据题意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吗?分数的混合运算和整数一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33页例3。‎ ‎(1)读题:一盒药共12片,每次吃半片,每天吃3次,可以吃几天?‎ ‎(2)思考:题中有哪些信息?根据题中的信息我们又能得到哪些新的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求这盒药可以吃多少天呢?‎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做题思路与方法,在交流时,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小组活动,注意及时发现学生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2)学生汇报: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①先求每天吃多少片?‎ 由“每天吃3次,每次吃半片”可知每天吃的片数,用乘法计算,列式3×=(片),再由求出的每天吃片,加上已知条件“一盒12片”,可以求出这盒药能吃几天,用除法计算,列式12÷=8(天)。‎ 板书:3×=(片) 12÷=8(天)‎ ‎②先求这盒药可以吃几次?‎ 由“这盒药共12片,每次吃半片”可知这盒药一共能吃多少次,用除法计算,列式12÷=24(次),再由求出的这盒药能吃24次,加上已知条件“每天吃3次”,可以求出这盒药能吃几天,用除法计算,列式24÷3=8(天)。‎ 板书:12÷=24(次)  24÷3=8(天)‎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1)各自尝试列式。‎ ‎(2)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2÷(3×)  12÷÷3‎ 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 明确: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没有括号的只有乘除或加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则先乘除后加减。在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 12÷(3×)   12÷÷3‎ ‎=12÷ =12×2÷3(这里也可以写成×,把3看成分数)‎ ‎=12× =24÷3‎ ‎=8 =8‎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4×     ×÷ ‎30-1.6÷ 18÷1.6÷ ÷÷ (+)÷ 要求: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题目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然后进行计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  ‎ 照这个速度,杨叔叔每天跑步要用多少时间?‎ 提问:(1)杨叔叔每天跑几圈?‎ ‎(2)半圈用哪个数来表示?‎ ‎(3)“照这个速度”该怎样理解?‎ ‎(4)求杨叔叔每天跑步要用多少时间,要先求出什么?‎ ‎(5)现在你能解答了吗?能解答的自己写出解答过程,不能解答的请教老师。‎ ‎(6)指名口答解答过程,师生共同订正。‎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有什么想要告诉老师和同学的?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外作业 完成《校家乐园——畅优新课堂》对应练习。‎ ×a ‎【答案】几个的和是多少 ‎   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5课时 解决问题(一)‎ ‎1.使学生学会掌握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及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并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课件、线段分析图。‎ 一、谈话导入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吗?‎ 生:水。‎ 师: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知道体内水分的质量约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二、引导探究 教学课本第37页例4。‎ ‎(1)出示课件: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重28kg,他重多少千克?‎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根据题意明确下列信息:‎ 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8千克。‎ 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 要求的是小明的体重。‎ 师:同桌之间相互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条件?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作出解答。‎ ‎(3)分析与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画线段图的方法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知道,把小明的体重看作单位“1”,体内的水分占,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将线段平均分成5份,这样的4份表示水分的重量,也就是28kg。画图如下:‎ 师:观察线段图,你发现图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已知)‎ 方法一:小明的体重是所要求的未知量,可以根据关系式列方程进行解答。‎ 解:设小明体重xkg。‎ x=28‎ ‎ x=28÷ ‎ x=28× ‎ x=35‎ 方法二:可以将题意理解为“份的体重是28kg,那么平均每份体重是多少”,直接用除法计算。‎ 列式:28÷=35(kg)‎ ‎(4)比较算法。‎ 师:直接法和列方程法相比,各有什么优点?‎ 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思路统一,便于理解;而直接法步骤少,计算快捷。‎ 小结:我们在解题时,一定要看清楚所求问题,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后再决定用何种方法来解答。‎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数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四、课外作业 完成《校家乐园——畅优新课堂》对应练习。‎ 有一个三位数,个位上的数是十位上的数的,十位上的数减去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百位上的数是个位上数的。