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考评特训:单元考(五) 优化重组单元测评卷(E)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高考】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考评特训:单元考(五) 优化重组单元测评卷(E)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单元考(五) 优化重组单元测评卷(E)‎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在梁庄》从成书、得奖至今才短短三个月,已经引发国内文学、学术界内外如此广泛而热烈的关注、好评和争议,也许正是因为它质朴沉重的情感和思想力量深深震动了我们漂泊的灵魂,促我们自省。‎ ‎《中国在梁庄》采纳“非虚构作品”的表述,既是一部主观化了的乡村社会变迁史,也是一部客观化的乡村心态史。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被视为一部口述史。它将一个社会的变迁浓缩到一个小乡村,从梁庄,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作者以一个思想者的笔法,游走切换于过去与现在、历史与当下、记忆与现实、表象与意义之间,表达着归乡赤子对故土的挚爱之情与沉重的思考。自始至终,作者梁鸿都在试图努力克制作为作家的恣肆的激情,用一个学者的冷静与理性,用一个独立的观察者而非参与者的角度客观记录和叙述乡亲们言语描述中的梁庄。然而,她又无法背叛被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支配的眼睛和思想,她不得不在一种预设的逻辑建构中用文学的技巧梳理整合材料,导出更经验性和理论性的结论。‎ 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在《中国在梁庄》的文本背后找不到一个强有力的理念作为支撑?”梁鸿这样应答:“我努力呈现的是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了的微观叙事:关于个人,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发现’与‘展示’本身就是意义,是特定的生活催生出特定的理念,而不是用特定的理念去制造生活。”‎ ‎(摘编自王华《〈中国在梁庄〉:见证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 材料二:那么,什么是文学性散文呢?“非虚构”作品能不能算作散文呢?‎ 所谓文学性散文,实际上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语言优美、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散文的“质的规定性”由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构成:内在是散文属于一种基于客观现实的感悟性文体,所谓夫子自道;外在是散文叙述语言的文学性和自由度。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就是作者的情感体验,这才是散文的审美支撑。‎ 在西方语境里,“非虚构”实际上是指新闻报道,所以上个世纪“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出现后,人们把这一类作品也称为“新新闻写作”‎ - 21 -‎ ‎。另外,这一类作品的写作,毫无疑问又采用了文学的一些手法,尽管因文学手法的运用程度常常引起争议,但这本身无可厚非,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权利。应该强调的是,“非虚构写作”之所以出现,就是出于对“虚构”的反叛,作者不相信已有的事实,他要揭露真相或接近真相,所以“非虚构”的写作态度是质疑、反思与寻找。这样,基于态度寻找真实,文学性反而退到其后,这才是“非虚构写作”的底线。‎ 不管作者是写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写自身经历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把握及擅长的抒写方式进行写作。同时,也不管文本呈现的写作风格是小说还是散文,作者都远离了“虚构”,以明确的主观介入姿态和田野调查的方式致力于寻找真相,并以此作为写作的最终目的。这类作品,突出现场感和纪实性,直接展示了作者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因此也就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这也是必然的,但这不能成为淹没它的特殊价值和指责审美不足的理由。不管怎么说,这些“非虚构”作品适应了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渴望真实、了解真相的需要,而恰恰就是对真相的追求,才构成了“非虚构写作”生命力的存在。‎ 现在的“非虚构”,就其与“虚构”相对的概念来说,已经是一个大家族,这个谱系包括现代意义上的“非虚构”作品,还包括所有标榜“非虚构”的写作样式,如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历史著作、传记、回忆录等等。梁鸿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她写出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更多的是像调查报告,所以才会有人认为是社会学著作。这样看来,实际上“非虚构”已经独立出来,同广义的散文概念一样,也是个可以装进很多东西的筐。当然,在这个谱系之内,不同作者的写作态度和不同的文本样式在“非虚构”上的程度和文学表现也不尽相同,对此人们褒贬不一。‎ ‎(摘编自李仪《关于“非虚构写作”的文体属性》)‎ 材料三:纵观文坛近期的“非虚构写作”,其叙事内容主要向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沉入历史记忆的深处,通过史料的重新发掘、梳理和辨析,揭示各种史海往事的内在真相,或反思某些重要的人物与事件;二是置身复杂的现实生活内部,对人们关注的一些重要社会现象进行现场式的呈现与思考,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无论是回巡历史,还是直面现实,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介入性写作姿态,强调创作主体的在场性和亲历性,并以作家的验证式叙述,让叙事形成无可辩驳的事实性,由此实现其“非虚构”的内在目标。