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12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二竞培中心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竞培中心下学期 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3选修1;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徐新河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6题,第1-15题每题1分,16-36题每题2分,共57分) 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B.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D.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 2.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 ②→③的过程发生在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处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C.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D.如果食物过咸,系统B会增加对水的重吸收 3.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使突触后膜电位差增加 C.γ﹣氨基丁酸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 D.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一致,均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4.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5.下列是对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大量流汗后,应及时大量饮用纯净水,以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 B.高温环境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C.体内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D.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6.病毒疫苗和抗血清(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在现代免疫学预防、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消灭人体内病毒只需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 B.一种浆细胞可能能产生多种抗体 C.人体接种病毒疫苗获得相应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以患病后经治愈的人的血清,治愈患同种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 7.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甲最可能代表乙烯 B.激素丙最可能代表生长素 C.用激素乙的水溶液喷施水稻苗,能使水稻患恶苗病 D.激素丙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8.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和乙烯(ACC是乙烯的供体)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科学家用拟南芥下胚轴插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浓度在50〜100(μmol/L-1)生长素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的促进效果下降 B.浓度高于1(μmol/L-1)ACC抑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 C.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乙烯是同时合成并发挥作用的 D.根据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效果可知ACC具有两重性 9.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C.Nt=N0Dt,其中□指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D.一池塘中的全部鱼不是群落,也不是种群 10.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逐渐地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11.利用鸭的杂食特性,鸭稻共作生态系统对防治水稻害虫有明显效果。科研人员就不同处理的稻田中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部分动物数量比例进行了研究,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圆田螺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分析数据可知,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 C.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D.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均将会经历次生演替 1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如蝉在夏天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地甫鸟的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1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甲、乙及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载体为有机物 C.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的“能量”是指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输出到无机环境 14. 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掠夺性采伐,龙血树资源日趋枯竭,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龙血树对人类有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 D.保护龙血树最好的方法是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 15.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据培养基的状态可将其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B.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 C.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在无氮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16.葡萄糖和NaCl注射液可用于临床治疗,其中5%的葡萄糖注射液和0.9%的NaCl注射液均为等渗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9%的NaCl注射液可用于治疗过量饮水导致的水中毒 B.25%的葡萄糖注射液可用于治疗低血糖,输入过量可导致组织水肿 C.静脉输入的葡萄糖和NaCl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 D.静脉输入的Na+可与HCO3、HPO42-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 17.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一种实验材料 C.从加入盐酸或NaOH后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18.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在D处施加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C.乙所代表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D.图乙中,神经递质由F释放后,作用于E,使E兴奋 19.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此细胞可以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C.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20.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若内分泌腺为胰腺中的胰岛,饭后,下丘脑将通过③、④调节,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若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④、⑥的含量都会增加 21.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中的某些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B.TRH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 C.寒冷刺激时,TRH分泌增多,TSH分泌减少 D.切除垂体后,TRH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立即停止 22.对下面有关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的说法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植物根的正向重力生长和茎的负向重力生长都能体现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的两重性 ②人体饥饿时,下丘脑发出的有关神经的兴奋可使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都增加 ③在寒冷环境中,人体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都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④人体能维持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和胰岛素含量的相对稳定的原因之一是反馈调节 ⑤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 ⑥在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能产生组织胺发挥免疫效应 A.只有一个说法对 B.不只一个说法对 C.所有的说法都对 D.没有一个说法是对的 23.研究发现:Graves病的发病原因是患者所产生的某种抗体与Y激素受体结合,使甲状腺细胞持续被激发,产生高水平X激素(如图所示),寡核苷酸UDP能够减弱Graves病症状。