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31 发布 |
- 37.5 KB |
- 8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类型1 课标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 《论语》十二章 (2019·广西百色)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ù)②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chù):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一日暴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第一个“乐”,以……为快乐;第二个“乐”,乐趣。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B.第一个“焉”,在其中;第二个“焉”,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C.第一个“暴”,晒;第二个“暴”,突然。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D.两个“矣”都是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相同。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文画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甲】文的“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断句、词语解释和句式。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C项,“子夏”是孔子的学生,都指孔子分析不正确。 故选C。 86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一一判断正误。C项,乙文最后一则是关于治理国家的,“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分析不正确。故选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 译文: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答案】①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罔”“殆”分别解释为“迷惑”和“有害”。②句中重点词“无他”解释为“没有什么别的”。 【乙】文翻译: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孟子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诫子书》 (2019·云南昆明)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问题。(12分)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 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86 (1)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 (3)悲守穷庐 穷庐: (4)此即日习于傲矣 习: 【答案】(1)致远:实现远大目标(2)励精:振奋精神(3)穷庐:偏偏简陋的房屋(4)习:习惯,熟悉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第(1)、(2)题中所考查的词语来自课内,故可以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作答;第(3)、(4)题中所考查的词语来自课外,可以由课内到课外进行知识迁移,如解释“穷庐”可联想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的“庐”(房子);解释“习”一词,可联想到成语“习以为常”中的“习”(习惯)。 2.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 B.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 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A项,来/认为;B项,就/却;C项,前后两词都表述顺承关系;D项,成为/被。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答案】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答题时,需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根据赋分,抓住句中的关键实词、虚词,分析句式特点,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文从字顺。这里需要将“澹泊”“明志”;同时注意该句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 A ”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诚弟弟,提出做事宜“ B ”,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 C 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3分) 【答案】A.遂成枯落 B.平心静气 C.躁(险躁/焦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答题时,可以在理解两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干的提示,如由“精力衰竭、失去活力”可对应找出其比喻体“遂成枯落”,由“心绪少佳”可以找出其反面“平心静气”,由“静”可找出对立面“躁”。 5.【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 如何培养“俭”的习惯。(3分) 【答案】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 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解析】本题考查把拓展延伸。此类试题,需要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据。对于本题,可以紧扣“俭以养德”的观点,联系【乙】文中描述“奢”的细节,如“锦衣玉食”“使皮袍呢褂”“车马仆从”,由此提出远离“俭”的危险;最后结合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做到节俭。 【乙文参考译文】世家子弟,最容易犯奢侈、骄傲的毛病,并不是说锦衣玉食才算是奢侈,只要皮袍呢褂多得俯拾就皆是、车马仆人习以为常,这样就一天天接近奢侈了;见到乡下人就讥笑他们朴素丑陋,见到雇工就颐指气使,不可一世,这样就一天天习惯于骄傲了。京城子弟道德败坏,都是因为“骄”“傲”二字所引起的。初五晚上王六等回来,又接到你的信,我本来就怕弟弟焦急。我前年之所以那么废弛,也是焦躁的缘故。人一焦躁,那么心情就不好,办事便不能妥当。你和各位兄弟一定要引以为戒,再三叮嘱再三叮嘱。 《河中石兽》 86 [2019·湖北荆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口:“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拐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澄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罘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会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巳,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她。"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通,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持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泰,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驳倒。 ③易置:撒换.@从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竟不可得 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 假装 D.而绝其粮道 裁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A句的含义为:最终也没有找到。据此推断“竟”字的含义为“最终”而不是“竟然”,因此解释有误的一项应为A。 2.下列句中加点诃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山门圮于河 介词,在 B.如其言 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 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 连词,表转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中“于”是介词,“于”后的“河”是表示地理位置的名词,因此“于”的用法应为“介词,在”;B项中的“其”前面是老河兵对石兽位置的推测,所以后面的“其”应为“代词,他”;C项中“以”承前面赵括谈论兵法的事情而来,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以为全天下没人能比得上他,所以“以”是“以为,认为”的意思;D项中“而”前面是赵奢认为战场是事关生死的大事,后面写赵括谈论起来很轻松,两者含义相反,所以是转折。故正确答案为“C”。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86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其中B项对寺僧和讲学家观点的陈述整好相反,所以正确答案应为“B”项。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答案](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第一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有:是非,注意分开, “是”是“这”的意思,“非”是“不是”的意思;第二句中的重点词语为“使”是假使的意思,“将”是担任将军,带兵的意思。 [参考译文]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伯牙善鼓琴》 [2019·柳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日:“善哉善哉,子听之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 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 86 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 粲: 鲜明。 1.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佳木秀而繁阴 B.钟子期辄穷其趣 欲穷其林 C.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佛印绝类弥勒 D.悉是晚景 悉以咨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项,第一个“阴”的意思是北面,第二个“阴”的意思是树荫。B项,两个“穷”的意思都是尽;C项,两个“类”的意思都是像;D项,两个“悉”的意思都是都。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B.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否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C.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D.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首先要明确句子的含义,重点字词的意思是:“逃”的意思是,隐藏;“逃声”的意思是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本句话的意思是: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按照句意来断句即可。 3. 下列对 [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凡是伯牙想到的人,钟子期一定能找得到。 B.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士兵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 C.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心里悲愁,于是弹起琴来鼓励他。 D.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要直译为主,意义为辅。根据注释,先了解字词义,再组成句子。重点字词:A项,“念”的意思是心里所想的;“必”的意思是一定,必定。B项,“卒”的意思是突然;C项,“鼓”的意思是弹奏。每句话的意思是:A项,凡是伯牙想象的情景,钟子期一定能知道。B项,突然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C项,心里悲愁,于是拿起琴弹奏起来。 4.下列对 [甲] [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甲]文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想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知音难遇,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友,要保持友谊长存。 B. [乙]文记述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画作工于雾霭远景,描绘真山真水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山水画技法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C.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 [甲]文伯牙“善弹”,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而子期“善听”,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 [乙]文董源“善画”,他的画作奇妙,宜“远观”不宜“近视”。 D.两文都是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甲]文正面描写了伯牙鼓琴之“善”。侧面写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 [乙]文正面描写了董源画作“远观”景物鲜明之状,侧面描写《落照图》,突出董源画技高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明确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再次要掌握文章运用的写作手法。 [乙]文内容是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和“近视”效果不同,再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突出董源画技高妙。而对《落照图》的描写是,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村落隐约深远,完全是一派晚景,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照的亮色,这正是神妙之处。是描述性语句,而不是侧面描写。 5. 把 [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86 [答案]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作,都适宜远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句子翻译现代汉语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句子放在原文当中,结合语境来翻译。另外还要注意这句话当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及”的意思是和,“皆”的意思是都,“宜”的意思是适宜。采用直译,然后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参考译文]]董源擅长绘画,尤其拿手的是秋天山岚远景,大多数描摹江南的真山,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后来建业的僧人巨然效法董源的画法,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都适于远看,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走近了看几乎看不清物象;退远了看却景物鲜明,情思幽远,像看奇异之景。如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远看就觉得景物鲜明,意境深远悠长,如同人间胜境。例如董源画的《落照图》,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村落隐约深远,完全是一派晚景,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照的亮色,这正是神妙之处。 八年级 《答谢中书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1. [2019·德州]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 (1)四时俱备 (2)沉鳞竞跃 [答案] (1)季节(时节 时令) (2)鱼 2. [2019·株洲]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3 分) A.①古来共谈 共:共同 ②高峰入云 入: 耸入 B.①五色交辉 交:交相 ②四时俱备 俱:都 C.①猿鸟乱鸣 乱:纷乱 ②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 盖: 只是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大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D,“盖竹柏影也”是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示推测关系。所以这里的“盖”是大概的意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意思是只是像我们这样的清闲的人太少了。所以这里的“但”是只是的意思。 3. [2019·株洲]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最好采用直译的方式逐字落实意思,做到准确、通顺即可。(1)“欲颓”意译为“落山”(2)“相与”的意思是“一起”。 3. [2019·株洲] “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3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 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86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本文主旨的能力。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前文写了山川之美,可以看出作者喜欢美丽的山水之景,也就向往着这种生活,因为和他们一样陶情怡乐于自然的人不多了。 4. [2019·德州]《答谢中书书》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3分) [答案]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描写的赏析。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从清晨到黄昏,从猿猴、飞鸟到水中的鱼儿,动静结合;且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叹,文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5. [2019·株洲]《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里的“闲人”如何理解?(2分) [答案](1)既指自己当时身为闲官的身份;(2)又表明了贬谪中的那份从容流连于光景闲适的心境; [解析]联系作者写作时的身世处境---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是典型的闲官,自称“闲人”无疑。但作者并不消沉,能够随缘自适,从容流连于光景,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境。 《富贵不能淫》 (一)[2019·盐城]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章》) [乙]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大将王永祚等久围永州,大兵赴救,胡一青率众迎敌,战败。同敞驰至全州,檄杨国栋兵策应,乃解去。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 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1):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⑴往之女家 ( ) ⑵或败奔 ( ) ⑶同敞危坐不去 ( ) ⑷适同敞自灵川至( ) [答案](1)同“汝”,你,你的 (2)有时 (3)离开 (4)恰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释义。第(1)题“往之女家 ”就是“到了你的家”,“女 ”是通假字,同“汝”,你,你的。此为课内学过的知识比较简单;第(2)题“或败奔”的“或”是古今异义词,联系我们学习的《马说》中“或尽粟一石”中的“或”,可知其在这里表示“有时”。第(3)题“同敞危坐不去”中“去”联系《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可知在这里的意思是“离开”。第(4)题“适同敞自灵川至”中的“适”联系成语“适逢其会”可知“适”是“恰逢”的意思。 2、 用斜线“/”给 [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答案]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阅读句子,判断其大意,本句可以大致理解意思为“虽然处在不同的房间内,但是可以听到对方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能以诗词相酬答”。据此可以正确断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行天下之大道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列论战》) 86 C.乃幽之民舍。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助词,的/代词,指所借书籍;B.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多用于反问句)。/语气词。用于句尾,补足某种语气;C.连词,于是/乃:副词,解释为竟然,居然;D.<副>实在;确实/<副>实在;确实。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汉语。(4分) ⑴军中以是服同敞。 (1) [答案]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本句中的关键词“以是”是“因此”之意,“服”是“敬服佩服”之意,抓住重点词的解释,连词成句即可。 ⑵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2) [答案]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阅”的意思是“经过、经历”;“就刃”的意思是“靠近刀刃”引申为“就义”;“颜色”的意思是“脸色”,最后连词成句即可。 5. [乙]中的事例能否作为 [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案]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我们知道同敞被捕后,不投降、不偷生,囚禁时坦然自处,就义时面不改色,这就是威武不能屈的表现。当然可以作为论据了。 [参考译文]张同敞具有文武才能,为人慷慨,意气奋发。每次随军出征,他都冲锋在众将的前面,有时战争失利溃退时,张同敞端正地坐着不离开,众将见之又杀了回来,有时获得胜利,军中将士因此敬服张同敞。大将王永祚等人长时间围困永州,大军赶去救援,胡一青率领众将应战敌人,战争失败了。张同敞骑马赶到全州,让杨国栋军队策应,才解围。顺治七年,大军攻破严关,众将都放弃桂林离开,城中空虚无人,唯有矍式耜端正地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敞从灵川赶到,见到矍式耜。矍式耜说:我是留守,应当为守城牺牲,你没有守城的责任,为什么不离开?同敞态度严肃地说:古人以独自做君子为耻辱,你怎么能不允许我与你一起赴死呢?矍式耜大喜,拿酒与其同饮,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早晨,被俘。敌人劝他们投降,不听从;又劝他们削发为僧,又不听从。于是敌人将他们幽居在民房里,虽然处于不同的屋子,但能听到彼此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赋诗唱和。经过40多天后,张同敞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毫不改色。 (二)[2019·荆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 分)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86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告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 由:缘由,理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辨析。D项,“由”的意思是“遵从”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一怒而天下惧 / 学而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 / 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 / 不独亲其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A项, 前一个“而”表顺接,后一个“而”表转接。 B项,都是表反问,难道; 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D项,都是代词,代“自己”。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 分) 谓 之 讽 谕 诗 兼 济 之 志 也 谓 之 闲 适 诗 独 善 之 义 也。 [答案]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句式对理解句子的帮助。“谓 之 讽 谕 诗”与“谓 之 闲 适 诗”这两句句式较一致,意义相关;“兼 济 之 志 也”与“独 善 之 义 也”这两句句式较一致,意义相关;由此可作为断句的根据,正确断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淫”、“移”、“屈”的解释。“淫”译为:迷惑;“移”译为:动摇;“屈”译为:屈服。且这三个词均为使动用法,应译为:使他迷惑;使他动摇;使他屈服。 5.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C项中,“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 6.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B项中,作者写讽谕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参考译文]古人说:“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 86 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三)[2019·达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 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布袋的一种。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是 B.得志,与民由之 由:遵循 C.御史诣学宫 诣:到 D.属吏咸伏谒 咸:都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实词义。解答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A项“诚”,意思是“真正,确实”。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倒悬之/父命之 B.独行其道/其迁淳安知县 C.谒当以属礼/以顺为正者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为母寿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相同;“之”都是代词;B项。指示代词,他的/人称代词,他;C项,介词,用,按/介词,把;D项,动词,是/介词,给。 3.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项错误在于甲文中孟子运用的是类比的手法。 4.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关键词:“由”“之”“道”) (2)昨天(我)听说海瑞县令给母亲做寿,(只)买了两斤肉。(关键词:“市”“为”“寿”) 86 【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扣紧关键词语,把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根据文言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语句通顺流畅。(1)句里,要把握住关键词语“由”“之”“独”,“由”在这里是动词“遵从”的意思,“之”是代词,在这里代指“正道”。(2)句要把握住关键词语“闻” “为”“寿”“市”。“闻”可以联系《小石潭记》里“隔篁竹,闻水声”的“闻”,是“听到”的意思,“闻”前省略了主语,补充上“我”,“为”在这里是介词,“给”的意思,“为……寿”,是固定搭配,即“为……做寿”,“市”联系《木兰诗》里“愿为市鞍马”的“市”,解释为“买”的意思。 5.包拯、海瑞在民间人称“包青天”“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围绕“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勤政爱民”谈即可。示例:甲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中海瑞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也是老百姓心中的“青天”的形象,就是要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秉公执法,执政为民。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青天”,是老百姓对清官的称呼,因此首先要结合甲乙两文中为官的内容。甲文中要扣紧大丈夫的形象,从“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见“青天”是勤政为民的。乙文中海瑞“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为母寿,市肉二斤”,可见“青天”是廉洁奉公的,惩罚胡公子,可见“青天”是秉公执法的。 乙文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2019·北京]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 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 B.人恒过 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 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 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字词的含义。A.“举”解释为:兴起,被任用;列举;向上抬,托举;举动。B.“过”解释为:错误;经过;错误;超过。C.“虑”解释为:思虑;忧虑;考虑;蓄谋。D.“色”全部解释为:脸色。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6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答案]乙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翻译及含义理解。甲的理解有问题,“增益所不能”不是有做不完的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文章的主旨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说明他们都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意在论述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 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 [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答: [答案] [材料一]赵襄子在打胜仗之后不是喜悦反而充满忧虑,孔子听到后点评找过将昌盛,体现出时刻保持忧虑中可以让国家繁荣。 [材料二]隋炀帝仗着国家富有,从不看考虑后果,随意驱使百姓,搜刮财富挥霍享受,最终死在匹夫之手,体现了不能保持警惕之心,一味贪图享受,最终死于安乐。两则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需要结合材料中人物的具有的事件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来回答。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一]赵襄子攻打翟国,取得胜利,攻下了左人、中人两座城池,前线派送捷报的人来见襄子,赵襄子正在吃饭,听到这个消息,面露愁色。他左右的臣僚说:“一个早上就攻下翟国两座城池,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如今主上反而忧虑,这是为什么呢?”襄子说:“如今我赵氏的德行不高不广,一个早上就攻下两座城池,灭亡将要轮到我啊!”孔子知道后说:“赵氏将要昌盛了啦!他能预见到忧虑就是昌盛的原因了。” [链接材料二](隋炀帝)依仗国家富强有恃无恐,而不考虑后果。他驱使百姓顺从自己的奢欲,搜刮全天下的财物尽情挥霍,挑选全国的美女,往城外探寻珍宝。装饰宫苑,构筑楼台,徭役无穷无尽,战事终年不休。于是一度曾统治四海的国君,竟死在匹夫之手,其子孙也被斩尽杀绝,被天下人所耻笑,这能不令人痛心吗? (二)[2019·泰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8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6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句内停顿、朗读节奏,也考查准确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确定朗读的节奏,既要考虑句意,也要参照语法特点。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此题中,A项划分正确;B项应为“曾益/其所不能”;C项应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应是“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休祲降于天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时,要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在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例句中“于”的意思是“从”;选项A中“于”的意思是“到”;B中“于”意思是“在”;C中“于”意思是“从”;D中“于”意思是“比”。故选C。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求字字落实,同时要注意被动句、疑问句等形式,还要注意省略的成分一定要添加完整。本题中划线句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关键词“困”的意思是“忧困”;“衡”通“横”,意思是“阻塞”;“作”的意思是“有所作为”。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文章的主旨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说明他们都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意在论述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 《桃花源记》 (一)[2019·重庆B]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6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便扶向路( ) (4)处处志之( ) [答案](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沿着,顺着 (4)做记号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句中“交通”属于古今异义,这句话的意思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故这里是“交错相通”的意思;第(2)句中“要”属于通假字,同“邀”,“邀请”的意思;第(3)句意思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属于古今异义字,“沿着,顺着”的意思;第(4)句意思是“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属于词类活用,“做标记”的意思。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1)花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或:他们问现在是秦朝第几世皇帝,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要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把每个词语都翻译出来,然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对第(1)句的翻译,要注意“鲜美”(鲜艳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这几个字词的意思。第(2)句的翻译,要注意“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同时要补上主语“他们”。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源人的淳朴,但也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故题干中“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故选C项。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4分)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 [解析]此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比较归纳。细读《桃花源记》和 [链接材料],材料中的句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课文中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所描述的场景一样,都揭示了人们生活的宁静和乐,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自给自足。 (二)(2019·贵州安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8分) 【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86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共4分,每小题1分) (1)选贤与能( ) (2)不独子其子( ) (3)屋舍俨然( ) (4)寻病终( ) (1)同“举”,选拔 (2)以……为子(3)整齐的样子 (4)随即,不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掌握。(1)“与能”余“选贤”是并列关系,“与”这里是通假字同“举”,选拔;(2)第一个“子”属于此类活用名词做状语,“子其子”意思是“把自己当孩子当做孩子”;(3)“屋舍俨然”意思是房屋整齐,“俨然”这里是“整齐的样子”,(4)中“寻”古今义不同,“寻”这里是“不久”的意思。 2.翻译下面的句子。(共4分,每小题2分) (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语句通顺,同时重点词语的意思准确译出。(1)注意“恶”翻译为“憎恨”,(2)憎恨“无论”与今义不同,翻译为“更不必说”。 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 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看法。课文中所提到“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如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总结归纳即可。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3分) 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桃花源内和桃花源外的人们过着不同的生活,桃源内人们安居乐业,生活的无忧无虑,这与外界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听到桃花源外人们生活痛苦、动荡而感到叹息。 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1分)【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86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和对课文的把握。【甲】文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追求,{乙}文则通过记叙虚构的世外桃源表达爱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追求。 《小石潭记》 (一)[2019·重庆A]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3)俶尔远逝 (4)以其境过清 [答案](1)可:大约。(2)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3)俶尔:忽然。(4)清:凄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要考虑到词类的活用和是否是通假字。①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②句意为: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③句意为: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④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案](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交错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字词:澈,照;影,影子;布,映(活用,名词用作动词)。②重点字词:势,地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这里是活用,名词用作为状语);差互,参差不齐。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要求我们必须对文章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综合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全面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到由表及里的分析。通读全文,把握文意,ABC三项说法都正确;D项有误,“斗折蛇行”,就是采用正面描写,用比喻的修辞表现溪水的曲折蜿蜒,不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如本文写鱼,就从侧面突出了水的清澈。 4.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4分) 86 [链接材料]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已:过一会儿。③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④和景:温暖的日光。 [答案]被贬谪的境遇,让柳宗元时时感到如同被囚禁在“圆土”中无法解脱。面对小石潭的美景,作者也只能有片刻的欢娱,最终还是会泛起“凄神寒骨”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意、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原因。阅读两文,了解内容,从“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以其境过清”等语句中可知,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被贬之地荒远;小石潭周围环境凄清。“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譬如因构圆土”表明作者虽然寄情山水,但有时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的遭遇,还是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参考译文]我闷了就出外游山水,偶而看到一些好树好石头,心情为之一颤。过去之后又不快乐了,就好像一罪犯被拘囚在监狱里一样,一碰到好天气,自己就靠着墙搔一搔,摩一摩,活动一下肢体,当这个时候,也觉得很舒服。再看天地有多大,不过是一寻一丈之间,然而自己终究还是出不去,那怎么能够总是感到很舒畅呢? (二)(2019·海南)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l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晓雾将歇(hé) B.沉鳞竞跃(yào) C.参差披拂(cī) D.佁然不动(tái) [答案] (2分)C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拼读。A.晓雾将歇(xiē) B.沉鳞竞跃( (yuè) D. 佁然不动 (yí) 。故C项正确。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2)青树翠蔓 (4) 俶尔远逝 [答案](4分)(1)交相辉映(2)四季 (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4)忽然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有错字、别字,不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 “四时”是指“四季”。“俶尔”的意思是“忽然”。书写时不要有错字、别字出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答案示例:(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评分标准:每题2分。翻译正确,表意通顺给2分,有欠缺酌情扣分] 86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句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欲界”、“仙都”、“可”、“许”的意思。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2分) [答案](2分)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甲文中“沉鳞竞跃”等句子极力描写水之清、净、明,用笔洗练,寥寥数字,就写出了水的特点。乙文中“水尤清冽”一句写出了水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写出了水的透明、纯净。 《北冥有鱼》 [2019·呼和浩特]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亦若是则已矣 B.是进亦忧,退亦忧 C.是谓大同 D.今夕是何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的能力。“是”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义项有:是;正确的;这样。B、C、D三项分别出自课文《岳阳楼记》《大道之行也》《水调歌头》。A项,这样,这是;B项,这是;C项,这就是;D项,判断动词“是”。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困于心,衡于虑 D.其人舍然大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B、C、D三项分别出自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杞人忧天》。A项,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C项,衡,通“衡”,阻塞;D项,舍,同“释”,解除,消除。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4.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2分) [答案]示例:鹏程万里(或示例: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拓展运用的能力。有关“鹏”的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多见,如祝贺升学说“鹏程万里”。另外,李清照的《渔家傲》一词中也学过“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诗句,可以直接使用。 《虽有嘉肴》 [2019·福建]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86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 (3)诚能如是 是:_______ (4)令心意不驰走 走: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 [答案](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实词。(1)和(2)为课内重点注释词语。(3)“是”有“这”、“判断动词”等义,这里结合上下文是“这” 可联系《河中石兽》中“如是再啮”的“是”,意思是“这样”。(4)“走”可联系《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的“走”,意思是“跑”。 2.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读。解答时可以根据语意来判断、也可根据语法结构帮判断,观察有没有特殊句式。这句话的翻译是外甥聪明敏锐,一定能理解我所说的这些,因此我就详尽地介绍给你。即可得知断句为B。 3. [答案](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句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至”最好的,“弗”,不;“善”,好处。(2)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同时抓住重点词语“人事” 人世间的俗事,“尽”全。 4. [答案]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甲文的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所以虽谈到学习,但也更多地体现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乙文“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即一定能摒弃人世间诸事的闲扰,专心治学。所以乙文也谈到了学习,但“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侧重的是学习要独立思考。 [乙参考译文]师川外甥奉议:自从分别以来,我天天想念你。春天到了,天气渐渐暖和,我想你在侍奉双亲之余,一定能摒弃人世间诸事的闲扰,专心治学。你从前来信中写道:“当用十年的功夫,修养心性,探索道义法则。”我很赞赏这句话,如果真正做到,则可以与古人媲美,可以洗刷前人羞愧之心。学习要有正确方法,读书时必须力求对书中的一字一句进行钻研,以使自己能对书中所言有透彻的了解,这才真正是古人读书的用 心之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收到效果,不至于自费力气。如果还想深入进去,必须摒弃对学问以外的事物的追慕, 全身心投入。古人说:“纵情于养心探道这一欲望之中的人, 不论坏事或好事,都搁置在一边,那么这样就可以无事不明察了。”读书时必须打扫干净书房,烧上香,使心思专一。才能深入领会书中所言。少年的性情往往气盛骄躁,如果能经常这么做,年纪不大,就可以事半功倍,大见成效。外甥聪明敏锐,一定能理解我所说的这些,因此我就详尽地介绍给你。 夏初也许能见面。因五舅行,草书于此。 《马说》 (一)[2019·娄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马说 86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再根据语法等要求进行停顿。“才美不外见”的意思是“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部显现不来”,“才美”为主语,所以应在“才美”之后停顿。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食同“饲”,喂。 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本句为反问句,注意重点实词“常马”“等”“安”等词的意思。注意句子的通顺与流畅。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千里马” 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入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读懂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进行分析。文章开篇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再结合最后段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识马”,即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5分) 答案示例: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1。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2、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3。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解析]此题考查结合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可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来分析。主观因素,可从本身素质与如何展现自己来分析。“千里马”首先要有才干,同时,要大胆展现自己,这是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可从机遇、环境等方面来分析,比喻领导的品格、能力,社会环境等。注意语言的通顺、流畅。 (二)[2019·益阳]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6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不以千里称也 先帝称之曰能 C.策之不以其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实词的辨析。A项,“一食”是吃一顿/“食”通“饲”,喂;B项,著称/称赞;C项,正确的方法/说;D项,推举。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其真无马耶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C.骈死于槽枥之间 有亭亦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D.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孔孟论学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虚词的辨析。A项,“而”表示转折,B项,难道/代词;C项,在;D项,那么。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分)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分) [答案](1)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或:况且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不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1)准确译出“且”“安”“千里” ,“且”是况且的意思,“安”是怎么的意思。 (2)准确译出“良实”“是以”“简拔”。“良实”是善良平实,“是以”是因此,所以的意思;“简拔”是“选拔”的意思。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和“表”分别是选文的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写法比较随意,“表”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疏。 B.选文内容都与人才有关, [甲]文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人才,策之以其道; [乙]文作者希望后主刘禅亲贤远佞,知人善任。 C. [甲] [乙]两文都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但 [甲]文重在说理,在说理中渗透强烈的情感,而 [乙]文重在抒情,通过抒情让后主明白道理。 D. [甲]文巧用比喻,语言严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浩然之气; [乙]文语言率直质朴,句式骈散结合,富有音韵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乙文重在晓之以理,所以C选项不正确。 (三)[2019·济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86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骥:千里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实词。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C项中的“见”是个通假字,同“现”,是“表现,显现”的意思。将“见”理解为“看见”是错误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 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B项,而:连词,表修饰,不用翻译;C项,表并列;D项,而”表顺承,就是“然后”的意思。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解释和分析能力。D项中“甲乙两文都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的说法不正确,甲文重点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珍惜人才,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示例: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关键词语要翻译到位,应注意“呜呼”“其”“邪”等的翻译。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答案]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解析]此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题,首先应看清楚题目要求断几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其次要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无法断开的,可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如本题从整体上看,可从“权” 86 之后,将句子一分为二,根据虚词“而”可将后半句从其前面断开。 [参考译文]孔子说:“称千里马叫作骥,并不是赞美它的力气,而是赞美它的品质。”其实,人的好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不像力气那样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的培养。所以说,千里马之所以为千里马,是因为它本身所具备才能使然你,与别人知或不知没有关系。毕竟优良品德的拥有与否,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别人说怎样就怎样。作为千里马却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甚至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仅仅是照管的不好;千里马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也不是不受重视的原因。韩愈所说千里马,只有满足其千里的食量,才能显示千里的才能,一旦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就无异于普通的马。仿佛千里之权不被自己掌握,而是听命于他人。这样,即使马还是那个马,而它的本性、才能却失去了很多。 九年级 《岳阳楼记》 (一)[2019·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属予作文以记之( ) (2)去国怀乡( ) (3) 宠辱偕忘 ( ) (4)吾谁与归( ) [答案](1)同“嘱”,嘱托 (2)离开 (3)一起 (4)归依 一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属予作文以寄之”中“属”是通假字,同“嘱”“属”是“嘱托”的意思。第(2)题“去过怀乡”中“去”是“离开”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第(3)题“宠辱偕忘”中“偕”是“一起”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第(4)题“归”指的是志趣同道。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答案](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判断句,“大观”的意思是“雄伟景象”,“备”是“详尽”的意思。(2)“尝”的意思是“曾经”,“古仁人”指的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异”的意思是“不同”,“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86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膝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迁客骚人的情感变化,而非作者。第③④段通过写阴晴景物变化和作者的心情,写出了迁客骚人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从而与下文古仁人进行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品德。 (二)[2019·通辽]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每小题1分,共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微斯人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4)有粮者亦食 [答案] (1)探求 (2)如果没有 (3)派,让 (4)吃,给……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方面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另一方面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求”是古今异义词,今义为“追求”,在句中理解为“探求”。(3)“使”在句中是动词,理解为“派,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每小题2分,共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答案] (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要注意把握关键词的含义。第(1)句是课内语句翻译,句中的“以”理解为“因为”。第(2)句是课外语句翻译,可以适当联系课内文言词语的积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句中的“是”是代词“这,这个”,这句话中“是”理解为“这个人”;“养”理解为“抚养”,“业”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成就功业”。结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准确翻译这两句话。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说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甲]文以“嗟夫”开篇,表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表现了文章的中心,使用了议论这一表达方式。这篇文章是受滕子京嘱托所写,滕子京正处于贬官之时,因此,作者写作此文还有勉励友人的用意。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3分) 86 [答案]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及比较阅读的能力。文段中,赵威后向齐王使提到两个人——钟离子和叶阳子,钟离子“助王养其民也”,叶阳子“助王息其民者也”;对于这两个人的前程,赵威后问道“何以至今不业也?”