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菏泽郓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菏泽郓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A)‎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的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峙局面。在匈人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自己对手的底细。因此,匈人的来龙去脉就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时光荏苒,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人试图揭去这层面纱。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中提出,这个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此论一出,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率先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引用了揆尼“匈人来源于匈奴”的说法。由此,马上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从18世纪以来,这个问题曾进行过不停地辩论,但毫无结果。”但是,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观点。‎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匈奴就像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由于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封闭状况,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从西方著作中引述了匈奴侵入欧洲的过程。此后,章太炎在《匈奴始迁欧洲考》一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也注意并研究了这段历史。不过,与欧洲学者迥异,中国学者几乎全都认定“匈人就是匈奴”。然而,中国学者的加盟并没有使“匈人就是匈奴”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仍有不少疑点没有澄清。其中,尤其让人困惑的是,从中国史籍记载自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起,到欧洲史籍记载公元374年匈人击灭顿河以东的阿兰人止,这中间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竟是空白!也就是说,从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Ziyuanku.com 为了查证这280多年的历史,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和论争。如齐思和认为,北匈奴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单于庭,到4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东欧,有一个逐渐西移的漫长的过程,它可分为四个阶段:91~160为悦般时期;160~260为康居时期;260~350为粟特时期;350~374为阿兰时期。但林干则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三站:第一站迁往乌孙的游牧地,第二站为康居,第三站为阿兰聊(奄蔡)。当然,这些考证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疏漏和错误,它们能否成立尚需事实,尤其是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但是,它多少拂去了一些积淀已久的尘埃,使之隐约露出了历史真相的轮廓。其功绩是难以抹煞的!WWW.ziyuanku.com ‎“匈人就是匈奴”‎ 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它所具有的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绝非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空穴来风。况且,还有资料证实,公元5世纪时,匈人帝国极盛时期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曾用无比骄傲的口吻自豪地宣称,他可以将其先祖追溯到1 000多年前著名的匈奴首领身上,他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大体吻合,这也可以算作“匈人就是匈奴”的一个旁证吧。‎ ‎1.下列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中国史籍记载,北匈奴于公元91年西迁,欧洲史籍记载在公元374年匈人击灭了 顿河以东的阿兰人。‎ B.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 C.在研究“北匈奴西迁”这一问题时,章太炎、梁启超等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匈人就是匈 奴”这一观点。‎ D.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在目前的考证和论争过程中有这两种观点,一是四段论,一是三站论。