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判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Graves病属自身免疫病 B.图中Y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 C.患者血液中Y激素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水平 D.UDP可能能够抑制浆细胞分泌该种抗体 24.植物激素种类多样,调控机制复杂。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一部位的细胞可能含多种不同的植物激素,共同配合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B.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可能是因为其诱导了乙烯的合成 C.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以促进种子的萌发 D.油菜开花期如遇连续阴雨天,可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2,4—D以减少损失 25.如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的胚芽鞘的弯曲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2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用一套图1实验装置即可证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时,α最小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26.如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M表示遗传多样性,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能力最强的是b B.若M表示种群的个体数目,a、b、c、d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四个不同种群,则a种群所具有的能量一定最少 C.若M表示种群的能量值,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种群,如它们构成一条食物链,则c的数量增加短期内会导致a、d的数目增加 D.若M表示a、b、c、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群密度,其中d是科学家在某原始森林中发现的一个新物种,则其价值主要表现为直接使用价值 27.稻田容易暴发蝗灾.将适量的鸭子引入某暴发蝗灾的稻田中捕食蝗虫,可对蝗虫进行有效控制.如图为研究鸭和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容易暴发蝗灾与其营养结构简单有关 B.暴发蝗灾的稻田中蝗虫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鸭和蝗虫种群数量的K值分别接近P2、N2 D.该模型反映了鸭和煌虫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28.如图为国家森林公园中的某山洼中的食物网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②辛占据3个营养级 ③丁和辛、丙和乙、乙和丁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④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甲和戊中浓度最高 ⑤此生态系统中甲和戊都是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⑥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A.①②⑤ B.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 29.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 C.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将不再产生新物种 D.武夷山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 生态系统稳定性高 30.下图表示有关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中的信息,指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约为流入螳螂能量的100倍 B.其中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D.这个生态 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图中所有生物和光能 31.某池塘底栖动物主要有软体动物类(铜锈环棱螺等)、寡毛类(苏氏尾鳃蚓等)、摇蚊类(羽摇蚊等)。科研人员研究了该池塘底栖动物能量流动过程,构建了下图所示模型。相关判断的错误是 A.流经底栖动物的总能量是2119.5KJ/m2 .a-1 B.底栖动物同化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 C.图中“X”包含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D.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2.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数量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地减小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33.最近,人们在广西某地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其杂交子代在长势、生活力、适应性和产量等性状上优于双亲。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强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可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B.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迁地保护并建立种子库 C.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栽培稻是野生稻经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与野生稻存在生殖隔离 34.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亚硝酸盐经一定方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B.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C.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 D.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35.下列是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准确估计菌落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 B.若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设置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对照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0~37℃恒温培养24-48小时 D.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36.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过程中,常用萃取法、蒸馏法和压榨法,下列关于这三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蒸馏法和萃取法都需要水浴加热 B.压榨法适用于易焦糊原料的提取,如柑橘、柠檬等 C.萃取法适用范围较广,一般原料颗粒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萃取效果好 D.蒸馏法适用于提取玫瑰精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43分) 37.(9分)请据图回答: (1)若M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加,请写出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存在_______个突触,刺激e点时,电流表偏转________次。 (3)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的屈肌反射活动,但是不知道该药物是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还是抑制突触间兴奋性递质的传递,甲图中各点可作为投药或者刺激的地点。 ①第一步:电刺激e点用以检测肌肉是否具有生理机能:若出现肌肉收缩,这种现象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_____。 ②第二步:药物投放在b处,刺激_______点无反应,刺激c点________ (有/无)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 ③第三步:药物投放在d处,刺激_______点无反应,刺激________点有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38.(9分)免疫调节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之一,①一⑩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细胞,甲、乙、丙表示相关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甲是________,物质乙是___________。分析图示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_________(填字母),且产生的抗体数量_________。 (2)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免疫细胞是上图中___________(填字母)。在图中众多类型的免疫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______(填字母)。 (3)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是一种__________病。HIV主要攻击图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 (4)正常人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损伤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能够被及时的淸理,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 39.(8分)茶一般以茶树的顶芽和幼叶制成。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梢的数量大大增加,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茶树常采用扦插繁殖。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结果如图。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从图中所示知,此实验的对照有两大类:一是用________处理插条,作为空白对照;二是用________处理插条进行相互对照。 ②从预实验的结果可知,三十烷醇浓度为15 ppm时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________(填“抑制”、“促进”)作用。 ③若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实验组,从图中数据判断,三十烷醇浓度的取值应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用三十烷醇处理茶树插条比较简便的方法有沾蘸法和浸泡法。与浸泡法相比,沾蘸法所用的浓度________,所需处理时间_____________。 40.(9分)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流动途径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 。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c表示 。 (3)图乙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 实现的。 (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它们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丙。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 kJ(用含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41.(8分)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性。研究者从热泉中筛选了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其筛选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按功能分,Ⅰ号培养基称为______;该培养基中必须以______作为唯一碳源。过程①②合称为______,若该过程所得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50个,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2mL,稀释倍数为105时,则每毫升样品中的细菌数约为______个。 (2)对配制的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目的是______。 (3)在1号培养基上挑出能产生淀粉酶的嗜热菌菌落的鉴别方法是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______;也可将得到的菌悬液转接于同时含有葡萄糖和淀粉作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得到若干菌落后用碘液作显色处理,看到如下图所示情况,可判断图中______的菌落含有所需菌种。 参考答案 1.C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发生在神经细胞上,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是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C正确; 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只能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发生,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正确区分哪些结构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A 【解析】根据题干图示可得,在细胞外液中,①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A错误;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那么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导致血浆中的渗透压下降,从而使得组织液增多,B正确;从外界环境摄入的钾离子进入细胞首先要经过消化系统,消化后通过吸收进入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需要的地方,钾离子穿出毛细血管壁经过组织液到达组织细胞,故C正确;如果食物过咸,那么泌尿系统(排泄系统)中的肾小管会加强对水的重吸收,以减少水分的排出,以维持内环境稳态,B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A。 3.D 【解析】局麻药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项正确;γ﹣氨基丁酸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项正确;γ﹣氨基丁酸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C项正确;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起作用,不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D项错误。 【点睛】小分子的递质通过胞吐释放而不是穿膜运输的原因:胞吐比穿膜运输的运输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4.A 【解析】 试题分析:A丁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此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内即“外正内负”。错误; B甲区与丙区此时都是处于“外正内负”状态,故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正确; C 电流方向由正向负,故膜内从乙到丁,正确; D 该图不能判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元中的传导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中的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离子的变化情况。 5.C 【解析】高温环境作业,大量流汗,既失水又失盐,需要补充大量的淡盐水,以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A错误;低温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B错误;体内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平的重吸收,C正确;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量,使得人体散失的热量等于产热,D错误。 6.D 【解析】A、消灭人体内病毒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需要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效应B细胞、效应T细胞等,故A错误; B、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故B错误; C、人体接种病毒疫苗,使得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获得相应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故C错误; D、血清中含有抗体,以抗血清治疗病毒性重症患者说明该患者无相应抗体,不属于二次免疫,故D正确。 故选:D. 7.A 【解析】本题的知识点是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分析题图可知,甲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因此甲是脱落酸;乙是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生长,故乙为赤霉素;丙能促进生长和形成无子果实,所以丙为生长素,A错误,B正确;用激素乙(赤霉素)的水溶液喷施水稻苗,能使水稻患恶苗病,C正确;激素丙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D正确。 8.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浓度在50~100 μmol•L-1的生长素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而且随着生长素浓度上升,促进插条生根促进效果下降,A正确;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浓度高于1 μmol•L-1的ACC抑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B正确;该实验没有涉及拟南芥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乙烯合成时间,C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与ACC激素浓度为0比较,低浓度的ACC对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对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所以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具有两重性,D正确。 9.B 【解析】 注:C中λ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时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B错误;公式中λ指的是种群的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C正确;一池塘中有很多鱼,属于多个种群,D正确。 10.B 【解析】 【分析】 从表格中得出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28种,之后物种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由于植物种类在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化,使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改变,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也相应提高了,这些都属于次生演替的典型特征。 【详解】 从总计的物种数量看一直在增加,由28种增加到76种,故A正确;由于该演替是在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过程中,土壤条件未变化,且原有的物种仍然得到保留,所以属于次生演替而非初生演替,故B错误;由于植物种类在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化,对光能的利用能力自然提高,故C正确;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改变,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故D正确;故选B。 11.A 【解析】 【分析】 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 圆田螺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较弱,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据图分析,与常规区相比,稻鸭共作使得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B正确;图中显示稻鸭共作后,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了,C正确;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经历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12.D 【解析】 A. 