言外之意是建议齐王重用这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爱护人民,是贤明之士。由此可明确赵威后的治国策略:重用贤士,以民为本。结合对赵威后治国策略的把握来分析 [甲]文内容,从中找出与“民”有关的语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参考译文]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 《醉翁亭记》 [2019·枣庄]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伛偻提携 伛偻: (2)泉香而酒洌 洌: (3)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 (4)则必即丰乐以饮 即: [答案](1)驼背,指老年人。(2)清。(3)错杂的样子。(4)就,靠近,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1)“伛偻”本来指“腰背弯曲、驼背”,在这里属于借代,指老年人。(2)“洌和冽”二字要分清,“洌”是三点水,表示“清”;“冽”是两点水,表示“凉”。(3)“杂”指“杂乱、交错”;“然”指“……的样子”。(4)根据语境和成语“可望不可即”推断,“即”可解释为“就,靠近,到”。 2.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临溪而渔 则必即醒心而望 B.行者休于树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醒能述以文者 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 8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A项中两个“而”都是“表顺承关系”; C项中两个“之”都是“助词,无实义”;D项中两个“以”都是“介词,用”。B项中两个“于”分别是“介词,在”“介词,比”。 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答案](1)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2)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1)翻译时要注意此句是判断句,要翻译成“……是……”,其中“颜”指脸色,不是颜色。(2)此句为倒装句,正常的语序为“其可谓善于山泉之间取乐矣”,注意“谓”翻译为“称得上”。 4. [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2分) [答案] [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答“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等都可)(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主题的把握。根据甲文“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来看, “太守之乐”是指以民乐而乐、与民同乐;根据乙文“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来看,公之乐是上指国家安定太平、政治清明,下指人民幸福美满、安居乐业。 [参考译文]在滁州的西南方,一条泉水的旁边,欧阳公担任滁州太守的第二年,在那里修建了一座亭子叫“丰乐亭”,他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它的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在距离丰乐亭东面几百步的地方(直译:笔直朝丰乐亭的东面走几百步),找到一处山势高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凉亭叫“醒心亭”,让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公和州里的宾客一道游玩,就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他)有时喝醉或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眺望四周,只见到那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清新之景,耳朵所听到的都是清新之音,从而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想久待在这里而忘了回去。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这样做的快乐,我却能解释它。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不论边远地区的人,还是鸟兽草木生长的生存,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呆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湖心亭看雪》 [2019·云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拏,又作“”。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大雪三日。 雪: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答案](1)下雪(2)勉强,尽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大雪三日”中“雪”是名词用作动词,“下雪”的意思。第(2)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是古今异义词语,这里是“勉强,尽力”的意思。 86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解答要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把每个词语都翻译出来,然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对第(1)句的翻译,要注意“拏”(撑船)“拥”(裹,围)这几个字词的意思。第(2)句的翻译,要注意“焉得”(哪能)“更”(还)这几个字词的意思。 3. 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3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 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方向在文章第一段,在熟悉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这句话作者选用几个“一”字,别具匠心地选用了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痕”、“点”、“芥”、“粒”,不仅准确新奇,而且反衬出冰雪世界的浩渺,人烟之稀绝。短文写尽湖山雪景的洁净、迷蒙,传尽西子银装素裹的风姿神韵,属于白描手法。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文章情感的把握。细读全文可知,这篇文章的中心在于一个“痴”字,作者是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孤寂荒凉冷漠凄清的环境下去赏雪的,这种逆势而行的痴,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 《鱼我所欲也》 (2019·四川遂宁)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______ ②被发行吟泽畔______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④遂自投泪罗以死______ 【答案】(1)苟且偷生 (2)同“披”披散(3)比(4)于是,就 86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苟得”可以用扩词发,如“苟”可以扩成“苟且”,“得”可以组成“得到”,结合语境进而理解成“得到生命”即“偷生”。第(2)题是通假字,首先指出所通的字,即“披”,然后说出意思,即“披散”。第(3)题是古今异义词,“于”在这里是“比”的意思。第(4)题“遂”是文言文中常见词。“遂”一般情况下译为“于是,就”,这需要平时熟记即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答案】(1)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它罢了。 (2)全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语句通顺即可。(1)重点词语“是(这)”“勿(不)”“耳(罢了)”。(2)重点词“举世(全世界)”“浊(浑浊)”“清(清白)”“醉(沉醉)”“醒(清醒)”“是以(因此)”。 (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答案】通过鱼和熊掌的关系,类比生与义的关系,从而引出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的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为例,引出生与义的关系,这是运用的是类比的方法,表明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要舍生取义,从而提出本文观点。(答到“类比”得1分,阐述的1分)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答案】第一问:参考示例:文天祥宁死不叛国,刘胡兰为保守党的秘密英勇就义,谭嗣同为变法慷慨赴死…… 第二问:参考示例:在文中,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时封建时代,当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因为他所宣扬的“义”是封建的“礼义”,如《礼记·檀记》中记载的那个饥饿的人因不受没有礼义的施舍而饿死。这种“礼义”反映了封建的道德观,在当时,对于社会的稳定、人们行为规范的约束有积极的作用。在今天,我们应当赋予“舍生取义”的“义”以新的含义。那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大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挽救“非典”病人;如孔繁森同志为了藏族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奉献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学会说呢个补写事实论据的能力,第二问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第一问:补充事实论据答题格式:人物+事件。注意事件要围绕“舍生取义”的内涵来组织语言,简洁凝练地加以概括。第二问:对“舍生取义”的理解,可以既结合课文又联系现实来谈,也可以只谈自己的理解,要注意体现正能量,言之有理即可。 【乙文译文】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送东阳马生序》 (一)[2019·哈尔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 86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援疑质理: (2)缊袍敝衣 [答案] ⑴询问 ⑵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课内文言文实词,需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大意进行推断。“援疑质理”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援”意为“提出”,对应“质”可推断为“询问”,“缊袍敝衣” 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意为“破旧的衣袍”,可推断“敝”意为“破”。 2.(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 (1)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题,要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将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字及特殊句式等。⑴句中“故”“卒”为关键词,分别意为“所以”“最终;⑵句中“以”“若”为关键词,分别意为“因为”“比得上”。 3.(2分)作者为什么“不敢出一言以复”? [答案] 这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作者不敢出一言以复是因为作者对师者的尊重与敬服,而且体现作者对求学的渴望,求学态度的诚恳,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选文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求学时种种艰辛及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均有描叙。这里即描写的是作者“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时“先达”发怒时的情形,之所以“不敢出一言以复”,第一是表现了自己对老师的尊重与敬服,表现了作者对求学的渴望与求学时诚恳的态度。 (二)[2019·兰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4分) (1)积累迁移法 我们由 [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 [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___ ___之意;由 [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 [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 之意。 [答案]①完成,结束 ②询问,质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学习方法,所谓“积累迁移法”,就是把甲文所积累掌握的某一词语用于对乙文中该词的理解。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2)查阅词典法 86 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 (填序号) [答案] ⑤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学习方法,所谓“查阅词典法”,就是在查阅词典等工具书时,能够根据某一文言词语所在句段的具体语境,准确地选择与之相符的义项。如本题“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经查阅词典并联系“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一句,即可确定所选义项应为⑤。 (3)语境推断法 根据语境, [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 之意。 [答案] 客居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学习方法,所谓“语境推断法”,就是在不知某一文言词语具体含义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该词所在的语境,作一推断。如本题中“客”联系前文的“十余年乃归乡里”可以推测“东莱”是郑玄的客居之地,因此,句中的“客”应解释为“客居”。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 C.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项,之:结构助词,的/之,音节助词,不译;B项,以:介词,“把”或“用”;C项,于:介词,在/介词,比;D项,乃:于是/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答案](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1)时,不仅要译出大意,而且要译出关键字“既”“益”;翻译(2)时,首先要弄清楚“道”的含义,其次要准确译出“今”“去”“东”等关键字的意思。 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第一问: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第二问:宋濂:①到百里外“执经叩问”;②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 郑玄:①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②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融求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比较阅读中的概括能力。解答时,应着眼于文本,从 [甲]文“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乙]文“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可得出第一问的答案;从 [甲]文“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乙]文“事扶风马融”“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玄因从质诸疑义”等语句中,可归结得出第二问。 [参考译文]郑玄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避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 《曹刿论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6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2019·衡阳](改编)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①又何间焉 ②时时而间进 B.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 C.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①故逐之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A项,参与/间或、偶然;B项,这一类/连接;C项,请/请教;D项,前后两个“故”都是“所以”的意思。故选D。 2. [2019·衡阳]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①肉食者谋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可以一成 ②以君之力 C.①战于长勺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A项,代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前后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C项,在/比;D项,表承接关系/却,表转折关系。故选B。 3. [2019·衡阳]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1)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2)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这里需要将“狱”“虽”“情”“鼓”“再”“竭”等词语落实到位。 4. [2019·衡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政治抱负”是指个人在国家治理和自身仕途方面所追求的目标。B项,“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5. [2019·吉林]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1分) [答案]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一般以四字的形式出现,或由微型的句子抽取主要语素组成。读通全文,关注文中出现的语义深刻四字词语或短句,如“衣食所安”“下视其辙”“一鼓作气”“彼竭我盈”等,理解这些短句的意思,从中找出成语。 6. [2019·吉林]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86 A.又何间焉/间不容发 B.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C.公将鼓之/锣鼓喧天 D.小信未孚/信手拈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项,“间”理解为“参与”/“空隙”;B项,“靡”理解为“倒下”;C项,“鼓”理解为“击鼓进攻”/“鼓声”;D项,“信”理解为“信用”/“随手”。 7. [2019·吉林]对“齐师伐我”一事,曹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答案]“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文中“曹刿请见”写出了曹刿对“齐师伐我”这件事的积极关注和参与意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写出“乡人”认为“齐师伐我”这件事是“肉食者”去谋划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紧扣以上两个关键句,分析曹刿和“乡人”态度的不同。 8. [2019·吉林]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3分) [答案]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读题干,“借曹刿之口”提醒我们要把握住文中对曹刿进行语言描写的句子来作答。“忠之属也”是曹刿对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做法的认可,认为鲁庄公做到了“取信于民”。“夫战,勇气也……”表明曹刿认为作战要善于把握战机;“夫大国,难测也……”表现了曹刿的细心谨慎。综合上述分析,分条概括作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19·桂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赵且①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⑤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⑦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⑧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④曝:曝晒。⑤拑:通“钳”,夹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通“擒”,捉住。⑧熟:仔细。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何陋之有? B.吾妻之美我者…… C.故愿王熟计之也!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例句中“之“的意思是代词,这件事。A.之:宾语前置的标志。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C.之:代词,这件事。D.之:结构助词,的。故选:C。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 86 B.臣之妻私臣 (私下) C.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担心) D.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下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CD,正确;B.有误,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故选:B 3.下列对 [甲] [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 [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C.《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如 [甲]文中的“门庭若市”, [乙]文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D. [甲] [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 [甲]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 [乙]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有误,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BCD,正确故选:A。 4.把 [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答案]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方,正。曝,音pù,晒的意思。鹬,音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啄,啄食。句子翻译为: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 5. [甲] [乙]两文讲的都是成功进谏国君的故事。结合 [乙]文,请具体说明苏代向赵惠王进谏时所用的方法,并简要分析这样进谏的好处。(4分) (5) [答案]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境地,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放弃攻打燕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苏代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参考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出师表》 (一)[2019·广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 86 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光先帝遗德 仿佛若有光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悉以咨之 已而之细柳军 D.每与臣论此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A 项,光:发扬光大/光亮;B 项,简:挑选;C项,之:代词,他们/到,往;D项,与:和/参与。 2.把“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答案]译文: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如“亲”是“亲近”;“远”是“疏远”,“所以”在句中表示原因,不是今天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其义为“……的原因”“倾颓”“倾覆衰败”。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弄清楚了,再来翻译句子就会很容易。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中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选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C.选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选文中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解释和分析能力。原文“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是劝诫后主应该广开言路,文中并没有提到如果自己远离国都,就会导致言路堵塞,政局混乱。C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且诸葛亮是以臣子身份对君主的谏言,不可能如此夸大自己的作用,出言如此不敬。 (二)[2019·安徽]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可计日而待也。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③狎:亲昵,亲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所以: (2)未尝不叹息痛恨 痛恨: (3) 不私于物 私: (4)今则不然 然: [答案](1)……的原因(这里表示原因)(2)痛心、遗憾(3)偏爱 (4)这样 86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1)—(3)题为课内重点词语,结合日常积累联系上下句便可作答。(3)(5)题为课外词语,解答时可结合上下文意,联系课内词语来判断。(3)中的“私”,联系课内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便可知本题中的“私”是动词,“偏爱”的意思;(4)中的“然”,联系课内的“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可知本题中的“然”是代词,“这样”的意思。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答案](1)这(些)都是忠正贤明,(可以)为保全节操而死的人。 (2)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判断句子是否属于特殊句式,注意(2)题是判断句。其次,抓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如(1)“悉”是“都”的意思,“贞良”指“忠正贤明”,“死节”指“为保全节操而死”,(2)“亲爱”指“亲近爱护”,“疏斥”指“疏远拒绝”,最后,逐字逐词翻译,语言要连贯。 3. [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 [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答案].汉室之隆 立身成败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填的内容都加了引号,说明要用原文填空。结合 [甲]文中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可知“亲贤臣,远小人”的目的是“汉室之隆”,乙文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文段首句“立身成败,在于所染”是这一段的中心所在,后文具体阐释对待君子小人的不同态度决定了“立身成败”。 4.请结合 [甲] [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4分) [答案]①善人,指贤臣或君子。②善行,指好的品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意。从甲文来看,这种“善”结合句子“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可知这里的善表现为对国家忠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贤臣和君子;从乙文来看,这种“善”结合句子“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可知这里的“善”主要表现为有气节、讲名声的良好品行。 [参考译文]立身成败,在于受到什么熏陶濡染。陛下在贞观初年,磨炼修养,讲究名声气节,不把私情用于外人外物,爱好的是善良。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今天却不是这样了,亲近狎亵小人,却从礼节角度心怀警戒地过于看重与君子的交往。过于慎重地对待君子,于是敬而远之;过于随便地看轻与小人的交往,于是狎亵而亲近起来。亲近起来就看不到他的错处了,敬而远之就看不到他的对处了。 (三) [2019·滨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节选自班固《后汉书》)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86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远方入门不顾 C.遂许先帝以驱驰 杂然相许 D.上使使问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A项中的两个“鄙”均为“目光短浅”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顾”,前者意思为“拜访”;后者意思为“回头看”;C项中的两个“许”,前者意思为“答应”;后者意思为“赞同”;D项中的两个“使”,前者意思为“派遣”,后者意思为“出使”。故选A项。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躬耕于南阳 皆以美于徐公 B.不效,则治臣之罪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如此而匈奴可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以田畜为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A项中的两个“于”,前者为介词,译为“在”,后者为介词,译为“比”;B项中的两个“则”,都为连词,译作“就”;C项中的两个“而”,前者是连词,表承接,后者是连词,表并列;D项中的两个“以”,前者与“为”连用,可译为“把……作为……”;后者作介词,译作“因为”。故选C项。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⑵臣生与人无争。 [答案](1)在乱世间只求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2)我生来与人无所争。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能力。这种题型,解答的前提是翻译时要做到符合原意,语言要简洁、优美流畅。翻译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等。