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2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三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托管”岳阳楼不妨一试 近来,“岳阳楼将‘承包’给企业经营”的消息在岳阳炸开了锅。岳阳市政府网相关文件显示,去年11月当地发布公告,对岳阳市辖区内2个重点旅游景区经营权面向社会公开招商,而岳阳楼景区并不在此之列。而岳阳楼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岳阳楼景区虽不在招商名单内,但眼下景区已经正在进行经营权转让。 景区景点被商业经营者“托管”的原因不外乎三类:一类是“公家”经营不善,亏损运营,人工、养护、开发等成本巨大又不堪重负。第二类不排除有谋发展、做大做强的意思。一些地方守着景区景点的“金山银山”,因为自身不具有先进的管理和市场经验,亟待引进新的管理思维和运营模式将景区景点做的更好。当然也有一种迎合潮流的不负责的“托管”——看其他地方有这么干的,自己也“赶个趟”,打外包给“私人”,结果如何可能根本没有考虑。 将政府的景点景区“托管”他人,结局如何褒贬不一。“托管”型景区景点,因为托管的逐利因素,经营者往往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经营,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目的,一些托管景区景点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对旧有设施设备却过度使用,维护维修资金投入不足,更多的核算为利润等。这是多数托管景区景点的通病,结果就是一些地方托管出去的景区景点,政府没有赚到多少钱,景区景点却破坏损害严重,最终还得政府收拾“残局”。1999年至2003年间,湘西3个景区的经营权先后由政府许可给外地公司投资开发经营,然而,随着景区经营开发中暴露出的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品牌塑造力度不大、景区自身发展缓慢等问题,2009年,湘西州最终又将3个景区的经营权收回,就是一个不成功的典型例子。 然而,“托管”成功的也不乏其例。有的景区景点采取市场化的“托管”后,景区景点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营收益增幅巨大,成为一地的重要经济来源。凤凰县将所属的八大旅游景区“托管”后,仅2010年,景区票收入1.51亿元,整体旅游收入达30.02亿元,以先前的3倍,同时景区景点设施也得到了巨大改善,等等。 新的社会形势下,景区景点管理需要新思维。以公办模式和“政府式管理”景区景点,弊端多多,“浪费严重”、“资源闲置”等问题同样令人垢病。在“托管”式经营景区景点日益被社会关注和认可之时,一些地方探索这一新模式、大胆引进新的经营方式,这一理念和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托管”景区景点带有诸多的时代特征和先进元素,其优势和潜力是“公办”所难以比拟的,可以引进更高效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手段、成熟的市场品牌培育和融资的便便利。退一步说“公办”了几十年的岳阳楼始终“半死不活”,为什么不注入新鲜血液,让“托管”模式试一把呢?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试一试”又何妨? (选自《光明网》) 1. 下列关于景区景点被“托管”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家”经营不善,人工、养护、开发等成本巨大又不堪重负,采取市场化的“托管”后,景区景点或许可以快速发展,经营收益增大。 B. ―些地方守着景区景点的“金山银山”,因为自身不具有先进的管理和市场经验,亟待引进新的管理思维和运营模式将景区景点做得更好。 C. 还有一些景区景点看其他地方这么干,为了迎合潮流,自己也“赶个趟”,打外包给“私人”,结果如何可能根本没有考虑,不负责任。 D. “公办”了几十年的岳阳楼始终“半死不活”,需要注入新鲜血液,目前实施“托管”模式,可以达到谋发展、做大做强的目的。 2. 下列关于论述“托管”型景区景点结局惨淡的表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托管”型景区景点的经营者往往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经营,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目的,追求更多经济利益。 B. 一些托管景区景点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对旧有设施设备却过度使用,维护维修资金投入不足,更多的核算为利润等。 C. 一些地方托管出去的录区景点,政府没有赚到多少钱,景区景点却破坏损害严重,最终还得政府收拾“残局”。 D. 随着景区经营中出现的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品牌塑造力度不大、景区自身发展缓慢等问 题,一些当地政府将景区的经营权收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湘西的3个景区曾由政府托管给外地公司,但经营开发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政府又收回, 说明政府意识到“托管”要慎行。 B. “托管”岳阳楼这一理念和做法,可尝试景区景点新思维管理,因为带有诸多的时代特 征和先进元素,其优势和潜力“公办”难以比拟,肯定势在必行。 C. “托管”可以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可以引进更髙效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手段、成熟 的市场品牌培育和融资的便利,值得关注和提倡。 D. “公办”了几十年的岳阳楼始终“半死不活”,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注入新鲜血液,不 妨试一试“托管”模式。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目前实施‘托管’模式,可以达到谋发展、做大做强的目的”曲解文意。文中讲了,“托管”模式有成功的例子,也不失败的例子。而题目“‘托管’岳阳楼不妨一试”,也只是说可以试一试,但并不否认有失败的可能。