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类
2020-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类 一、必备知识 (一)文体的基本特征 1.传记的定义与分类 【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 性文体。 【传记的分类】 ○1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分自传、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2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评传”。 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一方面结合 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2.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 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 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 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1 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 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 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 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二)考纲要求 传记的阅读要求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 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训练时,建议按照以上五点要求分点训练。 (三)传记文本答题技巧 1.理清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经历;注意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2.注意传主所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剪裁、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4.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的观点和所用手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看 法。 (1)对传记中形象的把握及传主精神品质的概括方法 A.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①时间变化;②地点变化;③职位(工作)变化;④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⑤注意题目的附 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B.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 ①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②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③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④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2)对传记中的语言特色、文体特点和写作技巧表现手法的分析 ○1 语言特色:幽默、调侃、自然亲切、朴实自然、文采斐然、口语化、准确、简洁、生动、学术色彩 浓郁、带有地域色彩、通俗易懂等等 ○2 文体特点:真实性、文学性(写作技巧) 真实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A.引用传主的日记、诗文、作品、书信、故事、别人或传主的话等等。 B.列数据。 C.客观叙述(材料真实)。例如:《一代才女林徽因》,文章塑造了林徽因坚强的形象,赞美之间, 文章是如何满足传记作品客观真实的要求的呢? D.多方面选取事例记录传主的思想言行。例如:《熊十力传》选取生活、治学、政治等多角度展现传 主言行。 (四)传记的表现手法 1、引用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 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的作用: 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 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④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着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⑤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2、人称 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第三人称(他传):是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 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描写 (1)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传主心情;②展示传主性格;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③寄托传主的思 想感情;④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3)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作用:刻画传主的形象,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展现传主的精神品质,增强 传记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五)探究题 1、解答探究题的原则:有文本意识、“小论文”表述意识、条理意识 (1)有明确的观点,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 (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论 证要分点列出依据。 (3)联系社会现实适当展开,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4)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5)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2、探究题的答题格式 第一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第二步:联系文本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并且联 系生活。 