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分值:100分时长: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智者学派指出:“对于他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正确或错误的东西——对一个人是正确的东西或许对另一个人就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觉察并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结此评价正确的是 A.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B. 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C. 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 D. 提高了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作用,属于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这一运动促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故C项正确;A是苏格拉底思想主张;B中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符合事实;智者运动忽视道德不利于道德修养提高,故D错误。‎ ‎2. 在15世纪,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B. 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C. 人文精神的复兴 D. 启蒙思想的兴起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15世纪到1520年宗教书籍的比重下降,古典书籍的比重上升,说明此时的西方学者重视并推崇古典书籍,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主要原因是此时西欧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广泛流传,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要求个性解放,故C项正确。A是18世纪之后;西方宗教一直浓厚,故B错误;D是17世纪以后。‎ ‎3.‎ ‎ 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一变化 A. 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B. 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 C. 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 D. 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答案】B ‎【解析】路德主张“因信称义”,直接阅读《圣经》,用德语(或民族语言)传教。客观上促进民族语言的发展。主观上传播了新教,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从而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故B项正确;A是启蒙运动的思想;路德没有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排除C;D中消除说法绝对,排除。‎ ‎4. 《美国宪政里程》指出:“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这一思想源于 A.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B. 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C.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D. 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会契约就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与材料中“政府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这一观点相同,A项正确;天赋人权思想认为人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每一个存在物都有自身的价值,同时都有自己的权利,这种权利不是上帝赋予的,也不是国王赐予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思想,B项错误;三权分立是指司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相对独立,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自然法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材料中未体现,D项错误。所以选A ‎5. 下表列出了19、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上有重大意义的实验发现 年代 人物 贡献 年代 人物 贡献 ‎1895‎ 伦琴 发现X射线 ‎1900‎ 维拉德 GAMMA射线 ‎1897‎ 汤姆 发现电子 ‎1901‎ 考夫曼 电子的质量随速度增加 ‎1898‎ 居里夫妇 钋和镭 ‎1902‎ 勒那德 光电效应基本规律 这些发现 A. 弥补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B. 宣告了量子论这一现代物理理论的诞生 C. 从根本上动摇了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D. 促使人们冲破原有物理学理论的框架 ‎【答案】D ‎【解析】这些发现与经典理论之间的矛盾,迫使人们冲破原有理论的框架,摆脱经典理论的束缚,在微观理论方面探索新的规律,建立新的理论,故D正确;材料没有宏观世界的发现,排除A;1900年普朗克首先提出量子概念,量子论诞生,B错误;这些发现量子论适用于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并没有根本上动摇了牛顿经典力学,C错误。‎ ‎6. 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A.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B. 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C. 遏制自然欲求膨胀 D. 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答案】A ‎【解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蒸汽机的使用促使环境恶化,为此作者提出保护环境,故B正确;其他均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原因,排除。‎ ‎7.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是为了 A. 调解诸侯纷争 B. 构建平等社会 C. 规范社会秩序 D. 恢复西周礼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荀子的话语来看:“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也就是因为世界存在纷争所以需要礼义来进行制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过于狭隘;B选项材料没有这种想法;D选项不是荀子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 ‎8.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应该是 A. 王阳明 B. 李贽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对“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和“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可知该思想家应当是王夫之。在以上四位明清思想家中,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论思想,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答案为D。