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0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 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45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 奴隶制开始崩溃 D. 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诸子百家从不同角度阐发自己的主张,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这些都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故B项错误;奴隶制开始崩溃是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的表现,故C项错误;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此时封建经济还未发展起来,故D项错误。 2.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一个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主张“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 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 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C. 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 D. 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是墨家的节用思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主张有为,道家主张无为,故A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仁爱,故B项正确;儒家主张王道,法家主张霸道,故C项错误;墨家主张非攻,法家主张战功,故D项错误。 3.从宏观历史角度看,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的是 A. 儒家思想 B. 墨家学说 C. 道家学说 D. 法家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的基础是儒家思想中的“仁”,故A项正确;墨家学说主张“非攻”“兼爱”,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不是统治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学说主张无为、法家思想主张法治,这些都不是传统政治和道德的基础,故CD错误。 4.“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 A. 重视礼义教化 B. 强调严刑峻法 C. 提倡上善若水 D. 主张王霸并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说明了礼法并用的思想,即王道和霸道并用,故D项正确;重视礼义教化、 强调严刑峻法均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故AB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上善若水”,故C项错误。 5.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D.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即礼的社会教化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人的自觉意识,故A项错误;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孔子地位,故C项错误。 6.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A. 民贵君轻 B. 三纲五常 C. 天人感应 D. 和谐中庸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指的是三纲五常,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儒家的政治学说,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使儒学具有浓厚的神学性,故C项错误;和谐中庸涉及的是人际关系,故D项错误。 7.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 ②大一统 ③“天人感应” 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限制君主暴政的主张,故①错误;董仲舒在《春秋》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对儒学进行了发展 ,故②③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8.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天人感应”无直接关系,故可排除;“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天,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故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 9.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孝敬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A.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B. 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C. 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 D. 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代“以孝治天下”,对于不孝之人处以重罪,这说明汉代的司法审判渗透了儒家伦理,故B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经济发展,也无法体现道德提升,故C项错误;材料和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10.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下至唐代,虽仍是儒释道三足并峙,而实际上,佛教已成一枝独秀。”“士大夫寻求人生真理,奉为举世为人之最大宗主,与夫最后归宿者,几乎惟禅是主。”这说明 A. 佛教挑战儒家思想的地位 B. 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 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下至唐代,虽仍是儒释道三足并峙,而实际上,佛教已成一枝独秀。”学生容易选B,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佛教挑战儒家思想的地位,而不是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故选A。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背景 11.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故B正确。研究天人关系,属于董仲舒思想,故A排除。认识自然发展规律,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故C排除。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只符合“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1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天人感应”学说 D.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答案】D 【解析】 宋明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是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规范,对人的要求便是封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故选D。AB两项明显错误;C项是董仲舒的理论。 13.《汉书·董仲舒传》中“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 趋向“三教合一” D.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故答案为B。A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与材料不符;CD项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发展中出现的现象。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体系 14.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A.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B. 反对“天人合一” C. 主张格物致知 D. 否定宇宙的存在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王阳明主张我的灵明主宰天地的鬼神,把人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故A正确; “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题干不能看出王阳明反对“天人合一”的主张,故B项错误。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格物致知是指“考察事物,获得知识”,与材料中王阳明的主张不符,故C错误。题干中未体现“否定宇宙的存在”的相关论述,故D错误。 15. 朱熹在将两个孙子的教育托付于弟子后,在信中叮嘱弟子严督二孙“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平时所望于儿孙者不过如此,初不曾说要入太学,取科第也。”王守仁也曾将读书作文称为“枝叶事”,立志才是“植根事”。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家 A. 强调人的修养为首位 B. 明确反对科举制度 C. 强调“发明本心” D. 强调“天理”的决定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立志才是‘植根事’”的信息可知,朱熹、王守仁都特别强调人的修养,人的修养比科举更重要,故A项正确,B项错误;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王守仁的思想 16.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A. 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C. 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可以看出该段材料主张的是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这是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是李贽的观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观点,排除B项;C项是顾炎武的观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 17.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驱动行事。”这表明了 A. 