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15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 一、(2017-2018学年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月考)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②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③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 33 - / 33 ④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⑤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 33 - / 33 B. 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C. 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D. 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B. 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C.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 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 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 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 33 - / 33 D. 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缺少理性”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关于“缺少理性”的表述。文中第二段只是说“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并没有说“缺少理性”。B项,“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说法错误。第三段说的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这只是荀子的观点。D项,“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错误,“消极”一说不当,原文无此意。故选C。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并不是各自完备。因为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故选A。 - 33 - / 33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白 鹿 申平 杨四和王安,在草原上寻找白鹿已经一个多月了。他们带着麻醉枪,住在一间人家废弃的孤零零的小土房里,开着一辆破车到处跑,一心要活捉白鹿,运回城里去发大财。 然而,传说中的白鹿,神一样的白鹿,他们却连个影子也没有看到。 这些年因为政府禁猎,草原上的各种动物就像野草一样蓬勃生长起来,狼、獾、狐等越来越多,鹿呢,就更是成群结队。而且由于草原上的人们长期对鹿友好,鹿群竟然不怎么怕人。有时大白天的,也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 - 33 - / 33 但是,鹿群却对杨四他们保持警惕,好像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似的。只要他们的破车一露头,它们就会一阵风似的消失在山谷间、白桦林里。两人只好弃车步行,鬼子进村一样悄悄寻找和接近鹿群。 这天傍晚,他们在接近一个大鹿群的时候,竟然隐约发现里面有个白色的身影。他们兴奋异常,不顾雨后草地湿滑泥泞,就像狗一样四肢着地往前爬,近了,更近了,突然,他们发现有几只狼也在一侧匍匐前进,慢慢向鹿群靠近。其中一只狼已经准备跃起,扑向它前面的一只小鹿。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心善,反正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喊叫的结果,当然是鹿群逃遁,几只狼也逃窜了。他们呢,也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当天夜里,他们在小土屋里喝了一会儿闷酒,就叹着气上炕睡觉。后半夜,他们被一阵挠门声惊醒了。跳起来扒门一看,糟了,外面的月亮地里,十几只狼团团包围了他们的小土屋,一定是白天受到惊吓的那几只狼带着“家人”来报复了。二人吓得头皮发麻,急忙点起蜡烛,扑过去加固摇摇欲坠的破木门。然后,又从灶膛里掏出没有燃尽的炭火,用木棍夹起来,从门缝里往外扔;还把麻醉枪管伸出去,做出要射击的样子。狼群这才往后退了一些。 然而,炭火的量很有限,枪又打不响。狼群一阵嚎叫,开始组织新的进攻。这一回,它们有的跃上屋顶,有的冲到两侧,开始用爪子轮流拼命刨土,意欲破屋而入。听着周围哗啦哗啦的扒土声,两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他们感觉到死神正在向他们一步步逼近…… 杨四和王安,两个四十多岁的大老爷们,竟然在屋里绝望地哭泣起来。 - 33 - / 33 忽然,他们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侧耳细听,好像是呦呦的鹿鸣之声;随后,他们又听见一阵雷霆之音。扑到门前往外一看,但见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一队由上百只梅花鹿组成的鹿群,正风驰电掣向这里冲来。冲在前边的,是十几只高举犄角的公鹿;而冲在最前面的,竟然是一只威风凛凛的白鹿! 不错,那的确是一只白鹿!这白鹿,个头比别的鹿大,犄角比别的鹿长,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就像一个白色的精灵忽起忽落,又像一道白色的闪电掠过草原,眨眼间已经冲到了近前。只见它把头一低,用鹿角一挑,两只狼已经飞了出去。这时鹿群同时杀到,群狼哀叫着立即狼狈逃窜…… 两个人在屋里看傻了,半天他们才反应过来,喊着:“白鹿,我们看到白鹿啦!”急忙打开门冲了出去。 鹿群看到他们,轰隆隆避出去很远。只有白鹿没有跑,它侧身站在那里,两只乌黑发亮的眼睛望着他们。在月亮地里,白鹿好像通体发亮,站在那里就像是一尊神。它的眼神宁静安详,友好地看着他们,好像有话要说。最后它用蹄子刨了刨地,又朝他们点一点头,这才轻快地跑去。跑出去很远,还回头望了他们一眼。