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备课资料(新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备课资料(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 ‎ 要点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 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 ‎(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总是要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面地点的时间,这就是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5.晨昏线(圈)‎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下图中AB为晨线。‎ 6‎ ‎ 【例题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五带的形成 D.昼夜长短的变化 点拨: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只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会造成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答案:A ‎ 要点二:地球的公转 ‎1.定义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地球公转的特征 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两个:①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也是北极名称的来历)。②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度数是 66.5°。如图所示:‎ 6‎ ‎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为365天)。‎ ‎5.地球公转轨道形状:近似圆形的椭圆。‎ ‎6.公转产生的现象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除赤道外,地球上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有直接关系,即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赤道地区终年昼夜等长。‎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日期 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北半球夏至 北回归线 ‎6月22日前后 昼最长、夜最短(或昼长夜短)‎ 昼最短、夜最长(或昼短夜长)‎ 北极圈以北极昼,南极圈以南极夜 北半球冬至 南回归线 ‎12月22日前后 夜最长、昼最短(或昼短夜长)‎ 昼最长、夜最短(或昼长夜短)‎ 北极圈以北极夜,南极圈以南极昼 春分 赤道 ‎3月21日前后 全球昼夜等长 秋分 ‎9月23日前后 ‎    (3)季节的变化 6‎ ‎    中纬度地区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南半球则是秋、冬、春、夏的变化。‎ ‎    一般来说,在北半球,人们通常将3、4、5月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 月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月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月三个月划分为冬季。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完全相反。‎ ‎(4)五带的划分 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 ‎ ‎ 名称 范围 纬度范围 特点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纬23.5°~南纬23.5°‎ 有阳光直射现象,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终年炎热 温带 北温带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北纬23.5°~北纬66.5°‎ 无阳光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的热量居于热带和寒带之间,四季变化明显 南温带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南纬23.5°~南纬66.5°‎ 寒带 北寒带 北极圈以北 北纬66.5°~北纬90°‎ 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少,终年寒冷 南寒带 南极圈以南 南纬66.5°~南纬90°‎ ‎ ‎ ‎【例题2】如图:当地球公转至①位置时,南半球是______(季节),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发生______现象。公转至②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日;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 6‎ 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意义。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等长。①位置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②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 答案:冬季  极昼  春分  昼夜等长 ‎ ‎ ‎ ‎ ‎ ‎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以后不断改进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阳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有人误认为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有关。其实,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它根据太阳在黄道(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也就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路线)上的位置及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将全年划分为24个段落,每段相隔约半个月(15天),每一段叫一个节气。每月月首者称“节气”,包括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节气;在月中者称“中气”,包括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十二中气。二十四节气就是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的总称。在全年24个节气中,最重要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合称二分二至。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因而纯属阳历,只是形式上不同于通常所说的阳历。‎ ‎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而太阳通过每等分的时间大致相等,因而在公历中,每年各节气的日期基本上变化不大,最多相差一两天,但在农历中的日期却不固定。   ‎ ‎ ‎ 地球上五带及其气候特点 6‎ 关于气候带的划分原则和方法,是随着气候学的发展历史而不断演进的。最早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上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等五个气候带。它是完全按照天文因素,即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也就是根据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划分的。因此,这种分法通常称之为天文气候带。但它的名称是气候名称,可见天文五带是气候带的基础。另外,以回归线和极圈四条纬线划分的五带,都是一定的纬度地带,所以又可以说五带是纬度带。‎ ‎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这是地球上唯一阳光能够直射的地带,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都不明显。‎ ‎    寒带: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是南寒带。寒带地区,太阳斜射得很厉害,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是漫长的黑夜,因此,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小,故称寒带。这里气候终年寒冷,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有极昼、极夜现象。‎ ‎    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广大地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地面阳光斜射,寒暖适中,得到的光热比热带少,但比寒带多;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昼夜长短变化明显。‎ ‎    天文气候带没有考虑下垫面的性质和大气环流与洋流的热量输送,显然是不妥当的。而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叫温度带。‎ ‎    早在1879年苏潘就提出以年平均气温‎20℃‎和最热月‎10℃‎等温线划分三个气候带。1953年发表的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把全球分为五个气候带,即赤道气候带、干燥气候带、暖温带气候带、冷温带气候带和极地气候带。以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的界线,比起天文气候带的划分来,前进了一步。‎ ‎ ‎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