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B. 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C. 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D. 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人有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可以不遵守法律,不承认它有道德约束力,法律和道德都可违反,唯一不能违反的是人的自然本性,反映了智者学派忽视法律和社会道德建设,故选D;“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表明智者学派具有法律观念、承认法律的约束力,ABC错误。 18. 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公民大会:“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这反映了雅典 A. 政治制度体现平等性 B. 公民政治参与程度高 C. 公民间没有政治等级 D. 公民大会具有全民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说明雅典政治制度体现出平等性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公民大会只有公民才可以参加,不是所有人都可参加,排除D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特点 19.下表关于甲乙两人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进行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 论点 论据 甲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对人和人类社会进行研究,都提出了人的重要性 乙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有相似的价值取向 他们同为教育家,都注重对公民的美德教育 A. 二者的论点、论据都正确 B. 二者的论点、论据都不正确 C. 甲的论点错误 D. 乙的论点错误 【答案】D 【解析】 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理性,智者学派强调感性的认识,容易导致个人主义思想,乙中论点错误,结论正确;表格中甲的观点和论点均正确,本题选择D正确。 点睛:区分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但他不属于智者学派。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 20.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是“智慧”的化身。这主要是指他 A. 首先对客观世界进行哲学思考 B. 强调个人利益,创立诡辩学派 C. 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D. 开始了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 【答案】D 【解析】 依据教材相关知识,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意义上成为研究“人”的学问,故选D项。客观世界并不是苏格拉底的研究对象,而是人和人类社会,不选A项。B项所述符合智者学派,不选B项。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的是智者学派,不选C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21.恩格斯说:“意大利是一个典型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这里的“现代世界的曙光”是指 A. 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B. 新航路的开辟 C. 文艺复兴运动 D. 意大利的统一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升起“现代世界的曙光”指的是意大利发生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复兴,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是文艺复兴的背景,故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最早是由葡萄牙、西班牙进行的,故B项错误;意大利的统一运动是在19世纪七十年代,故D项错误。 22. 学者查理·G·诺特在论述某事时说道:“各地发生的变化使人们对最近历史的遗产感到厌恶,有意识的接受理想化的希腊和罗马时代作为改革文学、教育的样板以及所有文化人的理想。”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最近历史的遗产”主要指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 此“意识”的实质是指理性精神 C. 此事件的本质是借鉴古希腊民主和古罗马法制 D. 此事件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有意识的接受理想化的希腊和罗马时代作为改革文学、教育的样板以及所有文化人的理想。”可知是指文艺复兴运动,通过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来表达资产阶级的思想,强调人的现世生活,主张把人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B项;CD项错误。 23.薄伽丘的《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因为它 A.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 讴歌了人性,提倡人类平等 C. 使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 D. 打碎了基督教神权统治枷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记忆。薄伽丘的《十日谈》写于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人的本性,反对教会遏制人性和欲望,所以也被称为“人曲”.A为古希腊的智者运动;C为莎士比亚;D项目的“打碎了”表述不当。 考点 :文艺复兴 点评 :本题紧扣教材,考查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2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A. 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B.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 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D. 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也推动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所以答案选B;宗教改革时候没有创新教派,故A错误;新的宗教观点在改革中没有提出,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使改变信仰方式,不是破除宗教,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的实质和意义:其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改变传统依靠教主信教的模式,提倡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打击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 25.“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马丁·路德这段话旨在 A. 肯定信仰的权威 B. 否定行为的重要性 C. 抨击教皇和教会 D. 强调“道”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可知,马丁·路德认为行为不重要,信仰是非常重要的,因信称义。所以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6.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 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 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答案】C 【解析】 AB两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均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没有否定对上帝的信仰,与题目中的信息不符,排除。题中信息“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倡导理性主义的思想,C项表述正确。D项中的“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题目中信息“他们……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符,故排除。 27. 梁家麟在《基督教会史略》中写道: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以下主张最有助于“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的是( ) A. 先定论 B. 因信称义 C. 王权高于教权 D. 《圣经》至上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考查宗教改革。材料 “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是指人与上帝直接对话,这与马丁•路德主张的宗教改革思想“因信称义”相一致。所以应选B。 28.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 A. 孟德斯鸠 B. 狄德罗 C. 洛克 D. 伏尔泰 【答案】A 【解析】 美国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建构本国的政治框架的,此学说来自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故选A。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主编《百科全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洛克是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主张分权学说;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开明君主制。因此BCD三项均错误。 29.有人认为,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的理论依据是 A. 社会契约论 B. 三权分立 C. 天赋人权 D. 法律至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体现了契约社会的目的,故A项正确;三权分立是立法、司法、行政的相互制约与平衡,体现了反对专制的意图,故B项错误;天赋人权是人的自然权利,和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法律至上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30.“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A. 文艺复兴时代 B. 宗教改革时代 C. 启蒙运动时代 D. 