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全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全套

中考总复习教案目录 周次 复习时间 课时安排 复习内容 备注 第1、2课时 ‎ 字音 第3、4课时 ‎ 汉字 第5课时 ‎ 词语(成语)及运用 第6课时 ‎ 标点符号 第7课时 ‎ 修辞 第8、9课时 ‎ 病句(文)的修改 第11、12课时 ‎ 名句的识记 第13、14课 ‎ 时中外名著 第15、16课时 ‎ 口语交际 第17、18课时 ‎ 综合学习与探究 第19、20课时 ‎ 记叙文阅读 第21、22课时 ‎ 议论文阅读 第23、24课时 ‎ 说明文阅读 第25、26课时 ‎ ‎ 散文阅读 第27、28课时 ‎ 小说阅读 第29、30课时 ‎ 现代诗歌阅读 第31、32课时 ‎ 文言实词 第33、34课时 ‎ 文言虚词 第35、36课时 ‎ 文言句式 第37、38课时 ‎ 文言翻译 第39、40课时 ‎ ‎ 课内阅读 第41、42课时 ‎ 课外阅读 第43课时 ‎ 诗词赏析 第44、45课时 ‎ 写作训练 ‎ 综合(模拟)练习 ‎ ‎ 第一、二课时 语音 一、复习要点 ‎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初中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  考点分析 ‎  同学们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应该能够正确认读3500个左右常用字的字音。同学们应该了解《汉语拼音方案》,掌握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语拼音的音节。‎ ‎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语音考查一般放在试卷的最前面,往往是第一个题,试题分值往往在二到四分。有采用选择的形式,有采用让同学们注音的形式。以双音节词或者成语为考查重点。考查的往往是一些多音字、容易误读的以及生活中常用常见字的读音。‎ ‎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也常常会在阅读题中考查汉字的读音,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语境来确定多音字和重点字的读音。‎ ‎  备考指南 ‎  语文教学大纲已经给我们作了明确的要求,同学们应该以教材为基础,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字音。同时要了解一些有关注音的常识。语音复习,重在扎实的复习。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音理解下面的内容。‎ ‎  1、掌握好声母和韵母 ‎  声母21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韵母21个:(单韵母7个) a o e i u ü er ‎ ‎(复韵母6个) ai ei ao ou ie üe ‎  (鼻韵母8个) an en in ün ang eng ing ong ‎  2、四声的准确标定与标调位置 ‎ ‎  声调五声:"-"(一声)、"'"(二声)、"ˇ "(三声)、"`"(四声)和轻声。‎ ‎  标调识记口诀:"有ɑ不放过,无ɑ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 ‎  隔声符号运用: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开,如皮袄(pí’ǎo)。‎ ‎  3、拼写注意事项 ‎  拼写规则要领:i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y,如衣(yi)。u行的韵母,前面无声母时, 把u写成w,如乌(wu)。ü行的韵母,前面无声母时,应加y,ü上两点省略,如雨(yu);ü 行韵母跟j、q、x相拼,省略ü上两点,如居(ju)、去(qu)、需(xu),与n、l相拼,两点不 能省略,如女(nü)、吕(lü)。‎ ‎  大写和连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每句话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汉字拼写时,要按词连写,词与词之间要分开写。‎ ‎  韵母儿写成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例如:"儿童"拼作ér tóng,"花儿"拼作huār。‎ ‎  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gui(归),lun(论)。‎ ‎  b p m f w只能和"o"拼,不能和"uo"拼。如:"波"只能拼写成"bo",不能拼写成"buo","我"只能拼写成"wo"不能拼写成"wuo"。‎ ‎  二、中考典例 ‎  1、下列加红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  A.脂肪(zhī)   干涸(hé)      心旷神怡(yí)‎ ‎  B.魁梧(wú)    酝酿(niàng)    杳无音信(yǎo)‎ ‎  C.湖泊(bó)    和谐(xié)     彼竭我盈(jié)‎ ‎  D.褴褛(lǚ)    违背(wéi)     大声疾呼(jí)‎ ‎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常见多音的读音。C项中的"湖泊"中的"泊"应该读"pō"。‎ ‎  2、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B  )‎ ‎  A.铿锵(qāng)  挪动(nuó)     不无裨益(bì)‎ ‎  B.琴弦(xián) 褴褛(lǚ)      载歌载舞(zài)‎ ‎  C.兑换(duì)   处理(chù)     哄堂大笑(hōng)‎ ‎  D.摇曳(yè)    别墅(shù)     大事渲染(xuān)‎ ‎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了汉语拼音的规则、常见字(包括多音字)的读音。A项中"锵"的注音"qāng",本身就不符合汉语语音拼写规则。C项中的"处"为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三声。就"处"来说,同学们应该能够辨析它在什么情况下读三声,什么情况下读四声。D项中的"大事渲染"中的"渲"应该读四声。‎ ‎  3、给下面加红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  (1)惟妙惟肖_____ xiào ____   (2)参天耸立____ sǒng __‎ ‎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常用字的读音。"肖"本身是多音字。即读"xiào",也可以读"xiāo",同学们要能够辨析这种常用多音字的读音。"耸"作为常用字,有一些同学往往误读为"ěr"。‎ ‎  4、下列加红字的注音都正确的是(B)‎ ‎  A. 绽放(zhàn)   对称(chèng)    潜滋暗长(qián)‎ ‎  B. 斟酌(zhēn)   袭击(xí)      深恶痛疾(wù)‎ ‎  C. 模样(mó)    教诲(huì)     不屑置辩(xiè)‎ ‎  D. 提防(tí)    赔偿(cháng)    人迹罕至(hǎn)‎ ‎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常见多音字的读音。A项中的"对称"的"称"是多音字,应该读"chèn"。C项中的"模样"中的"模"应该读"mú"。D项中的"提防"的"提"是多音字,在这儿应该读"dī"。‎ ‎  5、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红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填汉字。‎ ‎  (1)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嗟__ jiē__‎ ‎  (2)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       贮__ zhù___‎ ‎  解析:这两个字,都是生活中常见,但是同学们易错的。"嗟"容易读成"chā"。"贮"容易读成"chǔ"。‎ ‎  6、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 ‎  A.浅尝辄止     谪守巴陵 B.不辍劳作     缀满繁星 ‎  C.瞠目结舌     堂而皇之 D.杞人忧天     挤眉弄眼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同音字的读音。A项中的两个字都读zhé, B项"辍"读chuò,"缀"读zhuì,C项"瞠"读chēng,"堂"读táng,D项"杞"读qǐ,"挤"读jǐ。‎ 三、模拟练习:(参见《中考宝典》‎ 第三、四课时 汉字 ‎  一、考点分析 ‎  《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在中考考试中,查考汉字,主要是为了准确区分常见的同音字,能够辨析简单的形似字,能够理解常见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和意义,同时要要求同学们书写汉字笔画清楚,字形正确、规范。‎ ‎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汉字考查一般放在语音考查的后面,或者与语音题结合在一起,试题分值往往二到四分。有的采用选择的形式,有的采用让同学们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形式。考查的内容都是在教材中出现,常用常见又易错的词语。此外,同学们还应该了解汉字构造,掌握常见字的笔顺、笔画、辨析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熟练使用汉语工具书,学会部首和音序检字法。‎ ‎  对于汉字的考查,不局限于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在阅读题中,也常常考查同学们对于汉字的理解。‎ ‎  二、备考指南 ‎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以教材为基础,逐课进行汉字的积累。把每一课中出现的重点字词都罗列出来。对于多音多义字,应该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辨析汉字的准确读音和意义。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辨析他们的区别。‎ ‎  (一)纠正、防止错别字的方法 ‎  1.分辨形旁,注意字音。如"贝"多和财物有关,"亻"多和 人有关,"饣"多和饮食有关;"纟"多和丝、棉、麻有关,"氵"多和水有关;"衤"多 和衣服有关;"月"多和身体有关。‎ ‎  2.看清声旁,分辨同音字,如"沧"不要写成"沦","经常"不要写成"经长"。‎ ‎  3.分辨形似字意义,如"菅"和"管";分辨同音字意义,如"抱负"与"报复"。‎ ‎  4.记住少数带多数。"辶"和"廴",从"廴"的字只有三个:"廷、建、延",其余均从"辶"。‎ ‎  5.不随意简化 ‎  (二)笔画和笔顺 ‎  在书写汉字时,从落笔到抬笔,就是一笔或叫一画,这些点或画就叫笔画。‎ ‎  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勾、折、提。每一种笔画有一种或几种变形写法。‎ ‎  写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叫笔顺。常见的笔顺规则有以下八种:‎ ‎  先左后右,如"认"、"助"、"则"、"仁"等; 先上后下,如"王"、"旦"、"恩"、"梦"等;‎ ‎  先横后竖,如"十"、"干"、"主"、"井"等; 先撇后捺,如"人"、"文"、"令"、"义"等;‎ ‎  从外到内,如"同"、"月"、"闻"、"风"等; 先进后关,如"园"、"田"、"因"、"国"等;‎ ‎  先中间,后两边,如"小"、"水"、"少"等; 先里头,后旁包,如"断"、"画"、"函"等。‎ ‎  学习掌握汉字笔画和笔顺规则,有助于我们正确查检字典、词典,指导书写,还能使写出的字体工整美观,提高书写速度。‎ ‎  (三)形声字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表示字义的部分叫形旁,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 ‎  形旁和声旁结合方式主要有六种。‎ ‎  左形右声:偏 铜 冻 征 硝 城 右形左声:攻 劲 削 瓢 故 雌 ‎  上形下声:管 霜 爸 芳 崖 界 下形上声:慈 斧 贡 忿 凳 膏 ‎  外形内声:固 病 阀 园 裹 衷  内形外声:闻 问 闷 辩 ‎  (四)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 ‎  有些字形体相近,不细心分辨就容易写错、用错。例如,"未来"的"未"和"末梢"的"末",区别仅仅在起笔两横"的长短,意思却完全不同。‎ ‎  正确书写和运用形似字,主要靠认真。把字形认准,字义弄懂,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还要在积累词汇的同时,分辨形似字。‎ ‎  有些字读音相同,这类字叫同音字,例如,"唤""换""涣""焕"都读"huàn","壁"和"璧"都读"bì"。还有些字读音相近,如"浊"(zhuó)和"烛"(zhú ‎)。分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从字义入手,并且记住经常和什么字组成词使用。‎ ‎  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的字叫多音多义字。分辨这类字也要从字义入手,记住读这个音时表示什么意思,读另一个音又表示什么意思。例如:薄,用在"薄板"中读"báo",表示厚度;用在"薄弱"中读"bó",表示单薄、弱;用在"薄荷"中读"bò",是一种植物的名称。‎ ‎  (五)查字典 ‎ ‎  1.音序检字法 ‎  如果知道某个字的读音,想查这个字的意义,就可以使用音序检字法。‎ ‎  例如查"津"字的意义。知道"津"读jīn,按这个音节的声母"j"去查"汉语拼音音节索引",知道属于jīn的音节的字在哪一页,然后再找到这一页,就查到"津"字了。‎ ‎  2.部首检字法  ‎ ‎  如果不知道某一个字的读音,就可以使用部首检字法。例如查"津"字,首先确定要查的这个字属于"氵"部,然后从"部首目录"中找到"氵"部在"检字表"中的哪一页,再从"检字表"查出"津"字在字典的哪一页。注意:在"检字表"中查"津"字的笔画,只查除去部首部分的笔画,即只查"聿"的笔画--6笔。‎ ‎  3.常用符号的意义 ‎ ‎  一个字因意义不同而有几个音的,就在各个注音前用(一)(二)(三)等标明。一个字不止一个意义的,就用①②③等表示有几个意义。‎ ‎  注解中的引、喻、转、连等符号,"引"表示由原意引申出来的意义,"喻"表示由比喻形成的意义,"转"表示由原义转化而成的意义,"连"表示本字可以和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列起来构成大致同义的词。‎ ‎(六)正确识记汉字的字形,应注意以下几点: ‎ ‎(1)掌握汉字的字形要靠日积月累,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都要做有心人,遇到不认识的或拿不准的字,一定不要随便放过,要勤查字典,积累多了,出错也就少了。 ‎ ‎(2)要将汉字的字形与它的音和义结合起来识记,这样比死记硬背掌握要轻松得多,记得也要牢固。 ‎ 第一,要了解汉字的基本特点。音形义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从三者的对应关系入手,根据现代汉字的字音和字义,正确识别它的字形。 ‎ 第二, 要了解现代汉字的结构特点,现代汉字据85%以上是形声字,一般来说,声旁表音,形旁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形旁加以辨别。 ‎ 第三, 要了解错别字产生的原因:①音同或音近造成错误。②形近造成错误。③音近形近造成误读。④不明成语典故造成错误。 ‎ 第四, 要掌握识别错别字的方法,了解了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就可以通过读音,字形及其意义去识别了。 ‎ 近几年中考的语音、汉字题,更多地着眼于实际运用,更加贴近生活。如在具体语境中给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改正错别字。材料多取材于报刊、杂志,在实践中考查学生语音、汉字的语言知识。‎ 三、附录《容易写错的字》(详见《中考宝典》)‎ 四、中考模拟练习(参见《中考宝典》)‎ 第五、六、七课时 词语(成语)及运用 ‎  一、考点分析 ‎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词语的考查,主要偏重于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并能能够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  中考中所考查的词语,往往是两音节的或者是成语。分值往往在四到六分。对于词语的考查,可以在语文基础知识中进行,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 ‎  词语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基础。在写作当中,我们同样会用到词语。词语掌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作文水平的高低。‎ ‎  二、备考指南 ‎  对于词语的识记,同学们要尽可能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揣摩和理解词语的意义。同学们应该总结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要复习词语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复习要点 ‎ ‎1、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 ‎ ‎2、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 ‎ ‎3、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运用的正误; ‎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运用词语(或成语); ‎ ‎5、能根据语境正确运用关联词。 ‎ ‎  (一)正确理解词义 ‎  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 ‎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 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  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了解了汉语的词义特点,同学们在考试中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 ‎  (二)词语的感情色彩 ‎  类型             概念            举例 ‎  褒义词 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  秀 壮丽 谦逊 刚强 ‎  贬义词 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  笨 奸诈 卑劣 渺小 ‎  中性词 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 结果 状况 配合 方法 ‎  (三)辨析近义词:‎ ‎  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 ‎  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更急剧,更强烈。‎ ‎  词义着重点不同:如“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猾”就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  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  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  感情色彩不同:如“爱护”是褒义词,“庇护”是贬义词。‎ ‎  语体色彩不同:如“出租车”适用于书面语,“的士”适用于口语。‎ ‎  3.从用法方面来辨析 ‎  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长辈、上级,“爱护”适用于对晚辈、下属。‎ ‎  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在句中还可以作谓语和定语,如“事件的真相早已公开了”,“公开的秘密”。‎ ‎  (四)正确使用成语 ‎  考题中常见的成语使用的错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  1.望文生义。如“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是指专家学者,句中误理解为“出手大方的人”。‎ ‎  2.意思弄反。如“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倍功半”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与句意相反,应该改为“事半功倍”。‎ ‎  3.张冠李戴。如“虽然他是残疾人,但我们不能对他刮目相看。”“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与语义不符合,按句义可以改为“另眼相看”。‎ ‎  4.色彩不当。如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自命不凡”意思是自以为很了不起,含有贬义,用在句中形容的崇高理想有误。 ‎ ‎ 示例精析 ‎ 例1、填入下列句子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圣母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 ,却无一根柱子。 ‎ ‎(2)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 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 ‎(3)著名作家叶文玲曾经满腔热诚地 中学生:“不管写长文章或短文章,都要从心里写,要从心里流出来。” ‎ A.宽敞 敏感 告诫 B.宽敞 敏锐 训诫 ‎ C.宽阔 敏锐 告诫 D.宽阔 敏感 训诫 ‎ 分析与解: ‎ ‎“宽敞”和“宽阔”同有“大”之意,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宽敞”一般指室内的,“宽阔”多用于指室外的,如水面、草原等,根据句子情况,应选用“宽敞”;“敏锐”、“敏感”也是在相同中存在着区别,他们在搭配上存在着区别,如“敏锐”一般同“观察力”、“眼神”等搭配,而“敏感”一般同“神经”等词搭配;“告诫”和“训诫”两词同有劝诫之意,但是“训诫”一词还有“教训,训导”之意在内,结合三个词语的情况,故正选答案应是A。 ‎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白杨礼赞》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 B.中华民族在任何内扰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忍不拔,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慨。 ‎ C.一提到环城河近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马夸夸其谈,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 ‎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若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分析与解: ‎ A选项中的“脍炙人口”用的比喻义,指“比喻人人赞颂和传诵”,在A 句语境中应是恰当的;B选项中“坚忍不拔”指意志坚强,决不动摇,在B 选项中用来形容中华民族是恰当的;C选项中的“夸夸其谈”‎ 在感情色彩上是贬义词,与句中的“自豪”等词是不协调的;D选项中“标致”在感情色彩上是褒义贬用,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醉生梦死、耽于玩乐的清朝学生的愤慨之情,结合语境应是正确的,故正选答案为C。 ‎ ‎(八)复习小结: ‎ 要解答好这类题,首先要重视平时对词汇的积累,尤其对词义的用法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如词语运用性选择题,可以从四方面入手:①注意题干显示测试要求的关键性词语;②快速浏览句子,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③把备选词语进行相互比较,找出其细微差别;④根据提供的语境推敲备选词语,以确定恰当的选项。再如,解答结合语境理解某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这类试题,也应注意三点:①准确把握题干所示的语境;②准确判断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特定含义;③把词语的语境含义放到它所在的语境中去检验,保证其使用的准确性。 ‎ ‎(九)中考典例 ‎  1、(2004年·北京)下列加红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 ‎  A.畸形  畸:不正常的     诲人不倦  诲:教导 ‎  B.肆虐  肆:任意地干     无边无垠  垠:界限 ‎  C.镂空  镂:雕刻       惟妙惟肖  肖:相似 ‎  D.匿名  匿:隐藏       重峦叠嶂  嶂:屏障 ‎ ‎  解析:根据语境能够辨析词义。"重峦叠嶂"本身是一个并列短语。"重峦叠嶂"中的"嶂"的意义应该与"峦"相似,在这儿可以解释为"高险像屏障的山"。如果解释成"屏障",放在这个短语中是解释不通的。‎ ‎  2、(2004·河南)根据拼音写汉字。‎ ‎  (1)yǎn( 偃)旗息鼓 (2)jī(畸)形发展 ‎  解析:这两个小题,是考查常见易错字的字形。题目中考查的这两个字,在现实生活中常说和常用,但是大部分学生又是容易写错的。这一类汉字是中考考试中经常考查的。‎ ‎   3、(2003·年北京)句中加红字解释都正确的是( B)‎ ‎  (1)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   A. 触(感动)   鼎(大)‎ ‎   B. 触(接触)   鼎(古代的一种锅)‎ ‎   C. 触(接触)   鼎(大)‎ ‎   D. 触(抵)    鼎(正在)‎ 解析:考题选用的两句话,都来自于课文。"触目伤怀"中的"触"字和"人声鼎沸"中的"鼎"字,都是同学们理解词语的关键字。这个考题,也说明了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扎实地以课本为基础。‎ ‎  4、(2002·北京市西城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 ‎  A.教诲  挑拨离间  人声鼎沸   B.修长  潜滋暗长  姹紫嫣红 ‎  C.滑稽  惟妙惟肖  故弄悬虚   D.豁亮  异想天开  骇人惊闻 ‎  解析:答案为C项。辨识错别字,要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C项中"故弄悬虚"应写为"故弄玄虚"。"玄虚"是指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  5、(2002·北京市东城区)在横线处按指定音节填字组词。‎ ‎  生活(jié)____________据   不(chuò)___________劳作 ‎  不屑置(biàn)__________    保持(jiān)___________默 ‎  答案:生活拮据、不辍劳作、不屑置辩、保持缄默。‎ ‎  解析:根据所给拼音写汉字组词是传统而有效的考查题型,同学们平时学习时应重视对字词的练习,把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记忆,以积累词语。答案为:生活拮据、不辍劳作、不屑置辩、保持缄默。‎ ‎6、在书刊和广告中经常看到错别字或不规范用字,请你以语委会监督员的身份,把下列词语中这样的字找出来,将正确的填在横线上。(要求工整、规范)  ‎ ‎  重峦叠障  德高望众  世外桃园  随心所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障-嶂 众-重 园-源  浴-欲 ‎ ‎ 解析:该题考查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条款。该题题干新活,体现出人文精神,设题内容来自于广告,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课文,使人感到亲切。‎ 四、中考模拟练习(参见《中考宝典》)‎ 第八、九、十课时 病句(文)修改 一、复习要点 ‎ ‎1、能辨别句子的正误,修改常见的病句; ‎ ‎2、能根据语意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句式、句子; ‎ ‎3、能根据句意关系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借助关联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语言。 ‎ 有关句子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历年来都是中考语文试题中“语基积累运用”‎ 部分的重要角色。具体的考查要求有:①能分析单句的成分;②会找句子主干;③了解各种句式及表达作用;④能区别常见复句类型,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分析二重复句间的关系;⑤能知道病句类型及特点,会辨析和修改常见病句。⑥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语言。考查的重点目前放在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形成两个方面,以便更好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素质。 ‎ 二、解答这类试题,应注意的是:①了解句子大意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②逐层压缩句子成分,显示句子主干;③注意各种句子成分的位置规律;④分析各种病句产生的原因,摸清规律;⑤了解各类试题的考查要求,运用解答的方法和技巧,如语感审读、提取主干、造句类比等;⑥严格按照题目要求,正确使用病句修改的规范符号;⑦对一些应用性的题目要认真把握题干信息,紧密联系上下文语境,仔细揣摩。 ‎ 三、病句主要包括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其中前四类是语法结构方面的问题,后两类是句意方面的问题。‎ ‎1. 语序不当 ‎(1) 名词修饰语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佛山一中的语文教师。‎ 正确次序:佛山一中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语文(名词)教师。‎ 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①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② 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表性质的“无穷的”应紧靠中心词)‎ ‎③ 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①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修饰“事情”)‎ ‎② 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泛”应修饰“讨论”,“地”改为“的”)‎ ‎(2) 动词修饰语 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 ‎① 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例如:在办公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正确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办公室(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看下面的例子:‎ ‎①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这 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② 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③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陆续'应修饰'有')‎ ‎④国有15个洲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应修饰'平等')‎ ‎⑤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广泛'应修饰'交换')‎ ‎(3) 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面)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2.搭配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 例如:①他在运动会结束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生涯。(“退出……生涯”动宾搭配不当)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3)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教师肩负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重任。(“队伍”应改为“人才”)‎ ‎ ②黑暗中,还听得见连滚带爬的脚步声。(“连滚带爬”不能修饰“脚步声”,)‎ ‎(4)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 ‎②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5) 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 ‎3. 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主语 例如:①通过努力的学习,使她的成绩得到很快的提高。(应删去“通过”或“使”。)‎ ‎②对于不文明守纪的同学,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吗?(去掉“对于”或删掉“受到”。)‎ ‎(2)缺谓语 例如:①佛山市民都在努力为建设一个文明卫生城市。(结尾应加上“而奋斗”)‎ ‎②完成了任务之后,大家到餐厅夜宵。(应是“吃夜宵”)  ‎ ‎(3) 缺宾语 例如: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时间'一词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4) 累赘重复 例如:①‎ 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4. 结构混乱 造成结构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1)两种同义格式杂糅 如:①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作用”同义,用一个即可。) ‎②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秸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要么用 “主要成分是……等”,要么用“是由……等配制而成的”,不能将二者糅在一起。) ‎③从1987年的《短篇三题》为起点,他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把“从……开始”和“以 ……为起点”糅在一起了,改“从”为“以”。) ‎(2)两个分句糅成一个单句 分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或分号,如果误用连接并列成分的顿号,就造成分句糅合的毛病。例 如:小张除跳舞外,兼任报幕、开场、结尾的节目还得由她编导。(“小张……兼任报幕”和“开场……由她编导”是两个分句,各有主语,其间误用顿号,“兼任”一词径直管到“节目”,造成杂糅和搭配不当的双重毛病。) ‎5. 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如: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例如: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②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④ 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头上。)