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广西钦州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9月份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广西钦州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9月份考试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另外,商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 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直到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来,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的家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同时家谱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1. 下列有关“家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谱,亦称族谱,是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B. 家谱的最早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和商周两代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 C. 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周朝的《世本》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D. 家谱至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目前存世的家谱大多是清以后撰修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周代的家谱《世本》,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是为了推行宗法分封制度,此制度到春秋战国趋于瓦解。 B.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家谱成了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 C.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年,家谱的编纂都为官府垄断,直到宋代,家谱的主要编纂方式才发生改变。 D. 宋代时,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而由官修变为私修,此时家谱更多是发挥其社会功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宋代、明清几个阶段,家谱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 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有重大的作用,于是出现了造假的现象,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 C.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修家谱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D. 国家有史,家族有谱,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生命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现今可以知逍的较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后文所言金文家谱不再是“雏形”。 2. 试题分析:强加因果。宋时,并不是因为家谱失去了一些政治功能才由官修变为私修。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D强加因果。 3. 试题分析: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讲“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且后面的“一个家庭” “一个民族”范围均不当。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救命恩人 江岸 正是下班高峰。侯一凡挺起胸膛,绷紧双腿,笔直地站在工厂门口。他目送着下班的人群潮水一般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后来,只有零星的工人一个个往外走的时候,他才稍微放松下来。 虽说只是一名工厂的保安,但是,侯一凡毕竟刚从武警部队退役半年,他站岗的姿势还是完全保留了真正的军人风范。 他晃晃微微发酸的脖子,扭动了一下腰肢,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突然想起,怎么没看见吕晓红大姐走出来呢? 侯一凡楞了一下,勾头往厂区方向看去。他拥有一双视力在2.0以上的眼睛,一眼看去,能看得很远。他发现,正在往外走的工人,包括厂区纵深处三三两两的人影,都不是吕晓红。 吕晓红平时上下班都很准时,今天怎么了?侯一凡决定在门口再站一会儿,等等吕晓红。 侯一凡在这个肉联厂虽然已经工作了半年时间,但是,认识的工人并不多,多数人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在他值班的时候,才在他面前晃一下。他一个从山区农村黄泥湾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没有几个工人主动跟他搭讪,并告知他自己的名字。吕晓红这个名字也是他听别人喊的,可能听的次数稍微多了一些,他便牢牢记住了。 大概等了十多分钟,厂里没有一个人往厂门口走了,当然,吕晓红依然没有出来。侯一凡感觉有些不对劲,到底哪里不对劲,他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他只好给保卫科长打电话。 科长,你认识吕晓红吗?她是哪个车间的? 我不太清楚,怎么啦? 我没看见她下班出来,有些不放心。 下班的时候,工人一窝蜂地出来,你一个个都看清楚了?你点名了?你怎么知道她没有出来? 