殖民扩张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反映的是启蒙运动,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时代推崇人文,不是理智,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时代反对的是天主教腐朽的统治,推崇“信仰得救”,故B项错误;殖民扩张时代和“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无关,故D项错误。 第Ⅱ卷(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0分,第33题14分,第34题17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 (2)法家学派在战国末期发挥了什么作用? (3)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翟、韩非(李悝、商鞅、吴起)。 (2)奖励耕战、严刑峻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理论基础。 (3)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有利于恢复社会经济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 (4)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更加有利于教化民众,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 【解析】 【详解】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为政以德”“无为而无不为”“兼相爱”“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儒家言论,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材料二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材料三是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材料四是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李悝、商鞅、吴起等。 第(2)问,“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六国等角度分析。 第(3)问,“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有利于恢复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 第(4)问,“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董仲舒对儒家思想改造,更加有利于教化民众,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的角度分析。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 【答案】(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4)宋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但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和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张载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古代文人的“人格”追求。从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看出,古人尤其重视人的精神价值、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在宋以后的历史地位的认识与理解。结合材料“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可知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因而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李贽思想的分析理解。结合材料“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归纳李贽的主要观点。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理学的整体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回答时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对于理学的认识,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理学的影响。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消极的一面,但理学同时强调“气节”,这对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3.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解放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说“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的依据。 (2)从材料二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3)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方式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 【答案】(1)依据: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是对古希腊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的人文精神的继承发展,因此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生”;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要求反教会神学世界观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欧洲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因此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新生”。 (2)原因: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在思想文化领域,局限于社会上层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则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较广泛。 (3)变化: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到以理性为武器直接批判。原因:资本主义发展;近代科学的进步。 【解析】 【详解】第(1)问,“依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复生”指的是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是对古希腊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的人文精神的继承发展;“新生”指的是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要求反教会神学世界观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欧洲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第(2)问,“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阶层和群众基础角度分析。 第(3)问,“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得出: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到以理性为武器直接批判。“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文化上近代科学的进步等角度分析。 34.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思想随时代的发展被人们赋予新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和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和西方不同时期“人文主义”在各自区域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并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答案】(1)中国古代:主张和谐,倡导仁爱;提倡礼治;重视道义,倡导诚信。西方人文复兴时期:尊重人性,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科学实验;追求现实生活需求。 (2)中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西方:推动了科学、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3)不同点:中: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修补。西:描绘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政治构想)。 经济根源:中: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西: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4)国家蓝图: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②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③“三权分立”;④社会契约、主权在民;⑤主张法治。 【解析】 【详解】第(1)问,“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一“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概括得出:主张和谐,倡导仁爱;提倡礼治;重视道义,倡导诚信。依据材料二信息“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和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概括得出:尊重人性,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科学实验;追求现实生活需求等。 第(2)问,“影响”,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影响从社会的和谐发展、良好的道德规范角度分析。西方的影响才能够推动了科学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等角度分析。 第(3)问,“不同点”,依据材料三信息“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概括得出:中国,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修补;西方,描绘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经济根源”,依据材料信息“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西方,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角度分析。 第(4)问,“资产阶级国家蓝图”,依据材料信息“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主张法治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