‎ ‎6. 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 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 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四、中考实例 例一: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佛山市2003年中考题)‎ A.由于“非典”的影响,今年来我市旅游的人数比去年同期降低了一倍以上。‎ B.知识是一切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 C.他的写作水平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 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空气清新了许多。‎ 解析:D。A选项“降低”不能用“一倍”;B语序不当。‎ 例二: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佛山市2004年中考题)‎ A.经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 B.是否有“以农民为本”的理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 C.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本身并无利弊对错。               ‎ D.即使一直没有试验成功,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 解析:C。‎ 例三: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佛山市2005年课改区中考题)‎ A.只要我们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B.如何防止驻伊美军免遭汽车炸弹的袭击,这是美国政府头痛的问题。‎ C.“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道出了我们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D.救援物资迟迟未到,他们很难克服粮食紧张,淡水缺乏。 解析:C。‎ 五、模拟训练(参见《中考宝典》)‎ 第十一、十二课时 名句的识记 一、考点阐释 ‎   “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这些名句名篇,或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了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了事物的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炼,涵义深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 ‎   二、热点透视 ‎   名言名句“名”的界定:只要对1993-1998年高考语文考查的28条名句作一剖析,我们便不难探寻出界定“名”的三条基本原则:‎ ‎   1.朝代:例重于先秦和唐宋 ‎   2.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 ‎ ‎   3.内容: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   (1)思想性:能体现高远的人生境界或高尚的道德情操。如:‎ ‎   [1996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孟子·膝文公下》)‎ ‎   [1997年]寄意寒星荃不察,___________(鲁迅《自题小像》)‎ ‎   (2)教育性:能概括生活的一般道理或为人处世事的方法等。如:‎ ‎   [1994年]__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   [1996年]由俭入奢易, ___________。(司马光 《训险示康》)‎ ‎   [1998年]____________,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   (3)审美性:描绘景物凝练传神,意境深邃。如:‎ ‎   [1996年]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1997年]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   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可根据以上三条原则,精编一套“名言名句汇编”,下发给每一个同学,突出复习重点。在编写时还要注意四点:数量适中(一般在1000条左右)、校对无误、出处清楚、编排有序。‎ ‎   三、攻关对策 ‎   (1)强化两条措施,提高识记效果。‎ ‎   对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学生必须熟记。为了提高识记效果,可采取如下的两条措施:‎ ‎   ①分块切割,化整为零。‎ ‎   先将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按朝代或文体顺序切割成大的条块。然后规定每天掌握3~5条。这样既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也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了化整为零的目的。‎ ‎   ②定期检查,强化落实。‎ ‎   自查:老师在印发“名言名句汇编”的同时,可配发一套同步的填空练习,让学生每天自记、自测、自查。‎ ‎   抽查:课前一分钟,老师可随机抽三四名同学对句或板演,每天督查。‎ ‎   考查:每次阶段性考试,都要设计4-5个名言名句填空题进行考查,并对测试中暴露出来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集中纠错和个别指点。‎ ‎   (2)实五个环节,确保书写准确。‎ 考生错写名言名句的反例可以引以为戒:‎ ‎   (1)错位搭配。如:[1996年]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高适《别董大》)下句应填“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有的考生却错位搭配“天涯何处无芳草”。‎ ‎   (2)答非所问。如:[1996年]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句应填“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有的考生却答非所问,填写成“河边杨柳发芽了”。‎ ‎   (3)添字、漏字。如:[1994年]老吾(添“之”)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1977年]学(漏“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   (4)写错别字。如:[1994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误写“蹊”成“溪”)。(《史记·李将军列传》)‎ ‎   (5)笔画不清。如:[1998年]玉不琢(“琢”字右边笔画不清)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   要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必须强化如下五个环节:‎ ‎   (1)领悟含义。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老师尤应适当点拨。如:“为人性僻耽(dān入迷)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2)圈点强记。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如:‎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的“跬”,“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中的“弛”。‎ ‎   (3)边诵边写。学生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字;老师在检查时,不仅要抽人背诵,而且还要抽人板演或默写,以防止“口是手非”。‎ ‎   (4)规范书写。学生在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   (5)看清要求。中考名言名句填空要求都是“任选三句”,考生在答题时可以全答,而且阅卷时也以答对的句数计分。有的填空要求改为“只选三句”,考生只能选答三句,否则,阅卷时以前三句中答对的句数计分。所以考生答题时一定首先看清填写要求。‎ ‎   四、对应训练 ‎   1.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旬。‎ ‎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   ②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   ③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曹植《白马篇》)‎ ‎   ④_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   2.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   ①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 ‎   ②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   ③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西楼谢脁》)‎ ‎   ④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   3.补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 ‎   ①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   ③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孔子《论语·述而》)‎ ‎   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   4.写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 ‎   ①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②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   ③_____________ ,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其四〉》)‎ ‎   ④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风栖梧》)‎ ‎   5.在文章中贴切地引用名句可以使文句显得优雅。写出或补出下列句中引号内的名句。‎ ‎   ①夏日雨后的山里,空气清新,禾苗秀美,忽见翠峰之上,蓝天之下,彩虹横贯,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________。”‎ ‎   ②学校里语音室、电脑、电视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都“_______”,没有派上用场,只是摆设而已。‎ ‎   ③当许多城市居民彩电、冰箱、空调都齐备的时候,这边远山村才开始有黑白电视,真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_________。”‎ ‎   ④我国的广告业,起步迟,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_________”之势。‎ ‎   6.按题中要求填写句子。‎ ‎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 ‎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③《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这句诗上。‎ ‎      7.某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部分留美学生座谈会。‎ ‎   ①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 ‎   ②甲同学的发言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 ‎   ③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___。”‎ ‎   ④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   ⑤丁同学的发言引用了苏轼的诗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 ‎   ⑥戊同学的发言引用了王安石的诗句:“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附录《常用名言警句》(详见《中考宝典》)‎ 六、中考模拟(详见《中考宝典》第)‎ 第十三、十四课时 “中外名著”阅读 一、[考点梳理]‎ ‎1、要求学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对文学名著要适当加以了解,记住作品的作者、人物、情节等有关内容,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2、考查作品的基本常识外,还要求概述情节,甚至要写出阅读收获,情节是比较经典的或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既不为难学生又可避免不读名著而得分的现象。‎ ‎3、尽量考虑到综合性,可以结合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写作题,将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二、[备考要点]‎ 从涉及内容来看,此类题主要考查名著的名称,名著的作者,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以及从作品中得到的启发等。从考查的形式看,主要有:名著常识填空、根据有关情节撰写对联、针对某一部名著展开辩论、制作名著推荐卡、名著访谈录、名著仿写、读名著谈阅读体会以及课外名著拓展阅读等形式。考题讲究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三、名著阅读建议:(一)不能单独地为应试而读名著,那种带有明显功利目的的阅读,往往会掩盖作品的多种美质。(二)“好书不厌百回读”‎ ‎,作为经得起历史考验、历久弥新、人皆推之的名著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能得其精髓的。(三)名著本身就是丰富的语言宝藏,那种只看情节、光图热闹的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四)重要章节、精采段落要反复研读,要以审美者的眼光去欣赏,要以批评家的心态去接受。做到这样几点,我想: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遗产的名著,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考策略。‎ 四、[题型特点]‎ ‎(一)、填空式(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 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的罡煞之星。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__________、潘金莲;发配孟州途中,在___________酒店结识(母夜叉);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_________夺回______;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__________;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正是:“山中猛虎,见时魄散魂飞;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 ‎(二)、对联式(2005年江苏省镇江市)‎ 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传》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 《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 ‎(三)、辩论式(2005年湖北省黄冈市)‎ 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谈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推荐卡(2005年辽宁省沈阳市)‎ 某同学用表格形式做读书卡片时,遇到了困难,请帮助他把表格填充完整。‎ 作 品 作 者 精彩情节 ‎《水浒》 施耐庵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老 舍 ____________________‎ ‎《威尼斯商人》 _________ 法庭审判契约纠纷案 ‎(五)、访谈式(2005年山西省)‎ 小林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答题活动时,向你电话求助,让你为他介绍水浒中的一段故事。请你把你讲的内容写在下面。‎ 要求:⑴从“景阳冈武松打虎”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任选一个;⑵叙述简明,情节概括,任务性格突出;⑶字数在80个以内(含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感悟式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2005年南通市)‎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商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请从下列书目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内容,就“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中的一点,写出你的阅读体会。