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之江教育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2019.10)‎ 历史试题 命题:吴兴高级中学 审题:回浦中学 稽山中学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据《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仔细观察《秦灭六国示意图》,秦所灭六国中属于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的是 A. ② B. ④ C. ⑤ D. 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符合秦所灭六国中属于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的是燕,图中⑥是燕的地区,故D选项正确;②是属于韩,韩不是“姬姓”诸侯国,故A选项错误;④是赵国,也不属于“姬姓”诸侯国,故B 选项错误;⑤是齐国地区,齐是功臣的封地,不是“姬姓”诸侯国,故C选项错误。‎ ‎2.某学者指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但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该学者意在表达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懦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儒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也被称为“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故而有了“五经”。《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学派虽产生于春秋末期,但儒学的思想则产生于更为久远的历史传统。正如《尚书》等五部经典一样,其内容多涉及“三代”史事。故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时间上已不符合“三代”范畴,不在“五经”之列。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五经”里记载了儒家奉为典范的古代圣王的言行等内容,虽然系孔子所编订,但五经并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其大多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故A项错误。如材料所述,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五经”属于儒家经典,所以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汉朝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可见儒学传统并没有断绝。故D项错误。‎ ‎3.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淮南子》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使用的时候要相谨慎,故C项正确;A只是对文学作品使用史料的介绍;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料甄别 ‎4.某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该制度是 A. 秦朝的郡县制 B. 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初期恢复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即分封制和郡县制并用,因此被称为“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故B选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两级地方制度,与材料“‘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不符,故A选项错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制度,材料内容体现的地方制度,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汉朝郡国并行的制度,而不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一般被称为“犬牙交错”,故D选项错误。‎ ‎5.中国古代诗词能形象反映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下列诗词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②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③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④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 A. ①③②④ B. ②③①④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出自《汉书》,体现了汉代商业发展情况的描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出自屈原《离骚》,属于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无贵贱通行之”是对唐五代邢窑白瓷的美誉;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是《红楼梦》,结合所学知识按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②①③④,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6.关于下图,下列项中对该图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 供奉在布达拉宫红宫顶层的殊胜三界殿内 B. 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 C. 体现了汉藏合璧的建筑风格 D. 此牌位供奉的是乾隆皇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与西藏的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片是供奉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清康熙皇帝的长生牌位,是清代民族关系友好团结的见证,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故B选项是对图片内容的正确解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片是供奉在布达拉宫红宫顶层的殊胜三界殿内,但这与图片内容解读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供奉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清康熙皇帝的长生牌位,无法体现汉藏合璧的建筑风格,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供奉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清康熙皇帝的长生牌位,而不是乾隆皇帝,故D选项错误。‎ ‎7.民族间的友好住来是推动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雍正时改造扩建木兰围场,使之成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中心 B. 唐太宗巧妙运用“示存异方之教”的方针来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C. 元朝政府借鉴唐政府的羁縻府州制度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D. 松赞干布时的“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之前,中原王朝的治理边境的主要方法是“羁縻之治”,即如汉朝的边郡、唐朝的羁縻府州,均普遍施用于各地边陲,并没有因地制宜,重防御、轻开发是历朝治边共有的缺点,在制度建设与监督保障等方面,也缺少应有的重视。元朝在唐朝羁縻府州基础上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木兰围场是清代皇家猎苑,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示存异方之教”的方针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尤其针对宗教信仰上的态度,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蕃会盟碑”是于823年建立,不属于松赞干布时期,故D选项错误。‎ ‎8.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图中①②③对应的分别是 A. 外商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洋务企业 B. 