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B卷)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B卷)试题

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联考 高一地理(B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2019.11‎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按规定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第1~30题的相应位置上。(每题2分。选对一项得2分,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 ‎2018年5月21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中继星“鹊桥”号发射升空,它为嫦娥四号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任务提供地月间的通信服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鹊桥”号中继星运行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 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2.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 )‎ A. 有自转运动 B. 有公转运动 C. 存在生命现象 D. 存在昼夜现象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中继星“鹊桥”号提供地月间的通信服务,位于地月系之间的拉格朗日点之一,地月系是天体系统中最低级的;总星系是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最高级天体系统;总星系包含银河系,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太阳系包含地月系。选D正确。‎ ‎【2题详解】‎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存在生命现象;月球与地球都有各自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有昼夜现象。选C正确。‎ ‎3. 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的是 ( )‎ ‎①大气环流 ②石油、天然气资源 ③火山爆发 ④地壳运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是地球上植物生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是历史时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太阳能被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转化而形成的,故也与太阳辐射有关,而火山爆发和地壳运动属于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③④错误,因此,A正确。‎ ‎2017年9月6日‎20时,太阳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明亮、能量最巨大的耀斑。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 耀斑和黑子分别出现于太阳大气层的( )‎ A. ①层、②层 B. ①层、③层 C. ②层、①层 D. ②层、③层 ‎5. 此次耀斑爆发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 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B. 引起对流层大气的电磁扰动 C. 全球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 D.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迅 ‎【答案】4. C 5. D ‎【解析】‎ ‎【4题详解】‎ 图中①层位于太阳大气最里是光球层,②位于光球层之外是色球层,③是色球层之外的日冕层;耀斑位于色球层②层中,黑子位于光球层①层中。选C正确。‎ ‎【5题详解】‎ 耀斑爆发会产生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高能带电粒子闯入大气层,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出现短暂的中断,D正确;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不是太阳活动,A错;耀斑爆发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磁场,地磁场不在对流层,B错;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太阳活动可能诱发地震,但可不能导致全球多国出现强震现象,C错。选D正确。‎ ‎【点睛】太阳大气由里往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类型为黑子,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类型为耀斑。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往往与地球各地年降水量变化周期有相关性。‎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下图为部分地质年代表。‎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 原始鱼类出现在(  )‎ A. 元古代地层 B. 古生代中期地层 C. 古生代后期地层 D. 中生代中期地层 ‎7. 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 A. 恐龙 B. 爬行类 C. 被子植物 D. 三叶虫 ‎【答案】6. B 7. D ‎【解析】‎ ‎【6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原始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地层;元古代只有古老的菌类;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出现;中生代中期是爬行动物出现。选B正确。‎ ‎【7题详解】‎ 恐龙、爬行类、被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后期到中生代;所以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三叶虫。选D正确。‎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8. 上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序号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9. ①圈层的特点是( )‎ A.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B. 连续不规则圈层 C.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D. 气体和悬浮物质 ‎10. ①、②、③、④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8. A 9. B 10. A ‎【解析】‎ ‎【8题详解】‎ 图示①为③供水,①是水圈;③为②供氧,②是大气圈,③是生物圈;④承接②的降水,④为生物圈的基础,④是岩石圈。选A正确。‎ ‎【9题详解】‎ ‎①是水圈,由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水等组成,是连续不规则圈层;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是岩石圈;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生物圈;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大气圈。选B正确。‎ ‎【10题详解】‎ 水圈通过水循环,将四大圈层联系起来,促进物质和能量在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①水圈。选A正确。‎ 下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关于对流层大气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低纬地区厚度小于高纬地区 B. 主要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C. 可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D.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12. 关于地球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不断降低 B. 平流层适合高空飞行 C. 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顶部 D. 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B. 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 C. 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D. 