吕晓红和别人不一样,我知道的。 你别管闲事了,你又不是人事部的,考勤不归你管。看好你的门吧。 科长没好气地挂了电话。科长说到人事部,提醒了侯一凡。他查了一下人事部的电话,把电话打了过去。 请帮忙查一下,吕晓红是哪个车间的? 冷冻车间。 还没有等侯一凡再说点什么,人事部那个人已经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他把电话打到冷冻车间,可是,没有人接电话。他只好硬着头皮把电话打到厂办公室。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没有出来。 怎么了? 我怀疑她会不会被关在冷库里了。 不会吧? 厂办公室的那个人漫不经心地挂了电话。该打的电话都打了,侯一凡没辙了。他在值班室坐了两分钟,椅子上好象放着一盆火,烧得他坐不住。终于,他站了起来,咬咬牙,拨通了厂长的电话。 厂长您好。我是保卫科小侯,向您报告一件事。 哦?说吧。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怀疑她被关进了冷库里。请您赶紧派人到冷库去看看吧。 有这样的事?我马上让冷冻车间主任去看看。 放下了电话,侯一凡惴惴不安地站在值班室门口,眼睛盯着大街。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冷冻车间赵主任骑着摩托车,箭一般射过来。到了厂门口,他猛地刹车,停了下来。赵主任指着侯一凡的鼻子,喝道,就是你打电话给厂长,说冷库里面有人? 是我。侯一凡挺了挺身子。 老子喝个酒都喝不安生。如果我去看了,冷库里没有人,出来我揭了你的皮……说着,赵主任一加油门,摩托车嘶吼着冲进了大门。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 医院救护车开进厂区的时候,几滴泪水猛地涌出了侯一凡的眼眶,挂在了他的睫毛上。 吕晓红出院以后,买了一大兜水果,到厂门卫值班室感谢侯一凡。她紧紧握住侯一凡的手,说,大兄弟,如果不是你救了我,大姐就冻成死猪了。 大姐,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 为什么这样说? 侯一凡说,每天你上班,总是问候一声:你好;每天你下班,总是说一声:再见。我那天没有听到你说再见,所以知道你没有出来。否则,全厂五六百个工人,我怎么可能单单记得你呢? (选自《洛神》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侯一凡值班站岗的情景,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严肃认真,而又拘谨刻板的工厂保安形象,这种形象与下文他救人的执着是一脉相承的。 B. 侯一凡在目送下班的人群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想起没看见吕晓红走出来,然后觉得不大对劲,这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留意的人。 C. 多数职工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门卫侯一凡值班的时候只见他们一晃而过,这导致他不认识大多数中,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际关系的单薄。 D. 小说明写侯一凡疑心吕晓红留在冷库里,求人救出她,暗写吕晓红被关在冷库里,被救出,两条线索在救护车进厂时交会,这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 5. 小说详细地叙述侯一凡打电话救人的过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情节、主人公和主旨都很重要,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①形象上,凸显侯一凡对救人认真执著的“救命恩人”的形象。 ②情节上,展示侯一凡的认真热心与有关负责人麻痹冷漠的对比,造成矛盾冲突,突显救人不易。 ③效果上,运用延迟手法,使救人的情节一波三折,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6. ①情节上,引出对救人原因的说明,解释悬念,使情节完整。 ②人物上,侯一凡把救人的原因归为吕晓红,表现了他谦逊淳朴的形象特点。 ③主旨上,这句话揭示了吕晓红被救的根本原因在于她自己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表达了友善和关爱的主旨。 【解析】 4. 试题分析:A“拘谨刻板”的理解不恰当,侯一凡的形象没有这样的特点。C这是客观情况,真正表现人际关系淡薄的是,侯一凡是一个从山区农村黄泥湾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没有几个工人主动跟他搭讪。D对两条线索交会的理解不恰当,应该是在吕晓红感谢侯一凡时交会在一起。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小说的写作手法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以下角度作答,①形象上,凸显侯一凡对救人认真执著的“救命恩人”的形象。②情节上,展示侯一凡的认真热心与有关负责人麻痹冷漠的对比,造成矛盾冲突,突显救人不易。③效果上,运用延迟手法,使救人的情节一波三折,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6.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本的写法理解和分析类试题,题干中已经给出了分析的角度,考生要注意从以下角度分析,①情节上,引出对救人原因的说明,解释悬念,使情节完整。②人物上,侯一凡把救人的原因归为吕晓红,表现了他谦逊淳朴的形象特点。③主旨上,这句话揭示了吕晓红被救的根本原因在于她自己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表达了友善和关爱的主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园中人”谭元寿:江河不择细流 2014年12月20日,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三代谭派传人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那应该是谭元寿最近一次登台,那一年他已经86岁,孙子谭正岩35岁。 直到2017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角儿来了之百年谭派》节目中,更多的谭迷才再一次见到谭元寿,听到他的声音。 “父亲总想把最好的形象留在观众心里。"谭元寿的儿子谭立曾悄悄对我们说。 真正的艺术家难免爱惜羽毛。