‎ ‎2.下列关于“匈人就是匈奴”说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缺少足够的事实证据,尤其是缺少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 B.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都是空白的,中国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C.中外学者在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所进行的相关考证中,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 D.北匈奴人神秘莫测,被迫西迁后,中外史籍对其鲜有记载。导致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WWW.ziyuanku.com A.18世纪后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北匈奴西迁”的人,他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论战。‎ B.首先发现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的是中国学者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提出了匈奴侵入欧洲的创见。‎ C.匈人帝国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记载大体吻合,可以为“匈人就是匈奴”这一问题下定论。‎ D.“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它明显具有合理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唯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蓄薄酿,每朔望辄自酌,今者故人来,盍共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翌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以酩酊矣。薄莫,先生酒释,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醒,大惊,延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 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唯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及反,亡是公犹未醒。长者诊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杯杓也?"取针刺血数处,又然艾炙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恶能报?"长者曰:"公本无疾,老朽何功之有?"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复留兼旬而后别,惟不敢纵饮矣。‎ ‎ (节选自张孝纯《乌有先生历险记》)‎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以达士目之 目:看,看待 B.边鄙野人 鄙:见识浅薄 C.诚能速之来 速:召请 D.亡是公复留兼旬而后别 兼旬:二十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朔望辄自酌”中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B. “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中仓是太仓公,鹊为扁鹊,皆为古代名医。‎ C. “安能胜此杯杓也”中杯杓本指饮酒用的器皿,多指饮酒。‎ D. “老朽何功之有”中老朽为自称谦词,如老夫、老汉、老拙、老身、老衲等,都用于老人自我谦称;‎ ‎6.下列对原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 B. 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 C. 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 D. 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 ‎(2)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8—9题。‎ ‎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8.《满江红》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句描绘了词人怎样的形象?(5分)‎ ‎9.比较两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6分)‎ ‎$来&源:ziyuanku.com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旅夜书怀》中诗人用“ , 。”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 ‎(3)《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吼秦腔 徐海滨 ‎  说来也怪,赤条条从黄土高原出生来的我,最厌秦腔。一听人唱,耳内便如凶汉捉了木筷乱捅,喉头也紧出丝丝苦味。读到大学,厌中又添了几许鄙意,视板胡边鼓如笑料。脑海里萦绕的是卡鲁索、帕瓦罗蒂、邓丽君、山口百惠的歌声。待毕业去了江南,五官七窍被温柔柔娇滴滴的越剧浸的半酥,更恶秦腔的硬亢。