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A卷)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A卷)试题

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联考 高一历史(A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关于中国早期农业文明的起源,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的论断是“满天星斗”。以下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 B.在我国境内的湖南、江西、浙江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我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高达120吨的稻谷遗存 2.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3. ‎《史记正义》记载:“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与此记载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 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5.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 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 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2.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 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 C. 文化统一 D. 百姓安居 3. 下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 ‎ A.加速了国家分裂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增强了诸侯势力 D.扩大了王国疆域 4.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 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5. 东汉后期,皇权逐渐失去了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礼乐制度破坏 B.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C.以“柔道”治天下 D.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曹丕称帝 东晋建立 北魏统一北方 ‎220年 ‎280年 ‎317年 ‎439年 6. 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A.三国鼎立 B.西晋统一  C.前秦统一北方 D.隋朝建立 7. 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1. 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2. 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① 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4.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时期的疆域比西晋小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5. 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是 ‎①《黄帝内经》 ②《九章算术》 ③《齐民要术》 ④《千金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 唐朝政府改变了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 ‎  A.唐朝国力十分强大 B.唐朝支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  C.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政府的目的在于保卫边疆 2.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份  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 3. 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皇帝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盐铁 度支 户部 4.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明朝 5.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6.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A.建立元朝 B.设置行省 C.统一蒙古 D.开凿运河 7. 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②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③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D.引发党争直接导致北宋衰亡 2. 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其错误的一项是 3. 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 年代 农业税 ‎(万贯)‎ 非农业税 ‎(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 ‎(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 ‎(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 ‎(1077年)‎ ‎2021.3‎ ‎5117. 2‎ ‎28∶72‎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B.北宋时期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 C.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 D.边境榷场贸易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4. 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大量丝织品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1.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最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兼相爱,交相利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 ‎③孙思邈著作《千金方》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3.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4. 以下关于明朝对西藏地区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司 ②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 ‎③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④设置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① 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 ‎② 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患。‎ 5.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内容是 ‎ ‎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6. ‎1553年,一队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澳(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其上岸。1557年,该国商人擅自营建房屋居住,设置官吏管理。侵入中国澳门地区的是 A. 荷兰 B.葡萄牙 C.西班牙 D.沙皇俄国 7. 右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③处的历史事件是 A.赢政创立皇帝制度 ‎ A. 汉武帝设置州刺史 ‎ B.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 C.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1. 某班同学撰写关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性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没有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专制皇权的创立者——周武王》 ‎ B.《隋唐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 C.《元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 ‎ D.《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 ‎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 A.辽东郡 B.伊犁将军 C.军机处 D.台湾府 3.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4.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是 A.抨击君主专制 B.反对礼教 C.提出“致良知” D.注重实学 5. ‎2010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形成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一、 民族意识和国家治理。(共20分)‎ 材料一 ‎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 “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融合与同化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国家形态和民族意识发生的变化。(6分)‎ 图一 材料二 ‎图二 图二 图四 图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发展演变的趋势,并任选一图简述其运作机制。(6分)‎ 材料三 建隆二年(961),(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8分)‎ 二、经济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20分)‎ 材料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 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结合所学分析发展原因。(7分)‎ 坊 材料三 坊:即居民区 市:商业区 瓦肆:娱乐场所 唐朝长安城示意图 北宋东京城示意图 ‎2.依据上图,从布局、功能的角度比较唐宋都城的异同,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8分)‎ 材料四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5分)‎ 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A卷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B D B B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D A D A B C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C C A D A D A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B B B D B D D A 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一、(共20分)‎ 1. 变化: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打破宗族壁垒(或宗法制破坏),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国家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成为华夏民族的不懈追求。(6分)‎ 2. 规律: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2分)‎ 说明:(4分)‎ 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三公之下,设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 西汉:内外朝制度。内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构成,位卑权重,参与决策;外朝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组成,决策权被剥夺,变成执行机构。‎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相互牵制。‎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有“票拟权”,最终裁定取决于皇帝“批红”。‎ 3. 述:宋初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 政治上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经济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大部分上缴中央;军事上将地方精兵编入中央禁军,定期换防。(4分)‎ 评:利:削弱地方权力,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 弊:官僚队伍日益庞大,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逐渐产生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4分)‎ 二、(共20分)‎ ‎1.成就:‎ 土地大量开垦,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纺织、造纸、陶瓷、冶铸、造船等手工业发展;商业城市发展。(3分)‎ ‎ 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南方相对和平;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的修建。(4分)‎ 2. 同:都依水而建;布局体现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2分)‎ ‎ 异:唐长安城整齐划一,体现人力规划,坊市分离;北宋东京城突破坊市界限,市场沿河而兴,商业区不规则,出现娱乐场所。(4分)‎ ‎ 认识:唐宋都城功能与布局的变化,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2分)‎ ‎3.变化:清政府从实行海禁政策到开放四处口岸,再到允许开放广州一口通商。(3分)‎ 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