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4期,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不仅简要交代了作品的人物和事由,也插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下文故事发展作好铺垫。 - 33 - / 33 B. 杨四和王安虽然心存贪念,但心地善良,当狼群即将扑向小鹿时,“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及时化解了鹿群的危险。 C. 白鹿神龙见首不见尾,杨四他们刻意寻找它却怎么也找不到,被困之时它却大显身手,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D. 小说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对比的表现手法,生动刻画了白鹿形象,带给读者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深思。 5. 小说以“寻找白鹿”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 小说以白鹿“凝视、刨地、点头、回望”等细节描写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①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推动情节发展。②杨四和王安“寻找白鹿”是为了活捉白鹿发大财,代表着世人的贪婪,表现人性之恶,与“草原上的人们长期对鹿友好”形成鲜明对比。③文中描写的白鹿纯洁、英勇,懂得感恩,象征着人性的美好。④“寻找白鹿”喻示着作品的主题,启示人们摒弃邪念,追求美好。 6. ①呼应标题,有利于突出“白鹿”形象。②结尾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与杨四他们的一时贪念和狼群的肆意报复形成鲜明对比,启人深思,发人深省。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 - 33 - / 33 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杨四和王安虽然心存善念,但心地善良”说法不正确,杨思和王安来草原的目的是“一心要活捉白鹿,运回城里去发大财”,且他们看见狼扑向小鹿时,“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心善”同时发出喊声,虽然这喊声化解了鹿群的危险,并不能因此断定他们“心地善良”。故选B。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寻找白鹿’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是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谋篇布局能力。通读文章可知本文是以“寻找白鹿”为线索进行谋篇成文的。所以题目可以转换为“小说以‘寻找白鹿’为线索,有什么作用”,属于对作用类试题,而作用类试题往往可以从丰富内容、篇章结构、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读者感受几个方面入手答题。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作答。比如本文以“寻找白鹿”为线索的好处可以从线索结构、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表达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白鹿‘凝视、刨地、点头、回望’等细节描写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是考查学生把小说结尾作用能力。小说尾段作用一般从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内容或文章题目,升华主题 ,引发读者的思考联想,表达某种情感等角度进行。不如本文以对白鹿的一系列细节描写——“凝视、刨地、点头、回望”等细节描写结尾,这些对白鹿表达对王四和杨安感激的细节描写呼应了文章的标题“白鹿”,突出了“白鹿”的形象,增强了小说的神秘感。同时白鹿白鹿纯洁、英勇、懂得感恩与王四和杨安的贪婪,以及狼群的肆意爆发新城鲜明对比引人深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 33 - / 33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 33 - / 33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每日新报》,有删改)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己。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 “东北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 33 - / 33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法制晚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 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 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燃放烟花爆竹会加重本已严重的空气污染程度。 D. 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 33 - / 33 B. 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 C. 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与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D. 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E. 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9. 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BC 9. ①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认识不够。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民众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份子的道理,环保意识不强。②忽视了燃放鞭炮的不安全因素。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③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味儿”。 