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2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学案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政治认同 通过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科学精神 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和作用的学习,理解不同性质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法治意识 —— 公共参与 通过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 学案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 [真题定向] 1.(2016·全国卷Ⅱ)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本题的题眼是“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主要得益于”。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并融入了现代艺术形式和科技,对杂技艺术进行了创新,故③④入选;材料中没有体现现代传媒的作用,故①排除;现代流行艺术元素不能取代传统艺术元素,而是要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故②排除。 2.(2011·海南高考)“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旨在表明“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及这一民俗节日的变化,前者表明庆祝民俗节日是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的展示与表达,后者表明这一民俗节日在保持基本内涵不变的同时,其具体内涵因时而变,①②正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③错误;民族节日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但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是社会实践,④错误。 [备考关注] ————————————————————————————————————————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的分析,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难度一般。复习时要能准确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全面把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同时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等知识的结合。 ———————————————————————————————————————— [知能清障] 1.传统文化的含义和表现 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表现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 鲜明的民族性 内涵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角度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3.传统文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对国家、民族来说: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对个人来说: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4)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发展: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方向: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演练冲关] 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儒家思想,我们应该( ) ①忠实地全盘继承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研究、继承和弘扬其精华 ④予以放弃,以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局面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 儒家学派的思想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待儒家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继承和弘扬其精华,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说法错误。 2.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每逢中秋,海内外华人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赏明月、吃月饼、点花灯,共同企盼美满与幸福。这表明,传统文化( ) ①具体内涵亘古不变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总是充满着正能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中秋节的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符合题意。“每逢中秋,海内外华人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赏明月、吃月饼、点花灯”,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③符合题意。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①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传统文化才充满正能量,④说法错误。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表达亲情的重要载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广大青少年推荐《晒家规家训——讲我家的故事》一书。这一举措旨在( ) ①引导青少年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②引导青少年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③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④让青少年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 材料旨在强调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③符合题意;全面继承传统文化的说法是片面的,排除①;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排除④。 学案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深度理解]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 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时也具有消极的、落后的部分。这些积极成分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生活而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特别提醒]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克服一个认识误区:“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这割裂了二者的关系,文化不是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因素 影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新文化运动”“启蒙运动”等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教育 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传递文化 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对文化创造的影响 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度研究] 高考在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常见考法是以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某些想法、做法为背景,设置体现类、原因类、依据类、措施类等题型,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常会设置一些错误说法作为干扰项,如: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结果等。命题过程中,还常将本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知识整合为“文化传承”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典例1] (2016·全国卷Ⅰ)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选A 本题的题眼是“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引起巨大反响”。由题眼可知,“华阴老腔”能够焕发新的生机是因为其不断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满足了人民大众的需要,故①②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说法错误;认同并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④说法错误。 [典例2] (2016·全国卷Ⅲ·节选)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解析] 回答“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可以从继承、发展、创新三个角度分析。 [答案] 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也可) 解题师说 1.全面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知识角度 具体作用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交流与传播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传承 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 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2.准确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各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要准确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各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差异。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和教育都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制度的更替导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态代替旧的文化形态,是质变,所以,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和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他因素只能是影响因素。 [广度演练] 一、选择题命题点专练——答准答快 2017年全国各省市区全面开展“戏曲进校园”试点工作,2018年实现戏曲进校园全覆盖,贫困边远地区宽限到2019年完成。据此回答1~2题。 1.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这表明,对待传统戏曲艺术,正确的态度是(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B “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体现了②③;①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均与题意不符。 2.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娱乐方式的渐趋多样,使得戏曲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习惯,当代人急功近利的盲目“创新”,更是造成了戏曲独特魅力的丧失。