尽管谭元寿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京剧大师,但他一辈子都反对别人称呼他为“艺术家”。他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演员”。二十多年前,谭元寿在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现场有青年演员问他,何时成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一辈子也没有成名”。那是先生的谦虚,却有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谭鑫培的玄孙、“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的儿子,谭元寿的降生给这个家族带来一份重重的期待。谭元寿在幼年时就经常看京剧大师杨小楼的表演。每次见面,杨小楼都会把他高高举起,放在肩上,逗着说,快长大,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杨小楼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崇拜者。”谭元寿说。 童年时,谭元寿就常随父亲去余叔岩家里学戏,看余叔岩先生向他父亲传授余派唱腔。听着听着,他就在余老夫人的怀抱里睡着了,睡梦里都是余派唱腔。所以,“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余派唱腔。” 后来,谭小培仿照当年谭鑫培将谭富英送到富连成坐科,把谭元寿送到富连成第六科 “元”字科。入富连成科班学艺的第一天,肖长华先生给他取名元寿,从此戏班里就有了个谭元寿,在富连成学了7年,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60多年后,谭元寿回忆起这难忘的7 年,总结了富连成的“三件法宝”:一是严格教学,不分亲疏;二是注重舞台实践,全年只休息两天,没有一天不上课,没有一天不练功,没有一天不演出;三是教学中“文武昆乱”并重,“文武昆乱”兼学。 谭先生讲的一件事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出科之后,他崇拜李少春,想拜李少春为师。父亲谭富英不仅十分支持,还对他说:江河不择细流,泰山不弃细壤。谭派哪里来的?就是吸取各家之长才形成的。“我的曾祖、祖父、父亲和我的儿孙六代人,都是科班或者戏校坐科才出道的。没有一个是全靠家学,每一代人都拜有好多老师,这就是转益多师。” 京剧成为国剧的初期,谭鑫培创下了“无腔不学谭”的历史,这一方面源于谭派的声腔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谭派没有门户之见,能够采众家之长,后学们也饮水思源,以艺为大。 一个家族,七代人从事同一门艺术,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鲜见而宝贵的。在京剧自身的魅力之外,一定有一条强韧的精神纽带将他们联结在一起。我们去求证,谭先生笑笑说: “父亲谭富英的人品对我一生影响最大。他总教育我做人要忠厚,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要学会吃亏、让人。对别人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孙的道。” 家族的巨大声望,戏曲界乃至国家的厚望,在谭元寿的人生里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创业难,守业更难。作为谭派第五代的谭元寿,全面继承谭派表演艺术,守本纳新,拓宽戏路,“做了谭派艺术忠诚而富有成效的守护者”。 因为这样的梨园人生,谭元寿才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京剧,关心京剧的未来。 他常说,“艺术家是唱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馈赠的”。尽管他唱过演过的戏有二百多出,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数字,但他一直强调自己与前辈的差距。他几乎能唱各种老生戏与武生戏,他说程砚秋先生花旦、刀马旦、泼辣旦、昆腔戏什么都唱,所以希望人们不要狭隘地理解流派艺术,希望青年演员在继承流派的同时,一定要多学、多演、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 他说,京剧这门艺术就是口传心授,看录像谁都能看明白,但里面的内涵是看不会的,很多诀窍必须口传心授,“京剧都是这么传下来的”。所以,他从来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九十还亲手指导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 他最担心的也是京剧,“最怕走样了,失传了。梅先生有句话富有哲理,'移步不换形’。我们要跟着时代,但不能为了追时代就丢了本来的样子” 。 人们说,有人才有戏,有戏才有派。因为一代代戏曲人的砥砺前行,才有京剧两百年的辉煌。无数个体的追求终会塑造出时代的模样。但如果我们都习惯了追随时尚,在新奇芜杂的各种话语中摇摆不定,而无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我们时代文化的准星和标尺又在哪里? (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谭鑫培是我国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其创建的谭派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他亲手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京剧大师。此外,他还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北京青年报》)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谭元寿晚年登台演戏的次数不多,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没有因为年高而降低艺术标准。 B. 作为当代京剧艺术大师,谭元寿对京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谦逊之中带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C. 谭派没有门户之见且能采众家之长的观念对谭元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学艺时博采众家之长,成名后没有派别意识。 D. 