‎ - 21 -‎ 在《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中,梁鸿从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写作意图,即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重新审视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形态上的变化,观察乡村农民的生存方式和伦理变迁,探讨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出路等。随后,她再设计了一套从内到外的观察框架,沿着梁庄走出的农民工,奔赴广东、陕西、北京等地,采录梁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的生存状态、择业特点以及内心追求等。‎ ‎(摘编自洪治纲《论虚构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非虚构写作”是有底线的,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注重作品的内在真实性,但不等于说其否定了文学性。‎ B.“非虚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纪实感,理性意识十足,可能会导致其抒情成分和审美意识不够,缺乏诗意。‎ C.《中国在梁庄》反映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史,作者在书中努力呈现微观叙事,而忽略了情感和经验。‎ D.材料三所论述的基于两个主要维度的“非虚构写作”与材料二中提及的“真实的历史事件”“自身经历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内涵不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在梁庄》叙事冷静、客观、理性,展示了作者关注乡土故园命运的情怀,思想深邃,引发读者共鸣。‎ B.文学性散文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其内容和对象就是作者的情感体验,能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 C.“非虚构写作”是对“虚构”的反叛,其最终目的是揭露真相,所以“非虚构”的态度是质疑、反思与寻找。‎ D.“非虚构写作”谱系庞大,文本样式众多,对真相的追求构成了其生命力,但不同的作品“非虚构”的程度不同。‎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在通常情况下,除了讲述自身的相关经历,或者动用“元小说”策略,叙事类作品很少让作家置身于故事现场“说三道四”。‎ B.由仿真文化所建构起来的“超真实”世界,对历史记忆表现出来的态度,常常是一种自觉的戏拟、解构以及理想化的重构。 ‎ C.很多作家都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结合自己的既有经验和生活常识,不断地推出一部部经验化、表象化的“新作”。‎ D.他们时而观察,时而喟叹,时而思考,以近似于“元叙述”的策略,不断地构建各自的故事,明确地彰显了作家的主体意识。‎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 -‎ ‎5.文学笔法能否介入“非虚构写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这也是一切 ‎——答北岛的《一切》‎ 舒 婷 ‎    不是一切大树 ‎    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    都甘愿被折断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    都只燃烧自己 ‎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    都仅指示黑暗 ‎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只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 - 21 -‎ ‎    都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 ‎    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一切的现在都在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对青年朋友进行开导,鼓励人们增强对生活的信念和责任感。诗中充满了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希望和鼓励。‎ B.诗人说,要相信人和人之间的真情,要用心感受人间的温情,因为“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C.诗人以“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完全否定了对方的观点,读后让人感到获取了力量,扫除了迷惘。‎ D.“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诗人告诉青年,不要只看到黑暗,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相信曙光终会降临。‎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善于运用借代的修辞,选取大树、种子、火焰、星星、歌声等事物来代指希望和美好,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 B.诗人运用了大量排比句,似瀑布流水,使通篇流畅自如,从而强化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也形成了这首诗的风格特点。‎ C.诗人虽然运用了一系列的否定句式,但是语气并不是非常强烈,而是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D.“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诗人以祈使的语气劝勉青年要心怀希望,为希望而奋斗。‎ ‎8.“不是一切心灵,都踩在脚下、烂在泥里”如何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生难免会遇到困境,生活中难免会有黑暗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请联系现实,并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应州浑源人。