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青岛二中2017级高三10月检测 高三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 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 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 ‎2.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 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 ‎3. 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 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C ‎【解析】‎ 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分析表格信息。表格中历代王朝的地方政区都存在“县”,而“州”“路”“省”等多有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高层政区”,到了隋唐及其以后则属于“统县政区”甚至属在清朝沦为“县级政区”,B项不符合题意。从表中信息得不出政区层级的调整是否促进了地方自主性的结论,事实上古代中国历代最高统治者处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这一目的,通过调整政区层级使地方越来越服从于中央,地方越来越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C符合题意。表格中反映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二、三级,D项不符合题意。‎ ‎4.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 ‎5. 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认为,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 农村不受中央控制 B. 农村实行村民自治 C. 农村管理注重血缘关系 D. 农民有较大的自主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格外强调所谓的集权在县以下便达不到了,这是中国宗法制的影响。在宗法制下,血缘关系成为约束行为的一种手段,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中央集权制度的要求;B选项是现代的民主制度;D选项说法错误,当时农民没有自治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 ‎6.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每年一次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兼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为完善。所以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7.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题干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D。‎ 点睛:D是误选项。很多学生认为“汉代由15个郡扩大到108个郡”,事实上是“把这15郡分成了108个郡。”,郡越分越小,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弱。‎ ‎8. 《礼记·坊记》中说:“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司马光在《涑水家书议》中说:“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材料反映了 A. 家庭伦理关系中鲜明的尊卑等级观念 B. 政治隶属关系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影响 C. 家庭收支情况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D. 俸禄和田宅收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答案】A ‎【解析】‎ 材料“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体现了家庭中的尊卑关系及对长者的尊重。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B与题意无关;C只是表象;D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 ‎9.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A.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信息“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可知,公民操纵的公民大会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故B正确;“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说明希腊小城邦是由政治自主权的,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希腊的统一诉求,故C错误;雅典公民大会是公民直接参政的场所,代表的是民意,故D项本身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公民大会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雅典民主政治 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但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具有明显的弊端,本题就是体现出雅典直接民主下决策的随意性。‎ ‎10.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 城邦公民的平等 B. 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 共同的宗教信仰 D. 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故A项是正确的;材料中反映城邦对战士的死后的一种礼遇,没有体现出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信仰问题,排除C。不写明家世体现了要否定家族和血缘在城邦中的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平等 ‎11.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 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 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 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 以社会平等首要目标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等,体现的是以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D选项符合题意。美国也采用了民主共和政体,无法体现法国革命的特色,A选项排除。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美国也是暴力革命,B选项排除。法国大革命后曾出现多次封建王朝复辟,C选项排除。‎ ‎12.1937年,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连任美国总统。他乘胜而进,提出改组法院以便在最高法院增加自己的同盟军,但令人意外的是超过50%的人民表示反对。这主要体现了美国宪法的哪一原则 A. 联邦制原则 B. 人民主权原则 C. 三权分立原则 D. 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C ‎【解析】‎ 美国总统在试图以行政权干涉司法权时遭到人民反对,未涉及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人民主权原则指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来源于人民,终属于人民,与材料观点无关,故B项错误;三权分立原则规定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故C项正确;材料观点没有涉及自由平等的内容,故D项错误。‎ ‎13. 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以下结论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没有法国的启蒙运动,就不会有法国大革命 B. 德意志帝国建筑材料是煤和铁,而不是铁和血 C. 巴黎公社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产儿 D. (美国)内战的主要争端是主权与自由,双方寸步不让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指的是经济因素,所以题干中恩格斯的观点其实质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是生产力的进步。没有法国的启蒙运动,就不会有法国大革命,是从思想方面分析其原因,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建筑材料是煤和铁, 煤、铁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代表,故B项正确;巴黎公社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产儿是从思想方面分析其原因,故C项错误; (美国)内战的主要争端是主权与自由是从政治方面分析其原因,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4. 巴黎公社曾经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来经营。这一做法( )‎ A. 开经济国有化政策的先河 B. 是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尝试 C. 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 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继承 ‎【答案】C ‎【解析】‎ 选C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来经营,这体现了马克思阶级斗争的观点,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故C项正确;A项错误,在巴黎公社之前就有提倡经济国有化政策的;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领域的不是政权方面的;D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与巴黎公社的措施无关。‎ 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巴黎公社·措施 ‎15.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 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 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C. 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 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答案】A ‎【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足以证明传统的“理藩”理念是依然存在的,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谕旨”二字,一方面要认识到清政府已经具备了近代外交的理念,但是传统“理藩”理念却是依然存在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而非其他的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外交•晚晴外交•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16. 针对某条约的某条款,大学士桂良认为:“夷人最怕花钱,任其自备资斧;又畏风尘,驻之(北京)无益,必将自去。”此事发生在 A.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C ‎【解析】‎ 鸦片战争涉及的条约中没有“夷人”“驻京”的条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有“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的条款,桂良为了说服皇帝接受该条款,想当然地编造说夷使一旦驻节北京或将不欲久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马关条约》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辛丑条约》都没有“夷人”“驻京”的条款。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17.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 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 D.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现代化即近代化,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故选B;清末新政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不是最能体现现代化趋势的事件,排除A;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无法体现现代化趋势,排除C;义和团运动排斥外来文化,不利于近代化,排除D。