‎ 书目:《繁星》《春水》《童年》《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几种类题型有的要填书名、作者、人物、情节,还有的要写读后感。这就要求学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对文学名著要适当加以了解,记住作品的作者、人物、情节等有关内容,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五、[解题思路]‎ ‎1、结合语言基础知识 例1: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仿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根据《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情节,补全下面的一对对子。‎ 借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贤才,____________三顾茅庐 例3:根据名著内容对对子。‎ 绝望岛,鲁滨逊战胜孤独___________________‎ ‎ 这三道题将句子仿写、对对子和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既能真实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基本情况,又能考查学生的仿写、对对子的能力,是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 ‎2、结合阅读 例: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以下题目。‎ 本文开头简要列举的六个历史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 在新课标所要求阅读的课外文学名著中,有许多人物的经历可以印证“痛苦和磨难造就人”这一道理,请举出一例,按提示加以说明。‎ ‎①作品名称:《_________》 ②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 ③主要事例:_________________‎ ‎④对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将文言文阅读和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考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必须找准课内与课外的共同点,并且要能写出书中事例和对自己的启示,限制性和开放性相结合,能比较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 ‎3、结合写作 ‎(2005年广东省课改区)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 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1)、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人物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将时事、仿写的知识进行了综合,既考查了考生积累名著的程度,又考查了考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从积累名著来看,考生要从自己阅读过的名著中搜寻自己感动的人物和相应的作品,同时还要熟悉书的内容,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更需要语言的简洁流畅。‎ 六、中考真题大练场 附1:全套教材名著导读统计(每册3部共18部) ‎ 七上:爱的教育(意大利 德·亚米契斯)繁星、春水(中国 冰心)伊索寓言(古希腊 伊索)‎ 七下:童年(俄国 高尔基)鲁滨孙漂流记(英国 笛福)昆虫记(法国 法布尔)‎ 八上:朝花夕拾(中国 鲁迅)骆驼祥子(中国 老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国 奥斯特洛夫斯基)‎ 八下:西游记(中国 施耐庵)海底两万里(英国 凡尔纳)名人传(法国 罗曼·罗兰)‎ 九上:水浒传( 中国 罗贯中)傅雷家书(中国 傅雷)培根随笔(英国 培根)‎ 九下:格列佛游记(英国 斯威夫特)泰戈尔诗歌(印度 泰戈尔)简·爱(英国 夏洛蒂·勃朗特) (中国名著6部,占1/6,绝大部分是西方名著。)‎ 附2、《中考名著试题集萃》(详见《中考宝典》‎ 七、中考模拟(参见《中考宝典》‎ 第十五、十六课时 口语交际就、语言表达与运用 ‎  一、口语交际 ‎【考查内容】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交际情景中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命题方向】以纸笔测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会尽可能地创设接近真实的交际情境。‎ ‎  【考点链接】‎ ‎  口语交际的知识与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听话,二是说话。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生活情景对话,考查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下说话的能力,这是考查的重点;二是论辨性质的口语,其实也是在一定的语境下的口语表达;三是观察漫画,或提供材料,让考生辨析正误,谈自己的看法;四是演讲类口语交际题;也有部分省搞听力测试,通过听力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  ‎ ‎  【备考策略】‎ ‎  1.认真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 ‎  2.紧扣教材,梳理教材所涉及的口语交际的基本内容。‎ ‎  3.创新实践活动平台,在活动实践中复习。“口语交际”的核心在于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实践。因此,创设氛围,开展活动,为学生搭设交际平台,组织参与活动就成为我们后期复习的重要手段。‎ ‎  4.加强题型与解题思路的指导。‎ ‎  【考题分析】‎ ‎  例1、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谢绝邀请的一段话。请仔细揣摩黛玉的回话,从委婉、得体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于是黛玉告辞。(2006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试题)‎ ‎  解析:此题是一道较有特色的分析题,着重考查学生的领悟、表达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提醒(“谢绝邀请”、“委婉、得体”),解答时应仔细揣摩黛玉的回话中包含的意思;①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②申述了自己尽快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由;③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黛玉的回话显得十分委婉、得体,得到了主人(邢夫人)的理解和尊重。‎ ‎  例2、下午第三节课,班上张伟同学肚子疼痛厉害,王明和李强连忙将他送到市中心医院。经医生诊断张伟得了急性阑尾炎,需立即动手术,手术费为2000元。王明和李强商量先打电话通知张伟父母,然后再跟自己父母打电话。请你根据以上情境,设计出两次电话的内容(称呼及部分内容已给出),要求语言简洁明了。‎ ‎  ①王明给张伟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叔叔(阿姨),我是张伟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以上填写内容不超过30字)‎ ‎  ②王明给自己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爸爸(妈妈) _______________,(以上填写内容不超过15字)(2006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试题)‎ ‎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情境说话的能力。由于说话的对象不同,说话的内容也不同。一定要说出符合要求的话来。同时,严格注意字数限制。答案如:①张伟得了急性阑尾炎,正在市中心医院等待手术,需2000元钱。②我班同学病了,我在照顾他。‎ ‎  例3、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06年无锡市中考试题)‎ ‎  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经不再互相瞄准。”‎ ‎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这是一道别具匠心的口语交际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听”的能力,要理解言外之意,解答这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意思。不用武器,意味着不要战争,要和平。可这样回答:“和平”应成为今后政治对话的主旋律。(或“和平对话,远离战争”;“要和平,不要战争”)‎ ‎  例4、语文科陈老师得知李欣然同学最近常在课堂上看《三国演义》后,打算找她谈话,以达到既保护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她重视课堂学习的目的。如果你是陈老师,你怎么说才能使李欣然同学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呢?(不超过60字)‎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6年广东省湛江市中考试题)‎ ‎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此题的考点是口语交际中的“劝说”,劝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对象和场合,做到语言表达的得体;②要做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③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答案示例:《三国演义》确实是一本好书,但如果在课堂上偷偷地看,既影响课堂学习,又使阅读乐趣大打折扣,何不课后才看呢?‎ ‎【提高训练】‎ ‎  1.根据下面的叙述,分别写出谭强给父母和叔叔拨打两个电话的内容。‎ ‎  要求:①意思齐全。②表达得体、简洁。③符合口语特点。‎ ‎  小强打算这个星期不回家了,他想利用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到省城去一趟,让在省城工作的叔叔带他到书店去买几本学习辅导材料。由于自己是初次去省城,因此还需要叔叔周六下午到长途汽车站接自己。此时已是周五下午,小强决定分别给自己的父母和叔叔打电话。‎ ‎  2.据中新网2006年3月17日电,为了保证儿子上大学,重庆一位三轮车夫辛苦蹬车,最终累死在街头。多么辛苦和崇高的父亲啊!想想我们的父亲哪个又不为我们的成长辛苦奔忙呢?写一则短消息,发送给自己为生活忙碌的父亲吧!(30字以下)‎ ‎  3.在宋朝大诗人陆游880周年诞辰之际,学校文学社准备召开主题为“读陆游诗词,做爱国青年”的纪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会议拟写一段结束语。‎ ‎  要求:内容扣住主题,语言要有文采,不少于80个字。‎ ‎  4.2006年的5月4日,又一个朝气蓬勃的日子,又一个“五四”青年节,又一个我们的节日。学校要举行一次庆祝活动,初三同学们更是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备着。‎ ‎  ①请你为这次庆祝活动确定一个主题。‎ ‎  ②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一段开场白。(100字以下)‎ ‎  5.某实习记者去采访精神病医院的一位女患者,在她事先拟好的采访提纲中有两个问题:①您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②得病前您感觉怎么样?在采访路上,她总感觉这两个问题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问,请你帮她改一改。‎ ‎  答: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  6.王校长今年4月份的电话费突然增至445元,比平时多出300多元,于是向电话局查询。负责接待用户质询的小朱向办公室张主任作了汇报,经反复核查,最后把多收的款共计302元退给了王校长。‎ ‎  ①小朱向张主任这样汇报:_________________‎ ‎  ②小朱向前来领款的王校长的儿子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 ‎  7.请完成下面口语交际题。‎ ‎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中学生“不许进入营业性网吧”,但一些同学仍背着家长和老师上网吧,网吧老板也违规经营。对此,你作为一个中学生,怎能袖手旁观?于是,你到网吧找朋友小亮。‎ ‎  ①你对正贪恋上网的小亮说:_________________‎ ‎  ②你对违规经营的网吧老板说:_________________‎ ‎  8.下面的材料是复方川贝片的说明书。如果你是一名医生,请用通俗的口、语向就诊的一位农民老大爷介绍药品的功能、作用、用法与用量(不超过60个字)。‎ ‎  成分:川贝母、甘草、陈皮。规格:每片含量1mg。功能主治:止咳化痰,润肺平喘,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三次,全天用量不得超过6mg。注意事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忌用。‎ 二、语言表达与运用 ‎(一)考点分析 ‎  语言表达运用,是中考语文中必考的内容。这也是考查同学们掌握语言水平的重要手段。这一题型,从题目数量上来看,一般由一个到三个组成。分值一般在4到6分。这一题型的位置一般是放在阅读之后,作文之前。‎ ‎  这一题型命题形式比较灵活。这一特点,在近几年趋势越来越明显。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句式的选用与变换;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仿写句子、压缩语段。‎ ‎  近年来,在一起地方的中考语文阅读中,最后一个题目,也往往会结合阅读的内容,来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这也应该引起同学们注意的一个问题。 ‎ ‎  (二)备考指南 ‎  因为这一题型的命题形式比较灵活,这给不少同学们的复习备考,带来了不少困难。更有不少同学们,根本不去准备这一部分内容。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  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要明白一点,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先了解下面的一些内容,然后做后面的模拟题目。‎ ‎  1、句式的选用与变换 ‎  (1)主动句与被动句 ‎  主语是施动者,即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的句子是主动句;‎ ‎  主语是受动者,即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叫被动句。‎ ‎  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按照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或者选用被动句。‎ ‎  (2)肯定句和否定句 ‎  同一个意思,可以从正面去表达,也可以从反面去表达。‎ ‎  从正面表达意思的,是肯定句;从反面去表达相同的意思的,是否定句。‎ ‎  (3)陈述句和反问句 ‎  反问句比陈述句更肯定有力,往往既能强调,又能表达强烈的感情。‎ ‎  反问句:"难道你就不想到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北方的农民?"‎ ‎  陈述句:"你一定会想到,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农民。"‎ ‎  (4)句式变换、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  A 因为变换句式是在同义句式中间进行的,所以变换后的句子一定要保留原意,不管题目本身是否有明文要求。为此,同句式的变换无关的文字可原封不动。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变动(增、删、换、调),但变动不要太多。‎ ‎  B 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对应的同义句式,如长句和短句相对应、主动句和被动句相对应等等。要按照用对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避免张冠李戴。‎ ‎  2、简明、连贯、得体 ‎  (1)简明 所谓简明,"简"是对量的要求,指不重复罗嗦;"明"指清晰明白,是对表达效果的要求。‎ ‎  要用语简明,必须做到:‎ ‎  ①用语尽可能少,不重复,不说多余的话;‎ ‎  ②用语明确,力避歧义、含混;‎ ‎  ③用语须朴素,力避晦涩难懂;‎ ‎  ④句子宜短不宜长。‎ ‎(2)连贯 把若干句子组织在一起的时候,就要注意句子内容的衔接,语气的通顺畅达,也就是要注意连贯。‎ ‎  对连贯的考查有两种方式,一是句子的衔接,二是句子顺序的调整。‎ ‎  句子衔接要做到:‎ ‎  ①话题保持同一,对于记叙类,陈述的角度要一致,即陈述对象(通常就是主语)不可轻易更换;对于议论类,观点前后要一致,观点和材料要保持一致。‎ ‎  ②内容要合乎事理,符合逻辑,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 ‎  ③语句要前后照应,比如问与答的照应,前面的排序与后面的排序的照应,指代的前后照应,句式的前后照应,关联词的前后照应等。