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涟源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启用前 保密 涟源一中 2018 年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试卷 语 文 时量:150 分钟 分值:120 分 命题:杜锡涛 审题:彭建斌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监考老师。 第 一 卷 一、现代文阅读(2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①唐人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 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 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 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②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 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 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 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 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 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 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 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 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 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 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 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 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 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 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③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 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 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 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 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 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 《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 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 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 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 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 分)( ) A.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 句律诗。 B.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 向衰微。 C.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 风不同。 D.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 律的特点。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B.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 律化"。 C.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 阔。 D.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 面的不同。 B.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 锵成韵。 C.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 谓通达 D.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 容的异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砌 末 周海亮 ①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②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上 灯;水旗招展,就是碧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笔,画 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系上围裙,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静地坐着, 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③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④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将那副蒙娜丽莎看了又看。男孩如 愿考上大学,研究西方艺术,又喜欢上一位长得像蒙娜丽莎的女孩。只是神似,女孩比蒙娜 丽莎漂亮很多,端庄很多。只是女孩没有蒙娜丽莎那般安静,她喜欢笑,喜欢跳,更喜欢唱 戏。女孩学的是京戏,这是一门日渐式微的艺术。 ⑤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男孩对女孩说,毕业后我想去国外深造。女孩对男孩说,可是我想 去剧院唱戏。男孩说,你可以把唱戏当成爱好。女孩说,可是我学了这么多年。男孩就不语 了。那时他们已经读到大四,毕业在即,假如女孩坚持,男孩极可能失去她。 ⑥男孩没有失去她。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那时男孩已经长成一个 男人,女孩已经长成一个女人。去剧院颇费一番周折,因为他既不懂唱戏,也不懂舞美,更 不懂音乐和化妆。后来男孩想到一个办法,他说他可以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和 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戏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开始只是做些零活,后来 师傅退休,他就慢慢挑了大梁。再后来,别人干脆称男人为砌末。 ⑦男人喜欢这个外号。 ⑧砌末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站在侧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女人扮《白蛇传》里的小 青,扮《拾玉镯》里的孙玉娇,扮《春草闯堂》里的春草,扮《西厢记》里的红娘……扮什 么他都爱看,扮什么他都喜欢。他开始喜欢京胡和锣鼓,喜欢花旦和铜锤花脸,喜欢唱念做 打舞手眼身法步……他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生活如此美好,他只想静静地做好属于他的工 作,静静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他与女人相依相伴,共度时光,生儿养女,白头偕 老。 ⑨可是砌末慢慢发现女人并不这样想。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 发得慢了。他与女人往回走,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往。他懂。 他对女人说,会有更多人喜欢国粹的,剧院也会好起来的。然而女人相信吗?连他都不相信。 ⑩女人开始在闲暇时去别的剧院唱歌。女人说,咱俩总得生活。他搓着手,无言以对。他 去听过一次,女人唱《甜蜜蜜》,唱《又见炊烟》,唱《笑忘书》……舞台上风光无限。女 人唱得很好,很动情,很走心,可是他心中感觉别扭。回到租住的地下室,他问女人,非得 去唱吗?女人说,否则怎么办?他说,总还有办法。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 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床,有艺术, 有男人和女人,生活还需要什么呢?剩下的,不过都是些肉身的奢望。 ⑪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他会打造桌椅,会制作马鞭,会给刀枪剑戟涂漆,会画大 的布景,甚至有时候,当剧院有人临时有事,他也会跑跑龙套。然他很少再站到侧台看舞台 上的表演。女人已经从剧院辞职,现在她是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只不过女人不再唱戏, 只唱歌。据说很多人捧她的场子,据说她赚了很多钱,还据说她开始参加电视选秀节目,一 天比一天红。他没有打听过她,也从没有再见过她。