父亲对谭元寿个人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他要将唱戏和做人结合起来,学会吃亏、让人。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写谭元寿儿时常看杨小楼表演,去余叔岩家学戏,意在说明杨、余二人对谭元寿走上京剧表演艺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谭元寿携儿孙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不仅为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助兴, 更是以这种方式深切缅怀谭派创始人谭鑫培。 C. 文章使用“坐科”“文武昆乱”“泼辣旦”等京剧专业术语,行文上符合传主身份,但也给读者理解文章增加了很大难度。 D. 文章引用梅兰芳的话是为了表明京剧艺术的发展要保持本来的样子,不要有什么变化,否则就会走样甚至失传。 E. 文章结尾语言内涵丰富,暗示今天的人们要像谭元寿先生一样,在追寻我们民放历史和 9. 结合谭元寿的梨园人生和谭派京剧的发展,简要分析“江河不择细流”的内涵。 【答案】7. C 8. AE 9. “江河不择细流”是接纳、兼容、博采众长的行为和智慧,是谭派的艺术追求和谭元寿梨园人生的真实写照。 元寿全面继承谭派表演艺术,博采众长,守本纳新,拓宽戏路; ②谭元寿打破门户观念,对求教者敞开大门,爱护京剧,传承京剧; ③谭派就是建立在转益多师、吸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成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选项中C项表述错,原文“他说程砚秋先生花旦、刀马旦、泼辣旦、昆腔戏什么都唱,所以希望人们不要狭隘地理解流派艺术,希望青年演员在继承流派的同时,一定要多学、多演、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他说,京剧这门艺术就是口传心授,看录像谁都能看明白,但里面的内涵是看不会的,很多诀窍必须口传心授,“京剧都是这么传下来的”。所以,他从来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九十还亲手指导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可以推测。 8.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B.‘更是以这种方式深切缅怀谭派创始人谭鑫培。”无中生有;C. “但也给读者理解文章增加了很大难度”错误;D. “要保持本来的样子,不要有什么变化,否则就会走样甚至失传”表述错误,由文章“ 他从来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九十还亲手指导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他最担心的也是京剧,最怕走样了,失传了。梅先生有句话富有哲理,'移步不换形’”可以推断。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9. 试题分析:题干 “结合谭元寿的梨园人生和谭派京剧的发展,简要分析‘江河不择细流‘的内涵。”,答题关键 “结合谭元寿的梨园人生和谭派京剧的发展”“不择细流”,联系文章内容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浚县知县。 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俄以皇陵震惊,疏责辅臣不宜作秦越之视,帝不问。出按福建,数以平寇功受赉。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帝是其言。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督师。肯堂奏,帝以偏执臆见责之。 十四年四月言:“流寇隳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此督师嗣昌受事前所未有。目前大计,在先释嗣昌之权。”疏入而嗣昌已死。十二月复言:“今讨贼不可谓无人,巡抚之外更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位号虽殊,事权无别。中枢冥冥而决,诸臣瞆瞆而任。至失地丧师,中枢纠督抚以自解,督抚又互相委以谢愆,而疆事不可问矣。”帝纳其言,下所司详议。十五年请召还建言谴谪诸臣,乃复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官。肯堂迁大理丞,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总兵郑鸿逵拥唐王聿键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及肯堂劝进,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曾樱至,言官请令樱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肯堂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倡义旅,而王由仙霞趋浙东,与相声援。乃加少保,给敕印,便宜从事。芝龙怀异心,阴沮之,不成行。 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妇、一女孙先死,乃从容赋诗自经。 (《明史列传·张肯堂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B. 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C. 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D. 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 B. 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 C. “吏部”居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在唐宋明清时期负责科举考试和授官。 D. 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肯堂读书仕进,受到重用。他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历任知县、御史和巡抚等官职,受到了重用。 B. 张肯堂忠于职守,敢于谏言。他多次就军事等问题向皇帝上书进言,即使受到皇帝的追责惩处,也不气馁。 C. 张肯堂投身战事,坚持不懈。他请求招募水军;从海路到江南以和唐王呼应,在唐王死后仍坚持作战。 