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未涉及要求废除严苛的法律,主张国君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法律的实施,不是强调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强调的是对法律执行者即执法者的素质对实施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的素质,不是君子和小人之分,故D项错误。 2.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过一观点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答案】C 【解析】题干引文认为“攻伐”即战争为“天下之巨害”,显然是反对战争,这与墨家的“非攻”主张相一致。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灭亡之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但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 法家思想构成了新儒学的核心 B.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思想专制的原则 C. 秦代的严刑峻法被历代承袭 D. 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民本”的特色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可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文化专制的体现,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都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说是法家思想的胜利,故B项正确;新儒学的核心是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法家的严刑峻法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悖,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基本的内容并未发生变化,不能说失去了“民本”的特色,故D项错误。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这种现象从文明史的角度 A. 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B. 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C. 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 D. 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答案】C 【解析】“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这种现象体现出儒佛道三者之间互相吸收学习,体现了文明之间的融合,故C项正确;东汉末年,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社会文化心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三教之间互相学习吸收,D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 5.清中期学者戴震指出: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材料体现了当时思想界 A. 理学抛弃传统而受到批判 B. 理学日益背离了人性之道 C. 反君主专制思想继续发展 D. 出现“兴欲灭理”的思潮 【答案】B 【解析】“以理杀人”意在强调理学已经背离了人性之道,理学已经压抑了人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理学是以压抑人性受到了批判而非以抛弃传统而受到批判,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反君主专制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存在“兴欲灭理”的思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 在唐中期有了用硝石、硫磺、木炭制成火药的方法,至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战国时已有司南,后来人们用磁针制成了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上述材料突出说明宋代科技 A. 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 B.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 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 D. 开始形成理论体系 【答案】A 【解析】题干在描述任何发明的时候都提到前代的发展情况,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故A正确;题干并没有将该发明与世界同期其他地区相比,故B错误;题干所提及的发明与生产生活关系不大,故C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理论问题,而且中国古代的科技更多的是技术,没有形成理论,故D错误。 7.宋代学术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胡瑗是泰州人,在他之后的王安石是临川人,范仲淹是苏州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是六安(今湖北英山县)人,宋代130多位著名的史学家中,绝大多数为南方人。这种现象反映了 A. 科举制度的完善推动文化发展 B. 理学兴起推动经济发展 C. 经济的发展推动科技文化进步 D. 政治中心南移已经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学术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绝大多数为南方人,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在北宋更加明显,南宋完成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科举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宋代南方文化的发展,B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中国的政治中心并不在南方,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根据时间信息宋代结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8. 《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 A. 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B. 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C. 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D. 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规定民间不得私置历法,但历法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法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雕版印刷比较成熟;A、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材料与皇权的威严无关,故排除C项。所以答案选B。 9.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A. 《离骚》 B. 《诗经》 C. 《窦娥冤》 D. 《红楼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元时期”“市民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是先秦时期,排除;C项是元曲,符合题意;D项是明清时期,故排除。 10.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领导阶级 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 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答案】C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分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故C正确;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对侵略,资产阶级在反侵略的同时还追求民主,因此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不一致,故A错误;资产阶级斗争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故B错误;农民阶级没有经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故D错误。 11.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A. 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 B. 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 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D. 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可见梁启超强调政治习惯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实际上是注重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故选C。A从属于C项,BD不是题干的主旨。 12.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 A.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B. 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C. 清廷固守传统意识形态 D. 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结合中国传统的值日法创造了相应的新词(不用“礼拜”一词)并推行西式作息,这既与世界通例相接又是对传统的坚持和革新,这反映出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故B项正确,C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在19世纪末以失败而告终,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故D项说法错误。 13.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 A. 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 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 民族革命,推翻帝制 D. 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材料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反映的是民生主义,A属于民生主义的内容。B、C属于民权主义、民族主义。而D属于中共的主张。 14.在下列著作杂志为代表的运动中,最为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民报》 D. 《新青年》 【答案】D 【解析】魏源发表《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没有批判封建思想,排除A;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的方案,没有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排除B;资产阶级革命《民报》宣传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但反封建并不彻底,排除C;《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故选D。 15.新文化运动力图通过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来救中国,结果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人们称其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C.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 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答案】C 【解析】1915年开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C项是直接原因,A、B两项不合直接原因的表述,D项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故排除ABD三项。 16.(2016年天津卷)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 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 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 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A 【解析】《新青年》之所以如此回答,主要是因为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故答案为A项。BC项是题干中《新青年》如此回答的内容之一,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排除;D项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直接反映的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排除。 17.《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使用“节制资本”的概念。明确了“节制资本”的“要旨”是“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同年,孙中山在广州作“三民主义”演讲,阐明“节制资本”的具体内容包括“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这表明 A. 振兴民族经济、增强国力 B. 资本完全国有化、保障民生 C. 节制私有资本、改善民生 D. 反对外来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可以看出孙中山此时的节制资本旨在节制私有资本、改善国民生计,故答案为C项;本题材料的立足点是国民之生计,故A项的角度错误,排除;节制资本不等于完全国有化,排除B项;材料中既节制私人资本,也节制发达国家资本,D项说法较片面,排除。 18.新中国成立后,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科技进步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提高国际地位 D. 加强国防能力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两弹一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国和苏联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共中央做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等尖端科学技术的战略决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这称为“两弹一星”。因此主要原因是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推动科技进步是客观起到的作用,而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促进社会发展主要是以政治、经济领域的成就为主,而材料的主旨涉及的是国防方面,没有太大关系,因此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提高国际地位是“两弹一星”的影响,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 19.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的情况,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下列各项可取的是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恢复高考的背景是粉碎四人帮,因此选项A正确;1977年尚未进行改革开放,排除B;“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时间是1995年,排除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时间是1978年,排除D。 20.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同点是 A. 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 中国向何处发展 C. 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 D.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题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故A、B、C三项均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体现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征,故D项正确。 21.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不断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材料四“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张,其主张在19世纪60~90年代是怎样实践的? (2)材料二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一,其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何时被请到中国来?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答案】(1)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践活动:洋务运动 (2)主张:进行维新变法。进步性:要求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3)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时期。 (4)器物——制度——文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思想演变过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中可以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19世纪60—90年代进行了洋务运动。 (2)根据材料“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可以分析出康有为的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维新派要求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两位先生分别是指民主、科学。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传入中国的。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