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1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常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选考)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常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选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在伦理道德领域见长,而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哲学领域。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儒道两家 A. 互相吸纳融合 B. 具有优劣之分 C. 展开思想争鸣 D. 具有不同传统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冯友兰先生认为,儒家在伦理道德领域见长,道家思想在哲学领域具有优势,这表明儒道两家具有不同的传统,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道两家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并未体现两家相互吸纳融合;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儒道两家在不同的领域拥有优势和特长,并未体现优劣之分;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儒道两家展开思想争鸣。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春秋》这种“记事”特点表明孔子 A. 注重对人物的客观评价 B. 表达对传统礼乐秩序的维护 C. 默认当时时代的变迁 D. 寄予对君主专制的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可见周天子实力下降,但是孔子却用“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来为周天子掩饰,表明孔子对传统礼乐秩序的维护,选项B正确;孔子的评价并不客观,选项A排除;孔子想要恢复传统礼乐秩序,这说明其不认可当时的社会变迁,选项C排除;孔子并不主张君主专制制度,选项D排除。 3.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 儒家吏治观 法家吏治观 贤者居位:德治 强者为王:刑治 从道不从君 君主至上 “出于公心”的荐贤制 形式主义的考试制 “内举不避亲” 厉行回避制 主信忠臣 以私制私,设事防事 A. 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 B. 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 C. 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D. 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与法基于对人性(善与恶)的认识不同,从而吏治观的内容不同,但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儒家主张“出于公心”的举荐制,“内举不避亲”。法家主张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厉行回避制。两者奉行不同的选官标准;B选项错误,儒家吏治的根本目的也是维护君主专制;D选项错误,两者没有优劣之分。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得到重用。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朝秦暮楚”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 A. 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 B. 以国家统一为理想 C.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 D. 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精英分子认为无论为哪个诸侯国重用,都是为中华民族效力,具有民族共同体观念,故D正确;A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材料反映精英游走各诸侯国以求得重用,无法体现“以国家统一为理想”“以改善民生为目标”,排除BC。 5.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提出民本思想。 B 董仲舒提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C “二程”提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D 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李贽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仁义道德。 【答案】B 【解析】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这是董仲舒的主张,需要汉武帝的支持方能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因此选项B材料和结论逻辑关系有误,符合题意,选项B;选项A中的材料和结论围绕的正是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的材料强调伦理和天理的关系,与结论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中材料中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这说明李贽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仁义道德,两者逻辑关系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 6.北宋大儒程颐、程颢兄弟喜欢半日读经半日静坐,与佛门坐禅静虑相似。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都受了佛教禅宗的启发,理学家近乎白话文的语录颇有禅宗风格。这说明 A. 宋代理学家排斥佛教 B. 儒学受到了佛学影响 C. 儒学与佛学合二为一 D. 佛学已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二程如佛门般“坐禅静虑”,心学受禅宗的启发和理学家语录中的禅宗风格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我国古代儒学发展中受到了佛学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理学言行中的佛教痕迹说明其吸收而不是排斥佛教,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儒学受到佛教影响,但两者还是各自独立,并不是融合为一,C项错误;西汉武帝以后,儒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D项不符合史实。 7.朱熹和陆九渊自鹅湖之会后,直到陆九渊去世,中间十七年,他们两人虽欲互相说服,互有争论,但始终是互相推敬;两家的门人,亦常彼此往来问学,有的先朱而后陆,有的先陆而后朱,有的可立于两家的门墙。这说明朱陆两派 A. 思想内容相同 B. 修养方法相同 C. 思想本质相同 D. 哲学思想相同 【答案】C 【解析】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封建的伦理纲常是天理,都维护封建统治,故C正确;朱熹是理学思想,陆九渊是心学思想,AD错误;朱熹修养方法是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内心反省,B错误。 8.明代东林书院刻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认为:“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这反映了明代 A. 知识分子深受政治压迫 B. 八股取士日益束缚思想 C. 士大夫的济世安民情怀 D. 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观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志不在君父…志不在民生…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可见明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强烈,体现了士大夫济世安民的情怀,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压迫,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选官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排除;D项,题干未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排除。 9.黄宗羲赞叹“东汉太学三万人……公卿避其贬议”,主张主管太学的“祭酒”应位同宰相,天子、宰相、百官都需定期到太学听祭酒评论政治得失。这反映出 A. 士人干预政治的愿望 B. 黄宗羲不满宰相把持朝政 C. 理学官方地位的沦丧 D. 明末清初政治的民主倾向 【答案】A 【解析】根据“天子、宰相、百官都需定期到太学听祭酒评论政治得失”可知,黄宗羲主张士人参与政治,体现了士人干预政治的愿望,故选A;材料不能看出宰相把持朝政,排除B;清朝时期,理学仍然是官方哲学,排除C;明请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D。 