第三步: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3、探究题的考查方向: (1)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方法:将传主的品质放入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的表达。 (2)对文本的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特色: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 方法:联系文章谈为何营造此种特色?它的好处、效果或不足以及你的建设性意见。 (3)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方法:从传主印象入手,找出传主的人生观,指出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有何积极意义。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文中有关 XXXX 的诠释印证,请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分析。 【答题思路】 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 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 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 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 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 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 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 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 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典例分析】 一、【2020·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要能为人类创造点东西,那就没有白活。”这句话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钟世藩所说。 1936 年 10 月 20 日,南京中央医院内,儿科主任医师钟世藩的长子呱呱坠地。由于医院地处钟山之南, 钟氏夫妇遂为其取名为“南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期待他能不负父母所愿,逐渐成长为一个如 大山般仁厚正直、崇高稳重的人。 1949 年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的卫生署长前往广州,命令时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兼儿科主任的钟 世藩连夜携家眷撤往台湾。由于痛恨国民政府的腐败,钟世藩断然拒绝,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了广州。上世 纪 50 年代,钟世藩创办了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这是我国最早的临床病毒实验室之一。 钟南山还记得,每当到了夜晚,自家的三层小楼总会格外热闹。因为,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们经常会 趁此抱着孩子来找父亲看病。医者仁心,对于上门的病患,钟世藩从不推辞拒绝。 “我感觉当医生还是挺受人尊重的,而且真的帮人解决问题。那个感受让我觉得爸爸很开心,家庭也 很开心,这个是一个原始的感受。” 1955 年,钟南山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今北大医学部)。在校期间,他的体育才能被挖掘出来。1958 年, 正在读大三的他被抽调到北京市体育集训队训练备战第一届全运会,他还曾以 54 秒 2 的成绩打破了男子四 百米栏的全国纪录。 1960 年,钟南山自北京医学院毕业。北京市委希望他能够继续留在体育集训队,从事职业体育运动。 考虑再三后,钟南山选择了退出体坛,留校担任北京医学院放射医学教研组助教。 “困难时期,运动队吃得好,挺有诱惑力。主要是我觉得我的身材不行,另外体质不行,顶多达到亚 洲的水平,达不到世界水平。所以,我觉得我当运动员没有前途。 1965 年,钟南山作为知识青年被派往山东乳山搞“四清运动”,接受劳动改造。1968 年,钟南山重回 北京,却被学校革委会派去烧锅炉。即便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还是一位热血的进步青年。有一次,上级 号召员工献血,钟南山一个人就献出了 400 毫升。 1969 年,学校组织下乡医疗队。尽管已经脱离医学将近 5 年,但钟南山还是报名加入。医疗队来到河 北宽城县后,每天的工作却是搞文艺宣传。病人疼痛难忍时,受限于条件,只能打一针止痛药。钟南山对 病人束手无策,内心自责不已。 1971 年,钟南山从北京调至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医生。他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坦言称:“上大 学后先是做师资,又从事新专业,留校任教也是教放射生物化学。所以整整 11 年我都没做医生。做医生是 我的愿望,但不是我能选择的。挑到了这个医院还是因为我爱人的身份,这也是她执定的,因为它离我们 家最近,用不着整天下乡”。 生活似乎正在走向平淡。有一天和父亲闲聊时,父亲突然若有所思地问他:“南山,你多大了?”他答 35 岁了。父亲却叹了一口气,说:“35 了,真可怕啊!” 父亲的最后一句话给钟南山留下深刻的印象。据他回忆,父亲话语里的意思是,和其他医务人员比起 来,他在 35 岁取得的成就不足,和父亲年轻时候比,更是逊色不少。 深受激励的钟南山,从 35 岁之前的碌碌无为中觉醒。他知道,再这样碌碌无为地过下去,不仅会辜负 父亲的期盼,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 他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期待为伟大的事业作出贡献。这本书 正是他高中时期最爱的书籍之一。 在回顾各种成就时,钟南山说,父亲给他很大的鼓舞和动力。他说:“他(父亲)比较严肃,话也不多, 但是说起来很有分量”。寡言少语的父亲,激励着钟南山迈向前进的路。在他父亲 75 岁高龄时,眼疾已经 非常严重,却仍然捂着一只眼睛完成了 40 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有时候,钟南山很心疼父亲,关 心他说:“你年纪这么大了,写得这么辛苦,就不要写了吧!”父亲却说:“不要写让我干什么?让我等死 吗?”正是这样为科学奉献的执着精神,让钟南山深刻领悟了身为医者的职责和担当。 (摘编自《钟南山传》) 1.