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2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新疆实验中学高二(下)开学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下了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更加强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 ) A. 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B. 方法论指导世界观 C.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答案】D 【解析】A错误,实践的结果具有客观性,世界观不能决定实践的结果; B错误,方法论体现世界观,而不是指导世界观; C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符合题意,“当你为未知的未来下了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更加强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故选:D。 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对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 “没有景物,何来情感”与“没有情感,何来景物”两种观点的根本分歧是( )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 B.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C. 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D. 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答案】A 【解析】A正确,“没有景物,何来感情”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没有感情,何来景物”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两者的根本分歧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故入选; B不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物质和意识何为本原的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故排除; C不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物质和意识何为本原的问题,不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故的问题,排除; D不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物质和意识何为本原的问题,不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的问题,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此类试题属于简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作答时注意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准确地选出正确答案。 1. 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下列说法能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根本分歧的是( ) ①“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④“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C 【解析】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分别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①不合题意,“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把上帝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物是观念的集合”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不合题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观点,属于辩证法;“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静止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 ③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生万物”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二者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 ④符合题意,“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故选:C。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基本派别的区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同时要理解题中观点的含义,做出正确的选择。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在于五行一一木、火、土、金、水(见如图)并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 ) ①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②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具有合理性 ③包含有朴素的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 ④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③正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具有合理性,包含有朴素的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 ④错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故选:A。 本题考查: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本题考查朴素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 1. 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A正确且符合题意,哲学上“物质”和“事物”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故应选①②,即A; BCD错误,哲学上“物质”和“事物”不是客观与客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 哲学上“物质”和“事物”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本题较为简单,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能力。 2. 貌似不动的事物其实也在动,一直在动的事物也有暂时不懂得。与之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 ①静者静动,动不舍静 ②方动方静,方静方动 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④静即是动,动即是静。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貌似不动的事物其实也在动,一直在动的事物也有暂时不动的。与之哲学寓意一致的是静者静动,动不舍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表述错误,“方动方静,方静方动”实质认为静即动,动即静,只看到了双方的统一,没有看到二者的对立; ④表述错误,“静即是动,动即是静”的观点只看到了双方的统一,没有看到二者的对立。 故选:C。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区别: 第一,含义不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第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让人们铭记这段血凝的历史,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与加害史实的言行具有重要意义。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C. 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D. 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答案】C 【解析】A说法错误,创造性思维能推动事物发展,但不能决定,说“决定”是唯心主义观点; 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符合题意,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让人们铭记这段血凝的历史,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与加害史实的言行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D说法错误,人们可以从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和方法,但“总是”的说法太绝对。 故选:C。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和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的选项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2. 某技校以挖掘机专业著称。一些毕业生表示,来了工地才知道,学习这些实践操作还不如直接到工地拜师。操作技能不是在学校就能学出来的,在学校里会操作并不代表在工地就会用。这表明( ) ①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实践的产物 ②人民群众的智慧,是实践与认识的源泉 ③服务于客观实践,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学习这些实践操作还不如直接到工地拜师。操作技能不是在学校就能学出来的,在学校里会操作并不代表在工地就会用。这表明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②说法错误,人们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③说法错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故选:B。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促进人们认识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工具也会延伸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满足客观、物质性的要求,能够成为检验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服务于实践。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需要考生熟识课本基础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 1. 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B. “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 “雾“意象的变化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D. “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认识的反复性; B符合题意,材料中“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说明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C说法错误,“雾“意象的变化源于客观实在; D不合题意,材料与人为事物的联系无关。 故选:B。 本题考查:联系具有多样性 原理: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2. 面对频发的雾霾天气,专家指出,治理雾霾必须采取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重点加快产业、能源结构的调整。