【解析】 7. - 33 - / 33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B项,“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错误,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故选B。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两项”,B项,“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错误,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首都文明办的倡议。C项,“要注意地域特点”于文无据。故选BC。 9. 试题分析:题干是“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主要在材料三,根据材料三内容:“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不安全的因素;对环境的污染”结合题干找出有抵触情绪的原因。 点睛: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问 “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解答时要分析抵触的原因,从文本材料三中分析概括。 二、(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二下开学考试)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 33 - / 33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也。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弱冠为魏尚书郎。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甚为傅嘏所重,谓之宁武子。在位十年,以任职称。数岁转廷尉卿。瓘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艾辄承制封拜。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诏使槛车征之,会遣瓘先收艾。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鸣,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平旦开门,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执。俄而会至,乃悉请诸将胡烈等,因执之,囚益州解舍,遂发兵反。会留瓘谋议,乃书版云“欲杀胡烈等”,举以示瓘,瓘不许,因相疑贰。瓘如厕,见胡烈故给使,使宣语三军,言会反。及暮,瓘作檄宣告诸军。诸军并已唱义,陵旦共攻会。会率左右距战,诸将击败之,唯帐下数百人随会绕殿而走,尽杀之。事平,朝议封于瓘。瓘以克蜀之功,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固让不受。太康初,迁司空。为政清简,甚得朝野声誉。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咸谓纯质,不能亲政事。瓘每欲陈启废之,而未敢发。后会宴陵云台,瓘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 瓘于此不复有言。贾后由是怨瓘,且忌其方直,不得骋己淫虐;又闻瓘与玮①有隙,遂谤瓘与亮②欲为伊霍之事③,启帝作手诏,使玮免瓘等官。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瓘。左右疑遐矫诏,咸谏曰:“礼律刑名,台辅大臣,未有此比,且请距之。”瓘不从,遂与子恒、岳、裔及孙等九人同被害,时年七十二。 - 33 - / 33 (节选自《晋书·卫瓘传》) 【注】①玮:指楚王司马玮。②亮:指汝南王司马亮。③伊霍之事:伊霍,商伊尹和汉霍光的并称。后世往往以此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B. 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C. 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D. 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是表示男子已具有成人资格的年龄称谓,女子到成人的年龄则以“及笄”称。 B. 军司,指出征时主帅的主要僚佐,因为避司马师讳,改魏晋的“军师”一词而来。 C. 平旦,指十二时辰中的寅时,比“鸡鸣”早,相当于现在的三时至五时。 D. 矫诏中的“诏”指诏书,即皇帝的命令或文告,这里强调“收瓘”的诏书是诈称的。 - 33 - / 33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卫瓘明理有识,处世为官有方。他入仕十年中,对权臣不亲不疏,深受傅嘏的推重;任职廷尉期间,通晓法理,大小案件都能依据实情判断。 B. 卫瓘颇有谋略,成功平息叛乱。钟会谋反时,他先设法将此消息传到军中,后又作讨伐檄文宣告诸军,致使钟会的反叛因不得人心而失败。 C. 卫瓘功成不居,谢绝朝廷加封。朝廷论功行赏时,他以自己在讨伐蜀国的战争中,并无拔旗斩将之功而坚决辞让,此举很得朝廷内外的赞誉。 D. 卫瓘忠于朝廷,反遭诬陷报复。他因太子鲁钝暗昧,借宴饮假托酒醉委婉劝谏废除太子,却引起贾后的怨恨。最终惨遭冤杀,祸及子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 (2)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瓘。 【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钟会暗地里怀有反叛之心,趁着邓艾专权独断,秘密地与卫瓘一同奏报情况。 (2)黄门送诏书给楚王玮,楚王玮生性轻薄阴险,想发泄私怨,连夜派清河王遐收捕卫瓘。 【解析】 10. - 33 - / 33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欲令艾杀瓘”一句中,语意完整,译为“(钟会)想让邓艾杀掉卫瓘,”故中间不能停顿,这样就排除B项、C项。“乃夜至成都檄艾”的意思是“于是在夜裹到了成都,发文给邓艾所统率的将领们”,这样要在“都”和“檄”之间停顿,排除A项,综上分析你,本题应选D项。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项,错在“早一个时辰”。“平旦”,指十二时辰中的寅时,比“鸡鸣”丑时晚一个时辰。 - 33 - / 33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张冠李戴,且细节错误。