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章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第12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课件(67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3章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第12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课件(67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考情统计 核心素养 1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解读: 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2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读: (1) 学会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从静态 ( 横向 ) 和动态 ( 纵向 ) 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2018 · 全国卷 Ⅲ T9 ~ 11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 .区域认知: 结合区域示意图或区域要素分布图,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信息,说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 综合思维: 通过不同区域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从整体性角度明确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比找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地制宜提出区域的发展方向。 2018 · 全国卷 Ⅱ T5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017 · 全国卷 Ⅱ T1 ~ 3 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2017 · 全国卷 Ⅱ T37(1)(2)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7 · 全国卷 Ⅲ T36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017 · 全国卷 Ⅲ T37(1)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015 · 全国卷 Ⅱ T37(1)(2) 区域地形、水文特征 2014 全国卷 Ⅱ T36(2)(3) 区域水文特征差异比较 01 双基落实 · 技能提升 02 核心考点 · 互动探究 栏 目 导 航 03 专项专攻 · 素能培优 一、区域的含义 1 . 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 ____________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 ________ 划分出来的。 2 . 特征 (1) 区域具有一定的 ________ 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 __________ 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01 双基落实 · 技能提升 ……………………………………………………………………………………………………………… ◎ 地理差异  方法  区位  地理环境  [ 易错提醒 ]  地理区位和地理位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易混淆。区位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是指该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由此可见,区位概念包含位置概念。地理位置可分为下列类型: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分布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相同点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 ________ 地区 不 同 点 位置 北纬 30° 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北纬 43° ~ 48°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______________ 气候 ____________ 气候 土地 __________ 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 ______ ________ 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 ________ ________ 等矿产丰富 平原  亚热带季风   温带季风  水稻土  黑土  少   贫乏   石油  2 .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耕作类型 ________ 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 __________ 、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 ______________ 一年 ______ 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 ________ 业 工业 __________ 工业基地 ________ 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水田  春小麦  两熟至三熟   一  畜牧  综合性  重化  [ 温馨提示 ]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 (2019 · 安徽芜湖模拟 ) 下图是 2012 ~ 2030 年芜湖市城市规划示意图,根据规划,芜湖市主要划分为丘陵森林生态区、平原水网生态区和沿江城镇建设区。据此完成 1 ~ 2 题。 ……………………………………………………………………………………………………………… ◎ 1 .图中代表丘陵森林生态区、平原水网生态区和沿江城镇建设区分别是 (    ) A .甲、乙、丙       B .乙、甲、丙 C .甲、丙、乙 D .丙、甲、乙 2 .三个区域中 (    ) A .甲区域工业最集中 B .乙区域地势起伏最小 C .乙区域经济最发达 D .丙区域人口密度最大 答案   1.B   2.D (2018 · 山东烟台二模 ) 乌江大米产于甘肃张掖乌江堡一带,这儿河流密布、水量充足、土壤肥沃,所产稻米品质优良,历史上曾列为贡米供应皇宫御用,又有 “ 贡米 ” 之称。上世纪 80 年代,乌江镇引进外地高产品种, “ 乌江贡米 ” 种植面积逐年萎缩。 2016 年,乌江镇建起 “ 乌江贡米 ” 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恢复 “ 乌江贡米 ” 的生产。 据此回答 3 ~ 5 题。 3 .与我国南方稻米相比, “ 乌江贡米 ” 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是 (    ) A .历史悠久,种植技术较高 B .光照充足,生长期长 C .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D .夏季高温,热量丰富 4 .上世纪 80 年代导致 “ 乌江贡米 ” 面积逐渐萎缩的主要因素是 (    ) A .技术 B .市场 C .气候 D .政策 5 . 2016 年,乌江镇恢复 “ 乌江贡米 ” 生产的主要原因是 (    ) A .品牌效应,提高收益 B .为了增加粮食总产量 C .发展绿色农业的需要 D .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 答案   3.B   4.D   5.A 6 . (2018 · 江西南昌二模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这里气候湿润,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耕地比重小。吊脚楼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独特的民居,吊脚楼多依山而建,选择山坡,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用木柱撑起。吊脚楼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 “ 木质结构,尖顶宽檐,支柱架空 ( 注释:檐是指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 ) ” 。一定意义上说,吊脚楼是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产物。下图为吊脚楼景观图。 (1) 简述贵州地形崎岖对种植业的不利影响。 (2) 结合房屋基本特征,说明贵州吊脚楼与湿润气候的关系。 (3) 评价贵州吊脚楼依山而建的利与弊。 答案  (1) 耕作难度大 ( 修筑梯田增加成本 ) ;土层较薄 ( 土壤贫瘠,容易水土流失 ) ;灌溉困难 ( 水资源不足 ) ;交通不便 ( 与外界联系困难 ) 。 (2) 湿润气候森林资源丰富,木质结构可以就地取材;尖顶有利于排水;宽檐能够减少雨水对室内的影响 ( 对木质结构的腐蚀 ) ;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 (3) 利: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 少占耕地 ) ;受洪涝威胁较小 ( 便于就地取材 ) 。弊:出入不方便;地质灾害风险较大。 02 核心考点 · 互动探究 考点一 区域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 1 . 区域地理特征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 (1) 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相 对 位 置 山河 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 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 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 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3) 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 ( 热量影响 ) 、作物种类 ( 热量和水分影响 ) 、耕地类型 ( 水分影响 ) 、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 ( 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 ) 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 . 