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1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 解析版
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范围:必修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康德说:“人们在根本上所称为艺术作品的,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和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来。”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 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C. 人的文化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D.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精神产品对物质载体的依赖关系。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文化的力量。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文化素养。D符合题意,材料指出文化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故选D。 【点睛】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很多地名都是历史留下的印记。在老沈阳人的记忆里,铁西区一直就是工厂的代名词,其在沈阳市乃至整个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这里的街道多以“工”和“业”命名。以工字命名的街分别是振工街、兴工街、铁工街、西工街、保工街、卫工街、祖工街、国工街。街道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保卫祖国,振兴铁西。以”业“命名的路典型的有建业路、立业路、功业路、勋业路,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建立功勋”。一街一路一组合,就是一个“工业”的意思。小街道大故事说明 A. 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B.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 文化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D.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小街道的名字组合体现了“工业”的意思说明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交融。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文化的作用。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文化的作用。故选A。 3.“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该观点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能培养健全人格 ④文化能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文化不起决定作用。②符合题意,材料提到文化厚实的社会,人会不苟且,不霸道,不掠夺,表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④符合题意,材料提到文化厚实的社会对人产生的影响表明文化能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故选C。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4、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涵盖面很广、“产业链”很长,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表明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给予经济发展以巨大的动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③文化创意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和谐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表述不准确,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但不一定是巨大动力。②符合题意,文化创意产业既是文化,也是产业,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表明文化创意的推动作用。④符合题意,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表明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故选D。 【点睛】文化的实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梦与美国梦,两梦相克,零和争斗,只能两败俱伤;两梦相通,方能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说明 ①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②符合题意,中国梦与美国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说明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③符合题意,材料提到“两梦相通,方能相得益彰”说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表述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故选C。 6.中国与非洲国家文化交往历史悠久,在中非文化交流的字典中,没有“排斥”“歧视”“居高临下”这一类词汇,因为我们是平等相待的朋友,是彼此尊重的兄弟。这体现了 A.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B.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C. 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D.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上述材料中“平等相待的朋友”“彼此尊重的兄弟”,体现了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故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三项均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7.近年来,欧洲学院日益重视中国,开设了欧中关系课程,还积极筹建欧中研究中心,致力于欧中关系研究。中国愿同欧方一道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到30万人次。这是基于 ①学生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 ②中欧学生交流有利于文化传播 ③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途径。②符合题意,之所有致力于中欧学生双向交流是因为中欧学生交流有利于文化传播。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人口迁徙。④符合题意,欧洲学院致力于中欧学生交流是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选D。 【点睛】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1、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8.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历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节民间历来就有插艾叶的习俗,期待起到驱蚊杀菌、祛邪避秽的作用。这表明: ①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②端午插艾的习俗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 ③国民的医药知识能为我国中医药学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 ④端午插艾的习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材料中端午时节有插艾叶的习俗,表明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而且符合社会发展的传统习俗才会起推动作用。③符合题意,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端午时节民间历来就有插艾叶的习俗,期待起到驱蚊杀菌作用,说明国民的医药知识能为我国中医药学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表明传统习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故选B。 9.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每晚播出,每集讲述一个传统村落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片中细腻的故乡情感、厚重的文化沉淀,引发海内外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共鸣。很多观众通过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各个平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珍视和追寻。这体现了 ①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现代社会正发生改变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采众长的特点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②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相对稳定性是传统文化的特征。②符合题意,材料中纪录片讲述传统村落的故事和文化传承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符合题意,材料指出很多观众通过各种平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珍视和追寻,体现了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选C。 10.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由此可见: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③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 ④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符合题意,材料提到结合3D打印技术,打印出各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大众传媒对文化的作用。④符合题意,材料指出“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表明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选B。 11.戏剧小品是戏剧的一种,是19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戏剧艺术形式。它以短小、形象、活泼、贴近生活、表演灵活的形式活跃在我国戏剧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材料说明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戏剧小品是19世纪80年代初对戏剧的创新,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表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社会实践的作用。③符合题意,材料提到戏剧小品这种创新增加了人们对戏剧的喜爱,表明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表述错误,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故选C。 【点睛】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的意义在于: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2.《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表明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②表述错误,共性要通过个性表现出来。③符合题意,东西方文化之间既有差异也有共同,表明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④表述错误,文化差异不能消除。故选B。 