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0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诸城市2019-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诸城市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诊断性检测 高二语文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被公认,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两 者各具优势。但长期以来,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 一是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 1 949 年 27.6 万人,到 2002 年还是 27 万余人,53 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分别为 8.7 万和 157 万人,增长 17 倍;中西医医生比例由 3.2:1 变为 1:5.8。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 520 万 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 50 万人,不足 1/10。 二是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 古籍;课程安排上,中医理论培训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 上,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 三是民间中医的发展临困境。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 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 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 若行医即属非法。 四是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目前全国有 2800 多家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 医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 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无法养活, 医生只有受穷。 (摘编自陈永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 材料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 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 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 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 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 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 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 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 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 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 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 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 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 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 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 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我 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忘记“守正”,也不能因为“守正”而不去创新,必须把“守正”与“创 新”有机结合起来。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 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锋《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一线指导和参与救治的专家回顾 总结了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说,武汉疫情出现社区传播之后,我 们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早”内容,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发热、疑似、已确诊轻 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者发放药物,发放通治方“寒湿疫方”的药 72.3 万服,覆 盖 5 万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通过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 疗,564 名患者均没有转为重症。 “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张伯礼说,在向 其他方舱医院推广经验后,1 万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 2%至 5%左右。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 病亡率。 “就我们在武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救治经验来说,一般的病人都有发热、咳嗽、 气喘、乏力的症状,还有氧饱和度降低的表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 安介绍,采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后,这些病人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发热、乏力、 咳喘缓解率都在 90%以上,说明综合救治能够有效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 治愈出院的患者中,有一部分虽然核酸检测已呈阴性,但身体还未完全康复,需要持续 的医学干预和心理康复。在这方面,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干预的技术手段。 有时乏力、咳嗽或精神不太好,肺部炎症没有完全吸收,免疫功能没有完全修复……“这 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做一些呼吸锻炼,同时配合中医药针灸、按摩等综合 疗法,可以改善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对脏器损伤的保护、对免疫功能的修复都有积极 作用。”张伯礼说。 目前,仝小林院士团队正在针对恢复期康复的中医药干预开展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 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和使用。 (摘编自新华社《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发展面临严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 其根本原因。 B. 要培养大批中医“专才”,就必须建立以师承教育为主、院校教育为辅,二者相结合的中 医教育新体系。 