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1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第二次大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第二次大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必要通过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让君子文化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种子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一词在中华文化中出现甚早,孔子将许多优秀道德融入其中,使其成为崇德向善的人格范式。 B.冯友兰认为,如何做人是孔子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 C.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又是治人的前提,这说明儒学“修已”与“治人”的核心观念是一致的。 D.《论语》作为儒学的经典著作,很能体现儒学不追求系统的理论构建,而是直接告诉人们“做什么、怎么做”这一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肯定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这一观点,并指出了儒学在当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B.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分析,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 C.文章引用《论语》中有关君子“言”与“行”的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观念和“实用理性”精神。 D.文章从“君子之学”和“实用理性”精神两方面展开论述,彰显了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和当代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人格具有现实和平凡的特点,这是它能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践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B.是不是热衷于构建一套严密的理论系统,可作为观察中西方文化基本差异的一个视角。 C.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所以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D.若想让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蔚然成风,也离不开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身体力行与引导带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赵一眼 韦延才 赵一眼本名赵小雅,三十来岁,是铜州城鼎鼎有名的古董店德宝坊的掌门人。别看他年纪轻轻,钟鼎瓷陶,书画古玩,到了他手里,不用半支烟的功夫,他就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分个真假虚伪来。因为他的眼睛毒,故得了个“赵一眼”的雅称。 大约七八年前,“赵一眼”的雅称悄然被“走了眼”这个别号取代,本来做得风生水起的生意也从此走上了平淡之途。那时的赵小雅,已是年近七旬的人了。话说有一天,德宝坊来了个四十上下的中年客人,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说道:“赵老师,今天给您带来了个宝物。” 赵小雅觉得来人眼熟,就问:“贵客以前来过小店吧?”中年人把包裹轻轻稳稳地放到桌上,回道:“都说‘赵一眼’的眼晴毒,果然不错。”中年人一边解开捆绑着包裹的红绳子,一边看了眼赵小雅,不紧不慢地道:“两年前进过贵店一趟,还记得么,那个赵司机。”中年人如此一说,赵小雅脑中的印象逐渐清晰,这个赵司机当时是和他的“老板”一起来的。“老板”话不多,倒是这个赵司机像个话唠子,不停地和他攀起五百年前的本家关系来,并乱扯了一通不搭边不搭界的宝物知识,让赵小雅留下很深的印象。 赵小雅也经常关注新闻,那次相见之后,此本家之“老板”一路顺风,新闻中常见其影。就问:“还帮‘老板’开车?”中年人点点头:“桐油罐还是得装桐油。”说话间已把包裹打开,只见一件古朴的瓷器在灯光下呈现出笨拙而又雍容华贵的气度。 这样的瓷器民间极为少见。赵小雅只一眼,就基本可以断定那是宋代景德镇官窑出产的一件梅花缠枝青花瓷,心中不禁叫了声“好!”便一边看一边询问了起来:“贵客是鉴定还是出手?” 中年人极爽快:“出手!赵老板看值多少钱?” 一杯茶的功夫,东西已经鉴定完毕,赵小雅只是笑而不语。中年人又道:“请赵老板给个价。” 赵小雅答非所问道:“是您的还是代人问价?”中年人四下看了看,说:“别管谁的,价钱好,咱们以后还有更多交易。” 赵小雅问:“贵客意向多少?” 中年人伸出两个手指,十分自信:“我查过,去年的拍卖会上,此宝物拍了二十三万元,咱要二十万,您看如何?”赵小雅摇了摇头,中年人见状,又降了两万,赵小雅又摇了摇头。中年人又是一番好说歹说,最后把价钱压到十五万,赵小雅依然是摇了摇头。无奈,中年人悻悻地离去。看着中年人的背影,赵小雅轻轻地叹了口气。 后来,中年人的青花瓷在德宝坊斜对面的天宝坊出了手,据说出手价二十五万元。不久,天宝坊又以三十万元的价格卖出。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赵小雅便得了个“走了眼”的绰号。 各种不利言辞甚嚣尘上,赵小雅倒是泰然自若,并不将其放于心间,还是那样开了门,就在柜台里坐着,或看书,或干他的爱好刻篆书印章,有朋友来,就泡一壶龙井或普洱,叙叙旧。也有朋友问起那个青花瓷,是不是天宝坊故意使的坏,先拿一赝品给他过目,再把真品卖给天宝坊,来个瞒天过海,刻意炒作。 赵小雅对朋友一笑,说:“你的想象力足够丰富。”说完,又为朋友续上一道茶。 又过了些日子。一天,天宝坊前围了不少人,警车在门前闪着警灯。据目击的客人说,警察押着落马市长的赵姓司机去了天宝坊指认现场,警察也从天宝坊取走了很多赵司机拿去那里出手的宝物。 “难怪很久没在电视上看见本家的‘老板’了。”送走了客人,赵小雅自言自语地说了句,然后又埋头刻他的篆书印章。 (摘选自《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司机两年前和他的老板到德宝坊拜访“赵一眼”,并主动与“赵一眼”攀亲,这一情节从侧面烘托出“赵一眼”在古玩鉴赏方面的名气之大,也为老板急于脱手手中文物埋下伏笔。 B.