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ww.ks5u.com 电白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电子显微镜下,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中都能观察到的结构是 A. 线粒体和内质网 B. 核糖体和细胞膜 C. 核糖体和拟核 D. 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不含细胞核,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详解】大肠杆菌不含线粒体和内质网,A错误;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核糖体和细胞膜,B正确;酵母菌无拟核,C错误;大肠杆菌无线粒体和高尔基体,D错误。故选B。 2.糖原、核酸和淀粉酶都是生物体内的大分子物质,它们的单体分别是( ) A. 碱基、单糖、氨基酸 B. 葡萄糖、碱基、氨基酸 C. 葡萄糖、核苷酸、葡萄糖 D. 葡萄糖、核苷酸、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组成元素:C、H、O;核酸的组成元素: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一定含有C、H、O、N。 【详解】糖原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淀粉酶是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3.下列有关叶绿体和线粒体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具有双层膜,叶绿体具有单层膜 B. 线粒体是所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C. 两者都能产生ATP,都与能量转换有关 D. 叶绿体是所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熟记相关知识点,并理其功能是解题的关键,线粒体、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结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A错误; B、某些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故线粒体不是所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错误; C、线粒体中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叶绿体中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两种代谢活动中都能产生ATP,两种细胞器与能量转换有关,C正确; D、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叶绿体只含有叶绿素,D错误; 故选C。 4.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示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 A. 甲>乙>丙 B. 甲<乙<丙 C. 甲>乙,乙<丙 D. 甲<乙,乙>丙 【答案】B 【解析】 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可知,水分子只能由浓度低的一侧项浓度高的一侧扩,因此由图可知,甲可以向乙、丙两个方向扩散,说明甲的浓度最低,即甲<乙、甲<丙;又因为乙可以向丙一侧扩散,说明乙的浓度比丙低,即乙<丙,则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甲<乙<丙,故选 B。 5.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不属于第二、三阶段的共同点是 A. 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B. 都需要酶参与 C. 都能产生[H] D. 都能生成 ATP 【答案】C 【解析】 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分别发生于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A项正确;二者都需要酶的催化,B项正确;第二阶段产生[H],第三阶段消耗[H],C项错误;二者都可以产生ATP,D项正确。 6.下列关于菠菜中光合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植物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光合色素 B. 可用无水乙醇将光合色素分离出来 C. 分离光合色素时,滤液细线画的越粗,层析效果越明显 D. 光合色素中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A、植物体内光合色素都位于叶绿体中,故有的细胞不含光合色素,A错误; B、由于光合色素只溶解于有机溶剂,所以可用无水乙醇将色素提取出来,B错误; C、分离色素时画滤液细线时,重复画线操作应在前一次画线晾干后再进行重复操作,滤液细线越齐越细层析效果越明显,C错误; D、光合色素中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D正确; 故选D。 7.对于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时期,同种物质的不同形态 B. 同一时期,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 C. 不同时期,不同物质的不同形态 D. 同一时期,不同物质的不同形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比较基础,考查染色体的相关知识,只要考生掌握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A正确。 故选A。 8.细胞分化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 A. 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 B. 细胞的形态、功能发生改变 C.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改变 D. 细胞核遗传物质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原因是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不同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 【详解】细胞分化后,细胞的功能发生改变,因此不同细胞中的细胞器种类和数量不同,A正确;细胞分化使细胞趋于专门化,细胞的形态、功能发生改变,B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C正确;细胞分化后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D。 9.下列关于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 B. 细胞凋亡是一种非正常死亡 C. 细胞癌变后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D. 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 【答案】D 【解析】 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而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并不意味着个体的衰老,A错误;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B错误;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遗传物质肯定发生了改变,C错误;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了,所以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D正确。 10.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分析可知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符合题意; 图中、、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够发生自由组合,所以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A. 有纺锤体形成 B. 着丝点分开 C. 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D. 同源染色体联会 【答案】D 【解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纺锤体形成, A错误;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着丝点都会一分为二,B错误;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都会移向细胞两极,C错误;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名师点睛】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12.