‎ ‎  调整句子应遵循:‎ ‎  ①中心和思路是排序的内在依据,因此明中心理思路最为重要。明中心,对于记叙说明类,要明确记叙说明的对象;对议论类,要明确论题或论点。理思路,记叙说明类,要理出记叙说明的顺序,议论类要理出论证的顺序和层次。‎ ‎  ②抓语言标志。比如前后呼应的关联词语,反复出现的关键性词语,重复出现的相同句式,前后对应的句子,表示顺序的词语等,这些都是排序的依据,应充分加以利用。‎ ‎  调整句子的顺序,一般先确定首句和尾句,然后再排定中间。也有的从局部开刀,再逐步扩展到全体,比如说,首先认准了⑤和③连在一起,且必须⑤句在前,③句在后,如果有选项,凡不是⑤③排列的选项一律排除,然后再把剩下的选项比较一下,找出不同点,对照文句,很容易选出答案。如果无选项可以利用,排定⑤③后,再看⑤与哪一句有关联,③与哪一句有关联,这样一步一步排下去,也能调整好全部语序。‎ ‎(3)得体 ‎  运用语言要注意"得体",也就是说用语要适应语言环境。‎ ‎  语言表达得体,要兼顾6个方面的因素:‎ ‎  ①谁说,说话要符合说话人自己的身份。 ②说给谁,说话要考虑听话的对象。‎ ‎  ③说什么,说话的内容必须精心挑选,确定重点。 ④怎样说,选择恰当的句式、语气。‎ ‎  ⑤为什么说,目的必须恰当而明确。⑥什么场合说,选择好说话的时间、地点、氛围等。‎ ‎  语言得体,还要注意:‎ ‎  ①用好谦敬词语。谦称只能用于自身,用于对方就贬低了对方;尊称只能用于对方,用于自身,等于抬高了自己。②注意词语的褒贬色彩。 ③语体色彩必须和谐一致。‎ ‎  ④学会面陈和转述。当面陈述比较简单,只要根据双方关系,把内容讲清就行。而转述,则要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适当变化内容,主要是称呼和时间的变化。‎ ‎3、压缩语段 ‎  压缩语段是概括类题目,要求同学们在阅读理解材料、分析问题时,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它的本质特征,去掉一切次要的、非本质的内容,提炼出实质性的主干。‎ ‎  压缩语段要弄清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层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看清思路;概括出的内容要涵盖整体,不能过窄或过宽;要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色彩;概括用语要得体,要符合文体特征,用语应当简明。 ‎ ‎  4、中考典例 ‎  (1)"刺网的捕获率极高,所有比网孔稍大的东西都无法脱逃。"这句话是从下面文段中抽出的,将它放回原文,恰当的位置是(  )‎ ‎  刺网就是用刺来卡住鱼类的网,使用遍及全世界。[甲]这种网长2公里,厚度有4.5公里,有的被固定在海底,有的被安置在特定的海流中漂浮。[乙]1996年,加利福尼亚,在对刺网捕捞的研究中发现,每捕捉到22条旗鱼,就会有一条鲸或海豚成为误获物而死掉。[丙]由于廉价,使用广泛,刺网误获的鲸类比例很高。[丁]专家们认为,只要有刺网的地方,就会有无辜死亡的鲸。刺网还会抓住无辜的海鸟、海龟和不允许捕捞的鱼类。 A.[甲]   B.[乙]   C.[丙]   D.[丁] ‎ ‎  解析:上述题目是考查衔接的。做这种题目,首先要通读所给题目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可以知道选文讲述是刺网。选文的思路是:总说——长厚、位置——误捕——危害。题干中的语句,"刺网的捕获率极高,所有比网孔稍大的东西都无法脱逃。"也是在谈"误捕" 问题。原文从"乙"处开始,就在谈这个问题。所以题干中的语句应该放在"乙"处,答案应该选B。 ‎ ‎ (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自2001年试行至今,我国累计约有1700万人次的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这一款项到2002年增加到2亿元,2003年进一步增加到4亿元。但所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左右。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设立并逐渐加大资助粒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或:免费教科书惠及贫困生。‎ ‎  解析:这是一道考概括或者压缩语段的题目。通过阅读选文,要找出关键词,"贫困生"、"免费"、"教科书",然后用语言把它们组织起来。在答案中,关键词是不能够少的。‎ ‎(3)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示例: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读《水浒》,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 ‎ ‎  解析:这是一道考仿写的题目。要求仿写的句子与原文画线句子的结构基本相同;内容方面既要写出课外阅读的作品名称,还要写出作品给自己的启示。考生所写作品可不限于《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推荐篇目。 ‎ ‎(4)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 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示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仿写的题目。题干中已经给同学们提示了。同学们可以以琅琊山、岳阳楼、桃花源等为对象来写下句。这一个题目除了考仿写外,还要求同学们能够了解对偶的特点。对偶要求结构相同,字数一样,上下句的相对应位置的词语的词性要一样或相近。这道题目同学们可以摘引原文,也可自行创作。 ‎ ‎  (5)从句式的角度看,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老师非常严厉地对他说:"这样糟蹋,太不像话了, "‎ ‎  ②他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太可惜了,由于最后一个球没有踢好, "‎ ‎  A.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  B.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  C.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  D.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 ‎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句式选择的题目。此题灵活的考查了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宜用排除法,从题干中可以判断,①句宜用反问句,②句宜用被动句。 ‎ ‎  三、模拟练习(参见《中考宝典》)‎ 第十七、十八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复习内容:‎ ‎1、了解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类型 ‎2、把握综合性学习的中考基本题型 ‎3、掌握综合性学习的应考策略及解题技巧 复习设想:‎ ‎1、解读课标:综合性学习重在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但是中考过程中限于笔试的形式呈现,知识与能力综合型、专题活动型将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2、梳理内容 ‎(1)教材中有关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梳理 (2)中考综合性学习题例的梳理 ‎3、总结规律:通过对典型题例的了解分析,掌握基本规律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 例如可大致分为七类:‎ ‎1、体验成长类:《这就是我》、《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成长的烦恼》、《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乘着音乐的翅膀》‎ ‎2、自然风情类:《寻觅春天的踪迹》、《感受自然》、《背起行囊走四方》、《说不尽的桥》、《黄河,母亲河》‎ ‎3、语言文字类:《好读书,读好书》、《漫游语文世界》、《古诗苑漫步》、《走进小说天地》、《莲文化的魅力》、《走上辩论舞台》‎ ‎4、历史文化类:《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到民间采风去》、《脚踏一方土》、《马的世界》、《戏曲大舞台》‎ ‎5、专题探究类(热门话题类)《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关注我们的社区》、《我也追“星”》、《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漫话探险》‎ ‎6、科技生活类:《科海泛舟》、《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起源》‎ ‎7、其他类:《怎样搜集资料》‎ 二、了解近两年中考语文卷中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形式:‎ ‎1、从考查话题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专题性的综合:‎ ‎ 这一类试题,内容大都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公众关注的焦点,实用性强,应用文体得到了灵活运用,彻底摆脱了以前那种不注重应用,为了考试而学的局面,都以专题类的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的考查题。‎ ‎ 如江苏南京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四川资阳市以调查和纠正社会混乱用字为主题,福建厦门市以“好店名”为主题,河南实验区以“对联文化”为主题,浙江课改区以宣传“文化浙江”为主题,陕西课改区以“推广普通话活动周”为主题,宁夏以“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主题。‎ 另一类是全面性的综合:‎ ‎ 其特点是综合性强,信息量密集,既有宏观信息引导,又有微观信息呈现。‎ 如湖北黄冈课改区以“到民间采风去”为总主题,分三个小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A、走进家乡名胜古迹B、介绍家乡特产C、探寻家乡节日风俗 ‎2、从对活动的过程的考查来看,有对活动计划、主题的考查,也有对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考查,可见于各个例题。‎ 三、例题导引(一):专题性综合类 ‎ 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 正方:我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 反方:                    ‎ 规律小结:‎ ‎1、  认真审题,明确活动主题,明辨命题指向,把握答题的要求。‎ ‎2、、注意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要自己去观察和提炼,体现分析综合能力。‎ ‎3、调动语言积累,提高应变能力,答题语言表达体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四、例题导引(二):全面性综合类 ‎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我们的家乡呼和浩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爱家乡,让我们先从乡音开始吧!你们班这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准备安排到民间去“采风”,活动的主题是:认识谚语。‎ ‎ 相关链接: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1)作为这次活动中一个“采风”小组的负责人,你们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请拟定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法。‎ ‎(2)下面是你们小组搜到的呼和浩特谚语,请你给这几条谚语分类,并注明类别名称。(分类只标序号)‎ A、种地没粪,跟人瞎混   B、后山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C、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下大雨D、巧报的倭瓜土城的蒜,北什轴的姑娘不用看E、要想虫子少,先锄地边草。F、东南风下雨,西北风晴。        分类:  ‎ ‎(3)活动总结:在这次活动中,你做了哪些工作?对家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从以上三个方面写出一个简短的活动总结。‎ 规律小结:‎ ‎1、此类试题考查面广,信息含量大,要抓住重点,品味分析,探寻规律,类比联想,依题择法,依问作答。‎ ‎2、侧重于探究,要求学生熟悉活动的每个过程和环节。充分调动学科之间的联系,应用在综合性学习的表达中;‎ ‎3、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在答题语言中尽情展现 五、课堂总结 ‎1、规律总结:‎ ‎(1)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在中考中限于书面表达。‎ ‎(2)基本要求:简明、连贯、得体、用语准确。‎ ‎(3)学生在答题中要把握关键、学会灵活处理、并适当创新 ‎2、学习活动小结:在中考中学生遇到这类题型要敢于答题,能答,善于答。‎ 六、探究性学习练习:‎ ‎1、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好店名”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下面是你和班上同学搜集来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及其简要说明:‎ ‎“载人舟”(鞋店名。把鞋子比喻为载人之舟:‎ ‎“玉壶缘”(茶叶店名。“玉壶”出自于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名。把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比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家和”(家具店名。令人联想到家和万事兴,联想到家最重要的是亲情。)‎ ‎“稻香村”(饭店名。借用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百草”(中药店名。让人联想到神农尝百草,联想到该店的中草药种类繁多。)‎ ‎(1)你认为好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请以上述“好店名”为例加以说明。‎ 班上王虹同学的舅舅待人热情,理发技术不错,他在小巷深处开了一家个体小理发店,店名叫“环球高等发院”。大家都觉得这个店名不好,想帮他换个好店名。请你也帮忙拟出一个合适的店名来。‎ ‎2、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你希望学校或班级开展什么课外活动?请写出活动名称,并给这项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05年福州市中考题)‎ 活动名称:                 宣传标语:         ‎ ‎3、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国的读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给一代又一代儿童带来感动和快乐的童话巨人。你们班举行一次活动,同学们都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备。‎ 请你为这次纪念活动确定一个主题。主题:               ‎ 围绕你所确定的主题,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         ‎ 请你就安徒生童话对你成长的影响和意义,发表一段富有激情的简短演讲。‎ ‎4、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4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 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1)请从你学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人物姓名:               作品名称:                 ‎ ‎(2)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括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 ‎5、请参与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答:‎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答 ‎(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富有创意的建议。答:‎ ‎(4)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频出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答:       ‎ ‎6、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并根据情境和要求答题。‎ 盐海中学准备在初三年级中举行一次“三年来我最满意的作文”交流展示活动,要求参与者将自己在初中阶段写作最满意的一篇作文当众朗诵展示。‎ ‎(1)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80字)‎ ‎(2)你班钟华同学作文很好,但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当众朗读,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30——50字)‎ ‎7、你班组织“毕业晚会”活动,你经历了下面一些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05年安徽课改区题)‎ ‎(1)班级征集晚会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你写的是什么?