错在“拔旗斩将”和“此举很得朝廷内外的赞誉。”原文说的是“为政清简,甚得朝野声誉”,而不是因他谢绝朝廷加封得朝廷内外的赞誉。另外,“搴旗”的意思是“拔取敌方旗帜”,并非“拔旗斩将”。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阴”:“暗地里”;“因”:“趁着”;“专擅”:“擅自行事”。第二句关键点:“赍”:“送”;“骋”:“发泄”;遐收:“收捕”。 参考译文: - 33 - / 33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性情文静善于分辨是非道理,凭有胆识见解公允著称。承袭父亲阌乡侯的爵位。二十岁为魏尚书郎。当时朝臣专权,卫灌周旋在他们中间,对权臣们没有亲疏之别,很被傅嘏所器重,称他为宁武子。陈留王即位十年,因为胜任职务著称。几年后转任廷尉卿。卫瓘通晓法理,每次去判案,不论案子大小都依据情理。 - 33 - / 33 邓艾、钟会讨伐蜀国的时候,卫罐以原官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兼任镇西军司,配备一千士兵。蜀国平定后,邓艾秉承皇帝旨意受封。钟会暗地裹怀有反叛之心,因为邓艾专权独断,暗中与卫瓘一同奏报情况。皇帝下诏派槛车拘捕邓艾,钟会派遣卫罐先行收捕邓艾。钟会认为邓艾兵少,想让邓艾杀掉卫瓘,以此加重邓艾的罪名。卫瓘知道钟会想危害他,然而无法拒绝,于是在夜裹到了成都,发文给邓艾所统率的将领们,声称诏书收捕邓艾,其余人一概不问。如果来投奔官军,爵位赏赐依旧;如果胆敢不来投奔,诛杀三族。等到鶸鸣时分,都来投奔卫瓘,祇有邓艾的随从还在。天亮开门,卫瓘乘坐使者的车辆,直接到成都殿前。邓艾睡着还未起床,父子都被捕获。一会见钟会到了,便遍请众将胡烈等人,趁机捕获他们,囚禁在益州牢房,然后发兵反叛。钟会留下卫瓘谋划商议,在手版上写“打算杀胡烈等人”,举起手版让卫瓘看,卫瓘不答应,于是互相猜疑有了二心。卫瓘去厕所,见到胡烈过去的随从,让他通报三军,说钟会反叛。等到日落,城门关闭,卫璀作檄文通报各军。各军都响应义举,天明一同攻打钟会。钟会率领左右抵抗,众将打败了他,仅帐下几百人追随钟会绕着宫殿逃跑,都被杀。事情平定,朝廷议论封赐卫瓘。卫瓘认为攻克蜀国的功劳,自己虽然用了智谋,但没有拔下敌旗的功劳,因而坚决辞让不接受。太康初年,升司空,为政清廉简明,很得朝廷内外的赞誉。惠帝为太子时,朝臣都说他纯朴,不能亲理政事。卫罐屡次想陈述奏请废了他,而没敢说出来。后来在陵云台聚会宴饮,卫罐假装醉了,跪在皇帝床前说:“我想上奏。”皇帝说:“你要说什么?”卫罐三次想说又止住,于是用手抚摸着床说:“这个座位可惜了!”皇帝心裹明白,故意装着不懂说:“你真大醉了吗?”卫权从此不再提及。贾后因此怨恨卫罐,而且忌妒他的方正率直,使自己不能任意荒淫暴虐;又听说卫瓘与司马璋有隔阂,于是造谣说卫瓘与司马亮打算干伊尹霍光做过的事,让皇帝作手诏,派司马璋免去卫瓘等人的官职。黄门送诏书给司马璋,司马璋生陆轻薄阴险,想发泄自己的私怨,连夜派清河王司马遐收捕卫瓘。卫罐手下人怀疑司马遐伪造诏书,都劝谏卫瓘说:“根据礼制法律,对待台辅大臣,没有像这样的,请姑且拒绝服从。等自己上表得到回覆,再去受刑也不晚。”卫璀不听,于是和儿子卫恒、卫岳、卫裔及孙子等九人一同被害,时年七十二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注】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 33 - / 33 【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 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 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4. CD 15. ①诗人戏虐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故选CD。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 33 - / 33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秋天的山水美景。 (3)《蜀相》中赞扬诸葛亮忠心和功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潦水尽而寒潭清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5).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谏”“潦”“潭”“凝”“济”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2017-2018学年山西太原五中高二下5月月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多数电影续集都是“换汤不换药”,缺乏新意,《战狼2》续集能否逃过狗尾续貂的尴尬?且让我们静心等待。 ②志当存高远,志小者器隘,但徒有大志,能力不能与之匹配也不行,必须拥有穿云裂石之力,方可无愧于凌云之志。 - 33 - / 33 ③观众沉浸在林校长营造的百年北大的厚重氛围中,陡然听到“鸿浩志”的错误读音,真是如鲠在喉,难以忍受。 ④《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世上本无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只要技术和理念的创新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品就不会日薄西山。 ⑤苏轼在《书六一居士传后》一文中,把恩师欧阳修“六一居士”的寓意深文周纳,说得颇妙,却也颇玄。 ⑥此处受迎祥寺影响,文风颇盛,耕读为重,便被当地文人演绎成了北诗村、南诗村,这给几座山村平添了些许温情蜜意。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答案】D - 33 - / 33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使用正确,“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东西的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句中说的就是电影续集缺乏新意,正确。②对象不当,且属于望文生义,“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句中形容力量之大,错误。③“如鲠在喉”,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④“日薄西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⑤不合语境,且情感色彩不当,“深文周纳”,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此处是说把“六一居士”的寓意说的很玄很深,使用错误。⑥对象不当,“温情蜜意”,指情意温柔亲密。