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答题前先仔细审题,题干说“关于论述“托管”型景区景点结局惨淡的表现,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陈述的内容是有关“托管”型景区景点管理过程的,强调他们如何管理的,是总结结局惨淡的原因。 3. 试题分析:B项,“肯定势在必行”说法太绝对,太武断。文章结尾只是说“在“托管”式经营景区景点日益被社会关注和认可之时,一些地方探索这一新模式、大胆引进新的经营方式,这一理念和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值得提倡”不等于“肯定势在必行”。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选自《小说选刊》,有改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母亲担心父亲身体,也牵挂着外出的儿子,为此她编造了父亲“病重”的谎言,诱使儿子回家,终于使父子和好如初。 B. 小说用“胳膊肘子弯儿”来比喻“十米多长、五米多高的土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土坡虽小却陡的特点,正是这道土坡阻碍了父子的情感交流。 C. 邻居小东、村书记大成与文中父亲的交谈,不仅补充了有关人物信息,从侧面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推动了情节波澜迭起,使得小说摇曳多姿。 D. 小说写新农村变化中父子情感故事,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如“忒”“猫不拉屎”“嗖”“撵”等词句的运用,贴着人物而写,极具农村气息。 5. 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么样的心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6. 对于小说结尾“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你怎么看?情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D 5. 第一次,秋生一个劲朝停在十米外巷口的新车望,父亲徐老套“用稀奇古怪的眼光扫他”,是责怪儿子关心车子超过了关心自己;第二次,是托小东把羊肉送回家,父亲徐老套“脸上像结了霜”,是觉得儿子架子大,不打照面。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是为后面徐老套奋力平坡的情节做铺垫,从而完成从隔膜到亲情交融的升华。 6. 我认为是画龙点睛。①从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来看,儿子虽然很少回家,但依然有孝心,不时托人给父亲送钱送物,听到父亲“病重”的消息立即带着妻子赶回。父亲虽然性格倔强,埋怨儿子,但为了能让儿子回家,自己动手铲平了土坡。原文的结尾展现了父子的各自性格与内心深处对彼此的牵挂。②从情节发展上看,原文的设计符合情理,并通过对儿子的神态捕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③从主旨上看,原文设计以儿子的反映衬托父亲,“愚公移山”般的举动表现了父爱特有的朴实与厚重,发人深思。 我认为是画蛇添足。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儿子以停车难、工作忙为借口极少回家探望父亲,原文的结尾主观设定了儿子的个性,限制了读者的想象。②从情节设计上看,去掉原文结尾,给小说情节发展、人物个性等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有利于读者的思考。③从主旨上看,原文因结尾而使得主题单一,降低了作品的品位。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母亲担心父亲的身体”,母亲“编造……谎言”,分析有误。文中应是父母亲一起以此为借口,让儿子能够即刻回家,看到那被铲平的土坡,从而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B项,夸大了土坡的影响,停车难只是儿子不回家的表面原因,实际上是不理解父母晚年有需要子女陪伴的情感需求。D项,对情节的鉴赏不准确,小说叙述故事娓娓道来,情节并不曲折。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么样的心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的匠心。第一次“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结合情节来看,“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可见此时的徐老套应是责怪儿子对车子的关心超过了对自己这个父亲;第二次,“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结合“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可以知道,此时的徐老套是怪儿子架子大,只托别人带回东西,自己连个照面都不打,此时的徐老套看似与儿子的关系不睦,但结合后文的“奋力平坡”的内容可以知道,表现出徐老套对儿子的思念。 点睛:对于人物情感、心理类的题目,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出题干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表现,然后结合出现这种表现的情境分析人物心理,答题的时候不但要有心理情感的概括,还要有原因的分析,比如本题中,所给的两处句子都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只要结合情节即可得知人物此时的心理。对于情节安排作用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比如本题中,这两处描写从内容上来看,表现出徐老套对儿子的思念和爱,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了下文徐老套平坡的内容。