“赵一眼”成功鉴定过无数珍贵的古玩,却在这件梅花缠枝青花瓷上看走了眼,落得个“走了眼”的坏名声,这说明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不可过于自负。 C.小说善用伏笔。“老板”之神秘面纱,直到小说结尾“警车在门前闪着警灯”才真正被揭开,这使得整篇小说悬念丛生,跌宕起伏,有很强烈的戏剧效果。 D.作者对“赵一眼”这个人物,纯用白描,不多加渲染,通过人物的语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风神,真可谓是“计白当黑”,“意在言外”。 5.结合小说情节,概括并分析“赵一眼”这个人物的形象。(6分) 6.小说以“赵一眼”埋头刻他的篆书印章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网红”机器人成为讲解员,智能家居令人耳目一新,自然语义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从电子产品、汽车、医疗产品到人工智能服务解决方案,从台前的展品到后台的服务,在前不久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一大亮点。有关人工智能的话题,也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目前,人工智能已在全世界范围引起重视,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下一个“超级风口”。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概念时,互联网还没有诞生;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算法、大数据、5G 等词汇已为公众所熟知。回溯历史,如果说工业革命是机器替代了人类的体力,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那么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的脑力,大幅提高人类社会的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事实上,随着算法、数据、计算能力等关键要素的积累和突破,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拓展应用场景,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专有名词,它已经突破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进入了爆发式增长的时期。因此,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我们才能紧紧抓住这个战略制高点。有人说,谁把握住了人工智能,谁就把握住了未来。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错失的宝贵机遇。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夯基垒台、补齐短板,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相信我们一定能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让智慧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摘编自李浩然《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 材料二: 国际会计和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在大连达沃斯论坛期间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2030年全球生产总值(GDP)将增长14%,这意味着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世界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超过中国与印度这两国目前的经济总量之和。 该报告认为,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和北美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总获益相当于10.7万亿美元,占据全球增长比例的近70%。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由于技术成熟度较高,且大批工作均可为发达技术替代完成,因此当时北美的生产力增长速度高于中国。但十年之后,中国完成了相对缓慢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积累,则将开始赶超美国。报告指出,深入分析2016-2030年人工智能将带来的各经济增长数据会发现,多于一半的增长将归功于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其他则主要来自于人工智能激发的消费需求的增长。 报告称,总体而言,由于人工智能将提高生产力和产品价值,并推动消费增长,因而零售业、金融服务和医疗保健将是最大受益行业。至2030年,随着人工智能驱动消费大幅上升,产品性能得到更好完善,消费需求与行为随之转变,这将促使GDP增长9万亿美元。 (摘编自路透中文网《报告: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 材料三: 只需5秒钟,人工智能机器人就能为你创作一首诗;25秒,就能自动编写一条新闻消息;“AI合成主播”像真人一样播报新闻,且不知疲倦……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日益突破人们的想象力边界,有人开始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事实上,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类似的困扰,但人类社会进步的节拍并没有改变。世界经济论坛不久前的一份报告显示,自动化每夺走一个岗位,就会两倍地创造出新兴工种;2022年,新兴工种的就业占比将从当前的16%提升至27%。技术将催生新的商业机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法律、规则和伦理的维护,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党的十九大提出“智慧社会”的建设目标,这离不开一套包容创新、完善监管的制度体系。在透明性、算法公平、AI伦理、监管和责任等问题上,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提高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透明度,使其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化。