这种观点( ) ①科学地运用了系统优化方法 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强调了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性 ④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治理雾霾必须采取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体现体现系统优化方法中整体性有序性和优化组合,科学地运用了系统优化方法; ②不合题意,题中治理雾霾是在做事情,而不是在看问题,故不存在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问题; ③不合题意,如何治理污染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强调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 ④符合题意,“重点加快产业、能源结构的调整”体现了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故选:B。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系统优化方法 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者辩证统一。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 1. 时下,一些农民在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年市场上什么东西好卖、价格高,来年就种什么,类似“刻舟求剑”;另一种是不管市场怎么变化就抱定一个品种,好比“守株待兔”。从哲学上看,这两种选择所犯的共同错误是( ) A. 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 B. 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C. 忽视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缺乏目的性 D. 不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是没有规律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类似“刻舟求剑”、好比“守株待兔”。都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 BC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是在强调农民在种植品种的选择上不能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D表述错误,否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故选:A。 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 (1)是什么: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 原因: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 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么样: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好于此前的“到”、“过”、“入”、“满”等字眼,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做学问要反复推敲才能出精品,这说明( ) A.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总是在不断推翻自己中前进 B. 新事物代替旧日事物的过程是长期的曲折的,具有不确定性 C. 入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萌芽 【答案】C 【解析】A说法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被实践反复证明正确的,可以被超越,但不能被推翻。 B说法错误,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这是确定的。 C符合题意,“绿”字好于此前的“到”、“过”、“入”、“满”等字眼,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说法错误,真理和谬误具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二者。 故选:C。 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并运用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2. 近期有很高死亡率的埃博拉疫情在非洲肆虐。根据目前的调查,埃博拉病毒很可能是因动物携带的病毒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人体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 A. 人能正确认识和改造规律 B. 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能战胜自然 C. 人要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D. 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C 【解析】A错误,“改造规律”说法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B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体现该项,而不是强调要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C正确,“根据目前的调查,埃博拉病毒很可能是因动物携带的病毒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人体造成的”这说明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这给我们的警示是人要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D错误,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故选:C。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1)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 )方法论: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 1. “石头、剪子、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剪刀”胜“布”、“石头”胜“剪刀”“布”胜“石头”,彼此处于相生相克之中。人们制定的这个游戏规则表明了( ) ①事物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关系 ②发展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③辩证否定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④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A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石头、剪子、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剪刀”胜“布”、“石头”胜“剪刀”“布”胜“石头”,彼此处于相生相克之中,这说明事物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②表述错误,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而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③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联系的普遍性,而没有涉及辩证否定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故选:A。 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联系的普遍性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统一属性是同一性,两者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前进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因此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看到对立,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普遍性 ①原理: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②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2. 如图漫画《折腾》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 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成事物质变 B. 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C. 既要看到联系,又不能忽视发展 D. 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漫画强调立足整体,与“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成事物质变”无关。 B符合题意,漫画中城市建设一边建,一边拆,说明城市建设没有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这启示我们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C不合题意,漫画强调立足整体,而没有涉及既要看到联系,又不能忽视发展; D不合题意,漫画强调立足整体,而没有涉及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故选:B。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联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 1.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小企业坚守实体经济,勇于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中国经济“稳增长”,为中国强盛贡献力量。近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从哲学上看,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因为( )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 ②整体统率部分,要立足局部,搞好整体 ③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④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决定整体的功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小企业坚守实体经济,勇于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中国经济“稳增长”,为中国强盛贡献力量,从哲学上来看,这是强调部分对整体的影响,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 ②说法错误,要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局部。 ④说法错误,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有时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故选:A。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联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1. 下面这一组题为“古诗新解”的漫画,道出了由森林被砍伐、生态环境被破坏到鸟类成为陈列馆的展品的过程。这一过程说明( ) A.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 C.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答案】C 【解析】A不符合题意,漫画所述没有涉及“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不符合题意,漫画所述没有涉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 C符合题意,漫画信息由于森林被砍伐、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鸟类成为陈列馆的展品。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错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而不是新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故选:C。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这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 2. 下边的漫画《两驴吃草》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要学会统筹考虑以实现最优目标 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要善于在矛盾斗争性中把握矛盾同一性 ④要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和服务于集体利益。