‎ ‎(2)根据节目表,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谊地久天长”,请你为这两个节目写几句串台词。‎ ‎(3)事后某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一则消息,交稿前,他请你做些修改:‎ ‎①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九一班最近组织了毕业晚会活动。②同学们踊跃参与,认真准备,各逞其能。晚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③有歌舞、朗诵、合唱、相声、小品等。活动中,大家增进了友谊,展望了未来。晚会过后,该班同学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改:第①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可将“    ”一词改为“     ”‎ 第②句中,词语“         ”使用不当,应改为“      ”‎ 第③句中,有词语并列不当,应删去“          ”‎ ‎(4)晚会后,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上学路上,邻班一位同学问你“学习这么紧张,花那么多时间搞活动,划得来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得体地回答他的提问,表明你的看法。‎ ‎8、亲爱的同学们——我的朋友,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吗?能不能悄悄的告诉我,为什么你也感到自己长大了?为什么你也会说长大的感觉真好?(节选自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 ‎(1)(人生的体验)希望你能从自己的思想精神、人格个性、情感态度等的变化的某一方面,说说自己真的长大了的体验和感受。(50字左右)‎ ‎(2)(感恩的颂词)既然你已经长大了,心中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这时,你的心底一写会涌动着诚挚的感恩之情。如:感恩社会、大自然、知识、课改实验、父母、老师、伙伴……(请你选择某一对象,但不得出现人物真名)你想就此说点什么吗?(40字左右)‎ 你说: ‎ ‎(3)(青春的心语)在这诗一般的季节里,老师想为你们编一本《青春心语集锦》,书中主要收集你们“为了青春的闪光”或“为创造美好的明天”从思想上迸出的火花、情感中溅出的汁液。希望你能鼎力支持,奉献一句或蕴含哲理、或展现个性、或激情飞扬、或华彩艳丽的心语(心里话),好吗?(30字左右)‎ ‎9、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大林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 答: ‎ ‎(2)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少同学发现,我们地区捕食青蛙的现象较为严重。请以“保护青蛙”为内容拟一条公益广告词(构思新颖,语言生动,20字以内)。‎ 答:  ‎ ‎10、亲爱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潜江。‎ ‎(1)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 读本书名: 活动过程:(1)  (2)   (3)‎ ‎(2)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潜江,名扬天下。‎ 特产名称:    广告词:    ‎ ‎(3)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的一个节日为例,展示你组探寻的收获。‎ 节日名称:        有关这个节日的风俗或故事:     ‎ ‎11、你们班开展了一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参与到这次活动之中,也一定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1)简单说说你们的活动过程:(至少四个以上) ‎ ‎(2)如果你来持本次活动,你会采取哪几种形式来开展活动:(说出三种以上)‎ 在这次活动中,你推荐的风流人物: 姓名:                 推荐理由: ‎ ‎12、人们常说“音乐能丰富人生”,在“乘着音乐的翅膀”的综合性学习中,你肯定受到了不少的感染,下面请你来谈谈活动体会吧!‎ ‎(1)说说你喜欢的中国古典名曲或外国名曲:(两首以上)‎ ‎(2)说一首你最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说说你喜爱它的理由,推荐给你的同学:‎ ‎(3)听过那么多优美的音乐,你是不是也应该来尝试一下,试着写一首班歌(不超过100字)‎ ‎13、2005年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的诞辰2556年纪念日。世界各地举行了空前的“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我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一定感受到这位对圣人不朽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请根据你的了解,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与孔子相关的一个故事: ‎ ‎(2)写出与孔子言行论著链接的一个成语:  。‎ ‎(3)下面是纪念孔子诞辰活动的一副对联,请为它对出下联:‎ 上联:先师功德垂青史 下联:     ‎ ‎(3)写出你对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 七、中考模拟(详见《中考宝典》)‎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19-35课时)‎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 第19、20课时 记叙文阅读 一、中考关于“记叙文阅读”的要求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二、“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语 ‎2、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4、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 ‎5、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7、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 三、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 内容的文章。‎ ‎2、分类:‎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 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 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 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 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 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 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 ‎②开始追述时,文章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表明以下要追述以往的事;‎ ‎③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 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分析插叙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它们衔接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四)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1、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 的看法。‎ ‎2、中心的把握:‎ ‎(1)、内容: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感受、文章的意义。‎ ‎(2)、方法:‎ 抓具体材料: 写人为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义入手;叙事为主的,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从把握文章通过叙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把握文章通过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 抓文章题目 抓开头结尾 抓议论抒情语句 记叙的材料(内容):就是根据需要围绕中心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叙述的生活内容。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 抓记叙的要素:如:写人为主的材料主要有:①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②‎ 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记事为主的材料主要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②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③场面、细节描写④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写景状物为主的材料有:①景物特征②景物与人的关系③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④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感情 抓关键性词句 ‎(五)记叙的详略 确定记叙的详略标准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写,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一般说来,与中心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 略写: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主体全貌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楚。略写的材料,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 ‎(六)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其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事件和景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3、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选材剪栽、详略搭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 ‎(八)记叙文的语言特征:‎ ‎①具体生动、形象鲜明 ②合乎语法规律和逻辑顺序,并适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反问、疑问等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中考模拟(参见《中考宝典》)‎ 第21、22课时 议论文阅读 一、复习目标 ‎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3.把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4.能够较顺利地完成议论文阅读。‎ 二、复习思路和内容 ‎1.交待考试要求并作简要说明。‎ ‎2.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概念; (2)议论文三要素;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4)议论文的种类; (5)议论文的结构; (6)议论方法; (7)议论文的语言特征。‎ ‎3.进行完整的议论文语段综合训练。‎ 三、教学过程 ‎1.按照课程改革试验区初中毕业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考试要求,向学生交待现代文阅读的九点要求。‎ ‎2.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①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如何找中心论点呢?‎ A.看文章的标题。议论文的标题有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种类型,此法适用于论点型议论文,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此法适用于论题型的记叙文。议论文的中心论区一般在开头部分,如《谈骨气》。开篇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便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在结尾,如《纪念白求恩》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自私自利的精神” ,是结论,也是论点;还有少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如《想和做》一文先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空想”和“死做”提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②‎ ‎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任何论点,只有被充分的根据作证明后,才会有说明力;没有根据的论点,既使正确,即使深刻,也不能说服人。所以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同时,,也必须提出充足有力的根据,比如赞成什么,为什么赞成,认为某个现象不好,根据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以理服人。‎ 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如《谈骨气》中文天祥宁死不投降、齐人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就是三件事实。‎ 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确凿、并且有代表性,所选的事例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影响了议论效果。‎ B.道理论据:包括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明确道理论据要注意:描述性的话,即便是领袖和名人说的也不能算作道理论据。如《俭以养德》中所用的鲁迅和高尔基的话都是描述性的话,鲁迅的话展示了他节俭的生活作风;高尔基的话展示了列宁节俭的生活作风,二者都是事实论据。 ‎ ‎③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按其中心论点的出现部分可分为两类:‎ A.演绎论证:即中心论点出现在开头,先摆论点,后摆论据,也即议论文常用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谈骨气》就是这种论证过程。演绎论证是把论点放在开头,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所论证的观点主张更突出,旗帜更鲜明,使论据的选择有理可依,紧紧围绕中心。‎ B.归纳论证:即是摆事实,再得出结论。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儒家教育理论、中国教育现状、科学发展进程、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等。其间列举了反面事例,如王阳明的观点、自己在美国长大学物理的事例;也举了正面事例,如对竹子的正确研究方法等事例,最后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本文的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种论证过程,以真实可靠的道理和事实开路,水到渠成,得出论点,使人不可辩驳。‎ ‎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用这种方式写作的议论文被称为“立论文。”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一篇立论文。‎ ‎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叫驳论。这类议论文常称为“驳论文” 。‎ ‎  阅读“驳论文”,首先要弄清文章反驳的观点,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批驳。‎ ‎  其次,弄清反驳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的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把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力量和说服力。‎ ‎  A.反驳论点:即对对方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是荒谬的、虚伪的,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又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  直接反驳即直接指出对方的荒谬。