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峨山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6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出卷人:王燕 审卷人:胡光磊 谢顺彪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 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3.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第一卷(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在册命时,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表明西周时期( )‎ A.选官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B.产生了维护等级的儒家伦理思想 C.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义务内容 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 ‎2.“盟”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表明春秋时期( ) ‎ A. 分封制崩溃 B. 礼乐制遭破坏 C. 民族融合加强 D. 国家权力下移 ‎3.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碟”,作为转让产权依据,经有司批准后即可买卖。这一规定( )‎ A.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 C.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D. 限制了土地买卖进行 ‎4.汉代曾有班超“弃笔从戎”的壮举,而唐代中期后则出现“弃武就文”“不肖子弟为武官者,父母接之不齿”的现象。此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 A. 军功奖励制度的缺失 B. 从军带来的伤亡过大 C. 国家长治久安的实现 D. 选官制的完善与兴盛 ‎5.明初皇帝皆亲自批阅章奏,后来改为先送内阁草拟处理意见,再由皇帝审定,称“批红”。批红后的奏章下发到六科,检査无误,即发送有关机构办理。据此可知,明初( )‎ A.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作用加强 B.君臣关系的冷酷性较为明显 C.皇帝兼任政府官僚机构首脑之责 D.内阁负责监督六部行政工作 ‎6.黄宗羲在《原臣》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若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材料中的主张( )‎ A. 有利于缓和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B. 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C. 为限制君主权力提供有力理论 D. 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 ‎7.甲午战前十年清朝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为国内自强运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英国有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 )‎ A. 西方转变侵略手段 B. 日本经济发展缓慢 C. 中国政治比较稳定 D. 中国近代化成效显著 ‎8. 1939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保证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除司法系统及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其职务外,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对任何人加以逮捕审问或处罚。”这一精神的贯彻( )‎ A.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基础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环境的需要 C.推动了抗战时期全国的民主建设 D.削弱了国民政府在边区的力量 ‎9.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 )‎ A. 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B.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 B. 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 计划经济体制调整 ‎10.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76年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巨额经济援助,其中很多项目都是无偿的;1978年后中国政府逐步减少了无偿援助的规模,更多地采用租赁经营、合资经营等合作援助的对外援助方式。这一变化( )‎ A. 主要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形势恶化 B. 有利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 C. 表明中国外交基本政策发生变化 D. 导致中国外交环境开始变化 ‎11.公民大会是古代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到了公元前403年之后公民大会不再拥有立法权,这项权力转移到由每年一任的全体陪审员抽签选出的小机构立法会议,立法会议是否召开由公民大会决定。这一变化( )‎ A. 表明公民大会不再是最高权力机关 B. 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遭到破坏 C. 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D. 扩大了贵族对政治事务的影响 ‎12.罗马法规定:人为的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款;打麦场所邻地所有人,不得在其土地上建设房屋,致挡阻阳光和扬麦时所需要的风。这说明罗马法( )‎ A.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B.注意保护私有财产 C.重视调节贵族与平民的利益矛盾 D.注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13.在雅典帝国时代,为了和斯巴达一决雌雄,伯里克利经常派出军队侦察或打击伯罗奔尼撒同盟,这部分军人出席公民大会的机会就要减少;雅典向同盟国大量派驻屯田兵,镇守同盟国这部分屯田兵也不能经常出席公民大会。这表明雅典民主( )‎ A. 仅是少数公民的民主 B. 在实践中具有局限性 ‎ C. 导致雅典帝国的衰落 D. 使民众权利受到损害 ‎14.罗马人把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公法不进家门”的说法盛行,同时又出现了“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等现象。由此可知( )‎ A.公法和私法范畴相互融合 B.家子身分与公民身分对立 C.公民个体相对于家长独立 D.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等同 ‎15.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16.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虽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倡自由贸易,但1815年土地贵族占主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保护农业国内市场,随后外国也提高对英国工业品进口税。材料中《谷物法》的颁行( )‎ A. 反映英国需进行议会改革 B. 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 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需要 D. 促进了农业对外出口剧增 ‎17.出身容克阶层的俾斯麦,使用战争暴力手段,完成德国的统一,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发达国家的行列。后世有史学家将其称作“白色革命家”。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德国统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 ‎ B. 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现代化共同发展 C. 国家统一的革命性和新建政体的局限性 ‎ D. 社会革命的进步性和工人运动的容忍性 ‎18、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19.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市场体制的建立 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20. 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根源上反映了(  )‎ A. 经济发展的多极化 B. 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 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 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形成 ‎21.2000年4月,77国集团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古巴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经济全球化、南南合作、南北关系等,会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这一现象可看出( )‎ A.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B.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矛盾激化 ‎ C.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亚非拉国家 D. 原有的经济秩序受到冲击 ‎22.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学者 观点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 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 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 美苏对峙主要内容是冷战 D. 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23.