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21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山西省太原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山西省太原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每空1.5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Na+ B.载体蛋白、抗体、激素、水 C.纤维蛋白原、Ca2+、呼吸酶、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细胞液都是体液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pH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 C.O2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D.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的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膳食中蛋白质不足导致营养不良会使A液渗透压升高 C.正常情况下C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A液 D.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发生在C液中 4.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D.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5.2016年8月7日,我国选手张梦雪在巴西里约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为中国队赢得首金.张梦雪平时训练刻苦,手掌经常磨出“水泡”,若要水泡自然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6.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7.对于稳态及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哪几项( ) ①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③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 ④人体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 ⑤细胞内外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8.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以维持血浆pH恒定不变 B.细胞内外的Na+、K+呈不平衡分布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9.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年龄、性别不相同的人,体温不同;同一个人在一天内体温相同 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0.奥运健儿在参加10 000米长跑比赛时,因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导致机体内供氧不足,此时其血浆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11.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13.如图为两个神经细胞间相互联系的结构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③中的内含物以胞吐的形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B.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结构②上的特定受体有关 C.若在X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结构①和②实现相同的信号转换 D.结构①和②之间充满组织液,说明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 1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树突膜上可能含有递质的受体,受体具有识别功能 B.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C.反射弧中的突触数量越多,反射完成的越快 D.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 15.图1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2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内表示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 B.图1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e点 C.图2轴突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传递信息 16.如图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电流表的两电极均置于细胞膜外侧,X、Y为实验位点(Y为两电极中点),Z为突触间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效应器,发生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 B.Z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其内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刺激X点或Y点时电流表指针均不偏转 D.刺激X或Y点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反射 17.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种子内的比值,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B.神经纤维膜内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C.人体细胞内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D.叶绿体中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高 18.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20.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外流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兴奋部位的局部电流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D.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双向传导 21.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22.如图为在寒冷条件下某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c表示甲状腺 B.血液中激素③水平升高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激素②水平下降会引起激素③分泌减少 C.激素③可运输至全身各处并选择性的作用于少数几种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D.幼年时激素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但智力正常 23.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升高与多种激素有关.用不同激素处理生理状况相同的3组健康小鼠(每种激素在不同组别的剂量相同),分别测定处理前、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如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血糖浓度(g/L) 处理前 处理后 30min 60min 90min 120min 甲 胰高血糖素 1.00 1.28 1.20 1.10 1.10 乙 激素X 1.00 1.02 1.00 1.05 1.01 丙 胰高血糖素+激素X 1.00 1.52 1.60 1.56 1.50 A.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处理 B.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激素X可升高血糖,同时也促进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D.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24.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25.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是一种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下图中,甲、乙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丙、丁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图示体液调节,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B.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②属于传出神经 C.若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人体性腺所分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应为丙 26.内环境的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内细胞代谢活动不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B.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不受神经调节 27.如图表示一个健康人饭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进食后1h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 B.进食后,肌细胞等对糖的摄取和储存速率将会加快 C.进食2h后血糖趋于稳定,调节血糖的激素停止分泌 D.胰岛素在发挥作用后不改变,可长时间持续起作用 28.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②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⑥ 29.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30.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3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组织液、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内环境 B.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理化性质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C.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蔗糖、神经递质等 D.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3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D.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只须通过肺泡壁即可完成 34.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35.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如图为两个神经元之间局部结构的放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内信息交流的功能 C.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具通透性造成K+内流 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导致Cl﹣通道的开启 36.