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答案】D ‎【解析】本题从服饰的角度入手,考察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周的“秩序井然”反映的是服装在周代礼乐制度上的表现,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服装的变化趋于“清新”。唐朝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人们的服装也显得“丰满华丽”。宋朝统治者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理学兴起,人们的穿着不再彰显个性,突出了服装的“理性美”。所以答案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内容及影响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属于 “平天下”; ②属于 “修身”,注重修养 ;③属于“齐家”,注重孝道,尊老爱幼;④属于“治国”。故选B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学生应准确的把握这一政治理想在儒家言论当中是如何体现的。与此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儒家代表人物的观点等也需要掌握。‎ ‎3.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 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 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 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 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原文的意思就是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没有孔子之前,人们照样过日子。反对迷信孔子,‎ 主张人们应该理性的独立思考问题。故选B。A项错误,李贽对孔子的思想并非全面批判,C与题无关,D 与顾炎武相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著作 ‎【名师点睛】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宋明理学的僵化腐朽,出现了以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为代表的批判思想家。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 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 掌握。‎ ‎4.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北宋设立枢密院 ‎④明朝设置内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西汉设立中朝和北宋设立枢密院均是为了削弱相权,明朝设置内阁是在彻底废除相权的背景下。这些措施实现了“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故答案为D项。九品中正制作为一项选拔官吏的制度,不能带来“皇室的权”和“政府的权”之间发生升降的变化,排除含有②的ABC项。‎ ‎5.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下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八卦”来自于人们对土地长期的测量,这实质上表明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故C项正确;“八卦”一种文化不能反映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A项错误;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但这是材料的现象,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D项错在“唯一”,我国古代计算时间方法还有水漏、沙漏等,故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八卦是测量土地的象征,这反映的本质是农耕文明产生了八卦。‎ ‎6.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 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私田的开垦。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ACD都取决于B.‎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土地制度的演变 ‎7. 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人口达到4亿,耕地面积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①土地增多 ‎②精耕细作 ‎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④扩大海外贸易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宋代“耕地面积5.6亿亩”,而鸦片战争前“耕地面积11-12亿亩”,这说明土地增多是养活众多人口的依据之一,故①正确;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②正确;明朝中后期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也是养活众多人口的原因,故③正确;清代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外海贸易急剧萎缩,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BCD错误。‎ ‎8.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曾论述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专制集权政治体制 C. 生产资本短缺所致 D. 国家面临边疆危机 ‎【答案】B ‎........................‎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9.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船证明书的主要目的是 A. 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 加强对外航海管理 C. 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 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材料中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航证明书即是重要体现,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BD三项与清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不符,排除。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概况 ‎10.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 国家至上 B. 公民意识 C. 平民参政 D. 牺牲精神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你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说明伯利克里强调了公民对雅典的热爱和奉献,这是公民意识的反映,故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民的奉献精神,未体现出公民和城邦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平民参政,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涉及牺牲精神,还涉及到勇敢精神、对雅典的热爱等,故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本题材料主旨是伯利克里强调了公民对雅典的热爱和奉献,由此可知,这是强调公民意识,而不是国家至上和牺牲精神。‎ ‎11. 2010年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这样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材料主要说明 A. 罗马人发明了公司 B.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C. 罗马法经历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过程 D. 罗马法明晰了所有权归属,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说明罗马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公司出现于15、16世纪,故A项错误;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主旨信息。本题的主旨信息是罗马法明确了所有权的归属,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排除B项。‎ ‎12. 以下是某一学派对法律本质的论述:“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这一学派是 A. 智者学派 B. 苏格拉底学派 C. 启蒙思想家 D. 自然哲学家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结合所学,材料反映的是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 ‎ 智者学派认为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风本身无所谓冷热。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因此智者学派认为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苏格拉底学派与 启蒙思想家都强调法律的作用;D.自然哲学家关注的是自然界而非人类社会。‎ 考点:古代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13.