C. “守正”指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创新”指在坚守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注入动力, 二者不可割裂。 D.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病人早期控制、阻止重症转危和康复干预等方面,都独立发挥了重大作 用,优势显著。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医院之所以存在西医化倾向,并非因为中医药不如西药好,而是因为中医药不如西医 盈利高。 B. 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 正式承认。 C. 研究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是传承中医精华 的重要途径。 D. 只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并保其发展源远流长,清 流激荡。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乃至世界人民健康作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 要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 和临床诊疗经验。 C. 康源全自动中药调剂系统生产线对几千年手抓戥称的传统调剂方式进行了创新,极大提高 了中药饮片配药、取药效率。 D. 要充分发掘中医不同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 医药在时代有新作为。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思路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5. 请针对材料一“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结合文本,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提 3 条 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总体论证思路是“总——分——总”。②开头引用习总书记指示,表明中心论点,是总 说。③然后分别阐明“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与途径,是分说。④最后总结上文并展望 前景,是总说。 5. ①加大对中医医院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②强化中医院的公益性、普惠性,避免中医院以盈利为主要目的。③健全中医教育,培养中 医“专才”。④改革中医师考试制度,制定合理的民间中医行医资格标准。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文中无据。 B 项,“以师承教育为主”理解错误,文中表明“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 D 项,“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理解错误,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需要中西医结合。 故选 C。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 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 项,“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扩大范围。原文是“不少师徒 传承的民间中医……”,而非指所有民间中医。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材料二的观点是“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A 项,表明中医药的价值和意义。排除 A 项。 B 项,只谈中医药的传承,未谈创新。排除 B 项。 C 项,只谈中医药的创新,未谈传承。排除 C 项。 故选 D。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论述思路的思考,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顺序去思考问题。论述思路的解答一般思路是首先提出了什么论点或论题,然后怎样论证, 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解决。 材料二,文章开头,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提出中心论点,是总写。第②③段分别从“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进行分说,阐明“传 承”和“创新”的必要性与途径。最后一段,总结展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 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文章总体论证思路是“总——分—— 总”。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解答本题,可抓住以下文本进行筛选概况:①“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 医力量薄弱”应加大对中医医院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 有力保障。②“中医教育日益衰退”,应健全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专才”。③“民间中医 的发展临困境”,应强化中医院的公益性、普惠性,避免中医院以盈利为主要目的。④“中 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应改革中医师考试制度,制定合理的民间中医行医资格标准。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 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 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 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 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 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 文本的关键。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画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 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 几分醉意,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了。 一路走着,不觉到了。我站在竹篱面前,连吠门的小狗也没有一只。门上斜挂了一把小 铃,我独自摇了半天,猜想大概是没人了。低头细看,才发现一个极小的铜锁——她也出去 了。 我又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想要留个纸条,却又说不出所以造访的目的。 其实我并不那么渴望见她的。我只想消磨一个极好的太阳天,只想到乡村里去看看五谷 六畜怎样欣赏这个日子。 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 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 光。我陶醉了许久,定神环望,才发现这景致简单得不可置信——一片草场,几块乱石。远 处惟有天草相粘,近处只有好风如水。没有任何名花异草,没有任何仕女云集。但我为什么 这样痴呆地坐呢?我是被什么吸引着呢? 我悠然地望着天,我的心就恍然回到往古的年代。那时候必然也是一个久雨后的晴天, 一个村野之人,在耕作之余,到禾场上去晒太阳。他的小狗在他的身边打着滚,弄得一身的 草。他酣然地躺着,傻傻地笑着,觉得没人经历过这样的幸福。于是,他兴奋起来,喘着气 去叩王室的门,要把这宗秘密公布出来。他万没有想到所有听见的人都掩袖窃笑,从此把他 当作一个典故来打趣。 他有什么错呢?因为他发现的真理太简单吗?但经过这样多个世纪,他所体味的幸福仍 然不是坐在暖气机边的人所能了解的。如果我们肯早日离开阴深黑暗的垫居,回到热热亮亮 的光中,那该多美呢! 