这种方法有的是引用确凿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有的是从理论上进行透彻的解剖和分析。‎ ‎  间接反驳又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对一些对方的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使敌论点露出马脚,以此驳倒对方,即归缪法。另一种是证明与对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相反也就证实了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即反证法。‎ ‎  B.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错误,以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论点是由论据来支撑的,驳到了论据,就使论点站不住脚。‎ ‎  C.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议论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等。‎ ‎  在议论中,虽然有立论、驳论两种议论方式,但并不是完全分割开来的,因为破的目的也是为了立,所以在运用时,立论和驳论常常是相互联系,交替使用的。‎ ‎  (4)议论文的种类:‎ ‎  议论文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  ①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如《中国人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 ‎  ②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议论文。如《纪念白求恩》。 ‎ ‎  ③杂文:即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它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  ④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的起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 。 ‎ ‎  (5)议论文的结构:‎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  “引论”又叫“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好的引论应当简明新颖。‎ ‎  “本论”又称“正论” ,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好的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就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①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没有强弱,或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论据,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  ②对照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重点,而另一方面用墨较少,只作陪衬。‎ ‎  ③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深入。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  ④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之间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 ‎ “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被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好的“引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  (6)论证方法:‎ ‎  ①论证方式与论证方法的区别:论证方式是就议论文总体而言,即一篇议论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要阐明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是以正面论述为主,还是以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行为主,也就是说,议论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立论和驳论。‎ ‎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间的逻辑纽带。它和论证方式的基本区别在于:论证方式是指一篇议论文所采用的论证的基本形式,论证方法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  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  A.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它在议论文中运用最广,用真实、典型的事实去证明论点的正确,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  B.道理论证;:所运用的道理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的。它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  C.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比喻可以使论点讲得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  D.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可以使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区别得非常明显。‎ ‎  (7)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 ‎ ①准确性:议论文需要通过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来讲道理,用语言表达出来必须准确无误。‎ ‎ ②概括性:议论文把讲清抽象的道理作为它终极的目的,即便列举事例,也要以理服人,以理取胜。事例必须有概括性,这就要求语言高度简练。‎ ‎  ③鲜明性:表现在它通过语言表达的观点毫不含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要求什么,不要求什么,一清二楚。‎ ‎  ④议论文的生动性不在于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在于简洁明快的勾画,有时还借助歇后语、俗语、方言和各种修辞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四、中考模拟(参见《中考宝典》)‎ 第23、24课时 说明文阅读 一、复习目标 ‎ ‎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  3.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法、要求。 4.进行实例演练。‎ 二、具体实施 ‎  (一)复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知识。‎ ‎  2.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记叙文以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为主。‎ ‎  3.分类:(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  4.说明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  5.说明顺序: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须有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  6.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  (1)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 ‎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  (4)列数字: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  (5)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 ‎  (7)作比较: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对比与类比,以突出其特征。‎ ‎  7.说明语言:说明文中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理时能准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 ‎  在准确的前提下,可呈现两种风格:一个是平实,另一为生动。所谓平实,即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  8.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  (二)方法、技巧、要求指导 ‎  1.如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 ‎  (1)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要点是:‎ ‎  ①人物简介:年龄、籍贯、学历、性格、品质、特长。‎ ‎  ②书籍介绍: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价值。‎ ‎  ③生物:产地、类属、形象、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 ‎  ④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害。‎ ‎  ⑤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  (2)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  2.如何区分说明顺序:‎ ‎  空间顺序: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  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多用表时间的词语。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  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一般为: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等。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往往终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寻找和归纳其顺序。‎ ‎  3.几种疑难说明方法的辨析:一般说明方法都易于从语言特点上体现出来。较难区分的有:‎ ‎  (1)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善,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求从一个方面完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诠释就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即可。另外下定以往往用公式的语句来表示:即“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而作诠释则多用“因为……所以”句式。‎ ‎  (2)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要注意的是给事物的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 ‎  4.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  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求把握:一要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二要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名内容。‎ ‎  5.如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 ‎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 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 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 这一部分内容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词语的替换、增删、移位以及与原文的词语进行比较等。我们既要抓住这些词语细加体会,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辨析。‎ 三、中考模拟(参见《中考宝典》)‎ 第27、28课时 小说阅读 一、考点指津: ‎ ‎  在中考试题中,考查的小说多为篇幅短小的小说即小小说,考查角度: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描写手法的作用(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主题的探讨等。 ‎ 二、阅读小说的知识储备: ‎ ‎  了解小说的丈体特点: ‎ ‎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 ‎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 ‎  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 ‎  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 ‎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 ‎  小说按其人物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等几种,按其题材,还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等。 ‎ ‎  了解小说的有关常识,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及语言的运用都有帮助。 ‎ 三、常见阅读方法 ‎ ‎  (一)从三要素入手阅读分析小说 ‎ ‎  1.分析人物形象。 ‎ ‎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 ‎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 ‎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 ‎ ‎  ②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 ‎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 ‎ ‎  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 ‎  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 ‎  2.分析环境描写 ‎ ‎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  第一: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 ‎  第二: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 ‎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季节、气候。 ‎ ‎  ③交代人物身份。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 ‎  ⑤渲染气氛。 ‎ ‎  3.分析小说情节 ‎ ‎  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他总是要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 ‎ ‎  4.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 ‎ ‎  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 ‎ ‎  挖掘小说的主题应从下列两方面人手: ‎ ‎  第一:剖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准确把握主题。 ‎ ‎  第二: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开掘主题。 ‎ ‎  5.