我们不能让戏曲艺术在现代化浪潮中被湮灭,因为戏曲( ) 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①错误;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错误;③④体现了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的重要意义。 3.“慕课(MOOC)”是近来涌现出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促进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它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 ①是推动文化变化发展的根本因素 ②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使教育方式和手段发生重大变革 ④促进了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C 慕课是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这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方式和手段发生了重大变革,③正确;慕课是“为了促进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表明现代信息技术能促进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④ 正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推动文化变化发展的根本因素,①错误;教育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②排除。 4.“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于2017年1月至3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与上博以往的展览模式相比,本次展览打破了既定的文物门类,以历史信息为线索,强调对早期中国文明这一核心主题的文化演绎,上博官方微信平台还推出了此次展览的“专家讲解”,由研究人员对各个展柜的内容进行专业导览。此次展览( ) ①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②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有利于保障人民大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是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②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表述错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以及教育。题目中,早期中国文明展打破了既定的文物门类,以历史信息为线索,强调对早期中国文明这一核心主题的文化演绎,上博官方微信平台还推出了此次展览的“专家讲解”等,可见此次展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保障人民大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故①③入选。 5.“正能量”的科学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小于真空的物质为负。但在微博上,一些博主赋予其新内容并通过互联网将该词广泛传播,使其成为社会的流行语,并具有了积极意义。这一现象表明( )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网络是文化多样性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④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表述错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是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根源,③表述错误。题目中的现象表明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②④入选。 6.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道别变得频繁和寻常。30年前,父母亲朋、恋人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20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MSN、QQ等方式总有一款适合离者抒发别情,道声平安。这表明( )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③传统习俗和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材料强调的是道别方式的变化与发展,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主观题命题点专练——答对答全 7.①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②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③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于自然灾害的侵蚀、加上常年失修,甚至被人为损坏,蜿蜒绵长2万多公里的长城,如今像八达岭、山海关一样保存较好的,已不足10%。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超过七成保存状况较差。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力争在2017年底完成长城保护总体规划。 ④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骄傲,曾经激励了多少代人啊!_保护长城、弘扬长城精神,对内凝聚力量为中国梦而奋斗,对外展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传统,让长城这张中国名片更加光彩亮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说明保护长城的重要性。 第一步:获取信息——全而不漏 材料 对接知识 ①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 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③ 鲜明的民族性 ④ 传统文化的影响 补充教材知识 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二步:组织答案——精而不繁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长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万里长城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②传统古建筑是凝固的艺术。长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万里长城有利于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促进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保护长城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⑤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保护长城,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选择题 1.中国书画大师范曾先生一贯倡导回归古典、回归自然,他笔下的人物从古代先哲大儒到野牧村童等都能使人感受到守望祖国传统文化、关怀社稷民生的胸怀。这启示我们( ) ①全面继承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到新的水平 ②中华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③只有继承优秀中华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④贴近社会生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 ①中“全面继承”的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题干中的材料使人感受到守望祖国传统文化、关怀社稷民生的胸怀,体现了只有继承优秀中华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创新,说明贴近社会生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③④符合题意。 2.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因为( )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文化继承以文化积累作为保障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④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 “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体现了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①符合题意。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是因为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文化继承需要文化积累,但不是作为保障。③说法错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不是传统文化。 3.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等。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价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 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 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改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解析:选C “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D项排除。A、B两项错误。 4.“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后也要保有尊严”——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愿意死后捐献器官的人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少。这说明( ) 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传统文化如果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作用 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后也要保有尊严”等传统观念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因而应该予以改造或剔除,②入选;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愿意死后捐献器官的人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少,说明传统文化如果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就会阻碍社会进步,③入选;材料未涉及思想运动与文化发展的关系,①排除;材料未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文化发展的关系,④排除。 5.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仍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题中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说明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题中强调体现一脉相承的气质,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题中观点是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并没有涉及纵向上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同时本题通过比较,找出传统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②④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 6.最近江西乐平等地因天价彩礼上了央视新闻。