10.北宋的山水画构图工整,气势恢宏,阳刚奔放,如下 图。而南宋山水画构图不求对称,渲染恬淡。像当时的画家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时人称为“夏半边”、“残山剩水”,如图。这种绘画特点的变化反映了 A. 文人画追求写实的艺术风格 B. 艺术创作呈现世俗化的倾向 C. 政治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D. 理学兴起制约了绘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南宋山水画构图不求对称,渲染恬淡。像当时的画家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时人称为‘夏半边’、‘残山剩水’”联系南宋时期山河破碎,统治者不思进取,只求偏安江南的社会现实可知,此时文人多感悲愤,形成“夏半边”、“残山剩水”的绘画特点,这是政治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故答案为C;文人画注重意境不是写实,A错误;山水画不能呈现世俗化,B错误;D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1.“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这说明戏曲 A. 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B 剧本多源于历史典故 C. 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D. 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父诫其子,兄勉其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戏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的起源;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剧本的来源;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对史学研究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智者学派肯定知识有赖于具体的认知者,他们认为“在一个人看来是真的,对他来说就是真的,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他们的主要观点是 A. 认识你自己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美德即知识 D. 强调真理和理性 【答案】B 【解析】由“智者学派”认为,“知识有赖于具体的认知者”,“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可知其在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B项正确;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和强调真理和理性都是苏格拉底的观点,强调人的理性,而不是人的主观,AC D三项不符合题意。 13.宗教改革是基于宗教的一场运动,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统治精英各具宗教倾向,常常依据个人偏好推行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领主也会通过吸引某些宗教团体来梳理自己的权力基础。据此推知,宗教改革 A. 否定了教会等级制度 B. 推动了新教改革运动 C. 有利于集权国家形成 D. 促进了人文主义传播 【答案】C 【解析】材料“统治精英各具宗教倾向,常常依据个人偏好推行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领主也会通过吸引某些宗教团体来梳理自己的权力基础”体现的是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各国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来强化自身的权力,有利于集权国家的形成,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否定教会等级的问题,A选项错误,排除;新教改革主要矛头是天主教,因此统治阶级对天主教的推行不利于新教改革运动的推进,B选项错误,排除;促进人文主义的传播属于宗教改革的影响,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排除。 14.法国人文主义者蒙田提出,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要学会独立思考,“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找不到什么东西”。他的这一主张 A. 被启蒙思想所继承与发展 B. 摧毁了基督教的统治基石 C. 直接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D. 矛头对准了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要学会独立思考”可知,蒙田主张独立思考,体现理性,而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故A正确;人文主义者不反对信仰基督教,B错误;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C项中“直接引发”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封建专制制度,排除D。 15.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作者意在强调 A. 理性思维带来自信自主 B. 天主教统治的极权蒙昧 C. 启蒙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D. 思想启蒙阻碍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从启蒙运动的目标和结果严重对立,世界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结合所学可知,作者在强调启蒙运动中的极端倾向,C项正确;材料所说的灾难,不是“自信自主”,A项不符合题意;作者所谓启蒙运动“胜利”导致的灾难,不能启蒙前的教权和蒙昧,B项错误;作者没有全面否定启蒙运动,而是辩证评价,认为其在进步时有不足,D项错误。 16.“在他们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而是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与该艺术流派风格相符的作品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日出·印象》 C. 《拾穗者》 D. 《格尔尼卡》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而是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联系所学可知与印象主义画家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在画面中造成一种生动明快的效果相吻合,故这种艺术风格是印象派绘画,印象画派的代表作是《日出·印象》,故答案为B;A属于浪漫主义绘画,排除;C 是现实主义绘画,排除;D是立体派绘画,排除。 17.西方某艺术家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据此可知,该艺术家 A. 主张反映客观事物 B. 属于现代主义流派 C. 创作手法热情奔放 D. 善于揭示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现主义具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和美学特征。首先,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作家注重对世界主观感受的表现,特别强调内部视野,极力主张表现内在体验和心灵激情,表现主义进和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被称为现代主义,答案为B。主张反映客观事物是现实主义,A错误。创作手法热情奔放是浪漫主义,排除C。善于揭示社会矛盾是现实主义,D错误。 18.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 A. 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B. 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C. 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 D. 有其时代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依据“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知,材料认为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用”减少阻力,“中体西用”具有其时代的合理性,故选D;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展了洋务运动,结果失败了,没有达到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效果,排除A;材料说明“中体西用”提出的合理性,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 19.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古文经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目的是为王莽篡汉提供理论依据;古文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与孔子无关。