父思,名进士,仕至同知北京转运使,注《易》行于世。渊庶出,年最幼,诸兄不齿。父殁,不能安于家,乃发愤入太学。衣弊履穿,坐榻无席,自以跣露,恒兀坐读书,不迎送宾客,人皆以为倨,其友商衡每为辩之,且周恤焉。后从李之纯游,遂知名。登至宁元年词赋进士甲科,调泾州录事,坐高庭玉狱,几死。后改东平,河朔重兵所在,骄将悍卒倚外敌为重,自行台以下皆摩抚之,渊出入军中,偃然不为屈。不数月,闾巷间多画渊像,虽大将不敢以新进书生遇之。寻迁东阿令,转徐州观察判官。兴定末,召为英王府文学兼记室参军,转应奉翰林文学。拜监察御史,言五事称旨,又弹劾不避权贵,出巡郡邑所至有威誉,奸豪不法者立杖杀之。至蔡州,杖杀五百人,时号曰“雷半千”。坐此为人所讼,罢去。久之,用宰相侯挚荐,起为太学博士、南京转运司户籍判官,迁翰林修撰。一夕暴卒,年四十八。‎ 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为人躯干雄伟,髯张口哆,颜渥丹,眼如望洋,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骂不休,虽痛自惩创,然亦不能变也。为文章诗喜新奇。善结交,凡当涂贵要与布衣名士无不往来。居京师,宾客踵门未尝去舍,家无余赀,及待宾客甚丰腆。莅官喜立名,初登第摄遂平县事,年少气锐,击豪右,发奸伏,一邑大震,称为神明。尝擅笞州魁吏,州檄召之不应,罢去。后凡居一职辄震耀,亦坐此不达。‎ 赞曰:渊为御史,权贵敛避,古之国士何加焉。渊疾恶太甚,议者以酷讥之,瑕岂可以掩瑜哉。‎ ‎(《金史·雷渊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B.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C.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D.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21 -‎ A.庶出,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姬妾或者非正妻的嫔妃所生的孩子叫庶出,与其相对应的是嫡出。‎ B.太学,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在京师设置,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C.庚寅,中国干支纪法的干支之一,“庚”为天干,“寅”为地支,前一位是辛卯,后一位是己丑。‎ D.赞曰,是纪传体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多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雷渊非常努力,父亲死后,他在家里受到歧视,被迫离家,虽然条件不好但是他坚持读书,最终考中进士。‎ B.雷渊不畏权贵,他做监察御史出去巡察郡邑时,遇到奸豪不法之辈,就立刻杖杀,结果获得“雷半千”的外号。‎ C.雷渊善于结交,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招待客人却丰盛精美,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和他交往。‎ D.雷渊疾恶如仇,遇到不平之事就咬牙切齿大骂不休,当时的人认为他很残酷,但是作者却不认为他残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迎送宾客,人皆以为倨,其友商衡每为辩之,且周恤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擅笞州魁吏,州檄召之不应,罢去。后凡居一职辄震耀,亦坐此不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雷渊虽然是一介书生,为什么“大将不敢以新进书生遇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负薪行 ‎[唐]杜甫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堪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夔州女已经头发半白,四五十岁了,仍然找不到丈夫,原因是她们遭逢丧乱,男丁减员,女子嫁不出去。‎ B.“堪咨嗟”,一作“长咨嗟”,用“堪”字表达了“夔州处女”的自怨自艾,用“长”字表现了作者对“夔州处女”命运的哀怜。‎ C.诗歌五、六句写当地男人坐享其成而女人立地侍候,男人在屋里当家,女人出入操劳,表达了对这一风俗的批判及对当地妇女的同情与关怀。‎ D.夔州女生活辛苦,她们不但要砍柴、卖柴,还要去盐井运盐,换的钱除了用来养家糊口,还要应付官府摊派。‎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中说明陈胜起义号召力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人物的活动展现了山居生活的悠然闲适。‎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刘义隆北伐的想法和结局完全相反。‎ - 21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无论走到哪,你都能看到她的美。她从不害羞,从不遮脸,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处都能见着她的舞。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柔弱中带着刚强,柔嫩中带着坚硬。不怕细绵拉拢,不怕豆粒敲打,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用坚强去迎接生命的每一刻,释放自己的温暖和热血。他用微笑去接纳无情的每一次,敞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拥雨入怀,化作薄雾,将整个村子罩住。最后,在空中徘徊,飘入空中,形成一处醉美的仙境。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寒冷裹不住她的热情,积雪挡不住她的柔嫩。她的爱一点一点地从灶膛升起,冲出烟囱,冲破屋顶。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化作泪水顺着屋檐快速流淌。很快,整个屋顶又恢复了往日。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长很长,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的烟囱。为了应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笠半遮着。‎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拟人、比喻、对偶 B.