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 )一棵须十余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垣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 ),制墨传习几乎( )。‎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久违(wéi) 婺(wù)源 烙(lào)上 B. 不啻(chì) 墙垣(huán) 子(jié)然 C. 弄(nòng)堂 仁(zhù)立 古樟(zhāng)‎ D. 悄(qiǎo)然 拾掇(duo) 青苔(tāi)‎ ‎2. 文中画横线的词语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慈详 蹀躞 徒劳无功 B. 琐碎 黯然 耳鬓斯磨 C. 涂抹 绵延 贩夫走卒 D. 恬谧 一副 须十余人 ‎3. 依次填入上文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因为 总有 束之高阁 不为人知 B. 了 竟有 置之不理 无人问津 C. 为了 总有 束之高阁 无人问津 D. 因为 竟有 置之不理 不为人知 ‎【答案】1. A 2. C 3. C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 ‎ ‎(1)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 ‎ ‎(2)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①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②注意从词性上区别;③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④注意记少不记多;⑤记住一下常考的字音。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角度入手解决问题。本题要求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项,正确。‎ B项,有错误,“墙垣”中的“垣”读作(yuán);‎ C项,有错误,“弄堂”中的“弄”读作(lòng); ‎ D项,有错误,“青苔”中的“苔”读作(tái);‎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本题要求选择“文中画横线的词语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 A项,“慈详”中的“详” 应写作“祥”; ‎ B项,错误,“耳鬓斯磨”中的“斯”应写作“厮”; ‎ C项,正确; ‎ D项,错误,“须十余人”中的“须”应写作“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上文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第一个括号后面的内容是“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显然带有目的性,所以第一空选表目的词语“为了”,从而排除AD两项;第二个括号前后的语句是“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一棵需十余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这是当地庭院传统的布局方式,所以用“总有”,而“竟有”,表示的出乎意料,不合语境,从而排除BD。“置之不理”意思是放在一边,不予理睬。“束之高阁”意为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借以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其使用对象常是“书籍”等文化器物。第三个括号前的语境是 “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而传统的“墨块”的遭遇定是“束之高阁”。故排除“置之不理”。而“无人问津”多用来形容受冷落;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某件事、某种东西;“不为人知”意思是:不被人所知道了解。第四个括号的前的语境是墨块被束之高阁,那么制墨传习几乎是被人遗忘、冷落了,所以应选“无人问津”。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 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C. 为庆祝戛纳电影节72华诞,电影节组委会特别邀请了曾经摘取过戛纳金棕榈奖的35位导演,每人拍摄一部3分钟的纪念短片。‎ D. 作为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是京津唐地区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被誉为天津滨海地区美丽的花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项,结构混乱。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中国科学院” ,而后面“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的是“冰川退缩”“面积扩张”“溃决危险性增大”三种情况。主语前后不一致,可在“引起”前加“它们”或“这”。‎ B项,“两面”对“一面”,逻辑不对应。前面“能否”包含着两面,而“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指的是“能”这一面,可将原句的两个“能否”都删掉。‎ C项,语义重复,“摘取过”就是表示曾经取得的意思,所以原句可删掉“曾经”。‎ 故选D。‎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文化一脉说家训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诰、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 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也举不胜举。‎ 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 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 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彭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选自《华人时刊》,2011年第十期,有删改)‎ ‎5. 下列关于“家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训分家诫、家规、家书、家范等多种形式,历史上家长用其对子弟后代进行训诫和教育。‎ B.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有些家训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家训是周文王的《诏太子发》。‎ C. 有的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D. 家训中“治家”这一内容占主要地位,其中安贫乐道、齐家以和等现在也应弘扬的思想在家训中都有所体现。‎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治家、处世,而家训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占绝大部分。‎ B. “治家”不仅仅倡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还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 C. 