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答案】486‎ 第6课时 解决问题(二)‎ ‎1.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含义,能够根据已知的另一个数的值,独立分析数量关系,求解这个数的值,并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能独立分析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难点: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含义。‎ 课件、线段分析图。‎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说说如何计算。‎ 生回答后板书: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即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35÷=75kg。‎ 师:如果将这道题中的条件“小明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换成“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又该如何进行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像这样的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 出示课件,教学课本第38页例5。‎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获取以下信息:‎ 小明的体重是多少?‎ 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几分之几?‎ 要求的问题是谁的体重?‎ ‎2.依据题意,分析解答。‎ ‎(1)师: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那么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几分之几呢?‎ 生1:这里把爸爸的体重看成单位“1”,小明比爸爸轻,那么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1-=。‎ 生2:如果把爸爸的体重平均分成15份,小明的体重比爸爸体重轻其中的8份,则小明的体重相当于其中的(15-8)=7份,也就是说,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的。‎ ‎(2)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怎么画线段图呢?‎ 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条线段表示爸爸的体重,将其平均分成15份,小明体重比爸爸轻其中的8份,小明体重占7份,是爸爸体重的,也就是35kg。线段图如下所示:‎ ‎(3)师:从线段图中我们发现了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求解爸爸的体重呢?‎ 方法一:爸爸的体重×(1-)=小明的体重 先求出小明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几分之几,然后由已知的小明体重求出爸爸的体重。‎ 解:设爸爸体重xkg。‎ ‎(1-)x=35‎ x=35‎ x=35× x=75‎ 方法二:爸爸的体重-爸爸比小明重的部分=小明的体重 先求出小明的体重具体比爸爸轻多少千克,由题中可知轻爸爸体重的,用爸爸体重乘以就是具体小明比爸爸轻多少千克,然后用爸爸的体重减去比小明重的部分就是小明的体重。‎ 解:设爸爸的体重xkg。‎ x-x=,35‎ x=35‎ x=35× x=75‎ ‎3.回顾与反思,验证答案。‎ 师:如果爸爸的体重是75kg,算一算,看看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轻?‎ 生:(75-35)÷75=,解答正确。‎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道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 是未知的数量,可以用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就会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课外作业 完成《校家乐园——畅优新课堂》对应练习。‎ 从时针指向4点开始,再经过多少分钟,时针正好和分针重合?‎ ‎【答案】20÷(1-)=20÷=21(分)‎ 第7课时 解决问题(三)‎ ‎1.理解“单位1”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倍数或分数关系,会用方程法解答此类问题。并能将这样的关系转化成各个部分与“单位1”之间的分数关系,即各个部分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2.培养学生整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课件。‎ 一、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篮球比赛,我们班得了42分,其中上半场得分是全场得分的,那么,上半场和下半场分别得分多少?‎ 师:同学们都看过或者打过篮球,知道篮球比赛分上半场和下半场,那么,题中隐含了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如何列式解答?‎ 数量关系: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整场得分 上半场得分=整场得分× 下半场得分=整场得分×(1-)‎ 学生列式:上半场:42×=28(分)‎ 下半场:42×(1-)=14(分)‎ 追问: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的几倍?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得分的几分之几?‎ ‎(2倍,)‎ 师:通过刚刚的计算,我们知道下半场的得分是上半场得分的(或一半),那么,如果把条件“上半场得分是全场得分的”换成条件“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还能算出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吗?‎ 二、教授新课 出示课件,教学课本第41页例6。‎ ‎1.理解题意。‎ 师: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 生1:知道了两个半场的得分和是42分。‎ 生2:两个半场的得分都是未知的,但是知道两个半场得分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就是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得分的,也可以想成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可以用方程的方法进行求解。‎ ‎2.分析与解答。‎ ‎(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集体汇报,全班交流。有下列几种方法。‎ 方法一:设上半场得x分,那么下半场得分x。