外商企业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洋务企业 外商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外商企业 洋务企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随着外国列强入侵,中国成为列强掠夺原材料和倾销商品的场地,外商企业的出现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同时也刺激中国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因此①是外商企业;推动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在利润方面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并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竞争关系的是洋务企业,因此②是洋务企业;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产生,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此③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综上所述,①②③对应的分别是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 ‎9.北洋水师“经远舰”的发现为研究北洋水师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经远舰”的发现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潜水探摸,结合地方志文献研究,确认了“经远舰”准确位置。第二阶段,水下考古队在舰体外侧进行抽沙作业,逐步揭露出舰体结构,并发掘清理出水文物。2018年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经远”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这说明 A. 历史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选择 B. 史学研究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 C. 真实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D. 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潜水探摸,结合地方志文献研究”“水下考古队在舰体外侧进行抽沙作业,逐步揭露出舰体结构,并发掘清理出水文物”等信息可知,对经远舰的考古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文献资料、舰体结构的研究等与其他学科的结合,通过借助多种研究路径,进行跨学科研究,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历史学家对“经远舰”的研究过程,没有体现历史价值判断对历史事实选择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史学研究与其它学科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没有体现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历史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的相关信息,故D选项错误。‎ ‎10.某学者在论述抗战时期某一会战的意义时认为:这一会战改变日军作战的方向,在战略指导上是一非凡杰作,因此战使日军作战线由原从北向南,被迫改为由东向西.中国由是可以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抗战。该学者论述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此战使日军作战线由原从北向南,被迫改为由东向西.中国由是可以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抗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虽然失败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有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淞沪会战给蒋介石与全体军民的共同结论是,虽然上海作战失败了,但是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因此材料中论述的战役是淞沪会战,故A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国由是可以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抗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让当时的中国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抗战是淞沪会战,而不是太原会战,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徐州会战是由李宗仁领导,在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过程中的一个小战役,通过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选项错误。‎ ‎11. 1924年10月,孙中山告诫国民党员:“来者不拒,所以昭吾党之量能容物,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于是乎在。彼此既志同道合,则团体以内无新旧分子之别。在党言党,唯有视能否为本党、为主义负责奋斗而定其优劣耳。”这表明孙中山 A. 提出“新三民主义”‎ B. 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C. 反对破坏国共合作 D. 希望实现国共合作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据题干时间“1924年10月”,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故A项早已提出;D项不符合史实,据材料含义可知这时期已经实现国共合作;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来者不拒、彼此既志同道合”和所学史实反映了孙中山先生极力促成国共合作,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详解】‎ ‎12. 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说:“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在他看来,这一事件表明 ‎①人民革命政权替代了反动的封建政权 ‎②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③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当时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 ‎④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可知④正确。由“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可知③正确。①②缺少相应的史实。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理解到费正清认为1949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并不只是一个政权代替了另一个政权、一种政治力量代替了另一种政治力量,而且是一场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它的前途命运,在这以前和这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开始为开辟社会主义道路并沿着这一道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联系各选项,符合题意的应是③④项,第①项错误;第②项材料未体现。D项正确。‎ 考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13.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下图中属于这些城市的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指的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图中①湛江、②是厦门、③是福州、④是宁波,因此属于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①③④,②厦门是属于经济特区,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 ‎14.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①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②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③政府提倡新式婚礼 ④城乡流行集体婚礼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可知,近代婚礼有了近代元素,说明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①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婚俗的变化,没有体现民生主义的内容,②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可知,政府提倡新式婚礼,③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上海市政府组织集体婚礼,无法得出城乡流行集体婚礼,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 ‎15.中外思想家的思想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思想家与其言论搭配错误的是 A. 王守仁——发明本心 B. 薄伽丘——人类天生一律平等 C. 塞内卡——奴隶是人 D. 