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21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选修)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选修)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一论断说明 A.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B.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C.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C 【解析】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A项错误;“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是强调具体科学对哲学的推动作用,不是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B项不选,C项正确;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错误,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点睛】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2.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乔布斯愿意这样做,是因为 A. 具体科学和哲学相互影响 B.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C.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D. 哲学是“玄幻之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 “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这句话突出哲学对具体科学的重要性,故B符合题意;选项A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错误,哲学不是“玄幻之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②哲学则是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下列成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 掩耳盗铃 B. 望梅止渴 C. 画饼充饥 D.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应是存在决定思维,掩耳盗铃和望梅止渴及画饼充饥都没有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故排除A、B、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故D选项表述与题意相符。 考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4.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下列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是 A. “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B.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C. “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D. “物是观念的集合”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有关知识。该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观点认为水、气是世界的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了唯物主义,与题干观点一致,故B正确;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A;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C;物是观念的集合,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D。故选B。 【点睛】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非科学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2018年9月中旬,超强台风“山竹”如期而至。人类对天文现象的准确预报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 A. 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问题 C.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D.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 人类对天文现象的准确预报说明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D符合题意;选项A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错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故本题答案为D。 【点睛】 注意把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这一知识点,这是一个常考点也是一个易错点,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也就是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一般材料中带有“揭示、发现、认识到、观察到等”一些标志性词语则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6.“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 A.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 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C.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D. 是否承认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没有景物,何来感情”强调存在决定思维,认为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没有感情,何来景物”强调思维决定存在,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故二者的根本分歧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故C符合题意;A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符合题意;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7.(题文)下列表述不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A.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D.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要准确理解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只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一个方面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只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一个方面的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量力而行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体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符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故C正确;D体现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辩证法思想,但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故排除D。故选C。 8.(题文)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握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变化,把握当今世界的总体特征和时代精神。这说明 A. 新时代需要新的哲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坚持与时俱进 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已经完成 D.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已经过时 【答案】B 【解析】 【详解】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握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变化,把握当今世界的总体特征和时代精神,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坚持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B符合题意;A错误,错在“取代”;C错误,错在“已经完成”;D错误,错在“过时”。故本题答案为B。 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即便是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唯心主义。这是因为 A. 马克思哲学是真正的科学 B. 社会领域的客观性弱于自然领域 C. 他们没有看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自然观上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进入社会领域很容易犯唯心主义错误,主观的以为人类社会是以人的意者为转移的,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没有看到人类社会也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以人的意者为转移的,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C符合题意;AD观点正确,但是没有回答犯历史唯心主义错误的原因,排除;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B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科学地回答了物质世界的所有问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②③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不代表它能回答物质世界的所有问题,且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实践的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题文)“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轻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你就成为一颗星星吧!”这段话告诉我们,选择人生奋斗目标应该 A. 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B. 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 C. 从自身的需要出发 D. 从自己的理想出发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劲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你就成为一颗星星吧!”这段话告诉我们,选择人生奋斗目标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唯心主义观点,排除。 12.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说明 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 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 C. 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 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的状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在不断发展,这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但是,“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体现了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的状态),D符合题意;A强调的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说法错误,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说法错误,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所以本题选D。 【点睛】 理解运动与静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 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 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 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 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与运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慧能的这一观点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适合题意;其它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本质上讲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 14.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这告诉我们 A.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 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 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而言,它又有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适合题意。A、B是片面的;D说法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5.有的人做事经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人却相反,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A. 尊重和掌握规律程度不同 B. 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 C. 各人的机遇运气不同 D. 各人拥有的物质条件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 事半功倍就是用了一半的努力得到了加倍的效果,事倍功半是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二者效果不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方法问题。科学合理的方法符合客观规律,能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因此,要在做事中积极探寻和遵循客观规律,顺势而为,从而保证工作快速稳健高质量地推进,故A符合题意;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16.为解决我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国家投资修建了南水北调工程。对于该工程的兴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改变了水流方向,改造了客观规律 B. 是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实际出发作出的决策 C. 是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创举 D. 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 注意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选出不正确的选项。A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故A符合题意,入选;选项BCD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17.