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 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唉,这样温柔的阳光,对于庸碌的人而言,一 生之中又能几遇呢? 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 像“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境界——“冬 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 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如果你要我成为光,求你叫我成为这样的光。” 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 热忱去温暖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 渐近日午,光线更明朗了,一切景物的色调开始变得浓重。身旁有一袋点心,是我顺手 买来,打算送给陈的。现在却成了我的午餐。一个人,在无垠的草场上,咀嚼着简单的干粮, 倒也是十分有趣。在这种景色里,不觉其饿,却也不觉其饱。吃东西只是一种情趣,一种艺 术。 饭后有些倦了,才顺手翻了几页随身携带的词集子。不觉沉然欲睡,手里还拿着书,人 已经恍然踏入另一个境界。 等到醒来,发现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 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抛书而起,在草场上纡回漫步。难得这些静的下午,我的脚步 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 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依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 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 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 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 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 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 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 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 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 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我站起身来,摸摸石头还有一些余温,而空气中却沁进几分凉意了。有一群孩子走过, 每人抱着一怀枯枝干草。忽然见到我就停下来,互相低语着。 “她有点奇怪,不是吗?” “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远足的。” “我知道,”有一个较老成的孩子说:“他们有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画图的。” “可是,我没有看见她的纸和她的水彩呀!” “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得到满意的结论以后,他们又作一行归去了。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 我望着他们各自走向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怃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 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荫的幽谷了。而这里,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 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 种壮丽和寒伧成为极强烈的对照。 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走过 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走到车站,总觉得手里比来的时候多了一些东西,低头看看,依然是那一本旧书。这使 我忽然迷惑起来,难道我真的携有一张画吗?像那个孩子所说的:“画好了,藏起来了!” 归途上,当我独行在黑茫茫的暮色中,我就开始接触那幅画了。它是用淡墨染成晴郊图, 画在平整的心灵素宣上,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用“蓝宝石”和“绿翡翠”两个比喻,分别写出天空的湛蓝和山的翠绿,表达了 作者对天晴景色的异常喜爱。 B. 文章写来到广场时,用“一片草场”和“几块乱石”突出其景致之简单,并由此引发了作 者对何为幸福的思考。 C. 作者面对“冬日之日”真诚地发出了祷求,祈求自己成为冬阳一般的人,为所有无家可归 而僵坐阴湿角落里的人送去温暖。 D. 作者之所以望着回家的牧童心中怃然若失,是因为她要离开那片原野,回到大厦壁立、抬 头只见一线天色的城市了。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善用对比。将阳光下的“我”与坐在暖气机边的人、“夏日之日”与“冬日之日”、 城市的街道与不知名的原野等对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 B. 文章腾挪跌宕。因访人不遇而信步徐行,享受郊野的阳光;友人归来后,作者却认为自己 目的已达到,没再去看她。这样写使文章摇曳生姿,意味横生。 C. 文章以时间为序展开对郊野冬阳的描写。写上午树下的阳光,突出其温柔;写中午的阳光, 突出其明朗;写下午的阳光,突出其宁静、恬淡和收敛。 D. 文章多用想象,意蕴丰厚。如想象往古乡野之人晒太阳的情形,生动、形象,给人以启迪; 在黑茫茫的暮色中,对晴郊图的想象,让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8. 作者并没有为天晴后的乡村景色作画,为何还要以“面晴”为题? 9.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画晴”一词新颖别致,能够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作者没有用画纸与色彩呈现画面, 但是用语言文字给读者呈现了一幅晴郊图。③与文中小孩“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的议 论相照应,思路严密。④作者将晴郊图画在了“平整的心灵素宣上”,以“画晴”为题,有 利于突出主题。 9. ①崇尚在自然与简单中享受幸福。置身郊野广场上,作者陶醉于阳光中的沐浴;回想往古 年代村野之人公布幸福秘密的故事,让作者领悟到幸福来自于简单的生活。②向往含蕴、温 柔敦厚而又深沉的人生境界。将自己的浮躁和浅薄比作常使人厌恶、回避的“夏日之日”, 表达了羞愧之情;将“含蕴、温柔敦厚而又深沉”的境界喻为“冬日之日”,表达了对这种 境界的向往之情。③喜爱并崇尚宁静、恬淡和收敛的生命状态。“日影稍稍西斜,光辉却仍 旧不减”,在一天之中,作者偏爱这一刻。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 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 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C 项,“为所有无家可归而僵坐阴湿角落里的人送去温暖”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我不禁用全 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热忱去温暖一切 僵坐在阴湿中的人’”可知,这里“僵坐阴湿中无家可归的人”错误,应该理解为“心理灰 冷、阴暗”的人。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既要对文章进 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 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 项,“在黑茫茫的暮色中,对晴郊图的想象”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归途上,当我独行在黑 茫茫的暮色中,我就开始接触那幅画了。