他知道挽救或者挽回毫无意义,对女人 来说,她是主角,他不过是那些为角色服务的砌末。哪怕女人并没有这样想过。 ⑫可是他还是很感激她。是她让他迷上戏曲,迷上砌末,又使自己有了一个叫做砌末的好 听的名字。当夜深,他会静坐在床头,想想往事,笑笑,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选自《小说月刊》2018 年第 5 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女人”在戏院舞台上倾情扮演不同角色的精湛艺术使“男人”开始迷恋有关京戏的 一切,哪怕连戏曲砌末这项工作也做到了极致。 B.“静坐”“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文中出现两次,前者是男人日常的满足的一 种生活方式,后者指男人经事之后平静坦然心态的一种表现方式。 C.小说中“男人”和“女人”的对话方式都是转述的方式,第⑩段的对话内容暗示着 “女人”对眼下的生活不满意,也为她的辞职作了铺垫。 D.“女人”从唱戏改唱流行歌曲到参加选秀节目这一变化,是受到生活压力、社会品位、 人生价值观等影响的,也折射出当今国粹如何坚守的现实。 5.小说主人公砌末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以“砌末”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8 分)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 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 2015-2016 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 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 年 7 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 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 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 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 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 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 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 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 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 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 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 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 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 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 “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 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 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 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 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 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 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 10 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 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 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 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 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 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 70 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 2000 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 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 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 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 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 祖国大江南北。 B 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 会逊色不少。 C.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 名师指点。 D.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 书时不断积淀。 8.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 号“穿裙子的士”。 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 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 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9.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 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 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 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不就。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 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 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 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 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 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 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日:“卿天爵[注]自高,固 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曰:“世人谓卿诸薛 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 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 乃遂复苦朕?” 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二十三年,从驾南征, 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 以存遗爱。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 【注】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 恒带直阁将军 B.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 恒带直阁将军 C.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 恒带直阁将军 D.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 恒带直阁将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主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文官,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文中 “主簿”与《孔雀东南飞》中“主簿通语言”中的“主簿”职能不同。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 职。 C.“奉朝请”,古代春季朝见天子为“朝”,秋季朝见天子为“请”。奉朝请者,即 有参加朝会的资格,是朝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 D.“坟籍”,古代典籍。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简称“坟典”,后转 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薛聪率性而为,受人尊重。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 当他在齐州去世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 B.