如,翻译句子(1)时,要将句中的倒装语序调整过来,即“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句(2)要注意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如“生”即“生来”;“争”即“纷争”。 4. 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2分) 邑 人 贫 者 贷 之,不 善 者 教 之 [答案] 邑 人 贫 者 / 贷 之,不 善 者 / 教 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一参考意义,二参考音节,三参考表达习惯,四参考特殊读法。这里可以参考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同乡的人贫穷,我救济他们,不善良的人,我教育他们”,因此其正确的断句是: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5. [甲]文寓情于事,恳切得体。叙殊遇,曰“三顾臣”“咨臣”“寄臣以大事”,叙报效,则曰“许先帝”“受任”“恐托付不效”,通篇洋溢着(1)“ ”(用文中语句作答)的至诚忠爱之情。汉朝名将霍去病征战匈奴有功,汉武帝要给他造一栋大宅,霍去病不要,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清人顾炎武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卜式一介草民,却拥有(2)“ ” (用[乙]文中语句作答)的见识与胸怀,令人肃然起敬!诸葛亮和卜式都能为国分忧,具有 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报先帝而忠陛下 (2)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 (3)忠君爱国(意思对即可) 86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人物特点的理解概括,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型。前两个空,是对文章内容的考查,且用文中语句回答,故根据题意,[甲]文选段内容主要记叙了先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阐述了自己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原因,[乙]文介绍了小人物卜式的爱国情怀,结合题目中霍去病和顾炎武的话语,可以选出概括题意的句子是(1)报先帝而忠陛下,(2)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第三个空是综合概括诸葛亮和卜式的性格特征,从文章中,我们知道,诸葛亮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至诚至忠,一切以兴复汉室为大任;卜式一介草民,却也能在国家危难时,为国无私奉献,且提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的解危之道,也是一个满含责任感、忠君爱国之人。 [参考译文]卜式,河南人(黄河以南人),以种田畜牧为工作。那时候汉朝正在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般家财帮助边疆。汉武帝派人问卜式:“你想做官吗?”卜式说:“我自小牧羊,没有学习做官,不想做。”使者说:“你家裏有冤情,希望说出来吗?”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无争,同乡的人贫穷,我救济他们,不善良的人,我教育他们,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我又怎麽会有冤情呢?”使者说:“那麽,你想要什麽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以死明节,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四)[2019·连云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 分) (1)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 (2)先主器之_______________ (3)先主遂诣亮______________ (4)孤不度德量力_____________ [答案](1) 亲身 亲自 (2) 器重 看重 (3) 往 到 拜访 访问 (4) 衡量 估计 推测 考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1)中的“躬”在古汉语中有如下义项:①<名>身体。②<代>自身;自己。③<副>亲自。结合语境,应为义项③。(2)中的“器”需结合后面的宾语“之”解释为动词。(3)中的“诣”应结合后面的宾语“亮(诸葛亮)”解释为对应的动词。(4)中的“度”,根据“量力”可知是动词(“度德”也是动宾结构),应解释为对应的动词。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此 人 可 就 见 不 可 屈 致 也 将 军 宜 枉 驾 顾 之 [答案]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从“此人”和“将军”这两个名词可看出是两个分句的主语,因此“将军”前可断开;根据“可”和“不可”可判断出正、反两层意思来,可知“不可”前应断开。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 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答案](1)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卑鄙”“枉屈”“顾” ,各 1 分 )(2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已”1分 ;宾语前置句1 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第(1)句中,如下重点词要准确译出: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顾:探望。同时,句子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是状语后置句,要调整为“三于草庐之中顾臣”后在翻译。第(2)句中,如下重点词要准确译出: 86 谓:认为。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出:产生。自:从。同时,后半句是宾语前置句,应为“出安”,应调整语序后再翻译。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 (3分) [答案]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探究能力。要探究诸葛亮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的原因,就必须结合诸葛亮的为人、性格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态度、诚心的角度分析。乙文中“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是答题时可参考的依据。 [参考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类型2 教材其他篇目 《孙权劝学》 (2019·湖南郴州 )文言文比较阅读(12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欢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1)及鲁肃过寻阳( ) (2)未穷青之技( ) 【答案】(1)到了……的时候(2)未尽,即指没有学完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词语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第(1)题“及”是“到了……的时候”的意思,不要写成“及时”等等。第(2)题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上下文内容和句子的意思进行解答。从“自谓尽之”“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可以推测“未穷青之技”意思是“还没有把秦青技艺学好”,因此“穷”是“未尽,没有学完”的意思。 2.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B.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D.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朗读节奏的能力,也是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要求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文意,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能对关键的文言句子读通顺,能理解。答题注意: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此句大意是: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根据此意即可划分节奏。 86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分) (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2分) 【答案】(1)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但”的意思是“只”;“涉猎”是“粗略地阅读”,即浏览的意思,并非精度、深读。“耳”通“尔”,是“罢了”的意思。 15.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答案】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主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孙权“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秦青“钱行于郊衢”,都以自身实际行动,教导对方,身教胜于言传,道理不言自明。值得学习的地方:从“蒙乃始就学”和“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等情节可以看出他们两人都能知错能改,都能刻苦学习,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课外文言文翻译 【乙参考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卖油翁》 (2019·山东东营 )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①? ——欧阳修《归田录》 (乙)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 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86 注:①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庖丁)“解牛”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轮扁)“斫轮”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①无他,但.手熟尔 但: ②尔安敢轻.吾射 轻: ③老翁手.一短柄斧 手: ④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 则: 【答案】①只 ②轻视 ③手持,手拿 ④竟然,原来 每小题 0.5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需要放在语句中理解词语,“但手熟尔”的“但”属于古今异义词,在这里不是“但是”,而是当“只”讲;“尔安敢轻吾射”的“轻”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轻视”;“老翁手一短柄斧”的“手”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手持,手拿”;“至则一老翁”的意思是“到了竟然是一个老人”,根据语境来看,“则”在这里是虚词,意思是“竟然,原来”。 2.你从两文中两位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3 分) 【答案】示例一:卖油翁:高超的技艺,“无他,惟手熟尔”(或高超的技艺,没有其他奥妙, 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猎虎翁:“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或身怀绝技的人能够折服天生神巧的人,天生神巧的人不敢经过身怀绝技人的家门)。示例二:卖油翁:只有反复实践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境界(或遵循事物内在规律才可熟能生巧)。猎虎翁:高超的本领、深厚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专心致志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去获得。示例三:卖油翁:不管本领有多大,都应含蓄内敛。猎虎翁:不管是练就精湛高深的技艺功夫,还是要获得成功,都须有坚毅的心志。评分:答对示例一得 1 分,答对示例二或示例三得 3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从卖油翁“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以得出“无他,惟手熟尔”“反复实践”“熟能生巧”的道理;从猎虎翁使用工具简单、其貌不扬以及“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得出“技艺高超,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等道理。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3 分) 【答案】示例一:借事说理。作用:两文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道理。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示例二:描写细致传神。作用:甲文“睨之”“但微颔之”的细节将人物轻蔑自负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连用“置”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娴熟技艺和自若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乙文用“搏”“扑”“跃”和“奋臂”“屹立”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杀虎的惊险情景,将虎之凶猛与翁之武艺高强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示例三:擅设悬念。作用:甲文先说射技“举世无双”,而卖油翁“但微颔之”,这一悬念令读者产生了心理期待。乙文写请来的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这样的人焉能伏虎?此外老翁先除虎再吃饭的请求,使用武器的短小简陋,把虎唤醒等都形成了悬念。这样写令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情节跌宕曲折,扣人心弦, 引人入胜。示例四:运用映衬(衬托)。作用:甲文两人身份、神态、对话构成映衬关系,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生动,主旨更加突出,行文充满趣味。乙文“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与老翁深厚的功夫互相映衬,本领之高低优劣显而易见。评分:答对一种得 3 分;写法 1 分,作用 2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解析】此题考查写法及其作用。要掌握基本的写作,如设置悬念、首尾呼应、详略得当、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点面结合、借古讽今、白描、象征、夸张、衬托、对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具体内容从结构思路、人物形象、突出主题等角度分析其作用。 参考译文: 族兄中涵掌管旌德县的时候,县城附近有老虎出没,猎户数人受伤,没人能将它捉住。县里有个人前来拜见,对县令说,不聘请徽州的唐打猎,不能根除虎患。于是派县吏携带钱币财物前往。回来复命的县吏说,唐氏选拔出技艺最精湛的二个人上路,就快到了。等到唐氏选派的人到了,发现来的人里有一个老翁,须发都白了,还经常咯咯的咳嗽。还有一个才十六七的童子。于是很是失望,就先命人准备饭食。老翁发觉了县令中涵的不满,便半跪请命说,听说这只猛虎离县城不到五里,我先去把他捉了,回来再享用县令赏赐的饭食也不算晚。于是,县令中涵命衙役带领老少二人前往。衙役到了谷口,不敢再深入。老翁笑话他说,有我在,你还怕?进入谷中近一半,老翁转头对童子说,这个畜生好像还在睡觉,你给我把他叫醒。童子做声学虎啸,老虎真就从林中出来了,直接冲老翁扑去。老翁手持一柄短斧,大概八九寸长,半横空中,胳膊用力上举,稳稳站定。老虎扑来,老翁偏头躲过,老虎自头顶越过,就已经血流倒地。衙役上前查看,发现自老虎下颌到尾部,都遭斧刃剖裂。于是,复命后,县令给他丰厚的酬劳,并亲自送行。 86 老翁说他自己炼臂十年,炼眼力十年。眼睛就是用鸡毛掸子扫过,也不会眨眼,胳膊即使让壮汉悬挂,也不能坠动。《庄子》里说“熟练可以让能工巧匠折服,不敢到多练习的人的门前炫耀。” (2019·湖南永州)文言文阅读(15分)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史记》) 【乙】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 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 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军士被甲 被:同“披”,穿着 B. 居无何 居:居住 C. 欲入劳军 劳: 慰问 D. 广不尝食 尝:曾经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把握能力。B项中的“居”为一词多义,在句中不是“居住”之义,而是“过了”的意思。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已而之细柳军 B. 不闻天子之语 C. 介之士不拜 D. 乏绝之处见水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虚词的用法及含义的理解能力。A项中的“之”作动词,“去、往、到”的意思,其他三项中的“之”均作结构助词,“的”之义。 3. 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李广被誉为“飞将军“,后成为典故“七绝圣手”王昌龄就写有“但使龙城飞将在“ C. “拜”为古代礼仪,周亚夫身在军营对皇帝只““不“拜”,可见其刚正不阿 D. 后世将李广作为善射之人的代称,梁山好汉燕青就是因箭术高超而得名“小李广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的辨析能力。被称为“小李广”的不是燕青,而是“花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3分) 译: 在这时,皇上就使者手持符节向将军发布命令 (2)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3分) 译:李广廉洁,得到赐就把它们分给自己的部下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准确,尽量直译,注意句中重点实词的意思,如(1)句的两个“使”,“节”“诏”等意思,(2)句中的“廉”“辄”“麾下”等的意思。做到语言通顺、流畅即可。 乙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 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匈奴人大肆举兵侵入萧关,因为他善于骑术和射箭,斩杀敌人首级众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被任为中郎。 86 (2019·四川宜宾)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淮阴侯①列传(节选)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②,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淮阴侯,指韩信。②鞅鞅:通“怏怏”,不满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 (1)下列加点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军霸上 军:军队 B.天子先驱至 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C.信尝过樊将军哙 过:超过 D.大王乃肯临臣 临:将要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A项,“军”应解释为“驻扎,驻军”;C项,“过”应解释为“拜访”;D项,“临”应解释为“从上面到下面来”,这里是“光临”的意思。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生乃与哙等为伍 B.军细柳:以备胡 以光先帝遗德 C.已而之细柳军 称善者久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何为为我禽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A项中的“乃”分别是“于是”“竟然”的意思,B项中额“以”都是“用来”的意思,C项中的“之”分别是“去往”“助词,不翻译”,D项中的“为”分别是“向”“被”的意思,所以答案选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86 A.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B.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C.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D.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A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原句的意思是“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带领将军,这就是我被陛下生擒的原因”,按照这个意思划分句子节奏即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4)皇上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语句通顺即可。句中重点词语“从容(悠闲)”,“否”是通假字,通“否”,跟高相对”。 (5)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周亚夫、韩信的形象特点。 (5)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韩信恃才自傲,骄傲自大,不够谦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的周亚夫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恪尽职守,皇帝进入军营下马行走,只能行军礼,这体现了周亚夫刚正不阿的性格。乙文“常称病不朝从”等行为体先了他恃才自傲,骄傲自大,不够谦虚。 【乙参考译文】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却又希望被重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 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就是和樊哙你这般人同伍的啊!”皇上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 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类型3 课外文言文 一、人物类 (一)(2019·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7分)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文卷悉烬 悉: (2)喝使归舍 舍: [答案](1)全,都 (2)房舍,住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对于课外文言文中的实词解释,我们可以通过联想法进行解答,即联系课文中出现的该词词义进行解释,同时结合课外文言文的上下文进行验证。例如本题中“悉”和“舍”就可以联系《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和“屋舍俨然”,则可以得知“悉”应作“全,都”意,“舍”应作“房舍、住宅”意。分别代入文中句子,即“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喝令(造成火灾的)小吏回到房舍中”,意思是说得通的。则可以确定。 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译文: [答案]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86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首先“……也”为判断句,应翻译为“……是……”;根据上下句意思,抓住重点难点词语“固”(联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我非子,固不知子矣”,确定意思)作“本来”意,“何足”(联系《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确定意思)作“怎么值得,怎么配,怎么能”意。据此进行翻译即可。 1. 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答案]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注意“公之品,于是不可及也”的前一句“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现在的人处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自己的罪责尚且想要推脱给下面的人,更何况代别人受过呢。这里的“代别人受过”即指况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在上奏皇帝失火事件时,一力承担全部责任,况钟自己则称“此固太守事也”,这本来就是我该负的责任。因此可以总结为况钟的“品”在于不因畏惧受到惩戒而逃避责任,即勇于担当。对小吏的过错,在呈奏皇帝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参考译文] 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一个小吏。火熄灭后,况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吏一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吏。开始小吏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俸禄。况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怼的原因。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中,原本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 (二)(2019·潍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1分)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ò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庐基侧,庐:______ (2)会虎为暴。会:______ [答案](1)搭建庐舍(2)适逢,正赶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常见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庐”是名词用如动词,“建庐舍”;“会”是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的意思。 2 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睢不辱使命》) 86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才,这才/副词,竟,竟然);B.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据此,答案为B。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2)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答案] (1)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 (2)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能力。这种题型,解答的前提是翻译时要做到符合原意,语言要简洁、优美流畅。翻译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等。如,翻译句子(1)时,句中的“兄(哥哥)、得祀(得到祭祀)、何……为(做什么)”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若(你)、过(过分,指失礼),而(却)、至(极点)”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 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3分) [答案] 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和叙写的具体事件分析作答。从“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可见其尊老爱幼;从“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可以看出其诚信务实;从“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可见其廉洁爱民。 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小时候丧父,传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便自己背着母亲进京。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德秀没有来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哥哥有几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早年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日汤汁流洒,直到孩子能吃东西才停止。 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恰逢老虎作乱,盗贼请求让他去打虎为自己赎罪。小吏说:“这是那人骗人的计谋,他要逃跑,这不是让我们犯罪吗?”德秀说:“答应他了,不能违背约定。如果犯罪,我承担罪责,不会连累别人。”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尸体回来,全县感叹不已。 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给孤儿和失去子女的老人买了衣服和食物。赶上饥荒的年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快乐地弹琴来自娱自乐。他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箪瓢罢了。同族的弟弟元结哭得悲恸,有人说:“你哭得这么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大人活了六十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有过十亩的土地、十岁的僮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上过丰富的食物。我为他悲恸,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 (三)(2019·徐州)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86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①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②,为质③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④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⑤,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① 种:指越国大夫文种。 ② 成:讲和,和解。 ③ 质:人质。 ④ 罢:通“疲”。 ⑤ 胙:祭肉。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王 方 会 诸 侯 于 黄 池 惧 天 下 闻 之 乃 秘 之。 [答案]王方会诸侯于黄池 / 惧天下闻之 / 乃秘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这是一句完整的话,要根据意思断句,此句的意思是吴王当时正在黄池会诸侯,怕天下诸侯听说此事,于是就秘而不宣。前文有“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的提示,两外断句分别是在“黄池”后和“闻之”后。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 越王勾践反国 (2)厚遇宾客 (3) 为质于吴 (4)勾践已去 [答案]⑴同“返”,返回,回到 ⑵招待,对待 ⑶当作,作为,做 ⑷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常见的文言现象。第(1)题注意“反” 可以联系课文中的“窥谷忘反”得知,其是通假字,同“返”,返回,回到。