“天价彩礼”,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个急需社会更多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 ) ①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③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其顺应社会发展 ④社会发展侵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②正确;对待落后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予以改造和剔除,故③正确;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与题意无关,排除①;社会发展并没有磨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④错误。 7.书院教育是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教育对文化传承具有特殊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 ) ①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活化传统文化的功能 ②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统文化的功能 ③只有教育才是人类自觉传播文化的活动 ④教育具有吸收、融合、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①②④符合题意;教育是人类自觉传播文化的活动之一,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8.历史建筑、历史风貌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要做好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保护传统的历史建筑是基于( ) 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传统建筑的多样性 ②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建筑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D 题目中,“历史建筑、历史风貌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要做好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保护传统的历史建筑是基于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故②③入选。①表述本身错误,排除。④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传统建筑对人的影响。 9.在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家”与“国”从来都是一体,不可分割。从《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负大任,从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赴死,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义气……展开古诗文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一体、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构共振。家国一体的思想( ) 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共同的要求和不变的内涵 ②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在时代相传中生生不息,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是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的具体表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在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家”与“国”从来都是一体,不可分割,从史书典籍的记载,再到古诗文的浩瀚长卷,这说明家国一体的思想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的具体表现,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排除;③说法错误,家国一体的思想属于意识范畴,是一种精神力量,要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排除。 10.“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中国历史上,伴随着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会涌现出一批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这说明( ) A.乱世出英雄,社会变革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B.社会制度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解析:选B “伴随着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会涌现出一批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说明了社会制度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项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A项错误;C项不为材料所体现,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社会制度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而非文化发展对社会制度更替的影响,D项排除。 11.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这说明( ) A.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D.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解析:选C A项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重要途径;B项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C项说法正确;D项没体现。 12.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前提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实质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变革,这说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②符合题意;学习者可以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说明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④符合题意;①中“前提”说法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③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一条条老街、一处处名胜,以及蕴含其中的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等,给一个城市烙上了独特印记,如提起北京就会想起胡同,提起苏州就会想到园林,提起武汉就会想到黄鹤楼……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文脉。城市历史文脉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城市文化精髓、优良文化传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给人以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材料二 城市特色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是物质与精神的融合。中国传统城市素来尊崇“天人合一”,尊重历史传统。但过去的三十年,单一的现代城市发展模式无情地冲击着我国原生态的城市,不少城市大拆大建,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面对千城一面、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失落的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城市规划建设既要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又要体现城市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1)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必须延续历史文脉。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请你围绕五大发展理念,为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两条具体措施。(要求选择一个或两个理念,并提出与所选理念相对应的具体措施) 解析:第(1)问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通过阅读题干可知,本问实质上考查文化的作用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点。材料中“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文脉”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区域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能够维护不同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城市的区域特征),展现不同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优良文化传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给人以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可以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城市历史文脉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城市文化精髓”可以从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第(2)问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答案:(1)①文化具有多样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能够维护不同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不同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环境,发展城市特色产业。 ③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能够增强人们对自己城市的情感,展示城市特有的精神风貌。 ④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有利于继承城市优秀文化传统,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推动城市特色文化发展。 ⑤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城市历史文脉具有相对稳定性,是维系城市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就是保持城市特色。 (2)答题示例:绿色——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增加绿化面积;优化配置垃圾分类处理设施。 14.D市是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涌泉跃鲤”的故事流传百世。近年来,该市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挖掘德孝文化内涵,开展了“孝子孝媳孝星”“好公公好婆婆”评选活动;先后出版了德孝文化系列书籍,把德孝文化作为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主题之一;利用3D、微电影、微剧等技术和形式增添古老文化的时代魅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D市是如何传承孝文化的。 解析:设问限定的知识是“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解题时,首先,仔细审读材料,把材料划分为几个层次;其次,分析每个层次中的具体做法;最后,把这些具体做法转换为文化生活语言。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D市不断挖掘孝文化内涵,传承孝文化。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D市不断为传统孝文化注入时代特征,传承孝文化。③发挥教育在选择、传递、创造孝文化中的作用。④利用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推动孝文化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