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 (○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 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37.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与反应时间关系(简图如下),除去突触小泡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两处分别为感应测量点.测得不同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是( ) Ach(mmol•L﹣1) ③处感受到信号时间(ms) ④处感受到信号时间(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0.4 5.00 5.24 A.图中⑤、⑥和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 B.实验结果说明高浓度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C.实验结果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可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D.刺激②点,在④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38.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 ) 分泌细胞分泌物靶细胞. 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 39.关于人体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②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将糖原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不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④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的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0.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a表示血糖的消耗速率,曲线b表示血糖的补充速率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 41.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在“[]”中写数字,在“”上写名称.4表示细胞,1、2、3表示三种细胞外液,A、B表示液体流动方向.) (1)图中4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 (用数字和箭头表示).3与2相比,成分中明显少的物质是 . (2)1﹣4中,CO2浓度最高的是[ ],2与3进行物质交换需经过的结构是 ,1的来源是[ ]. (3)过度疲劳时,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导致[ ]渗透压升高,可能出现 现象. (4)若此图表示胰腺局部组织,则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胰高血糖素含量会 . 42.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填字母),由 组成.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 (填字母).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 (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 (协助扩散/主动转运).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4)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 控制. (5)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 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则图4的指针有何变化? (向左/向右/不变).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 区段的变化. 43.如图1表示膝跳反射弧,当敲击韧带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才能完成小腿前踢动作.图2为图1中结构E的放大,请据图回答: (1)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 个神经元构成,效应器为 . (2)图中完成整个反射过程中,⑥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 (3)完成图示反射时,突触E、F释放的神经递质性质 (填“相同”、“不同”或“不完全相同”) (4)图2所示生理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 功能. 44.如图1为正常成人血液中X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如图2为机体血糖调节过程图,其中m、n为相关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a→b时段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与之相关的 (激素)和 (激素)分泌减少,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着 调节和 调节机制.临床上用于治疗某些甲状腺激素缺乏疾病时,患者是否可以通过口服相关药物达到治疗目的? (2)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当细胞外液渗透压 (填“升高”或“降低)时,c→d时段该激素分泌增加,则肾小管和集合管 增强,最终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3)图2中的n由胰腺中的 合成和分泌.m和n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为 关系.若组织细胞表面缺乏胰岛素受体,则组织细胞将 (填“加快”或“减缓)摄取血糖. 2016-2017学年山西省太原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每空1.5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Na+ B.载体蛋白、抗体、激素、水 C.纤维蛋白原、Ca2+、呼吸酶、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呼吸酶存在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细胞液都是体液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pH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 C.O2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D.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的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液不是,细胞液是液泡内的液体,A错误;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组成内环境的成分和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相对稳定,B错误; C、O2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C错误; D、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的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故选:D. 3.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膳食中蛋白质不足导致营养不良会使A液渗透压升高 C.正常情况下C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A液 D.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发生在C液中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毛细淋巴管壁,③是组织细胞. 【解答】解:A、结构①是毛细血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而结构②是毛细淋巴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A错误; 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B错误; C、细胞呼吸产生CO2通过组织液扩散到血浆中,随血液循环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其运输方式属于自由扩散,因此组织液中的二氧化碳高于血浆,C正确; D、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是在C液中氧化分解,D错误. 故选:C. 4.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D.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A、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C正确; D、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正确. 故选:A. 5.2016年8月7日,我国选手张梦雪在巴西里约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为中国队赢得首金.张梦雪平时训练刻苦,手掌经常磨出“水泡”,若要水泡自然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解答】解: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故选:D. 6.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故选:C. 7.对于稳态及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哪几项( ) ①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③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 ④人体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 ⑤细胞内外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大部分是蛋白类,而性激素是类固醇.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解答】解:①激素通过体液传送可以运输到全身各处,即可以运输到靶器官、靶细胞之外的其他器官或者细胞,错误; 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正确; ③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错误; ④人体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正确; ⑤细胞内外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正确. 故选:D. 8.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以维持血浆pH恒定不变 B.细胞内外的Na+、K+呈不平衡分布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血浆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以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A错误; B、细胞内外的Na+、K+呈不平衡分布,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K+呈主要分布在细胞内,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正确;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D正确. 故选:A. 9.