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于小说结尾‘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旨表达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这是针对小说结尾设题。考生应首先明确自己的态度,如认为是画龙点睛之笔,应分析“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这一结尾的妙处,如认为是画蛇添足,则应分析去掉这一结尾后,上面内容的完整性。题干中已经给出了答题的角度,即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的发展以及主旨的表达”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点睛:小说结尾答题的角度:从情节角度: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从主题角度:深化主题,同时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从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本题来看,“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这一结尾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愧疚、自责以及对父母的爱,这与上文给父亲送钱送物的表现遥相呼应;如把这一结尾去掉,以“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来收尾,文章戛然而止,儿子的反应可以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传 1881年,鲁迅出生在绍兴城内一座周姓宅子里。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绍兴城并不大,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做京官,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块“钦点”“翰林”的横匾,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 祖父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读四书五经。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 他性格活泼、机灵,自然也就调皮。三味书屋里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作“对课”,老师出一句“红花”,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选相对的两字——譬如“绿叶”“紫荆”来回答。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学偷看了寿镜吾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地来问他。鲁迅说:“你对‘四眼狗’好了。”那人上课时竟真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寿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把那同学狠狠地骂了一顿,再看鲁迅,却在一旁用书遮着脸,憋不住要“咕咕”地笑出声来。 一个健康顽皮的男孩子,往往有几分野性。鲁迅虽是长在城里,却没有一般城市中少年人的孱弱相。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受到另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名叫沈八斤的亲戚的威吓,心中非常生气,可是家中有规矩,不许与别人打架,他就只好用画画来发泄,画一个人躺在地上,胸口刺着一支箭,上面写着:“射死八斤!” 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经书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自己来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首先是看杂书,从画着奇形怪状的神话人物的《山海经》,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的神话传说,凡是他觉得有趣的,都千方百计搜来读。其次是抄杂书,从陆羽的《茶经》一直抄到《西酉丛书》里的古史传和地方志。再就是绘画,先是从大舅父那里借来绣像本的《荡寇志》,把里面的一百多张绣像全都描下来。后来更自己买来好几本画谱,用纸蒙着,一页一页地描。 小妹妹端姑病逝,他才八岁,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躲在屋角里哭泣,大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为妹妹啦!” 一个人像一棵树,有了一粒优良的种子,庆幸的是又有一片肥沃的土壤,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 (摘编自王晓明《现当代名人传记之鲁迅传》) 相关链接: ①鲁迅十八岁时,考入南京水师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到东京预备学校毕业时,他决定要学医了。原因是:不想中国人都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治死;要让中国人身体健壮。后来鲁迅觉得国民现在的问题不是身体健康与否,而是思想不觉悟。 ②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在1918年,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作品,大多取自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社会。 (张凡《重读<鲁迅传>》)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鲁迅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这表明鲁迅小时候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在物质条件上起点很高,但在读书受教育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B. 