第(2)题“厚遇宾客”中“遇”根据句子的意思“用厚礼招待宾客”可知其是“对待,招待”的意思。第⑶题“为”根据课文中的“可以为师矣”可知,其是当作,作为,做的意思。第⑷题“去”根据课文中的“太丘舍去”可只其是 “离开”的意思。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欲使范蠡治国政 ②使老有所终 B. ①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 ②忠之属也 C. ①以淮上地与楚 ② 念无与为乐者 D. ①与鲁泗东方百里 ②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A项,都是“让”的意思;B项,委托,交付/类;C项,给/和;D项,方圆/正在,将要。故选A。 4. 用现代汉语法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女忘会稽之耻邪? (2)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答案] (1)你忘记在会稽山所受的屈辱了吗? (2)在这时,越国的军队在长江和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祝贺,勾践号称霸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⑴注意:女,同“汝”,你。邪,同“耶”,表疑问。注意须译出疑问语气。⑵注意:横行,畅行无阻。毕,全,都。注意状语后置要提前及省略的主语要补写出。 5.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86 A.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B. 范蠡具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 C. 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霸的转折点。 D. 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范蠡是被越王派到吴国的,不是主动请缨前往。 附: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坐下休息、躺下睡觉就要仰视苦胆,吃饭喝水也要尝苦胆。他说:“你忘记了在会稽山上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放下架子对待贤明的人,用厚礼对待宾客,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去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动。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文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文种。”于是把整个国家的政务委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去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把范蠡归还给越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跟随吴王,唯独只有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于是杀死了吴国的太子。吴国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吴王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后,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以后,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上游的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这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四)(2019·无锡)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于谦,字延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①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及各地军马,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诸都督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毋弃以资敌。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③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众大臣俯首不能对。 [注]① 也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 ② 土木:即土木堡,地名。 ③ 景泰:明朝的一个年号。 1.下列句中的“以”与“毋弃以资敌”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策之不以其道 C.何不试之以足 D.可以一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辨析和理解能力。A项的“以”是用来的意思,B项的“以”是按照的意思,C项的“以”是用的意思;D项的“以”是凭借的意思。例句中的“以”也是用的意思。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86 ① 埜从治兵 从:_____________ ② 上下无固志 固:____________ ③ 势必轻中国 轻:__________ ④ 京营兵械且尽 且:___________ [答案]①跟随②坚定③轻视④将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注意“从”是跟从、跟随的意思,“且”是副词,将要的意思。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王是其言,守议乃定。(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2)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隆昌盛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与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情况下采用直译,翻译时要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乃”是就的意思。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贼寇大举入侵,徐珵主张南迁,兵部左侍郎于谦为稳定人心,极力反对。 B.皇帝亲征失利,京城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于谦请求郕王发文调兵,解救京城危机。 C.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拥郕王为帝,并向他进言让各边境守臣招募民兵协力防守。 D.于谦忠君爱国,为人正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为官清廉,死无余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项分析,找出错误,尤其注意一些细节问题。C项的中“招募民兵”是为了制造器械盔甲。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按照次序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九月,郕玉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囗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不把粮食留给敌人。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于谦死后,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陈汝言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 (五)(2019·宿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3分)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① 86 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注]①假:临时的,代理的。②委质:归顺,归附。 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 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⑤关、马:指关羽、马超。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是 岁 先 主 为 汉 中 王 欲 用 忠 为 后 将 军 [答案]是 岁/ 先 主 为 汉 中 王/ 欲 用 忠 为 后 将 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停顿的划分能力。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首先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然后根据文句的意义来划分。如本句的意思大致有三层: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据此可以正确划分停顿。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益州既定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 素非关、马之伦也 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 遂与羽等齐位 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 明年卒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多义词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要结合具体语境,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A.选项中“既”均为“已经”的意思;B.选项中的“素”的意思分别为“平常”和“白色”;C.选项中的“遂”均为“于是,就”的意思;D.选项中的“明”都是“第二年”的意思。故选B。 3.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 “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 “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解答本题先了解“迁”在古代意思。古代调动官职叫“迁”,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指的是“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故答案为A。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⑴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2分) ⑵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2分) [答案]⑴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 ⑵关羽在荆州听说了,恐怕一定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的“冠”“悦”等词要翻译到位。另“得无”作为副词性结构,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 86 5.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文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本题从“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一战斩渊”可见其对人忠诚、作战英勇、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 [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是南阳人。荆州牧刘表用他作中郎将,跟随刘表的侄了刘磐驻军长沙攸县。等到曹操故克了荆州的时候,临时行赏一些将军,黄忠仍就任中郎将,归长沙太守韩玄统领。先主刘备征讨荆南四郡时,黄忠遂(随长沙太守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黄忠自葭萌关接受任务攻打刘璋后,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冠三军。益州平定后,黄忠被封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对阵夏侯渊的部队。夏侯渊部是曹军的精英部队,黄忠仍带领士卒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更是斩杀夏侯渊,自此声名大震,被升为征西大将军。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说道:“黄忠的名望一向不能跟关羽、马超并列,现在让黄忠与张飞、马超、关羽等人同位,马超、张飞因为离得近,亲眼看见黄忠在益州的战功,因此还能理解,但关羽却是远在荆州,可能会对此不满,您这样做恐怕不妥吧?”刘备坚持说:“我自会加以解劝的。”因此黄忠最后得以与关羽等人齐位并列,赐爵为关内侯。死后被追封为刚侯。 (六)(2019·扬州)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 为蒲亭长( ) (2)枳棘非鸾凤所集( ) (1) 担任; (2)栖息,停留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的词语的理解。(1)“为”是文言虚词,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介词和语气词,联系语境这里作为动词,我们学过的课文《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担任);(2)“集”是文言实词,本义是“聚在一起”这是引申义,表停留,我们学习过的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沙鸥翔集”。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2分) 吾 近 日 过 元 舍 庐 落 整 顿 耕 耘 以 时 吾 近 日 过 元 舍 /庐 落 整 顿/ 耕 耘 以 时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断句 。首先通读画线的句子,其内容主要的三层意见,一是近期去过陈元家,二是发现其屋内整洁,三是耕作及时。再根据内容和“限2处”要求进行断句。 3.翻译句子。(6分) (1)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2分) (2)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2分)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2分) (1)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2)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 (3)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86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关键词要翻译到位,如(1)句中介词“以”用、“资”资助,其次要找出省略的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如谁用俸禄资助仇香,使谁进太学学习。(2)句重点理解文言虚词“之”,和表反问语气的“顾”以及实词“蜀”“鄙”。(3)句重点理解“淫”过度放纵;“移”使之改变;“屈”使之屈服 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3分) (1) 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2)亲民(3)不慕名利(4)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虽在宴居,必正衣服”说明他讲究仪表;“不应征辟”说明他无心功名,不慕名利;当陈元母亲控告陈元忤逆时,仇香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见他不偏听偏信,他能劝说陈元成孝子,可见其有才能会说服人。 [参考译文] 有一个叫仇香的陈留人,虽德行高尚,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年龄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仇香吃惊地说:“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只不过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如何做罢了。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教导伦理孝道,讲解祸福的道理。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考城县令王奂听说了这件事,说:“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百里之内的县府官职,不是大贤的道路。”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 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即令是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也一定是衣服整齐。平常,从来看不见仇香因喜怒而改变声音脸色。他不接受官府的征聘,后来在家里去世。 (七)(2019·长沙)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解]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 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⑤居官:担当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纵:越过)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私:偏袒) 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过:经过) D.辞不受令 (辞:言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放纵);B项正确;C.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犯过错);D.辞不受令(辞:推辞)。 86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B.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C.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D.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解答先明确例句“以”的用法是连词,解释为:因为;A项的“以”解释为:因为;B项的“以”解释为:用,把;C项的“以”解释为:来;D项的“以”解释为:拿、向,用。故选A。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答案]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根据注释,先了解字词义,再组成句子。重点字词:“罚”,刑罚;“过”,过失。 1. 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5分) [答案]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第一问要结合文意,抓住“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得出石奢的性格特点;抓住“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得出李离的性格特点。最后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二问要抓住人物做的事情来分析。上面得出人物性格的句子,就是他俩所做的事情,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自杀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给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八)(2019·襄阳)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①。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②,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③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④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⑤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⑥,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⑦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刪改) 86 [注释]①谒者:官名。②河南: 指河南郡。③节: 符节,皇帝派遣使者的凭证。④矫制:假传圣旨。⑤数: 屡次。⑥黄老之言: 指道家学说。⑦大指: 大的原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上使黯往视之 使: ②乃召拜为中大夫 乃: [答案]①派遣 ②于是、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解答此类题的关键,一是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二是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三是要学会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第①题,可联系《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可知,“使”的意思应为“派遣”。而“乃”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或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B.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语句朗读节奏。划分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译为: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之间划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 [答案](汲黯)拿着使者的凭证,征发河南郡粮仓的粟米来救灾。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节”:符节,使者的凭证。“发”:征发。“赈”:救灾。同时,此句为省略句,应补充主语“汲黯”。 4.文中的汲黯作为文臣,和《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武将周亚夫一样,也具有 的品质,从原文中“ ”这一句可以看出。(2分) [答案]不畏强权,按理处事 臣谨以便宜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时此类题目: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一句,大意是: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从这一句即可分析出汲黯作为文臣,和《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武将周亚夫一样,也具有不畏强权,按理处事的品质。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1. 从汲黯治理东海的事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选文语句简要说一说。(2分) [答案]示例: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汲黯治理东海“责大指而已,不苛小”,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然后“东海大治”。汲黯对大的错误或案件给予处理,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免责的治理方法。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有了错误不要过分苛责,让他自己认识错误的害处,这样就能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参考译文]汲黯字长孺,濮阳人。孝景帝驾崩,太子继位。汲黯担任谒者。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因为多次强硬进谏,不能够在朝庭内任职,改任为(贬为)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称赞汲黯。 (九)(2019·南通)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①文天祥屯潮阳,邹沨、刘子俊皆集师会之,遂讨剧盗陈懿、刘兴于潮。兴死,懿遁,以海舟导张弘范兵济潮阳。天祥帅麾下走海丰,先锋将张弘正追之。天祥方饭五坡岭,弘正兵突至,众不及战,天祥遂被执。 86 刘子俊自诡为天祥,冀天祥可间走也。别队执天祥至,相遇于途,各争真伪,得实,遂烹子俊。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天祥不屈。弘范曰:“忠义人也。” ②弘范由山东转而南,入大洋,与世杰之师相遇,薄之,且出奇兵断宋军汲路,世杰舟坚不能动。弘范乃舟载茅茨①,沃以膏脂,乘风纵火焚之。世杰战觇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不爇②,弘范无如之何。时世杰有韩氏甥,在弘范军中,弘范署③为万户府经历,三遣谕祸福。世杰不从,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也!”因历数古忠臣以答之。弘范乃强文天祥为书招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固强之,天祥遂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弘范笑而止。 ③天祥至柴市,观者万人。临刑,殊从容,问市人曰:“孰南面?”或有指之者,即向南再拜而死。年四十七。 ④庐陵张千载者,天祥友也。天祥显贵时,屡以官辟④,不就,临安既破,天祥自广还,过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千载当偕行。”既至燕,寓天祥囚所侧近,日以美馔馈,凡三年,始终如一。且潜制一椟,天祥受刑日, 即以藏其首。人以为忠孝所感。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茅茨:茅草。 ②爇(ruò):烧。③署:委任。④辟:召,征召。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天 祥 帅 麾 下 走 海 丰 [答案]天祥/帅麾下/走海丰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断句能力的考查。“天祥”是人名,是该句的主语,应该在此断开,句中的“帅麾下”“走海丰”都是动宾短语,作这个句子的谓语,不能拆开,应该分别在这两处断开。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文天祥屯潮阳 ( ) (2) 弘范乃舟载茅茨 ( ) (3) 三遣谕祸福 ( ) (4) 千载当偕行 ( ) [答案]⑴停驻 ⑵划船(用船装) ⑶派遣 ⑷全部,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第(1)题中加点的“屯”,根据其后面的宾语“潮阳”可知是动词,不可误解为名词“村庄”等。第(2)题中的“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能误解为名词“船”;第(3)题中的“遣”“谴”是“派遣”的意思;“偕”是副词,相当于“全部”“都”。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自然段画线句的意思。(3 分) 刘子俊自诡为天祥,冀天祥间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刘子俊自己假装成文天祥,是希望文天祥能有机会逃掉。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的考查。句子中的“诡”“间”“走”要重点译出,分别为“假装”“机会”“逃脱”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句意,尽量遵循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结合文意,对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出来。 4.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分) (1) 哪个词高度概括了文天祥的精神品质?(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忠义 [解析]本题是对精神品质概括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迅速浏览原文,通过阅读,从文章第一段结尾张弘范的评价“忠义人也”中,不难概括出“忠义”的答案。 (2) 全文从哪几个侧面表现了文天祥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文天祥屯潮阳,邹沨、刘子俊皆集师会之;②刘子俊力救文天祥,让其趁机逃脱;③弘范曰:“忠义人也”;⑤弘范署为万户府经历,世杰不从,“但为主死,不移也!”;⑤人以为忠孝所敢。 [解析]本题是对侧面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文中除了对文天祥直接描写外,还有很多地方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邹沨、刘子俊皆集师会之”,说明文天祥“忠义”影响力之大,再有张弘范的评价以及文尾的“人以为忠孝所敢”的议论句等,都是从侧面后托了文天祥“忠义”这种精神品质。(答出四点即可) 5.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3分) 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讲道德、守规矩、明事理,努力做到富贵不淫;②需要管住自己的“心”,努力做到贫贱不移;③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做到威武不屈。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理解能力的考查。从文章内容不难看出,文天祥的表现正符合孟子“大丈夫”的标准,所谓“大丈夫”,就像文天祥那样淡泊名利,坚守道德,此谓“富贵不能淫”;有坚定的信念,永不变色,此谓“贫贱不能移”;有宁死不屈的精神,永保一颗赤胆忠心,此谓“威武不能屈”。解答时,围绕此意组织语言,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①文天祥屯军在潮阳,邹沨、刘子俊等人率军队与文天祥相会,于是在潮阳讨伐巨盗陈懿和刘兴。刘兴被杀死,陈懿逃跑了。(陈懿投降了张弘范,陈懿)凭借海盗经验给给正率舟师由海路入潮州的元军大将张弘范充当向导。文天祥率领部下逃到海丰,先锋将领张弘正(张弘范的弟弟)追击文天祥。文天祥刚在五坡岭吃饭,张弘正的军队突然到了,众士兵随来不及迎战,文天祥就被抓住。刘子俊自己假装成文天祥,是希望文天祥能有机会逃掉。另一队人马押解文天祥到了,在路上(与刘子俊)相遇,各自争论真假(文天祥),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于是活活将刘子俊煮死了。文天祥到了潮阳,见了张弘范,(张弘范的)左右命令文天祥跪拜,文天祥不屈服。张弘范说:“(文天祥)是个忠义的人。” ②张弘范由山东转到南部,进入大洋,与张世杰的军队相遇,逼近宋军,而且出奇兵切断宋军汲水道路,张世杰的船坚固不能攻动。张弘范用船装载上茅草,浇上膏脂,乘着风放火焚烧宋船,张世杰的战舰都涂上了泥,并绑上长木杆来拒火船,因而船没有被烧,张弘范拿他们没办法。当时张世杰有个姓韩的外甥,在张弘范军中,张弘范任命为万户府经历,三次派遣他去向张世杰说明祸福利害关系。张世杰不答应,说:“我知道投降就能活命,而且可以享受富贵。但为国主而死,我是坚定不移!”于是历数古代忠臣作为回答。张弘范于是强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捍卫父母,却教人背叛父母,可以这样做吗?”张弘范继续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了张弘范,诗的末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了含笑而止。 ③文天祥被押到柴市刑场,观望的有上万人。临刑前,很从容地问市人说:“哪边是南面?”有人指给了他,就向南拜了又拜才死去。时年四十七岁。 ④庐陵人张千载,是文天祥的朋友。文天祥显贵时,多次用官职征召他,都没去,临安攻破以后,文天祥被从广州押解回来,经过吉州城下,张千载来见他,说:“丞相这次去北方,我张千载当同行。”到达燕京以后,就寄居在文天祥被囚禁的地方附近,每天给他送好吃的,总共三年,始终像这样。而且暗地里做了一个木匣子,到文天祥受刑的那天,就用木匣收藏了他的头。人们都认为这是忠孝所感才如此。 (十)(2019·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闻隗器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A项第一个“辞”的意思是“辞别”,第二个“辞”的意思是“推托”。