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年龄、性别不相同的人,体温不同;同一个人在一天内体温相同 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A错误;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正确; C、年龄、性别不相同的人,体温不同;同一个人在一天内体温也不相同,C错误; 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错误. 故选:B. 10.奥运健儿在参加10 000米长跑比赛时,因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导致机体内供氧不足,此时其血浆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解答】解: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故选:B. 11.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分析“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必须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进行分析. 【解答】解:①小腿抽筋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①符合题意;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②不符合题意; ③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③符合题意; ④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④符合题意. 故选:B. 12.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解答】解:A、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图甲所示两电极都在膜外,所以电流表测得的为零电位,A错误; B、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所以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a→b,B错误; C、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都是Na+内流和Na+外流造成的,D错误. 故选C. 13.如图为两个神经细胞间相互联系的结构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③中的内含物以胞吐的形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B.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结构②上的特定受体有关 C.若在X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结构①和②实现相同的信号转换 D.结构①和②之间充满组织液,说明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分析图示,表示两个神经细胞间相互联系的结构图,即突触的结构图,其中①表示突触前膜,②表示突触后膜,③表示突触小泡.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兴奋通过突触结构时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A、③突触小泡中的内含物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大量能量,A正确; B、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结构②突触后膜上的特定受体有关,B正确; C、若在X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结构①突触前膜处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结构②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D、结构①突触前膜和②突触后膜之间充满组织液,说明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D正确. 故选:C. 1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树突膜上可能含有递质的受体,受体具有识别功能 B.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C.反射弧中的突触数量越多,反射完成的越快 D.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和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而兴奋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的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一致),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处要通过体液运输,因此其速度较慢. 【解答】解:A、突触可分轴突一树突型和轴突一细胞体型等,所以树突膜可以充当突触后膜,其上有受体,具有识别功能,A正确; B、兴奋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的相反,B正确; C、反射弧中的突触数量越多,突触处延搁的时间越长,反射完成的越慢,C错误; D、静息状态时,若神经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会导致膜外Na+内流,缩小膜内外的电位差,D正确. 故选:C. 15.图1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2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内表示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 B.图1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e点 C.图2轴突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传递信息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⑥是轴突末梢,⑦是线粒体,⑧是突触小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图1中③内有3个完整突触结构,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A错误;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图1中刺激d点,兴奋只能传导(递)至c和e点,不能传递到b和a点,B正确; C、图2中⑧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之兴奋或抑制,所以突触小体中的信号传导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没有进入突触后膜,D错误. 故选:B. 16.如图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电流表的两电极均置于细胞膜外侧,X、Y为实验位点(Y为两电极中点),Z为突触间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效应器,发生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 B.Z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其内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刺激X点或Y点时电流表指针均不偏转 D.刺激X或Y点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反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效应器,B表示感受器,C表示神经中枢.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解答】解:A、据图分析,图中B为感受器,A错误; B、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B正确; C、刺激X点在传出神经上,兴奋不会传向传入神经,刺激Y点位于同一神经纤维的两电极的中点,兴奋产生后同时达到两电极,所以刺激X点或Y点时电流表指针均不偏转,C正确; D、反射的产生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刺激X或Y点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A. 17.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种子内的比值,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B.神经纤维膜内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C.人体细胞内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D.叶绿体中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高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首先导致光反应中[H]和ATP的含量变化,进而影响暗反应过程; 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首先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首先导致三碳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含量变化. 【解答】解:A、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含量多,细胞内的比值,比休眠时高,A正确; B、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维持主要是由于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Na+内流,所以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B错误; C、人体细胞在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其场所为线粒体,故同细胞质基质相比,线粒体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以人体细胞内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低,C错误; D、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首先发生CO2的固定,即CO2与C5化合物结合生成C3,随后在光反应产生的ATP提供能量的前提下,C3被光反应的产物[H]还原,所以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的高,D正确. 故选:BC. 18.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要验证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须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须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观察效应器,观察效应器的反应,得出结论. 【解答】 解: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A点与效应器之间不需要经过突触传导,所以刺激A点,都会引起肌肉收缩,与药物无关.而B点到效应器之间必须经过突触传导,将药物放在C点(突触间隙),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而将药物放在A点(神经纤维),则不影响B点到效应器的传导,说明此药物“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A. 19.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此题考查了小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语无伦次与大脑的语言中枢有关. ②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③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所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是大脑、走路不稳小脑调节、呼吸急促是脑干. 故选:D. 20.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外流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兴奋部位的局部电流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D.