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钟南山的名字既因他出生在钟山之南,也因父母取《论语》中“仁者乐山”之意,对他未来的成就寄托 了很高期望。 B.钟世藩由于痛恨国民政府的腐败,冒着生命危险断然拒绝撤往台湾,这在幼年的钟南山内心埋下了爱国 主义的种子。 C.钟南山在医学院读书期间却展现出他超常的体育才能,但追求卓越的个性还是让他最终拒绝了诱惑没选 择体育事业。 D.钟世藩的话语不多,但是很有分量。“35 了,真可怕啊!”其无意中说出的这句话却给碌碌无为的儿子 敲响了警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个六十年代,因为特殊的政治环境,医学院毕业的钟南山都没能做成医生,这让这位热血的进步青年 内心很痛苦。 B.传记介绍了钟南山早年的经历,这些能让人看到非典和新冠疫情中成为国家中流砥柱的钟院士精 神品 质的很多渊源。 C.七十年代初,钟南山终于达成夙愿真正成为一名医生,这也让他的人生走向了平稳安逸,开始了一段时 间的平淡生活。 D.本文虽是终南山的传记,却用不少笔墨介绍他的父亲钟世藩先生,这样更凸显了在父子间传承的医者仁 心家国情怀。 3.钟南山院士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是给孩子最好的一切,而是要父母以身作则。” 文中有关父亲钟世藩的哪些内容是对这句话的诠释印证,请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分析。 【答案】 1.C 2.A 3.①父亲为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看病,受人尊重,让少年的钟南山感受到作为医生治病教人的幸福,产生 了对医学的兴趣。②父亲在儿科领域的取得的成绩,让钟南山在对比中深感不足,激励其努力进取为事业 做出贡献。③父亲晚年执着坚持著书研究,让钟南山深刻领悟了为科学奉献的执著精神以及身为医者的职 责和担当。④钟世藩痛恨国民政府的腐败,冒着生命危险留下这对钟南山不惧危险坚守信条应该有一种潜 移默化的影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 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 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 原文等。 A 项,“也因父母取《论语》中“仁者乐山”之意,对他未来的成就寄托了很高期望”是错误的。由原 文“由于医院地处钟山之南,钟氏夫妇遂为其取名为‘南山’”可知,钟南山的名字是因他出生在钟山之 南。 B 项,“在幼年的钟南山内心埋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是错误的。由原文“由于痛恨国民政府的腐败, 钟世藩断然拒绝,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了广州”可知,在幼年的钟南山内心埋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属于无中 生有,并且“幼年”表述也不合适,此时的终南山已经是一位少年。 D 项,“其无意中说出的这句话”是错误的。由原文“有一天和父亲闲聊时,父亲突然若有所思地问他: ‘南山,你多大了?’他答 35 岁了。父亲却叹了一口气,说:‘35 了,真可怕啊!’”可知,父亲的问话并 不是无意间问到的。故选 C。 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确具体的考 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A 项,“这让这位热血的进步青年内心很痛苦”是错误的。由原文“医疗队来到河北宽城县后,每天的 工作却是搞文艺宣传。病人疼痛难忍时,受限于条件,只能打一针止痛药。钟南山对病人束手无策,内心 自责不已”可知,让终南山内心痛苦的是当病人疼痛难忍时,受限于条件,只能打一针止痛药,而自己却 束手无策。故选 A。 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 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 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由原文“由于痛恨国民政府的腐败,钟世藩断然拒绝,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了广州”可知,钟世藩痛恨 国民政府的腐败,冒着生命危险留下这对钟南山不惧危险坚守信条应该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原文“每当到了夜晚,自家的三层小楼总会格外热闹。因为,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们经常会趁此抱 着孩子来找父亲看病。医者仁心,对于上门的病患,钟世藩从不推辞拒绝”“ 我感觉当医生还是挺受人尊 重的,而且真的帮人解决问题。那个感受让我觉得爸爸很开心,家庭也很开心,这个是一个原始的感受” 可知,父亲为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看病,受人尊重,让少年的钟南山感受到作为医生治病教人的幸福,产 生了对医学的兴趣。 由原文“据他回忆,父亲话语里的意思是,和其他医务人员比起来,他在 35 岁取得的成就不足,和父 亲年轻时候比,更是逊色不少”“ 深受激励的钟南山,从 35 岁之前的碌碌无为中觉醒”可知,父亲在儿 科领域的取得的成绩,让钟南山在对比中深感不足,激励其努力进取为事业做出贡献。 由原文“在他父亲 75 岁高龄时,眼疾已经非常严重,却仍然捂着一只眼睛完成了 40 万字的《儿科疾 病鉴别诊断》。有时候,钟南山很心疼父亲,关心他说:‘你年纪这么大了,写得这么辛苦,就不要写了 吧!’父亲却说:‘不要写让我干什么?让我等死吗?’正是这样为科学奉献的执着精神,让钟南山深刻领悟 了身为医者的职责和担当”可知,父亲晚年执着坚持著书研究,让钟南山深刻领悟了为科学奉献的执著精 神以及身为医者的职责和担当。 二、【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 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 2015-2016 年度 “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 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 年 7 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 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 象,吟诗作词。1941 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 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 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 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 ‘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 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 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 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 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 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 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 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 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 祖国大江南北。