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本题漫画中栓在一起的两头驴子不顾处于同一整体的现实只顾各自眼前的利益、互相争扯,结果谁都吃不到新鲜的青草;而后两驴经过商讨,确定了共同的目标,劲往一处使,都吃到了新鲜的草料。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学会统筹兼顾,树立大局观念,以实现最优目标;也说明了要善于在矛盾斗争性中把握矛盾的同一性。由此可见,①③两项符合漫画主旨,故可以入选; ②④不合题意,两项表述正确但与漫画主旨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的对立统一、整体影响部分 1、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强调整体 原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 1.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们印象中的江南水乡。江浙十个水乡古镇处于同一地域,建筑形态和风格大致相仿而又各具特色、各有风韵,于近日启动整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体现了( ) A. 矛盾既具有斗争性,又具有同一性 B. 矛盾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多样性 C. 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D. 矛盾既具有复杂性,又具有多变性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基本属性; 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矛盾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C符合题意,“建筑形态和风格大致相仿而又各具特色、各有风韵”表明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D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体现不出矛盾既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败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表明想问题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符合题意,“常抓不懈”表明要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④符合题意,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表明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故选:C。 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世界观事物发展是量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②经过“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2)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注意防微杜渐,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2)含义: ①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如图,漫画《低头族》的哲学寓意是( ) ①忘乎所以,目中无人 ②主次不分,终成大祸 ③沉迷其中,从主变奴 ④抓住机遇,获得成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漫画与忘乎所以,目中无人的观点无关; ②项符合题意,漫画《低头族》的哲学寓意是主次不分,终成大祸,因为此时主要矛盾应是财产安全,而漫画中的人物只关注了次要矛盾,结果造成了损失; ③符合题意,沉迷其中,从主变奴符合题意,变成了手机的奴隶,被其控制,这是信息时代值得现代人反思的地方; ④不符合题意,抓住机遇,获得成功的立场有问题,站到了坏人的立场上看问题,这一价值取向是不可取的。 故选:B。 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原理: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关键词:重点、中心、关键、主导、突破口、多数、重中之重、着力点、急需解决、第一要务、核心) 本题考查学生读取漫画信息能力及,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漫画题解题的关键是,漫画一般都带有讽刺意味或启发精神,一定要细品其标题,把标题与画中的文字、行为联系起来,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我国政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如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制度,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体现了我国政府( ) A.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 坚持从群众中,到群众中去 C. 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D. 坚持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答案】D 【解析】ABC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而不是其他各项; D正确,依据题意,我国政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故选:D。 本题考查: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 (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具体要求: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1. 如图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漫画“关注民生”表明某地方政府一味搞形象工程,使得老百姓看病难等问题难以得到解决,这启示政府要不搞形象、省下资金、多为老百姓干实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④不合题意,漫画强调要求真务实,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而没有涉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故选:A。 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 2. 如图漫画告诉我们( ) ①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②事物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③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④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漫画体现的是事物真正价值的相关内容,没有体现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②说法错误,事物是否有价值,取决于自身的属性,而非人的价值判断。 ③④符合题意,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功能和属性,漫画中的钉子如果屈服于阻力,就会失去原本的价值,说明钉子本身的价值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故选:D。 本题考查:价值和价值观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的内涵: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 (3)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4)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 1.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91岁高龄的刘盛兰是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老人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助学生,17年来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100多个学生。他用行动诠释了( )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价值判断④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劳动和奉献; ②④符合题意,91岁高龄的刘盛兰是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老人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助学生,17年来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100多个学生,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也体现了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③表述错误,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 故选:D。 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 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1. 2014年我国改革进入关键期,开始步入深水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案正逐步出台。 材料一:关于收入分配问题,我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提法。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提出“民富国强”。 由以往“国富优先”观念向“民富优先”观念的转变,将进一步使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成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分配思想上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材料二:财富过度集中,贫富差距过大,不仅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而且也是个阻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于意见》以来,不同行业和领域都在探索改善收入分配的方法,并期待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能进一步推动这项惠及亿万人利益的重大改革。专家们认为,中国收入分配改苹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提低、扩中、控高”。从现实情况看,中低收入者之所以当期收入、财富水早偏低,主要原因是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实际税负水平比较重、财产权未得到有效保障等等。专家们还表示,为推动《意见》落实,下一步应抓紧推动财税体制改革。 结合材料二,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材料三: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事实上,这一方案的起草工作早在2004年即已启动,九年间经历了多次艰难的修改和反复后终于出台,明确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 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有关知识,谈谈为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历经九年艰难修改方才出台。 【答案】【小题1】(1)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我国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出发,探究社会主义分配的本质和规律,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国不断更新和发展思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我国在分配问题上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 (2)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对我国目前分配现状的反映;完善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也必将对问题的解决产生深远的影响。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3) 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历经九年方获出台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作为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终获出台。