基因型为Mm的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M和M、m和m、M和m的分离,分别发生在( ) 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④精细胞变形为精子 A. ①②③ B. ③③② C. ②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动物的基因型为Mm,所以M和M、m和m是在间期复制形成的,其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M和m是等位基因,其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复制,没有基因的分离;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要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M和m随之分离;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要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复制的基因M和M、m和m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分配到2个精细胞中去;④精细胞变形为精子,属于细胞分化,没有基因的分离;所以基因M和M、m和m的分离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即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中;M和m 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故选:B。 【点睛】注意: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等位基因(M/m)只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只能随同源染色体在减一后期分开而分离;相同基因(MM或mm)只能随姐妹染色单体在减二或有丝分裂后期分开而分离。 13.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有红绿色盲的孩子,则该小孩的性别及遗传所遵循的规律分别是( ) A. 女,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B. 男,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C. 男,基因的分离规律 D. 女,基因的分离规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表现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隔代、交又遗传。若母亲有病,则儿子一定有病;父亲正常,则女儿一定正常。 【详解】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有红绿色盲的孩子,说明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父亲的基因型为XBY,所以患有红绿色言的孩子基因型只能是XbY,因此,该小孩的性别是男性。又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所以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故选C。 14.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其控制毛色芦花(B)与非芦花(b)的基因仅位于Z染色体上。下列杂交组合能直接通过毛色判断子代性别的是( ) A. 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B. 非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C. 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D. 非芦花雌鸡×杂合芦花雄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ZW型性别决定类型,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难度适中.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鸡为ZW,雄鸡为ZZ.由于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雌鸡基因型为:ZBW(芦花)、ZbW(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BZB(芦花)、ZBZb(芦花)、ZbZb(非芦花). 【详解】A、芦花雌鸡和芦花雄鸡杂交后,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A错误; B、非芦花雌鸡(ZbW)和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后代全为芦花鸡,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B错误; C、芦花雌鸡(ZBW)和非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雄鸡全为芦花鸡,雌鸡全为非芦花,C正确; D、非芦花雌鸡(ZbW)和杂合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Zb、ZBW、ZbW,即后代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D错误. 故选:C. 15.在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下列科学家、实验方法及技术不相互匹配的是( ) A.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 B. 摩尔根﹣﹣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 C. 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实验﹣﹣同位素标记 D. 沃森和克里克﹣﹣DNA分子结构﹣﹣建构物理模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学中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A、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的研究方法是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豌豆杂交实验,A正确; B、摩尔根在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实验是运用同位素标记,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在研究DNA分子结构时构建了物理模型,D正确. 故选B。 16.决定DNA分子遗传信息多样性和特异性是 A.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B.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 双螺旋的方向 D.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1)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上; (2)DNA分子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详解】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方式多种多样,这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每个DNA分子都有其特定的碱基排列序列,这又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A正确; 每个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都相同,这不能决定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B错误;每个DNA双螺旋的方向都一致,这不能决定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C错误;不同DNA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不同,但这不能决定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的概念,掌握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含义,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D. 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四者的关系,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基因的载体,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 【详解】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不定位于染色体上,因此基因不一定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多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没有复制的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C正确;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的特异性是指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D正确 答案:A 18.保证准确无误地进行DNA复制的关键步骤是( ) A. 解旋酶促使DNA的两条互补链分离 B. 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上的碱基与母链碱基进行互补配对 C. 