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分)如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的一部分,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A.北宋、元朝 B.西晋、隋朝 C.隋朝、北宋 D.北宋、明朝 ‎2.(2分)我国历代王朝大多重视制度创新,下列制度中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3.(2分)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盛世景象。这些盛世景象的共同特点是(  )‎ ‎①国家统一 ‎②经济繁荣 ‎③社会安定 ‎④思想活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4.(2分)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的(  )‎ A.自由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公正性 第33页(共33页)‎ ‎5.(2分)如图两幅图分别是三国的翻车和隋唐的筒车,这两种工具,前者使用人力,后者利用水流动力,由此体现出唐朝(  )‎ A.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B.商业贸易的繁荣 ‎ C.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D.手工业技术革新 ‎6.(2分)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下列两位皇帝的统治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 A.康熙帝、雍正帝 B.明太祖、明成祖 ‎ C.唐太宗、唐玄宗 D.隋文帝、隋炀帝 ‎7.(2分)唐朝诗人皮日体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郿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扩大了灌溉面积 ‎ C.促进经济的交流 D.加快国家的统一 ‎8.(2分)如图文物是西安出土的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  )‎ A.中外文化的交流 B.陶瓷发展的历程 ‎ 第33页(共33页)‎ C.民族文化的交融 D.文学形式的演变 ‎9.(2分)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日本援华物资上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字样(如图),据考证这与唐朝高僧东渡日本的故事有关,此处的“高僧”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10.(2分)以下三幅地图分别为我国汉、唐、明清三个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图中商业中心分布的变化体现了(  )‎ A.民族政权分裂割据 B.商业是社会经济基础 ‎ C.北方民族大量南迁 D.经济重心逐渐向南移 ‎11.(2分)如表为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表(单位:万贯)。表中信息可以说明宋代(  ) ‎ 时间 总收入 农业收入 农业占比%‎ 工商业收入 工商业占比%‎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 ‎3559‎ ‎2321‎ ‎65‎ ‎1238‎ ‎35‎ 第33页(共33页)‎ 宋熙宁十年(1077)‎ ‎7070‎ ‎2162‎ ‎30‎ ‎4911‎ ‎70‎ 宋天禧五年(1201)‎ ‎5723‎ ‎2762‎ ‎48‎ ‎2936‎ ‎52‎ A.经济繁荣程度超越了唐代社会 ‎ B.政府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 C.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 D.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2.(2分)有学者认为:“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此时的“创新和文化繁盛”主要表现为(  )‎ ‎①造纸术 ‎②交子 ‎③活字印刷术 ‎④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分)如图是博物馆所藏三枚印章,它们所管理的共同区域是今(  )‎ A.东北地区 B.新疆 C.西藏 D.台湾 ‎14.(2分)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第33页(共33页)‎ A.实行盐铁官营 B.订立“澶渊之盟” ‎ C.在地方设行省 D.在地方设“三司”‎ ‎15.(2分)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 B.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16.(2分)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行方面……”“这三种发明”取得突出成就是在(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7.(2分)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驰,以至于此。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八旗制度的影响 B.行省制度的影响 ‎ C.文字狱的影响 D.设置军机处的影响 ‎18.(2分)“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 第33页(共33页)‎ B.打破门第限制 ‎ C.采用八股取士 ‎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19.(2分)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以下推测无历史依据的是(  )‎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起源于唐朝 ‎ B.“楚河汉界”可能源于秦末汉初的历史 ‎ C.“相”退出历史舞台开始于明成祖朱棣 ‎ D.“相士不离将帅”反映君主专制的特征 ‎20.(2分)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21.(2分)我国古代的中医文化辉煌灿烂,下列属于中医学著作并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 A.《伤寒杂病论》﹣华佗 B.《齐民要术》﹣贾思勰 ‎ C.《本草纲目》﹣李时珍 D.《天工开物》﹣徐光启 ‎22.(2分)以下材料反映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1762年,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 第33页(共33页)‎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3.(2分)如图清朝疆域示意图,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的文字是(  )‎ A.珠江流域 B.广东省 C.海南岛 D.南海诸岛 ‎24.(2分)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该书中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实行了(  )‎ A.闭关锁国 B.休养生息 C.轻徭薄赋 D.自由贸易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32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君主专制加强】‎ 材料一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朱元璋本着皇帝集权、官员分权的原则进行自上而下的官制改革,并且扩充监察机构。清朝时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第33页(共33页)‎ ‎﹣﹣摘编自《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除削弱相权外,宋朝的哪项政策能够“为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朱元璋为了实现“皇帝集权、官员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清朝军机处设立于哪个皇帝执政时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抗击外来侵略】‎ 材料二在戚继光以前,在军队中受到重视的是个人的武艺,能把武器挥舞如飞的士兵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好汉。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溃以后,当局者才觉悟到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戚继光在训练这支新军的时候,除了要求士兵娴熟技术以外,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每一个步兵班同时配置长兵器和短兵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据材料二分析,戚继光在训练新军时的首要原则是什么?戚继光的军队抗击了哪个国家的侵略者?‎ 材料三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的话出自哪位历史人物?“贵国”指哪个国家?材料二、三中的两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之处?