句中说山村,不当。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如“穿云裂石”,本形容声音之大,此处是说力量之大,对象不当。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2017-2018学年四川双流中学高二3月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可燃冰,也叫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视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B. 城市竞争力就是城市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为居民提供福利。这个“价值”有两层涵义,一是当前创造价值的能力,一是未来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C. 《索玛花开》是国内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电视剧,以××自治州为创作背景,反映彝族贫困百姓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努力脱贫致富的喜人变化。 - 33 - / 33 D. ××市盘鳌乡地处山区,当地党委政府根据地缘优势,发动群众在山地成片规模改种蜜柚,目前成为四川最大的蜜柚种植基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可燃冰,……视为未……”偷换主语,“视为”改为“被视为”。B项,“以及为居民提供福利”成分残缺,应改为“以及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D项,“当地党委政府根据地缘优势……目前成为四川最大的蜜柚种植基地”偷换主语,“成为四川最大的蜜柚种植基地”前加“××市盘鳌乡”。 点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19. (2017-2018学年四川双流中学高二3月月考)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小明同学对老师说:“可能是一时疏忽,您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B. 张华同学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 33 - / 33 C. 王老师捧着一幅自己的字画来到李老师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李老师双手接过字画。 D. 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说:“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考生应注意谦辞和敬辞的区别,注意使用的场合,双方的身份和关系。A项,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而句中说的是“我斗胆作了斧正”,使用不当。B项,“请从速交还”,语气过于生硬。D项,“荣幸”是谦辞,句中说的是“他”,错误。 20. (2017-2018学年辽宁大连二十四中高二下期中考试)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网络文艺顺应了文艺大众化趋势,激活了大众的文艺潜能,造就了“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新格局,①_____________:门槛低、易发表、易传播、市场化。②_____________,如原创剽窃、炫富拜金、暴力色情等。可以说,那些将低俗等同于通俗、将感官娱乐等同于精神快乐的网络作品,③________________(使用修辞)。 - 33 - / 33 【答案】 (1). ①形成了网络文艺的鲜明特点 (2). ②同时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3). ③是文艺百花园中的毒株败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文字主要是阐释“网络文艺”的优缺点,第一处,前面说“网络文艺顺应了文艺大众化趋势,激活了大众的文艺潜能,造就了‘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新格局”,后面说“门槛低、易发表、易传播、市场化”,这些都是“网络文艺”的特点,横线后面是冒号,这说明横线上的内容与冒号后面属于总分关系,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写“形成了网络文艺的鲜明特点”;第二处,前面说“网络文艺”的特点,而后面说“如原创剽窃、炫富拜金、暴力色情等”,这些都是“网络文艺”暴露出的问题,“如”说明后面是举出例子来证明前面的文字,故此处应是说“网络文艺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三处,前面说“那些将低俗等同于通俗、将感官娱乐等同于精神快乐的网络作品”,压缩后就变成“那些网络作品”,故横线上的内容应是对这些网络作品做出的评价,而括号里的内容又提出要求,即“使用修辞”,故考生可以围绕“那些网络作品是毒草(败曹)”等进行拟写。 21. (2017-2018学年辽宁大连二十四中高二下期中考试)下面文段的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仿照例句,指出错误原因并修改。 - 33 - / 33 目前,不少城市都存在道路交通标志或指示线不清晰、道路中间莫名出现隔离带、井盖缺失但事先无提示等问题,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道路标识与实际脱节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认真规划、治理。道路交通标志设置的目的是给驾驶者或行人提供引导、提示。如果提示本身就成问题,把人搞得晕头转向,何谈引导?道路标志牌设计不合理、标志不清晰会影响道路通行,导致交通拥堵,一定引发交通事故。 【例】归结原因错误,应当修改为: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当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当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划分责任错误, (2). 应当修改为:需要交通部门认真规划、治理。 (3). ②结论错误(或定性不符合事实), (4). 应当修改为: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仿照例句,指出错误原因并修改”,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题干明确指出“文段的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应先到文段中圈出语言表述上存在问题的句子。