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双向传导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产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的,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兴奋经过突触处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解答】解:A、静息电位时钾离子的外流,电位分布是外正内负,A错误; B、兴奋部位的局部电流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正确;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C错误; D、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D错误. 故选:B. 21.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中A为兴奋部位,而B和C为非兴奋部分.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兴奋部位是A,A错误; B、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正确; C、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C、A→B,C错误; 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错误. 故选:B. 22.如图为在寒冷条件下某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c表示甲状腺 B.血液中激素③水平升高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激素②水平下降会引起激素③分泌减少 C.激素③可运输至全身各处并选择性的作用于少数几种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D.幼年时激素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但智力正常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A错误; B、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血液中激素③水平升高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激素②水平下降会引起激素③分泌减少,B正确; C、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可运输至全身各处,并作用全身细胞,C错误; D、幼体时③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D错误. 故选:B. 23.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升高与多种激素有关.用不同激素处理生理状况相同的3组健康小鼠(每种激素在不同组别的剂量相同),分别测定处理前、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如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血糖浓度(g/L) 处理前 处理后 30min 60min 90min 120min 甲 胰高血糖素 1.00 1.28 1.20 1.10 1.10 乙 激素X 1.00 1.02 1.00 1.05 1.01 丙 胰高血糖素+激素X 1.00 1.52 1.60 1.56 1.50 A.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处理 B.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激素X可升高血糖,同时也促进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D.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表格: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因变量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通过表格中的甲组数据可以看出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血糖,丙组:胰高血糖素+激素X,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乙组单独的激素X作用,不能升高血糖,可见激素X的作用是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使血糖水平升高,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水平; 【解答】解:A、由表格中的实验处理可以看出;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A正确; B、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和实验后作对照,B正确; C、通过表格中的甲组数据可以看出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血糖,丙组:胰高血糖素+激素X,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乙组单独的激素X作用,不能升高血糖,可见激素X的作用是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使血糖水平升高,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水平,C错误; D、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葡萄糖试纸或斐林试剂,D正确. 故选:C. 24.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当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出现高血糖,当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时,糖就从肾脏排出而出现糖尿,A正确; B、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胰岛素,而不是由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B错误;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C错误; D、胰岛细胞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两者是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D错误. 故选:A. 25.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是一种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下图中,甲、乙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丙、丁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图示体液调节,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B.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②属于传出神经 C.若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人体性腺所分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应为丙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由图可知,甲表示细胞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乙表示细胞分泌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丙表示识别信息分子的受体位于膜上. 【解答】解:A、若甲图示体液调节,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的物质为激素,分泌的细胞器不一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如性激素只与内质网有关,A错误; B、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即为效应器,则②属于传出神经,B正确; C、若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甲状腺激素等,C错误; D、人体性腺所分泌的信号分子性激素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应为作用与细胞内的受体,D错误. 故选:B. 26.内环境的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内细胞代谢活动不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B.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不受神经调节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 B、在37℃时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错误; D、血糖的调节途径有两条: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进而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二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D错误. 故选:B. 27.如图表示一个健康人饭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进食后1h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 B.进食后,肌细胞等对糖的摄取和储存速率将会加快 C.进食2h后血糖趋于稳定,调节血糖的激素停止分泌 D.胰岛素在发挥作用后不改变,可长时间持续起作用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进食后1h内,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故A错误. B、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肌细胞等对糖的摄取和储存速率加快,进而降低血糖;故B正确. C、进食2h后血糖趋于稳定,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使得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故C错误. D、胰岛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相关酶分解失去活性;故D错误. 故选B. 28.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②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⑥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的总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能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内的反应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解答】解: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①正确;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②错误;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发生在组织液内,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④错误;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⑤错误; ⑥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体液,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⑥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⑥中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①③⑥. 故选:D. 29.