再后来飞去美利坚,每日苦读打工之余,哼几句祖国歌曲,心暖如春,倒也快意。唱来唱去有了点小名气。    忽一日,乔治相求于我,为他危在旦夕的祖父一唱。乔治乃中美混血儿,素喜嘲讽大陆留学生,自视甚高。因我阮囊羞涩,常被他取笑。此时他神色凄然惨然,苦态可掬。我心肠一热,便斗胆跟了去他家。 ‎ ‎   便见那老者,双眸暴出,皱纹如铁针铸成,又似西北边塞深沟大川,须发如雪,透出人生终点的悲哀。族人子弟蜡像般伫立在病榻旁。    乔治父亲福眉福眼,对我连道“感激、抱歉”之类的话。我点点头,张口便唱,将记忆中的中国民歌一曲曲吊出来。全部抖尽,老者纹丝不动,似喘非喘,一脚阴间,一脚阳间。我见此当下心中惶惶,硬着头皮又甩出催眠曲、语录歌、知青歌……唱得满屋眉毛皱起,乔治喉结直跳,恨不得生吞了我。   乔治父亲突问:“会唱秦腔吗?”   秦腔?心中一急,瞬间膝软。    乔治道,家父是关中人,四九年去台湾,后来到美国,苦了几十年。儿时最喜秦腔,前几天我寄信到陕西买录音带,只怕来不及了……四下目光视我。牙一咬,豁出去了,嘴唇颤几颤,将那年月不想听不爱听又不得不听硬着头皮听的秦腔移植“样板戏”从肚底翻将出来:“小常宝控诉了土匪罪状,字字血,声声泪,激起我仇恨满腔。普天下……”一曲吼尽,喉已半哑,却见老者眼珠一动,一亮,笑纹骤骤,齿间依稀有声。乔治父亲急忙将耳贴在老人嘴旁,频频颔首,潸然泪下。在场医生惊诧万分,连连嘀咕,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须臾,老者长出一口气,撒手去了西天。乔治两道目光盯在我嘴上,百思不解:一曲很难让他接受的旋律,竟延长了医生也无法延长的生命。从父亲的神色可以看出,爷爷肯定留下了临终遗言。神秘的、咒语般的秦腔!乔治将一张钞票塞过来,被其父一声喝住:“荒唐!”    乔治父亲掸掸双袖,领着乔治,垂手向我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    从此声名大振,到处有人来邀我唱秦腔。却也怪,过去恨也恨到顶点,厌也厌到极处,更无意去学。此时竟能开口便唱。除了移植“样板戏”唱段,还能来几下《火焰驹》、《三滴血》。莫非梦中学来,娘胎带来?奇也。那黄土高原酿了千年的秦腔,含着大喜大悲、大凶大吉的秦腔,唱得我骨也铮铮,血也滔滔,满喉满口黄土味。    从此专唱秦腔,入迷之余,去翻资料,吓了一跳。才知秦腔渊于古时陕甘民谣,向东发展,演变出晋剧、豫剧、京剧;向南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川剧、汉剧、徽剧、绍剧。秦腔可谓是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隔着万里大洋,唯有秦腔能载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饥渴。更料不及,在G大学外国音乐节上,我上台一吼,吼出个头彩。    好容易熬到回国探亲,急忙跑到西安访旧。友人情切,为我开个联欢会。其间笙歌管弦,婆娑舞姿,妙不可言。最后举座邀我唱一支在美国最拿手的歌。我不加思索,开口便是秦腔。众人始是惊异,继而窃语,终于哄堂大笑,将我最后一句齐茬茬卡在了喉管深处。    有说我风趣,有怨我戏弄人,有讥我摆架子:有斥我啃了几天洋鸡腿竟敢取笑祖宗……    夜深人静,胸闷难寐。终于耐不住了,我冲出被子,恨恨地躲在房间里,把卡住的那最后一句秦腔热呼呼地吼了出来……好多年不流泪了,脸上有两道奇怪的热流。  $来&源:ziyuanku.com资*源%库 ziyuanku.com资*源%库 ‎ (《人民文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如凶汉捉了木筷乱捅,喉头也紧出丝丝苦味”一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对秦腔的厌烦,极其难受。‎ B.“我”为乔治祖父唱秦腔竟然延长了它的寿命,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秦腔的魅力,同时也表现出乔治祖父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为老人唱一曲秦腔之事,让 ‎“我”声名大振。从此,“我”便了解秦腔,热爱秦腔,并且无师自通,自然地会唱秦腔。‎ C.“过去恨也恨到顶点,厌也厌到极处,更无意去学。此时竟能开口便唱”,说明秦腔作为一种文化,早就和“我”血脉相连。‎ D.在为乔治祖父唱完秦腔后,乔治给我钞票,乔治父亲骂他“荒唐”,说明乔治父亲认为乔治那样做对“我”不够尊重,亵渎了秦腔。‎ E.联欢会上“我”唱秦腔,有人认为 “我”取笑祖宗,说明 “我”确实唱的不怎么样。‎ ‎(2)小说的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好多年不流泪”的“我”为何“脸上有两道奇怪的热流”?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杉 阳光正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林徽因用目光寻找着那一对靛蓝色的小鸟,它们在窗外的竹梢上跳着、唱着,仿佛从唐诗中飞来的鸟儿,阳光梳理着它们轻灵的羽毛。有时它们便跳到窗台上来,在这个狭长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跹着。 林徽因多么羡慕窗外的一切,羡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鸟,她也需要那么一小点儿平凡而简单的欢乐,而此刻,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阳光在窗棂上涂抹着晨昏。 ‎ ‎ 从大足考察回来之后,因劳累又受了风寒,她的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上坝村无医无药,梁思成去李庄镇请来史语所的医生为她诊治,无奈他也学会了打针。   艰苦的日子伴着川南的冬天来临了,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中美庚款基金会已不再补贴,只好靠重庆的教育部那杯水车薪的资助。