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A. 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 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 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 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并不仅仅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A说法错误;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并不是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B说法错误;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不能消费人与自然的斗争性,矛盾无处不在,C说法错误;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D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18.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 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 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意识的相关知识。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其他动物没有意识,动物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只是一种本能活动而已,故人类的意识与动物的心理有本质的区别。故B选项入选。ACD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定位】意识 【特别提醒】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因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而意识的反作用仅仅是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中的一个方面。 19.(题文)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 A. 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 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 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表述,一些人担心某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将人类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这个观点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故A入选。B错误,机器人只是人类的一种工具不可能有意识。C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D选项没有体现。本题选A。 考点:意识的来源 20.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你吃了吗?”,到现在“你买房了吗?你出国旅游了吗?”……随着时代的变迁,“问候语”的变化,从另外一个侧面真实的见证了老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说明 ①意识和存在如影随形,不可分离 ②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④任何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②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随着时代的变迁,“问候语”的变化从另外一个侧面真实地见证了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认识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也说明任何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故入选。①③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意识和存在并不是如影随形,更不是不可分离的,人的欲望并不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 考点:意识的内容 21.“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 实践出知识,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B 【解析】 【详解】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强调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故B符合题意;选项A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22.从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到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短短十年,我国的探月工程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伐。这主要表明 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的,但是实践水平又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材料中强调了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不断的进步,这是实践社会历史性的表现,选C。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 23.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这表明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 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 C. 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D.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适合题意;A、B、C三项观点错误,排除。 考点:真理的客观性 24.“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这说明 A. 真理是可以认识的,必须反对不可知论 B. 真理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反对形而上学 C. 真理是客观的,必须反对唯心主义 D.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必须反对教条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强调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反对照搬过去的理论,把具体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与另一条件中是教条主义的表现,故D符合题意;选项ABC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25.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一是客观规律,二是客观实际,题干中①说明了规律性,③说明了现象的客观性,故应选C;②④中的观点是错误,说法太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26.有这样一副对联深刻地揭示了个别领导干部弄虚作假的作风:上联——上级对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下级对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横批——官出数字。这副对联警示领导干部要 A.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C.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D. 坚持创新,反对腐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 下级对上级层层掺水,这表明有些领导干部弄虚作假应付上级领导,没有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警示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故A符合题意;选项B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27.“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主要是因为 A.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B.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别国的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的 D. 意识依赖于物质 【答案】B 【解析】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这是因为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它国不同,做好中国的事情要使主观想法符合中国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即要达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点睛】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想法要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相一致。注意此哲学观点不能说成“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这样说,就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28.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 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 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C. 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D.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小题考查的是认识工具。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说明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B符合题意;A错误,自古至今,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不仅仅是当今世界;B错误,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进而推动认识发展。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点睛】 把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需要注意三点: (1)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发展;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29.鲁迅曾说,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体现了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人的认识往往受主观条件制约 ④人们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对于《红楼梦》,不同的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对其认识不同,这表明人的认识往往受主观条件制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30.生活之中处处是哲学。“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这一歌词的哲学寓意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 矛盾双方相互融合,趋向一致 D. 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A本身表述错误,排除;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C说法错误;生活之中处处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这一歌词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D说法正确;B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具有普遍性。 31.明朝诗人李拜先诗云:“诗到淡中才有味,人须短处去求长。”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 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B. 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C.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答案】C 【解析】 “诗到淡中才有味,人须短处去求长。”蕴含着矛盾是对立统一的道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项符合题意;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AB项均说法错误;这句诗强调的是同一性而不是斗争性,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2.燃放烟花爆竹在增添喜庆气氛的时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在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的今天,限放禁放逐渐占了上风。这一变化体现的哲理是 ①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选;是“放”还是“限放禁放”这体现的是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问题,不涉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②不选;“放”有助于增添喜庆气氛,“限放和禁放”是为了减少污染和安全隐患。“放”与“限放和禁放”各有利弊,材料中人们权衡利弊进行选取,这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观点,③正确;“限放禁放逐渐占了上风”说明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点睛】本题涉及到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区分的问题:一般可采取如下区分方法:1、依据命题旨意判断。如果材料侧重于解决问题,“办事情”“做事情”即改造世界(做、行),则适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如果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某事物的评价或看法,是看问题,即认识世界(看、分析),则适用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2、依据关键性词语判断,如果题目中出现“重点”、“中心”、“关键”、“核心”、“主线”、“主题”、“要务”、“重中之重”等关键词,是抓主要矛盾的表现,体现主、次矛盾关系原理;题目中如有“主流”、“本质”、“总的来看”、“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等关键词出现时,则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33.由国防科大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运算1小时,即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计算1 000年。已在商用大型飞机设计、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基因测序、生物医药、智慧城市、电子政务、云计算和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获得成功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天河二号”的广泛应用并取得的效益表明 A. 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B. 创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C. 创新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 D.