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原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 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 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 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⑤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 社会经济因素差异 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 →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 拓展延伸 ]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自然因素 地貌 海拔较低,第二、三级阶梯上,有三大平原、两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 海拔较高,差别显著,第二级阶梯,有高原、山地、盆地 海拔高,第一级阶梯,有世界高大山地 气候 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高温多雨 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大风天气多 高寒,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风力大 植被 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大部分为荒漠,小部分为草原 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 多为林下发育,淋溶作用强 有机质含量低 土层薄,发育差 水文 多外流河、多大河,以雨水补给为主;湖泊多为淡水湖 多内流河,短小,雨水、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湖泊多为咸水湖 内外流河兼有,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人类 影响 广泛、深刻,主要农耕区 影响小,农业以绿洲农业和牧业为主 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以高寒畜牧业为主 (2018 · 全国卷 Ⅱ ) 澳大利亚 ( 左图 ) 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 50 ℃ ,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 ( 右图 ) ,据此完成 (1) ~ (3) 题。 (1) 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左图所示的 (    ) A .①地附近      B .②地附近 C .③地附近 D .④地附近 (2) 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    ) A .收集雨水 B .方便通信 C .增加采光 D .通风换气 (3) 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    ) ① 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士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 .①③ B .②③ C . ①④ D .②④ [ 素养解读 ]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运用区域认知素养,了解澳大利亚气候类型的分布;运用综合思维,图文材料,分析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地点、通天井的主要作用。 [ 解题流程 ]   1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澳大利亚 ( 左图 ) 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 50℃ ,冬季气温较低,说明当地为 ____________ 气候。 热带沙漠   2. 从图中获取信息 热带草原  [ 自主尝试 ]   (1)B   (2)D   (3)B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  炎热天气  通风换气  地中海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 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 → 气候 ( 结合地形 ) → 水文 → 土壤、植被等。 (2) 按照 “ 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 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从产业活动 ( 农业、工业等 ) 、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 (2017 · 全国卷 Ⅱ ) 19 世纪 50 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 ( 下图 ) 。据此完成 1 ~ 3 题。 1 .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 — 淮河线 (    ) A .无划分指标依据     B .与自然河道一致 C .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 .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解析  C 对, B 错: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A 错:秦岭 — 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 D 错:秦岭 — 淮河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 C   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 A .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 .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 .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 .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解析  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D   3 .进入 21 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 A .市场 B .技术 C .资金 D .交通 解析  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 21 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D   (2018 · 江苏卷 ) “ 地坑院 ” 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 2017 年 2 月, 《 航拍中国 》 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 “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 的全貌。图 1 为 “ 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 ” ,图 2 为 “ 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 ” 。读图回答 4 ~ 5 题。 4 .图 2 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  由材料和图 1 可知,地坑院村落的选址一般是在黄土高原地势平坦的黄土塬,结合图 2 可判断丁地符合要求。 D   5 .作为 “ 民居史上活化石 ” 的地坑院,今后应 (    ) A .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 .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 .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 .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解析  作为 “ 民居史上活化石 ” 的地坑院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对其进行修缮、开发和保护。而地坑院作为一种时代性的产物,今后没必要加速推广建造。 A   考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 .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2 .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或一、二、三 加速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成熟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 浙江卷 )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读下表,完成 (1) ~ (2) 题。 人均 GDP 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 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1) 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均 GDP 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 .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 .人均 GDP 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 .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2) 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 .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 .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 .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 .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 素养解读 ]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思维素养。运用综合思维,结合表中数据,分析人均 GDP 水平、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对水资源压力的关系以及四省区产业发展条件。 [ 解题流程 ]   1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题干材料中可知,各省的人口对资源的压力指数是全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 __________________ 之比。 区域人均占有量   2 .从表格材料中获取信息 高于  [ 自主尝试 ]   (1)C   (2)D 正  河南省  黑龙江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方法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 (1)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图所示: (2) 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图所示: (2019 · 山东滨州模拟 )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 1 ~ 3 题。 1 .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再到高科技集约农业转变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 A .环境、科技      B .科技、市场 C .市场、环境 D .成本、人才 解析  石油农业对环境负面影响大,为了减轻石油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始发展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少的生态农业。而由生态农业到高科技集约农业,必然要以科技为先导。 A   2 .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 (    ) A .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 B .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 C .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D .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解析  图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以科技提升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工农业产值和部门都在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必然越来越高。 D   3 .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未来最可能的是 (    ) A .农业经济消失 B .影响演进的因素趋于复杂 C .整个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D .对产业转移影响变小 解析  图示农业经济时代,影响演进的因素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要素;而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除了自然要素外,各种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经济部门越来越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则影响演进的因素也必然趋于复杂。 B   (2019 · 北京海淀区模拟 ) 技术成熟度曲线是通过技术发展阶段和公众期望值等指标来评价新技术的一种工具。下图为某咨询公司发布的 2017 年中国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读图,回答 4 ~ 5 题。 4 .图中 (    ) A .各项新兴技术从萌芽到成熟年限相同 B .增强现实 AR 泡沫破裂,将停止发展 C .区块链市场广阔,期望值持续提高 D .机器学习期望值高,研发企业增多 解析  根据图例,图中各项新兴技术从萌芽到成熟年限不同, A 错;增强现实 AR 泡沫破裂,但不是停止发展,将进入爬升恢复期, B 错;区块链市场广阔,期望值是波动提高, C 错;机器学习期望值高,研发企业增多, D 对。 D   5 .中国新兴技术产业 (    ) A .研发机构多分布于东部中小城市 B .快速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C .产品更新快,仅面向国内市场销售 D .生产企业为降低能源消耗而聚集 解析  中国新兴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B 对;研发机构多分布于东部大城市, A 错;产品更新快,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销售, C 错;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而聚集, D 错。 B   03 专项专攻 · 素能培优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 “ 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 ( 或人文特征 ) ” 的设问形式出现。 答题规范 ( 十一 )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 (2018 · 天津卷 )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攀枝花市与俄罗斯的新库兹涅茨克市都是本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 两市发展钢铁工业共同的有利条件是靠近煤、铁矿产和水源,不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请各举一例。 [ 思维流程 ] [ 自主尝试 ]   攀枝花市:附近河流水能丰富 ( 靠近钛矿 ) 。新库兹涅茨克市;地表相对平坦开阔。 1 . 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 ( 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 ) ;地处西风带 ( 信风带、东风带 )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 ( 西岸 ) ,临太平洋 ( 大西洋 ) ;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 ( 严寒 ) ;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 ( 年 ) 较差大 ( 小 )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 不均匀 ) ;降水集中于夏季 ( 冬季 ) ;雨热同期 ( 不同期 ) ;有明显旱、雨两季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 ( 高原、盆地 ) 为主,平原面积广 ( 狭小 ) 地势起 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 ( 小 ) ;西高东低 ( 自西向东倾斜 ) ;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 ( 小 ) ;汛期长 ( 短 ) ,有明显夏汛;有 ( 无 ) 结冰期;含沙量大 ( 小 ) ;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 ( 小 ) ;流程长 ( 短 ) ;支流多 ( 少 ) ; ( 南北 ) 对称分布;河网密布 ( 稀少 ) 土壤 类型及 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 ( 紫色土、水稻土 ) ;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 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 ( 阔 ) 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 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 ( 短缺 ) 2 . 人文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农业 农业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 ( 数量、价格、素质 ) 、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 ( 水田、旱地 )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 ( 为主 )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 主要为水源 ) ;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 ( 数量、价格、素质 ) 、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城市 城市化水平 ( 高、低 ) 、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 ( 土地、生物、水、矿产 ) 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 ( 荒漠化、水土流失 ) 两大方面 (2019 · 湖南衡阳模拟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旅游团春季来内蒙古游玩,某日突遇强沙尘天气,沿主干道路发现 M 河和 N 河存在显著的水文差异,同时发现沿路植被也存在明显差别。该日沿途观察不到内蒙古高原美丽的落日景观。下图为内蒙古高原某区域图。 (1) 说明沿主干道路植被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2) 说出 M 、 N 两河的水文差异,并分析原因。 解析  第 (1) 题,植被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一般源于区域地形和气候的差异。沿主干道路两侧地形高差较大及对季风阻挡力的差异,导致植被垂直差异和东西差异。第 (2) 题, M 、 N 两河所处位置不同,区域气候不同,水量不同; M 、 N 两河流经区域的地形地势不同,导致河流流速不同、含沙量不同,两河流的水文差异较大。 答案   (1) 地形高差较大,形成植被垂直差异;山地对季风的阻挡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导致降水差异,从而形成植被的东西差异。 (2) 水文差异: M 河含沙量大于 N 河; M 河水流速度慢于 N 河; M 河流量小于 N 河。原因:强沙尘天气,风力大,风吹沙入河, M 河水流含沙量提高, N 河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含沙量低; M 河流经地区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N 河流经地区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 M 河途经沙漠区,降水少, N 河春季积雪融水量大,夏季降水较多。 谢 谢 观 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