声和光属于物理信息、动物的行为属于行为信息和椿象被杀死会释放某种化学信息,A对; B. 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B对; C. 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对; D. 信息传递不存在负反馈,D错。 13.C 【解析】由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之间的能量流动载体为有机物,B正确;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 (2)将右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找依据),如下面三种变式图 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 ①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大气中CO2库,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C确定C为消费者,剩下D为分解者。 ②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大气中CO2库。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③图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和E,一个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箭头都指向A,所以A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E→F→D→B。 14.D 【解析】龙血树可以作为中药,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人类对龙血树的掠夺性开发是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B正确;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等,C正确;龙血树已经是濒危物种,应易地保护,而不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D错误。 15.D 【解析】 【分析】 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可分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鉴别、分离和计数,液态培养基常用于扩大化生产,观察细菌运动;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 纤维素复合物便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合成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因此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详解】 A. 根据培养基的状态可将其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A正确; B. 每一种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固定的菌落特征,这些特征对菌种识别、鉴定有一定意义,B正确; C.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正确; D.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用来鉴定尿素分解菌,D错误。 16.D 【解析】0.9%的NaCl注射液不能用于治疗过量饮水导致的水中毒,A错误;25%的葡萄糖注射液可用于治疗低血糖,输入过量不会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静脉输入的葡萄糖和NaCl主要存在于血浆中,C错误;静脉输入的Na+可与HCO3、HPO42﹣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D正确。 17.D 【解析】 【分析】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是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项探究实验活动,旨在使学生能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详解】 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A正确;为减小实验误差,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一种实验材料,B正确;该实验通过加入盐酸或NaOH后的变化比较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C正确;根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滴加数为横轴,而以pH为纵轴,D错误。 故选D。 18.C 【解析】刺激C处,因为A是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不需要到D处经过神经元之间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所以A处较D处先检查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在D处施加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乙是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C正确。在图乙种子那个F是突触前膜,其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E,使E兴奋或抑制,D错误。 点睛:反射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如果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引发的叫反应而不是反射。神经递质的作用有兴奋或抑制,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19.B 【解析】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电信号,A错误;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水的重吸收,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B正确;呼吸中枢在脑干,C错误;据图分析,A面为细胞膜外侧,B面为内侧.动作电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20.C 【解析】由下丘脑→⑦→内分泌腺可知,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所以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正确;若内分泌腺为胰腺中的胰岛,饭后,下丘脑将通过⑦神经调节,促进胰岛素的分泌,C错误;在在寒冷的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增加,导致激素④促甲状腺激素、⑥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D正确。 21.A 【解析】下丘脑有既能传递兴奋的神经细胞,也有能分泌激素的内分泌细胞,A正确。TRH是下丘脑合成并释放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B错误。寒冷刺激时,TRH分泌增多会使下丘脑分泌的TSH分泌增多,C错误。切除垂体后,TRH分泌增加,但甲状腺激素分泌不是立即停止的,因为体液具有作用时间长的特点,D错误。 22.A 【解析】试题分析:①植物根的正向重力生长能体现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的两重性,但茎的负向重力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的两重性,①错误;②人体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所以下丘脑发出的有关神经的兴奋可使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都增加,②错误;③在寒冷环境中,人体肾上腺素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是激素调节的结果,③错误;④人体能维持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和胰岛素含量的相对稳定的原因之一是反馈调节,④正确;⑤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⑤错误;⑥在体液免疫中,感应阶段的细胞间信息传递最活跃,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⑥错误。 考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23.C 【解析】从题干的信息可知,患者的抗体攻击正常的Y激素受体,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根据图示可知,激素Y是垂体分泌作用于甲状腺上的激素,故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X是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因此是甲状腺激素,B正确;Graves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较多,通过反馈作用,Y激素含量低于正常水平,C错误;若缓解Graves病,可以阻止与Y激素受体结合的抗体的数量,因此推测UDP减弱Graves病症状的机理是一直浆细胞分泌该种抗体,D正确。 【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以及自身免疫病 【名师点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分析: (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直接调节,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 (2)下丘脑可以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 (3)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少;反之,则多。 (4)甲状腺激素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24.D 【解析】同一部位的细胞可能含多种不同的植物激素,共同配合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A正确;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的生长,B正确;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因此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油菜收获的是种子,不能用2,4﹣D减少损失,D错误。 【点睛】理清四种常考植物激素的产生与作用: 25.B 【解析】 试题分析:图1实验装置胚芽鞘向右弯曲可能是琼脂块的作用,A错误,由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B正确,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时,α最大,C错误,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表现为抑制作用,但不会使左侧收缩,胚芽鞘不会向左侧弯曲,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名师点睛】促进生长最适浓度范围的判断:若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的效果相同,则最适浓度位于这两个生长素浓度之间。 