如“不少城市都存在道路交通标志或指示线不清晰、道路中间莫名出现隔离带、井盖连续但事先无提示等问题,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道路标识与实际脱节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认真规划、治理”“道路标志牌设计不合理、标志不清晰会影响道路通行,导致交通拥堵,一定引发交通事故”,找到这些句子后,再分析所给的例句,“归结原因错误,应当修改为: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应先指出句子的错因,然后再进行修改。如“因此解决道路标识与实际脱节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认真规划、治理”, - 33 - / 33 “解决道路标识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应需要交通部门认真规划治理,语段把责任划分错误;如“道路标志牌设计不合理、标志不清晰会影响道路通行,导致交通拥堵,一定引发交通事故”,“一定”的表述太绝对,应改为“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 四、(2017-2018学年辽宁葫芦岛高二下协作校)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前村子里有三个木匠,他们看中了同一块巨大的木材,甲木匠认为应将木材给他,因为他急用这块木材建造房子居住;乙木匠认为应将木材给他,因为他需要用这块木材建造一艘大船,让人们安全过河;丙木匠认为应将木材给他,因为他需用这块木材搭建一个舞台,给人们带来快乐。 这三个木匠,你认为哪一个更应获得这块木材?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作,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800字。 【答案】追求精神生活 充饥的面包是物质的,而有品味的去欣赏生活则是精神的。 人生的境界离不开物质与精神。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就是物质的,“礼节”就是精神的。光追求吃喝、财富、物质的享受,生活是贫瘠的;而在物质的情况下,追求精神的、思想的、哲学的境界,才是丰富的高境界的生活。 - 33 - / 33 正如材料中所说的“又能充饥又能品味”的生活,才是最高层次的生活,也就是物质与精神高度和谐与统一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个富家子弟,一个洋学生,物质可谓丰富也;一个金陵大学毕业,一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资格可谓出类拔萃也。但他——陶行知却在农村晓庄办起了学校,为平民的前途、未来、希望着想。他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把物质与财富贡献出来,把身心贡献出来,把思想贡献出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人们看到了陶行知的伟大之所在——“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为什么他没有躺在物质的枷锁下?为什么他没有仅仅享受物质的奢华?因为境界,因为他理解人生的意义,因为精神可以超出生命的所在。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者是物质的,后者就是精神的。于是人们的生活就有了希望,有了寄托。 当我们看到世界级著名演员李连杰带着上千万元,自己租用飞机,走在了汶川地震的路上;当我们看到他不但带来了壹基金的资助,还带来了大量的帐篷、食品与棉被;当我们看到他脱掉名牌的服装,一起奔走在救灾的现场,作为一个普通的志愿者,去扎帐篷,去卸救灾的物资,也与灾民一起吃方便面。现在想想,还是他说的一句话对:“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是为富不仁。” 在这里,物质与精神有机的统一了起来。人们记住了李连杰,记住了他为灾区忙碌的身影,这身影逐渐、逐渐高大起来了。 - 33 - / 33 为精神而追求的实业家何其多也。几乎每一所著名大学都有曾宪梓捐资兴建的图书馆,几乎每一次大灾大难面前都有李嘉诚的捐献,几乎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蔬菜大棚,都有山东寿光王乐义创造的技术。那集美大学,那希望小学,那北京的水立方,无不渗透着物质与精神的栖居。“大家的日子好了,才是我的梦”,这是物质的梦,也是精神的梦。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写作了一部长篇小说之后,总是在心里说:明天的面包已经有了,精神也有了。是啊,仅仅为物质的生活是低层次的,只有为精神的追求而物质的境界,才是高层次的境界。 - 33 - / 33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明确,即“这三个木匠,你认为哪一个更应获得这块木材?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作,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想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材料要求理解三个木匠的做法。甲木匠为自己造房子,追求的是生存物质保障;乙木匠建造木船是为了他人安全,追求的是生命的保障;丙木匠搭建一个舞台,是为了让人们享受快乐,追求的是精神享受。落实到写作之中,解答“谁更需要”,并给出自己的最终选择当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显然是,在写作中“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所以,试题命制要求考生都能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更需要”的标准有更多“思考”。比如,更需要的标准,是基本的生存保障,还是生命的保障,或是更高级的精神追求?材料借木匠体现了人在生存保障、生命保障以及精神追求方面的不同想法,而这些是他们的理想,显然精神追求的层次更高。考生可以从精神理想追求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生命、生存的角度分析立意。 参考如下: 理想与人生 梦想与追求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精神生活无价 - 33 - / 3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