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五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每个人才能拿到一点固定的薪水。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的工资大部分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每月开了工资,必须马上去买药、买米,通货膨胀如洪水猛兽,稍迟几天,就会化作废纸一堆。 林徽因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在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像吃油一样谨慎地用着,为了改善一下伙食,梁思成不得不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他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   实在没有钱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   衣服当完了,便只好把宝贝一样留下来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那山一样巍峨的柜台上。帐房先生对梁思成视为生命的东西,却越来越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一支二十年日夜伴随他的金笔,一只从万里之遥的美国绮色佳购得的手表,当出的价钱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   拿回家去,他神色凄然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除了苦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了。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音乐成了他们的药品和粮食。林徽因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一曲《维也纳森林故事》、一曲《月光水仙女之舞》、一曲《胡桃夹子》,便把人带人一个奇幻的世界,只有在音乐里才能同遥远的先哲对话,让心灵听到明日的传闻,只有音乐才能让他们暂时忘掉苦难。‎ ‎  从这只黑色底片上旋转出来的音乐,把浸渍在盐水里的心,悄悄地冰释了。那音符是一群精灵,因为它们的降临,这两间简陋的屋子里充满了光辉。阴冷的冬天,在大面积地退去。音乐的芳香,在所有的空间弥漫着一个季节的活力。 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雪莱和拜伦的诗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那些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她的心里生长着: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你给了我们有力的教训:/你是一个标记,一个征象,/标志着人的命运和力量;/和你相同,人也有神的一半,/是浊流来自圣洁的源泉。 当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耗尽的时候,她便从这些诗句中,重新汲取到了力量,如同一个在沙漠里跋涉太久的旅人,惊喜地发现了甘泉和绿洲。 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为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   林徽因、梁思成和大家一起商量恢复营造学社已经停了几年的社刊。‎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出版刊物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李庄乡下。没有印刷设备,他们就用药水、药纸书写石印。莫宗江的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把绘制那些平面、立体、刨面的墨线图一揽子包了下来。他描出的建筑图式甚至可与照片乱真。从抄写、绘图、石印、折页、装订,学社的同仁一起动手,最紧张的时候,连家属和孩子们也都参与了劳动。一期刊物漂漂亮亮地出版的时候,大家高兴得又笑又跳。   继抗战前的六期汇刊之后,第七期刊物便诞生在这两间简陋的农舍里。   向命运喘息的人,却终究不会把自己抵押给命运。有时候,命运当胸一拳,会击倒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然而,林徽因却顽强地抗争着。‎ 窗子外面的景色变幻着,田野重新勃发生机,雨后的甘蔗林,可以听到清脆的拔节的声音,那声音如火苗般燃烧着。棒棒鸟照旧是窗台上的客人,它们洞悉所有季节的秘密。林徽因把她的诗句写在纸上的时候,阳光仍旧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 (选自《一代才女林徽因》,有改动)‎ ‎(1)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描写了阳光的明艳、小鸟的欢乐、甘蔗拔节的清脆声,这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物与林徽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其时日不多。‎ B.从大足考察回来后,林徽因因劳累、风寒,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说明野外考察工作是艰苦而危险的。‎ C.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林徽因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因为音乐是他们夫妇俩的药品和粮食。