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李贽的思想特点是离经叛道,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排除AB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思想 ‎9. 清代理学家陈宏谋指出,房长、族正“临以祖宗,教其子孙,其势甚近,其情较切。以视法堂之威刑,官衙之劝戒,更有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之实效”。这主要说明 A. 法家思想的官方独尊地位非常稳固 B. 宋明理学严重束缚了士人思想观念 C. 封建监察体制保障了官场政治清明 D. 宗族势力能够形成一定的道德约束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宗族中房长、族正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起到法律和官衙门的劝解作用,故D正确;清代仍旧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故A错误;B与材料中主旨不符;监察体系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错误。‎ ‎10.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 焚书坑儒是秦朝暴政的表现 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李贽认为“焚书”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即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故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11.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对上述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 提出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想 B. 触及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 C. 将民本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D. 对清代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的“……天下……非一姓之私……”“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一姓”指皇帝,即“天下为家”,指出专制统治是维护极少数人的利益,从而触及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提到民主政治,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对清代制度没有产生深刻的影响,排除D项。‎ ‎12. 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 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B. 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C. 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 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答案】A ‎【解析】观察上图,得知三帖的书体是行书。“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点,故A项错误;“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体现的是篆体的特点,故B项错误;“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收放结合,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故D项正确。‎ 点睛:古代书法发展及特征 类别 特征 代表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 ‎①魏晋:钟繇、王羲之②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①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②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文征明等 ‎13. 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无杂剧 A. 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B. 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C. 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D. 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反映了君臣、母子、夫妇、朋友等人伦纲常关系的处理,体现了伦理教化功能,故B选项正确;作者强调元杂剧不仅仅演绎历史故事,更有伦理教化作用,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有世俗化、娱乐化特点,不是元杂剧,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古代戏曲的高峰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将材料信息作前后对比,“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说明元杂剧的特殊功能,再结合“君臣、母子、夫妇、朋友”的关键词即可推断儒家人伦纲常的影响。‎ ‎14. 下面《坊车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画作,表现了农村妇女纺纱的情景,生活场面非常生动,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A. 属于工笔画,体现线条之美 B. 属于风俗画,充满生活情趣 C. 属于山水画,表现山河之美 D. 属于文人画,具有深远意境 ‎【答案】B ‎【解析】“农村妇女纺纱的情景,生活场面非常生动”体现出农村生活情趣主题,故B正确;工笔画注重线条,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山水画主题是山水,故C错误;文人画注重主观意志表达,故D错误。‎ 点睛:古代绘画特征 时期 特征 代表 魏晋 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两宋 画学兴起,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王冕《墨梅图》、徐渭《牡丹蕉石图》、郑板桥《墨兰图》‎ ‎15. 下图是根据《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整理的中国古代农学家历史分布示意图 上图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社会发展促进农学兴盛 B. 农业经济得到急剧发展 C. 民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D. 抑商政策加强日趋明显 ‎【答案】A ‎【解析】图片表述的是农学家数量不断增加,农学发展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是农学家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农学家数量增加,反映出农学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众影响力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抑商政策加强的内容,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6. 郁达夫说“无论政界大员王揖唐,封建军阀陈炯明还是高等小学的小学生,无不大谈“主义”,甚至久别重逢的母子闲来话的家常里也含有“主义”的内容。这种现象表明 A. 中国社会已深入理解西方文化 B. 社会各阶层民众认同三民主义 C. 儒家的主流思想地位仍然存在 D. 马克思主义传播已有语境基础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当时社会畅谈“主义”的风气,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语境基础。