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正确; B、人维持稳态的条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 C、人体稳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时,人体通过调节,内环境仍然保持稳定,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大时,超出了调节能力,稳态遭到破坏,代谢会发生紊乱,C错误; D、人到高原地区后,由于空气稀薄,供氧不足,故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D正确. 故选:C. 30.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考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解答】解:A、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 B、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 D、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C. 3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组织液、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内环境 B.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理化性质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C.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蔗糖、神经递质等 D.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是人体细胞赖以生活的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参与内环境组成的是血浆,不是血液,A错误; B、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B错误; C、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不存在人体内环境中,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 D、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 3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是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使突触后膜恢复静息状态,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该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 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正确; C、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没有关系,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不是使神经元持抑制的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错误. 故选:B. 3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D.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只须通过肺泡壁即可完成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Ⅱ是消化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皮肤. 【解答】解:A、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 B、消化道内的葡萄糖由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浆中,不进入淋巴,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Ⅲ是泌尿系统,其中②是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Ⅳ是指皮肤,C正确; D、内环境与Ⅰ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错误. 故选:C. 34.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干说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又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 【解答】解:A、根据题干“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说明神经纤维处相当于突触前膜,肌肉处相当于突触后膜,在突触前膜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故A正确; B、刺激①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双向传导,因此肌肉可以收缩,电流可以发生偏转,故B正确; C、刺激②处,肌肉收缩,但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产生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反向传导,则电流计不会有变化,故C错误; D、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35.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如图为两个神经元之间局部结构的放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内信息交流的功能 C.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具通透性造成K+内流 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导致Cl﹣通道的开启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以抑制膜内变为正电,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解答】解: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以抑制膜内变为正电,不能使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错误; B、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 C、静息状态时是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具通透性造成K+外流所致,C错误; 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导致Cl﹣通道的开启,D正确. 故选:D. 36.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 (○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 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且同时到达a和c处;当兴奋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据此答题. 【解答】解:(1)在b点刺激时,兴奋同时到达a和c处,因此A1不偏转;当兴奋继续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因此A2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 (2)在f点刺激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因此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向右偏转). 故选:D. 37.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与反应时间关系(简图如下),除去突触小泡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两处分别为感应测量点.测得不同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是( ) Ach(mmol•L﹣1) ③处感受到信号时间(ms) ④处感受到信号时间(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0.4 5.00 5.24 A.图中⑤、⑥和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 B.实验结果说明高浓度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C.实验结果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可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D.刺激②点,在④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突触结构和兴奋的传导,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不包括突触小泡,没有⑤,A错误; B、表中数据说明Ach的浓度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没有影响,B错误; 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促进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C正确; D、刺激②点,在④处能测到电位变化,刺激④,在②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错误. 故选:C. 38.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 ) 分泌细胞分泌物靶细胞. 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不同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和引起的生理效应,根据题图和选项内容梳理相关的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解: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原因是因为靶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A错误;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为肝脏细胞,B错误;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分泌物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所以靶细胞可能是垂体,C正确;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分泌物可以是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靶细胞是性腺细胞,D错误. 故选:C. 39.关于人体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②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将糖原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不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④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的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也是唯一一个能降血糖的激素,它的功能是:促进血糖进入肝脏合成肝糖原;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等组织细胞变成脂肪.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 【解答】解: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①正确; ②胰岛素能促进氧化分解供能,合成肝糖原,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类物质,②错误; ③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③错误; ④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的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④正确. 所以①④正确. 故选:C. 40.