拟人、比喻、排比 C.比喻、借代、排比 D.拟人、夸张、排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地舞弄身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的语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 - 21 -‎ 经过3年的技术攻关,课题团队成功突破高速磁浮系列关键核心技术,②车辆、牵引、运控通信等核心子系统研发取得重要阶段性结果。③中车青岛四方机车公司设计师介绍,作为一种新兴高速交通,④高速磁浮列车具有速度快、爬坡能力强等优点,⑤尽管可以在长大干线交通中发挥出速度优势,⑥也适用于中短途快启快停应用,大幅提升城市通勤效率,⑦提高城市群、市域间的“一体化”“同城化”“通勤化”发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5分)‎ 公交车驶入雍和宫大街,乘客都扒着车窗往外看,变化忒大了,这街景怎么跟拍电影似的:瞧那如意门多精巧,一看就是老北京;女儿墙都露出来了,花砖砌的样式真多;还有那拱券门,是民国时期的吧;这外立面的砖墙,有丝缝有干摆有淌白,用了很多老砖,有味道……‎ ‎2019年9月,雍和宫大街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顺利通过阶段验收。工程历时17个月,包括建筑风貌整治、道路交通优化、景观环境提升,全长1 130米的雍和宫大街初步呈现“慢街素院、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风貌。图纸变实景,雍和宫大街给了我们可以触摸的古都风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年前的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 一年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一个个“中国奇迹”令世界瞩目,彰显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也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三个关键词。‎ ‎“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 - 21 -‎ 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单元考(五) 优化重组单元测评卷(E)‎ ‎1.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必然变可能,从材料二第四段“也就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这也是必然的”。C.“忽略了情感和经验”有误,材料一中表述为“她又无法背叛被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支配的眼睛和思想”。D.两个主要维度分别为“沉入历史记忆的深处”和“置身复杂的现实生活内部”与“真实历史事件”和“自身经历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内涵相同。‎ ‎2.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不合文意。材料二表述为“现在的‘非虚构’,就其与‘虚构’相对的概念来说,已经是一个大家族”不能直接说“‘非虚构写作’谱系庞大”。‎ - 21 -‎ ‎3.D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明确材料二的核心是关于“非虚构”的论述。其次,找出“非虚构”的特点——以明确的主观介入姿态和田野调查的方式致力于寻找真相。D项“彰显了作家的主体意识”体现了主观介入的姿态。‎ ‎4.答案: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论证思路。材料开头通过对“非虚构”作品和散文进行界定,进而提出了“非虚构写作”的底线在于基于态度寻找真实,然后具体展开对“非虚构”写作特点的论述。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可以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等方面分析。材料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论证思路及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 ‎5.答案:观点一:能。①文学笔法注重作者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感悟,具有真实性;②“非虚构写作”要求主体介入,强调创作主体的在场性和亲历性,体现了用事实说话的原则,这也是一种艺术真实。观点二:不能。①文学笔法灵活自由,强调感性,具有抒情性和诗意美,可以虚构;②“非虚构写作”强调寻找真相,需要有主观姿态介入,重调查和思考,审美价值不足。‎ ‎6.C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完全否定了对方的观点”理解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虽然的确有一些“大树”会被“风暴”折断,但并不是所有的大树都会被折断。这里的“一切”是有回转的余地的,不是完全否定。‎ 素养落地: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赏析,体现了“‎ - 21 -‎ 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7.A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善于运用借代的修辞”错误,应该是比喻或象征。‎ ‎8.答案:①不是一切心灵都是肮脏的、堕落的、不堪一击的,也有纯洁的、积极的、坚强的心灵。②诗人希望青年朋友能够看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能够心怀美好和希望。(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可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含义。本句诗的“踩在脚下”“烂在泥里”,可理解为堕落、肮脏、不堪一击、失去了生机等,而“不是一切”则对这些进行了否定,饱含了诗人对青年朋友的劝告,即要相信人性的美好,心怀希望。从内容及情感两方面作答即可。‎ ‎9.