文章认为“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意思是说鲁迅遇到的启蒙老师,如循循善诱的祖父、家教严格的父亲、慈爱有方的母亲等,对他来说是三生有幸。 C. “射死八斤”的故事发生在鲁迅七八岁时,当时受到亲戚沈八斤的威吓,但家中又不许打架,他只得将心中的怒气用画画来发泄,表现了他也有能屈能伸的性格。 D. 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书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就自己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这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传记开篇介绍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在京做官,赢得一般市民敬畏,使得周家拥有特殊地位。这既交代了鲁迅成长的家庭背景,也突出了鲁迅人生的幸运因素。 B. 鲁迅的祖父脾气暴躁,有时候爱打骂孩子,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让鲁迅先读历史,然后都是选一些小孩喜欢的闲书让他读,有些负面作用。 C. 这篇传记主要节选了鲁迅少年成长时期的一些故事,那时他性格活泼、机灵,也很调皮。如文中叙写了三味书屋里“对课”的故事,鲁迅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的“独角兽”。 D. 本文对传主事迹的记叙采用的并不是顺叙方式,文末才写到鲁迅八岁那一年的事儿,小妹妹端姑病逝,他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这充分说明鲁迅具有热爱亲人的品质。 E. 鲁迅幼年良好的教育、广泛的阅读和后来的留日经历促成了他成长中的自觉意识,从而形成了他解剖社会、针砭时弊的文学风格。 9. 文章结尾写道:“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探究。 【答案】7. C 8. AE 9. ①成长环境:鲁迅出生在条件优越、赢得市民敬畏、地位很高的周家,在童年时期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②个人素养:鲁迅从小就是个聪明、健康、顽皮、有几分野性的孩子,还具有仁慈、善良、热爱亲人等品质;所受教育良好,饱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在这些书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时,还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③文学成就:鲁迅为了改变国民的精神状态,于是弃医从文。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繁多,大多取自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社会,取得的成就巨大。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总之,鲁迅的确是从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项“能屈能伸的性格”表述不正确,应是一种反压迫、反不平的侠士精神。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项“有些负面作用”有误;C项是鲁迅让同学回答的;D项对传主的事迹的记叙采用的是顺叙方式。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题。探究“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的内涵,主要是分析鲁迅的进步的方面。可以围绕成长环境、个人素养、他的作品繁多等方面分析。总之,鲁迅的确是从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彦进,大名人。纯质有胆略,善骑射。汉乾祐中,隶周祖帐下。广顺初,补卫士。世宗镇澶渊,令领禁兵以从。显德初,为控鹤指挥使。从世宗征淮南,以功迁散员都虞候。从平瓦桥关,改领昭州刺史。 宋初,改右厢指挥使,征李筠,为先锋部署,以功迁常州防御使。从平李重进,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大举伐蜀,为前军副都部署。蜀平,坐纵部下略玉帛、子女及诸不法事,左迁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太祖郊祀西洛,彦进来朝,授彰信军节度。 太平兴国二年,移镇河阳。四年正月,遣将征太原,分命攻城,以彦进与郢州防御使尹勋攻其东,彰德军节度李汉琼、冀州刺史牛思进攻其南,桂州观察使曹翰、翰林使杜彦圭攻其西,毾信军节度刘遇、光州刺史史珪攻其北。彦进督战甚急,太祖嘉之。晋阳平,从太宗征幽州,又与内供奉官江守钧率兵攻城之西北。及班师,诏彦进与西上阁门副使薛继兴、阁门祗候李守斌领兵屯关南,以功加检校太尉。是秋,契丹侵遂城,彦进与刘廷翰、崔翰等击破之,斩首万级。五年,车驾北巡,以彦进为关南都部署,败契丹于唐兴口。 雍熙三年正月,命将北伐,分兵三路,诏彦进为水陆副都部署,与曹彬、米信出雄州。大军失利,彦进坐违彬节制,别道回军,为敌所败,召还,贬右武卫上将军,事具彬传。四年春,授保静军节度。端拱元年,被病,召归阙,卒,年六十七。赠侍中。 彦进频立战功,然好聚财货,所至无善政。没后,诸子争家财,有司摄治。太宗召见,为决之谓左右曰:“此细务,朕不宜亲临,但以彦进尝任节制,不欲令其子辱于父耳。” (节选自《宋史·崔彦进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平李重进 平:平定 B. 以功加检校太尉 加:加官 C. 事具彬传 传:流传 D. 没后,诸子争家财 没: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特指古代官职的晋升或调动,如“迁散员都虞候”,“迁”是指“升职”。 B. 刺史,职官,巡行郡县,汉时全国各部置刺史一人。“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C. 