康有为的这一著作 A. 恢复了先秦儒家经典真实的历史面貌 B. 提出了彻底否定儒家伦理纲常的主张 C. 冲击了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守旧思想 D. 论证了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变法目的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以《新学伪经考》一文否定古文经,将其当作乱臣贼子篡夺政权的理论,通过否定顽固派的经典从而冲击了其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目的不在恢复经典,不是学术研究,而在于为维新变法制造条件,A项错误;材料反映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借助孔子宣传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维新思想,并不是对儒家“纲常伦理”的“彻底”否定,B项不符合题意;康有为主张维护君主制进行改良,反对“共和制度”,D项不符合史实。 20.下图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上的漫画《自由》。画中两个懵懂的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该漫画反映出 A. 小孩未能明辨当时思想主流 B. 守旧势力阻碍社会进步潮流 C. 政治革命推动思想观念转变 D. 自由已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答案】D 【解析】材料“画中两个懵懂的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体现的是民主共和、自由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冲击,D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初的社会主流思想是民主共和,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守旧势力回避民主共和思想,但民主共和是一种潮流,守旧势力无法阻碍,B选项排除;政治革命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而1908年中国尚未发生政治革命,C选项排除。 21.孙中山认为:只有实行节制私人资本的政策,才可使社会分配做到相对公平合理;必须由国家管理资本,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还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解决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这一思想 A. 完全继承了儒家大同思想 B.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目标 C. 与中共革命纲领完全一致 D.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信息可知这是新三民主义内容,这些主张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目标,而非孙中山提出,选项B排除;孙中山是资产阶级,其革命纲领不可能和中共革命纲领完全一致,排除选项C。 22.1930年,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38年,他又指出:没有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当前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是“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这些论述体现了毛泽东 A. 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忧虑 B. 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C.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 D. 主张调查中国的国情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毛泽东强调“调查”,提出“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说明他主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故选B项。A、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C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 23.1956年5月,陆定一在中国科学院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发言说:“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据此可知,这次“发言”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开始明确科技文艺发展方向 C. 清除了文艺上“左”倾思想 D. 反映了科技文艺的空前繁荣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知在学术上要强调自由讨论,百家争鸣,体现了中共中央提出的“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思想,答案为A。材料不是开始科技文艺的发展方向,排除B。清除了文艺上“左”倾思想是在195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双百”方针的理念而不是反映了科技文艺的空前繁荣,D错误。 24.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从1964年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面对这一世界难题,他走进水稻的莽莽绿海;头顶烈日,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走遍南方沼泽湿地,苦苦寻觅。终于有一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后历经10年磨难,终于培育成功。为中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2019年9月29日荣获“共和国勋章”。材料从根本上体现了袁隆平 A 爱国主义精神 B. 国际主义精神 C. 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D. 艰苦奋斗的精神 【答案】A 【解析】袁隆平面对世界难题,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粮食短缺问题,解决“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正确答案应选A项;袁隆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但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粮食问题,排除B项。CD项属于工作态度,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25.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华北、华东、中南为重点,实行全国一盘棋。通过院系调整,绝大多数省份都设有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校。当时的院系调整 A. 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 B. 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 C. 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 D. 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52年的院系调整除了在学科方面建立综合大学和专门学校外,还特别注重在空间上的布局,实行“全国一盘棋”,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时的院系调整是为了服务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不是社会主义改造;C选项错误,院系调整只涉及到高等教育,并未涉及整个国民教育体系;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得出这一调整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6.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这改变主要得益于 A. 扫盲教育的开展 B. 《义务教育法》的制定 C. 高考制度的恢复 D. “希望工程”的启动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1977年12月进行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这次考试使许多人的命运发生改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开展扫盲教育是建国初期我国教育工作的重心;B选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于198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希望工程”启动于198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7.