【点睛】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②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差异;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3.2017年12月26日,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古老的中国文字实现了中国记忆到世界记忆的升级,向世界展示出独特的魅力。甲骨文的入选 ①说明汉宇与其他古文明的文字一样,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②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和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③促进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激发中华儿女学习甲骨文兴趣,让民族文化得到集中展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特征。②符合题意,“古老的中国文字实现了中国记忆到世界记忆的升级” 表明甲骨文的入选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和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③符合题意,“向世界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表明甲骨文的入选能促进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故选C。 14.《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④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史书典籍是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不合题意,《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并不能完整呈现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③不合题意,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④符合题意,该书原称《纪年》,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表明《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故选C。 15.敦煌是中国和世界上的文化经典。近期,以智慧旅游为核心的智慧敦惶建设正式启动,它依托飞天云计算中心,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游客服务、政府治理等方面进行全新布局,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敦煌文化。智慧敦煌建设活动 ①丰富了敦煌这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②更好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③体现了科学技术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为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根本的解决方案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材料的做法没有丰富敦煌文化的内涵。②符合题意, 敦煌是中国和世界上的文化经典,智慧敦煌建设活动能更好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③符合题意,智慧敦煌依托飞天云计算中心进行全新布局体现了科学技术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不合题意,智慧敦煌不是保护敦煌文化遗产的根本方案。故选B。 16.捍卫英雄,守卫良知,并非只是英雄后人的职守,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捍卫英雄是 A.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之一 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C.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 D. 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B不合题意,捍卫英雄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C符合题意,捍卫英雄,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D表述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故选C。 17.“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回首三十多年来的神州大地,许多人远离故乡,漂泊打拼于异地他乡,乡愁何寄?乡愁是不可泯灭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乡音缭绕,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灵魂上的烙印。由此可见 ①乡愁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②乡愁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③乡愁是乡士文化的标志 ④乡愁增进了文化归属感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乡愁“是挥之不去的乡音缭绕,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灵魂上的烙印”表明乡愁的影响深远而持久。②表述错误,乡愁不是民族文化的灵魂。③表述错误,乡愁不是乡土文化的标准。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指出许多人远离故乡,乡愁何寄?表明乡愁增进了文化归属感。故选C。 18.“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 A. 发挥“主心骨”的引领作用 B. 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 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 D. 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进行历史教育,不是强调“主心骨”的作用。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国际竞争力的作用。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国外优秀文化的作用。D符合题意,材料提到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表明要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故选D。 【点睛】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5、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6、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9.一台电脑、一个账号就能搭成一个直播间,便捷的生产方式下,网络直播圆了很多草根的明星梦,然而在一片红火之下,网络直播乱象频发:涉黄涉暴、内容低俗化等。这说明 ①文化市场需要加强引导、规范和治理 ②地方政府应提供更多健康的文化产品 ③引导人们辨别不同性质的文化刻不容缓 ④网络文化会侵蚀民族精神,必须依法取缔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网络直播乱象频发,这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加强引导、规范和治理,①正确;政府并不参与企业经营,不能提供文化产品,②不选;网络直播乱象频发说明引导人们辨别不同性质的文化刻不容缓,③正确;网络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必须依法取缔的观点不正确,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20."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大学校训引导莘莘学子成长成才。某报推出《校训的故事》专栏,挖掘和阐述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校训的故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原因是 ①校训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②校训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③校训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④校训宣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校训呈现自强不息等内容,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所以能引起社会强烈反响。②符合题意,通过《校训的故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校训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③表述错误,校训没有全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④表述错误,校训宣传不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是生动载体。故选A。 21.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有利于 ①引领思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凝心聚力,从根本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弘扬主旋律,抵御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④强基固本,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无法提供智力支持。②符合题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利于凝心聚力,从根本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③表述错误,不能全盘否定国外思想文化。④符合题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利于强基固本,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故选D。 2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从文化角度看“这个信心” ①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及其意义的充分肯定 ③源自于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国人的责任担当 ④应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自信。题中,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体现了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及其意义的充分肯定,应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②④符合题意;“这个信心”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排除①;“这个信心”源自于实践,不是忧患意识,排除③。故选D。 23.“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新时代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一要求意味着文艺创作 ①必须立足社会实践需求 ②必须弘扬新时代主旋律 ③必须以“载道”为目的 ④必须以“化人”为方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启示我们的文艺创作必须立足社会实践需求,故选项①符合题意; “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启示我们的文艺创作必须弘扬新时代主旋律,故选项②符合题意;选项③说法错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文艺创作应该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方向,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考生不能认为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所以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都是文化创新的渊源。文化创新的渊源不能混同于源泉。 24.党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推进标本兼治。所谓“治本”,就是通过思想文化建设,实现党员理想信念的巩固、政治立场的坚定、思想作风的清廉。为此需要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全面从严治党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符合题意,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③符合题意,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④符合题意,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故选D。 