薛聪耿直公正,心思缜密。薛聪处事一心为公,贵族皇亲也害怕他的威严,不敢乱 来;薛聪稳重沉着细密,孝文帝无法窥探其行迹。 C.薛聪品性清高,治家严苛。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弟弟们即使成家做官, 常常也免不了要受棍棒的惩罚,对他肃然起敬。 D.薛聪博学多才,见识深广。他广泛阅览古代典籍,对于前人的言行,也多有深入的 研究和了解,辞藻辩驳与应对,更是他所擅长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4 分) (2) 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春夕①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②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 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A.这首诗感情真切,意境深婉,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自慰自嘲,反映出诗 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B.首联描绘了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之景,点明了诗人春归时节身在异乡的境况, 渲染出凄凉孤愁的气氛。 C.颈联诉说了思乡之苦,“动”“绝”两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的复杂心理, 逼真地传达出来了。 D.尾联运用了反问和用典的手法。从暗用五湖典故来看,这里的“归”字,表达的就 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5.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该联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补写(共 6 分,每空 1 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偕忘,并以“ , ”两句赞扬他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2)《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 , ”, 表达了诗人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滕王阁序》中“ , ”两句 着力描绘寒潭之水和傍晚山峦的色彩变幻,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第 二 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凭阑观潮起,逐浪扬风帆。 黄海之滨,浮山湾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纳 百川,见证着开放包容的广阔襟怀。 应约而至,_____________。一架架飞机降落在青岛机场。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共 商合作发展大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和而不同、世界大同,是“和合” 思想的时代思辨,是中国理念同“上海精神”的_____________;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会场 内的亭台楼阁元素、地方特色的节目表演…… 一个个细节更凸显出中华文化底蕴。而外交 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 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9 日晚,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在灯光的映照下_____________,犹如海浪中的风帆, 蓄势待发;背景墙上的巨幅工笔画《花开盛世》_____________,恰若辉煌锦绣,尽显雍容华贵; 宴会厅内,灯火通明,各方嘉宾静静聆听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中国青年根》,2018.6.12,有改动)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A.风云变幻 肝胆相照 巧夺天工 赏心悦目 B.风云变幻 相得益彰 美轮美奂 叹为观止 C.风云际会 相得益彰 美轮美奂 赏心悦目 D.风云际会 肝胆相照 巧夺天工 叹为观止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A.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 气的仪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B.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东方大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 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C.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 气的心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D.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了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心态、沉稳大 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19.根据文中加框的句子,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A.文承一脉,彰显着融通相生的文明之邦 B.心存-处,演绎着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 C.乐奏万方,响彻在寥廓丰饶的齐鲁大地 D.风送千帆,奔涌着合作共赢的澎湃力量 20.下面是一份求职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其中四处并加以修改。(4 分) 日前惠顾贵校网站,得知招聘教师的消息,很希望能到贵校高就。本人毕业于天一大学化 学专业,是一名有四年工作经验的高中化学教师。现附上我的简历,请您拜读。如有意向,可 以与我洽谈。不胜感谢!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4 分) 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先发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屈原 沈括 白居易 袁隆平 遭贬谪吟歌赋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感怀时事 四、写作(5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50 分) 人生中总需要一次次的转身。转身的瞬间,也许,旭日变成夕阳,雪白变成苍黄;也许, 牙牙学语变成踌躇满志,泪眼模糊变成笑容满面。转身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策略;是一种 变化,也是一种境界。这也许是思想的成熟,也许是智慧的选择,也许是价值的体现…… 这一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 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C;试题分析:A 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B 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D 项“因 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 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2.B; 试题分析:B 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 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 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3.D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其作用 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 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 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4.A(错在对情节内容的理解上,男人对“砌末这项工作也做到了极致”的原因并非“女人 在戏院舞台上倾情扮演不同角色的精湛艺术”,而是他因爱上了 “女人”而喜欢上了 “砌末”这项工作。) 5.①是一个为爱恋痴情的人。为了跟恋人在一起,男人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和专长,跟随并 配合女人喜欢的专业追求。 ②是一个重精神生活、有独特生活情调的人。男人认为只要有艺术,物质生活上稍有保 障就行;男人爱听咏叹调和交响乐,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静坐赏月。 ③是一个坚守自己人生价值、执着乐观的人。在喜欢上京剧及砌末工作后,不随波逐流重 物质生活,而是自己主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 (爱情上、生活上、事业追求上)之间不重复。