配对的脱氧核苷酸之间连接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D. 模板母链与互补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解旋酶促使DNA的两条互补链分离,为复制提供模板,A错误; B、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母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确保准确无误地进行复制,B正确; C、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配对的脱氧核苷酸之间连接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C错误; D、模板母链与互补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DNA复制完成阶段,D错误; 故选B。 19.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DNA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 B. 在叶肉细胞中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C. DNA复制过程中,要消耗ATP并且需要酶的催化 D. DNA复制方式是全保留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DNA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A正确;在叶肉细胞中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B正确;DNA复制过程中,要消耗ATP并且需要酶的催化,C正确;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D错误。 点睛:熟悉DNA复制的场所、方式、时间、特点、条件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0.为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某学生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中pH属于无关变量,故三支试管的pH应相同且适宜 B.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 C. 检测该实验的结果可选用双缩脲试剂 D. 该实验的观测指标是相同时间内蛋白块的变化情况(或记录蛋白块消失所用的时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 、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温度能影晌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減慢。另外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而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三组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温度,所以温度是自变量,pH属于无关变量,三支试管的pH应相同且适宜,A正确; B、三组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温度,所以温度是自变量,B正确; C、检测该实验的结果不可选用双缩脲试剂,因为酶的本质是蛋白自,反应前后是不变的,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C错误; D、该实验的观测指标是相同时间内蛋白块的变化情况(或记录蛋白块消失所用的时间,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1.如图甲是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的坐标图,图乙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纵坐标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H→I段表示发生了_________作用。 (2)图甲CD段对应于图乙中的__________;B→C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乙中,A图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有______(填序号)。 (4)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甲图__________段。 【答案】 (1). (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变化 (2). 受精 (3). A和D (4). DNA的复制 (5). 初级精母细胞 (6). ABDE (7). CD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AG表示減数分裂过程,IH表示受精作用; 分析乙图:A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 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细胞处于減数第一次分裂后期,E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F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图甲中相关物质的含量变化为2a→4a→2a→a→2a,表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H→I段表示发生了受精作用,之后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主要是有丝分裂。 (2)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对应于图乙中的A和D;B→C变化的原因是DNA的复制。 (3) 图乙中,A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由分析可知,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有ABDE。 (4)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坐标图的CD段。 【点睛】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有丝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减半。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和DNA都减半。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要分离。有丝分裂前DNA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1个细胞有丝分裂产生2个细胞,减数分裂1个细胞分裂产生4个细胞。减数分裂I前期同源染色体要进行联会,有丝分裂无联会现象。 22.为研究低温对某种热带植物叶绿体结构和代谢的影响,科研人员选用长势一致的两个品种的幼苗,分别在28℃和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叶片离体叶绿体的放氧量和叶绿体中MDA含量(MDA是膜脂质分子过氧化产物,其含量反映叶绿体膜的受损程度),结果如图。请回答: (1) 测定离体叶绿体放氧量实验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至少两项)。 (2) 离体叶绿体中放氧的场所是________,与氧气同时产生的还有________物质。 (3)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叶绿体中MDA含量与膜受损程度呈________(填“正”或“负”)相关;低温胁迫引起放氧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叶绿体中色素含量减少。 (4) 本研究表明,两个品种中较耐低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照时间、光照强度、CO2浓度、湿度等 (2). 类囊体薄膜 (3). ATP和[H](或NADPH) (4). 正 (5). 叶绿体膜(或类囊体膜)受损 (6). 品种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淀粉等有机物。 【详解】(1)植物光合作用利用水和二氧化碳转化生成氧气和有机物,需要光照,故测定离体叶绿体放氧量实验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光照时间、光照强度、CO2浓度、湿度等。 (2)叶绿体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释放氧,其场所在类囊体薄膜,与氧气同时产生的物质时ATP和[H],ATP和[H] 将进入(叶绿体)基质,直接参与C3还原。 (3)根据图2的实验结果分析,品种A和品种B在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叶绿体中MDA含量都比28℃下含量高,故叶绿体中MDA含量与膜受损程度呈正相关。低温引起叶绿体膜结构受损,从而导致放氧量下降,使叶绿体中色素含量减少。 (4)结合图示1和2,看出品种B在低温下放氧量高于品种A,叶绿体中MDA含量低于品种A,说明品种B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高于品种A,故较耐低温的是品种B。 【点睛】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阶段 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能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上进行的。 