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 第一次学段考试(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 A. “精耕细作”特点 B. “重农抑商”思想 C. “自给自足”形态 D. “靠天吃饭”观念 【答案】A 【解析】材料没有提到农业的地位,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排除B;材料中也没有提到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能体现靠天吃饭的观点,排除D;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主要是满足家庭和社会单元的需要,排除C;材料中“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和“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是指不违农时,“麦要浇芽,菜要浇花”是指要掌握灌溉时机,这些都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精耕细作范围,故选A。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 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 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 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 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C 【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B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错误。 3.《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 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 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 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答案】A 【解析】“工商食官”指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故A正确;材料表明官府垄断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无关,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家庭手工业,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工商食官”只表明手工业和商业都被官府垄断,不能反映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故D错误。 4.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突破了传统,发展到新的水平。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的最准确判断是 A. 农业税的减少体现了农民负担大幅减轻 B. 税收总量增长使北宋政府消除财政危机 C.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北宋国库的唯一财源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推进商业经济的繁荣 【答案】D 【解析】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非农业税大幅增长,说明北宋商业经济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重农抑商政策相对宽松,由此商品经济发展,D正确;根据图表数据可知,北宋农业税有增有减,A项中“农业税的减少”与数据不符,排除;“消除财政危机”“唯一财源”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C项。 5.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材料表明 A. 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B. 明成祖担心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所在国利益 C. 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 D. 朝贡贸易追求未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大意是说:现在外国商人仰慕我明王朝从很远地方赶来,如果向他们征税,得到很少,却失了我们的体面。反映明成祖认为明朝的纲常文德重于经济利益,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故选A项,B、C、D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 6.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由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变化,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7.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中写道:“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人类迈出了从分散发展到整体进步最为关键的一步。”材料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指 A. 资产阶级革命 B. 新航路开辟 C. 黑奴贸易 D. 宗教改革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的信息,结合所学,15世纪开始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得地日益密切,连成一个整体,答案为B。资产阶级革命是每个国家在自己的国家内进行的,与题干内容不符,A错误。黑奴贸易是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影响,是殖民掠夺的一个表现,不符合题意,C错误。宗教改革只是在欧洲部分国家内开展,不符合题意,D错误。 8.《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写道:“1500年以后,(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而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正像经济危机时代的暴发之徒经常所做的那样”它主要是由于 A. 东方商品的输入 B. 价格革命的发生 C. 资产阶级的剥削 D. 经济危机的爆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500年以后,(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而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正像经济危机时代的暴发之徒经常所做的那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黄金白银的大量输入欧洲,导致了价格革命,物价猛涨,使民众生活水平下降,故B项正确。东方商品一直有输入到欧洲,不可能在1500年后才带来社会巨变,排除A;资产阶级依靠价格革命发财,不是剥削,排除C;1500年欧洲还没有经济危机,排除D。 9. 在早期的殖民争霸战争中,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了荷兰,又通过多年的战争,在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英国在殖民争霸战争中获胜主要得益于 A. 商业资本的发达 B. 工业资本的发达 C. 政治制度的先进 D. 民主与法制的成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A项指的是荷兰,C项二者相同,D与史实不符,B项是英国特有的,B项正确。 10.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 A. 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 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技术与资金 C. 为工业帝国提供了主要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D. 为工业帝国提供了市场和资金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大量资金,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生,故D选项正确;殖民地提供的条件并不在政治方面,故A选项错误;殖民地提供的条件也没有技术条件,故B选项错误;殖民地提供的条件也没有主要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1.“19世纪中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它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 C. 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 D. 资本主义扩张性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 【答案】C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西方先进的工业国对落后的农业国殖民和剥夺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不公正的经济体系,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2.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 B. 殖民扩张 C. 文化传播 D. 资本输出 【答案】A 【解析】材料“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列强加紧对外扩张,故A正确;“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不属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而且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殖民扩张也是由工业革命推动的,故B错误;文化传播显然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资本输出仍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后果,故D错误。 13.工业时代,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涉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这一现象反应的本质问题是 A. 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B.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激化 C. 经济危机可以蔓延全世界 D. 统一的世界性市场已经形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某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之所以能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甚至全世界,主要是因为世界各地之间经济日益联系在一起,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故D项正确。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而是强调危机会迅速影响到全世界. 故排除。B.项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材料并不是要探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故排除。C项.