车驾,帝王或朝廷命官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如《髙帝纪下》:“车驾西都长安。” D. 有司,指官吏。古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如《史记》:“召有司案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彦进擅长骑射,跟随世宗因功升职。崔彦进为人纯朴有胆略,擅长骑射。世宗镇守澶渊时,命令他率领禁兵跟随。攻打南唐,因战功升任散员都虞候。他平定瓦桥关,升任昭州刺史。 B. 崔彦进英勇善战,贬职还被重新重用。他征伐李筠时,因战功升任常州防御使。平定李重进,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因事贬职,太祖在西洛郊祀时,重新授任他为彰信军节度使。 C. 崔彦进跟随太宗,征幽败契再立战功。崔彦进跟从太宗征伐幽州,因战功加官检校太尉。契丹军进攻遂城时,彦进与刘廷翰等人打败了他们,斩敌万余,在唐兴口再次击败契丹军。 D. 崔彦进战功虽多,为人自负敛财财政。崔彦进征幽州、败契丹,屡立战功,但与曹彬等出征时,大军失利。他因违抗曹彬节制,被敌人打败,遭贬职。喜欢聚敛财货,所到各地没有善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平,坐纵部下略玉帛、子女及诸不法事,左迁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 (2)端拱元年,被病,召归阙,卒,年六十七。赠侍中。 【答案】10. C 11. C 12. A 13. (1)后蜀平定后,因放纵部下抢掠玉帛、子女及其他不守法的事,贬任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 ⑵端拱元年,染病,召他回朝,去世,终年67岁,追赠侍中。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C项,“事具彬传”,意思是具体细节见《曹彬传》。选项故意将“传”这个多音多义字解释成了现代汉语常用的动词“流传”。 1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C项,“车驾”,意思是马驾的车或者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该选项说“或朝廷命官所乘的车”解释有误。 12. 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他平定瓦桥关”曲解文意。原文是“从平瓦桥关”,意思是跟随世宗平定瓦桥关,而非他平定的。 13. 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平,平定后;略,抢掠;左迁,被贬。第二句中,被,遭受,染;卒,死。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 崔彦进,大名人,为人纯朴有胆略,擅长骑射,后汉乾祐年间,隶属于周太祖军中。广顺初年,补任卫士。世宗镇守澧渊时,命令他率领禁兵跟随。显德初年,任控鹤指挥使,跟从世宗攻打南唐,因战功升任散员都虞候。跟随世宗平定瓦桥关,改任昭州刺史。 宋朝初年,改任右厢指挥使。征伐李筠时,任先锋部署。因战功升任常州防御使。跟从太祖平定李重进,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朝廷发兵大举进攻后蜀,任前军副都部署。后蜀平定后,因放纵部下抢掠玉帛、子女及其他不守法的事,贬任昭化军节度观察留后。太祖在西洛举行郊祀时,彦进来朝见,授任他为彰信军节度使。 太平兴国二年,移镇河阳。太平兴国四年正月,朝廷派遣将领征伐太原,分路攻城,派彦进与郢州防御使尹助攻城东,彰德军节度李汉琼、冀州刺史牛思进攻城南,桂州观察使曹輪、翰林使杜彦圭攻城 西,耗信军节度刘遇、光州刺史史珪攻城北。彦进督战非常急迫。太祖表扬了他。晋阳平定后,取从太 宗征伐桌州,又与内供奉官江守钧率兵攻城之西北。到班师时,诏令彦进与西上闲门副使碎继兴、闲门 株候李守斌率领军队屯兵关南,因战功加官检校太尉。这年秋天,契丹军进攻遂城,彦进与刘廷翰、崔輸等士契丹軍队,斩敌一万多人。太平兴国五年,太宗北巡,任命及逬为关南都部署,兴口打敗契丹军队。 雍熙三年正月,命令将领北伐,分兵三路,访令彦进任水陆副都部署,与曹相、米信一同从雄州出兵,大军失利,彦进因违抗曹彬节制,别道回军,被敌人打敗,召回朝廷后,贬任右武卫上将军。具体细节见《曹彬传》。雍熙四年春天,授任他为保靜军节度。端拱元年,染病,召他回朝,去世,终年67岁,追赠侍中。 彦进多次立下战功,但喜欢聚敛财货,所到各地没有清明的政治。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家财.有关部门出面处理,太宗召见,替他们决断,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这本是小事,我不应去亲自过问。但因为彦进曾经任节度使,不想让他的儿子玷辱了他们的父亲罢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 无可 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紫阁未归日,青门又见春。 掩关寒过尽,开定草生新。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长年”与“长年累月”的“长年”意思相同,都是指“整年”。 B. “紫阁”句照应“燃灯朝复夕”,写出了小节律融入大节律的时间循环。 C. “又见春”写出了初春转眼到来,表达了诗人欢愉、热爱、倦怠之情。 D. “寒过尽” “草生新”是写寒冬已过,万物复苏,自然变化周而复始。 E. 全诗选用典型意象,运用情景交融等手法,展示春意渐浓、令人欣喜的景象。 15. 诗的结尾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14. AC 15. 通过林之意象,写出了诗人安享林下生活的快乐,且以“岁去頻"的慨叹,表现了一位达观者的淡泊闲适、超然安逸、欢愉惊喜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长年”是老年的意思,和“长年累月”的意思并不相同。C项,“表达了诗人欢愉、热爱、倦怠之情”,“倦怠之情”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体现这种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 15.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的能力。