暗反应阶段 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没有光能也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内的基质中进行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23.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利用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进行自交,F1中红花植株占9/16。请回答下列问题: (1)自交产生的F1白花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若将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进行测交,则后代中红花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_。 (2)若一品系的纯种白花与其他不同基因型白花品系杂交,子代均为白花,该纯种白花最可能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与某纯种白花品系杂交,子代均开红花,则该纯种白花品系可能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一红花植株,想要通过实验验证它是纯合子,请写出最简便的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7 (2). 1/4 (3). aabb (4). aaBB、aabb、AAbb (5). 让该红花植株自交,观察子代花色 (6). 子代全为红花 【解析】 【分析】 基因分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知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题意知,AaBb自交,写出2个分离定律:Aa→AA:Aa:aa=1:2:1,Bb×Bb→BB:Bb:bb=1:2:1,自交后代红花的比例为9/16,即3/4×3/4,故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_B_,其他都表现为白花。 【详解】(1)AaBb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红花(A_B_)的比例为9/16, 故子代红花:白花=9:7,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b:aaB_:aabb=3:3:1,其中纯合子只有AAbb、aaBB、aabb三种,占3/7, 若将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进行测交,即与aabbb杂交,则后代中红花植株只有AaBb一种,比例为1/2×1/2=1/4. (2)纯合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若其基因型为aabb,与另外两种AAbb、aaBB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表现全为白花,由于红花的基因型为A_B_,故不论哪种白花纯合子与AABB的植株杂交,子代都表现为红花。 (3)红花的基因型为A_B_,要判断其是否为纯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其自交,观察子代是否出现性状分离,若其基因型为AABB,自交子代全为红花。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常见比例及其对应的基因型的关系,利用基因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计算和推导后代的基因型以及表现型,这是该题考查的重难点。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4.如图表示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Ⅱ4、Ⅱ5的子女__________(从Ⅲ6、Ⅲ7、Ⅲ8中选择)的性状表现推理,该病不可能是红绿色盲症。 (2)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4与Ⅱ5再生育一个有病女儿的概率为__________。 (3)若该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基因为D,则Ⅲ8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再生育正常女儿的概率为__________。 (4)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病基因为a,若Ⅲ7(无红绿色盲)与正常男性结婚,生下一个既患此病又患红绿色盲(患病基因为b)的后代,则Ⅲ7的基因型为________。 【答案】 (1). Ⅲ6 (2). 1/4 (3). XDY (4). 0 (5). Aa XBXb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判断该遗传病可能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该遗传病在不同条件下的遗传方式,进而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分析系谱图:根据该系谱图无法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但Ⅱ4的儿子正常,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不可能是伴Y遗传。 【详解】(1)Ⅱ4的儿子(Ⅲ6)正常,这说明该病不可能是红绿色盲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Ⅱ4(Bb)和Ⅱ5(bb)再生育一个有病女儿的概率为1/2×1/2=1/4。 (3)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基因为D,则Ⅲ8的基因型为XDY,其与正常女性(XdXd )结婚,所生女儿都患病,即正常的概率为0。 (4)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病基因为a,若Ⅲ7(无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为AaXBX_,与正常男性(A_XBY)结婚,生下一个既患此病又患红绿色盲(患病基因为b)的后代,其基因型为aaXbY,则Ⅲ7的基因型为AaXBXb。 【点睛】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有三种: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 25.图为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和结果,请据图回答: (1)T2噬菌体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____,用放射性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_________。 (2)要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必须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而不能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搅拌离心后放射性较高的是_____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物”)。 (4)赫尔希和蔡斯还设计了另一组实验:用放射性35S标记T2噬菌体的另一种物质。结果发现这种物质并未进入大肠杆菌内,对比这两组实验的结果以及子代T2噬菌体的性状,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 (5)若用32P标记的1个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在释放出来的3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有_________个。 【答案】 (1). 蛋白质和DNA (2). DNA (3). 噬菌体是细菌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4). 沉淀物 (5). DNA是遗传物质 (6). 2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1)T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DNA;放射性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DNA。 (2)噬菌体是细菌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活细胞中,因此要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必须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而不能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 (3)32 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质,因此离心后放射性较高的是沉淀物。 (4)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 (5)若用32P标记的1个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在释放出来的3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有2个。 【点睛】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