1993 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 10 万美元, 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 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 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 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 70 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 有 2000 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 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 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 年 8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 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D.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2.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将接触到的西方文学理论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致力推广诗歌。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顾随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 过程中发挥作用。 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3.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答案】 1.A 2.C 3.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 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 古典诗词吟诵。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 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 判断。 A 项,“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错。从原文第三段“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 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可以看出,陈洪评价叶嘉 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故选 A。 2.本题考查探究传主评价。做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找出对传主的有关描写和介绍。其 次筛选,从传主的语言、事迹,作者的介绍、评价,他人的衬托、映照中筛选相关信息。最后进行整合, 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 C 项,“托人把顾随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错。原文第五段中“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 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 用”可以看出吟诵录下的是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故选 C。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传主的成就贡献。做这类题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天赋、 性格、努力程度等角度来考虑;客观角度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与时代需要和别人的影响帮助等 角度来考虑。本题要求概括叶嘉莹对诗词研究的贡献,可以联系她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等方面进行作答。 从文中第三段“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 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 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可以看出,叶嘉莹在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 从文中第四段“1993 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 10 万 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可以看出在培养人才上设立了奖学金和学术基 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 从文中第五段“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 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 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 作用”可以看出她在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 词吟诵。 从文中第六段“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 70 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 2000 小 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可以看出 在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 三、【2020·山西省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绛:淡然走过百岁人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吕莎 杨绛先生走了。