‎ x+x=42‎ x=42‎ x=42÷ x=42× x=28‎ ‎28×=14(分)‎ 方法二:设下半场得x分,则上半场得2x分。‎ x+2x=42‎ ‎3x=42‎ x=14‎ ‎14×2=28(分)‎ ‎(2)师:比较例6与课前的例题,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吗?‎ 师引导学生发现,解答例6的时候,也可以把“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一半”理解为下半场得分是1份,那么上半场得分是这样的2份,全场得分是这样的3份,则有下半场是全场得分的,上半场是全场得分的,所以例6中的条件“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一半”与课前例题中的条件“上半场得分是全场得分的”是等价的,例6也可以按照课前例题的方法进行解答。‎ ‎3.根据解答结果,反思解决方法是否正确。‎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一样?它有什么特点?解决这样的应用题有哪些方法呢?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外作业 完成《校家乐园——畅优新课堂》对应练习。‎ 为了迎接校庆,小红的班级制作了红旗、蓝旗、绿旗共350面。其中,红旗的面数是蓝旗的,蓝旗的面数比绿旗少,小红的班级制作红旗、蓝旗、绿旗各为多少面?‎ ‎【答案】 蓝旗的面数比绿旗少,则蓝旗是绿旗的,设蓝旗为x面,红旗为x面,绿旗为x÷=x面,所以可列方程x+x+x=350,解方程得x=120,x=80,x=150。‎ 第8课时 解决问题(四)‎ ‎1.理解并掌握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2.理解工作总量用“1”表示,工作效率用完成这个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 ‎3.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特征及解法。‎ 难点:理解为什么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课件。‎ 一、创设情境 出示:假如你是某工程队的经理,要修一段路,现有甲、乙两个工程队,甲队单独修2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30天完成。你想承包给哪个队?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生1:给甲队做,因为他完工时间比乙队少……‎ 生2:给乙队做,虽然他时间较长,可能修路质量好……‎ 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 生3:由甲乙两队合做,完工时间更短,可让两队优势互补……‎ 师:若甲乙两队合做,猜猜看,大约需要几天完工?‎ 生:小于20天。‎ 师:根据这些信息能算出具体是几天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算算此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本第42页教学例7。‎ ‎1.出示课件:一条道路,一队单独修,12天能完成,二队单独修,18天能完成,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完成?‎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从题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 生:知道了两个队单独修完需要的时间,要求的是两个队合作需要多少时间。‎ 师:题目中隐含了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生: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两队合修的工作效率=一队的工作效率+二队的工作效率。‎ 师:从这个数量关系可以看出,如果题中已知了工作总量是多少,那么可以求出一队的工作效率,即一队每天能修多少,也可以求出二队的工作效率,进而可知两队合修的工作效率,再根据数量关系,能得出两队合修时多少天能修完。可是,这条道路有多长呢?题中没有这样的条件,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假设知道这条路有多长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3.学生汇报。‎ 生1:我假设这条道路18km。‎ 一队每天修道路:18÷12=1.5km。‎ 二队每天修道路:18÷18=1km。‎ 两队合修,每天修道路:1.5+1=2.5km。‎ 两队合修,需要的时间:18÷2.5=7.2(天)‎ 生2:我假设这条道路30km。‎ 一队每天修道路:30÷12=km。‎ 二队每天修道路:30÷18=km。‎ 两队合修,每天修道路:+=km。‎ 两队合修,需要的时间:30÷=7.2(天)‎ 师:仔细比较这两个假设,你发现了什么?‎ 生1:合修时间都是7.2天。‎ 生2:无论公路长多少,只要各自单独修的时间不变,合修时间也不变。‎ 师:是这样吗?同学们用不同的公路长度试一试。‎ 学生再尝试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算一算结果有没有变化。‎ 师:如果道路的长度不影响最后的结果,那么不妨设这条道路长度是1,那么一队和二队的工作效率是多少呢?‎ 生:一队:1÷12=,二队:1÷18=。‎ 师:合修的时间是多少天?怎么列式?‎ 生:1÷(+)=7.2‎ 师引导学生明白“假设道路长度为1”可以理解为把这条道路(即整个工作量)看成“单位1”,“一队每天修1÷12=”,可以看成一队每天修了这条道路的,“二队每天修1÷18=”,可以看成二队每天修了这条道路的,(+)表示两队合修,每天能修整个工程的(+),那么1÷(+)表示每天修这条道路的(+),几天能修完“单位1”。‎ 思考:不同的方法,算出的结果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工作总量扩大了,工作效率也在扩大,而且扩大的倍数相同,所以时间不变……‎ 生2:无论公路长多少,甲乙两队每天修的各自占总长的几分之几没变……‎ ‎4.对比小结。‎ 师:以上的解决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生:把道路长度假设成1,也就是把道路长度看成“单位1”‎ 最好,很简便。‎ 师:把道路长度看成“单位1”,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生1:工作总量用“1”表示。‎ 生2:工作效率用时间的倒数表示。‎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外作业 完成《校家乐园——畅优新课堂》对应练习。‎ 某池塘有A、B两个排水渠,如果先让A水渠排水63天,再由B水渠单独排水,28天即可排完池塘中的水。如果由A、B两水渠同时排水,需48天排完。现在A先单独排水42天,然后再由B水渠来单独完成,那么B水渠还需要排水多少天?‎ ‎【答案】 A水渠先排水63天,B水渠再排水28天可以排完;A水渠先排水48天,B水渠再排水48天,也可以排完。通过对比发现,A水渠少排水63-48=15(天),B 水渠要多排水48-28-20(天),由此得出A水渠的工作效率是B水渠的工作效率的=(倍)。A水渠先单独排水42天,比63天少排63-42=21(天),相当于B水渠要排水21×=28(天),因此,B水渠还要排水28+28=56(天)。‎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