危机可以蔓延到全世界,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 故排除。 14. 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A. 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B. 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 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渠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中可以看出,农产品逐渐商品化,反映了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也说明了中国逐渐成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C项正确;B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C。 15. 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说:“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其中“违反时代潮流”是指 A. 引进西方机械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维护封建政治制度 D. 诱导私营企业产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实现救亡图存,故“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但洋务运动单纯引进西方科技,而不变革封建制度,最终失败,故又“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 “违反时代潮流”即指维护封建政治制度,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属于“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范畴,排除;B项本身与洋务运动不相符合,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排除。故选C。 16.有人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比喻为“春”“夏”“秋”“冬”四季,其中“夏”指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该时期民族资本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 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C. 美国加大对华经济的援助 D. 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答案】A 【解析】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民族资本较快发展,故A正确;官僚资本主义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B错误;1927~1936年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并未加大对华经济的援助,故C错误;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时期的因素,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 17.1952年我国某一出版社出版了《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宣传画。以苏联为榜样,中国随后在农业领域采取的措施是 A.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建立人民公社体制 D.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解析】苏联的农业实行的是农业集体化,宣传画显然是政治政策的导向,为此我国实行三大改造,其中农业是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走合作社的道路,D正确;A是土地改革;B是1978年之后实行;C是1958年实行。 18.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经济建设的宣传画,它反映了当时 A. 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 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 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D. 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宣传画,把人画得比玉米还小,所以等于将玉米过分的夸大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大跃进时期,工业大跃进的同时,农业领域里的任务就难以完成,所以就出现了高指标和浮夸风,故选C而排除ABD。 点睛:这一题解题的关键是把图片的信息进行准确解读。大跃进时期的工农业生产都盲目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左”倾错误的体现。 19.“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A.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B. 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C. 提出“一国两制”政策 D.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1978年”和“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再结合所学1978年的史实可知,这指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改革开放的进行,使得我国开始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故选B;ACD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20.从“北漂”、“南漂”到“贵漂”,大量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创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实早在1992年,我国就出现了一次以下海经商为特征的创业浪潮。当时出现创业浪潮的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确立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1992年”“下海经商为特征的创业浪潮”的信息可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关,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是在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C是在中共十五大提出,D是21世纪初完成。故答案为A项。 21.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应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 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 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 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答案】D 【解析】《申报》中描述的辛亥革命后“西装东装”,“应有应有”的现象,反映出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追求时尚成主流”,A项错误;“中西服饰难以共存”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 “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 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22.从1920年到1928年,美国工厂中的工人的生产率猛增了65%,而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A. 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 加紧扩张抢夺世界市场 C. 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 快速发展完成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显示经济危机之前美国生产率大增,而工人工资提升幅度较小,显然体现出生产和消费存在严重矛盾,A正确;材料显示国内生产和消费问题,不是对外扩张,B错误;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完成,D错误。 23.1930~1932年,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自由贸易政策,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对外国商品征收重税。英国还和各殖民地、附属国结成“英镑集团”,采取共同保护关税政策。这反映了当时西方国家 A. 步调一致,联合解决经济危机 B.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答案】B 【解析】1930~1932年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各国提高进口关税的目的是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故B正确;各国提高进口关税只会导致关税大战,不利于解决经济危机,故A错误;提高进口关税与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无关,故C错误;提高进口关税是限制进口,不是限制出口,故D错误。故选B。 24.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许多美国经济学家、企业所有者、劳动者领袖以及政府官员和政治家,都逐渐相信在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有害的,它提高不必要的风险,造成企业破产和失业,这种可能性比他们必需的要大(更坏)”基于此认识,美国国会通过了 A. 《紧急银行法》 B. 《农业调整法》 C. 《全国工业复兴法》 D. 《联邦紧急救济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经济学家、企业所有者、劳动者领袖以及政府官员和政治家”“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有害的,它提高不必要的风险,造成企业破产和失业”表明当时美国即将整顿工业生产,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故C选项正确;《紧急银行法》主要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的措施,不选A选项;《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通过,主要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不选B选项;《联邦紧急救济法》,1933年通过,主要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故D选项不正确。 25.有观点认为:“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该观点认为 A. 新政延长了经济危机 B. 新政应该利用好市场和政府的力量 C. 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 D.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答案】A 【解析】材料“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说明新政延长了大萧条,故A项正确;新政应利用好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表述没错,但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新政缓和社会矛盾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是讲述新政的弊端,不是作用,故D项错误。 