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 ‎【答案】11. D 12. B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纬度越低对流越旺盛,所以低纬地区对流层大气厚度大于高纬地区,A错;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B错;平流层的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主要大量吸收红外线,C错;对流层大气有大量的水汽、尘埃,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正确。‎ ‎【12题详解】‎ 对流层大气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不断降低,不是整个大气层,A错;平流层大气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上升,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B正确;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下部,C错;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源泉,D错。选B正确。‎ ‎【13题详解】‎ 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A正确;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B错;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C错;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D错。选A正确。‎ ‎【点睛】纬度越低,热量越多,对流越旺盛,对流层高度越高,低纬度为‎15km,中纬度为‎12km,高纬度为‎9km。据此判断为中纬度,同时图中分析,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大气主要吸收长波地面辐射)。对流层中天气现象复杂——集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尘埃,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据。读下图“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图中①~④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 A. ①-大气逆辐射 B. ②-大气辐射 C. ③-太阳辐射 D. ④-地面辐射 ‎15.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③—④—② D. ④—②—③‎ ‎16. 与前两日相比,‎11月4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 辐射①减弱 B. 辐射④增强 C. 作用⑤增强 D.‎ ‎ 作用③减弱 ‎【答案】14. D 15. B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图示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选D正确。‎ ‎【15题详解】‎ 太阳辐射①经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削弱,这部分太阳辐射②到达地面并加热地面,产生地面辐射④;地面辐射加热其上空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③;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②—④—③。选B正确。‎ ‎【16题详解】‎ 与前两日相比,‎11月4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该日天气霾-雨,说明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⑤强,白天温度不高。选C正确。‎ ‎【点睛】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太阳辐射。‎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 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下图为孔明灯俗称许愿灯。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关于孔明灯的叙述正确是( )‎ A. 最好在阴雨的夜晚施放 B. 靠上升气流飞上天空 C. 在林木茂密的地方放飞 D. 现代多做军事之用 ‎18. 孔明灯灯口收拢主要是因为( )‎ ‎①集聚热气利于上升 ‎②防止大风吹灭烛火 ‎③集聚氧气帮助燃烧 ‎④上大下小形态可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7. B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孔明灯点燃后,部分空气因受热膨胀逸出,灯内空气密度下降,灯内比外面空气重量小,外部浮力大,孔明灯是靠上升气流飞上天空;晴朗无风的天气更易放飞;不能在林木茂密的地方放飞,易发生林火,应有空旷之地放飞;现代多是娱乐之用,非军事之用。选B正确。‎ ‎【18题详解】‎ 孔明灯口收拢主要是集聚热气利于上升,①正确;灯口小,防止大风吹灭烛火,②正确;孔明灯只留有底口,不能集聚氧气帮助燃烧,③错;上大下小是利于上升,不是形态可爱,与④无关。选A正确。‎ ‎【点睛】孔明灯的原理与热气球的原理相同,皆是利用热空气之浮力使球体升空。将灯内的空气加热,灯内之一部份空气会因空气受热膨胀而从球体流出,使内部空气密度比外部空气小,因此充满热空气之球体就会飞起来。‎ 孔明灯必须要在无风的天气和空旷的场地上放飞,否则不但不能飞上天,而且可能会引起火灾。‎ ‎19.读下图“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示意图”。完成下题。‎ 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A. 13日 B. 14日 C. 15日 D. 16日 ‎【答案】D ‎【解析】‎ ‎【详解】‎ 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夜间多云,大气的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温度不低;白天晴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快,大气增温快;夜间晴天,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降温快,所以昼夜温差最大的是16日。选D正确。‎ 实验步骤:1.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2.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口,用橡皮筋扎紧,并把小石头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的塑料纸上压住。3.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发现沙子变湿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 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A. 大气的受热过程 B. 水循环 C. 大气的垂直分层 D. 热力环流 ‎21. 自然界中导致该类地理现象产生的根本因素是 A. 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C. 水汽输送 D. 水的三态变化 ‎【答案】20. B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该实验中,盆中水受热蒸发,水汽在顶部塑料纸处凝结,水滴入装沙的小瓶中,沙子变湿。主要模拟的是水循环,B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沙子变湿无关,A、D错。盆在对流层,不能模拟大气的垂直分层,C错。所以选B。‎ ‎【21题详解】‎ 自然界中导致该类地理现象产生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水循环的根本能量来源,A对。太阳活动不是地球能量的来源,B错。水汽输送、水的三态变化的能量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C、D错。所以选A。‎ 读下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3. ④处的风向为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答案】22. C 23. B ‎【解析】‎ 同一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 ‎【22题详解】‎ 同一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③,C对。①、②、④三地的等压线较稀疏,风力较小,A、B、D错。‎ ‎【23题详解】‎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根据图示等压线分布,④处的风向为东北风,B对。A、C、D错。‎ ‎24.南宋天文学家、思想家何承天在《论浑天象体》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代号最能解释文字中“百川发源…归注入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①-降水 B. ②-蒸发 C. ③-水汽输送 D. ④-地表径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是地表径流的描述,是图中④;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选D正确。