当今的世界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美国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约束限制 B. 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 C. 该趋势在20世纪60、70年代已出现 D.各大国共同推动多极化格局的加强 ‎24.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卜赛女郎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尖锐 C.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D.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突出 第二卷(共52分)‎ 非选择题部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考生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选择一题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其所属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种给事中、十五道监察御史等,科道官可“纠动百司,辫明冤枉及一应不公不法事”。弹劾的对象有“皇子、诸王及一内外大臣官员”。‎ ‎——摘编自刘战、谢茉莉《试论清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上指出,“纠察权,专管监察弹勤的事。这个机关定要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院行使职权。……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率先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及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从而在党内组成了条块结合的党员监察网。1925年8月,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宣告监察院成立。‎ ‎——摘编自余信红《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评析》‎ 材料三 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姜员会在1950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该委监察通讯员。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 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3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贪污腐化等行为。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和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 ‎——摘编自《论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及其实践》‎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出现这些变化的社会背景。(14分)。‎ (2)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5分)‎ (3)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 ‎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的起点,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算法。一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种,从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还有一种,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算起。应当说,三者都是言之成理各有依据的。分别以这三个年份为起点,算到1840年,各自都在2000年以上,比西方多了一倍。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27、28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第Ⅱ卷选择题区域内把所选的题号涂黑。‎ ‎27.【历史一选修I:历史土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旧中国高校主要分布在经济基础好的沿海地区及大城市,在院系、专业设置方面,较偏重人文学科。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提出人才培养应“专、快、多”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通才教育”转换为“专才教育”。1952年,教育部提出高校院系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教育部对高等院校的统一领导。‎ 通过院系调整,综合大学数量从1949年的49所下降为1953年的14所,专门院校增加50余所;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由1949年的3万余人增加至8万余人。理工类院校比例大幅提高,门类齐全的工科专业体系初步形成。高等师范院校独立设置,为基础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院系调整工作中,盲目仿效苏联模式,推崇“专才教育”,批判“通才教育”,使高等人才的培养走进“误区”‎ ‎;严重削弱了人文社会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摘编自郑璐《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评价与反思》‎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9分)‎ ‎28.[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 材料 在美国看来,不卷入欧洲纷争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使美国在1812年美英战争后享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免费的安全” (free security ),虽然20世纪军事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已 经使两大洋作为美国安全屏障的价值大大降低,但一直到珍珠港事件前,多数美国人仍然相信 美国远离欧洲的地理位置使美国不用卷入欧洲的事务就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而当总统试图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让美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时候,通常是国会对总统的政策构成擎肘。从一战时起,国会就成为孤立主义的大本营……‎ 多次挫敗总统的外交倡议。美闺人根深蒂固的反国家主义(anti-s.tatism)观念和自由的传统使联邦政府长期以来比较弱小,限制了联邦政府推行干涉主义政策的能力……自独立以来,美国人就把美洲新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分离开来,把自己描绘成自由、民主、平等和进步的“新界” 纯洁无瑕美国不能卷入欧洲的纷争中,与腐败、堕落的“旧世界”同流合污。这种独特的自我认知支持美国与欧洲主导的国际体系相分离。‎ ‎——摘编自王立新《踌躇的霸权:美国获得世界领泞地位的曲折历程》‎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拒绝领导世界的主要因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领袖地位的主要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5 CBBDC 6-10 DDBAB 11-15 CABAC ‎ ‎ 16-20 ACCBA 21-24 DBDA ‎25题:‎ ‎(1)变化:清朝时,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民国前期,监察机关独立,对国民大会负责。清朝时,监察范围广泛;民国前期,党政监察分离。‎ (1) 社会背景:受到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特点:受到苏联的影响;广泛发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意义:防范贪腐行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人民当家作主,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6题:‎ 观点: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延续,但社会仍有微渐变化。‎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年以上,社会发展滞缓。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长期延续并不断强化;经济上,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思想上,长期文化专制,儒学独尊。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一些中国士大夫开始关注并引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中国社会,但总体上微弱,不可能推动中国社会的根本转型。‎ ‎(要求:需明确提出观点,观点应包含漫长延续以及微渐变化两方面。说明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7题:‎ ‎(1)特点:突出专才教育;为工业化建设服务;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深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等 (2) 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的均衡分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了专业人才;为基础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照搬苏联模式,不利于全面人才的培养;不利于高校学科均衡发展等。(必须有消极影 ‎28题:‎ ‎(1)孤立主义传统外交政策;美国独特的地缘政治位置;分权制衡的政治决策体制;以自由为核心的国家传统和清高自傲的自我认知。‎ ‎(2)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欧洲霸权的衰落、苏联的崛起);美国综合国力强大;国际主义成为外交政策的指针(或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教训(或美国安全现念的变化);美国民众观念的变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