它是用淡墨染成晴郊图,画在平整的心灵素宣上, 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可知,“晴郊图”是作者郊外之行的所见所闻留下的心中印 象。此处是作者的回想,即联想,而非想象。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 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考生再确定标题的自身义(表层含义),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 喻义、象征义等),同时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 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是否对读者产生影响等方面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对读者来说,题目《画晴》新颖别致,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结合文章内 容,“画晴”的本义是描绘晴天,画乡村的“晴郊图”,但行文过程当中并没有出现画纸作 画的场面,也没有所画景色的色彩场面,而是通过作者的语言叙述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优美的 乡村晴郊图;再次,该题目与“‘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难道我真的携有一张画吗? 像那个孩子所说的:‘画好了,藏起来了’”相照应,是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最后, 题目《画晴》看是“画晴”实则“画情”,此情是作者将晴郊图画在“平整的心灵素宣上” 的,表达了作者对晴天的热爱之情,有利于突出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领 会文本的内容,然后从作者的创作倾向、文章的结构、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文中重点关键词 句等等,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从作者的创作倾向来看,文章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作者对“晴日”的喜爱之情,“我信步徐 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 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我陶醉了许 久,定神环望,才发现这景致简单得不可置信——一片草场,几块乱石。远处惟有天草相粘, 近处只有好风如水”“他酣然地躺着,傻傻地笑着,觉得没人经历过这样的幸福”“他有什 么错呢?因为他发现的真理太简单吗”“如果我们肯早日离开阴深黑暗的垫居,回到热热亮 亮的光中,那该多美呢”,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这种自然的、简单的、幸福的 感觉。 从艺术形象来看,文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呈现所描绘的“晴日”景象,并表现出自己的好恶, “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 ‘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境界——‘冬 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 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如“冬日之日”那样含蕴,那样温柔 敦厚而又那样深沉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之情。 从文中关键语句来看,“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 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 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 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 敛的生命状态。 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分点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庄以任侠自喜,脱 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 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 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 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 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 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①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② 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 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 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③,多 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 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部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 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日:“一死一生,乃知 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减) [注]①算器:竹器。②推毂:荐举。③僦人:承雇服役的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 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B.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 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C.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 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D.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 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洗沐,沐浴。汉制,官吏五日一休沐,因借指休假。 B. 黄老,即古代道教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C. 秩,原指指官吏的俸禄,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品级第次。 D. 太史公曰,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补叙史事,表达作者思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庄名声远扬。他因解救张羽于危难之中,在梁楚一带名声远扬;因推贤纳士、为人谦逊 被山东士人交口称赞。 B. 郑庄喜好交游。他仰慕长者,结交天下名士,常常在长安城郊存放马匹,迎送宾客,夜以 继日,唯恐不周。 C. 郑庄仕途坎坷。他曾官至九卿,因武安侯、魏其侯廷议事件被贬为詹事;后遭司马安诬陷, 曾一度贬为平民。 D. 郑当时生性淡泊。他喜好黄老学说,廉洁奉公,只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宾客,去世 后家中没剩什么财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2)“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14.郑庄一生中可赞可叹之事甚多,作者为何独对郑庄“有势”与“无势”深有感叹?