古代家书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比板起面孔的训诫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 D. 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受到鼓舞。‎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名人志士多用家训训诫子弟,这些家训既教育鼓舞了子孙,又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B.‎ ‎ 家书中那些含有让人奋发、守定气节、戒骄戒躁、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举不胜举,这和封建士大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C. 封建士大夫注重“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也留下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D. 对于家训中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今人需要辩证地看待。‎ ‎【答案】5. B 6. C 7. 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家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辨析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D项,曲解文意,原文“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原文强调是“成文的家训”,并不意味着《诏太子发》是最早的家训。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信息的辨析能力。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偷换概念,原文中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C无中生有,“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文中无据。D张冠李戴,“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错误,文中举例为家书,自然是教诲子弟后代的。故选B。‎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D项,“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一句错误,文中只是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可见选项是对原文的主观臆断。故选D。‎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释】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以其集归之 归:属于 B. 公其可无恨 恨:遗憾 C. 致治几乎三王之盛 几:接近 D. 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年龄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忽近而贵远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予举进士于有司 不拘于时 C. 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何以汝为见 D. 而即之温温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太傅,官名。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明史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B.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唐代科目中以进士最重要,参加礼部考试之人都可称进士。考试合格者,赐进士及第,其后又有“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 C. 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是中央审判机关。初设于北齐,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督察院合称为“三法司”。大理评事为大理寺最高长官。‎ D. 长吏,职官名,其掌管事物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长吏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吏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B.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C.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D.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挤挫折、流离困窘时,文章就已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 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 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 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死去;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才者惜也!‎ ‎(3)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答案】8. A 9. B 10. C 11. A 12. D ‎ ‎13. (1)(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 ‎(2)而且替当代那些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担任要职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3)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 A项,“遂以其集归之”意思是于是就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其中“归”是动词,译为“归还”,而不是“属于”的意思。‎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项,“忽近而贵远”中的“而”,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并列。‎ B项,两个句子中的“于”都表被动,可译为“被”。‎ C项,“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中的“为”,动词,意思为“作,写”; “何以汝为见”中的“为”,语气助词,无实义。‎ D项,“而即之温温”中的“之”,代词,句中代指苏子美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故选B。‎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项, 错在“大理评事为大理寺最高长官”这个地方,事实上,“大理寺卿”才是大理寺的最高长官。