答题前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全诗的内容。赏析时,要注意,诗歌的情感有时一种,有时是多种。该题要求赏析诗歌的结句。诗歌的结尾句“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意思是林下生活自有意趣,哪里还会因时光流逝得快而感到心惊呢?诗人很享受林下安闲自在的生活,心情愉悦,恬淡超然。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陚》中,作者从侧面描写朋友箫声和歌声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中,作者李白表达自己终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 (3)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一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推己及人、从自身相思愁苦揣想出对方的凄苦愁怀。 【答案】 (1). 舞幽壑之潜蛟 (2). 泣孤舟之嫠妇 (3). 长风破浪会有时 (4). 直挂云帆济沧海 (5). 晓镜但愁云鬓改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对同胞的贫困与苦难缺少体会与感知,就很容易在扶贫工作上浅尝辄止,浮于表面。 B. “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好政策,但既然己经起步,就不能半途而废。 C. 她是一个做事不可理喻的人,往往起了个头儿却很少坚持到底,例如她画画先热情,后厌弃。 D. 亚投行的成功建设和运营,将惠及亚投行各国,也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这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C项,不可理喻:喻,开导,晓喻,指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语境“往往起了个头儿却很少坚持到底”想表达的是她不能坚持,成语使用错误。A项,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含贬义。B项,半途而废: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D项,不言而喻:言,说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美军相继向韩半岛部署重要战略武器,包括“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号称在朝鲜接连发起的挑衅发出强烈的警告,重申坚定保卫韩国的决心。 B. 根据朝方声明,韩方企业和有关机构的所有资产将被冻结,被驱逐人员不得带走除个人物品外的其他物品,被冻结的资产将由开城当地政府管理。 C. 2016年春节刚过,“招工难”的问题便引发人们热议。因为“外出工资不高” “工作压 力大” “老家经济发展有潜力”等原因,多数农民工选择留乡发展。 D.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家长只有严于律己,树立正面形象,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才能避免孩子今后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项,“在……发出强烈的警告”,介词和宾语搭配不当,应当把“在”改成“向”。C项,句式杂糅,“因为……的原因”,将“因为……”和“……的原因”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了。D项,不合逻辑,“才能避免孩子今后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去掉“不会”。句中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G20杭州峰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会议期间的文艺演出(1)是礼义之邦的“待客礼节”,(2)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机会。这种展示不是为了博世人点赞,(3)不是在向别国炫耀什么,(4)希望通过展现东方文化,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和审视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厚度。(5)说经济上的“中国方案”是在促进经济复苏、合作共赢,(6)文化上的“中国 展现”则是在交流文明、沟通心灵。 (1) (2) (3) (4) (5) (6) A. 不仅 也是 / 甚至 既然 那么 B. 既 更是 更 而是 如果 那么 C. 不仅 更是 也 还 虽然 然而 D. / 也是 而且 还 虽然 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关联词语的辨析及运用方法:1.掌握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复句的基本形式及关系词搭配。2.从整体上把握复句间的语意关系。3.比较辨析法。4.诵读法。主要是要结合语境,细心揣摩,体会语意是否通畅,等等。答题前先通读材料内容,对材料能有整体性的理解。第句内容是肯定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的意义,前后两句内容有递进关系。排除A和D项。第三空后的内容和前句都是从否定演出的低俗意义。两句之间也是递进关系,前句使用的关联词是“不是”,后句应当是“更不是”,所填词为“更”。第四空后内容是肯定其作用,内容和前句构成转折关系,应当填“而是”。由第六空后内容中的“则是”,可以推测出这句和前句之间是假设关系,应当填“如果”和“那么”,因此选B。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航空航天技术是国之重器,每次对航天成果的命名,实际也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一次宣介。