请简要 分析。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他年纪轻官位低,然而和他交往的知己都是他的祖父辈。 (2)“客人到来,无论高贵低贱,不应将任何人拒之门外。”他对客人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 这是因为他很尊重地位低下的人。 14. 与作者自身遭遇有关。作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本可以家财白赎,但因 “家贫,财赂不足以白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因而只能屈辱地接受宫刑。(或: 作者获罪下狱时朋友无人救助,亲戚无人替他说话,因此对郑庄遭受的世态炎凉心有戚戚) 作者意在借郑庄有势与失势的世态炎凉,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 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 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 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 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凭着郑庄的贤能,得势时就有十倍之数的宾客,失势时就全没有了,何况一般 人呢!下部翟公说过这样的事,当初翟公做廷尉时,宾客盈门。及至免职居家,门可罗雀。 “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根据句式结构的相似性,可以从“有势”“无势”前面断开, 排除 B;“始翟公为廷尉”中“始”用在句首作状语,故从其前面断开,排除 D;“及废”中 “及”译为“等到”,用在句首,“废”译为“免职居家”,这两个词语应该独立成句,排 除 A。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 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 项,“补叙史事”表述错误。应为“议论史事”。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 项,“诬陷”一词没有依据,只能说司马安揭发了此事。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中的得分点:(1)官薄,官位低;游,交往;行,辈;(2)以,因为;贵,尊重;下人, 地位低下的人。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 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展开个性化的解答。 郑庄一生中可赞可叹之事甚多,作者为何独对郑庄“有势”与“无势”深有感叹?请简要分 析。这应该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自身遭遇来思考。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曾经因为给投降匈奴 的好友李陵来辩护被治罪入狱,本可以家财白赎,但因其家境贫困,钱财不足以为自己赎罪, 朋友无力救援,皇上的左右亲信也不为其说一句求情的话,因而只能屈辱地接受宫刑。因此 对郑庄遭受的世态炎凉心有戚戚,作者意在借郑庄有势与失势的世态炎凉,抒发自己的身世 之悲与内心的痛苦。 【点睛】文言文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郑君不久便 归附了汉。郑庄以好行侠义之事而自喜。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 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城郊朋友之处存放马匹, 以邀请和酬谢宾客,夜以继日,直至次日凌晨,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 学说,敬慕年长而德行高的人,唯恐不能相识。虽然年纪轻、官品低微,然而他交往相识的 都是祖父一辈,并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升迁为鲁国中尉、济南 太守、江都国相,直至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武安侯田虫分、魏其侯窦婴的议论,被贬职 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没有贵贱之分,不应 将任何人拒之门外。”他对客人都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这是因为他很注意尊重地位低下的 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置办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竹 器和食物而已。每次上朝,等候皇上的空闲之时,言谈中从没有不是称道天下的忠厚长者的。 他推荐士人及其属下的丞、史诸官吏,谈到他们时确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常常以贤于自 己的事情作例证。与官属谈话,从来不以名字称呼属吏唯恐使对方受到伤害。听到他人好的 言论,便立即进献皇上,唯恐拖延。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道郑庄。然而郑庄在朝廷 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深入讨论是否妥当。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 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任用的宾客成为大司 农承雇服役的人,拖欠了很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 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又做了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经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数年之 后死于任上。郑庄开始列位九卿的职位,清廉而能自我检省。后来中途被免去官职,家中贫 困,宾客愈来愈少。等至在郡中任长官,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太史公说:凭着郑庄的贤能,得势时就有十倍之数的宾客,失势时就全没有了,何况一 般人呢!下部翟公说过这样的事,当初翟公做廷尉时,宾客盈门;及至免职居家,门可罗雀。 翟公重新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去投靠他,翟公于是在门上写上大字说:“一死一生,才 知道彼此的交情。一贫一富,才知道结交的实情。一贵一贱,彼此的交情才会显现出来。” 郑庄的境遇也可以这样说,可悲呀!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玩雪梅有怀亲属① 韩偓 北陆候才变,南枝花已开。 无人同怅望,把酒独裴回。 冻白雪为伴,寒香风是媒。 何因②逢越使③,肠断谪仙才。 [注]①此诗作于天祐元年(904),诗人被贬于湖南醴陵。②何因,怎么能够。③逢越使,典 出“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触景生情,既咏梅花又怀亲人,感情丰富,全诗语言清新明丽。 B. 首联写气候刚发生变化,而梅花已开上枝头,突出了一个“早”字。 C. 颔联写诗人独自饮酒,徘徊于梅花旁,却无人与之同赏,怅惘若失。 D. 尾联两处用典,表达了诗人被贬后思念远方亲人却无处诉说的痛苦。 16. 后人评价颈联“花与人兼而有之”,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冻白”“香”既写梅花之颜色洁白、香气清测,又寓意诗人品性高洁; “雪为伴”“风是媒”既写梅花与雪为伴,风送幽香,又暗含自己被贬他乡孤独寂寞的遭际以 及清高自守的情怀。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 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全诗语言清新明丽”,全诗语言朴实直白。 故选 A。 【16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 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 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韩偓(公元 842 年~公元 923 年)。