26.A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要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对于人类不熟悉的、目前尚不清楚的是潜在价值。 【详解】 若M表示遗传多样性,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由图可知b的遗传多样性最大,最能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A正确;据图分析,a种群数量最少,生物体含能量的多少还应该考虑个体的体积大小,B错误;若M表示种群的能量值,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能量最少,a可能位于最高营养级,则可能有食物链b→d→c→a,c的数量增加会导致d的数目减少,a的数目增多,C错误;对于人类尚不熟悉的物种,其价值主要表现在潜在的使用价值,D错误。 故选A。 27.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模型是用曲线表示构建的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在最高时会调节其值降低,在最低时会调节其升高,反映了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K值为P2。 【详解】 稻田容易暴发蝗灾,是由于稻田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弱,A正确;暴发蝗灾的稻田中的蝗虫一开始呈“J”型增长,但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食物有限,呈现“S”型增长,B错误;K值指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可以看出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即鸭和蝗虫种群数量的K值分别接近P2、N2 ,C正确;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P2以上),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在减少,随后(P2以下),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会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增加而继续减少;在N2~N3段(P2以下),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P2以上),猎物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相关知识,分析图示,找出K值是关键。 28.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种间关系、生物的富集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分析图示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为甲→乙→辛、甲→丙→丁→辛、甲→丙→乙→辛、甲→丙→乙→丁→辛、甲→丙→己→庚、戊→丁→辛、戊→己→庚,①错误;②辛分别占据第三、四、五这3个营养级,②正确;丁和辛、丙和乙、乙和丁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③正确;DDT会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营养级越高,其体内积累的DDT越多,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辛中浓度最高,④错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所以此生态系统中甲和戊都是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⑤正确;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可通过增加捕食乙来维持其数量的相对稳定,因此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⑥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 食物链数量的辨别方法: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29.C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由于气候等环境条件不同,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不同,A正确;由于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环境温度较低,则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B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都为演替,因此有可能会产生新的物种,C错误;武夷山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多,自我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稳定性高,D正确。 【点睛】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物种丰富度、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选项要求分析答题。 30.A 【解析】 试题分析:在该食物链中,蜣螂属于第三营养级,因此生产者的能量最多是蜣螂的100倍,故A正确;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故B错误;图中共有一条食物链,故C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的能力。 31.A 【解析】试题分析:底栖动物摄食能大部分为排便能没有被利用,故流经底栖动物的总能量是2119.5-1642,故A错。底栖动物同化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维持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需要,故B正确。.图中“X”包含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所同化能量,故C正确。能量以物质为载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有生物之间和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调整种间关系,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2.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Ⅰ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但最终到达平衡状态,且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Ⅱ和Ⅲ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且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但最终还会下降到环境容纳量之下。 【详解】 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A正确;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不断被消耗,环境容纳量会降低,B正确;虽然人类能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要在环境容纳量之内,否则会破坏环境,使环境容纳量下降,C错误;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D正确。 故选C。 33.A 【解析】 【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生物多样性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直接价值如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和工业原料等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称做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它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间接价值主要包括: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藏起来,从而形成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来源,为绝大多数物种的生存提供能量基础;保护水源,维持水体的自然循环,减弱旱涝; 调节气候,森林消失不仅对局部,而且对全球的气候都会产生影响,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机废物、农药和其他污染物;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环境。 【详解】 根据题干中“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强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可推出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可以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A正确;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就地保护,B错误;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改良现有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万年野生稻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点睛】 本题以信息题形式综合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和价值的相关知识,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34.B 【解析】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复合物,A正确;由亚硝酸盐检测原理可知,显色是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因此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B错误; 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亚硝酸盐浓度越大,呈现的颜色越深,C正确;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丰富是比色法,将显色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D正确。 【考点定位】测定亚硝酸盐含量 【名师点睛】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复合物;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常用方法是比色法,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一般步骤是: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计算。 