‎ D.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书籍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从这些书籍中她重新汲取到了力量。‎ E.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为她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 ‎(2)文章塑造了林徽因坚强的形象,是如何满足传记作品客观真实的要求?(6分) ‎ ‎(3)在林徽因最艰难的日子里,是什么支撑她走过这一段人生之路的?请简要分析。(6分) ‎ ‎(4)综观全文,林徽因在当时有着怎样的遭遇?在她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对你有什么启发?(8分) ‎ ‎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潍坊市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的雪花.将潍州城装点得格外美丽。‎ ‎②只要你 ,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③第88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在洛杉矶举行。莱昂纳多 ,凭借22年来多次被提名的《荒野猎人》成功封帝,小李陪跑的梗至此终结。‎ A.沸沸扬扬 身临其境 深孚众望 B.纷纷扬扬 设身处地 不负众望 C.纷纷扬扬 身临其境 深孚众望 D.沸沸扬扬 设身处地 不负众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被人发现珊瑚是生活在海里的食肉动物 ‎ B. 展览会开幕的第一天,就有工人、农民、战士、学生和妇女等许多人来参加。‎ C.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15.依次填人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                      ①吸收现代文明     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采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①⑤③‎ ‎16.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使前后的语意连贯。(4分)‎ 每到岁末年初,心中就会升起一种惆怅。中国人过年总是图个热闹,那热闹 使我倍感寂寞, 对我而言,过年无非意味着又一段生命的日子永远流失了,而在觥筹交错人声鼎沸之中,这件最重要的事情遭到了一致的忽略。我 觉得我的旧岁如同一个逝者,我必须远避尘嚣,独自来追悼它, 便是对逝者的亵渎。 ‎ ‎17.下面是某校防火演练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7分)‎ 六、写作(60分)‎ 一次,我们几位同学去拜访大学时的老师。老师问我们生活得怎么样。一句话勾出了大家的满腹牢骚,大家纷纷诉说着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呀,生活烦恼多呀,做生意的商战不顺呀,当官的仕途受阻呀……一时间,大家仿佛都成了上帝的弃儿。‎ ‎  老师笑而不语,从房间里拿出许许多多的杯子,摆在茶几上。这些杯子各式各样,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来高贵典雅,有的杯子看起来简陋低廉……老师说:“都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待了。你们要是渴了,自己倒水喝吧。”‎ ‎  我们说得已经口干舌燥了,便纷纷拿了自己中意的杯子倒水喝。等我们手里都端了一杯水时,老师讲话了,他指着茶几上剩下的杯子说:“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挑选去的杯子都是最好看最别致的杯子,而像这些塑料杯就没有人选中它。”我们并不觉得奇怪,谁都希望手里拿着的是一只好看的杯子。‎ ‎  老师接着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我们有意无意地会去选用好的杯子。如果将心思花在杯子上,你哪有心情去品尝水的苦甜,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总有些烦恼,面对如此烦恼,你有何感想?就此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立意 高二语文试题(A)参考答案 ‎1、B. “就是”错,原文还没有定论。‎ ‎2、B(B. 是中外史籍并非仅仅是中国史籍)‎ ‎3、D( A.他并不是第一位研究者,只是第一个提出“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这一说法的人;   B.“提出了……创见”有误,洪均只是引述了西方著作中的一些说法;   C.“可以下定定论”有误。  ) ‎ ‎4、B 鄙,边邑,边境 ‎5、A 朔,农历每月初一 ‎6、C ‎7、(1)乌有先生是中山一个普通百姓,他年龄将近七十岁,以种植桑麻五谷来维持生活,不愿和庸俗的人同列.(5分)‎ ‎(2)危险啦!如果没有司命之神,谁能使他活命?我已经没有施展自己医术的地方了。(5分)‎ ‎8、关心国家民众,忧愤时事,痛恨敌人的抗金英雄形象。‎ ‎9、前诗壮怀激烈,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后者含蓄蕴藉,用比兴手法写出知音难觅的凄怆怀。‎ ‎10、(1)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1、(1)解析B项,“从此,‘我’便了解秦腔”与文意不符,“无师自通,自然地会唱秦腔”也不准确,因为“我”出生于黄土高原,从小耳濡目染,现在是更进一步领略了秦腔的魅力,从此专唱秦腔,达到入迷的程度。