这位 105 岁高龄的老人,5 月 25 日凌晨安详辞世。 杨绛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正直敦厚,正如她评价自己译作《吉尔·布拉斯》的著者勒萨日一样:“勒 萨日一身傲骨,不肯迎合风气,不肯依附贵人。他敢于攻击时下的弊端,不怕得罪当道。他不求名位,一 生只靠写作谋生。”她便是如此。 杨绛先生最早是以剧作家身份登上文坛的。她在上世纪 40 年代创作的戏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 登上剧坛后,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喜剧的双璧”。杨绛一时间声名大噪,甚至钱锺书先生在公众场合 都被介绍成“杨绛的先生”。 1949 年以后,杨绛先生的创作重点转向小说与翻译。她的几则短篇小说生动形象地勾勒了各种人物, 长篇小说《洗澡》更是描摹了“三反”运动中惯见的“嘴脸”。这些作品充满了机智幽默,又渗透着世情 练达。其小说靠点滴人事映照人生真相,笔触风趣幽默,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她的几部译作《小癞子》《吉 尔·布拉斯》和《堂吉诃德》。她在从事翻译时,也有意无意地选择了描写小人物的笑中带泪的作品。杨 绛先生的翻译水平极佳,朱光潜先生曾称赞说,全中国“散文翻译杨绛最好”。 杨绛先生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都非常好。值得敬佩的是,杨先生的西班牙文是年过六十才开始学 习的,边自学边翻译。其译作功不可没,为后来的西班牙文学翻译奠定了深厚基础。 杨绛先生的散文感情真挚、平淡馨香,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去世后,她在散文《我们仨》中追忆了 一家三口的点滴生活,读过的人无不动容。 杨绛先生的生活十分朴素,对于物质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先生家中至今仍然保持着钱锺书先生在世时 的陈设,白墙、水泥地、老家具,没有装修,也没有封阳台。客厅亦是书房,靠近门口的书架上整齐摆放 着 20 卷《钱锺书手稿集》和一些外文工具书。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的照片摆放在书架正中最醒目的位置。 杨绛先生生活十分低调,近几年更是婉拒来访,如她在《隐身衣》中所向往的“万人如海一身藏”。 读书和写作是杨绛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她一生热爱读书,年少时一星期不看书就感到“一周都白过”。百 岁以后,她仍天天都看书,身体好的时候还要伏案工作。照顾杨绛先生多年的吴阿姨说,先生闲不下来, 一有空就要写。党圣元提到,杨先生每天都要用毛笔抄几次钱锺书先生的著作,她的书桌上有个小小的砚 台,每次去看望时揭开盖子总能看到新鲜的墨汁。 客厅里摆放着一张小书桌,就是在这里,杨绛先生以近 90 岁高龄翻译柏拉图《斐多》,96 岁创作了《走 到人生边上》,103 岁为《洗澡》写下续篇《洗澡之后》;也是在这里,她笔耕不辍,投入大量精力整理钱 锺书先生的遗著,让这些宝贵财富得以面世。今年初出齐的《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也由杨绛亲自参 与清点整理工作。 读书写作之余,杨绛先生会做“八段锦”锻炼身体,这一习惯坚持了至少 20 年。陈众议说,杨先生柔 韧性很好,一百岁以后仍然能够不屈腿去捡地上的东西。 杨绛先生是不畏惧生死的人。她在迎来百岁生日时曾说,“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 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的名义,将高额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 奖学金。据悉,奖学金总额已近 2000 万元。 杨先生早在 2012 年,即向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请求:去世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 不受赙仪,至多七八亲友送送。2013 年,杨先生亲笔所作遗嘱再次就后事办理明确写道:“我去世后,不 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如今,先生已安然“回家”,与夫钱锺书、女钱瑗“我们仨”再相聚。 (相关链接) 年纪不饶人。我又老又病又忙。我应该是最清闲的人,既不管家事,又没人需我照顾。可是老人小辈 多,小辈又生小辈,好朋友的儿女又都成了小一辈的朋友。承他们经常关心,近在北京、远在国外的,过 年过节,总来看望我。我虽然闭门谢客,亲近的戚友和许许多多小辈们,随时可以冲进门来。他们来,我 当然高兴,但是我的清闲就保不住了。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序》) 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绛曾因戏剧声名大噪,甚至钱锺书先生都被介绍成“杨绛的先生”,可见杨绛戏剧方面的成就要大于 其他方面。 B.杨绛先生在小说创作方面主要是以小见大,靠点滴人事映照人生真相,译作也选择描写小人物的笑中带 泪的作品。 C.杨绛先生对物质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家中没有装修,只是一些老家具,而客厅就是书房,可见先生并不 追求物质享受。 D.杨绛先生不畏惧死亡,在她百岁生日时时曾说自己走到了人生的边缘,由此可知她也明白自己来日不多, 必须纠正以前的错事。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杨绛的主要成就及为人处事风格为写作中心,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这一传奇人物丰富而精彩的一生, 表达了对其人生价值的赞美。 B.文章开头以杨绛评价自己译作《吉尔·布拉斯》的著者勒萨日的一段文字,展示出杨绛一生不求名位, 只靠写作谋生的人生态度。 C.杨绛先生良好的翻译功底,是因为她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都非常好,即使年过六十才开始学习西班牙 文,也能够译出优秀的作品。 D.杨绛在遗嘱中写到“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意在表明她想洗净尘世的 污秽沾染,安然离去的想法。 3.文中说:杨绛先生以近 90 岁高龄翻译柏拉图《斐多》,96 岁创作了《走到人生边上》,103 岁为《洗澡》 写下续篇《洗澡之后》。由此,你对杨绛的人生价值有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C 2.A 3.到了高龄,杨绛仍然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展示出丰富充实的人生价值。透过她这种坚持 不懈的精神,我们对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实,一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能够坚持,能够以顽 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去奋斗,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从这方面讲,她是一个精神的领袖。