‎ ‎25.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比喻及其解释,连线正确的是 A. “纽带”——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强大动力 B. “调节器”——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 C. “雕塑家”——调节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 D. “传送带”——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基本形态 ‎【答案】B ‎【解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可以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被称为“调节器”,B正确;(2)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被称为“传送带”;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被称为“纽带”,AD错误;(3)水的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被称为“雕塑家”,C错误。故选B。‎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6. 森林对“海绵城市”的主要贡献是( )‎ A. 涵养水源 B. 净化空气 C. 美化环境 D. 吸烟滞尘 ‎27. “海绵城市”对城市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A. 减少雨水下渗 B. 增加地下径流 C. 减少地表蒸发 D. 加快径流速度 ‎28.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 ‎①增强城市供水能力 ‎②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③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④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9. 某班同学为北京市建设“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A. 普及屋顶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B. 加强监督和管理,消除水体污染 C. 跨流域调水,减少开采地下水 D. 地面铺设透水砖,就地消纳雨水 ‎【答案】26. A 27. B 28. A 29. D ‎【解析】‎ ‎【26题详解】‎ ‎“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森林有涵养水源的作用,下雨时可增加下渗、截留雨水,干旱时可以利用其储存起的水源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而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是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美化环境是对环境的作用,不是对水圈的影响。‎ ‎【27题详解】‎ ‎“海绵城市”利于增加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地表蒸发,减缓地表径流速度。选B正确。‎ ‎【28题详解】‎ 建设“海绵城市”利于城市收集存蓄雨水,增强城市供水能力,①正确;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城市防洪能力,②正确;对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没有影响,会减缓城市热岛效应,③④错。选A正确。‎ ‎【29题详解】‎ 普及屋顶绿化,扩大绿地面积,主要利于缓解热岛效应,与海绵城市关系不大;加强监督和管理,消除水体污染,是环境保护,与海绵城市关系不大;跨流域调水,减少开采地下水,主要是补充城市水资源短缺状况,与海绵城市关系不大;地面铺设透水砖,就地消纳雨水,利于雨水下渗,利于减轻雨洪,是海绵城市。选D正确。‎ ‎【点睛】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30.下列关于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风浪、海啸、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 B. 海啸是风浪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能量 C. 潮汐是海水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海水涨落现象 D. 早晨的海水上涨称为潮,晚上的海水回落称为汐 ‎【答案】C ‎【解析】‎ ‎【详解】风浪、潮汐、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海啸是海底地震引发的,不是海水的运动形式,A错;风暴潮是风浪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能量,B错;潮汐是海水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海水涨落现象,C正确;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D错。选C正确。‎ ‎【点睛】潮汐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人类们的祖先为了表示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这是潮汐的名称的由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下面左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右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表示地壳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表示地幔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____________的发源地。‎ ‎(3)圈层①厚薄不一,一般____________(大陆/大洋)部分较厚、____________(大陆/大洋)部分较薄。‎ ‎(4)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____________态。‎ ‎(5)③表示______(填圈层名称),其由_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全部和_____(填地球内部圈层名称)的部分构成。‎ ‎【答案】 (1). ① (2). ② (3). 岩浆 (4). 大陆 (5). 大洋 (6). 横波消失 (7). 液或气 (8). 岩石圈 (9). 地壳 (10). 地幔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详解】(1)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①表示地壳;地幔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②表示地幔。‎ ‎(2)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火山活动中的岩浆发源地。‎ ‎(3)圈层①地壳厚薄不一,一般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4)从图中看横波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消失,因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这说明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或气态。‎ ‎(5)图中③位于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表示岩石圈,其由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部分构成。‎ ‎【点睛】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人们无法进入地球内部观察,只能依靠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如图所示:‎ ‎32.图甲为某校学生设计的“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罩里的纸条M、N就会发生摆动。依据实验过程,请在图乙中连续绘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环节1中图中括号内标出近地面甲、乙两地气温差异(填冷或热);在环节2图中用箭头标出①、②气流运动方向;在环节3图中括号内标出近地面甲、乙两地气压状况(填高压或低压);在环节4图中用箭头标出③、④风向。‎ ‎(2)根据该模拟实验,可推测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 应用热力环流原理,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图丙为“面向大海,发丝飘动”的照片。‎ ‎(3)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解释图丙中现象的是 (选择填空)。‎ A. B. ‎ C. D.‎ ‎(4)图丁中近地面的气流方向是从 (填市区或郊区)向 (填市区或郊区)。