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列我国科技成就属于该论断提出之后取得的是 A 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 B.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神舟”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D. 制成“银河—1号”计算机 【答案】C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出属于1988年之后的科技成就。“神舟”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是2003年,属于1988年之后,符合题意,答案为C;A是1970年、B是1965年、D是1983年,均是在1988年之前,不符合题意,排除。 28.现代城市街头“美团外卖”“饿了么”等送外卖的车辆络绎不绝,人们也随时随地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休息时间。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城市交通建设推动了快餐行业创新 B. 经济发展丰富人们饮食结构 C.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 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美团外卖”“饿了吗”等属于互联网服务平台,人们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说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交通建设,故A排除;“饮食结构”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排除;饮食习惯是人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且“深刻改变了”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 29.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武德九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李世民 记述 出处 “□□(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太宗)“闷闷不已,如柞中心。” (唐)《唐太宗入冥记》(小说) “(太宗)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 (唐·吴兢)《贞观政要》 “太宗功业日盛,高祖私许立为太子……建成、元吉,实为二凶。运属文皇(唐太宗),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 (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 “唐之人主,起兵而诛其亲者,谓之定内难;逼父而夺其位者,谓之受内禅。” (宋·范祖禹)《唐鉴》 A. 继位更利于国家发展 B. 成功地夺得皇帝位 C. 夺取皇位是大势所趋 D. 因太祖偏袒而夺位 【答案】B 【解析】“弟于前殿,因父于后宫太宗”“联之所为,义同此类”“运属文皇(唐太宗),功成守正普恶既分,社稷乃定”“過父而夺其位者,谓之受内禅”表明李世民成功地夺得皇帝位,故B正确;A只符合《旧唐书》,排除;C只符合《贞观政要》,排除;D不符合《唐太宗人冥记》、《贞观政要》,排除。 30.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史记》知道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故事,又通过杜牧的《阿房宫赋》了解到阿房宫恢宏的气势。但2002—2004年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却提出阿房宫并不存在的结论。上述现象说明 A. 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结论会有所改变 B. 《史记》对阿房宫存在与否缺乏严谨的史学考证态度 C. 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因为主观色彩而不足为信 D. 当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使历史真实的考证结果更可信 【答案】A 【解析】由材料“2002—2004年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却提出阿房宫并不存在的结论”可知,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对于阿房宫是否存在的问题,人们提出了新的历史解释,并由此获得了新的历史结论,故选A。由于年代久远,现今通过考古得出的历史结论并不能完全确定就是真实的,故无法由此得出B项结论,排除;文学作品虽经过文学修饰,但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与B项一样,不能保证其绝对的可信度,故说法错误,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 31.文艺复兴是近代西方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胡适认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也有几次文艺复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文艺复兴曾有好几次。唐代一批伟大诗人的出现,与此同时的古文复兴运动,以及作为印度佛教的中国改良版的禅宗的产生——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复兴。11世纪的伟大改革运动,随后出现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逐渐压倒并最终取代中世纪宗教,宋代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可称为第二次文艺复兴。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涌现,及其对爱情、人生乐趣的坦然颂扬,可称为第三次文艺复兴。 —— 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材料二 我说我们在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年前——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 Renaissance这个名词。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 1958年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 材料三 一方面,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通过“整理国故”,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乎都是以这一时期为开端的,鲁迅的小说、梁启超和胡适等人的著作,实质上是都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材料四 新文化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传统之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 ——《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基于文化现代化的视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中国三次“文艺复兴”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是什么?据材料三,理解这场运动为什么叫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所“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答案】(1)第一次:儒学复兴;佛教中国化;第二次:理学兴盛;第三次:元曲的繁荣;小说的涌现。 (2)运动:新文化运动; 理解:传承了传统文化,使之焕发生机;在内容上提倡新文学,白话小说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开端,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3)文艺复兴:宣扬资产阶级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思想)。 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解析】 (1) 表现:据材料一中“唐代一批伟大诗人的出现,与此同时的古文复兴运动,以及作为印度佛教的中国改良版的禅宗的产生”等信息,可得出第一次复兴即儒学复兴和佛教中国化;由“11世纪的伟大改革运动,随后出现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逐渐压倒并最终取代中世纪宗教”,可知这里指的是理学的兴盛;根据“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涌现,及其对爱情、人生乐趣的坦然颂扬”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中国第三次“文艺复兴”即元曲的繁荣和小说的涌现。 (2) “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理解:据材料三“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整理国故”,“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鲁迅的小说、梁启超和胡适等人的著作,实质上是都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形式上传承传统文化、内容上提倡新文学,作用上白话小说的发展;本质上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开端,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等层次,分析这场运动叫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理由。 (3) 内涵:据材料四中“新文化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精英们所“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分别指的是是宣扬资产阶级人文精神(即人文主义思想)和 宣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 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林延清、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影响:对中国: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对西方:增进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影响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 (2)特点:不平等下的中国向西方学习;在列强侵略下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仁人志士的推动。 【解析】 (1)影响:对中国:根据“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得出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根据“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西学’的窗口”得出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对西方:根据“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得出增进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影响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 (2)特点:根据“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得出不平等下的中国向西方学习;根据“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得出在列强侵略下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根据“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得出具有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根据“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得出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原因:根据“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结合所学,思想上的原因有西方文化的传播,经济上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另外仁人志士的推动也是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重要原因。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早期基督教神学坚决拒绝科学,在此期间,一些东方民族扛起了被大多数西欧人遗弃了的科学大旗。最初的贡献是波斯人,他们的文化中心荣迪沙帕尔在5—7世纪负有盛名:人们在这里翻译了许多希腊书籍,使得希腊哲学和印度、叙利亚、波斯的哲学得到初步融合。及至阿拉伯人征服中东和大片地中海地区、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保存和传递薪火的工作则主要由他们承担起来。近代科学的出现,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也产生出全新的东西。有两个人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是培根,一个是笛卡尔。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强调近代科学必须用来增进人类的物质财富。笛卡尔的名言叫“我思固我在”,指出了现代人类精神的基本诉求。 ——摘编自高毅《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传统确立》等 材料二 中外科技发明成果比较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它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5% 453 95% ——据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科学思维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这种近代西方科学思维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原因:古希腊重视理论思辨影响;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贡献;资本主义兴起,市场的推动;笛卡尔和培根哲学思想的影响。 影响:重视理论试验推动了西方的科学革命;理性主义推动了启蒙运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过份追求物质财富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变化:由领先世界到落后于世界。 原因:16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近代科学兴起;明清时期,中国受封建制度的束缚,科技停滞不前。(或明清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翻译了许多希腊书籍,使得希腊哲学和印度、叙利亚、波斯的哲学得到初步融合”可得古希腊重视理论思辨影响;根据“最初的贡献是波斯人”“及至阿拉伯人征服中东和大片地中海地区、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保存和传递薪火的工作则主要由他们承担起来”可得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贡献;根据“有两个人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是培根,一个是笛卡尔”可得笛卡尔和培根哲学思想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为近代西方科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西方近代科学对西方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以及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作答。 (2)变化:根据材料可知从公元1-400年科技在世界上占62%,而西方国家占比38%,到1501-1840年在世界上占比4%,从而得出变化为由领先世界到落后于世界。原因:主要从西方在近代发展较快的原因和中国发展落后的原因进行解答。主要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近代科学兴起分析西方;中国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以及封建统治的束缚等方面进行分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历史】湖南省常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选考)试题(解析版)
- 2021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8-4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练习新人教B版
- 化学卷·2018届河南省鹤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2017
-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
- 高中数学必修5:第3章《不等式》测试(2)(新人教A版必修5)
- 2018-2019学年河南省辉县市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 班主任(心得)之高中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实验总结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范文:工作亦人生
- 国旗下讲话稿之国旗下讲话:让我们共同创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生活
- 专题38+书面表达——图表类+仿真测试-2019年高考英语高频考点名师揭秘与仿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