泰勒斯——万物始于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明本心是陆九渊提出,不是王守仁主张,故A选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主张人文主义,提出人类天生一律平等,故B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塞内卡是罗马哲学家,是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人生而平等,因此塞内卡认为奴隶也是人,强调了人生而平等的主张,故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泰勒斯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对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上提出万物始于水,故D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 ‎16.有学者在研究罗马法时注意到: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而罗马法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这说明 A. 自然法理念与现实生活存在相矛盾之处 B. 罗马法将广大妇女排除在法律的保护之外 C. 罗马法系中的自然法是成文法的理论依据 D. 罗马法近代资产阶级法学渊源和法律先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等信息可知,罗马法虽然规定人人生而平等,但在具体生活中没有做到,说明自然法理念与现实生活存在相矛盾之处,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可知,妇女不能参加公务,不能参政,但不是说不保护妇女,故B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成文法的理论依据,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渊源和法律先驱,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罗马法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 ‎17.英国DK公司在《伟大的绘画》中介绍某画家的一副作品时作如下描述:“画家为了这幅画设计了整个充满想象力的方案,为这些湿壁画作了上百张的细节图与初步草图,并在宏大而弯曲的表面巧妙地实现了极为复杂的透视……,当我们仰头望去,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超出了人类尺度的世界。”下面有关这幅作品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此画为教皇装饰“签署厅”而作 B. 描绘了末日降临时基督裁决众人命运的场景 C. 与壁画《哀悼基督》出自同一人 D. 这幅画主要表示了宇宙、人类和邪恶的起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这些湿壁画作了上百张的细节图与初步草图,并在宏大而弯曲的表面巧妙地实现了极为复杂的透视”“当我们仰头望去,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超出了人类尺度的世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论述的是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这幅画主要表示了宇宙、人类和邪恶的起源,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当我们仰头望去,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超出了人类尺度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指的是《创世纪》,而《创世纪》不是为了教皇装饰“签署厅”而作,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描绘末日降临时基督裁决众人命运的绘画是《最后的审判》,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壁画《哀悼基督》是出自于乔托,不是米开朗基罗,故C选项错误。‎ ‎18.‎ ‎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19.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表述道:“正如纺纱方面的发明导致织布方面相应的发明一样,某一行业中的发明总是会鼓励人们进行相应的发明创造,以促进其他行业发展。”以下选项符合这个观点的是 A. 手摇纺纱机——飞梭 B. 珍妮机——水力纺纱机 C. 骡机一水力织布机 D. 水力纺纱机——骡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正如纺纱方面的发明导致织布方面相应的发明一样,某一行业中的发明总是会鼓励人们进行相应的发明创造,以促进其他行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领域的发明产生了不平衡,会刺激其他领域的发明来适应该不平衡,因此符合题的是骡机的出现推动了水力织布机的出现,故C选项符合;手摇纺纱机出现时间晚于飞梭,故A选项错误;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属于同领域,不符合材料,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骡机出现时间早于水力纺纱机,故D选项错误。‎ ‎20.马克思一生中为人类解放事业贡献了大量文章,下列关于马克思文章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共产党宣言》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 ‎③《神圣家族》 ④《(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A. ③④②① B. ④③②① C. ③②④① D. 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颁布;《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于 ‎1845-1846年期间;《神圣家族》出版时间是1845年2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的著作,综上所述,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④③②①,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 ‎21.《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艇,海军只允许保留战斗舰、轻型巡洋舰、驱逐舰和鱼雷舰共36艘;不得拥有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以及任何类型的飞船;德军参谋总部予以解散,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协约国并不打算从根本上铲除德国的军事基础 ‎②《色佛尔条约》的签署是对凡尔赛体系的一次强烈冲击 ‎③以上规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 ‎④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标志着德国开始突破以上规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艇,海军只允许保留战斗舰、轻型巡洋舰、驱逐舰和鱼雷舰共36艘;不得拥有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以及任何类型的飞船”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约国通过《凡尔赛和约》极大削弱德国军事力量,但并不打算从根本上铲除德国的军事基础,①正确材料;《色佛尔条约》是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在1920年8月10日签订的一项条约,属于1919年巴黎和会系列条约的一部分,②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一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虽极大削弱德国军事力量,但并不完全铲除德国军事力量,这一定程度上体现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是德国开始突破以上规定的突破,④错误;综上所述, ①③正确,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22.观察1913年—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3‎ ‎2‎ ‎2‎ ‎1‎ ‎2‎ ‎1‎ 钢 ‎5‎ ‎5‎ ‎5‎ ‎4‎ ‎3‎ ‎2‎ 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 B. 1932年苏联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 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数据客观上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由图可知,1928年后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都大大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强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因此,导致1928年后苏联工业产值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913年—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没有体现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没有体现是否建立齐全的工业体系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无法得出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 ‎23.1942年8月斯大林致英国政府《备忘录》称:1942年在欧洲组织第二战场是莫洛托夫(苏联外长)在伦敦逗留期间早己决定……我们还了解到组织第二战场的目的是使德军撤往欧洲……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我和我的同事们认为1942年存在着开辟第二战场的有利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①当时德军主力在苏德战场,在西线力量比较薄弱 ‎②中途岛战役使太平洋战场出现转折 ‎③英军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④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转入反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认为开辟第二战场可以减少苏联的压力,同时东西夹击可以迅速消灭德国法西斯,有利条件是当时德国军队主力集中于苏德战场,而德国在西线的军事力量比较薄弱,①正确;1942年6月4日展开的中途岛战役,美国海军成功击退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日军在海战中大败,也是当时重要的条件,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曼战役在1942年10月发生,晚于材料内容,③错误;斯大林格勒由1942年6月28日到1943年2月2日,因此此战役不能成为材料中的有利条件,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 ‎24.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从而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以下不属于这七国的是 A. 捷克斯洛伐克 B. 波兰 C. 民主德国 D. 南斯拉夫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民主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因此不包括该组织的国家是南斯拉夫,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非选择题部分 二、材料阅读(25题20分,26题20分,27题12分,共52分)‎ ‎25.经济政策是左右国家发展关键的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但1433年中国的远征(郑和下西洋)是这条航线的最后一次,3年以后一项皇帝诏书禁止建造海船……诚然这项决定有一种似乎有理的原因。帝国北部边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胁,把军事资源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中国倒退的关健因素是信孔子学说的官员们的保守性。这一保守性在明朝时期因对蒙古人早先强加给他们的变化不满而加强了,所有重要官吏都关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根据孔子学说的行为准则,战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心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要。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私人资本的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冒犯了这些权责士大夫……同样禁止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更消除了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潜在因素。‎ ‎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 材料二 1914年时的欧洲霸权不仅在广度上,而且在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点能从欧洲所实行的经济控制中察觉出来。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家,为建造横穿欧洲大陆的铁路、开凿沟通海洋的运河、开发矿山、建立种植园提供所需的资金,欧洲不仅成了世界的银行,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1870年,欧洲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4.7%。……欧洲资本和技术大量输出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空前统一:到1914年时,除了在全球陆地上架设了庞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网外,已有总吨位为5000万吨的3万多艘船只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几条运河的开凿便利了世界贸易,几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建成打开了诸大陆经济开发的大门……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发展。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正如所预料的那样,欧洲在这一经济腾飞中得益最多……据估计。1800年,欧洲宗主国的人均收入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区人均收入的差距大约是3:1,而到1914年时这一差距则增加到约7:1。‎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霸权在广度、深度上的表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一体化实现的手段。(1980年美元不变价格)‎ 材料三 中国、印度和某些西欧国家1980—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 ‎ ‎ ‎——《经济学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中国的变化适应了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概括指出该经济体制的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市场体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1)原因:重视陆上防御、认为海军耗费巨大;孔子学说的的保守性,在外患严重形势下得以泛滥;小农经济和传统文化对和平的需求;达官贵人对军队的厌恶;统治者对商人和私人资本的疑虑 消极影响:海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延缓了中国的发展步伐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 19 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2)表现:是世界市场的中心,对全球实行“经济控制”;成了“世界的银行”,具有金融中心地位;工业指标领先,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人均收入领先,民富国强;在经济一体化中占主导地位;‎ 实现手段:国际贸易;殖民主义;资本和技术大量的输出;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写成市场经济体制不得分)。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解析】‎ ‎【详解】(1‎ ‎)原因,根据材料“帝国北部边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胁,把军事资源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中国倒退的关健因素是信孔子学说的官员们的保守性”可知,重视陆上防御、认为海军耗费巨大,孔子学说的的保守性也是其重要原因;“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达官贵人对军队的厌恶和统治者对商人和私人资本的疑虑。消极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长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长期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等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回答。‎ ‎(2)表现,根据材料“这一点能从欧洲所实行的经济控制中察觉出来。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家”“建立种植园提供所需的资金,欧洲不仅成了世界的银行,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等信息可知,欧洲是世界市场的中心,对全球实行“经济控制”,同时成了“世界的银行”,具有金融中心地位,在工业上,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根据材料“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发展”可知,在经济一体化中占主导地位等从工业、金融、人均收入等方面分析回答;实现手段,根据材料“欧洲资本和技术大量输出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空前统一”可知,资本和技术大量的输出是其重要手段;根据材料“已有总吨位为5000万吨的3万多艘船只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几条运河的开凿便利了世界贸易”可知,国际贸易也是实现其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等从贸易、殖民、资本资金输出方面分析回答。