2013年,中国首辆月成车的命名(1)____,通过近350万网友的投票,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此后,越来越多的航天成果采取了向公众征名的方式,“玉兔”月球车、“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命名,都(2)__,深受民众喜爱,可以说,(3)__,征名活动则是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实力的提升又必将对推广科技实力影响产生正面作用。 【答案】 (1). ①采取网上向公众征名的方式 (2). ②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抟统中国文化 (3). ③航天成果体现的是科技硬实力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全品教学网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 下面是我校某班级“爱心义卖”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 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答案】本次“爱心义卖”活动全班分为6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全员参与,班长负责组织;各班可以采取摆摊义卖、才艺展示、游园活动等形式展开义卖。 【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先由下到上,把构思思路看清楚,其框架描绘的是义卖活动由概括到细致的一个分工过程,然后由左往右看,分别对组内的活动和班级活动作了具体安排,结合以上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即可。 图文转换考查考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考生要在理解所给框架图的基础上组织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连贯。首先要明确框架图描述对象,把握框架图中各部分关系,分析活动流程,抓住圆圈中所给关键概念组织语言,按顺序进行解说。每点2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人普希金说:昨天,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画家黄永玉说:世上常有人放着前头的好景不看,转过身朝向过去,只认为过去的都好。 有人说:记住昨天,如果不是为了激励明天的进取,那就莫如忘却。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活好当下 当你能真正面对“美好”过去,你就会找到当下生活的价值。 人是高级动物的缘由,大抵是因为可以面对过去。我们面多过去,能感受其美好,因为过去有多美好,而是因为过去这段记忆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与一种特殊的幸福感带给我们虚幻的遐想。 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回忆过去,美好的过去背后总有着痛苦的一面。以此来看待我们的过去,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当下处于困苦的人留恋过去;一类是当下处于幸福的人喟叹过去。 对于第一类人,我们可以理解他们对过去的留恋,那黄金般的过去撩拨着我们,垒成了一尊代表共鸣的雕塑。在苦难的日子里,任谁心中,都会有一个“呼兰河”,美好的过去总能抚慰现实的痛苦,哪怕过去其实很平淡,但只要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依旧会显得弥足珍贵。 而对于第二类人,相较成功的现在,他们的过去不见得多美,但他们仍然投入过去的怀抱。那是因为他们发觉了自己的空虚,身边的繁华都是假象,现在的他们,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心灵上的摧残。 梭罗来到瓦尔登湖,正是因为想要洗涤现在,体悟过去,所以,他的心灵得到了蜕变,文笔自然而空灵,对自我拥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说到对自我的追求,这其实也是两类人共同的特点。第一类人热爱记忆中的过去,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慰藉,还有一点点对未来的不死的追求。他们无法洞察未来,也无法认清现在,就希望在过去寻找答案。通过今昔对比,开始了一系列的思索:文人怀恋过去的纯净,史家以史为鉴,工匠恢复传承。 第二类人逢上了人生的迷惘期,混沌找不到出口,于是将过去视为一剂清醒的良药,觅得一方清明,找到人生下一个阶段的出口。 这两类关于过去的百味杂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活好当下。人们不愿意睡昏昏地活着,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存在的意义。 我们所需要的不是统一的思想,更不是盲目的生活。静下心来,回顾过去,是必须的,因为过去不仅仅美好,也承载着我们对当下的希冀。 【解析】试题分析:参考立意:(1)从普希金的话切入:①珍惜过往。②过去是现实的土壤。③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2)从陶渊明、黄永玉的话切入:①心系前方,方可欣赏更多风景。②把握当下,走向未来。③尽管前方路远坑深,我只顾风雨兼程。 (3)从普希金、黄永玉两个人的话切入:①不畏将来,不念过往。②心怀过去,志存远方。③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题目的材料中普希金的话着眼于“过往”,而陶渊明、黄永玉的话侧重于“未来”。“过往”指向事物的起点,“未来”指向事物的终点,而这两者的联结点是“当下”。如果孤立地看待二者,就会陷入割裂的误区。有一段话颇耐人寻味:“同样是穿越剧,美国都是往前穿,中国都是往后穿。一个想不出历史,一个想不出未来。”如果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二者,就能勾画出一条从“过往”通向“未来”的逻辑推进线:“过往”可以为“未来”积累经验,积蓄力量等;而“未来”则可以将“过往”的愿景化为现实,未知化为已知等。只有厘清了二者逻辑上的内在关联,才能连缀出彰显事趣、情趣、理趣之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