‎ ‎【治理边疆地区】‎ 第33页(共33页)‎ 材料四郑氏投降后,在处理台湾的善后事宜时,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弃其地”的荒谬主张,施琅则坚决反对。他认为,“台湾土地千余里,人民数十万”,“土地肥饶,出产五谷,沃野千里”。同时,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康熙帝采纳了施琅的正确意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行政机构……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台湾的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4)据材料四,概括施琅坚持治理台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在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意义。‎ 材料五 ‎(5)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在西藏和新疆分别设置什么官职进行治理?其治理措施有什么积极的历史意义?‎ ‎26.(12分)对外交流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第33页(共33页)‎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欧亚三国并出席上合峰会之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瞩目。习近平主席此番继往开来的盛世外交之旅,向全世界释放出积极、强烈的信号,作为日益崛起的大国正用自己的胸襟、担当拥抱世界。‎ ‎﹣﹣中华新闻网《继往开来的盛世外交之旅》‎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对外往的特点。列举一例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具体史实。‎ ‎(2)材料二反映清朝实行什么政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该政策?‎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对外交流的认识。‎ ‎27.(8分)天府新区某中学七年级在探究学习时,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民族交融”等角度进行探究,经过激烈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统一,制度创新,民族和谐。”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因素。‎ 请选择一个角度,请你拟定探究学习发言稿。(发言稿所体现的历史时间可以设定为“隋唐到清朝”,也可以设定为“秦到清朝”。)‎ 第33页(共33页)‎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分)如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的一部分,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A.北宋、元朝 B.西晋、隋朝 C.隋朝、北宋 D.北宋、明朝 ‎【分析】本题考查西晋和隋朝的建立,知道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解答】据所学知,266年司马炎篡位,废掉魏国皇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故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西晋、隋朝。‎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和隋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2分)我国历代王朝大多重视制度创新,下列制度中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解答】‎ 第33页(共33页)‎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3.(2分)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盛世景象。这些盛世景象的共同特点是(  )‎ ‎①国家统一 ‎②经济繁荣 ‎③社会安定 ‎④思想活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知道这些盛世景象的共同特点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思想活跃。‎ ‎【解答】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等盛世景象,这些盛世景象的共同特点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思想活跃。‎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2分)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的(  )‎ A.自由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公正性 第33页(共33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科举制.‎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五个没有”,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相关内容﹣﹣科举制度。从中不难看出,材料的核心,即体现科举制选官制度的公平和公正性。可知: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做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5.(2分)如图两幅图分别是三国的翻车和隋唐的筒车,这两种工具,前者使用人力,后者利用水流动力,由此体现出唐朝(  )‎ A.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B.商业贸易的繁荣 ‎ C.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D.手工业技术革新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农业发展。唐朝时期出现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的灌溉工具筒车。‎ ‎【解答】唐朝农民制成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可随水自由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故“筒车”与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有关。‎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唐朝农业的发展状况。‎ ‎6.(2分)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下列两位皇帝的统治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 A.康熙帝、雍正帝 B.明太祖、明成祖 ‎ 第33页(共33页)‎ C.唐太宗、唐玄宗 D.隋文帝、隋炀帝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历史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理解。‎ ‎【解答】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勤俭节约,在位期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史称开皇之治。到隋炀帝杨广统治时期,骄横奢侈,挥霍无度,实行暴政,最后导致隋朝灭亡,最能说明“成由勤俭败由奢”道理。‎ 故选:D。‎ ‎【点评】本题以隋朝两代皇帝的不同统治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 ‎7.(2分)唐朝诗人皮日体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郿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扩大了灌溉面积 ‎ C.促进经济的交流 D.加快国家的统一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隋炀帝征发大量的人力开凿了大运河。‎ ‎【解答】从材料中的“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信息判断这是沟通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目的就是要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适应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8.(2分)如图文物是西安出土的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  )‎ 第33页(共33页)‎ A.中外文化的交流 B.陶瓷发展的历程 ‎ C.民族文化的交融 D.文学形式的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知道唐朝与中亚、西亚国家往来密切。‎ ‎【解答】由“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与中亚、西亚国家往来密切,体现的是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9.