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明确是什么“主义”,不能反映社会各阶层民众认同三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不能反映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仍然存在,排除C项。‎ ‎17. 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A.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 理学已开始遭到批判 D. 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说明人们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不再崇尚专制体制下的愚忠愚孝和等级尊卑。故答案为D项。A事十月革命之后;近代教育是鸦片战争之后,故B错误;明朝并没有对理学批判,排除C项。‎ ‎18. 郑观应曾援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方的数学、化学、光学、电学等均出自中国,皆“我所固有者也”。其目的是 A. 为“中体西用”提供理论依据 B. 借“本来之学”加强国学地位 C. 借“西学中源”说来阻挡改革 D. 减少“以夷变夏”非难的阻力 ‎【答案】D ‎【解析】把“西学”的源头说成是中国古代,其目的就是减少保守派反对学习西方的阻力。故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中体西用理论,故A错误;B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中是借“西学中源”说来减少改革阻力,故C错误。 ‎ 点睛: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两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19. 《四库全书》总目称: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这反映出编撰者 A. 主张渐进式地变革中国文化 B. 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优劣 C. 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 D. 天朝上国的观念彻底改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国朝节取(注:希望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学习西方部分天文等先进技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观点。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均不正确。‎ ‎20.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粱启超、孙中山、章太炎等都大力鼓吹王阳明的心学,以激励更多的人投入时代变革的洪流之中.他们反复引述、极力椎崇的王阳明的思想观点可能是 A. “知善知恶是良知”‎ B.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人皆可以为尧舜”‎ ‎【答案】D ‎【解析】“人皆可以为尧舜”意思是说人人向善,均可以象尧舜一样。近代思想家推崇王阳明思想主要是给人们创造未来的信心,故D项正确;A和B虽是王阳明主张,但无法激发斗志,排除;C是陆九渊思想。‎ ‎21. 历史研究中强调的“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分析下列各个选项,材料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854年杨秀清在至英使信中谈到通商:“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方定,害人之物为禁”。‎ 与清政府的对外方针是一致的。‎ B 谭嗣同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谭嗣同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实现共和政体。‎ C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内乱之原因》中提及:“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孙中山认识到军阀和帝国主义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障碍 D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责任内阁制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说明军阀和帝国主义是阻碍近代中国独立主要因素,故C正确;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错误;谭嗣同属于维新派,不主张民主共和,故B错误;D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和自由,不是政体的确立,故D错误。‎ ‎22. 据吴虞称,1916年底《新青年》初到成都时只卖了5份,此后一直未见大的起色。1919年底,吴虞在华阳书报流通处,翻阅其售报簿,内中有两处记录令他讶异:一是守经堂亦买《新青年》看;二是成都县中学一次购买《新青年》等杂志22元。《新青年》全年定价2元。《新青年》销售情况前后反差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A. 白话文运动成效显著 B. 新文化运动遍及全国 C. 民主思想为各阶层接受 D. 民主科学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D ‎..................‎ 点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可归纳为“一、二、三”‎ ‎(1)一个转变:新文化运动前后期内容的转变。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宣传西方思想,后期则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2)两大背景:新文化运动推动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3)三大步骤:开始传播、广泛传播、中国化。‎ ‎23. 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一思想强调 A. 实事求是坚持抗战 B. 反对教条主义宗派主义 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 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 ‎【答案】C ‎24. 孙中山以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为此,孙中山 A. 民主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信息“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可知孙中山认为欧美国家虽然整体实力比较强大,但其实内部人民的生活比较困苦,社会革命一触即发,因此他强调要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也就是民生主义,故选D项。A不是三民主义内容;B和C不是民生主义,排除。‎ ‎25. “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A. 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 B. 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C. 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这一举措打破了美苏对于核武器的垄断,故D正确;A是1958;B是2003年以后;C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请考生根据题目要求答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子为了振衰起敝,他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周礼,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在孔子看来,实现仁遣政治的基础和关键是要靠那些具有仁德思想和才千的人才,教育就是培养从政人才,以道治国安邦。