D. 张肯堂气节刚烈,最终殉国。他率军守城十多天,在清军破城后,穿着官服让家人先死,然后写诗自尽。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 (2)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崇祯七年,他升任御史,第二年春天,贼寇攻下凤阳,他上书就消灭贼寇的事讲五点意见。 (2)今年在河北、陕西,明年调到福建、广东,在路上往返,动不动就是几千里,时限的耽误经常超过几个月。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顺治三年”“六年”“八年”表示时间,“东阁大学士”“定西侯张名振”等表示职务,结合句意断句。句意:顺治三年,唐王败死,肯堂漂泊海外。六年,他到舟山。待王任用他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淸部队乘满天大雾的机会集结在螺头门。定西候张名振保护抒王航海离开,嘱咐肯堂防守。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C项“负责科举考试”不当。 点睛: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即使受到皇帝的追责惩处”错误。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固定年号、官职名、地名等保留,“擢”译为升任,“陷”译为攻下,“上”译为上书。(2)“明岁”译为明年,“逾”译为超过。 参考译文: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初任浚县知县。崇祯七年,他升任御史,第二年春天,贼寇攻下凤阳,他上书就消灭贼寇的事讲了五点意见。不久因为皇陵受战火威胁,让帝王担心震惊,他上书批评辅臣不应该对战事谋划疏远,悲喜不关于心,皇帝没有追究。过后他外出巡察福建, 几次因为平定贼盗的战功受到奖赏。回朝以后,他上书说:“监司胡乱钻营,花样百出,心中想让谁留在那里,就可以让他长期在那里任职;心中想让谁离开那里,就可以让他换个地方,说是借用人才。(一个官员)今年在河北、陕西,明年调到福建、广东,在路上往返,动不动就是几千里,时限的耽误经常超过几个月。官员多一次更换地方,就多一份纷扰侵害。”皇帝认为他的话是正确的。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任督师。肯堂进奏,皇帝批评他的意见偏执、主观。 十四年四月,肯堂上书说:“流寇攻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这是督师嗣昌任职前所没有过的事。目前最好的办法是首先解除嗣昌的职权。”他的奏疏刚递进去嗣昌就死掉了。十二月肯堂又上书说:“现在讨伐贼寇不能说是没有人才,巡抚之外又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官名虽然不同,所要办的事和他们的权限没什么差别。中枢在这里想当然地做出决策,下边的大臣在那里稀里糊涂地执行。弄到国土失陷、军队受损的时候,中枢纠举督抚来自我开脱,督抚又相互推卸责任,疆场上的战事就这样没法子办了。”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把他的奏疏交给有关部门详细讨论。十五年,肯堂请求召回那些因为提建议被贬出的大臣,朝廷就恢复了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的官职。肯堂被提拔为大理丞,不久又升任右佥都御史,外出巡抚福建去了。 总兵郑鸿逵护唐王朱聿键到福建以后,与他的哥哥、南安伯郑芝龙以及肯堂劝说唐王登上皇位,肯堂就被加官太子少保、吏部尚。曾樱来后,言官奏请让曾樱掌管吏部,于是唐王让肯堂改掌都察院。肯堂请求到地方招募水军,从海路到江南,号召义师举事,请唐王从仙霞直趋浙东,与自己相互声援。唐王于是给他加官为少保,给他发了敕命、印信,由他自行见机行事。芝龙怀有二心,暗中阻挠他,肯堂未能成行。 顺治三年,唐王败死,肯堂漂泊海外。六年,他到舟山。待王任用他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淸部队乘满天大雾的机会集结在螺头门。定西候张名振保护抒王航海离开,嘱咐肯堂防守。城中兵力只有六千人,百姓一万多人,坚守了十多天,城被攻破后,肯堂身穿官袍朝南坐着,让四个妾、一个儿媳、一个孙女先死,然后从容不迫地写下绝命诗,上吊自杀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雨二首①(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②,死灰吹不起! [注]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14. 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 “空庖”“寒菜”“破灶”“湿苇” 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 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 “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E. 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15. 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 【答案】14. CE 15. 《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寒食雨二首(其二)》则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自己打算学习阮籍穷途而哭的生活,别世出道,抒写出对政治的冷淡和但求平静无事,免遭迫害,除此之外,别无他念的真性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本诗的理解和赏析。C项,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靡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极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已至。E项,本诗抒发的是人生最为困顿、失意时的穷愁,不单单是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感情表达的分析。《寒食雨二首(其二)》,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表达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话与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描写的现象相同。