中国唐 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 聪明好学,10 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 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 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 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冻白雪为伴,寒香风是媒”,冰天雪地和洁白的 梅花相伴的是白雪,梅花的香气依靠风儿传到远方。梅花凌霜斗雪,迎春开放,风骨俊傲, 不趋荣利。梅花以它的坚贞不渝、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 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她的傲雪精神,她的孤独的不与 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所以,她象征高洁、坚强的人。结合注释“诗人被贬于湖南醴陵”, 这一联既是写梅花又是写自己。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 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作者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报任安书》中表明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学而》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老子》第八十一章中说“______,______”。 这都在时刻提醒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时不能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答案】 (1). (1)推此志也 (2).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4). 通古今之变 (5). 成一家之言 (6). (3)美言不信 (7). 信言不美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此题容易写漏的字是句尾的虚词“也”, 难写的文句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① )。汉字笔画中的直线、曲线及其变化组合,构成 的艺术形象。象形是汉 字最鲜明的特征,其在史前文化的陶器、玉器刻画符号中已见____,其中蚌埠双墩文化与良 渚文化器物上的诸多动物形象就很突出。在史前时代,刻画符号已经初具垂直刻画和纵向构 造的骨架,具备平衡对称架构,具有造型装饰美感,是汉字形体美的源头。早在春秋战国时 期以鸟虫书为杰出代表的金文中,文字装饰丰富多样。现代美术字是 20 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 的产物,诸多现代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因而形成现代设计意识的文字造型装 饰形式。 汉字之美 体现在汉字自身,____体现于汉字与其载体的构成关系上。比如,史前 刻画符号多集中在器物外口沿、上腹、正中、圈足底部等,也有些居于器物的柄部、容器的 流部,均以特定器体的中轴线为参照。即便是玉琮、玉璧等礼器,也从其形体出发,选取最 利于人们观察的部位,使符号成为视觉焦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的“文饰”作用加 强,文字对器物美化的意识尤为突出。以越国剑器为例,铭文造型与剑身、剑格、剑首浑然 一体,铭文采用错金银与镶嵌工艺,更是____。 汉字载体有各种材质,如陶器、玉器、青铜器、刻石、木器、金银器、纸品等,( ② ), 使汉字表现出独特美感。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千奇百怪 原型 既……又…… 锦上添花 B. 千姿百态 雏形 不仅……还…… 锦上添花 C. 千奇百怪 原型 不仅……还…… 画龙点睛 D. 千姿百态 雏形 既……又…… 画龙点睛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诸多现代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因而创造出现代设计意识的文字造型装饰形 式。 B. 诸多现代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因而成为现代设计意识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 C. 诸多现代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使之成为具有现代设计意识的文字造型装饰 形式。 D. 诸多现代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呈现出具有现代设计意识的文字造型装饰形 式。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18. B 19. C 20. ①汉字是线的艺术 ②载体材质的不同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成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 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 的成语。 千奇百怪:形容事物奇异而多样。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结合语境中的 “汉字笔画中的直线、曲线及其变化组合”理解,此处强调汉字笔画多种多样,但没有奇异 的意思,故选用“千姿百态”。 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语境说的是在史前文化的陶器、玉器刻画符号中已见象形文字未定 型前的形式,根据使用对象,此处选用“雏形”。 既……又……,表示前后两个是并列关系。不仅……还……,表示意思进一层。语境中“汉 字之美体现在汉字自身和“体现于汉字与其载体的构成关系上”两句是递进关系,故选用关 联词语“不仅……还……”。 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画龙点睛:比喻在作文或者说话的时候在关键的地方 加上精辟的语句,就可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语境说的是越国剑器“在铭文造型与剑身、 剑格、剑首浑然一体”的情况下,又“采用错金银与镶嵌工艺”,这真是好上加好,美上添 美。故选用“锦上添花”。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 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 项,成份残缺,“现代设计意识”前应加动词“具备”。 B 项,搭配不当,不是“诸多现代设计流派”“成为……文字造型装饰形式”,而是“使美术 字成为……”。成份残缺,“现代设计意识”前应加动词“具备”。。 D 项,搭配不当。不是“诸多现代设计流派”“呈现……文字造型装饰形式”,而是“使美术 字成为……”。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 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 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 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 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本题,结合后句“汉字笔画中的直线、曲线及其变化组合”可知前句是说“汉字是线的艺 术”。结合前句“汉字载体有各种材质,如陶器、玉器、青铜器、刻石、木器、金银器、纸 品等,”可知此处应填写“载体材质的不同”。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21.根据语言环境,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要求:内容适当,表达得体,符合口语特点。 材料:莫言,男,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系中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散文、 小说等著作等身,尤以写小说见长。