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0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解析版)
田家炳高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 1.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 ②企业进行生产 ③观看文艺演出 ④参观历史博物馆 ⑤网上评议政府活动 ⑥参加学雷锋精神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B 【解析】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属于政治现象,不属于文化现象,①不选;企业进行生产是经济现象,②不选;观看文艺演出是文化现象,③正确;参观历史博物馆是文化现象,④正确;网上评议政府是政治现象,⑤不选;参加学雷锋精神活动是文化现象,⑥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 考点:文化的内涵 【特别提示】文化的特点: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成为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材料中的“五四精神”是( ) ①优秀文化 ②在人类伟大实践中产生的 ③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④这种精神已经过时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今天仍要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是因为 ( ) A. 没有它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B. 它能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C.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D. 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答案】2. A 3. B 【解析】此题以五四精神作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作用等相关知识。 2. 此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此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材料中,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成为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由此可知“五四精神”是优秀文化,在人类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故①②③正确;④表述错误,排除。故选A。 【点睛】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3. 此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今天仍要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是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故B正确;A夸大了五四精神的作用,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C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D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 4. 美国的“麦当劳”在全球开设了那么多连锁店,靠的不是资金,而是“麦当劳”文化,这说明( ) A. 经济与文化日益交融 B. 不同地域的文化日益融合 C.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 D.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麦当劳”连锁店的开设是经济行为,但它的成功依靠的是“麦当劳”文化,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在经济活动和经济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故A选项符合题意,当入选;B、C、D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支撑民族进步的脊梁。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庸,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日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源,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这说明( ) A. 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标志 B. 文化对综合国力的竞争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 文化是现代社会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D. 文化决定着国家经济、政治文明进步的水平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根据题干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日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源,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体现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B符合题意;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A说法错误,排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C表述错误,排除;文化影响着国家经济、政治,但不“决定”,D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 6. 优秀文化作品之所以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是因为其: A. 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 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C. 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D. 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优秀文化作品之所以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是因为其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故B选项入选。A选项强调的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故排除。C选项是优秀文化作品的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具体的表现。D选项与题意不符。 点睛:正确区分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与“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不 同 点 体现 只体现在主观领域 体现在人的具体行动中 侧重点 强调优秀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完善,侧重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广度 强调优秀文化作品对人的激励作用,侧重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力度 途径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主动接受优秀文化作品的熏陶 相同点 ①丰富的精神世界必然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人们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②优秀文化作品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又能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③二者都是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都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 “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席勒的这一名言告诉我们: A. 需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学习 B. 文化对人的影响并不是消极的、无目的的 C.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的熏陶 D. 文化消费在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主要说明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启示人们要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项最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故选C。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影响人们的交住行为和交往方式的文化因素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因素有: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是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台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8. 《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 A. 潜移默化的特点 B.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C. 深远持久的特点 D. 一成不变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此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是潜移默化的和深远持久的,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不是强制的,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时间的久远。题干中,《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这表明了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故C正确,A错误;B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无关,排除;D不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排除。故选C。 9. 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 A.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 人的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的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D.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而且“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材料中“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强调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们文化修养中的地位,故D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也没有体现人的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的,故AB排除;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不是有形的,C表述错误,排除。故选D。 10. 绝大多数美国电影都在讲述一个共同的主题:个人英雄主义。从《外星人》到《指环王》,从《蜘蛛侠》到《黑客帝国》,人们欣赏美国电影,在造就高票房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美国的国民价值观。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对经济、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人们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解答。人们欣赏美国电影,在造就高票房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美国的国民价值观,说明文化对经济、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主义,也说明了人们会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故①③④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世界多极化方面的问题,故②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决定反作用)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人和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可以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文化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国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维护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 ) A.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B.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C.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D.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12. 之所以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是因为( ) ①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 ③文化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宝贵财富 ④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11. C 12. B 【解析】此题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维护文化多样性宣言》作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文化的多样性。 11. 此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此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 此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此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之所以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是因为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文化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宝贵财富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故②③④正确;①不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排除。故选B。 13. 2004年10月,法国文化年在中国举办。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中法互办文化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对增进中法两国人民互相了解、促进东西文明的交流借鉴具有重大意义。下列关于举办中法文化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举办中法文化年,符合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B. 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C. 表明了我们既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D. 中法两国间已不存在分歧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注意此题属于逆向性选择题。题干中,中法互办文化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对增进中法两国人民互相了解、促进东西文明的交流借鉴具有重大意义。这说明举办中法文化年符合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表明了我们既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故AB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入选。故选D。 【点睛】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意义:中华文化对外辐射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时,外域文化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怎么做: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4. “第五媒体”是人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第五媒体”就起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②“第五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它的出现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大众传媒。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注意此题属于逆向性选择题。“第五媒体”也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出现的,其本质属于大众传媒,①说法正确,入选;“第五媒体”能即时传播个性化信息,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②正确;③“唯一”手段过于绝对,说法错误;“第五媒体”属于新传媒,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④说法正确。故选A。 15. 2005年5月10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观。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及学术文化中心,创立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岳麓书院的影响说明( )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②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③思想运动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④科技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推动文化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教育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说明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也说明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故①②正确;材料未涉及思想运动与社会变革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科技的进步,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教育的重要作用: ①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16.