答案:①相信真情,心怀梦想,不轻易放弃,一味沉沦,如诗中所说“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②即使遇到困难,身处黑暗,仍要心怀“希望,而且为它斗争”。坚信只要希望不灭,终有一天会见到曙光。③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诗人一样,正视一切,心怀希望,立足现在,拼搏未来。(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首先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鼓励青年面对生活的黑暗和困境的;其次还要联系现实生活,指出应如何正确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10.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孤注之论”为“朝臣”的定语中心语,二者合在一起做“破”的宾语,故应在“论”‎ - 21 -‎ 后断开,排除A、C两项;“主兵者”为“沮之”的主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C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前一位是辛卯,后一位是己丑”错,应是前一位是己丑,后一位是辛卯。‎ ‎12.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但是作者却不认为他残酷”错,原文是“瑕岂可以掩瑜哉”,意思是缺点掩盖不了优点,即作者认为他残酷。‎ ‎13.答案:(1)不迎接送别宾客,别人都认为他傲慢无礼,他的朋友商衡经常为他辩护,并且周济他。(“倨”“辩”“周恤”各1分,句意1分)‎ ‎(2)曾经擅自鞭打州吏官员,州里用公文召见他而(他却)不加理睬,于是被免去官职离开。以后凡任一职都震动、显耀,也正因此而没能得到升迁。(“笞”“檄召”“坐”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因为雷渊面对骄将悍卒庄重严肃,不向威权屈服,赢得了百姓的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骄将悍卒倚外敌为重,自行台以下皆摩抚之,渊出入军中,偃然不为屈。不数月,闾巷间多画渊像”可得出答案。‎ 素养落地:文章选自《金史·雷渊传》,传主是个正面人物,其不畏权贵的精神品质值得学习,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译文:‎ - 21 -‎ 雷渊字希颜,也字季默,是应州浑源人。(他)父亲雷思,是著名的进士,官至同知北京转运使,为《易经》所作注解流传于世。雷渊是偏房所生,年龄最小,兄长们都轻视他。父亲死了以后,(他)无法在家中安居,于是决心努力进入太学。衣破鞋烂,坐榻上没有席子,自从他因为光着双脚,经常一人端坐读书,不迎接送别宾客,别人都认为他傲慢无礼,他的朋友商衡经常为他辩护,并且周济他。后来跟翰林李之纯交往,于是知名于世。(金卫绍王)至宁元年考中词赋进士甲科,调任泾州录事,因高庭玉一案获罪,几乎丧命。后来改任东平,黄河以北地区为重兵所在,骄横凶悍的士兵及将领凭借(抵御)外敌自认尊贵,从行台以下都(尽量)顺从依循他们,雷渊出入军中,(神态)安然不向他们屈服。没有几个月,里巷之中的平民大多画了他的画像(悬挂),即使是统兵大将也不敢以新进书生对待他。不久升任东阿县令,转任徐州观察判官。兴定末年,被征召为英王府文学兼记室参军,转任应奉翰林文学。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对五件事提出进谏都符合皇帝的心意,又检举官吏过失,不避权贵要人,出去巡察郡邑所到之处都受到称誉,对于奸豪不法之辈,立刻将其杖杀。到蔡州,杖杀了五百人,当时被称为“雷半千”。因此被人起诉,被罢官免职。许久以后,由于宰相侯挚的推荐,被起用为太学博士、南京转运司户籍判官,升任翰林修撰。一天晚上突然死亡,时年四十八岁。‎ - 21 -‎ ‎(金哀宗)正大七年倒回谷之战,雷渊曾经上书反对朝臣所谓孤注一掷的(不当)言论,征引根据深刻切实,明白易见。掌管军事的大臣加以阻止,计策最终没能施行。(雷渊)身躯高大,胡须很硬,嘴巴大张,脸色红润,目光深邃,遇不平之事则疾恶如仇之气外露于形,时而咬牙切齿大骂不休,即使严厉地自我惩戒,也不能有所改变。创作文章、诗歌喜欢新奇。善于结交朋友,当时的权贵和平民名士没有不往来的。居住在京城,宾客登门,没有离开,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但招待客人(的饭菜)却颇为丰盛精美。到官任职喜欢立名,最初登第代理遂平县事,年少气盛,打击豪强大族,揭发隐藏的奸人恶事,一邑之中大为震动,称(他)为神明。曾经擅自鞭打州吏官员,州里用公文召见他而(他却)不加理睬,于是被免去官职离开。以后凡任一职都震动、显耀,也正因此而没能得到升迁。‎ ‎(写史书的人)称赞道:雷渊做御史时,权贵收敛躲避,古代的国士也比不过他。雷渊非常疾恶如仇,议论的人用残酷讥笑他,(一个人的)缺点难道能掩盖优点吗?‎ ‎15.B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如果是“长咨嗟”,则翻译成“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长久的悲叹”;如果是“堪咨嗟”,则翻译成“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怎么能不让人悲叹”。因此用“堪”字是“表现了作者对‘夔州处女’命运的哀怜”,而用“长”字则“表达了‘夔州处女’的自怨自艾”。‎ ‎16.答案:最后两句大意是,如果说夔州巫山县的女子相貌粗丑,那为什么这里会是美貌动人的王昭君的故乡呢?(2分)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对夔州女子的同情。(2分)照应开头,同时引发读者思考导致夔州女子悲剧的原因,言有尽而意无穷,增强了全诗的讽刺意味。(2分)‎ 解析:‎ - 21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最后两句为反问,表明作者认为夔州女子并非天生粗丑,而是因困苦劳累至此,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讽刺。解题时,结合诗句意思、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作答即可。‎ 素养落地:本题考查诗歌鉴赏,选择杜甫忧国忧民的作品,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诗歌鉴赏:本诗通过对夔州一带重男轻女风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这也是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反映。