‎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 划波浪线句的意思是:即使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 ‎“多一时之豪俊”是对“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的补充说明,也就是和苏子美一起喝酒,而获罪的人中大多数都是当时的豪杰,所以在“多”前要停顿,从而排除BCD三项。“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是指这些获罪的人后来情况,都得到重用了,与后面的“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形成对比,从而加深悲痛的情感。故在“亦”前要停顿,“矣”后要停顿,“岂非其命也”是固定句式,表反问,即“岂”前要停顿。 “悲夫”表示沉重、悲痛的抒情,应单独断开。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错在“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这个地方,其实是对“得罪之人”的理解错误,苏子美没有“得罪”这些人,而是这些人和他一道“获罪”,所以也谈不上这些人攻击并驱逐他。‎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 “见……于”:表被动;“宝之”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之为宝”;“后世”于,是介宾短语后置。‎ 第(2)句采分点:“为”,介词,译为“替”;“宜”,应当; “乐”,译为“乐意、愿意”; “惜”,译为“感动可惜(惋惜)”;“者……也”,表判断。‎ 第(3)句采分点:“患”,动词,译为“担忧”;“讽勉”:规劝;“近古”:学习(或接近)古文传统 ‎【参考译文】‎ 我的友人苏子美去世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把它编为十卷。苏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便把苏氏文集归还给杜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就是金玉啊,即使抛弃埋没在粪土之中,也不会消融腐蚀。(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虽然它被埋没而没有问世,然而它的精神和光芒,已经常常自动地放射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正当作者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之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有丝毫损毁掩盖。大凡人们的感情,忽视眼前的却重视久远的,苏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在将来不再被压抑的时候,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呢?”‎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但文章却不能革除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一辈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安无事。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并爱惜他吗?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这真是值得叹息流泪,而且替当代那些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担任要职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看见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推崇。而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人们都对他们大加讥笑,可子美却不顾及这些。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从此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了,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从始至终坚守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可以称得上是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啊。‎ 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便被免职,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便死了,享年四十一岁。他体格相貌奇特雄伟,远看他感到高不可攀,但一接近他就感到和蔼可亲,时间越久越觉得他值得爱慕。他才能虽然很高,但人们也不太嫉妒他,那些人攻击他驱逐他,意图不在子美身上。凭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即使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 第Ⅱ卷(共114分)‎ 四、(2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金銮:明代散曲家,陇西(今属甘肃)人。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多年客居江淮。‎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千条”承“密树”,状柳。‎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颌联中的“笼”“锁”二字用得生动传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二字的妙处。‎ ‎(3)钱谦益曾评价金銮“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此诗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景与情的内容及表现手法。‎ ‎【答案】(1)BC ‎(2)颔联的“笼”“锁”二字,从词的活用角度看,可理解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笼子一样”“像铁锁一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长堤、柳枝以人的情态和动作。意思是长堤像笼子一般笼罩了这一片晴美的园子,茂密繁复的柳枝像锁一样,封住了旧时的营垒。诗人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人借描写柳堤春日美景,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以乐景抒哀情,语淡情浓,意蕴丰富。全诗紧扣标题“柳堤”二字,有时侧重于表现“柳”,有时侧重于表现“堤”,然而堤是植柳之堤,柳是堤上之柳,又不可截然分开。前三联对柳堤美景,是为后文抒情做铺垫。尾联“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而只说“攀折”,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金銮,陇西(今属甘肃)人。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多年客居江淮。作者在本诗中借景抒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思乡愁绪。一个“劳”字,他把柳拟人化,赞扬柳树很善解人意,说柳树是为了慰劳离别想思之人,才一年年长得这么茂盛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B项,分析不具体。“十里”承“春江”,但暗写“堤长”,而不是“堤”;“千条”承“密树”,是状“柳茂”,而不仅仅是“柳”。