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士大夫之族 (2). 曰师曰弟子云者 (3). 辄群聚而笑之 (4). 怀旧空吟闻笛赋 (5). 到乡翻是烂柯人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赋”“烂柯”。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处峰回路转,一道道瀑布飞挂在眼前,翻滚着白色的浪花,飞溅着似玉如银的水珠气势雄浑而磅礴,令人流连忘返。 ②随着文字我们恍若回到了古战场,将士们奋勇杀敌血流如注甚至掉臂不顾 ,惨烈的场面令人难以忘怀。 ③法国尼斯欧洲研究所学者乔治·佐戈普鲁斯认为,很多国家对有效解决腐败问题一筹莫展,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就取得了如此巨大成绩,“让世界为之惊叹”。 ④坚持走职业化、市场化的道路,通过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和球员来带火球市,长此以往,中国足球一定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⑤据新闻报道,在某些乡镇,冒充军人诈骗已经蔚然成风,因此地方公安局于日前开展了专项行动,对一些诈骗犯发出了通缉令。 ⑥张召忠身上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拥有军人身份却时常一副“没正形”的样子,年过半百却像小孩子那般无拘无束、胸无城府。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①④⑥ 【答案】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掉臂不顾”用在句中就属于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长此以往”和“蔚然成风”在句中就属于感情色彩不当。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高三的学生已投入到高考复习了,我们如果不能在复习过程中脚踏实地地勤学苦练,学习就会一落千丈。 B.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该国的科技水平。 C. 2017年,赣州的房价已上涨到均价1万一平米。专家指出,未来的3到5年左右,赣州的房价仍会持续上涨。 D. 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叙利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据报道,现在叙利亚各大医院药品非常奇缺,很多伤员只能硬撑,形势十分严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我们如果不……”语序不当,这一句的主语是“我们”,后面一句的主语是“学习”,两句的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第一个主语的前面,故应把“如果”移到“我们”前。C项,“未来的3到5年左右”不合逻辑,“3到5年”本就是不确定的数字,把“左右”去掉。D项,“非常奇缺”重复,“奇缺”的意思是“非常缺少”,故应把“非常”去掉。 19.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接连不断的雾霾天,让我们的呼吸多了一份沉重,雾霾中含有大量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 ,因此PM2.5滞留、附着在鼻咽部和气管壁上,与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产生刺激,腐蚀和损伤黏膜、汗毛,引起炎症,增加气道阻力,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等痰痛发生。 A. 这些物质随着呼吸进入呼吸道,而数量过大的这些物质无法被人体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过滤掉。 B. 呼吸道吸进这些物质,而数量过大的这些物质无法被人体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过滤掉。 C. 这些物质随着呼吸进入呼吸道,而人体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无法将数量过大的这些物质过滤掉。 D. 呼吸道吸进这些物质,而人体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无法将数量过大的这些物质过滤掉。 【答案】C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①________。第一视野会触及到重大的社会现实的本质因素。古典小说大多是这一视野的产物。②________,诸如生命的目的、生存的意义等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问题。比如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从捷克首都布拉格被占领的历史事件写起,③_________,进而关注人们在强权下的表现,提出“媚俗”的问题,已经是第二视野。 【答案】 (1). 作家(小说)应该具备两种视野 (2). 第二视野关注自身存在的问题 (3). 是第一视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推断能力。①处领起下文,下文提到两种视野,据此可确定内容。②处是关于第二视野,根据上文第一视野的概括方式并结合下文的举例,可确定这里的内容。③处根据上文对第一视野和第二视野的界定以及下文“已经是第二视野”的表述,可以确定这里填写第一视野。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第一视野”“第二视野”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提示性的词语。 四、写作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求真中学的小莉、小雨在打扫学校教学楼的走廊时,发现一株小树苗长在走廊边的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中。小莉说:“小树苗的生命力真强,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好好照顾它。”