‎ ‎(3)经济体制,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中国在1980—1999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最突出的一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逐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影响是改变以前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局面,逐渐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市场体系方面产生的影响是进一步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26.今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法国对世界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某一突出思想家书籍的目录 作品目录 章序 章节 第一章 一般的法 第二章 直接源于政体性质的法律 第三章 三种政体的原则 第五章 立法应与政体的原则相适应 第十一章 建立政治自由的法律与政体的关系 第十二章 建立政治自由的法律以及政治自由和公民的关系 第二十七章 古罗马继承法的起源和变革 第三十一章 法兰克人的封建法律理论与他们的君主国变革的关系 ‎(1)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写出这部书籍的名称,这部书籍阐述了哪一重大学说。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学说的意义。‎ 材料二 拿破仑的主要军事活动示意图 ‎(2)阅读材料二,写出图中①处的重大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战役前后拿破仑政权在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举措,并分析这一时期拿破仑的主要军事活动所造成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第二条 共和国的总统,有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第八条 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但关于财政法案应先在众议院提出并通过。‎ 第九条 参议院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3)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共和制下议会的主要权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机构并简要评价这部宪法。‎ ‎【答案】(1)《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学说。三权分立学说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事件:奥斯特里茨战役;举措:1804 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帝国;颁布《民法典》,用法律条文确定革命成果;一举摧垮了第三次反法同盟;一举摧垮了第四次反法同盟;实施“大陆封锁令”,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人通商。影响:以秩序和法律维护了革命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激发了欧洲民族主义。(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3)立法权;总统选举权;行政制约权。机构:国民议会评价: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解析】‎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法的精神》是法国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创作的政治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48年。《论法的精神》全书共6卷31章,其中上册是3卷19章,下册是3卷12章。第1卷主要谈法和法的精神的一般概念以及法律和政体性质与原则的关系。第2卷讲的是法律和国家安全、法律和战争、宪法与政治自由、刑法和国家税收与公民自由的关系问题,因此材料内容是《论法的精神》。重大学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在《论法的精神》这著作中阐述了三权分立学说,进一步发展英国启蒙思想家分权学说。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运动,三权分立学说的提出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是资产阶级社会宏伟蓝图之一,其所体现的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2)战役,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位于今捷克境内,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世界历史上发生的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今位于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人俄奥联军的决定性胜利,因此图片中的战役是奥斯特里茨战役;举措,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建立法兰西帝国;法律方面,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等政治、经济、对外、军事方面分析回答。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颁布《民法典》,用法律条文确定革命成果;一举摧垮了第三次反法同盟;一举摧垮了第四次反法同盟,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3‎ ‎)权力,根据材料“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可知,法国议会有立法权;根据材料“共和国的总统,有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可知,总统选举权;根据材料“参议院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议会有行政制约权。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议会的主要职责是立法讨论和表决,因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机构是国民议会;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得到巩固,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的确立,推动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部书籍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关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走向衰落,思想家们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发展的历程,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述对这一历程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论正确)‎ ‎【答案】结论:反君主专制思想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论证:由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朝的衰亡,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 ‎ 黄宗羲开始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受时代的局限,黄宗羲只是在原有制度内寻求限制君权,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 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由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出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有识之士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批判不断深入的过程。黄宗羲是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他批判君主专制,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这是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方面的体现;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梁等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学校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必要性,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提出建立君主立宪;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就是改良变法在中国行不通,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出以三民主义为武器,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