‎ ‎【点睛】‎ ‎18.“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 A. 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B. 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C. 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D. 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乡村纺织”“以织助耕”“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乡村纺织”“以织助耕”“所出布匹,日以万计”,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9. “(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上述现象有利于( )‎ A. 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B.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 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D. 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土地兼并,少数地主坐拥良田,安然食租税;同时,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或租地成佃农,或成自由劳动力为他计而谋生。地主的租佃剥削收入丰富,会促使更多的人将财富投入到买地上。地主与佃农关系和谐,租佃制会更发达。即体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其余ABC三项的表述不是题干材料核心意思的准确体现,排除ABC。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租佃关系的发展 ‎20. 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贸易。1774年,伦敦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就达52家。中英贸易出现盛况,说明 A.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清朝海禁政策破产 C. 全球商路畅通无阻 D. 英国重视对华贸易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A错误;清代的时候依然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直到鸦片战争,故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符合题意,材料“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贸易。1774年,伦敦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就达52家”揭示了这一点。所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代中英贸易 ‎21.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 手工工厂普遍建立起来 B. 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C. 手工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D. 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的题眼在:收蚕、洪煮。缫丝这些流程产生了分工。手工工厂建立不是本题强调的重点内容,且“普遍”表述绝对,选项A排除;本题主旨是手工业,未涉及农业生产地位的问题,故排除选项B;纺织业产生了分工,这就说明了手工业实现了专业化的生产,故选项C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选项D排除;‎ ‎22.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知,纸币(    )‎ A. 产生时就注重其“防伪”功能 B. 容易导致封建王朝通货膨胀 C. 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得货币 D. 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答案】A ‎【解析】‎ ‎“交子”是指两张劵合得起来就交钱,说明交子具有一定防伪功能,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纸币的产生和防伪问题,没有涉及通货膨胀,排除B;中国古代金属货币一直是主要货币,排除C;纸币的出现源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非封建政权的推动力,排除D。故选A。‎ ‎2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 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B. 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C. 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D. 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三人的主张是关于按能选官都没有涉及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的途径,故B项错误;从“举贤才” “因能授官”“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都是按才能选官,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按才能选官没有涉及选官对象已经向百姓普及,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做题关键要紧紧结合材料,注意:选项表述正确,并不一定是正确答案,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抓住“举贤才”“因能授官”“有能则举之”是关键信息即可。‎ ‎24.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黄宗羲、唐甄们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并没有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制度,本质上属于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选C;早期启蒙思想带有民主色彩,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排除A;早期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不能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5.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两种思想 A. 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B. 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 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 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可以看出这两种思想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故答案为A项。理学曾被奉为官方哲学,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张载的思想不能体现,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题,共 50 分。‎ ‎26. 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材料二 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 ‎(2)区别: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 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 ‎(3)原因:日本侵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原因,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政治方面”可从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经济方面”可从小农经济的影响这一角度思考作答;“思想方面”可从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主要区别”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朕即国家”、材料二中的信息“国事决于公论”即可得出“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的结论;第二小问“时代意义”可从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等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全民族抗战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三的出处“抗战”、“1937年10月”及材料三中的信息“敌顽攻进来”、“全面抗御、同仇敌忾”、“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即可得出“日本侵华导致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的结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全民族的抗战;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影响 ‎27.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人用祭孔活动对其表达敬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 材料二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亲自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公元29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公元59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材料三据新华网报道,2005年是孔子2556岁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了“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 曲阜是祭孔的主会场。‎9月28日8时,万仞宫墙城门徐徐打开,浩浩荡荡的祭孔队伍沿孔庙中轴线,徐徐前行,来到大成殿前参加公祭及传统祭祀活动。世界各地的30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CCTV以特别节目的形式,用3个小时的宏大篇幅向全球直播。‎ ‎(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每一领域填入一项即可)。‎ 领域 信息 政治现象 经济现象 文化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历次祭孔活动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如此祭孔的原因。‎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祭孔活动有哪些继承和创新?这对儒学发展有何益处?‎ ‎【答案】‎ 领域 信息 政治现象 诸侯强大(祭孔);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崛起 经济现象 衣冠车琴的生产;建造房屋 文化现象 儒学产生;祭祀文化流行;制作使用书册 ‎(2)特点: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学校祭孔。原因:政治上,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需要精神支柱;思想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更受到尊崇;教育上,各级学校的建立,崇尚孔子的教育实践。‎ ‎(3)继承:沿袭传统祭孔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奖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创新:由中国地方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共同主办;世界各地的孔庙、文庙纪念地等的共同参与;CCTV向全球直播活动实况。‎ 益处:有利于儒学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利于儒学走向世界,开展全球性研究与普及。‎ ‎【解析】‎ ‎(1)依据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填写即可。‎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从皇帝亲自祭孔回答;第二小问从政治、思想以及教育等思考回答。‎ ‎ (3)第一小问从沿袭传统祭祀方式回答;第二小问从国际组织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三小问从儒学思想走向世界角度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