而像她 一样的高贵者们,总是划动时代的航船,将人们引向精神的圣地。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 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 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A 项,“可见杨绛戏剧方面的成就要大于其他方面”无中生有。B 项,“译作也选择描写小人物的笑中 带泪的作品”说法绝对,原文是说“有意无意”。D 项,“必须纠正以前的错事”不当,原文是说“我得洗 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故选 C。 2.本题考查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 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 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一生不求名位,只靠写作谋生”以偏概全,文中更有“一身傲骨,不肯迎合风气,不肯依附贵 人。他敢于攻击时下的弊端,不怕得罪当道”。C 项,“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都非常好”强加因果。这只 是她翻译功底良好的一个前提。D 项,“意在表明她想洗净尘世的污秽沾染,安然离去的想法”理解错误, 写她这种想法,意在表明她简朴的为人风格,展示她高尚的人生境界。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回答就自己对杨绛的人生价值的认识谈谈的看法。 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 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 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出人物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文中说:杨绛先生以近 90 岁高龄翻译柏拉图《斐 多》,96 岁创作了《走到人生边上》,103 岁为《洗澡》写下续篇《洗澡之后》这就是说到了高龄,杨绛 仍然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展示出丰富充实的人生价值。透过她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顽强 的毅力,我们对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2020·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葆玖的“保守”意义不输创新 傅谨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 2016 年 4 月 25 日仙逝,各界同声哀恸。 葆玖先生曾经说,他一生中对父亲的艺术继承多,自己的创作少。因为父亲梅兰芳大师留下那么多优 秀的梅派经典,亟需倾注全副身心于抢救和继承,实在无暇顾及新剧目创作。确实如此,如果说葆玖先生 的前三十年主要是向父亲学习,在父亲教导与陪伴下演出梅派剧目,他生命的后四十年则一直致力于表演 与恢复梅派经典剧目,以及为他众多弟子传授梅派经典。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一生是“保守”的一生,而 不是“创新”的一生。然而,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为了要“保”住和“守”住以他父亲梅兰芳为代 表的京剧传统艺术之精华,为中华民族保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住这份遗产,“守”住梅派的精 华,是京剧、尤其是梅派健康发展的基础,他的“保守”的文化意义,丝毫不输于创排几出新剧目。当然, “保守”的葆玖先生并不僵化,他所做的传承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要让梅派的精神通过新一代京剧演员 的身体,实现更好的世代传递。就像他父亲一样,他从不排斥各种新颖传播手段,他并非一招一式地拘泥 于重复前辈大师表演的表象,但是对梅派特有的意蕴和韵味,则丝毫不忍舍弃。如果说“移步而不换形” 是梅兰芳先生对艺术传承发展最好的总结,“保守而不僵化”则让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有了最好的传承。 梅派艺术的传承之所以需要葆玖先生的努力,是由于梅派彰显的是深刻体现中华古典艺术风范的美, 华贵而平和,并不靠戏剧冲突和人物激烈的外部动作吸引观众。这种美的艺术要让观众陶醉其中,需要演 员“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的坚实基础,更要全方位地掌握其“度”,幅度太大则 火爆,背离了梅派的美学原则,幅度不够又会影响剧场效果,难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没有观众的共鸣 与感动,梅派之美就无从传递。因而,梅派不易学,更难精,要以表演梅派剧目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充分肯 定,就更是难上加难。梅葆玖先生拥有从幼年时起就和父亲同台的特殊经历,加上有遗传所赋予的身体优 势和家庭熏陶,让他能够最深切地感悟与体会梅派艺术的这种分寸和尺度。所以葆玖先生是梅派艺术最好 的传人,有最好的先天条件,恰逢传统艺术在当代生活中回归的大背景,更唤醒他强烈的艺术责任感。他 毅然将后半生奉献给梅派艺术的传承,收梅派弟子多达 49 位,遍布全国各地,还及于多个国家地区。他终 日奔波授徒传艺,既是一种情怀,也是莫大的文化功绩。正是通过葆玖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共同努力,梅派 成为京剧领域发展势头最好的流派,人才辈出,队伍齐整。现在,我们在各地都有机会欣赏梅派剧目的演 出,观众的整体构成也出现了明显改善,剧场里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梅派艺术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令人欣喜。 从葆玖先生的努力与成功之路,令人不由得联想起当年的梅兰芳大师。就在梅大师刚崭露头角时,京 剧演出市场就发生了几个重大变化。首先是女伶大量涌上舞台,人们不禁担心,包括梅兰芳在内的扮演女 性戏剧人物的男旦,如何应对坤伶的崛起;其次是从上海滩刮起来的以连台本戏、机关布景为代表的海派 风,而讲究法度与含蓄的传统京剧表演,是否有可能在与这些诉诸感官刺激的艺术表演相抗衡时立于不败 之地取胜;加上电影、舞厅和跑马场等外来娱乐方式的出现,都让人们对京剧是否仍有光明前景产生疑问。 然而,面对这样的局面,梅兰芳在一众新旧文化人的支持下回归传统,逆流而上,终于用他极具古典韵味 的表演征服了那个时代,同时也为传统术和古典美学赢得了尊严。他的选择不是因为勇敢,更不是鲁莽和 赌气,恰恰是源于他对自己深蕴其中的艺术传统及表演手段的深刻自信。 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河流,葆玖先生就是在为防止河流决堤奋力培土的英雄。