孔子所提倡的“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对于当时的世袭制度,具有一定的批判作用。‎ 苏格拉底对当时的暴力统治深感不满,他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是从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他认为人们应当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应敬畏有专门知识的人更甚于敬畏其他所有人,是非问题上,只能“站在专家一边”。苏格拉底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用于教育,培养懂得怎样统治的专门人才。苏格拉底的理论又是后来柏拉图的哲学治国论的思想渊源。‎ ‎——摘编自王金娟《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影响。‎ ‎【答案】(1)不同:孔子主张培养贤才和君子;苏格拉底注重培养政治专家。‎ 原因:孔子面临礼崩乐坏、奴隶制行将解体的危机;苏格拉底处在政客结党营私、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 ‎(2)影响:孔子:冲击了世袭制度;为平民从政开拓了道路;对后世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培养了一批从政人才;为后世治国理论提供了借鉴。‎ ‎【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可概括孔子主张培养贤才和君子。由材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用于教育,培养懂得怎样统治的专门人才”,可以概括苏格拉底注重培养政治家。第二小问,关于孔子思想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等方面思考;关于苏格拉底思想产生的原因,可从雅典民主政治弊端方面作答。‎ ‎(2)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可从打破血在官府、推动教育发展的等方面思考。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可从知识可以培育人才、为后世治国理论提供了借鉴等方面思考。‎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哲学的新方法不仅在科学中彰显威力,而且也被积极引进到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中,乃至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汉金斯指出,启蒙运动的新批判精神怀疑一切未经论证的东西,事实上,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之前,就已经在文学中出现了,但是却得到迅速成长的自然哲学的支持。自然哲学进步的途径,就是自然哲学家使用牛顿的方法,去完成牛顿的研究计划。于是,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牛顿的科学”,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 ‎——摘自程智强《科学与启蒙运动》‎ 材料二清王朝虽被推翻,但专制主义幽灵仍在中国游荡,不管是袁世凯的称帝还是“革命”者的集权行为都说明,专制主义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陈独秀等深感“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新文化运动,就是向中国人灌输现代公民意识,帮助国人摆脱专制主义束缚,为实现真正民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自王铁群《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主义”的含义和导致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 ‎【答案】(1)含义:理性主义。原因: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传播;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人权意识;科学研究中实验方法所体现理性精神的影响。‎ ‎(2)背景:封建君主专制虽被推翻,但集权专制思想仍然存在;民主共和虽然建立,但国民却缺乏应有的公民意识;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导致了反共和的旧思想盛行。‎ 不同:启蒙运动宣扬民主是为了推翻专制而实现民主,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要巩固已初步实现的民主政治;启蒙运动继承欧洲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要彻底地否定并抛弃传统文化。‎ ‎【解析】(1)第一小问含义,根据“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蒙运动的新批判精神怀疑一切未经论证的东西”得出理性主义;第二小问原因根据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分析回答。‎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清王朝虽被推翻,但专制主义幽灵仍在国中游荡……专制主义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向中国人灌输现代公民意识”,联系新文化运动直接原因袁世凯尊孔复古,分析总结;第二小问不同可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原因、特点等方面分析。‎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此类试题的结构主要由材料和设问两大部分组成,即提供一段或数段材料让考生阅读,然后根据材料内容来设问;按材料类型看基本类型主要有:文字材料解析题、图表材料解析题和混合型材料解析题,即文字和图表综合材料解析题,近几年最常见主要是文字材料解析题。‎ ‎28. 阅读材料,阐释问题。‎ 材料我们应当观察各种发明的威力、效能与后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应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由此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星宿,比这三种发明对于人类发生过更大的力量与影响了!(弗朗西斯.培根 ‎——选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材料,就“技术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自选中国古代一项发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具体论题,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楚,结论合理)‎ ‎【答案】例:火药的发明推动了近代文明的进步。‎ 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火药至迟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发明。唐朝末年和宋元时期,火药和一些简单的火药武器大规模运用于战争,火药的威力开始显现出来。蒙古人西征,把火药及火药武器传播到阿拉伯国家和西欧。西欧人得到火药和火药武器以后,为近代资产阶级打破封建堡垒,推翻封建统治,夺取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不仅如此,近代资产阶级还发明了近代火药武器步枪和火炮,并利用其船坚炮利,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工业革命等,把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由此可知,火药在近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居功至伟。‎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从“四大发明推动了近代文明的进步”的角度提取观点,论证可以结合所学四大发明对于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来分析回答。比如火药的影响结合所学从发明的时间、西传过程以及对于西方社会转型的作用来论证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