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a表示血糖的消耗速率,曲线b表示血糖的补充速率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生物实验中经常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验鼠是健康的,并能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达到稳态.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包括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和体外注射剂量两部分;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横坐标从左到右,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说明血糖浓度从高到低,血糖的补充速率逐渐下降和血糖的消耗速率升高也加以印证. 随着胰岛素含量增加,血糖含量下降,所以a曲线为血糖补充速率、b曲线为血糖消耗速率. 【解答】解:A、随着胰岛素含量增加,血糖含量下降,所以a曲线为血糖补充速率、b曲线为血糖消耗速率,A错误; 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元和肌糖元的速度加快,B正确;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 41.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在“[]”中写数字,在“”上写名称.4表示细胞,1、2、3表示三种细胞外液,A、B表示液体流动方向.) (1)图中4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3 ],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 2→3→4 (用数字和箭头表示).3与2相比,成分中明显少的物质是 蛋白质 . (2)1﹣4中,CO2浓度最高的是[ 4 ],2与3进行物质交换需经过的结构是 毛细血管壁 ,1的来源是[ 3 ]. (3)过度疲劳时,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导致[ 3 ]渗透压升高,可能出现 组织水肿 现象. (4)若此图表示胰腺局部组织,则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胰高血糖素含量会 增加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1是淋巴,2 是血浆,3是组织液,4是组织细胞,A是静脉端,B是动脉端. 【解答】解:(1)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首先要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再进入组织细胞;与血浆相比,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含量较少. (2)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产生,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组织细胞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因此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血浆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穿过毛细血管壁;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3)过度疲劳时,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量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4)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减低,机体会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使血糖升高. 故答案为: (1)3 组织液 2→3→4 蛋白质 (2)4 毛细血管壁 3 (3)3 组织水肿(水肿) (4)增加 42.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B (填字母),由 运动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 组成.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 a、b、c (填字母).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 h (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 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主动转运).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4)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 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 控制. (5)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 AB 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则图4的指针有何变化? 向左 (向左/向右/不变).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 BC 区段的变化.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反射弧结构,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3中g和i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1)根据图1中突触结构可以判断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稍及它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 (2)静息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膜电位,所以图3中的g、i表示未兴奋部位;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所以h表示兴奋部位. (3)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4)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5)①图4测得为静息电位,相当于图5的AB段,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发生一次动作电位,电表会向左偏转. ②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引起BC段的变化. 故答案为: (1)B 运动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 a、b、c (2)h 协助扩散 (3)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 (5)①AB 向左 ②BC 43.如图1表示膝跳反射弧,当敲击韧带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才能完成小腿前踢动作.图2为图1中结构E的放大,请据图回答: (1)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 4 个神经元构成,效应器为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伸肌、屈肌 . (2)图中完成整个反射过程中,⑥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保持正电位 . (3)完成图示反射时,突触E、F释放的神经递质性质 不同 (填“相同”、“不同”或“不完全相同”) (4)图2所示生理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功能.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图1:A为传入神经,BC为传出神经,EGF为突触,图2:①为突触小泡,②为突触前膜,③为突触间隙,④为突触后膜,⑤为特异性受体. 【解答】解:(1)图中为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4个神经元构成,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伸肌、屈肌. (2)膝跳反射弧中,当敲击韧带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才能完成小腿前踢动作,⑥处连接的效应器为屈肌,故⑥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保持正电位. (3)完成图示反射时,突触E、F连接的是不同的神经元,故释放的神经递质性质不同.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前膜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故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 故答案为: (1)4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伸肌、屈肌 (2)保持正电位 (3)不同 (4)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44.如图1为正常成人血液中X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如图2为机体血糖调节过程图,其中m、n为相关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a→b时段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与之相关的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激素)和 促甲状腺激素 (激素)分泌减少,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着 分级 调节和 反馈调节 调节机制.临床上用于治疗某些甲状腺激素缺乏疾病时,患者是否可以通过口服相关药物达到治疗目的? 是 (2)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当细胞外液渗透压 升高 (填“升高”或“降低)时,c→d时段该激素分泌增加,则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的重吸收 增强,最终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3)图2中的n由胰腺中的 胰岛B细胞 合成和分泌.m和n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为 拮抗 关系.若组织细胞表面缺乏胰岛素受体,则组织细胞将 减缓 (填“加快”或“减缓)摄取血糖.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和反馈调节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2、水盐平衡调节 【解答】解:(1)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根据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特点,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以降低甲状腺激索的含量,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特点是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不是蛋白质类激素,临床上可以通过口服用于治疗某些甲状腺激素缺乏疾病. (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此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即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3)据图分析,物质n可以降低血糖,可推知n为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m具有升血糖的功效,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为拮抗关系.若组织细胞表面缺乏胰岛素受体,组织细胞不能接受胰岛素的作用,则组织细胞将减缓摄取血糖.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分级 反馈调节 是(或可以) (2)升高 对水的重吸收 (3)胰岛B细胞 拮抗 减缓 2016年12月27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