(2分)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日本援华物资上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字样(如图),据考证这与唐朝高僧东渡日本的故事有关,此处的“高僧”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分析】本题依据题干“唐朝高僧东渡日本”可以看出,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的对外交往。‎ ‎【解答】由“唐朝高僧东渡日本”结合所学,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可知,“高僧”是鉴真。‎ 第33页(共33页)‎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唐朝的对外交往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2分)以下三幅地图分别为我国汉、唐、明清三个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图中商业中心分布的变化体现了(  )‎ A.民族政权分裂割据 B.商业是社会经济基础 ‎ C.北方民族大量南迁 D.经济重心逐渐向南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的掌握,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解答】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三幅地图分别体现了我国汉、唐、明清三个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主要特征由北向南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1.(2分)如表为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表(单位:万贯)。表中信息可以说明宋代(  ) ‎ 时间 总收入 农业收入 农业占比%‎ 工商业收入 工商业占比%‎ 第33页(共33页)‎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 ‎3559‎ ‎2321‎ ‎65‎ ‎1238‎ ‎35‎ 宋熙宁十年(1077)‎ ‎7070‎ ‎2162‎ ‎30‎ ‎4911‎ ‎70‎ 宋天禧五年(1201)‎ ‎5723‎ ‎2762‎ ‎48‎ ‎2936‎ ‎52‎ A.经济繁荣程度超越了唐代社会 ‎ B.政府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 C.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 D.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知道宋代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解答】据表格可知,宋代工商业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997年的35%逐步增加到1201年的52%,说明宋代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2.(2分)有学者认为:“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此时的“创新和文化繁盛”主要表现为(  )‎ ‎①造纸术 ‎②交子 ‎③活字印刷术 ‎④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33页(共33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是汉朝发明并改进的,②③④均为宋朝的成就,在之前并没有出现。‎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点。‎ ‎13.(2分)如图是博物馆所藏三枚印章,它们所管理的共同区域是今(  )‎ A.东北地区 B.新疆 C.西藏 D.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家对西藏的管理。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对其进行管理,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解答】为加强对西藏管辖,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明朝朵甘卫都指挥司印是明朝永乐皇帝于封赐西藏馆觉头目南葛坚赞为朵甘卫都指挥使的银印,说明明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为巩固统治,清朝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初设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于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管辖。依据三幅图片可知,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国家对西藏的管理。‎ ‎14.(2分)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第33页(共33页)‎ A.实行盐铁官营 B.订立“澶渊之盟” ‎ C.在地方设行省 D.在地方设“三司”‎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实现其对中国辽阔疆域的稳固统治。‎ ‎【解答】依据“图片①元世祖”可知,与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关。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 ‎15.(2分)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 B.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分析】‎ 第33页(共33页)‎ 本题以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为依托,考查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随着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文化和艺术成就。‎ ‎16.(2分)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行方面……”“这三种发明”取得突出成就是在(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行方面……”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三种发明”取得突出成就是在宋元。材料中所讲的“这三种发明”,在文学、战争上、航海上改变了世界面貌的分别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到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我国的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 第33页(共33页)‎ ‎17.(2分)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驰,以至于此。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八旗制度的影响 B.行省制度的影响 ‎ C.文字狱的影响 D.设置军机处的影响 ‎【分析】本题以“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哭。人才凋零,文治废驰,以至于此。”为切入点,考查了清朝的文字狱,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最为严重,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消极影响。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考查了清朝的文字狱,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2分)“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 B.打破门第限制 ‎ C.采用八股取士 ‎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分析】本题以“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明朝的科举制度。‎ ‎【解答】‎ 第33页(共33页)‎ 依据课本知识,明朝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的制度,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写成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专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是导致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朝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19.(2分)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以下推测无历史依据的是(  )‎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起源于唐朝 ‎ B.“楚河汉界”可能源于秦末汉初的历史 ‎ C.“相”退出历史舞台开始于明成祖朱棣 ‎ D.“相士不离将帅”反映君主专制的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废除丞相。