‎ C项,手法分析错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应属于动静结合,并不是“以静衬动”。‎ 故选BC。‎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一结合原诗给该字释义,二赏析该字所在诗句的内容,三分析该句所表达的情感。本题要求赏析:颔联中的“笼”“锁”二字的妙处。‎ 颔联的“笼”“锁”二字,从词的活用角度看,可理解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笼子一样”“像铁锁一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长堤、柳枝以人的情态和动作。“十里”、“千条”分别指代“堤”和“柳”,也用以表现堤的范围之广和柳树的数量之多。“苑”指花园、园林,“晴”是亮丽、明亮的意思,之所以说“笼晴苑”,是因为堤岸顺着水势,会有一定的弯曲,像是有意把“晴苑”包含在里面似的,十分形象生动。“笼”字的这个用法,如同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一样,取包含、包罗之意。后句中的“锁”是封锁、封闭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柳的数量之多,以至于把旧时的营垒都遮蔽了的意思。诗人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本题要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景与情的内容及表现手法。颔联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长堤”“柳枝”以人的情态和动作,用春江、堤岸;暖阳、柳枝、苑林等勾勒了一幅烂漫和煦的春景图;而“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写出了雨中春景的别样风情,一个“香”一个“暖”,作者采用嗅觉和触觉写出了春天和风细雨的浪漫,而燕子“急促”而飞;落花轻盈 ‎ ‎“飘落”,写出了暮春动感十足的画面。这足见诗人的观察入微,用笔如神。而“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转入抒情,阐发主题。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而只说“攀折”,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不过作者表达得更加委婉而新颖,不是直接说离别相思有多苦多深,而是把柳拟人化,赞扬柳树很善解人意,说柳树是为了慰劳离别想思之人,才一年年长得这么茂盛的。“折柳”的意象是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而一个“更”、一个“劳”字,又是解读这首诗的重要线索,它把这一句对柳树的赞扬与前三联对柳堤美景的描写联系起来,既使全诗成为一个整体,又使全诗在表面的欢乐下面,表达出离别的深沉主题,极耐咀嚼。结合注释:金銮,明代散曲家,陇西(今属甘肃)人。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多年客居江淮。可看出他对故土的思恋的情愫都蕴藉于笔下的暮春之景。‎ ‎【译文】‎ 春天江水平如镜,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树木真浓密,黄莺雀鸟叫喳喳。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美景里。细雨蒙蒙泥土香,燕儿纷飞往来忙。暖风拂面多惬意,花瓣轻轻落身上。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风雅。想折你就折去吧,反正明年还发芽!‎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2)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6)假與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答案】(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2)环佩空归月夜魂 (3)浪遏飞舟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夙兴夜寐 (6)而致千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 ‎(1)“固”是本来的意思,“虚诞”要正确书写。‎ ‎(2)“环佩”“魂”的正确书写。‎ ‎(3)“浪遏飞舟”中“”的“遏”在句中是 “使……停下来”的意思,注意书写形式。‎ ‎(4)“涂”通“途”;“饿莩”意思是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的意思。注意“饿莩”的正确书写。‎ ‎(5)注意“夙”“寐”的正确书写;“夙”是“早,早晨”的意思。‎ ‎(6)注意“致”不要写成“至”。‎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絮语 冯骥才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窗前的阳光里?‎ 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茏却幽暗。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只有这彻底的通达,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中惟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它照进并充满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圣洁。我还看见绿色的汁液在通明的叶子里流动。这汁液就是血液。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于心灵的透明。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 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伟大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分离愈远的情人,愈显示了他们的心丝毫没有分离;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 冬日里,太阳环绕地球的轨道变得又斜又低。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长驱直入,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一尊唐代的木佛一直伫立在阴影里沉思,此刻迎着一束光芒无声地微笑了。‎ 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阴影又执著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而愈是幽暗的地方,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这令我十分迷惑:黑暗与光明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黑夜与晨曦的界限呢?来自于早醒的鸟第一声的啼叫吗?……这叫声由于被晨露滋润而异样地清亮。‎ 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鲁宾斯坦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用手感应,用手触动色彩,用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有时,它会在一阵轰响里,关闭了整个地球上的灯或者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我便在一张寄给远方的失意朋友的新年贺卡上,写了一句话:你想得到的一切安慰都在音乐里。