小说《红高梁》《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作品(曾 被多国翻译出版),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学校邀请莫言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介绍说: 【答案】①莫言老师是山东高密人;②“系”应转换成“是”;③“著作等身”转换成“作 品丰富”;④“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⑤“(曾被多国翻译出版)” 改为“……等作品,曾被多国翻译出版”。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 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 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 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 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具体分析,考生首先要弄清应用文段的特点是介绍著名作家莫言,题干要求“根据语言环境, 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要求:内容适当,表达得体,符合口语特点”,将书面语转换成 口语,一要注意不能改变原意。二要注意表达得体,转述要符合所介绍人的身份和地位,例 如第一处“莫言”就有直呼其名的不尊重之嫌,所以要将其改为“莫言老师”。第二处介绍 莫言的性别属于多余之举,因为莫言是大家,人们对他再熟悉不过了。三要注意口语特点, 如“著作等身”应转换为“作品丰富”;如“系”转换为“是”;“尤以………见长”用“尤 其在…………方面有专长”一类句子来转换。此外,发言稿中不能有括号,括号中的内容须 转换到句中表述。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 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 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 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2.下面是某地为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 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 【答案】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分类处理,其中不可回收利用的进行卫生 填埋焚烧、堆肥处理,可回收利用的由相关企业加工成可利用的新产品供居民循环使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仔细观察图表,借助标题、 提示语等分析其含义,结合题干要求作答。 这是某一个地方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的流程图,根据箭头指向可知,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企业起着枢纽作用,把不可回收利用的进行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处 理,可回收利用的由相关企业加工成可利用的新产品供居民循环使用。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中学生在家上网课,学习状态有很大差异:有的同学能够 严格自律,学习有规划,按时作息;有的同学因在家上网课没有学习氛围,不习惯一个人独 自学习;有的同学缺乏自主学习方法,没有老师的现场辅导与管束,很不适应;也有同学虽 然有时想学习,但无奈网络上其他内容吸引力太强,更不用说游戏了……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 ①作为高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将在下周学校网络升旗仪式上演讲,请你替他写一篇演讲稿。 ②作为高二(1)班班主任,针对所在班级部分同学的学习现状与认识误区,给全班同学写一封 公开信。 ③一名职业为教师的学生家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准备与同学们来一场“云对话”,请你帮 他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白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莫把“停课不停学”的好经念歪 同学们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莫把‘停课不停学’的好经念歪”。 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要求 2020 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并提出利用网络平台, “停课不停学”。各地、各校以及以在线教育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纷纷响应,一些学校陆 续开展网上教学,多家在线教育机构上线免费课程。 “停课不停学”对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但也要防止落实和执行 过程中的异化和走偏。有一线教师反馈,个别学校超前讲授,以“不停学”之名,行提前教 学和假期补课之实;个别在线教育机构和平台提前上线新学期学习资源,以免费公益之名, 行市场推广之实,不仅给仍处于假期中的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导致新的“教育焦虑”,也让 “停课不停学”的内涵被曲解,背离了假期定位和政策初衷。 如今,部分省份已将开学时间延迟至 3 月 1 日之后,面对延长的假期,尽快明确“停课 不停学”的科学内涵,杜绝乱象,确保“停课不停学”好经不被念歪,已成当务之急。 首先,要严格遵守假期规定,确保假期属性。严格意义来讲,只要各地没有宣布正式开 学,就仍处于假期当中,相关教学安排,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安排就需符合假期定位。 个别学校把疫情期间看成“弯道超车”的机会,在原有寒假作业基础上布置新的在线学习内 容,还有一些家长要求孩子大量学习在线教育机构提供的免费学科类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 给学生增加了额外负担。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前发生的小学生“组团”给一些在线教育平台 和工具打“1 星差评”,留言“还我假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要明确“不停学”究竟该“学”什么。因为疫情,这个假期承载了特殊而厚重的 教育使命。在寒假和延期开学阶段,广大教师、机构应以身心健康为核心倡导对学生进行生 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 自主探究,实现更有价值的自主成长。 当然,也要避免“停课不停学”形式化、简单化。有基层老师反映,个别学校要求老师 在假期中每天给学生在线布置任务、监督学习,还有个别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录制视频课程, 无论适合与否、擅长于否,这都有过犹不及之嫌。“停课不停学”需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部 署,何时开始网上学习、甄选怎样的网络课程内容、如何进行优质资源整合、推送,对相关 技术平台与系统进行遴选,都需要教育部门科学设计、严谨推进。 每临大事有静气,教育尤是如此。我们期待,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更多学校、在线教育 机构、家长能保持一份静气与定力,让教育能始终沿着情怀、温度的方向稳健前行。这不仅 是学生之需,也是未来之需,国家和民族之需。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 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 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 维多向立意。 