立法和人工智能政策在促进创新的同时,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灵活度,对技术快速发展予以充分关注。除此之外,还应在全社会开展相关教育普及活动,避免出现“数字鸿沟”;推进伦理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警惕技术被滥用的潜在风险。总而言之,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需要把握住以人类价值观为导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良知和情感,避免出现安全失控、法律失准、伦理失常等问题。 (摘编自白龙《万物互联尤需“人的在场”》人民日报2018年12月06日09版)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际会计和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最新报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2030年全球生产总值(GDP)将增长14%,这意味着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世界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 B.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北美的生产力增长速度高于中国的原因是技术成熟度较高,且大批工作均可为发达技术替代完成。 C.该报告指出,深入分析2016-2030年人工智能将带来的各经济增长数据会发现,多于一半的增长将归功于人工智能激发的消费需求的增长。 D.该报告认为,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和北美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在度过人工智能发展初期,中国完成了相对缓慢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积累后,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将开始赶超美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已在全世界范围引起重视,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则会完全替代人类的脑力,大幅提高人类社会的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B.普华永道的报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世界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超过中国与印度这两国未来的经济总量之和。 C.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需要把握住以人类价值观为导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良知和情感,避免出现安全失控、法律失准、伦理失常等问题。 D.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只需要法律和规则的维护,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9.面对正在到来的“智慧社会”,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人工智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会妇党①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恻然。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①妇党:妻子的亲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B.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C.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D.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避讳:对去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 B.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D.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跟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B.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有人指责宰相跋扈,滕元发不完全认同;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滕元发发表意见,皇帝醒悟。 C.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年。 D.滕元发体恤百姓,关心教育事业。有地方发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安抚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他还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公田争端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5分) (2)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 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③裛(yì):通“浥”,沾湿。④莱(lái):草名,即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15.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以“ , ”表达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的心愿。 (2)《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因为岁月流逝,年长色衰,只能“ ”,回想自己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 的时光,也只能“ ”。 (3)杜甫晚年四处漂泊、年迈病苦、久客孤愁。他的晚期诗作《登高》对这种生活状态作了生动而准确概括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如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一代博物馆人 的责任。《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激发了年轻人对文物的兴趣。《国家宝藏》播出又是声势浩大的一次宣传,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悉数到位,都拿出了镇馆之宝,邀请数十位明星助阵,演绎了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2019年第二季《国家宝藏》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佟丽娅化身高昌贵族之女,向人们展示一代豪门张氏家族的兴衰变迁。其家族曾为高昌的稳定和团结作出过重要贡献,墓中出土的大量彩绘木俑和绢衣木俑造型完整,色彩鲜亮,如同新葬。而《国家宝藏》图书的出版,更掀起了国民对文化宝藏的空前热情。本书通过对27件文物的历史谱系、价值传承的深入挖掘,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信仰,电视节目中所无法呈现的 的历史资料将在书中一一呈现。借助图书这一载体,( )。相信国人通过这些 的影响,走进博物馆时,将不再是 ,看到的将是一段一段鲜活的历史,感受到的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温度。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能够再度静静地品味和欣赏这些文物,也能够完善自己对文物、文化的认知,从而完整地捕捉历史 B.我们能够再度静静地品味和欣赏这些文物,也能够完整地捕捉历史,从而完善自己对文物、文化的认知 C.我们能够完整地捕捉历史,也能够完善自己对文物、文化的认知,从而再度静静地品味和欣赏这些文物 D.我们能够完善自己对文物、文化的认知,也能够完整地捕捉历史,从而再度静静地品味和欣赏这些文物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责无旁贷 浩如烟海 耳濡目染 走马观花 B.义不容辞 浩如烟海 潜移默化 浮光掠影 C.责无旁贷 汗牛充栋 潜移默化 走马观花 D.义不容辞 汗牛充栋 耳濡目染 浮光掠影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国家宝藏》的声势浩大的播出,让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悉数到位,都拿出了镇馆之宝,邀请数十位明星助阵,演绎了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B.《国家宝藏》的播出又是声势浩大的一次宣传,让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悉数到位,都拿出了镇馆之宝,节目邀请数十位明星助阵,演绎了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C.《国家宝藏》的播出又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宣传,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悉数到位,都拿出了镇馆之宝,节目邀请数十位明星助阵,演绎了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D.通过《国家宝藏》的声势浩大的播出,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悉数到位,都拿出了镇馆之宝,节目邀请数十位明星助阵,演绎了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20.近日,许多古装剧的语言引发观众的热议,下面是某电视剧中吴家长女出嫁大宴宾客的一个场景,请找出五处错误并修改。(5分) 吴家长女出嫁当日,满城文武前来道贺,吴老爷说:“老夫年逾不惑,只有这一个宝贝女儿,甘愿耗银为女儿操办婚事,不过仍望其恪守妇道,悉心奉养公婆、尽力相夫教子。今日吴某略备薄酒,款待不周,敬请歆享!”众人纷纷夸赞:“小女才貌双全,独占鳌头;贵婿出身名门,品高德隆,必能继承大统,光耀门庭!”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筑梦九天、叩问太空、弃高薪从我心,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坚定初心。 材料:创新 牺牲 奋斗 打造大国重器 功成不必在我 专利领跑世界 咬牙攻关 奋力攀登 砥砺前行 甘做备份 打破垄断 默默付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现在有条件向各国学习,我们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既不迷信自己也不迷信外国。迷信自己和迷信外国,都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 ——1979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解放思想,走自己的道路》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青春只有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同爱国进步结合在起,同先进的思想理论结合在一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建功立业,大有作为。” ——1999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2014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为实现中国梦激发青春力量》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时代使命,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作为时代使命的“接力者”,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观点混淆,“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并非冯友兰的观点,而是作者的看法。) 