26.1933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的一封信里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社会弊病的委托人。这里所说的“明智试验”是指 A. 推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B.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复兴经济 C 坚持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 运用政府干预手段化解危机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明智试验”指的是罗斯福新政,实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运用政府干预手段化解危机,答案为D。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事项的,A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中没有发展军事工业达到复兴经济,B错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是罗斯福新政之前的美国的经济政策,C错误。 27.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 A.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B. 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 D. 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A 【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由于在战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果导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A正确;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而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取消了自由贸易,排除C;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是斯大林体制,排除D。 28.1921年,面对党内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列宁解释道:“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的“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 允许中小企业私人经营,引进外资 B. 恢复市场和贸易,建立市场经济 C.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 D. 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提供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1921年”“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结合所学,1921年,为了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故C正确;允许中小企业私人经营、恢复市场和贸易都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不是“退一步,进两步”的实质,AB与C相比,C是最佳选项;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D。 29.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高尔基汽车厂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这表明 A. 苏联工业化得到西方国家支持 B. 苏联利用西方资源推进工业化 C. 西方与苏联双方意识形态趋同 D. 苏联的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商品很难外销,苏联利用这一时机引进西方技术发展工业化,B正确;苏联是利用西方国家资源,不是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A错误;苏联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明显不会趋同,C错误;苏联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 30.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 农业上大规模种植玉米 B. 一味发展重工业 C.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 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特点:“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是指赫鲁晓夫改革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探索新航路的征程,开启了人类大幕。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到16世纪初,当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最终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答案】(1)条件上:西、葡王室的支持;社会上:寻金热;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业上:奥斯曼土耳其对传统商路的控制;精神上:人文主义的提倡和天主教传播的热情。 (2)体现: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影响: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 【解析】(1)据材料“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并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加从客观条件、经济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和思想原因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2)本题以“新航路开辟”作为切入点,具体考查带来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等。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把握到“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品贸易种类增多以及贸易规模扩大”等即可。关于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始现、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2.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过程历经沧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6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1865年由英商佛南于创办耶松船厂于上海虹口。… …其第一年度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为13.5%,第二年即升至21%。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摘自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 材料二 下图为1913、1919年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发展情况表 材料三 (永利铔厂)厂址选在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滩。永利铔厂在1934年7月破土动工。1937年2月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硫酸铵,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永利铔厂建立后,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日军进攻南京,永利铔厂沦陷。范旭东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永利铔厂的一些主要设备被日军拆运到日本。 ——陈安吉主编《名人与南京》 请回答: (1)上海发昌机器厂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利铔厂创办时期的有利条件。据材料三指出该厂的历史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答案】(1)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条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3)条件:国民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币制改革、提倡国货运动、实业救国思潮。 贡献: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为国家保存了技术人员。 (4)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众及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热情、政府的决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结合“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可知该企业雇佣工人,为了获得利润,分析出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第二问结合“其第一年度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为13.5%,第二年即升至21%”看出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结合“同治五年”得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图表中1913年和1919的数据变化以及纺织业的1912年和1922年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分析出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通过材料中两个柱形图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所给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出此题考查的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条件。第二问结合“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旭东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归纳出贡献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可以看出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从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及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热情、政府的决策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阐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