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1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8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4.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5.清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 B.历史结论和历史观点 C.历史解释和历史叙述 D.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6.老子主张取消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孔子对“大同”之世推崇备至,对“小康”之世有所微词,但在“小康”的夏商周三代中,对周公及西周情有独钟。这反映了两者思想的相似之处在于 A.主张“无为而治” B.倾向保守复古 C.倡导“克己复礼” D.反对压迫剥削 7.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表明陆九渊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赞同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传统儒学的权威地位 8.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同时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这体现了 A. 对宋明理学的彻底批判 B. 开始质疑传统的统治秩序 C. 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D. 代表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 9.明清时期,除了精深难懂的文言文和传统经籍外,圣谕、官箴、乡约、家训、蒙学、宝卷、功过格以及小说、戏曲等宣扬果报伦常的通俗读物十分流行。明清社会这一情形 A. 推动了文化的平民化和世俗化 B. 表明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剧变 C. 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大加强 D. 主要是因为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10.在敦煌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D.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11.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12.19世纪70年代,一英国人在广州将中国人打死。对这一英国人的审判,主要应该依据 A.《南京条约》 B.《各国律例》 C. 英国法律 D. 大清律例 1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提出“外敦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这反映了清廷 A.天朝体系开始崩溃 B.半殖民地化的形成 C.传统华夷观有所改变 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 14.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也分别出现了“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的思想。据此可知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东亚历史潮流 B.东亚国家以儒学为共同价值取向 C.东西方文明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向 D.文化本土化已成为东亚社会共识 15.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人将新文化运动比喻为西方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的共同之处体现在 A .追求建立民主制度 B. 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 倡导复兴古代文化 D. 以文学承载新的思想 16. 历史学家指出,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的革命问题,邓小平理论阐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但二者的思想精髓是一致的。这反映出 A. 二者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二者在理论上都具有前瞻性 C. 毛泽东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 D. 邓小平理论更具有指导意义 17.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A.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18.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19.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 A.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B.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C.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 D.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 20.古希腊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在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被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赞助,公民大会专门选出官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合理的是 A.雅典城邦文化高度繁荣 B.主权在民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范围空前扩大 D.重视培养公民参政素质 21.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 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22.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除英国外,都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形成法律,而且指出,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参照了罗马法的诸原则。这表明 A.彰显了人生而平等的精神 B.复制了罗马法的私法内容 C.复兴了罗马法的立法原则 D.否定了宗教法庭的合法性 2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大凡受过教育”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 24.第一家咖啡馆出现在17世纪中叶的伦敦,到18世纪,伦敦、巴黎等城市的咖啡馆已经数以百计,在这里,人们随意地交流思想、议论时政、浏览最新的书刊和报纸。咖啡馆在当时 A.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入 B. 促成了英国的议会改革 C. 有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D. 开辟了公民参政的途径 25.哥白尼认为:“太阳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各行星都绕太阳转动”,这一学说被当时人们视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26.下表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特征,据此该法律文件是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 A.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7.马克思评价某个国家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有关该国说法正确的是 A.实行责任内阁制 B.政府首脑对宪法负责 C.具有保皇色彩的共和国 D.由宪法确立联邦体制 2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4分。 29.“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章句上》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荀子·富国》 材料二 近代以来,魏源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潮作为引入西学的桥梁,梁启超等曾经将《明夷待访录》等书多次偷偷翻印,以此作为宣传民主的材料。梁启超高呼《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还要早数十年,康有为、谭嗣同等也都对《明夷待访录》等民本思想代表作极为推崇。不但维新派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极为推崇,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将之看作是提倡民主革命的先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相对较小的孙中山也曾评价“惟有黄梨洲先生,空传忠孝,卓萦能文章,高瞻远识,超越千古”。 ——摘编自允春喜《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对民本传统的再诠释》 材料三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民惟邦本” ,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具有了民主的色彩,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与西方民主在政治理念上所坚持的“主权在民”、人人平等是有明显区别的。 ——摘编自朱宏军、张厚军《中国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推崇黄宗羲思想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不同影响。(8分) 3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对英国近代政体,史学界有不同观点。 观点一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观点二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观点三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你同意材料中的哪个观点?请说明理由。(选择其中之一作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美国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面对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的直接动力。政治制度几乎同时逐步扩展到西部。西部精神是在西部开发中逐步形成的,而这种精神又推动了西部乃至整个美国的发展。在美国的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大量掠夺,大批印第安人被屠杀或因疾病传染而死亡;亚裔人和其他民族的白人后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或歧视。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兴起于元朝的土司制度(土司是官职的统称,用于委任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以夷制夷),是对秦朝至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的重大完善。明清承元制,雍正还发展了唐太宗的思想,主张“中国自古一统”,内地和边疆没有“华夷中外之分”。明清把大部分土司的品级从三四级降到五级,土司职位世袭。元朝规定继承应该得到中央批准,明朝要求继承人须到中央政府履行手续,清朝进一步规范了人选范围。明清时期,持续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内地的郡县制),成效显著。在此过程中,各地措施有所差异,更非“一概更张”,如广西已基本完成、川滇“土司尚留十之六七”。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边疆治理的主要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边疆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 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选择题:ACDDA BACAB BCCAD ABCDD DCDCA CDD 33.(17分) (1)政治上:民贵君轻或爱护百姓或仁政; 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或富民、利民; 思想上:教化百姓。(任答两个角度得5分) (2)原因: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受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为民主政治寻找合法性,减少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阻力。(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3)不同影响: 中国:推动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西方: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中国: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加强对民众的管控,稳定封建社会秩序;西方:推动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运动的开展或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客观上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西方: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每个角度4分,任意2个角度得8分) 30.示例:三个观点都有道理。 观点一: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虽然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英王和贵族权力仍很大,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还没有形成,民主的范围还较小。因此同意“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观点二(略,与观点一相同) 观点三:英国“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政治框架: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君主权力,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和平、渐进:18世纪中期以后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19世纪中期两党政治成熟。 31.(1)特征:经济和政治建设相结合(同时进行);形成西部精神;伴随着殖民扩张。(6分) (2)不同:时间长(贯穿古代),持续性强;政策相对稳定,不断完善;结合当地实际(因时因地制宜);民族关系相对平等;不平衡性(4分)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是重要的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的优化。(5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