25.《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策划制作,于2018年元旦首播的微纪录片。该片采用静止的微记录,适当网络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一个个“大国重器”被浓缩在了5分钟的视频里,在隐忍入胜、跌起伏的故事中,探寻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该记录片现实意义是 ①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涵养工程,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媒体人应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③现代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日益显出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立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该记录片的拍摄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涵养工程,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①正确;“媒体人应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并不属于意义范畴,②与设问不符;现代大众传媒日益显出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并不是该记录片拍摄的意义,③不选;该记录片的拍摄立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了文化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A。 2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该材料中蕴含的道理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性,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时代性,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故①符合题意;②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③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题干中的三个根植可体现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表明坚定的文化自信,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8分) 27.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辽宁省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这一主线,通过辽宁省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文化繁荣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建设图书馆、文化馆、老人活动中心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优秀道德人物评选活动,让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产业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结合材料,说明辽宁省加强文化建设的举措有哪些文化意义。 【答案】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增强辽宁省经济实力,可以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搞好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文明素质,为文化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优秀道德人物评选活动,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提高公民素质;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有利于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文化创新,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创新,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创造力,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解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辽宁省加强文化建设的举措的文化意义,要求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进行回答,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到辽宁省加强文化建设采取的措施,然后再解读这些措施的意义。辽宁省“通过辽宁省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文化繁荣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可以发挥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增强经济实力可以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民主法制建设能够为文化发展通过政治保障;“建设图书馆、文化馆、老人活动中心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有利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优秀道德人物评选活动”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提高公民素质;“让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有利于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文化创新;“通过文化产业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创造力,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8.城镇化在深刻改变着中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工业文明,城市中国”正在取代“农业文明,乡村中国”,乡村、乡音和乡情正在逐渐远去。乡土文化将化为我们记忆中永久的痛。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无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我们必须通过对乡土文化积极的全方位延承的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建设成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对我国的乡土文化进行保护。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怎样对我国的乡土文化进行全方位延承的保护。 【答案】(1)①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乡土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②乡土文化有着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保护乡土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乡土文化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①对乡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乡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乡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解析】 【分析】 这道题考查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考查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的措施,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详解】(1)这道题考查对乡土文化进行保护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是一道原因类试题,要求从必要性和重要性角度进行分析。从必要性上来讲,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乡土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重要性上看,首先,乡土文化有着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保护乡土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其次,材料指出“乡村、乡音和乡情正在逐渐远去。乡土文化将化为我们记忆中永久的痛”,乡土文化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保护乡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这道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乡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首先我们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乡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其次,我们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面对的共同难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特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0二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1)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道理。 (2)扶贫先扶志,志智相结合,请你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提出两条文化生活方面的建议。 【答案】(1)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有利于激发贫困人口与贫困作斗争的意志。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创造力,提高软实力,为当地脱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③扶贫工作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真正抓住了贫困人口贫困的病根,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 ④“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视提高人们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了贫困人口与贫困作斗争的能力。 (2) ①相关教育部门制定契合贫困地区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②贫困地区青年学生要立志家乡脱贫,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 ③支持面向贫困地区的志愿者活动。 【解析】 本题以精准扶贫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有利于激发贫困人口与贫困作斗争的意志;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创造力,为当地脱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扶贫工作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真正抓住了贫困人口贫困的病根;“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视提高人们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了贫困人口与贫困作斗争的能力等角度进行说明。 (2)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才生可从相关教育部门制定契合贫困地区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贫困地区青年学生要立志家乡脱贫,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支持面向贫困地区的志愿者活动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答题要素: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