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答案】A 【解析】“天河二号”的广泛应用并取得的效益表明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体现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人民福祉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反映了党和国家重点事业的要求。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要在全社会整体框架内联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阐释,当前我国为什么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人民福祉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 (2)运用联系观的知识,说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在全社会整体框架内联动。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因此,我国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人民福祉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更加注重人民福祉,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 (2)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机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这就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主要矛盾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靠全社会整体联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升全民生活质量幸福感。(若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说明,可同样给分。) 【解析】 本题以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辩证唯物论、联系观的知识,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中等。 (1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阐释,当前我国为什么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人民福祉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问题指向是阐释当前我国为什么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人民福祉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联系观的知识,说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在全社会整体框架内联动,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联系观的知识,问题指向是说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在全社会整体框架内联动,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系统优化的方法或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角度来分析说明。 【点睛】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注意知识范围的限定和题型,根据设问要求,检索知识库,找到需要运用的一般理论; 第二步,以知识要点(特别是概念)为线索,按图索骥,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理论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 第三步,把知识要点与对应的具体信息结合起来,对知识要点进行阐释。 第四步,表述答案:知识要点+材料分析。 35.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推广先行试点城市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新能源车定价通常是可比汽油车定价的2倍到3倍,即便减去补贴,仍然要高出60%到100%不等;充电站的数量与满足实际需求尚有差距;充电时间过长及续航短等问题也降低了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目前国内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通常在100千米到200千米之间,难以达到消费者的要求。 近年来,多元化扶持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蓄力,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生机勃勃的春天,并保持着迅猛发展态势,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统计,2017年6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2.8万辆,同比增长3倍,2017年前6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7.85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 (1)结合材料说说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是怎样体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 (2)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我只是说说怎样解决新能源汽车推广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答案】(1)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信心。新能源汽车顺应了节能环节的时代发展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远大的发展前途,我们要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相对于传统的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还存在许多缺点,这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遭遇挫折。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研究新情况, 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新能源汽车在推广中要增加充电站的数量,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创新能力,解决充电时间长而续航短的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 【解析】 本题以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辩证的否定观,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说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是怎样体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问题指向是说说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是怎样体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属于体现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说怎样解决新能源汽车推广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问题指向是说说怎样解决新能源汽车推广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辩证的否定观原理和方法论角度来分析说明。 36.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 材料一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二号”登月舱在月球安全着陆,实现了人类几千年的梦想,使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峰。太空是包含着大量激动人心、亟待探索的未知领域,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永无止境。伴随太空探索新工具的研发,人类还将由此前往新的“技术疆界”,而新技术又将推动人类抵达新的“应用疆界”,促进通信、导航、天气预报等领域的发展,推动微重力环境下新材料、新物质的研发制造,从而让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受益。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人类对太空探索所蕴含的哲理。 (航天强国、梦想启航) 材料二2017年4月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今,这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又一巨大的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航空航天发射成本和安全性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以航天强国建设为统领,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突破口,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同时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和对太空的需求,科学部署各类航天活动,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实施航天强国战略的合理性 (不忘初心、践行承诺) 材料三为热烈庆祝“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引导广大同学在科技创新中争当先锋,某中学举办了系列科普展和“弘扬航天精神”主题教育座谈会。 (3)请从实践观和发展观角度,就中学生睿和“弘扬航天精神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要求:每个角度各选一个方法论建议、言简意赅、观点明确。)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太空的未知领域,推动人类去探索、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太空探索新工具的研发,提高了人类对太空的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类对太空的认识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人类受益。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类对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答“一分为二”的观点亦可) ②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取理,需要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同时科学规划,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和太空需要,有针对性的部署航天活动,从而建设航天强国。 (3)答案示例: 实践观:①投身社会实践,大力宜传和航天长征精神。 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航天精神。 发展观:重视量的积累,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弘扬航天精神。(注: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作答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本题分别以人类对太空探索、我国实施航天强国战略、“弘扬航天精神”主题教育座谈会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有关知识、 实践观和发展观的知识,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中等。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人类对太空探索所蕴含的哲理,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认识论”的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人类对太空探索所蕴含的哲理,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实施航天强国战略的合理性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我国实施航天强国战略的合理性 ,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具有特殊性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3)本题请考生从实践观和发展观角度,就中学生如何“弘扬航天精神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从实践观和发展观角度,问题指向是就中学生如何“弘扬航天精神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属于建议类主观题,考生只要围绕如何“弘扬航天精神这一主题,从实践观和发展观的角度各选一个方法论建议,要求言简意赅、观点明确。 【点睛】解答“原因、依据”类主观题,可按两步走。 第一步,依据设问,确定答题的范围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 第二步,具体分析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设问如未限定原理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知识点+材料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设问若限定了知识点,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知识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评卷人 得分 三、辨析题 37.观点评析: (1)简要评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所以有了人脑也就有了意识。” (2)简要评析“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案】(1)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从本质和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意识,否则不会产生意识。题中观点认识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否认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够指导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是有用的。②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不的人其价值评价标准不同,因而“有用”的标准也不同。“有用即真理”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解析】 【分析】 本大题共两个小题。以评析题的形式考查《生活与哲学》中的“意识的本质”、“真理”等基础知识点。要做好本题,首先明确这两个基础知识点。其次,对于评析题的解题思路要掌握:要判断题中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如果题中观点是错误的,要说出正确的观点是什么(或者解决的方法是什么)等。 【详解】 (1)首先,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关于“意识的本质”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次,分析观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所以有了人脑也就有了意识”,此观点看到了人脑对产生意识的作用,但忽视了其他的条件:客观存在。没有客观存在,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用课本上的语言组织答案即可。 (2)首先,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关于“真理”的知识点有: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等。其次,分析观点“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此观点有正确的一面,承认了真理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就是真理”,这一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运用课本上的语言组织答案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