E项,“我”的确唱的不怎么样错。‎ ‎(2)内容上写“我”厌恶、鄙视秦腔,喜欢流行歌曲和祖国歌曲并唱出小名气。结构上为下文写“我”给乔治的祖父唱秦腔做铺垫;欲扬先抑,与下文“我”对秦腔入迷形成对比,为小说增添波澜;从侧面揭示秦腔的起源地及其硬亢等特点,与后文介绍秦腔相照应。‎ ‎(3)老人是一个长期客居异国的海外华人,他饱经沧桑,早年因战争离开故土,后辗转去了美国,历尽艰辛得以立足。临终前仍渴望听到秦腔,表明老人始终心怀祖国和故乡,爱国之情至死不渝。‎ ‎(4)答案观点一:“我”为国人与海外游子的感情隔阂而流泪。作为海外游子,“我”日夜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把秦腔当成眷念祖国、心系故土的情感载体,因而在回国探亲联欢会上唱最让自己动情的秦腔给朋友听,结果却是友人们的惊异、埋怨甚至讥笑,这说明身在本土的朋友对秦腔还缺乏较深的感情;表面上看反映“我”和朋友对唱什么歌的不同感受,实际上表明“我”和朋友观念上的差异与感情上的隔阂,这让我感到痛心和伤感。‎ 观点二:“我”为中华传统文化遭到国人忽视而流泪。秦腔作为一种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传统艺术形式,不仅能解除海外游子的精神饥渴,也受到美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但在国内却遭到人们的冷遇甚至漠视,这说明国人对于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令人痛心担忧。‎ ‎12、(1)C.D 解析: A. 表现了林徽因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和对命运的抗争。B.“危险”没有依据;E.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 (2)①作者采用客观的叙述而非主观的赞美之词。②作者直接引用传主的话语,体现语言的客观真实性。‎ ‎(3)①音乐,让她暂时忘掉苦难。②诗歌,让她重新汲取力量。③爱情,让她支撑生命。④事业,让她抗争命运。‎ ‎(4)遭遇:①劳累过度,疾病缠身,无钱医治。②事业受阻,经费枯竭,出版刊物非常困难。 ③物价飞涨,生活陷入极度贫困境地。 品质:林徽因虽然生活在离乱和贫病交加的困苦中,但却与命运顽强抗争,表现出热爱生活、钟情事业、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可贵品质。 启发:略。‎ ‎13、C ‎ ‎14、C ‎ ‎15、A 【解析】根据提供的句子,③①句之间存在先后逻辑关系,④②句之间存在递进逻辑关系,均不能割裂,故可排除B、C、D选项。 16、反而(转折关系);因为;甚至(递进关系);否则。‎ ‎17、在这次防火演练中,学校团委负责组织发动、后勤保障和演练评比等工作;消防官兵负责传授消防常识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组织消防演练。‎ 文言文参考译文:‎ 乌有先生是中山一个普通百姓,他年龄将近七十岁,以种植桑麻五谷来维持生活,不愿和庸俗的人为伍,别人对他的毁谤与赞美全都不放在心上,人们都把他看作通达事理的人。海阳亡是公,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年纪已经七十三岁了,致力于读书做学问。朝廷多次拿官职授予他,他都不上任,他说:"我只是边远小邑镇一个乡村平民,不能够胜任一个跑腿的小吏,(还能做什么官呢?")亡是公向来与先生友善,却互相分别整整一年没有见到他了,因而亲自赶到中山来拜访他。‎ 两个老头相见后非常高兴。乌有先生说:"你大老远的地方来(看我),我没有什么可用来表达敬意的,可是寒舍略微储备了些薄酒,每当初一十五(我)总是独自一人喝,现在老朋友光临,为什么不把它拿出来一起喝呢?"于是一起畅快地喝起来,夜色将尽还没有尽兴。第二天,乌有先生再次邀请亡是公喝酒,端着酒杯,评说从古至今天下太平与混乱的事情,心里痛快极了,不知不觉已经酩酊大醉了。傍晚,乌有先生酒意已消,可是亡是公还倒卧在地,气息微弱,叫他他都不醒,(乌有先生)非常惊慌,请来邻近的医生为他把脉诊断。医生说:"危险啦!如果没有司命之神,谁能救活他?我已无处施展自己的医术了。"乌有先生没有什么办法不用,最终还是没有任何效果,(先生因此)越发害怕。‎ 与老伴商议道:"老朋友前来拜访我而死在这里,恐怕不行吧?(我)常常听说百里外的山中有(一位)子虚长者,辈辈代代从事医生这一职业,人们都拿"现在的太仓公和扁鹊"称赞他。如果真能请他来治,那就一定能起死回生了。只是道路艰险,家中又没有可以派遣的人,拿这件事怎么办呢?"妻子说:"即使这样,我们终究一定有法救活他。我认为,坐视老朋友死(而不想办法),这是违背道义的行为,我个人认为您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既损害道义又对不起朋友,这是君子感到耻辱的事。哪里比得上拼死去救他好呢?"乌有先生觉得妻子的话很正确,(他对妻子)说:"您的话很符合我的想法,如果能救活他,我为什么吝惜自己这把老骨头?即使有什么灾祸,那本来就是我义不容辞的。"于是吩咐老伴看护亡是公,自己亲自策驴连夜飞快地赶往山中。‎ 等到(乌有先生)返回中山,亡是公还没有醒转来。子虚长者为他诊断后说:"这不是病,只是被酒醉倒了。(这种)酒产于中山,喝醉一回千日不醒。你经常喝这种酒,所以没有什么异常反应;这个老头是外地人,怎么能够受得了这种酒呢?"于是,取出针来,这几个地方刺血治疗,又点燃艾草炙烤穴位。片刻之间,亡是公苏醒过来,他感谢道:"承蒙长者救活我,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大恩大德,我怎么能够报答得了?"长者说:"您老本来没病,老朽有什么功德可言?"乌有先生拿钱奉送长者,(长者)一再推辞,不肯接受,他曰:"我家辈辈代代以医病为职业,只不过想济世救人而已,还要金钱做什么呢?我难道是一个贪爱钱财的商人吗?"最后送了几付药给他们,没要药钱就离开了。亡是公又留宿了二十来天,然后才与乌有先生辞别而去,只是从此后再也不敢不加节制地喝酒了。‎ ‎18、略。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