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智慧、人格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而是随着历史变革和进步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 ) 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可因时而变 C. 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和材料无关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题干中,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智慧、人格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而是随着历史变革和进步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没有涉及民族性,也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可因时而变,故BD与题意无关,排除;C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17. 文化交流与继承的关系是( ) A. 文化交流不需要继承 B. 文化继承可以离开交流 C.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D. 文化交流和传播是同步进行的 【答案】C 【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文化交流需要文化继承。B选项错误,文化继承不能离开文化交流。D选项错误,二者不是同步进行的。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是文化交流与继承的关系的正确的表述,故C选项入选。 18. “给力”一词与潮汕方言“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始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 A. 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 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源泉 D.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和材料无关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文化创新的来源是社会实践,故B错误;“给力”这一新出现的热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认同,说明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故D符合题意;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文化创新,A表述错误,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C表述错误,排除。故选D。 19.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为此应( ) ①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在文化竞争中合作和发展 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和错误的选项。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为此应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故①②④正确;③不是博采众长的途径,排除。故选C。 20. 每逢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都会开展诸如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等活动,这是我们在中秋节的固有习俗。下列对中秋节的习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B. 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形式 C.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D. 它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习俗的知识。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注意此题为逆向性选择题。中秋节的习俗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之一,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的形式,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故AB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D表述错误,排除。故选D。 21.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交流崇尚“见贤思齐”,这就要求我们( ) A. 用优秀民族的文化改造本民族的文化 B. 依照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C.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 善于学习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解答此题需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见贤思齐”。在文化与文化的相遇中,“见贤思齐”是我们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交流崇尚“见贤思齐”,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学习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故D正确;民族文化各具特色,A“改造”和B“依照”表述错误,排除;C观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见贤思齐的要求,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2. 有一首歌唱到“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它”。“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关于汉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汉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故①②③④选项均正确。选D。 23. 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 ) ①文化的独特性 ②文化的地域性 ③文化的民族性 ④文化的传承性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依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故①②③正确;文化的传承性与博大精深无关,④排除。故选B。 24. 绍兴市越剧的娘家。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越剧的源头。它吸收了京剧、昆曲、楚剧、高腔、黄梅戏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逐渐完善丰富,收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从娘家走向全国,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委中国戏剧文化园地增添了一朵奇葩。越剧的成长体现了( ) A. 文化发展方向呈多元化的特点 B. 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大众文化 C.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D.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越剧的成长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并且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精华,这体现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风格,凸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D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多元化、也未提到各种文化的发展,只涉及到越剧这一种文化的发展,因此A、C都不符合题意;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实践,B观点错误。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相关知识。 25. 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也呈多样性。对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 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是本民族的宝贵财富 B. 各民族文化相互独立 C. 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渐趋相同 D. 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个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是本民族的宝贵财富,并不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各民族文化相互独立并不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但并没有渐趋相同,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个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故入选。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 26.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说明 ( ) A. 民族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世界文化的发展 B. 世界文化的繁荣以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为基础 C.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D. 有民族的文化,没有世界的文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说明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C正确且符合题意;A B 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27. 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是 ( ) A. 中华文化 B. 民族精神 C. 丰富资源 D. 辽阔疆土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依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8. 民族精神 ( ) ①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 ②渗透在整个世界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③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 ④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民族精神。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依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故①③④正确;民族精神并没有渗透在整个世界文化的各个方面,②表述错误,排除。故选D。 29.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万卷史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人皆知“万物本呼天,人本呼祖”的规则,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浩然正气,以下名言中能体现这种家国情怀的是( ) 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④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 30. 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入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 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 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 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说明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体现了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故①符合题意;“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说明这些文艺工作者依托本地的文化资源,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作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剧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故④符合题意;文化产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故②表述错误;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不是演出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故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 家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代代相沿,陶染后辈,深刻影响家族成员的个性。家风连着民风,影响社会风尚。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凤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传承良好家风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答案】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人们坚守高尚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处世方法。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通过家庭教育的氛围,使人们牢牢树立道德信念。优秀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传承良好家风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考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然后考生可以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角度,说明传承良好家风有利于形成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其次可以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和特点的角度说明,传承良好家风,能够陶染后辈,深刻影响家族成员的个性;最后,可以从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分析说明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即可。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32. “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是江苏省委确定的新时期江苏精神。江苏文化底蕴深厚,以“三创三先”为江苏精神,既富有江苏地域传统特色,又极具现代发展意识。 “三创三先”精神是对“三创”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既反映了江苏“两个率先”的实践要求,又展现了全省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强大的价值引导了、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是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视角,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 (2)阐释新时期江苏精神形成过程对文化创新的启示。 【答案】(1)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立足江苏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 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 【解析】此题以“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作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相关知识。 (1 )此题考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此题要求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视角,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措施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此题要求阐释新时期江苏精神形成过程对文化创新的启示。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措施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立足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33.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级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和美谈。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篇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1)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请你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① 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① 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解析】此题以竹文化作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相关知识。 (1)此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设问要求回答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考生根据书本知识回答即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3)此题考查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此题设问要求回答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考生根据书本知识回答即可。依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应当: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点睛】政治解答题的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讲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二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