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 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得……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这星星是宇宙间点灯的驿站。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者认为真正的安宁只要在阅尽人生之后就能够拥有,那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是真正的幸福。‎ B. 本文题目为《冬日絮语》,其中写出了作者在冬天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用透过阳光的香棒叶子烘托生命的纯净圣洁,用叶子的勃勃生机衬托阳光的明媚和神奇,引出对人生的感悟和智慧。‎ C. 透过玻璃上的冰洞,作者发现了明亮的严冬世界,对比起葱茏的幽暗的夏天,他觉得这才是春天的感觉。‎ D. “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一句,写出了冬日天空的高远、清澈、庄严,它深藏着奥秘,吸引着人们不断思索。‎ E.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冬天会沿着阳光和温暖的方向,穿越黑暗和阴影,走出严寒,走向春天。‎ ‎17. 归纳概括2~11段的行文思路,每空不超过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为什么说“每每到了冬天,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 ‎19. 赏析第10段画线句“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 ‎20. 有人评价冯骥才散文时写到“平凡的表象传达出深刻的哲思”,请结合文本,谈谈文章传达了哪些人生感悟。‎ ‎【答案】16. AC 17. (1). 安宁的内涵 (2). 心灵的纯洁 (3). 事物的相对性 (4). 琴声和天空 ‎ ‎18. 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在年前因为接近岁末,一年即将过去,感到岁月的短暂,年后新的一年来临,一切又都是新的,感到时光的充裕,冬日连接着两部分,时光在这合拢,承前启后,所以能触摸到岁月。 ‎ ‎19. “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句子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琴音比作光束和金色的鸟,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琴音的丰富和美好,体现了鲁宾斯坦拥有一个纯洁的心灵。表达出音乐能够激发人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或“思索”)清除人心灵上的幽暗,抚慰人的心灵。 ‎ ‎20. 珍惜岁月,人生在于追求丰富的安宁;自己的心灵透明纯净,世界就会变得纯洁光明;世界上的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我们应该拥有纯洁的心灵;要不断拓展人生的宽度与广度,努力创造一个充满阳光和爱的世界。‎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干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只有这彻底的通达,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中惟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A项,错在“真正的安宁只要在阅尽人生之后就能够拥有”这个地方。选项曲解了文意,原文是“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只有这彻底的通达,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 C项,错在“对比起葱茏的幽暗的夏天”这个地方,原文是“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茏却幽暗”。也就是作者是将夏天比作人生的青春,并没有将现实的夏天和冬天作对比。‎ 故选A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思路和段落大意的能力。做这种题要通览全文内容,然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归纳相关段落的意思。本题要求归纳概括2~11段的行文思路,每空不超过6个字。做这种题,首先通览全文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将相关段落切分成有机的部分。2~11段,可以切分为四个部分:其中2~3自然段讲述的是关于“安宁”丰富的内涵和真谛;4~7自然段,借助 “香棒”讴歌纯洁的心灵;8~9段落悟出世间关于“伟大”与“平庸”、“光明”与“黑暗”的相对性的思考;10~11段讲关于琴音的魅力和冬日浩渺的天空给人的启示。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即可。‎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本题要求思考“每每到了冬天,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这句话的内涵。这句话在文章的段首,而其后的文字,对这一观点做了诠释。即“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具体而言: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在年前因为接近岁末,一年即将过去,感到岁月的短暂,年后新的一年来临,一切又都是新的,感到时光的充裕,冬日连接着两部分,时光在这合拢,承前启后,所以能触摸到岁月。‎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段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能力。赏析文中的句段的表达效果,可从该段在用词、句式和修辞等方面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对表现文本主旨、构成行文线索以及其在过渡、伏笔、照应等方面的作用。本题要求赏析:第10‎ 段画线句“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本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琴音比作光束和金色的鸟,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琴音的丰富和美好,体现了鲁宾斯坦拥有一个纯洁的心灵。从情感角度来看,这句话表达出音乐能够激发人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或“思索”)清除人心灵上的幽暗,抚慰人的心灵。在赏析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找准切入点,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情感主题等角度去思考和作答。‎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基本能力。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在分析时,要结合着文章的主旨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结合着选取角度的具体特点来分析。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题干中所列点中的任何一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本题要求:结合文本,谈谈文章传达了哪些人生感悟。从文中带有哲理性的语句不难归纳出人生的启示。