B项第一个“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第二个“之”是助词“的”。C项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D项第一个“从”是动词,意思是“跟随”“投奔”的意思,第二个“从”的意思是介词,“由”或“自”的意思。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答案]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句意,“大才”是对马援的评价,“当晚成”承接对马援的才学陈述,所以,“才”后应该断句。马援的“晚成”与“良工”之间,语句意思上有了明显变化,“良工”前面应该断句。“不以示人”与 86 “且从所好”之间有着有着因果联系,中间应该停顿。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3分) [答案]因为马援(1)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2)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旧故)。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围绕题干“为什么敬重”,概括马援的品质。(1)从马援的语言“常谓宾 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可以看出马援坚定的志向。(2)从“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的内容中,可见其乐善好施的特点。 [参考译文]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没有加工的木材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雄壮。”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不久又叹息说:“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得知隗嚣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 (十一)(2019·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日:“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欲/以为御史大夫 C.上默/然惭 D.故/特召君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朗读一般是按照意思来划分节奏的。“上默然惭”这句话的主语是“上”,“默然惭”是谓语,主谓停顿,节奏划分应该是“上/默然惭”。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 是时殿上皆恐( ) (2) 人有言其贤者( ) (3)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 ) [答案](1)这 (2)才能 (3)担心,害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实词。可以联系和借助课内的知识来推断这个词在当前句子里的意思。“是”的意思与“是非木杮”(《河中石兽》)中是的意思相同,是“这”的意思。“贤”和“贤哉回也”的“贤”意思相近,可以解释为“贤能”“才能”。“恐”与“恐前后受其敌”的“恐”意思相同,都是“担心”“害怕”的意思。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4分) (1)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答案](1)(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2)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重点词语要解释准确。(1)句中,重点词“面”是“当面”的意思,“谀”意为“阿谀逢迎”,“摇动”意为动荡不安.(2)句里的“夫”是发语词,不译,“以”意为“因为”,“誉”意为“赞誉”,“毁“意为“毁谤”。翻译是,做到通顺连贯。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3分) 86 [答案]①季布劝阻吕后讨伐匈奴;②季布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性格:刚正不阿(直率、勇敢)。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主要事件和人物特点的能力。概括事件,首先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择要表述。如第一件事,起因是匈奴王单于写信侮辱吕后,事情的经过是樊哙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季布训斥樊哙这使天下动荡不安,事情的结果是吕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简要概述就是“季布劝阻吕后讨伐匈奴”。注意概括的格式为“季布做什么”人物的特点是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当中体现出来的,可以按照“从‘ ’中可以看出季布是个 的人”的格式分析,再简单表述。 [参考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 (十二)(2019·青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尔?” 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⑤,征而征可比。”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狱:案件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诽谤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彰:揭示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弼:辅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B项中的“谤”,立木以示纳谏,称“谤木”,在这里是提建议的意思。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例句中的“以”是按照的意思。A项的“以”是按照的意思;B项的“以” 86 是因为的意思;C项的“以”是拿、把;D项的“以”是连词,表修饰。因此A项中的“以”和例句相同。 3.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例句“封事,谤木之遗也”是判断句。A句“何陋之有”应该是“有何陋”,此句为宾语前置;B句的“者……也……”可以看出此句是判断句;C句“蒙辞以军中多务”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是介宾短语后置;D句中“皆叹惋”的是村里的人,省去了,应为省略句。由此B项是错误的。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魏征因多病辞职,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文章中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的意思是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征不能和他相比。”可知D项是错误的。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2分) (1)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2分) [答案](1)(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2)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时注意重点词语:(1)锻:锻造。宝:把……当做宝贝。(2)尝:曾经。 [参考译文]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胸怀大志,学贯古今。 贞观十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说:“您不见金属在矿山有何珍贵,把它精心锻造成器物,人们才看作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属,把您比作良匠而加以磨砺。您虽有病,还未衰老,怎能这样辞官呢?” 当时上书言事者多,有的不切实际,太宗厌烦,想予以驳斥,魏徵说:“古时设立谤木,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的上书,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想知得失,应当任其所言。说得对,对朝廷有益;不对,也无损于政局。”太宗高兴了,对上书言事者全都加以抚慰而后送走。 (皇帝)宴请群臣时,太宗说:“贞观之前,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进献忠告,纠正我的过失,为国家求长久利益,仅魏徵而已。即使是古代的名臣,也比不过他们!”亲自解下佩刀,赏赐给他们俩。太宗曾问群臣说:“魏徵与诸葛亮哪个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徵不能和他相比。”太宗说:“魏徵履行仁义,以辅佐本人,想使本人达到尧、舜地步,虽是诸葛亮也比不过他。” (十三)(2019·苏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86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传》) [注]①伯嚭(pǐ):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A. 败吴于姑苏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 阖庐病创将死 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C. 吴王将许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乃兴师北伐齐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项“败吴于姑苏”中的“于”,翻译为“在”,“皆美于徐公”中的“于”,则为“比”;B项“阖庐病创将死”中的“病”,翻译为“得病、生病”,“寡人反取病焉”中的“病”,则翻译为“辱”;C项两个句子中的“许”,则都翻译为“答应”;D项“乃兴师北伐齐”中的“伐”,翻译为“攻打、讨伐”,“伐竹取道”中的“伐”,则翻译为“砍、砍伐”。故选C。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2)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答案](1)(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 (2)(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来请求讲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省略句,要注意根据上下文找出、并加上主语“阖庐”;“谓……曰”翻译为“告诉”或者“对……说”;“尔”译为“你”。第二句,最关键的同样是“省略句”,注意加上主语“越王”;“使”在这里不能翻译为“使者”,应该译为“派、让”;“厚币”可根据上下文,推定为“厚礼”;“以”,译为“来”。 3.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在伍子胥看来,“……越王勾践带着残兵败将栖息在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用重礼赠送太宰嚭请求媾和,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是典型的忍受艰难困厄;“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很显然,勾践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这些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译文] 五年以后,(吴国)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迎战吴军,在姑苏打败了吴军,阖庐的脚趾负了伤,吴军退后。阖闾因为创伤恶化,病情严重,临死之前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是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 86 不敢忘记。”当晚,阖庐就去世了。夫差即位为王,任用伯嚭为太宰,操练士兵的战斗和骑射能力。两年后,(吴国)进攻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军。越王勾践带领余部五千人在会稽山屯驻,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用来请求讲和,愿意整个国家臣服吴国。吴王准备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劝谏道:“越王勾践为人吃苦耐劳,现在大王不消灭他,以后一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话,而采纳了太宰嚭的意见,与越国讲和。 此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位,新立的国君地很弱,便出动军队,北伐齐国。伍子胥劝谏说:“勾践现在吃饭只吃一个菜,生活朴素,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这正是想着将要用到老百姓的缘故呀!此人不死,必定成为吴国的隐患。现在吴国拥有越国就好像人有腹心的疾病一样。而大王不先消灭越国,反倒去致力攻打齐国,不也很荒谬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进攻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威名大震,使得邹、鲁等国的国君大为慑服,然后班师回国。从此吴王更加不听伍子胥的谋划了。 (十四)(2019·黄石)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②下:即为胯下。③蒲伏:同“匍”。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三秦”词义古今没有变化,它都是指今陕西一带。“河南”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河南”在古书里指的是黄河以南,现在我们所说的“河南”指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的意思是“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所以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选文的能力。解题时应紧扣原文甄别各种说法的正误。原文“韩信贫无行……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意思是“韩信贫穷又无经商谋生之道…… 86 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A项“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与原文的意思有出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2分,共4分)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答案](1)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2)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的重点词“市”意为“集市”,“以为”是“认为”的意思,“怯”是“胆小”。(2)的重点词“数”是“多次”的意思,“语”为“交谈”之意,“奇”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翻译时,做到信达雅的要求。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却没有名声。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与没有什么名声。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十五)(2019·株洲)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9分)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 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答案]A [解析] 86 本题考查判断常见文言句读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意来判断。一般情况下,还是有技法可循的: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3.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4.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这句话的翻译是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只保全了一生阿。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即可得知断句为A。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句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遗”赠给,“独”只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由“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也就是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而B选项说带了很多钱财,故错。 [参考译文] 庞公是南郡襄阳人。住在岘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公笑着说: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因而在田上耕作,妻子在前。刘表问: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庞公答道: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刘表叹息而去,之后庞公与妻儿一起登鹿门山采药不返。 (十六)(2019·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14分)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或以饮食,或以燥温,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募,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以神丹可以年长,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 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劈:征召。⑤辞:推辞。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未尝离左右( ) ②或以语话稍多( ) ③尽言方养亲( ) ④必持以遗老母( ) [答案] ①身边;②很,太;③正在;④献给。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如“未尝离左右”意思是,任元受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所以“左右”可解释为“身边”。再如,“或以语话稍多”,意思是,(生病的由来)要么是讲话太多了。因此“稍”可解释为“很,太”等。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86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D项,“以”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都可解释为“因为””。A项,以:用。B项,以:把。C项,以:按照。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 名 医 不 迨 也 [答案] 虽/名医/不迨也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做此类试题,只要弄清句意,就能准确划分出文言句式的朗读节奏。就本题而言,“虽名医不迨也”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据此,可知该句的朗读节奏应为: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魏公太息而许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2)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前汉兴隆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要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句子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不能只翻译大概而不求精准,特别是关键词语要翻译到位。本题(1)中,应注意“太息”“许”的翻译;(2)中,应注意“所以”的翻译。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 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出色刻画,得力于:①阐释母“疾之由”的语言描写;② “入募”和“养亲”对比映衬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的理解与把握。解答这类试题,应着眼于全文,通读选文之后,不难看出任元受“事母尽孝”这一形象的凸显,主要表现在她对母亲“疾之由”的具体阐释和专心“养亲”而拒绝张魏公的征辟,这两个方面。然后加以归结,即可得出答案。 附:参考译文 任元受侍奉母亲孝顺到了极点,他的母亲年老,生了很多病,他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元受自己说:“我的老母生病了,她生病的由来,要么是饮食上的,要么是天气原因,要么是讲话太多了,要么是情绪波动太大了。我都早晚都侍奉在边上,没有任何细微的地方是我考虑不到的,母亲的五脏六腑的各种问题我都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切脉之后才知道,所以我用药都必定会生效,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张魏公当都督的时候,想要征辟他到自己幕中。元受坚决推辞道:“我正在侍奉我的母亲,假如我得到了一个可以使人长命百岁的神丹,我一定拿来献给我的老母,不会拿来献给您。哪里还能舍弃老母而来参与您的军政之事呢?”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 二、叙事类 (一)(2019·淄博)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记游定惠院 苏轼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 86 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 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④鬻(yù):卖,这是作“买”讲。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ɡ)橘:一丛橘树,藂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 ①园已易主( ) ②晚乃步出城东( ) ③以后会未可期( ) [答案](1)改变 (2)步行,散步 (3)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汉语中重点实词的理解。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注意本题中“易”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改变”;“步”是词类活用,这里解释为“步行,散步”;“期”是一词多义,这里解释为“期望”。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B. 此木不为人所喜你 不足为外人道也 C. 往憩于尚氏之第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D. 时何氏方作堂竹间 方其远出海门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明确常见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递进;B项,两个“为”都是介词,前一个解释为“被”,后一个解释为“对、向”;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均解释为“在”;D项,两个“方”,前一个解释为“正在”,后一个解释为“当……时”。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文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 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 虽然“园已易主”,但以苏轼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爱护。 D. 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一辨析选择项,找出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本文是北宋词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所作的记游小品文,文中记述了苏轼与二三友人愉快游赏的一天,随物赋形,信笔抒意,以淡雅的笔触,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渲染出一种清新隽永的意境。写景小品文一般都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就像《小石潭记》,一般不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所以。A项中“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不妥,本文也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4.本文以写小事细节见长,且笔法细腻,读来情趣盎然。请品析文中的画线句。(4分)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答案]这句话写“我”醉躺在小板阁上,醒了之后,听客人崔成老弹琴时的感受,优美的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通过写这样的生活小事,表现了作者安然自若的情怀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品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是理解句意,这句话主要写“我”小睡醒后,听到崔成老弹琴,优美的琴声感染了“我”;然后确定赏析的角度,从题干要求“写小事细节”“笔法细腻”“情趣盎然”等句子可以确定赏析的角度:细节、词语、修辞等角度都可以。答题时,要紧扣答题角度,联系语句进行分析。 附译文: 86 黄州定慧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地繁荣茂盛。每年花开的时候,(我)必然带着许多客人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下了。 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它的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市井平凡人,但因为我的原因,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 (园子里)山上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显露在外面,好象老人的头颈,开的花很白很圆,好象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 这种树不讨人喜欢,本来想过一阵砍去,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喝过酒之后,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好象吴越之地的人。 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的琴,琴声像悲鸣的风,早晨的月亮,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人间是没有的。 到了晚上,徒步出了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灌溉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进了姓何与姓韩的竹圆,那时何氏在竹间作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 有一个叫刘唐年的主簿,送给了我们一种油炸的小吃,名字叫“为甚酥”,味道很好。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 路上拜访了姓何人家的小园子,跟他要了一丛橘子,移植到了雪堂的西边。客人徐先生得到那个橘子要把它带到闽中,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面,恳请我记下来,为以后所谈笑。那个时候参寥唯一一个不喝酒,用枣汤代替了酒。 (二)(2019·黑龙江)阅读《二鹊救友》,完成题目。(7分)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guàn一种救凶猛的鸟。②匝:zā,圈。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悲鸣不已(已经) B.若相语状(形状,样子) C.集古木上(聚集,会合) D.衔一赤蛇吞之(含着,叼着) 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此类试题可采用代入法,将解释代入句子和上下文,看是否说得通。A项,“悲鸣不已”的“已”解释为“已经”,说不通。教材上我们学过“已”解释为“停止”的意思的一项,如成语“不能自已”和《河中石兽》“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中的“已”就是“控制,停止”的意思。A项,已:停止。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鹳 于 古 木 上 盘 旋 三 匝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古诗文朗读节奏的能力。题目限定只划一处,可先多读几遍,初步感知句子大意,再借助标志词辅助划分。句子可以将句子分解成两部分:“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注意,划分位置不正确或多划均不得分。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课外文言文翻译,需先通读全文,把握句子大意,再断句。然后看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及特殊句式,一定要准确、规范翻译,它们往往是得分点。此题需译对重点字词“喧”“若”。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86 示例一: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示例二: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示例三: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选文讲述了一鹊悲鸣,一群鹊飞来后,请鹳帮忙抓蛇后,感谢鹳。因此,选文的观点就是:从鹊的角度来看,应团结互助,并主动寻求他人帮忙,别人帮忙后,要感恩。选文最后一句话“盖二鹊招鹳援友也”就是点睛之笔,可结合选文内容和此句来概括。 文言文参考译文: 在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马上就要孵出小喜鹊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飞走了。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再次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三圈,就俯身向喜鹊的窝冲(下来),叼出一条赤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起来,好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做援兵的。 (三)(2019·镇江)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余东园有小山,环山为池,畜①鱼苗二千。比年②视之,头可一斤许,明年可二斤,又明年有三斤者。仅取数头,即池无遗育矣。但见残鳞朽骨,零落山隈③。伺之,见一獭④于沟中,捕之不能得,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 余别畜鱼一千八百于塘桥池,池可二亩,一年有二斤者。明年六月暴雨后,死而浮者三,各四斤许,明日浮者十七,又明日浮者二十四,急取粪清数桶入池中,乃止。至冬则二年矣,举网捕之,余谓当得鱼数千斤,时有西乡人在旁曰:“可得三百斤耳。”网之,果得三百斤。余问其故,曰:“鱼多则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问鱼苗几何,余谓一千八百石。西乡人曰:“多矣!此池止可畜二百石,入草六七担。