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 ‎【解答】1368年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太祖认为宰相权力太大会威胁到皇权,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明成祖朱棣说法不符合史实,即这一推测无历史依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0.(2分)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第33页(共33页)‎ ‎【分析】本题以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为切入点,考查郑和下西洋。‎ ‎【解答】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反映的是越南人用淡金交换中国青瓷盘碗的史实,因此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加强了经济交流。‎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1.(2分)我国古代的中医文化辉煌灿烂,下列属于中医学著作并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 A.《伤寒杂病论》﹣华佗 B.《齐民要术》﹣贾思勰 ‎ C.《本草纲目》﹣李时珍 D.《天工开物》﹣徐光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中医文化成就的相关史实。本题需要区分我国古代不同的科技成就。‎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后世尊称他为“药圣”,著有《本草纲目》。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题干选项中选项C属于中医学著作并与作者对应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的中医文化成就的相关史实。‎ ‎22.(2分)以下材料反映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第33页(共33页)‎ 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1762年,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有关内容,重点掌握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观察题干图表可知,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1762年,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是我国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大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上述史实都体现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表格内容,注意准确识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相关知识点。‎ ‎23.(2分)如图清朝疆域示意图,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的文字是(  )‎ 第33页(共33页)‎ A.珠江流域 B.广东省 C.海南岛 D.南海诸岛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疆域。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解答】据题干图示并结合所学,清朝初年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基本奠定了祖国版图。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清朝疆域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24.(2分)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该书中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实行了(  )‎ A.闭关锁国 B.休养生息 C.轻徭薄赋 D.自由贸易 ‎【分析】本题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 ‎【解答】‎ 第33页(共33页)‎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可知,此应为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32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君主专制加强】‎ 材料一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朱元璋本着皇帝集权、官员分权的原则进行自上而下的官制改革,并且扩充监察机构。清朝时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摘编自《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除削弱相权外,宋朝的哪项政策能够“为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朱元璋为了实现“皇帝集权、官员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清朝军机处设立于哪个皇帝执政时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抗击外来侵略】‎ 材料二在戚继光以前,在军队中受到重视的是个人的武艺,能把武器挥舞如飞的士兵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好汉。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溃以后,当局者才觉悟到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戚继光在训练这支新军的时候,除了要求士兵娴熟技术以外,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每一个步兵班同时配置长兵器和短兵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第33页(共33页)‎ ‎(2)据材料二分析,戚继光在训练新军时的首要原则是什么?戚继光的军队抗击了哪个国家的侵略者?‎ 材料三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的话出自哪位历史人物?“贵国”指哪个国家?材料二、三中的两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之处?‎ ‎【治理边疆地区】‎ 材料四郑氏投降后,在处理台湾的善后事宜时,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弃其地”的荒谬主张,施琅则坚决反对。他认为,“台湾土地千余里,人民数十万”,“土地肥饶,出产五谷,沃野千里”。同时,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康熙帝采纳了施琅的正确意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行政机构……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台湾的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4)据材料四,概括施琅坚持治理台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在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意义。‎ 材料五 第33页(共33页)‎ ‎(5)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在西藏和新疆分别设置什么官职进行治理?其治理措施有什么积极的历史意义?‎ ‎【分析】本题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切入点,以五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明朝、清朝君主专制加强、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清初抗击外国侵略的史实,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解答】(1)据材料“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朱元璋本着皇帝集权、官员分权的原则进行自上而下的官制改革,并且扩充监察机构。清朝时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削弱相权外,宋朝的重文轻武能够“为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朱元璋为了实现“皇帝集权、官员分权”,在政治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33页(共33页)‎ ‎(2)据材料“在戚继光以前,在军队中受到重视的是个人的武艺,能把武器挥舞如飞的士兵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好汉。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溃以后,当局者才觉悟到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戚继光在训练这支新军的时候,除了要求士兵娴熟技术以外,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每一个步兵班同时配置长兵器和短兵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在训练新军时的首要原则是协同配合。