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作为新事物,总会遇到旧事物顽强抵抗,与旧分配制度、观念必有冲突,其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可也有个过程,所以要经历九年的反复修改。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分配思想上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属于措施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切入点小,需要结合教材知识进行详细分析作答。“关于收入分配问题,我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提法”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在分配思想上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属于原因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寻觅社会的真谛,切入点较大。“财富过度集中,贫富差距过大,不仅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而且也是个阻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不同行业和领域都在探索改善收入分配的方法”是因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中低收入者之所以当期收入、财富水早偏低”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3)本题要求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有关知识,谈谈为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历经九年艰难修改方才出台,属于原因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切入点小,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对应教材知识进行详细分析作答。首先,结合教材知识明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是因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然后,“终获出台”是因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作为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后,“九年间经历了多次艰难的修改和反复”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作为新事物,总会遇到旧事物顽强抵抗,与旧分配制度、观念必有冲突,其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可也有个过程。 (1)本题为措施类试题,解答措施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谓“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2)和(3)题均属于原因类的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1. 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又被称为“共同沟”,是指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由于共同沟将各类管线均集中设置在一条隧道内,消除了通讯、电力等系统在城市上空布下的道道蛛网及地面上竖立的电线杆、高压塔等,避免了路面的反复开挖、降低了路面的维护保养费用、确保了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道路的附属设施集中设置于共同沟内,使得道路的地下空间得到综合利用,腾出了大量宝贵的城市地面空间,增强道路空间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美化城 市环境,创造良好的市民生活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说明“共同沟”对我国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启示。 【答案】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城市管网建设政府应将管道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 ②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统筹全局。管网建设政府应着眼整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寻求最优。 ③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结构优化的趋向。管网建设政府应坚持综合思维方式,合理优化不同单位的不同管网的设计和建设。 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管网建设政府应充分考虑不同管网的功能和特殊性,统筹协调。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说明“共同沟”对我国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启示,属于启示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辩证法的联系观,切入点较大,需要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启示政府要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将管道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共同沟将各类管线均集中设置在一条隧道内”启示政府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统筹全局;“道路的附属设施集中设置于共同沟内,使得道路的地下空间得到综合利用”启示政府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结构优化的趋向,也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解答启示类材料题一般贯彻三个步骤: 第一,依据设问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设问中关键词,或者设问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 第二,抽取主干有效信息。依据设问知识的确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的主干信息,明确主干信息的知识指向。 第三,依据主干信息与设问界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 2.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习近平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怎样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思想方法的? 材料二:目前,《中国偶像》(东方卫视)、《中国好声音》(浙江卫视)和《中国最强音》(湖南卫视),正在进行收视率大比拼。从2013 年开始,如此多的选秀节目都疯狂地打上了“洋”标签,会不会冲击国内传统的电视娱乐业?该不该引进外来节目?对此,有关入士分析说“只要节目的类型和模式不同,让观众有新鲜感,活跃文化市场,就可以大胆地引进外来电视娱乐节目。” 对于国内疯狂引进国外节目版权的做法,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引进先进的模式是国内电视制作团队的一次学习过程,并会大大减少收视风险。”另一种认为“在学习国外模式的同时,国内的制作团队不一定领会其中的精髓,与其克隆节目模式,不如思考其模式的根本!”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以上两种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小题1】(1) ①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重点和主流。文艺创作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明确了文艺创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指出了当前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肯定了文艺创作的主流。 ③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习书记讲话肯定文 艺创作取得成绩,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诸多问题,做到了全面认识文艺创作的现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文艺创作要做到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艺作品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体现了力求做到统筹兼顾。 (2)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世界各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既有每个国家的文化民族特色又有世界文化发展的共性的规律。各国电视节目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③引进不同国度的优秀电视娱乐节目既能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又可以提高节目收视率,减少收视风险,增强国内电视娱乐节目活力。从这个角度看,观点一具有合理性。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学习外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应注意探索其中共性的规律,目的是以共性的规律有效指导国内同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观点二具有合理性。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怎样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思想方法的,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首先,要准确表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其次,审读材料,把材料信息与原理相结合组织答案。材料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当前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肯定了文艺创作的主流”,这是坚持了重点论,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材料中“习近平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抓住重点,抓住了主要矛盾;材料中“习讲话肯定文艺创作取得成绩,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诸多问题,做到了全面认识文艺创作的现状;文艺创作要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艺作品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体现了力求做到统筹兼顾”,这是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2 )本题要求学生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题中两种观点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试题。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首先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全面的表述出来;其次,需要学生对设问中两种观点进行分析,概括出两种观点的主旨,在结合原理进行分析。对“引进先进的模式是国内电视制作团队的一次学习过程,并会大大减少收视风险”的观点学生可从引进不同国度的优秀电视娱乐节目,既能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又可以提高节目收视率,减少收视风险,增强国内电视娱乐节目活力的方面说明其合理性;对“在学习国外模式的同时,国内的制作团队不一定领会其中的精髓,与其克隆节目模式,不如思考其模式的根本”的观点学生可从学习外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应注意探索其中共性的规律,目的是以共性的规律有效指导国内同业的发展的方面说明其合理性。 (1)本题为分析说明类试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2)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