在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我 们这个民族需要更多这样的勇士,这就是梅葆玖先生的一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人民日报》2016 年 4 月 26 日) (相关链接) 据悉,梅葆玖共收学生 49 名,包括李胜素和魏海敏。直到去世前,他还计划再收两个弟子。2013 年, 为纪念梅兰芳诞辰 120 周年以及来沪首演 100 周年,上海连续举办了一系列梅派经典剧目演出,梅葆玖率 嫡传弟子登台,场面壮观感人 (邵岭《梅葆玖之后,新一代梅派领军人物在哪里》)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梅葆玖来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生中对父亲的艺术继承虽然很多,但自己的创作却很少。 B.梅派艺术之美的传递,主要靠演员的“唱念做打”这些基本功,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太过火爆或都幅 度不够都会影响效果。 C.之所以梅葆玖先生能够成为梅派最合适的继承人,是因为他具备各种条件,如身体优势、家庭熏陶、与 父亲同台演出等。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主要写的是梅兰芳,本文的传主是梅葆玖,虽然二人为父子关系,但是从内容上来看还 是多余。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梅葆玖先生的主要生活经历为主线,选取了他生活中几个具体事件,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这一人物 对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B.葆玖先生一生的创作并不多,因为他在艺术追求上主要是继承父亲的艺术,并对父亲留下的大量优秀梅 派经典全身心地抢救和继承。 C.梅派京剧艺术体现了中华古典艺术风范的美,华贵而平和,没有戏剧冲突和人物激烈的外部动作,所以 传承时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D.梅派艺术是一种美的艺术,不易学,更难精,梅葆玖先生却能够凭借身体优势和家庭熏陶,最深地感悟 与体会到其分寸和尺度。 3.写梅葆玖的事迹,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写梅兰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B 3.①写梅兰芳的事迹,可以从侧面进一步烘托梅葆玖的艺术成就,更好地表现梅葆玖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梅葆玖的艺术天赋源于梅兰芳,他的表演功底也继承于梅兰芳,他的努力与成功之路与梅兰芳息息相关。 ③梅兰芳当初的主要成就其实也是在许多新旧文化人的支持下回归传统,这样,父子二人在京剧表演艺术 方面的追求便有了一致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 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 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他最大的遗憾”的说法没有根据。B 项,表述不全,除了“唱念做打”之外,还有就是“手眼 身法步”。D 项,内容多余不当,因为写梅兰芳目的在于烘托梅葆玖。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 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 项,“以梅葆玖先生的主要生活经历为主线,选取了他生活中几个具体事件”错,文章的主线不是他 的经历,也没有选“几个具体事件”,而是对他的艺术成就进行了介绍。C 项,“没有戏剧冲突和人物激烈 的外部动作”错,文中说“并不是靠”,而不是“没有”。D 项,“梅葆玖先生却能够凭借身体优势和家庭 熏陶”归纳原因片面,文中还有“从幼年时起就和父亲同台的特殊经历”。故选 B。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结构及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 “写梅葆玖的事迹,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写梅兰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 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写梅兰芳的事迹,可以从侧面进一步烘托梅葆玖的艺术成就,突出人物形象特征。结合“葆玖先生曾 经说,他一生中对父亲的艺术继承多,自己的创作少。因为父亲梅兰芳大师留下那么多优秀的梅派经典, 亟需倾注全副身心于抢救和继承,实在无暇顾及新剧目创作”分析,梅葆玖的艺术天赋源于梅兰芳,他的 表演功底也继承于梅兰芳,他的努力与成功之路与梅兰芳息息相关。结合“‘保守’的葆玖先生并不僵化, 他所做的传承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要让梅派的精神通过新一代京剧演员的身体,实现更好的世代传递。 就像他父亲一样,他从不排斥各种新颖传播手段,他并非一招一式地拘泥于重复前辈大师表演的表象,但 是对梅派特有的意蕴和韵味,则丝毫不忍舍弃……派艺术有了最好的传承”“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河流,葆 玖先生就是在为防止河流决堤奋力培土的英雄。在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更多这样的勇士, 这就是梅葆玖先生的一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分析,梅兰芳当初的主要成就其实也是在许多新旧文化人的 支持下回归传统,这样,父子二人在京剧表演艺术方面的追求便有了一致性。 三、方法小结 【解题思路】 1.明确题干要求,确定范围角度。题干限定了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方向,对时间、地点、范围、阶段等 方面的要求要了然于心。 2.仔细精读原文,筛选关键词句。找准答题区间后,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语或 句子,提取信息时注意:去否定,留肯定;去枝叶,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另外, 还要注意分清主次。 3.认真加工提炼,概括整合答案。答题要点要简洁明了,不可机械地照抄原文,要注意在保留关键信 息的前提下变换表述方式(如叙述性语言变换为评价性语言)、表述角度(如侧面转为正面)和表述句式 (如否定句变为肯定句);要注意根据答案要点的主次关系和先后逻辑,连缀要点;要注意依据分值答题, 列点分条陈述,4 分题一般答两个要点。 【温馨提示】 误区提示: 1.不注意审题,所答非所问; 2.不明确答题区间,遗漏较多得分点; 3.只会一味摘抄原文,不懂得概括整合; 4.不会从多方面或多角度整理要点,要点重复累赘或有交叉; 5.答题不规范,没有分点作答,表述混乱。 答题注意: 1.所持观点应该符合主流价值观,健康合理; 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 3.根据题干要求,有时要有自己独立而有深度的思考,不能囿于文本; 4.探究是有限度的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