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该城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丁中①、②两地中的 地。‎ ‎【答案】(1)‎ ‎(2)冷热不均 ‎(3)C ‎(4)郊区 市区 ①‎ ‎【解析】‎ ‎【详解】(1)图甲中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电炉会加热其上空空气,另一侧有冰块的上空空气遇冷,即在环节1中图中,近地面甲处受热、乙处空气遇冷,两地气温出现冷热不均差异;在环节2图中,甲地受热后①空气膨胀上升,乙处空气②遇冷收缩下沉;由于冷热不均,近地面甲处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乙地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如环节3图;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导致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出现热力环流,如环节4图③④。‎ ‎(2)根据该模拟实验,可推测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 由图丙为“面向大海,发丝飘动”的照片可以看出,人面向大海,头发向后飘,吹的是海风,白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气压,海洋相对冷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3)白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气压,海洋相对冷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示意图中C是正确的;图B反映的是夜间空气运动;图A、D是错的。‎ ‎(4)城市产生各种废热形成热岛效应,即城市温度较郊区高,城市形成低气压,郊区形成高气压,图丁中近地面的气流方向是从郊区向市区。城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丁中①处,可以通过城市-郊区间的空气流动,把郊区的空气源源不断的输往城市,利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②地位于城郊环流圈之外,不利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 ‎【点睛】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 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城市内部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与郊区相比呈现“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热力环流,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33.下图为“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写出上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_。‎ ‎(2)图示水循环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____(选择填空)。‎ A.a B.b C.c D.d ‎(3)有关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选择填空)‎ A.水循环在地球的外部圈层中不断进行 B.水在循环运动的过程中是不连续的 C.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D.沙漠地区没有水循环过程 ‎(4)若上图中植被被大面积破坏,该地的地表径流季节变化会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地下径流会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5)③处海域海水盐度与同纬度其它海域相比_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主要原因是受___________的影响。‎ ‎【答案】 (1). 蒸发 (2). 水汽输送 (3). 降水 (4). 地表径流 (5). D (6). C (7). 增大 (8). 减小 (9). 较低 (10). 入海径流量 ‎【解析】‎ ‎【详解】(1)海洋广阔,受热后a蒸发,形成大量水汽,经b水汽输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凝结形成c降水,降到地表的水汇成d地表径流,又流向大海,完成水循环。‎ ‎(2)图示水循环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d地表径流;其它环节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或难以影响。‎ ‎(3)水循环联系的是地球的内、外部圈层,A错;水在循环运动的过程中是连续的,B错;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C正确;沙漠地区参与的是内陆水循环过程,D错。选C正确。‎ ‎(4)植被能增加地表水的下渗、拦截雨水,若图中植被被大面积破坏,降水下渗减少,该地的地表径流季节变化会增大,地下径流会减小。‎ ‎(5)③处海域有淡水河汇入,会降低海水盐度,比同纬度其它海域盐度要低。‎ ‎【点睛】水循环包括三大循环:海上水循环、海陆间水循环、内陆水循环。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④塑造着地表形态。‎ ‎34.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矿物质克数表示,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左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右图为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简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表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其中表示海水温度的是______,表示海水盐度的是______,表示海水密度的是______。(填序号)‎ ‎(2)左图中显示,全球表示海水的温度( ) ‎ ‎ A.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升高 ‎ B.由南北纬30゜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增 ‎ C.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 D.由南北纬40゜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增 ‎(3)由左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___________(高或低),盐度___________(高或低),密度_______(大或小)。‎ ‎(4)甲渔场的成因主要为( )‎ A.寒暖流交汇 B.上升补偿流 ‎ C.径流入海 D.人工养殖 ‎(5)右图中①②③三个洋流按海水温度属于___________(填寒流或暖流),它们对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 (2). ③ (3). ① (4). C (5). 高 (6). 低 (7). 小 (8). A (9). 暖流 (10). 增温增湿 ‎【解析】‎ ‎【详解】(1)海水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②表示海水温度;副热带海区温度高、蒸发大于降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③表示海水盐度;一般情况下,海水密度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①表示海水密度。‎ ‎(2)低纬地区终年太阳直射,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水温高;高纬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水温低;海水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②表示海水温度。选C正确。‎ ‎(3)由左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赤道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水温高;但降水多,盐度小,密度小 。‎ ‎(4)甲是纽芬兰渔场,是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湾暖流交汇形成的。‎ ‎(5)右图中①是北赤道暖流、②是墨西哥湾暖流、③是北大西洋暖流,它们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温。‎ ‎【点睛】在大洋上层,特别是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情况;赤道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因而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由赤道向两极,密度逐渐增大。在副热带海域,虽然盐度最大,但因温度下降不大,仍然很高,所以密度虽有增大,但没有相应地出现极大值。‎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