【审题】这道作文题以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为具体内容,紧密贴合疫情之中学 生网上学习实际命制,虽然没有审题障碍,但充分体现了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强化具体情境的 应用性考查方向,四项写作任务,“写作者”(或发言者)身份各不相同,读者(听众)对 象也略有不同,目的要求自然有差别,这是写作前必须精准把握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材 料主要罗列了部分中学生的认识误区,意在引导考生合理引入驳论的论述方式,采取立驳结 合的写作思路。 参考立意: 1.学会学习;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探索适合的学习方法; 4.加强自我管理,增强自律意识; 5.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参考素材: 1.这个寒假,因为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而变得不寻常。这次疫情非常严重,病毒传播速度快,传 染力强,正在以武汉为中心迅速向全国蔓延。因此,全国各地都拉响了防疫一级警报。我们 必须响应号召,宅在家中,防止疫情传播。现在是疫情控制的关键时期,学校延迟开学,但 是停课不停学,学校采取网络在线课的方式,组织老师在线授课,同学们在线学习。 老 师们为了使我们能顺利地开始网络学习,在假期里提前做准备,研究在线教学的方法、录视 频、组织同学们建群,下载学习软件等等,付出了很多努力。为了指导同学们学会使用这些 学习资料,老师们还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料配上使用说明。看着老师发布的指导学习的材料, 从授课计划、教学视频、课程练习题到拓展资料等,既全面又细致。可想而知,老师编写时 得有多么费时费心。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多了一份温暖。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2.我们虽然是在家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但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严格按照教学活动时间表, 按时学习。在线学习时,要遵守网络学习秩序,不随意说话。 3.网络学习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所以我制定了个人的学习计划,希望能让自己的学习更轻松, 更高效。 4.上午,进行网络学习,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仔细记笔记,如果有疑问,课后给老师发私信请 教,把问题弄明白。 5.下午,网络学习结束后,反复观看老师的教学视频,进行复习。积极地完成各项作业,保证 准确、高质量。再进行适量的拓展练习。最后运用老师发布的课件,进行明日课程的预习, 熟读课文。 6.晚上,观看新闻半小时,关注实事。临睡前阅读书籍一小时。 7.这些就是我针对网络学习的想法和计划。我会像正常上课一样对待网络学习,把知识学扎实。 8.希望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安排,在网络学习阶段,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 延期”,不辜负学校对我们的关心,不辜负老师们付出的辛苦。 9.那些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前线,守 护着我们安稳的生活。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做学生该做的事情,好好学习,和 那些前线的英雄们一起努力,共克疫情,共渡难关。 10.当我们为春节的到来而欢呼雀跃,殊不知撞上了天灾,新型冠状病毒突如其来,使神州大 地陷入一片沉寂。 11.这位不速之客在华夏,于荆楚之地猖狂肆虐,听者闻风丧胆,触者命悬一线,短短几天内, 便布及全国,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不会退缩更不会放弃,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 个春天不会来临! 12.正是应了这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远在国外的专家们纷纷 回国“国有难,召必回”,德国不愿放走的顶尖中国科学家庄晓莹博士更是直奔武汉工作一 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起来抗争这场战“疫”,定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迎来胜利的 曙光! 13.面对突发疫情,钟南山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在建议公众“没 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同时,他却义无反顾赶往防疫最前线,84 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 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热血,为国为民。大爱 无疆,最美逆行!更有无数医护人员奔往前线,是他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是抗击病毒路上 的逆行者,星夜奔赴,众志成城,把医院当成自己的主战场,他们是先锋队、主力军,他们 把病患从恶魔手中夺过,一路护卫,以生死时速与死神赛跑,他们是白衣天使,更是我们每 个人心目中的英雄!让我们对奋战在一线的各行各业的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14.据报道,河南有个村子捐了十万斤大葱,这个村子是国家级贫困县,在找不到刨葱机器的 情况下,300 多个村民到地里用手拔了三天。可能这跟几亿几十亿的捐赠比起来并不算什么微 不足道,但是这已经是他们的全部了,倾尽心血也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作为一名普通人, 我们在海伦政府的引领下,严格按照指示去做,政府监管力度大,社区工作人员责任心强, 海伦截止目前一例确诊病例都没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认真负责的领导,在政府的领导下 我们必将不畏艰难险阻,度过这次难关! 15.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生与死的较量,希望武汉樱花烂漫时,他不再封城,像往年 那样,千千万万人在树下看樱花,这一天终会到来!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抵御,静等捷 报! 行文结构: 例文选择了高二学生的身份,面向全校学生进行网络演讲。根据材料,明确演讲的主题,即“停 课不停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克服。在结构上,先摆出存在的问题,再指出如果克服。最后, 展望未来。写作时,要注意符合演讲稿的格式与语言要求。 【点睛】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以及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议论文写作中强化几个意 识: (1)强化任务意识,就事论事。在认真审读材料之外必须仔细审读材料后的要求,特别是一 些隐性信息,明确任务指向,就事论事,议不离事,避免将此类议论文写成了话题作文。 (2)强化论证有力意识。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在就事论事的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中人 与事,联系类似材料进行类比、辨析,避免空乏议论,并注意论述语言的简洁准确。应提醒 学生的是,任务驱动作文名句与事例论据的运用宁缺毋滥。否则,极可能偏离所选的任务指 令,以致于所选任务对象无法一线贯通。 (3)强化论证专一意识。避免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深议透,尽量集中精力说清一点。 (4)强化思维的全面、深刻、准确意识。切忌粗糙表态、轻易否定、一棒子打死的现象,应 辩证的看待问题;依“事”说理,以小见大,呈现思维的深度与准确度。提倡学生利用课上、 课下时间,在学校、家中,与父母、朋友多交流思想,发表你对身边的事情的看法和观点, 同时也要留意他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注意评论要做到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切忌偏颇。 (5) 强化阅读意识。尤其是要多读报,多关注一些时事话题、时事评论,并及时加以收集 整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