每点 2 分。其它符合人物性格的酌情给分】 6.①从读者角度看,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二者有何关联,能 激发读者阅读探究的欲望。 ②从人物形象看,“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给读者“人如其名”的感觉,高度概括主 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 ③从情节构成看,“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 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④从主题上看,“砌末”在文中象征恋情、生活、事业等处于配角位置,而最终却成了自 己的人生主角。以此为题,使主题含蓄深刻。(四点答对三点即可,每点 2 分,满分 6 分) 7.B 【解析】B 项错在“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文中并无此意。 8. D【解析】叶嘉莹是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文中并没有直言。 9(4 分) 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 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 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 吟诵。 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 10.C(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 之世,恒带直阁将军。) 11. A.(文中“主簿”与《孔雀东南飞》中“主簿通语言”中的“主簿”职能相同。) 12.B.(错在“孝文帝无法窥探其行迹”,应为“外人无法窥探其内心”。) 13.(1)所有他弹劾的人,不回避有权势的人,孝文帝有时想宽恕这些人,薛聪就据理争辩。 (得分点:“凡” 所有、全部;“宽贷” 宽恕、饶恕;“辄”就,各 1 分,句意 1 分) (2)时政得失,他都参与谋划,时常匡正劝谏皇帝,所进谏的事多被皇帝采纳。 (得分点:“谋谟”谋划;制定谋略;“匡谏”匡正劝谏;“听允” 被采纳,各 1 分,句 意 1 分) 参考译文:薛聪,字延智,品行正直有见识,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即使在看不 见人的房间,也整天严肃庄重,见到他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他广泛阅览古代典籍,精力 过人,对于前人的言行,也多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辞藻辩驳与应对,更是他所擅长的。遭 逢父亲丧事,薛聪在墓旁修建房舍守孝,哭泣的声音,使路人悲伤感动。兄弟的情谊和睦深 厚,但家教特别严,弟弟们即使成家做官,常常也免不了要受棍棒的惩罚,对他肃然起敬。 不到二十岁,州府征用为主簿。太和十五年,开始做官,担任著作佐郎。在当时,魏孝文帝 留心于厘清氏族,审定官秩品级,士大夫入仕做官,优等的人也只能担任奉朝请,薛聪一开 始就是著作佐郎,当时的人评论称赞他。后来升任书侍御史,所有他弹劾的人,不回避有权 势的人,孝文帝有时想宽恕这些人,薛聪就据理争辩。孝文帝常说:“我看到薛聪,不能不 感到害怕,何况是其他人呢?”从此权贵外戚都不敢妄动。屡经升迁到直阁将军,兼任给事 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依然担任直阁之职。薛聪很受孝文帝的信任,对外把他看作德才兼备 的能臣,对内把他视为可靠的心腹。亲信禁卫之兵,都委任薛聪管辖统领,所以整个太和年 间,薛聪一直担任直阁将军。群臣退朝以后,薛聪总是陪伴侍卫在皇帝身边,谈话直到夜深 人静。时政得失,他都参与谋划,时常匡正劝谏皇帝,所进谏的事多被皇帝采纳。他稳重沉 着细密,外人无法窥探他的内心。 孝文帝想要提升他的名爵地位,他总是坚持推辞不接受,孝文帝也很体恤了解他,对他说: “你的道德修养已经很高,本来就不是用官爵可以使你感到荣耀的。”又任命他为羽林监。 孝文帝曾和朝臣议论天下姓氏的地理位置和人物,对薛聪开玩笑说:“世人都说你们薛氏是 蜀人,肯定是蜀人吗?”薛聪回答说:“我薛氏的远祖广德,世世代代在汉朝做官,当时人 称之为汉人。我的九世祖薛永,随刘备入蜀,当时人称之为蜀人。我现在侍奉陛下,只能算 我虏而不能算蜀人。”孝文帝拍手笑着说:“你自己说明不是蜀人就行了,何必还要挖苦我 呢?”薛聪于是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了。孝文帝说:“薛羽林喝醉了。”他被皇帝知遇到了 这种程度。二十三年,跟随皇帝到南方征战,兼任御史中尉。等到宣武帝登基,任命为都督、 齐州刺史,执政简约平静。在齐州去世,官民都怀念他,留下他的坐榻用来纪念他。 14.D(“归”字,除了有对家乡的的思念,还有归隐田园之意。另外,反问也不准确) 15.参考答案 ①用典:运用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的典故,突出了梦醒之后的空虚、失望,表达了深深的思 乡之情。 ②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依旧孤眠异 乡,只有子规明月相伴。 ③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清冷、凄凉、忧愁的气氛,令 人触目伤怀。 (每点 2 分,写出三点即可给满分。其它合题意的手法亦可) 16.(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17.C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华、有作为的人在难得的好时机聚合。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 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根据语境,第一个空应填“风云际会”,这样就排除 A、B 两项。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肝胆相照:比 喻直心诚意、以直心相见、互相坦诚交往共事。不能形容精神和理念。所以排除 A、D 两项。 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雄壮观、 富丽堂皇或装饰华美。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的不是技艺,而是富丽堂皇。所以排除 A,D 两项。 叹为观止:指数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赏心悦日:指因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欢 畅。但是“叹为观止”在使用时如果句子主语是观赏的对象(人或事物),要在“叹为观止” 的前面加上“令人” “使人”“让人”。所以排除 B、D 两项。所以 C 项正确。 18.A;解析:.这是一个单句,首先采取压缩的方式,提炼句子的主干,发现这个句子缺少谓语, 应该把“折射出的”改为“折射出了”;语序不当,不是“日益折射出”,面是“日益走向”; 搭配不当,诚挚友好是姿态,沉稳大是仪态,从容自信是心态。所以综合看来,A 项正确。 19.D;从形式上看,A 项“文明之邦”与“广阔胸襟”不对称;B 项“美美与共”与“开放包容” 结构不对称;C 项“乐奏万方“是动补短语,和“海纳百川”的主谓结构不对称;从内容上 看,A、C 两项的内容不太符合会议的宗旨。所以 D 项正确。 20. 答案:(1)“惠顾”改为“浏览”; (2)“高就”改为“就职”或“工作”; (3)“拜读”改为“阅读”; (4)“可以”改为“请”; (5)“洽谈”改为“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 把握语体,仔细判断。(1)“惠顾”, 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文中用于自己浏 览网站,不恰当,应改为“浏览”。(2)“高就”意思是放弃原来的工作,去担任地位较高的工 作,现常用于问别人在什么地方工作,是一种尊称。材料中用来指自己去对方学校工作,不得 体,可改为“就职”或“工作”。(3)“拜读”, 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材料中指对方阅 读自己的简历,不得体,应改为“阅读”。(4)“可以”语气不够尊重,应改为“请”。(5)“洽 谈”,是指对一定的经济事项,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初步的接洽、商谈,以探索其实现可能性 的行为。用在此处不得体,应改为“联系”。 21. 答案:屈原白居易 感怀时事 遭贬谪吟歌赋 一代文豪做出卓越的文学贡献。 沈括袁隆平 探物究理 埋头干创新见 一代科学家取得非凡的科技成就。 22、【审题指导】 从作文命题的形式上看,这道作文题属于“材料作文”。但通过分析, 会发现它实质上可以归为“话题作文”。确定立意时,并不需要像以往分析材料作文那样, 先概括材料内容,然后选择角度立意。而主要是抓住“转身”这个“话题”,然后围绕“转 身”展开立意。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三问”出发,确定以下立意。 1.一问:“转身”是什么? “转身”是放弃,是改变,是策略,是抉择等等。根据不同的诠释,可以确定相应的立意, 如“人要学会放弃”“穷则变,变则通”“赢在转身”“抉择之间见境界”等等。 2.二问:“转身”为什么? “转身”可能是为了“离开”,可能是为了“回眸凝望”,可能是为了“寻找失去的”,可能 是为了“迎接挑战”等等。根据对“转身”目的的理解,可以确定相应的立意,如“人要学 会知难而退”“人生需要你停下来,慢慢体味”“有容乃大,多转几次身又何妨”“逃避,不 如正面迎击”等等。 3.三问:“转身”结果会怎样? “转身”可能会见到“阳光”,可能会找到“自我”,可能会重获“新生”,可能会“柳暗花 明”等等。针对不同的结果,可以确定出立意,如“阳光就在你身后”“回归本色,勿失自 我”“‘转’中得新生”等等。 当然,真正行文起来,可以围绕以上其中的一个观点成文,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几个观点成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