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草入鱼腹即胀,不能堪,头插泥中死矣。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驱,冬长脂,一年即大者五斤,小者四斤,一无所损。若畜多即渐消谢,鱼亦不复长矣。” 西乡人盖养鱼为生者,故知之甚悉。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若非西乡人言,獭亦冤哉。 (选自明·冯汝弼《佑山杂说》,有改动) [注释]①畜(xù):畜养。②比年:到了一年。③隈(wēi):山或水弯曲的地方。④獭(tǎ):水獭。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头可一斤许( )②网之,果得三百斤 ( ) ③问鱼苗几何( )④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 ) [答案]①许:表示约数。②网:用网捕。③几何:多少④向:从前。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许”在量词的后面,表示约数,如我们学习过的《核舟记》中“高可二黍许”中“许”。“网”本义是“鱼网,名词”,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网捕”。我们可以联想到《陈涉世家》中 “置人所罾鱼腹中”的"罾",罾,名词。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这里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几何”是固定词语,表示多少。如:人生几何。向,表示时间的副词,如我们学习过《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就表示从前。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2分) [答案](2分)我认为是水獭吃掉了我的几千斤鱼。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重点翻译“余”我,“谓”认为,“食”吃,等词语。 (2)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2分) [答案](3分)水獭固然吃鱼,怎么能吃掉几千斤鱼?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重点翻译“固”固然,“岂”反问语气“怎么能”等词语。 3. “我”两次养鱼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1分) [答案].(1分)养的鱼太多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我这才明白以前东园池塘里的鱼,原来也是因为畜养太多而死亡的。 86 4. 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述西乡人的养鱼经验。(3分) [答案]①从水色可以知道池塘中鱼的多少:②能根据池塘大小确定放养鱼的数量④能根 据放养鱼的数量确定投放草料的量;④知晓暑月不能给鱼喂草;⑤知晓一年四季鱼的生长 律。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分条简述,就是在理解西乡人的分析基础上逐条列出,“鱼多则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此经验一:看水色知收成;“此池止可畜二百石”此经验二:池塘决定养鱼量;“入草六七担”此经验三:给鱼喂草的数量; “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说明特定时间不能喂草料,此经验四。“。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驱,冬长脂”说明四季鱼生长情况。根据季节进行喂养,才有大收成,此经验五。 [参考译文] 我家东国有一庭小山,小山四面是边,(我)在里面条了两千石鱼苗:到了一年的时候查看,每条鱼一斤左右,第二年两斤左右,第三年就有三斤的鱼了。(可我)只获了几条鱼,池塘里就没有剩余的鱼了。只看见残缺的鱼身和烂的鱼骨散落在山。我行细採幕,发现一只水藏在水询中,(却)无法捕获它。我认为是水吃了我的几千所鱼我又在塘桥池畜养了一千八百石鱼苗,池塘大约两亩,第一年就有了两斤的鱼。第二年六月的一场暴雨过后,有三条死鱼浮在水面,每条四斤,第二天又浮起来十七条鱼,第三天浮起来二十四条鱼,我急忙取来几桶共清倒入池糖中,这种情况才停止。到这年冬天,塘中的鱼就养了两年了,张网捕鱼,我认为应当捕到几千斤鱼,当时有一个西乡人在身边说:“大约能捕到三百斤鱼。”捕上后,果然只有三百斤鱼。我问其中原因,他说;“鱼多水的颜色就会发红,这里的水色发白,所以知道。”他问我放了多少鱼苗,我说一千八百石。西乡人说:“多啦!这个池塘只可以畜养两百石鱼,投放六七担草。夏天大雨之后,不能再授放草料,鱼吃了草,肚子就发胀,受不了就会把头插在淤泥中死去。夏天热,鱼不怎么生长,春秋季长身体,冬天长脂肪,一年下来大鱼五斤,小鱼四斤,一条都不会少。如果畜养太多,鱼就会渐渐死亡,数量越来越少,存活的鱼也不再生长。”西乡人因为是以养鱼为生的,所以知道得非常详尽。我这才明自以前东园池塘里的鱼,原来也是因为畜养太多而死亡的。水獭固然会吃鱼,怎么能吃掉几千斤鱼呢?如果没 有西乡人的话,水也要蒙冤了啊。 (四)(2019·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 万里桥记 (宋)刘光祖 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聘①吴,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 厥今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②而思仿佛③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酾④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如公所怀,风景抑末⑤耳。 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知公莫如光祖。 (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 [注]①聘:访。②勋庸:功绩 ③仿佛:相仿。④酾:疏导。⑤末:非根本的。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2分)( ) A.孔明没又千载 没:去世 B.其说虽殊 殊:奇特 C.孰不怀古以图今 图:谋划 D.记其大者而遗其细 遗:舍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方法有二:一是根据句意推测词义,二是调动课内文言积累,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有效迁移。A项,“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的意思是“诸葛亮去世千年,桥的遗迹也大致具备”,由此判断正确。B项,根据句意“这些说法虽然不同,但都是名桥的一种方式”可推知句中的“殊” 86 是“不同”的意思;C项,句意是“谁不感怀古代而谋划当今”,由此推断“图,谋划”正确;D项,“记”与“遗”相对,解释为“舍弃”正确。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2分) 译文: (2)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2分) 译文: [答案](1)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桥唯独因为孔明的缘故,留存下来,没有尽头。 (2)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情形(人),很多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1)注意重点词语“而”,可是;“以……故”,因为……的缘故;“亡”,同“无”。(2)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这是个判断句。同时抓住关键词:“兹”,这。“弗”,不。注意语句通顺,标点符号忠于原句。 3.本文题为“万里桥记”,为何多处提到诸葛亮?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①万里桥的得名与诸葛亮有关。诸葛亮曾在此送别吴、蜀的使臣,“万里”出自他之口。②万里桥的修缮与诸葛亮有关。赵公因仰慕诸葛亮的道德、功绩而修缮此桥,作者借此记表达对赵公的期许。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本文记述万里桥的得名和修缮,而这两者都与孔明有关。解答时要先分析文本内容,说明这两者的关系,然后概括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自从秦代设置太守,李冰开通二渠道,为蜀地带来万世的利益。现在万里桥的水,大概就是秦渠。这之后诸葛亮(字孔明)治理蜀地,凭公信仁义的情怀让所有的人都信服,治理得法制清明,条理井然,礼乐之道差不多都得到恢复。古今都相传,孔明在这里送别吴国使者张温,说:“这里的水流淌到扬州有万里之遥。”后一词为之命名。有人则说,费祎访问东吴,孔明送他到这里,说:“万里的道路,是从这里开始。”诸葛亮去世千年,桥的遗迹也大致具备了,不是怎么的雄奇壮丽。千年之间,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桥唯独因为孔明的缘故,留存下来,没有尽头。这些说法虽然不同,但都是名桥的一种方式。 乃那时的天下,有吴蜀两朝。朝廷任命将帅,他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他看到这座桥,谁不感怀古代而谋划当今,追念孔明的道德功绩而想着仿照他那样去做事?侍御赵公镇守蜀地,才到,拜谒孔明祠堂,就命令修缮它。每次都说:“诸葛亮,是三代遗留的才俊。用法律可是人们不怨恨,主持政治可是主君不猜疑,不是把天下看成是大家的,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现在他的遗迹尚存在还有很多,万里桥就是他通吴国的故事。前任军帅沈公常修缮并扩大它,还是很简陋,不闻名,况且容易毁坏,时间长了就不能支撑。救命疏导河水,把五道梁板全部更换并且用木头制作屋子在上面。风烟浩渺,岸上树木茂盛并且山川秀美。沈公与客人经常登临此处,大概没有不徘徊和四面观看的。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情形(人),很多啊。像沈公这样感怀,风景应不是根本的。 沈公名光祖为之做记,记录下它的大胸怀而舍弃它的细枝末节。如果说桥的名字美,沈公又给它以美化,那是不了解沈公的人。了解沈公的,没有超过光祖的了。 (五)(2019·德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9分) 慧庆寺玉兰记 戴名世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①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②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③有可感者,故记之。 [注]①朱先生:指朱彝尊,清初文学家,曾任史官。②幽潜:指幽居避世。③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1.下列与“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B 86 [解析]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解答时,先明确题干中虚词的含义。本题干中“以”的解释为“因为”。A项,为了;B项,因为;C认为;D项,用。故选B。 2.下列句子与“为人所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先明确题干中句子的句式。本题干中的句式为被动句。文言句式“……者”、“……也”为判断句式,所以A、B、C三项均为判断句式,D为被动句。故选D。 3.翻译下面句子。(3分) 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 [答案]然而,不是朱先生因为(或凭借)太史的身份(或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寺的玉兰,终究没有人知道。 [解析]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语句翻译的时候,要紧扣关键词语,把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多音节词语。根据文言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语句通顺流畅。本题干中把握关键词“然”:然而;“以”因为(或凭借);“重客”:贵客;“则”:那么;“竟”:终究。并注意翻译出太史后省略的“身份(或名望)”。 4.文中写两处玉兰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答案]通过两处玉兰花的对比,表达了不要被虚名迷惑,要靠自己的观察体悟来认识事物,以及只有潜心钻研,凭借真才实学才能走得久远的感悟。 [解析]考查文章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篇文章把荒凉的慧庆寺玉兰和热闹的虎丘寺玉兰做了比较,名满吴中的虎丘寺玉兰已经枯萎了,而默默无闻的慧庆寺玉兰却在荒凉的寺院中越来越茁壮,这使作者感慨很多。揭示出认识事物要靠自己的观察,不可被表面的虚名所迷惑的道理,同时也告诚人们要完成人生的大使命成就一番大事业,须隐才藏智,才能任重致远。这篇散文借物喻理,以慧庆寺玉兰与虎丘玉兰作对比,明为写花,实际上是写世事的不平。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慧庆寺离阊门有四五里的距离,位置偏僻,附近很少有人居住。寺的西南面和北面,都是平坦的田野。康熙四十二年、四十三年之间,秀水朱彝尊先生租了几间僧人的住房,在这里著书立说。朱先生曾是旧时的太史官,很有名望,又是江苏巡抚宋公的贵客,宋公常常来登门拜访。于是苏州的上层人物由于巡府所看重的客人这层缘故,带着美酒佳肴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于是慧庆寺玉兰的名声,一时间大为著称。 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一共有两株,好几丈高,大概有两百多年了。花开时,花朵密集繁盛,看上去就像堆砌的白雪。虎丘山也有玉兰一株,历来被人们称道。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游客来往众多,所以那的玉兰花容易出名,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如果不是朱先生因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的玉兰,终究没有人知道。过了很久,朱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 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康熙四十六年的初春二月,我白天闲来无事,独自在野外漫步,便敲开寺门进去。时值玉兰刚开,茂盛繁密与过去并无二样。我赞叹花开花落,自有一定的时节,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原本与人事无关,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现在虎丘的玉兰,形神逐渐衰败了,而在慧庆寺的依然如故,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而幽居独处潜在厚实的却可以保持久远。花虽然轻微,而所寓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还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所以作文记下来。 (六)(2019·金华)文言文阅读(11分)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 86 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槃(pán):回旋,弯曲。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修竹万竿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既志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故名洗心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辨析能力。A项中的“恨”都是“遗憾”的意思;B项中的“修”,前者义为“长”,后者义为“培养”;C项中的“志”释义的,前者为“记录、记载”,后者为“立志”;D项中的“故”的释义,前者为“所以”,后者为“以前”。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答案]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在交大程度上要依据句子的含义和句法,断句不能割裂句意,不能使句子产生歧义。首先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意思为:(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荆州吴地的山水风光,交织灿烂如锦绣。根据对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即可大体断出三处停顿。 3.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月米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精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关照。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赏析词语的妙处,一定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选准赏析的角度,根据词语描述的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本题中的“闲”写得是松树的情态,很明显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月来松闲”又是作者写景的一句话,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本无情,一切不过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而已,所以这个“闲”还表现出了作者此时此刻的闲适心态。 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滔”,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谈、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比较能力。比较“息心”“洗心”,可以扣住其中的“息”和“洗”,一个是平息之意,一个是去除之意,两者的意思截然不同,分别表明了对世俗名利的不同态度,前者仅仅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暂时抑制了对功名利禄的向往,而后者则是彻底抛却了对名利的想法。后者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所以根据文章中的描写,以及我们对以前所学刘禹锡的文章《陋室铭》的了解,不难明白刘禹锡将亭子命名为“洗心亭”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高洁傲岸的情操。 86 [参考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 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蛟龙像藤一样蟠据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然而,山上的人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唐穆宗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 (七)(2019·岳阳)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 《石菖蒲赞》一文) 注释: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濯去泥土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及郡下(《桃花源记》) D.置盆中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词义的辨析。A项“濯”是“洗”的意思。B 项“遗”是“送,赠给”的意思。C项“既非昌阳之所能及”中的“及”是“达到”的意思。“及郡下”中的“及”是“到”的意思。D项“置”是“放置”的意思。故选C。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2分) 例:以石盆养之 A.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B.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 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例句“以石盆养之”中的“之”是代词,代“菖蒲”。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项,动词,到。C项,助词,的。D项,代词,代曹刿。故选D。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余 游 慈 湖 山 中 [答案]余/ 游 慈 湖 山 中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在读古文时,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主谓之间应加停顿。本句中,“余”是主语,“游”是谓语,所以应在“余”和“游”之间停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苍然于几案间 86 [答案]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不但要把握特殊句式,还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本句是倒装句,翻译时最好把“于几案间”放在前面。注意“苍然”、“于”、“几案”等词的意思。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3分) [答案] 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淡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等等。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及情感表达。作答此题时,一定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概括文章内容。如由“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可知,石菖蒲生长条件简单,生命力强 ;由“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可知,石菖蒲有延年益寿之功效等。从“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等句可读出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凡是生长在石上的草木,它的根部必须有微土。如石韦、石斛之类,即使不需要土,但是离开它原来生长的地方,就会枯萎而死。只有石菖蒲,和石一起取,洗去泥土,装在清水的盆中,可以数十年不枯死。虽然不很茂盛,并且植株会变小,茎叶变细,根须相互缠绕,在桌案上显得苍然,时间长了也就更加可爱。它瘦根密节、长年不枯,不是昌阳所能赶上的。至于忍耐寒苦,安语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需要泥土就可以生长,难道也是昌阳所能效仿的吗?我在慈湖山中游览时,得到几株,用石盆养着,放在舟中。中间配上文石,石英,光彩夺目,香气浓郁,非常可爱啊。有时考虑到走陆地不能到放石菖蒲的地方,就委托九江道士胡洞微,让他看看并照顾那几株石菖蒲。我再次经过此地时,问问它们是否生长得很茂盛。 (八)(2019·温州)文言文阅读(14分) 跋①吕侍讲②《岁时杂记》 [宋]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⑤者,正未易得。抚卷累欷⑥。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跋:文体的一种。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⑥累欷:屡次叹息抽泣。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4分) (1) [固]A.固已知有后日耶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2) [易]A.正未易得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1)A.本来 B.顽固 (2)A.容易 B.交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本题考查的是“固”“易”的一词多义。解释课外的词可迁移课内学过的该词的意思。第(1)题中B为“顽固”的意思;A可联系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子固非鱼也”的“固”的意思。第(2)题中B为“交换”的意思;A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或联系现代汉语中“易”的一般含义,如成语“易如反掌”,将该释义代入句中检验。 2.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请简述原因。(3分) [答案] 86 因为故都沦陷至今已七十年,前朝遗老差不多都不在了,原来人人皆知的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现在已逐渐无人知晓,这本书就变得尤为珍贵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简述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的原因可联系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若不必记”是因为“人人知之”,“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的原因应从前文找,“自丧乱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正因为故都沦陷,遗老都不在了,故无人了解“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需要将其记载下来,故此书“不可阙”。注意要写出“承平无事之日”“人人知之”与“自丧乱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的对比与变化。 3.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2分) [答案]指思念故国又无可奈何的一类人。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审读题干,“根据上下文”即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推断,“联系注释⑤”即读懂注释⑤内容,抓住注释⑤中的关键信息“正自有山河之异”“相视流泪”以及王丞相的话“何至作楚囚相对”,“对泣”是对于现状(山河易主,故国不在)无可奈何的表现,据此可得出答案。 4.“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指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全文,阐述理由。(5分) [答案]示例一:累欷。作者阅读《岁时杂记》时,庆幸有吕公所著此书,让后人重温往昔,但想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只能在书中看到,不禁悲从中来。眼下士大夫们偏安已久,连伤怀故国、痛惜山河的人都难以找到,不禁屡次叹息抽泣。重读“累欷”,可以突出山河沦丧、志士难寻、故国未复的悲痛之情。 示例二:抚卷。陆游阅读《岁时杂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在眼底展现,手抚此书,心中五味杂陈,庆幸之中,更增感慨。而想到眼下士大夫苟安旦夕,连伤怀故国、痛惜山河的心情也未必常有,手抚之心痛之,叹息连连。重读“抚卷”,可以突出作者志士难寻、故国未复的悲痛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首先要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抚卷累欷”的意思为“手抚书卷,屡次叹息抽泣”。该句可划分为两部分,“抚卷”描写的是动作,“累欷”描写的是情感状态。重读哪一部分即为突出哪一部分所蕴含的情感,若重读“累欷”,则要结合内容分析出“叹息抽泣”的原因: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只能在书中看到,已找不到痛惜故国山河的仁人志士。若重读“抚卷”,则要分析出这一动作所表现的心理活动,为何抚卷?抚卷时的心绪是怎样的?还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参考译文] 太平无变故的时候,昔日国都应节的物品及中原的风尚习俗,人人都知道,你不需要记载下来。从战乱(金兵攻陷北宋都城,北宋灭亡)至今已有七十年,前朝经历世变的老人都已去世不在了,从这以后才知道这本书不可或缺。吕公(《岁时杂记》的作者)(编撰)的这部著作,其实是在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难道前辈吕公通晓洞悉事理,本来已经知晓有以后的日子(当下的状况)吗?然而岁月流转,一年年逝去以后,(眼下)士大夫偏安于江东,寻求对着新亭流泪(伤怀故国)的人,都不是能够容易找到的。手握着书卷,屡次叹息抽泣。庆元三年二月乙卯,陆游写于笠泽。 三、劝谏类 (一)(2019·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4分)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答案]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86 2.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2分) [答案].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 [参考译文] 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 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二).(2019·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失也 失:耽误 B.其将来辞 辞:陈说 C.吾子之讨 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 重:看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D项“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加重”,故选D。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断句。给文言句子断句,可以先找出文言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和语气词,之后结合句子的意思来断句。一般来说,名词或代词前有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后断开,名词或代词之后又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前断开。本句大意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根据对具体句意的理解可知C项正确。 3.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 魏绛没有二心,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贰志”意为“二心”;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辟”为通假字,通“避”,“逃避”之意; “刑”意为“惩罚”。另本句“绛”即“魏绛”,作三个句子的主语。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86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意为“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故B项中“……遭受将士伏击”的表述有误。故选B。 [参考译文]晋悼公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的行列,魏绛杀了他的驾车人。晋悼公发怒,对羊舌赤说:“会合诸侯,是以此为光荣。扬干受到侮辱,还有什么侮辱比这更大?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他大概会来说明的,何必劳动君王发布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悼公读他的上书,说:“以前君王缺乏使唤的人,让下臣担任司马的职务。下臣听说‘军队里的人服从军纪叫做武,在军队里做事宁死也不触犯军纪叫做敬’。君王会合诸侯,下臣岂敢不执行军纪军法?君王的军队不武,办事的人不敬,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下臣畏惧触犯死罪,所以连累到扬干,罪责无可逃避。下臣不能够事先教导全军,以至于动用了斧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晋悼公光着脚赶紧走出来,说:“寡人的话,是出于对兄弟的亲爱;大夫杀杨干,是出于按军法从事。寡人有弟弟,没有能够教导他,而让他触犯了军令,这是寡人的过错。您不要加重寡人的过错,谨以此作为请求。” 晋悼公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了,从盟会回国,在太庙设宴招待魏绛,派他为新军副帅。张老做中军司马,士富做了侦察长。 (三)(2019·烟台)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0分)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待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齡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貴,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②在藩之功,擢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④子弟,使无愆过,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日:“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①司空:古官职名。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提拔。④戒勖:劝诫勉励。⑤愆过:罪过;过失。 1.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 ( ) (2)皆反,其故何也 ( ) [答案](1)品行 (2)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需要放在语句中理解词语,(1)这句话的意思“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所以“行”在这里是名词,品行。(2)这句话的意思“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所以“故”在这里是名词,原因。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颠而不扶”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虚词用法。例句中的“而”是“表示转折关系,却”,A项中的“而”是“表顺承关系”, C项中的“而”是“表递进关系”,D项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 B项中的“而”与例句相同。 3.翻译句子。(2分) 此非臣下之过欤? [答案]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这是个反问句式,同时要注意“过”是名词,当“过错”讲。 4.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 , ”。(2分) [答案]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86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能力。房玄龄的观点“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说明从小生活优越,不能了解实情,不思进取,往往会导致国家灭亡。这与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观点相同。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 (2分) [答案]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唐太宗所说“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 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家国之庆也”以及岑文本的话“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表现了唐太宗希望大臣们要进行辅助君主,报效国家,教育好自己的子孙等。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创建国家的君主,传位到子孙以后往往发出动乱,为什么?”司空房玄龄说:“这是由于年幼的君主生长在与世人隔绝的宫中,从小就过着豪华尊贵的生活,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所以一旦掌握政权,就往往发生动乱。”太宗说:“你的意见是把过失推到君主身上,却把罪责算到了大臣头上。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凭借祖、父的帮助荫庇便逐渐做了大官,不做好事,只爱奢侈放任。君主既然弱小,臣下又没有德才,君主跌倒了也不去扶一下,怎能不发生动乱?隋炀帝不忘宇文述在扬州总管府时的功劳,提拔他的儿子宇文化及做了大官,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炀帝效劳,反而在后来把炀帝杀掉了。这难道不是臣子的过错吗?朕说这一番话,目的是想要你们告诫子弟,使他们不犯错误,那就是国家的幸福。”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受皇家恩惠最多的大臣子孙,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记住别人给予的恩惠,而杨玄感和宇文化及之辈都是小人。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轻视小人。”太宗说:“对。” (四)(2019·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幼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用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①迥异:相差很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②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僻: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⑪曹:辈。⑫拱璧:大璧,泛指珍宝。⑬义蕴:内在的意义。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距。⑰枵(xiāo)腹:腹中空虚。⑱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毎小题1分,共4分) (1)时文固不可不读 固: (2)若朝华夕落 若: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尽: (4)然后思通其义蕴 通: [答案]固:本来;若:像;尽:全、都;通:通晓、理解。 [解析]考查文言实虚词的含义。需要在学习文言文时,积累记忆文言词语的含义,再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具体的含义。固:固然;若:像;尽:全部;通:明白。 86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毎小题2分,共4分)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答: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答: [答案](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安”、“以”各一分,句意通顺) (2)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宜”、“省”各一分。句意通顺) [解析]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必须翻译准确。第一句重点词“安,怎么”“益,好处”; 第二句重点词“于:对于”“猛省:猛然省悟”。 3. 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3分) [答案]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解析]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从原文中找到关于题干问题的区间,在第一段的开头部分,找出表述理由的语句“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原因是“壮年所读,不能持久”“ 幼年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幼年记忆力强,印象深刻。 4. 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1)读书务求成诵(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理解。联系上下句,还要理解该句的意思。通过上一句“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可知作者认为不必也不可能读遍天下文章,不在贪多。通过“但读得一篇,必求……”可知,作者主张对于好文章要精读,熟读成诵,理解内涵,学以致用。 [参考译文]大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幼年时认知知识还没开导,天真纯洁,读的书即使很久也不温习,偶尔提起时,还可以背诵数行,如果是壮年时读的书,一个多月后就忘记了,一定不能长久记忆。所以六经、秦汉的古文,词语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必须幼年时读,壮年后,即使花费数倍的精力,最终就如影子和回声一样,不能持久。从八岁到二十岁之间,时间不多,怎么可以荒芜放弃,有人读书不需要的书?这时候,当时流行的文体固然不可以不读,也必须选择那些典雅纯正、道理纯正词语充裕,可以经历二三十年后没有错误、弊端的书籍阅读,像那些朝华夕落,经不起推敲的、内容浅陋无知的、荒谬邪僻失去体统、取悦于一时的作品,怎么可以在珠玉难以交换的岁月却读这样没有好处的文章呢?怎如诵读《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以及读几篇两汉丰美有文采的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宝典呢? 我希望你们将平时已经读过的书,看作珍宝一般,一个月内,必须加以温习。古人的书,怎么可以全部读完呢?只要读得一篇文章,一定要可以背诵下来,然后思考明白其内在的意义,能够使之在自己的手中运用自如,这样,人的才气就能自然地散播出来。 如果曾经读过的书,读完后完全不能举出其中的词句,那是“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词句而不能运用,那是“食古不化”。二者与腹中空虚没什么不同。你们对于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加以猛然省悟。 (五)(2019·古包头)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0分) [甲]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86 [注释]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⑦庸:功劳。⑥说:通“脱”,解脱。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君子之教喻也 (2)师逸而功倍 [答案](1)所以 (2)闲适,轻松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能力。先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然后结合上下语境,解读所给句子的大意,进而对文言词语释义。(1)“故”,可以采用课内迁移的方法解释,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解释为“所以”。用在本句中合适。(2)“逸”根据语境,联想“事半功倍”的成语,推知为“轻松,闲适”。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答案](1)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2)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治,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先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再探究所给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推知句意。重点字词解释可以采用课内迁移的方法,注意关键词翻译到位是得分的关键。(1)“既”,已经。“教”,教育。“由”,途径、办法。“兴”,兴盛。(2)“弗”,不。“牵”,牵制。“则”,就。“开”,教导、启发。“达”,将意思表达出来。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2分) [答案]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梳理。通读乙文,明确该文以阐明“进学之道”为主,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论证思路,最后以“此皆进学之道也”总结全文。由此可知要分析的是除了最后一句之前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又分别用“善学者”“善问者”引导,由此确定论证部分分为两层。再细读每一层,发现第一层“善学者”“不善学者”对比,通过“师逸而功倍 ”“师勤而功半”的结果,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而第二层则“如攻坚木”设喻,把“善问者”“不善问者”对比,抓住“先其易者”“及其久也”,明确其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道理。梳理清楚论证方法和思路,答题即可。 4、我们学过的《虽有喜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2分) [答案]“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 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课内发表观点的能力。先回想《虽有佳肴》的内容,然后结合上面 [甲] [乙]两文给予的启发,谈出“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即可。 [参考译文] [甲]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作别人的老师。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而不是压制,,是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能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习容易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可以说是善于诱导了。 [乙]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对于教师又能表示感戴之情。不善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很多而收效很少,跟着老师学习却埋怨教师。善于发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木材的关节,久而久之,关节随手就可以砍开了;不善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进行教学工作的一些方法 86 类型3 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2019·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4分) (甲) 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fan):焚烧。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慰问。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⑥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1. 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远离家乡 B. 谋官不顺 C. 财物受损 D. 身体不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全文大意。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故理解有误的是D项。 2.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某 自 度 不 能 数 十 日 亦 当 得 一 官 以 出 但 不 知 何 处 耳。 [答案]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然后探究给出句子的上下文语境,进而把握所给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进行断句。断句分为两种,一种是句内断句,一种是句间断句,本题属于后者。“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故此断句为: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 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词语的赏析。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句子大意。然后探究“亟”的上下文语境,明确“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亟”意思是“极速”。由此确定该字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的心情,再结合“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梳理答题即可。 86 4. 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句子大意。另外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的情况。翻译时,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即可。“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剧”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该句语序正常,顺着翻译即可。 5. 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甲)文是王安石写给孙少述的信。从“某到京师已数月”“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千万自爱”看,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这启迪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乙)讲述当王安石做相国和罢官前后两个人的交往。“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这启迪我们: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梳理分条答题即可。 参考译文: (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其他的就不多说了,您多保重自己。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 有一句诗写到:“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 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王安石说:“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少述说:“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 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 不舍的神色。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二)(2019·湖州)文言文阅读(10分) [甲] 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馀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86 (节选自《说苑·复恩》) [乙] 醉吐相茵③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缨:系在领下的帽带。②趣:cù通“促”。③茵:垫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 属引凄异 (《三峡》) B.不绝缨者不欢 往来而不绝者 (《醉翁亭记》) C.不伐善 陈康肃公善射 (《卖油翁》) 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A项,前一个“引”,动词,拉;后一个“引”,动词,延长。B项,两个“绝”,断、断绝。C项,前一个“善”,自夸;后一个“善”,善于、擅长。D项,前一个“白”,告诉;后一个“白”,白色。所以答案选B项。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今 者 烛 灭 有 引 妾 衣 者 妾 援 得 其 冠 缨 持 之 [答案]今者烛灭/ 有引妾衣者 / 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分为句内断句和句间断句,从人物语言和句子长度看,这应该属于句间断句,限断两处。此类断句要在通读全文,把握句子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句意断句。所给句子大意为:刚才灯烛灭时,有人拽我衣裳,我揪断了他帽上的带子并拿在手里了。三个句子,各自有自己表述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烛”,第二句写“引妾衣者”,第三句写“妾”,三个句子内容独立,据此划分也可以。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答案]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句子遵循关键词翻译到位、句式理清,语意通畅三点即可。所给句子主语都为“吉驭吏”,“嗜”,特别爱好;“尝”,曾经;“从”,跟从;“呕”,呕吐。最后一个句子是省略句式,完整的句子为“醉呕(于)丞相车上”。“于”,介词,在。以上难点解决就容易翻译了。 4.阅读 [甲] [乙]两端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4分)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1) 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答案]“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赏析和人物形象的提炼。先通读 [甲] [乙]两文,把握大意。然后探究(1)所给句子的大意:怎么能为了显示妇人的贞节就羞辱勇士呢?“乎”,语气词,在句中表反问语气。从上下文语境看,这是楚庄王面对妾的告状,所表现出的态度和立场,从中能够体会出楚庄王不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再探究(2 86 )所给句子的大意: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耳”,罢了。“罢了”有一种不以为意的语气,突出丞相丙吉对车夫的宽容。综上分析两句加点字透露出的语气和态度,提炼出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参考译文] [甲]庄王宴赐群臣饮酒,天已黑了,酒兴正浓,灯烛突然灭了。此时有人拽庄王妃妾的衣服,该妃妾顺手扯断结冠的带子,告诉庄王说:“刚才灯烛灭时,有人拽我衣裳,我揪断了他帽上的带子并拿在手里了。取灯火上来,看看谁是断了带子的人。”楚庄王说:“赐人饮酒,致使他们醉后失礼,怎么能为了显示妇人的贞节就羞辱勇士呢?”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与我饮酒,不扯断帽子带子的人不算尽兴。”群臣都扯断自己帽上的带子,然后才叫人把火点上,最后都尽兴而散。 [乙]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深沉忠厚,不夸耀自己的长处。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 (三)(2019·台州)文言文阅读(14分) (一) 王荆公①再罢政,以使相②判金陵。筑第于南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③也。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墙,辄不答。元丰末,荆公被疾,奏舍此宅为寺,有旨赐名报宁。既而荆公疾愈,税城中屋以居,竟不复造宅。 (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释]①王荆公:指王安石。②使相:官职名。③肩舆:轿子。 (二) 荆公退居金陵,蒋山学佛者俗姓吴,日供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一日风堕挂壁旧乌巾,吴举之复置于壁。公适见之,谓曰:“乞①汝归遗父。”数日,公问幞头②安在,吴曰:“父村老,无用,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公叹息之。因呼一仆同吴以元价往赎,且戒苟以转售,即不须访索。果以弊恶③回犹存,乃赎以归。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乃复遗吴。 (选自《墨庄漫录》,有删改) [注释]①乞:给:②幞(fú)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③弊恶:破旧。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去蒋山亦七里 (2)公适见之 (3)且戒苟以转售 (4)乃复遗吴 [答案] (1)去:距离。 (2)适:恰好。 (3)戒:告诫。 (4)遗:给予,赠送。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时要结合课内课文中相关词语的含义,课外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一般不会超出课内所学范围。如遇课内课文搜索不到的词语,也可以用整句句意推测词语含义的方法来解决,所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含义。 第①句的含义为:距离蒋山也有七里。据此推断“去”字的含义为“距离”;第②句的含义为:荆公恰好看到他。据此推断“适”字的含义为“恰好”;第③句的含义为:并告诫他如果已经出售他人。据此推断“戒”字的含义为“告诫”;第④句的含义为:又重新送给吴某。据此推断“遣”字的含义为“给予,赠送”。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86 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 [答案]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荆公让拿下来小刀,从头巾的边脚处刮开,露出一块金黄的黄金,是暗中送给吴某的。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 [答案] 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 [解析]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的重点词有:宅,住宅;蔽,遮蔽;设,设置;垣墙,围墙;逆旅,旅店;句子翻译为: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 4.两文都写罢政后的王荆公,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 语段(一)写王荆公住处偏僻,房屋简陋,出行不坐马和轿子,是一个生活简朴、内心恬淡安然的人;语段(二)写王荆公把宫中所赐的乌巾两次送给田家子,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阅读语段(一),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写罢政后的王荆公所住的房舍,房屋破旧,出行都是骑驴坐船,可见他为人的节俭;语段(二)写一次王荆公赠送一块旧乌巾给一位农家子吴某,吴某嫌旧,卖与别人,王安石得知派人重新购回,取出内藏的金子,又重新赠于吴某,可以看出他善良、有同情心、大方。 附:译文: (一)王安石再次辞去丞相之职后,朝廷让他到南京任使相之职。王安石在南京城南门外七里的地方盖了一所房子,这里这里距离蒋山也有七里,平时他就骑着一头驴,带着几个书童一起去游览几个山中寺庙。想要进城的时候,就乘坐一艘小船,顺着河沟泛舟而行,大概从来没有骑马或者乘轿的时候。王安石居住的地方,四周没有人家。他的房子仅能够遮蔽风雨,而且没有院墙,远远望去就像是旅店的房子一样。有人劝王安石应该筑起院墙,他总是不回答。元丰末年的时候,王安石生了重病,于是写奏折请求把自己的房子该做寺庙,皇帝下旨赐名“报宁”。不久王安石病好了,就到南京城中租了一间屋子用来居住,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再建造住宅。 (二)荆公辞去官职,退居南京的时候,蒋山有个吴姓的学佛者,每天帮助荆公打扫收拾,这个人是山下种田人家孩子。有一天挂在墙上的一块黑色头巾被风吹下来了,吴某再次把它挂到墙上。荆公整好看到,对他说:“给你回家送给你的父亲吧。”过了几天,荆公问头巾在哪里,吴某说:“父亲老了,没有什么用,就把它拿到市场上卖掉了,卖了三百钱给了父亲,感谢荆公的赏赐。”荆公听了长叹一声。于是叫来一名仆人和吴某用原价把头巾赎回来,并且叮嘱他如果已经被人转手卖掉了,也不用再去寻访了。果然那顶破头巾还在,于是赎了回来。荆公命人拿来小刀,从头巾的边脚处刮开,露出一块金黄的黄金,是暗中送给吴某的。于是再次赠送给吴某。 (四)(2019·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甲]史称颜真卿①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 86 ,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②逾于球③璧矣。 (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 [乙]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④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 [注释] 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②啻:止,仅仅。③球:美玉,特指玉磬。④见……于……:表被动。 1.下列对 [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B.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C.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D.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停顿的划分能力。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首先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然后根据文句的意义来划分。如本句的意思:天下不用姓名称而独称他为“鲁公”。后为奸臣卢杞所忌。颜真卿被派前去晓谕大义,因凛然拒降,终为敌所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宋祁称其“笔力遒婉” 其真无马邪(《马说》) B.今披阅遗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D.李希烈反,诏遗宜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解释文言词,要结合具体语境,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A.选项中,前一个“其”,代词,代颜真卿;后者语气词,难道。B项中,前一个“遗”,遗迹;后者,送,赠给。C项中,“恶”都是“厌恶”的意思。D前一个“反”谋反;后一个“反”通“返”,返回。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1) 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 [答案](1)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 (2)(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重”“益”“达”“为”等翻译正确,同时译文语意通顺,无语法错误。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 [甲]文中,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充满忠义之气。 B. [乙]文写颜真卿面对反贼李希烈以死相逼,依然大义凛然,气节不屈。 86 C.颜真卿为人守正有礼,但由于奸臣当道,他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 D.颜真卿擅长楷书、草书,其楷书风格浑厚挺拔,用笔力透纸背。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由“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可知颜真卿并非“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故C与原文不符。 [参考译文] [甲]史书称颜真卿指严正执法,性格刚直而有礼,不是公正的言论、确当的道理就都不去想。天下人不用姓名称呼他,而只称呼他为“鲁公”。后为奸臣卢杞所忌,他让唐德宗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降李希烈,(因凛然拒降)终被敌人所害。再看他当时怒骂逆贼步入火中时的场面,是何等的壮烈慷慨啊!颜真卿生平喜欢正楷、草书,宋祁称赞他的书法“笔力遒婉”,如今再看颜真卿的遗迹,凝重沉郁,斜中取正,笔力匀整而不露锋芒。力透纸背,笔墨纸间感觉到有一股生机勃勃的忠义之气。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 [乙]颜真卿仕历经元、肃、代、德四朝,虽到晚年仍坚持不懈保有爱国之心。因为曾经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劾,或是被贬低、排斥,有七八次之多。(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李希烈造反,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经历了二十多个月,最终被绞死在蔡州。哎,自从平原太守(颜真卿)首倡大义,到现在才有能够完成颜公您的遗愿的啊!但是能像颜真卿这样从容就义的,实在太难啊! 8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