2.B(无中生有,文章并未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缺点”) 3.C(强加因果,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并不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 4.B ( “赵一眼”第一眼就基本可以断定那是宋代景德镇官窑出产的一件梅花缠枝青花瓷,心中不禁叫了声“好!”这说明“赵一眼”知道这是一件宝物,所以不是看走了眼。他不接受这件宝物,正可凸显人物的崇高精神。) 5.①文物鉴赏技艺精湛。各种物件到“赵一眼”手里,不到半支烟功夫就能出鉴定结果。②洞察人情世态,社会经验丰富。“赵一眼”通过与赵司机攀谈,就明白赵司机急于脱手的贵重文物属于赃物。③为人有操守,不唯利是图。“赵一眼”明知买下这件文物可以挣大钱,但他却故意压价,迫使卖主放弃出手。④宠辱不惊,淡泊名利。无论是被社会误解为“走了眼”,还是有先见之明拒收赃物,“赵一眼”都不事张扬,泰然自若。 (一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6.①与上文“赵一眼”在被社会误解后照样干他的爱好刻篆书印章相照应,使得文章线索连贯,行文紧凑严谨。②进一步凸显出人物宠辱不惊的崇高品格,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令读者对这个人物肃然起敬。③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旨,玩弄权术追名逐利者身陷囹圄,淡泊名利者却令人高山仰止,从而辛辣地抨击了官场的不正之风,弘扬了草野之民的崇高节义。④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得文章余音袅袅,耐人寻味。(一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7.C(张冠李戴,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说:“深入分析2016-2030年人工智能将带来的各经济增长数据会发现,多于一半的增长将归功于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其他则主要来自于人工智能激发的消费需求的增长。”) 8.C(A.绝对化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二段说“那么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的脑力”;B.已然和未然混淆,原文材料二第一段说“超过中国与印度这两国目前的经济总量之和”;D.范围缩小,材料三第三段说“这个世界需要法律、规则和伦理的维护”。) 9.①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良机,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夯基垒台、补齐短板,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②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提高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透明度,使其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化;③立法和人工智能政策在促进创新的同时,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灵活度,对技术快速发展予以充分关注;④在全社会开展相关教育普及活动,避免出现“数字鸿沟”;⑤推进伦理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警惕技术被滥用的潜在风险。(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10.B(原文标点: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11.A(“去世的君主和尊长”错,也包括在世的君主和尊长。) 12.C(“神宗相信了王安石”错,应是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而神宗会认同滕元发的看法。) 13.(1)朝廷中没有朋党,即使是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也能成功;不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高明的君主也很危险。(得分点:“虽”“济”“殆”各1分,句意2分) (2)恰逢滕元发妻子的亲族李逢谋逆,有人趁机来排挤他,被贬为池州知州。(得分点:“会”“因”“黜”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滕元发,起初名甫,字元发。因为避高鲁王名讳,改用字作为名。召入朝廷考试,担任集贤校理。神宗登上皇位,召滕元发来问他治理混乱局面的方法,神宗说:“你知道君子和小人各为其党吗?”滕元发说:“朝廷中没有朋党,即使是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也能成功;不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高明的君主也很危险。”神宗认为是名言。掌管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议论宰相在朝会时不领班是跋扈,神宗问滕元发这问题,滕元发说:“宰相固然有罪,但认为宰相是跋扈,那我就认为这是欺瞒天理陷害人了。”授任御史中丞。宰相让他儿子担任鼓院长官,谏官们认为不可以这样。神宗说:“鼓院传达事情而已,这对于事情有何妨害。”滕元发说:“假如有人控诉宰相,却让他儿子传达,行吗?”神宗明白了,就取消这个任命。黄河以北的地区发生大地震,朝廷命令滕元发为安抚使。当时城中房屋多数倒塌,官吏和百姓怕被压,都睡在帐篷和茅草屋中,滕元发独自住在房屋下,说:“房子倒下百姓死去,我自己应当和他们同命运。”免除田租,修筑堤坝,纠查贪污残暴的官吏,责罚盗贼,北路因此安定。担任开封府尹。百姓王颖有金钱被邻居家的妇人盗藏,经历几任府尹查问都没有得到公正判决。王颖气愤得成了驼背,拄着手杖到开封府上诉。滕元发一次审问就得到实情,把金子返还给王颖,王颖抛掉手杖抬头道谢,驼背也就消失了。滕元发在神宗面前议论事情,像家人父子一样,说话不加修饰,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心中的想法。神宗知道滕元发忠心诚实,所以事情不论大小,人物不论亲疏,常常都去问他。滕元发随事解答,一点也不避嫌隐瞒。王安石刚想立新法,天下人纷纷议论,王安石怕滕元发有所进言,神宗会听信他,因此借事,让滕元发出任郓州知州,历任齐州、邓州知州,恰逢滕元发妻子的亲族李逢谋逆,有人趁机排挤他,被贬为池州知州,又改为安州知州。流落在外地近十年,还因为以前的过错贬到筠州居住。有人认为他还会复官,滕元发谈笑自若,于是就上奏为自己辩解,神宗看了很怜悯他。