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 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 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文艺复兴和维新变法时思想宣传的共同点.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而康有为则是借儒学的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所以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新思想。A与维新思想不符,BC与文艺复兴不符,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14. 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的思想本质上 A. 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 B. 找到了基督徒的正道 C.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 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发起者,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C符合题意。AB只是对材料言论的片面理解,D不对,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而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 ‎【名师点睛】实质(本质),是高考选择题中常用的术语,也是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到最棘手、最难把握的一类选择题。下面对实质(本质)这一概念及解题技巧予以阐述。‎ 实质就是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本质隐藏于事物内部,比较稳定而深刻,它是通过现象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来体现的,而有时现象中也有假象(用虚假的、歪曲的、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本质不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因此,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抽象概括、准确把握,不能只凭简单直观的表面现象去认识,否则就会在选择判断的过程中造成失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5. 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本质上体现了 A. 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 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C.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 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体现的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由此可知,材料本质上体现了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英王与法官的恩怨,故A项错误;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至上,故D项错误。‎ ‎16. 某著作写道:“把统治权看作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该著作是 A. 《理想国》‎ B. 《论法的精神》‎ C. 《社会契约论》‎ D. 《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C ‎17.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 A. 动员了英国光荣革命的爆发 B. 使广大人民接受了信仰自由 C. 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 D. 直接促发了法国大革命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之所以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通过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思想构建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故C项正确;英国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是在法国启蒙运动之前,故A项错误;B项错在“使广大人民”;启蒙运动促发了法国大革命,但不符合“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故D项错误。‎ ‎18. 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 A. 人身的自由 B. 主权在民 C. 思想的自由 D. 社会契约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说明康德强调人要独立思考,不受别人引导和支配,即思想的自由,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身的自由,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指的是主权的根源在于人民,故B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社会契约指的是国家是如何形成的,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即人不受别人引导和支配,应该思想自由。‎ ‎19. 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实验和理论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A. 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全部方式 B. 17世纪物理学是核心学科和基础学科 C. 数学方式是主要表达形式 D. 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反比、正比、平方、乘积都是典型的数学学科的术语,所以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数学方式是主要表达形式。所以应选C。‎ 考点:19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成就·特征 ‎20. 德国“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拷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拷问世界”的史实是 ‎①《纯粹理论批判》出版 ‎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③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④创作《第九交响曲》‎ ‎⑤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问世界”指的是德国的思想领域里的成就。《纯粹理论批判》是大哲学家康德著作出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工人运动;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被称为乐圣;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解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德国人,因此①③④⑤属于拷问世界的范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英国人牛顿所做,故排除,故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宗教改革;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打破隔离的坚冰·音乐。‎ ‎21.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影响的共同之处是 A. 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B. 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C. 解决了“李约瑟难题”‎ D. 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宾塞将达尔文的进化论扩展到社会、阶级斗争上,提出了“适者生存”的说法,为侵略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严复1898年在翻译的《天演论》中积极宣传进化论思想,阐述变法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因此两者都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故B项正确;英国政治革命发生于17世纪中后期,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李约瑟难题”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问题,故C项错误;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故D项错误。‎ ‎22. 1931年,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曾说:“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史中,(他)的地位将在最前列。他现在是并且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深入到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他评论的这位科学家是 A. 伽利略 B. 牛顿 C. 普朗克 D. 