35.B 【解析】 【分析】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中,需要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计数的关键是经梯度稀释后的倍数要合适,计数时通常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详解】 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准确估计菌落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稀释倍数太低,菌落太多会长在一起,稀释倍数太高,平板上菌落数目过少,都不易进行计数,A正确;若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设置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对照,B错误;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0~37℃恒温培养24-48小时,C正确;计数时通常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D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意在强化学生对细菌的培养条件和计数的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6.A 【解析】蒸馏法适用于提取挥发性强的芳香油,其操作过程中不需要水浴加热,萃取法需要水浴加热,A错误;压榨法是通过机械加压,将原料中的芳香油挤压出来,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B正确;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之后再通过蒸馏装置蒸发出有机溶剂,剩下的就是要提取的物质,萃取法适用范围广,萃取法提取植物有效成分时要求原料的颗粒要尽可能细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这样能保证提取的物质能够充分溶解,萃取效果好,C正确;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可以分层,将芳香油分离出来的方法,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的提取,D正确。 37.(9分,除说明外,每空1分)(1)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2分) (2) 3 1 (3)不属于 a 有 c e 【解析】 【分析】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必须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 (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在寒冷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加,其反射弧是: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2)甲图中存在3个突触:包括2个神经元之间的,还有与肌肉之间的1个突触。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此甲图中刺激e点时,兴奋可以传导到d、e点,不能传导到其他神经元,故电流表偏转一次。 (3)①电刺激e点肌肉收缩,没有经过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 ②如果药物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则将药物投放在b处,刺激a点无肌肉收缩反应,刺激c点有肌肉收缩反应。 ③如果药物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则将药物投放在d处,刺激c点无肌肉收缩反应,刺激e点有肌肉收缩反应。 【点睛】 本题考查反射弧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8. (9分,每空1分) (1)抗原 淋巴因子 C、E 多 (2)A D (3)免疫缺陷 B (4)监控和清除 【解析】 【分析】 考查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产生过程,包括体液免疫应、二次免疫和过敏反应,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图示所涉及的细胞、物质和过程。 【详解】 (1)图中物质甲是引起机体一系列免疫反应的物质,是抗原,物质乙由T细胞分泌对B细胞的增殖分化有促进作用,是淋巴因子。分析图示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除了由B细胞增殖分化还可以来源于记忆细胞,是图中的E、C,由于反应快、浆细胞多,所以产生的抗体数量多。 (2)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是上图中A的。在图中众多类型的免疫细胞中,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图中的D。 (3)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患者几乎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能力,是一种免疫缺陷病。HIV主要攻击T细胞,是图中的B。 (4)正常人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损伤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能够被及时的清理,这是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 【点睛】 二次免疫中浆细胞既可以来自于B细胞也可以来自于记忆细胞;浆细胞是这些细胞中唯一不识别抗原的细胞。 39. (8分,每空1分) (1)解除了顶端优势 (2)①三十烷醇的浓度 三十烷醇浓度为0(或蒸馏水) 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 ②促进 ③8~15ppm ④ 较高 较短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题意“茶一般以茶树的顶芽和幼叶制成”可知:在采茶过程中,顶芽被摘除后,解除了顶端优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发育成侧枝,新梢数量增加。 (2)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三十烷醇的浓度;该实验的对照有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用三十烷醇浓度为0(或蒸馏水)处理插条作为空白对照,用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处理插条进行相互对照。 ②分析题图实验结果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茶树插条生根数量多于空白对照组,因此,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促进作用。 ③ 分析题图可知,三十烷醇溶液为8ppm时生根数量是45.5,12ppm时是52.0,15ppm时是23.0,因此三十烷醇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在8~15ppm之间,因此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浓度在8~15ppm的实验组。 ④与沾蘸法相比,浸泡法所用的浓度低,处理时间长。 考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40.(9分)(1)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或营养级高的物种,往往体型较大或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2分) (2)Ⅱ同化固定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作用)(2分) (4)25A/(1+4x)(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分析可知m1应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所以是太阳能,而m2是各个营养级以细胞呼吸散失的热能,故是热能。营养级越高数量一般越少,是因为能量传递时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即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越少。 (2)B应表示的是第II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由图2可知能量总有部分散失,且因为营养关系是不能逆转的,所以可以得出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4)最少消耗按照最大的传递效率20%计算,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假设甲的能量是M,即1/5MX+4/5M(1-X)*20%=A,计算可得M=25A/(1+4x)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41.(8分)(1)选择培养基 淀粉 稀释涂布平板法 2.5×107 (2)使培养基中所有微生物永远丧失生长繁殖能力(或杀死培养基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或防止杂菌污染)(2分) (3) 透明圈 周围不显蓝色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目的是从热泉中筛选了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因此需要制备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图示可见,①过程是稀释嗜热菌培养液的过程,接种嗜热菌即②过程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基配制和灭菌过程中,应注意先调节pH,后灭菌,一般培养基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是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灭菌方法。部分嗜热菌在Ⅰ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产生淀粉酶,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后会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产生的淀粉酶越多,因此应挑选透明圈大的菌落接种在Ⅱ号培养基上继续培养。 【详解】 (1)Ⅰ号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该培养基中必须以淀粉作为唯一碳源。过程①②为稀释涂布平板法;若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50个,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2mL,稀释倍数为105时,则每毫升样品中的细菌数约为50÷0.2×105=2.5×107个。 (2)对配制的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是为了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防止杂菌污染。 (3)1号培养基上的嗜热菌可产生淀粉酶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若菌落含有可产淀粉酶的嗜热菌,淀粉会被分解,加碘液后不显蓝色,因此可判断图中周围不显蓝色的菌落含有所需菌种。 【点睛】 本题结合筛选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的过程图,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意在考查学生对微生物选择、培养、利用的理解和酶的固定化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