哲宗登上皇位,滕元发调任郓州知州。当地供应学生的粮食不足,而百姓中有为争夺公田二十年没定下来的,滕元发说:“学生没有饭吃却把良田供顽民吃饱吗?”于是请求把公田作为学田,于是这场争讼停止。当时淮南、京城东边闹灾荒,滕元发担心流民将要到达,爆发瘟疫。先准备城外作废的军营土地,把富裕户召来,让他们出钱建房屋。滕元发威名流传西北地区,号称著名将帅。河东的十二将,其中有八将担负守备西部边界,分一半人轮休。因年老竭力要求去淮南任职,担任扬州知州,没有到达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 14.D (“含蓄委婉”错误,从诗中来看,“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意思是“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莱草过日子罢了”,这是直接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应是“直抒胸臆”。) 15.①比喻。“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②动静结合。“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③多角度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描写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是从嗅觉的角度;流水打击溪石,叮咚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回环流转的细流,是从视觉的角度。多角度描写展现了宁静清新的环境。 16.(1)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2)老大嫁作商人妇 梦啼妆泪红阑干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7.B(上文是“通过图书这一载体”,所以是先“品味和欣赏”再“捕捉历史”从而“完善认知”。) 18.B(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指自己应当的、不可推卸的事。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推辞,指理应接受。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汗牛充栋:形容书多,不能形容历史资料。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等在长期的外界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发生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走马观花:比喻匆忙、粗略地观察了解。浮光掠影:比喻观察得不细致或印象不深刻。) 19.C(这一句的语病是主语混乱,原句第一句主语是“播出”,第二句是“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邀请数十位明星助阵”的主语应该是《国家宝藏》节目,“演绎”的主语也是《国家宝藏》节目。) 20.(1)“款待”改为“招待”;(2)“歆享”改为“享用”或“畅饮”等;(3)“小女”改为“令爱”;(4)“独占鳌头”改为“蕙质兰心”等;(5)“继承大统”改为“继承家业”。 21.奋力攀登、砥砺前行、打造大国重器,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奋斗。 咬牙攻关、打破垄断、专利领跑世界,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创新。 默默付出、甘做备份、功成不必在我,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无悔牺牲。 (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个句子2分,要求内容合理,表达顺畅) 22.写作导引: 本题与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的作文题型比较接近,意在引导考生思考青年使命与时代的关系。题目材料选取了改革开放40年中的三个时间节点,选择《人民日报》纪念“五四”的社论,截取时代对青年的三个要求。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国家经济发展缓慢,面临着来自各方的严峻挑战。社论《解放思想,走自己的道路》的标题即反映了当时国家对青年的要求。1999年,世纪之交,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期,国际形势复杂,青年受西方思潮影响加大,出国潮涌起。社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反映了当时国家对青年的要求:自我发展要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2014年,改革深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社论《为实现中国梦激发青春力量》反映了国家对青年的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实现共同富裕挥洒青春。 引导语“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时代使命”很好地概括了材料,体现了不同时代需求与青年使命之间变与不变的关系,是对立意和写作方向的引领与限定。考生必须审视时代(国家)需要与青年发展的关系。写作任务“作为时代使命的‘接力者’,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中的“接力者”,其实就是在强调审题时必须关注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出三则材料中体现的“青年使命”的变化。因此,在写作时,必须先对材料进行分析,紧扣材料的变与不变来展开。不能仅仅是回顾百年中国历史大谈中国变化或者仅仅扣住“五四精神”这个词大谈“五四”之重要,也不能只谈青年应怎么做而不谈时代需求。 以下立意可供参考:1.承担使命,直面挑战(强调每个时代的不同使命,突出新时代“接力者”应承担的使命);2.传时代使命,延“五四精神”(写出不同时代的使命之变与不变,然后紧扣不变写新时代“接力者”的所接之共力);3承先辈功业,启后世太平(回顾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青年的使命担当,强调新时代“接力者”今日所接之使命);4.植中华之根,尽青年之责(突出不同时代需求背后,青年使命之根本为“祖国的发展”强调新时代“接力者”的精神动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