小雨说:“小树苗的生命力虽然强,可它长错了地方,如果我们把它移植到花坛里,不是可以生长得更好吗?”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答案】为每一份希望提供发展的可能 一株小树苗长在走廊旁的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中,无疑,这是生命的坚强。对此,小莉赞叹不已,但除了赞叹,面对那生长在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中的不屈的小生命,我们是否还应该要做些什么呢? 是的,这一株小树苗理应为我们所赞叹。在地砖缝中如此逼仄的环境中依然能萌芽生长,这令人肃然起敬。生活不易,生存不易,他们不能选择生长的环境,但依然去争取生存的可能与生长的姿态。一株小树苗,不能扎根于肥沃松软的土壤,不能享受那惬意的阳光雨露,下水道、地砖缝,这就是他们所面对的生存现实。蚊虫的滋扰自不会少,甚至那从走廊上经过的每一个步伐,都有可能令他们弱小的生命陷于夭折的境地。这是生长在走廊边的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中的小生命所面临的人生。 而现实生活中,如此的小树苗难道还少吗?犹记得那张被视为“希望工程”宣传标志的照片,照片中,手握铅笔的大眼睛女孩,直视前方,眼中满是希冀。这一张照片曾经打动了无数人,也让我们更为明了“希望工程”的“希望”所在。而那位大眼睛女孩,又何尝不是一株生长在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中的小树苗?弱小与卑微并没有剥夺他们对希望的执着、对未来的憧憬,但我们,难道只作为旁观者俯视之,然后为之鼓掌,表现我们的怜悯与赞叹吗? 不,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与作为,而应该像小雨一样,在赞叹之后,为改变它们的现实处境作出应有的努力,为它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让它们也能像其他的小树苗一样能汲取成长的必要养分、享受那阳光雨露,而不是顾影自怜、自怨自艾。他们不能选择生存的环境,但我们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每一个弱小、卑微的小生命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平等与成长的尊重,让每一个匍匐前行的个体都能感受到希望的力量与奋斗的意义。 这是一种美好,一种温暖的美好。不是鄙夷与遗弃,不是止步于怜悯与同情,不是满足于赞叹与感动,而是满怀着对生命与奋斗的敬意为现实的改变作出努力,就像“希望工程”,给与希望,创造希望的可能,让每一株小树苗都有成为参天大树的可能。这是一种温暖的美好,也是让我们奋斗的力量源泉。 因此,当我们注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下水道、看到地砖缝,看到那在地砖缝中坚强成长的小树苗,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看到那落后的乡村、那破败的瓦房、为生活辗转奔波的农民工、在城市蜗居一角的青年......生存的现状与生活的状态千姿百态,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不应厚此薄彼。每一种努力,都应令人尊重并肃然起敬,而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都应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不管你是弱小、卑微的小树苗,还是高大挺拔的参天大树。 为每一份希望提供发展的可能,让每一棵小树苗都能茁壮成长,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责任。 【解析】试题分析:本次作文题型为新材料作文,题目由一则叙述性材料和写作要求组成。叙述性材料提供了一个可供考生写作的具体情境,考生可据此具体情境中的要素(人、物、事件、细节等) 选取角度审题立意进行写作,也可在具体的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延伸至人生、社会等更 宽广的层面上进行拓展写作。材料中的要素有小莉、小雨、小树苗、下水道边的地砖缝。小树苗是一株成长中的小植物,而下水道边的地砖缝是小树苗萌芽生长的具体环境,现在长出了一株小树苗,这是引发小莉、小雨讨论的具体背景。小莉、小雨的话语代表了各自对小树苗生长于地砖缝中这一具体事件的看法。 小莉认为小树苗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萌芽生长,这体现了生命的坚强,值得大家学习,小莉从小树苗身上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因此认为要好好照顾小树苗。小莉的看法反映的是对弱小但顽强生命的尊重、赞扬。 小雨的看法与小莉有交叉之处,也意识到小树苗生命力的顽强,但她认为小树苗长错了地方,建议把小树苗移植到花坛里,如此,更利于小树苗的生长。从小树苗与生长环境的角度考虑,小雨认为应该为小树苗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除了围绕小莉、小雨二人对小树苗生长在下水道边的地砖缝这一事件发表的不同看法选取角度立意外,考生还可以把小树苗作为立意的角度,小树苗生长于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一方面体现了生命的坚强,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发关于每一个生命生长环境的思考。同时,在立意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材料中的两个细节,一是“小树苗”而非大树,意指此处的生命应是处于弱小、发展状态的生命,而非蓬勃与强大;二是材料中小树苗从萌芽到生长的具体环境是“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下水道,阴暗肮脏,地砖缝,空间狭窄。这两处均是命题材料所设置的具体细节。 点睛:综上所述,本题围绕小树苗生长在下水道边的地砖缝这一具体情境提供了三个立意角度。小莉角度:尊重每一个卑微、弱小的生命;每一个卑微、弱小的生命都拥有生长、发展的权利;善待每一个卑微、弱小的生命。小雨角度:为每一个卑微、弱小的生命提供合适的、良好的生存、成长环境。小树苗角度:卑微与弱小不是放弃成长的理由。需要提醒的是,不管是选取哪一个角度立意,所持观点均要来源于材料,不能凭空产生,考生可在对命题材料所提供的具体情境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延伸,并展现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