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十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作业】
课时检测(十一) 明清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宰相制度( ) 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 C.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 解析:选A 题干中反映在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清朝雍正年间,枢密院、三司、军机处因军事、经济、政治因素分别起了中枢机构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2.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 ) A.中央政府精兵简政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D.国家权力的下移 解析:选B 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并非精兵简政,而加强君主专制是权力的上移,故A、C、D三项错误。 3.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 ) 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 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 解析:选B 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更能说明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故B项正确;内阁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给予他们多少权力,故C项错误;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4.明代史料记载:“内阁之职同于古相,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其事。如(大学士)高拱之经掌吏部等,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这反映了( ) A.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 B.内阁并不直接总理政务大权 C.内阁已拥有对国事的部分决策权 D.六部演化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解析:选B 题干论述的是内阁的职责,不涉及皇权问题,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及题干中“主票拟而不身其事”“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可知内阁并没有直接总理政务的权力,故B项正确;内阁拥有部分的国事决策权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六部问题,故D项错误。 5.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 C.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D.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 解析:选A 通过题干可知明朝的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该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6.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据此推知,科举制( ) A.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 B.有利于社会重学重教风气的形成 C.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D.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 解析:选D 材料强调了科举制下士人参与政治的热情,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教育风气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有关科举制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可知,无论科举做官,还是科举未做官者,都积极参与政治,故D项正确。 7.(2019·石家庄模拟)“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 )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 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 8.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选C “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见中枢决策效率得到提高,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排除。 9.清代人口由清初的不足一亿,到1850年已达到约四亿三千万。对于科举考试而言,从清初的顺治年间到清末的光绪年间,乡试的举人名额一般都在1 000到1 500名之间波动。这表明( ) A.清代人口总数的持续增长 B.考试制度逐步完善 C.科举制没有适应社会发展 D.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解析:选C 材料的主旨是清代科举制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在清代的不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科举考试的乡举,显然没有依据人口的发展而发展,故C项正确;科举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自然就会减弱,故D项错误。 10.(2019·日照校际考试)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言。此举旨在( ) 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 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 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的行政文书包括诸多民族文字,这样可以有效传达国家政令方针,维护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11.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其中,“冲”指地当孔道,“繁”为政务纷纭,“疲”是赋多逋欠,“难”指民风刁悍、命盗案多。对此划分的合理解释是( ) A.清代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清朝统治仍有贵族等级色彩 C.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 D.政府以发展交通为首要任务 解析:选C “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可知这是依据地方的不同情况而进行针对的管理,故C项正确。 12.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直接有利于( ) 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 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两朝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清两朝的监察制度,主要针对监察官员,而不是针对相权,故B项错误;“杜绝腐败”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行政与监察的关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罢御史台,设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为百官表率,协同吏部考核官员,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案。都御史为都察院长官,与六部尚书并称“七卿”。按行政区划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掌地方监察。凡出巡的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可分别授予总督、提督、巡抚及经略等官衔,督抚可不请示皇帝而“便宜从事”,在组织上仍隶属都察院,起初为临时派往某地监察,后为加强统治而固定化。清雍正元年,为避免监察机构重叠,提升监察机关职能,改变给事中制度对皇权的制约,把专察六部的六科合并于都察院,实现了科道合并、台谏合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06年,迫于内外压力,受三权分立等思想影响,清政府拟定《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裁撤都御史人数总额;裁撤六科,只设给事中二十人,按行省分设二十二个道;新设都察院研究所,购买书籍及京外报纸,作为科道官员纠察裁判的参考资料。此外,新设的检察厅专管司法监察事务,都察院稽查京师地方治安的监察机构——五城兵马司被取消。清朝覆亡,都察院被废除。但其监督职能被不同的机构所继承和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先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法》《议院法》等,都体现了议会监察制度,行使立法、行政、舆论之监督。 ——摘编自刘志勇《清末都察院改革: 方案设计、改革结果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都察院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设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得出地位进一步提高;据材料一“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案…可不请示皇帝而‘便宜从事’……提升监察机关职能”得出权力不断扩大(行政监察与司法监察并举);据材料一“起初为临时派往某地监察,后为加强统治而固定化”得出都察院官员由临时监察地方到固定化;据材料一“专察六部的六科合并于都察院,实现了科道合并、台谏合一”得出监察职能日趋集中(科道合并、台谏合一);据材料一“改变给事中制度对皇权的制约”得出对皇权的制约日趋弱化。第二小问,据材料“按行政区划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掌地方监察”“为避免监察机构重叠,提升监察机关职能,改变给事中制度对皇权的制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裁撤都御史人数总额;裁撤六科”,得出精简机构与冗员;据材料二“新设都察院研究所,购买书籍及京外报纸,作为科道官员纠察裁判的参考资料”得出注重提升监察官员的业务水平;据材料二“新设的检察厅专管司法监察事务”得出司法检察权(司法监察)独立;据材料二“监督职能被不同的机构所继承和发展……清朝覆亡,都察院被废除”得出都察院的改革与废除;据材料二“议会监察制度,行使立法、行政、舆论之监督”得出通过立法建立民主监督体系(议会监察制度)及关注舆论监督。第二小问,据材料二“迫于内外压力”并结合清末严重的统治危机得出清末应对统治危机的需要;据材料二“受三权分立等思想影响”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得出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还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有识之士的推动。 答案:(1)趋势:地位进一步提高;权力不断扩大(行政监察与司法监察并举);都察院官员由临时监察地方到固定化;监察职能日趋集中(科道合并、台谏合一);对皇权的制约日趋弱化。 影响:强化了专制皇权;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提高了监察效率,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 (2)变化:精简机构与冗员;注重提升监察官员的业务水平;关注舆论监督;司法检察权(司法监察)独立;都察院的改革与废除;通过立法建立民主监督体系(议会监察制度)。 原因:清末应对统治危机的需要;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推动;进步人士的积极推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7世纪40年代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 清朝设立军机处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19世纪40年代 鸦片战争,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法国二月革命;发表《共产党宣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据《古今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整理 上表为17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政治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但要紧紧围绕“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政治经济信息,结合材料具体内容阐述。从材料可知不论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中外均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例如,政治方面中国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而英国已经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民主制度等;经济方面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而英国已经产生了工业革命。 答案:论题:17世纪以来中外历史发展迥然不同。 阐述:17世纪和18世纪,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中国封建王朝进行了更替,清朝时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而英、美、法等国资产阶级则逐步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加速发展。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极力对外扩张,为工业品的销售开辟海外市场,并掠夺原料,腐朽落后的中国成为其侵略目标。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悍然挑起鸦片战争,由于中英两国社会制度的差距较大,1842年英国打败中国后,迫使中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地开始了近代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