爱因斯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时间信息“1931年”可将A、B 排除;C项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对于科学的贡献更深入到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说明相对论的提出改变了原来的绝对时空观所带来的影响,这位科学家应该是爱因斯坦,故选D。‎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 ‎23. 有种由技术驱动的唱片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以前那种纯粹的“民族”音乐。相反,正是音乐的种种特殊品质——一种不受国家边界束缚的文化形式,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流动,社会身份与个体身份最为强烈的情感经验来源——使唱片工业起步时不必按照国家的边界进行组织和管理。(选自詹姆斯·库兰《大众媒介与社会》)对这段文字的含义表述最合适的是 A. 音乐具有超越国界的特质 B. 唱片工业是音乐全球化的本质 C. 国家边界在文化交流中不再存在 D. 全球化中的音乐保持了民族特色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音乐,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是唱片工业起步时不必按照国家的边界进行组织和管理”可知体现出音乐文化的全球化,“并没有改变以前那种纯粹的“民族”音乐”是指保留有音乐的民族特色,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24.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 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D ‎【解析】毛泽东思想坚持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而不是农民阶级,故A项错误;BC过于绝对化,表述错误,排除;毛泽东肯定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作用,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符,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故D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摘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三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新儒学影响下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的特点。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依据所学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 ‎【答案】(1)商业革命的表现:①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②贸易量增加;贸易量的增长和海外贸易更加兴盛;③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作用:①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②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③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 ‎(2)特点: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 社会原因: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儒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愿望)。‎ ‎【解析】第(1)问,“主要表现”,由材料一信息“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得出:贸易量增加、贸易量的增长和海外贸易更加兴盛、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等;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宋朝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重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等。‎ 第(2)问,“特点”,根据材料三信息“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非无舟人,只无行人’”概括得出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社会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儒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等。‎ ‎26. 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并在交流中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椎崇。‎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内部改变”的原因。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改变“清代中国”的思想主张各是什么?‎ ‎【答案】(1)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 ‎(2)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入侵;旧思想阻碍社会进步;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向西方学习。‎ 主张:“中体西用”、改良立宪、民主革命建立共和(或三民主义)。‎ ‎【解析】第(1)问,“元素”,由材料一信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椎崇”概括得出: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等。“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得出从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两个方面回答。‎ 第(2)问,“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入侵、旧思想阻碍社会进步、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向西方学习等。“思想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主张改良立宪;孙中山主张民主革命、建立共和。‎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的1775年郡制法令有关于设立一些新法院的内容。高级地方法院和低级地方法院是专门为贵族而设立的审判机构。高级地方法院是初级地方法院的第二审级。初级地方法院的职责相当广泛,不仅管辖司法,还管辖行政事务。‎ ‎——张寿民《俄罗斯法律发展史》‎ 材料二农民有权控告、辩护、起诉;民事案件,农民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打官司,刑事案件农民可以提出控告,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法庭判决或政府及社会当局的法令,不得对农民进行任何惩罚。……在乡尚未组织起来和乡法庭尚未成立之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 ‎——《1861年2月19日宣言》‎ 材料三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确立了资产阶级司法制度的原则: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法官和陪审员由各等级选举产生。司法改革被认为是19世纪60、70年代最激进的一项改革。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1)据材料一,指出1861年改革前俄国司法制度的主要弊端。据材料二,归纳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哪些权利。‎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比较,俄国的司法改革又有哪些进步?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俄国司法改革的认识。‎ ‎【答案】(1)弊端:法院专门为贵族设立;司法权和行政权不分。‎ 权利:有控告、辩护、起诉的权利。获得了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2)进步: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司法更加平等、公平。‎ 认识: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维护贵族的利益,改革不彻底。‎ ‎【解析】第(1)问,“主要弊端”,依据材料一信息“高级地方法院和低级地方法院是专门为贵族而设立的审判机构……初级地方法院的职责相当广泛,不仅管辖司法,还管辖行政事务”得出:法院专门为贵族设立;司法权和行政权不分。“权利”,依据材料二信息“农民有权控告、辩护、起诉;民事案件,农民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打官司,刑事案件农民可以提出控告,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法庭判决或政府及社会当局的法令,不得对农民进行任何惩罚”得出:有控告、辩护、起诉的权利;获得了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等。‎ 第(2)问,“进步”,由材料三信息“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得出:司法更加平等、公平;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认识”,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维护贵族的利益,改革不彻底等两个角度思考。‎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