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3)据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话出自郑成功。“贵国”指荷兰。材料二、三中的两位历史人物都是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1661年3月,郑成功从金门出发,进军台湾。包围了赤嵌楼和和台湾城。在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4)据材料“‘台湾土地千余里,人民数十万’,‘土地肥饶,出产五谷,沃野千里’.同时,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康熙帝采纳了施琅的正确意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行政机构……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台湾的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施琅坚持治理台湾的原因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等。清朝康熙帝设置台湾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5)仔细观察材料五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地区、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这些治理措施加强了西藏、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保持西藏、新疆的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故答案为:‎ ‎(1)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明朝: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清朝:雍正帝。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协同配合。日本。‎ ‎(3)郑成功。荷兰。他们都是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第33页(共33页)‎ ‎(4)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等。(答两点即可)设置台湾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答两点即可)‎ ‎(5)设置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加强了西藏、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保持西藏、新疆的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清朝君主专制加强、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清初抗击外国侵略的相关知识。‎ ‎26.(12分)对外交流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欧亚三国并出席上合峰会之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瞩目。习近平主席此番继往开来的盛世外交之旅,向全世界释放出积极、强烈的信号,作为日益崛起的大国正用自己的胸襟、担当拥抱世界。‎ ‎﹣﹣中华新闻网《继往开来的盛世外交之旅》‎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对外往的特点。列举一例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具体史实。‎ ‎(2)材料二反映清朝实行什么政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该政策?‎ 第33页(共33页)‎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对外交流的认识。‎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唐朝对外往的特点与事例、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流的认识。‎ ‎【解答】(1)依据材料“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密切,其中的代表是玄奘西游,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写成《大唐西域记》,为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这不仅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还说明这种文化间的交流是双向的。‎ ‎(2)依据材料“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依据材料“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外交流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一个国家应该主动的开放,融入世界,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对外交流。‎ 故答案为:‎ ‎(1)唐朝对外交往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2)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落后。‎ ‎(3)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 ‎【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7.(8分)天府新区某中学七年级在探究学习时,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民族交融”等角度进行探究,经过激烈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统一,制度创新,民族和谐。”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因素。‎ 第33页(共33页)‎ 请选择一个角度,请你拟定探究学习发言稿。(发言稿所体现的历史时间可以设定为“隋唐到清朝”,也可以设定为“秦到清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西汉、宋代、元朝、明朝和清朝中央集权和皇权加强的相关知识。掌握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的措施、影响。‎ ‎【解答】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如选择制度创新方面,可拟定题目: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推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论述: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的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始皇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西汉时,相权的膨胀导致汉武帝以后的中央官僚机构形成内外朝两个系统,便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成胁,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地方设三司,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清朝沿用明制,雍正时增设军机处,军机大臣都由皇帝先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了,军机大臣记录成文,传达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故答案为:‎ 第33页(共33页)‎ 如选择制度创新方面;题目: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推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论述: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的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始皇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西汉时,相权的膨胀导致汉武帝以后的中央官僚机构形成内外朝两个系统,便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成胁,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地方设三司,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清朝沿用明制,雍正时增设军机处,军机大臣都由皇帝先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了,军机大臣记录成文,传达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的措施和影响。‎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8/8 13:48:44;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33页(共33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