理解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的含义 ‎ ‎  第一:要会寻找、挑选小说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 ‎ ‎  具体表现为:①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 ②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 ③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 ‎ ‎  寻找方法: ①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 ②到文章结尾处去找; ③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 ‎ ‎  第二:鉴赏这些优美、精辟的语句,当然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义,挖掘它隐含在精彩背面的深层次的东西——即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 ‎  6.体会短篇小说的构思 ‎ ‎  构思力求精巧,是由小小说篇幅短小决定的。因篇幅的限制,小小说写人不能多,只能突出一两个;写故事不能冗长复杂,只能是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写环境不能铺陈渲染,只能是寥寥数语的速写。故此,小小说的构思常常要在“精巧”上大作文章。 ‎ ‎  第一:时空浓缩法。方法往往是以某事物为焦点,从时空上广为拓展,扩充作品容量,增大弹性,以弥补正面描写不足。 ‎ ‎  第二:以小见。运用这种方法的小小说,所写事物绝对稀松平常,但却寄寓某种深刻的哲理(因而有人又将这种方法称为隐喻法)。 ‎ ‎  第三:平中见奇法。选择平凡平常小事,靠环境烘托或制造悬念,给人一波三折、离奇惊险、引人人胜的感觉,使作品趣味盎然。 ‎ ‎  四、小说阅读口诀 ‎ ‎  一理故事情节,弄清结构特点; 二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 ‎ ‎  三凭“三要素”,把握小说主题; 四赏写作特色,揣摩借鉴之处。‎ 五、中考模拟(参见《中考宝典》)‎ 第31—42课时 文言文阅读 一、字音 ‎(一)多音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 如:夫 有读fú 予观夫巴陵胜状 若夫霪雨霏霏 夫环而攻之 有读f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夫呓语 间 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 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遂与外人间隔 ‎(二)异读字 ‎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 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 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语 原音yǔ 破音y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 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ú 以应 亡同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 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 可汗 kèhán yān燕山 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 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 去 汤 郭 寻(不久)走 裙 致词(对――说话)但(只是) 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 借(即使 假设 借第令勿斩) 比(等到 比至陈) 间 控(拉开)恶(怎么) 委 池 入 出 发 举 征(征验)夫 或(有的人 某人)进 退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狱 鄙 再 向(过去的 以前的)师(军队 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 绝境 交通 妻子 无论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 -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 往往 经纶(筹划 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 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 排空(冲向天空) 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遗憾) 开张 感激(感慨而激动) 牺牲 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 明年 几何(多少) ‎ ‎( 二)‎ ‎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 喂奶 名之者谁 取名 公将鼓之 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为市鞍马 买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 ‎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狐鸣呼曰 孔子东游 乃丹书帛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 ‎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 新的知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 优点 长处 亲旧知其如此 亲戚朋友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固的盔甲 锐利的武器 百废具兴 废弃的事情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作奸犯科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 发扬光大 ‎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 屠户 ‎ ‎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 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 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 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认为这样很怪异 ‎ ‎⑦使动用法 ‎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安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 ‎ (3)疑问代词 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 ‎ (4)动词 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把 (1)动词 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把酒临风 ‎ ‎ (2)形容词,白色的如:绿杨阴里白沙堤 可怜白发生 ‎ 比 (1)动词 挨着 对着 天涯若比邻 ‎ ‎(2)动词 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3)动词 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 ‎ 兵 (1)士兵 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 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 (1)名词,古代 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墨池记 出 (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 ‎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 ‎ (3)动词 拿出 如:皆出酒食 ‎ ‎ (4)动词产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处(chù)(1) 名词 地方 几处早莺争暖树 ‎ ‎ (2)名词 时候 时间 乡书何处 ‎ (3) chǔ 动词 处在 处江湖之远 次 (1)名词, 层次 不可计其层次矣 ‎ ‎ (2)动词 ,编次、编排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3)动词,驻扎、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北固山下 从 (1)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 ‎ ‎(2)动词,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来从楚国游 ‎ ‎(4)形容词,从容 ‎ 道 (1)动词 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 ‎(2)名词 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 ‎ ‎(3)名词 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 ‎ ‎(4)名词 规则 正确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 ‎ ‎(5)名词 学问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 ‎ (6)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得 (1)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 (2)动词达到 ‎ ‎ (3)动词 ,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 ‎ (4)通“德”动词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发(1)名词,头发 可怜白发生 ‎ ‎ (2)动词 出发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 (3)动词 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 ‎ ‎ (4)动词 征发、征派 发闾左谪戍鱼阳 负(1)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 ‎ ‎ (2)动词 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感(1)动词 感动 帝感其诚 ‎ ‎ (2)动词 伤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3)动词 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胜受恩感激 观(1)名词 景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2)动词,观看,观赏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 (3)动词 阅读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 三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之 (1)代词 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 ‎ 无意 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 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 译为 “到 ”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 在 其一犬坐于前b 到 指通豫南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向”“给”“对” a向 告之于帝 b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 介词:(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 可译为 “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 可译为“从”(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 可译为“由于”“ 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焉 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 之为代词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 ‎ 代词:(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 介词:(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 (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wèi 表因果关系 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夫子何命焉为 所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 所忆都是所字短语 ,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 ”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杂然相许 ‎ ‎(3)连词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c 特殊:第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 (2)加强语气 其如土石何?‎ 乃(1)连词a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 于是才 终于” 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1)指示代词 念fú 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 a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 而:(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黑质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默而识之 恂恂而起 四  文言句式 ‎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 ‎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 ‎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  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 (4)介宾结构后置 ‎ ‎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通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B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 C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D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 E 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 A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 B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 ‎ C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 ‎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 4.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 禽兽之变诈(有)几何哉 宾语“几何”前面省略谓语“有”,译时要补上 会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宾语“大雨”前面省略了谓语“下”,译时要补上 ‎(3)省略宾语 a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代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吴广以(之)为然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士卒都为(之)用者 念无与(之)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君与(之)具来 b省略动词宾语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 上使(之)外将兵 ‎(4)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5)省略介词 a省略“于”屠乃奔倚(于)其下 则题名(于)其上 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于)人 b省略 (自)可译为 从 (自)潭西南而望 ‎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 ‎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 (5)何以 例:何以战 ‎ 中考模拟(参见《中考宝典》)‎ 第44、45课时 ‎ 作文训练 第 课时 ‎ ‎ 中考综合练习、模拟考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