通览全文,冯骥才在《冬日絮语》中,传递了珍惜岁月,人生在于追求丰富的安宁;事物是相对的;要有纯洁美好的心灵;烦恼时、失意时听听音乐或看看浩渺的天空等等启示。‎ 六、(10分)‎ ‎21.《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最突出的便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奸绝、义绝、智绝,“三绝”分别是哪三个人?任选一绝,举一例说明其“绝”。‎ 要求:有简明标题;叙事言简意赅;80字以内。‎ 奸绝——________ 义绝——________ 智绝——________‎ ‎【答案】(1)曹操;举例:曹操借粮官之头以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体现其奸绝。 ‎ ‎(2)关羽;举例:为义而与刘、张桃园结盟;华容道为义而释曹操等体现其义绝。 ‎ ‎(3)孔明;举例: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计用空城等体现其智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阅读经典,梳理故事主要情节及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评价作品主题等方面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一定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真正的爱上阅读,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经典名著要了解作家、朝代(国籍)、作品表现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不断地在文字中沉淀、涵泳,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做这个题首先要对作品《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情节烂熟于心,才能做出“三绝”的判断。本题两个问,先回答对应的人物,然后找出能证明他们特点的事例来。比如曹操梦中杀人,可以说“奸”到了极致。关羽的“义”主要体现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智”绝说的是孔明,而诸葛亮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空城计”等。‎ ‎22.‎ 某先生同事的女儿考上了名牌大学,他因有事不能参加贺宴,特编辑了一条表示祝贺的微信。此微信内容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惊悉令爱在今年高考中蟾宫折桂,忝列名校,谨示衷心祝贺。因俗务缠身,不能前往贵府出席贺宴,特惠赠路遥《平凡的世界》,祝她学习进步万事如意,还望笑纳。下次有时间,一定莅临府上,当面致贺!‎ ‎(1)________改为________ (2)________改为________‎ ‎(3)________改为________ (4)________改为________‎ ‎【答案】(1)“惊悉”改为“欣闻”。 ‎ ‎(2)“忝列”改“考取”。 ‎ ‎(3)“惠赠”改为“敬送”。‎ ‎(4)“莅临”改为“到”或“前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书写应用文的能力。应用文的写作需要注意格式正确,语言表达方面需要“得体”。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1)“惊悉”,听到消息后大受震动,多指不好的消息。不合语境,应改为“欣闻”。 ‎ ‎(2)“忝列”,谦辞,指自己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不能用于别人,改为“考取”。 ‎ ‎(3)“惠赠”,是感谢别人的赠与的敬词,不用于自己,应改为“敬送”。‎ ‎(4) “莅临”,敬辞,是欢迎别人来到,不用于自己,应改为“到”或“前往”。‎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作了《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演讲,在说到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时特别指出: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上下求索、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一往无前,敞开胸襟、拥抱世界,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的最重要的一条启示就是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请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三个关键词,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勇往直前,顽强拼搏 ‎“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就算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这是聚美优品董事长陈欧说过的一句话,大家肯定有所耳闻。他用自己经历告诉了我们,逐梦路上要有毅力与勇气去面对阻碍,在陡峭的道路上挥洒汗水。勇往直前,顽强拼搏,不到达终点不停息。‎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也处在逐梦途中。可是,有些人迷茫了,待在原地,慌慌地望着远方,不知所措;有些人退缩了,收回脚步,胆怯地看着荆棘,不敢前行。‎ 都说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可是原本活力四射的我们却不知道何时在何地弄丢了我们的毅力和勇气。就拿学习来说好了,面对略有深度的难题,不愿去钻研去深究;面对堆积如山的习题,不愿去动手去执笔,整天像个怨妇一样埋怨难抱怨多。不肯花时间学习,却不吝啬时间来上网、玩手机。害怕学习苦学习累,我们的梦想怎么办?‎ 我看过这样一段话:“一道泉水行至悬崖,纵身跳下,化为美丽的瀑布。它经历了无数曲折坎坷,克服了无数艰辛困难。它毅然撕碎自,毁灭自己,来成就全新的它。”泉水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就是拥入大海的怀抱。所以,它勇往直前,历坎坷,克困难,在化为瀑布之后没有停歇就接着向前奔跑。‎ 大家都熟悉的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遭受宫刑,忍辱苟活,終造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曾经红极一时的主持人梁艺,在全身瘫痪了之后,勇往直前,不畏康复过程中的困难,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最后坐着轮椅重新进入了演播室。‎ ‎“临池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羡慕那些成功的人,不如找回我们丢失的毅力和勇气,在逐梦路上勇往之前。正如《真心英雄》里唱到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逐梦路上的艰难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青春梦想》中唱到:“凡事都有这样一个过程,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过得去,只有少数人才能咬着牙过去。只要扛过去,就能海阔天空,就能傲视群雄熊,这种人就是英雄,就是强者!”‎ 我们马上就要面临逐梦路上一个较大的难关——高考了。羡慕别人能够在名牌大学吗?羡慕别人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不用羡慕,我们也可以。让我们咬紧牙关,勇往直前,顽强拼搏,扛过这一段,不到达终点不停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