开头四句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女子“上头”后一般至十六七岁即出嫁,而夔州女已经头发半白,四五十岁了,仍然找不到丈夫,原因是她们遭逢丧乱,男丁减员,很难出嫁。“土风”两句,着重写当地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风俗。女子同时肩负着男人和女人的两种义务,承受着心理和体力的双重折磨,却处在男人的附属地位上。“十犹”以下八句是对夔州妇女日常生活的具体描写,很有特色,八句之中两两交叉,分别写夔州女的劳动和装束。最后两句是反诘语,照应开头,意谓夔州处女老大嫁不出去,并不是因为她们长得粗丑,美貌动人的王昭君的故乡不就是在这一带吗?增强了全诗的讽刺意味。‎ ‎17.答案:(1)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2)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18.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 - 21 -‎ 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19.答案:①形式上:原文采用短句形式,句式灵活多变,音韵和谐,有节奏感。②内容上:将“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放在后面,更能突出炊烟缥缈、灵动、随风摇曳的姿态。(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式特点的能力。两句的不同之处在于“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的位置不同,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是为了强调炊烟身姿的灵动美丽,“或上或下”等句置于句末有强调作用,也能使句子更有节奏感。‎ ‎20.答案:①不怕倾盆肆虐 ②慢慢地一点一滴开始融化(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第①处是排比句式中的一句,形式上可以先确定“不怕……”,语义上从“细绵”到“豆粒”是递进,可以推出“倾盆”等词。第②处,由上下文可以推断描写的是积雪在炊烟的作用下慢慢融化,故补写的语句中应有“融化”等词。‎ ‎21.答案:②“结果”改为“成果” ③“交通”后面加“工具”或“模式” ⑤“尽管”改为“既” ⑦“提高”改为“促进”‎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取得”与“结果”动宾搭配不当,应将“结果”改为“成果”。“作为”是介词,后面残缺了宾语中心语“工具”或“模式”。“尽管……也”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尽管”改为“既”。“提高”与“发展”动宾搭配不当,应将“‎ - 21 -‎ 提高”改为“促进”。‎ ‎22.答案:北京雍和宫大街整治提升,“慢街素院”散发古都韵味。‎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提炼关键词的能力。作答时抓住关键性信息,即结论性句子,可删去语段中的叙述性文字,筛选出语段中的主语、事件及其影响,再用连贯的语言将其串联起来,即可得出答案。注意字数的限制。‎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二段列举了我国2018年、2019年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背后体现的精神,第三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词——梦想、创新、实干的讲话作总结。三段材料紧贴时代生活,希望考生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在学习、生活中能贯彻这些精神,担负起时代责任。根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认识和思考”可知,作文时文体上宜选择议论文,但可综合运用议论、抒情、记叙等各种写法;而立意则可结合关键词“梦想”“创新”“实干”等确立。‎ 立意提示 ①青年一代要担负起时代责任;②传承科研精神,造福人民;③脚踏实地,立志为国做贡献;④认准的事要坚定不移地去做;⑤怀揣强国梦,做奋斗的新青年。‎ 参考素材 ‎(1)理论素材 ‎①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 - 21 -‎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③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⑤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托·卡莱尔 ‎(2)事实素材 ‎①2019年2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灯光璀璨,暖意融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伟大的民族,必有伟大梦想;伟大梦想,引领伟大的民族。从飞天揽月梦,到科技强国梦,再到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梦想对于伟大事业的引领作用。‎ ‎②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 - 21 -‎ 之一。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据说,有次练书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画来画去。妻子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是在练字。他妻子嗔怪道:“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要写别人的体?”郑板桥听后,猛然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 ‎③撸起袖子加油干。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引领新时代的中国行稳致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奇迹”惊艳了世界,伟大事业踏上新的征途。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将指引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 2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