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漳平一中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认为:“孔子给春秋时代以光彩的结束,墨翟给战国时代以光彩的开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孔、墨都在乱世为平民百姓说话 B. 学者夸大了墨翟的社会影响力 C. 孔、墨积极构建各自的社会理想 D. 墨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传承者 2.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这反映出当时 A. 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渐丧失 B. 宗法分封的秩序日益强化 C. 周王室的统治区域在不断地扩大 D. 诸侯国间的冲突逐渐加剧 3.《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西汉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这说明了中华文化 A.和而不同,海纳百川 B.哲学思辨,博大精深 C.理想崇高,舍生取义 D.人文精神,入世情怀 4.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 B.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 C.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D.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5.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B.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C.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D.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6.宋代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建筑上追求砖木本色,诗文崇尚朴质平流,绘画以水墨山水为最高意境,瓷器造型稳重大方,制作规整,无繁杂装饰。宋代艺术风格折射出 A.经世致用观含引导社会消费需求 B.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民众审美倾向 C.商品经济发展提高大众生活水平 D.理学思想已渗透到世俗生活领域 7.《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 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材料表明 A.礼法结合,公正执法 B.援礼入法,德主刑辅 C.科条简要,宽简适中 D.法自君出,凸显权威 8.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 A.土地交易秩序混乱 B.农耕经济停滞不前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9.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個而 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A.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B.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C.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D.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10.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据此可知 A.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 B.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依赖于印刷术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D.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 11.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B.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C.“十三行”辞退员工 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12.中国近代译著的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等方面,1861—1895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这说明 A.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兴盛 B.向西方学习日渐多样化 C.自强运动激发民族觉醒 D.“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 13.有人将右侧漫画中跑路者的现实活动 归纳为:溜之大吉→反咬一口→为人打工。 与该漫画相关的列强侵略事件导致 A. 上海等地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B. 台湾被割占损害中国领土主权 C. 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列强竞相参与瓜分中国的狂潮 14.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 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 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B.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D.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15. 下表是《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该表说明近代中国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林渔牧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 2.6 — — 37.4 — 58.3 1.7 1893 15.6 — —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A. 出口贸易总值相对稳定 B. 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 C. 出口贸易呈现下滑趋势 D. 经济结构变化比较缓慢 16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战争的起因并不是表面上大家公认的雅典破坏停战协定的行为,而是基于斯巴达的忧虑与恐慌:雅典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此论断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若避免此现象,世界各国应注重 A.承认彼此的政治制度 B.杜绝各国矛盾冲突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提高各自综合国力 17.罗马法规定,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埋在别人的土地上,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材料表明古罗马 A.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 B.财产所有权是受限制的 C.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D.法律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18.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强调,“土地贫瘠,使人勤奋、简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 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 弱、怠惰、贪生怕死。”材料表明 A.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生活方式 B.土地质量影响人们精神信仰 C.地理环境影响人文精神发展 D.生产资料影响社会结构变化 19.1689年颁布的《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1694年颁布的《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英国上述法案的颁布突出表明 A.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 B.责任制内阁正式建立 C.国王真正成为“虚君” D.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 20.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这对美国宪法直接影响的是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 C.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D.设立参众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 21.“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 A.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C.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D.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 22.下图为近代英国自由贸易的逻辑体系示意图,据下图可以得出 A.自由贸易政策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B.英国殖民扩张的手段出现了调整 C.工业革命后英国控制了世界市场 D.自由贸易政策利于化解经济风险 23.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时发现,在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 贸易量翻倍的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 11—17%。以上材料表明 A.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成正比 B.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 C.奴隶贸易促使人口急剧集中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4.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挑战 B.对资产阶级革命有启蒙作用 C.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D.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52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思想家们针对工业革命的思想交锋。 英国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马尔萨斯等 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雇佣劳动者成为直接牺牲者;工人有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这是人的天赋权利。 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Ⅱ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工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要明确,所用史实要准确,史论结合。)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唐代科举每次录取少则几人,多则二三十人。宋代重文治,宋太祖时取士仍比较严格,但总数已有所增加。宋太宗时,因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士人,参加省试的举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每次平均录取进士230人。至徽宗时期,每次平均多达680余人。纵观整个宋朝,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二万人数以上,人数之多,是历代所没有的。录取的人数不仅多,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日特奏名。”真宗成平三年时,赐河北进士、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落第后,自愿考试武艺及量才录用的,又有五百余人,全部赏赐辦装费抚慰并发遣他们,命礼部列为一次科举。“较艺之祥,推恩之广,近代所未有也。” ——————摘编自梁玉《浅谈宋代科举制度》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对思想文化的影响。(7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在1902年新学制颁布之前,中国的新式学堂没有相互街接的学校体制。据此,张謇认为发展教育须循序渐进,“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张謇在南通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系统。他不仅亲自创办了农校、纺校、商校、师范、医校、女红传习所等许多职业学校;还资助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吴商船专科学校、吴县铁路学校;创办了保姆传习所、政法传习所、巡警传习所等职业培训班。他鉴于全国有近百万残疾儿童,缺乏职业能力谋生困难,于民国初年创办了南通狼山盲哑学校。这些职业学校的创办,把各种技艺的传习引进教育领域,破除了封建学校教育中没有技艺传授的立足之地和技艺传播的家族、师徒局限性,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开拓。 ——摘编自程绍珍《张謇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与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职业教育实践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职业教育实践的作用。(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A B A D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B D C A D C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C D A B D A C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52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作答。) 25.(1)特点:起源较早、源远流长;重视“例”的作用;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每点2分,共6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稳定当时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每点2分,共6分) (2)不同:欧洲法律体系特别强调法律至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中国古代法律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言之有理即可,每点3分,共6分)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每点2分,答到3点即得7分) 26.论题: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幸福,既有利又有弊。 阐述:工业文明极大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品质。首先,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大量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加的社会财富,为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伴随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普遍开始了政治民主化改革,如英国议会改革,使人们逐步拥有了政治权力。第三,工业革命的成果大量运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火车等,提升了生活品质。所以,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的城市病问题;煤炭的燃烧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妨碍了人类的幸福。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同时,在发 展中我们应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探索绿色的发展道路。 (从宏观上,可从工业革命的利弊、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进行提炼;从微观上,可从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工业革命与人民生活、工业革命与经济发展思想等方面。) 27.(1)巩固统治,重文轻武;统治者降低要求;社会官员缺乏;参加科举的人数众多,人民热情高;落第录取照顾等政策调整。(每点2分,共8分) (2)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技术的改进与印刷业的繁荣;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增强了士人对宋朝政府的认同等。(每点2分,答到3点即得7分) 28.(1)特点:教育系统比较完整;范围较广,类型多种多样;传统职业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并举;具有开拓性。(每点2分,共6分) (2)作用:培养一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有利于当地社会发展;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在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方面起了示范引领作用。(每点3分,共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