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0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有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 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 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 ) A.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 B.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 C.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 D.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 2.《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 贵贱,姓所以别婚姻……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姓与氏都是贵族专有 B.姓与氏的区分是为了强化宗族认同 C.姓与氏都产生于分封 D.姓氏合而为一反映了贵族阶层壮大 3.“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 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4.在秦帝国,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 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由 此可见,秦朝( ) A.铲除了贵族等级制的基础 B.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 C.郡县制呈现出地缘性特征 D.政治制度建设蕴含着民主平等色彩 5.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6.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 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8.唐代之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明显高 于北方,反映在科举上就是南北中试者人数相差悬殊。为此统治者实行“分地而取”的原 则,在科举制中实行“南北卷”。这一做法( ) A.是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度的延续 B.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C.是科举制客观公正性的生动体现 D.是专制弊端在人才选拔上的表现 9.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 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 “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 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 A.兼具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 B.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 C.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是在全国设立的村民自治组织 10.元代行省设计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 ) A.以打破地域隔绝来划分行政区域 B.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C.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11.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 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 卫军有权“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这些规定( ) A.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 B.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D.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 12.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 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 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 ) 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 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 C.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 D.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13.公元前546年,波斯征服吕底亚,随后向小亚细亚西岸的希腊人发起进攻。有些希腊 城邦既无力抵抗波斯,又不愿受波斯统治,于是举国迁移,有的到了爱琴海北岸,有的则 到了西地中海。这反映出这些城邦( ) A.珍视举国搬迁的传统 B.具有直接民主的特点 C.把公民集体作为核心 D.富含深厚的海洋情结 14.雅典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并明确规定”以下人员不得在公 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 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对发言人资格的规定说明了在当时的雅典( ) A.以私有财产多寡确定权利 B.享有民主政治的道德条件 C.公民参政的意识日趋增强 D.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原则 15.《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 权。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受 到理事会裁决的约束。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执 法官。这表明当时罗马( ) A.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保留了大量习惯法残余 C.公法与私法有兼容的一面 D.忽视了家庭矛盾的解决 16.据《查士丁尼学说汇纂》记载,大法官在判处极刑、徒刑时会同时宣告受刑人“丧廉 耻”,犯罪情节较轻、行为不符合公序良俗或从事下贱职业的人,也会被官员记录为“丧 廉耻”。帝国剥夺丧廉耻者所享有的公权,并形成档案加以管理。据此可知,在当时的罗 马( ) A.司法程序过于繁琐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B.已经初步建立起原始的社会信用体系 C.道德谴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 D.法律法规从零星分散到形成完备体系 17.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 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 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8.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 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人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 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 ) A.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C.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1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 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这表明法国( ) A.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 B.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C.民选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 D.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0.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 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说明此宪法( ) A.体现了共和主义原则 B.规定了中央集权制统治 C.具有民主政治的色彩 D.确立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21.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 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 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 ) A.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 B.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C.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 D.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22.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 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 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 A.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B.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C.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D.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23.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 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 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 A.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24.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 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 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 目的是( ) A.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基层社会在秦汉时期已形成“官、绅、民”三种力量格局。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 一方面,“家国同构”式的、“国家渗透社会”的古代社会形态形成了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两种力量,即官僚制与乡土秩序。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力。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另一方面,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社会中如果没有同国家权力抗衡的自治组织或团体,国家就会通过层层官僚机构将偏离于公共利益的强权意愿直接贯穿到社会底层。中国古代乡绅,尤其是本籍乡绅,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材料二 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国王启用乡绅治理地方的目的是强化王权,乡绅与国王、大贵族之间均存在依附关系,但在执行王室政策、法令的同时,自身利益与地方利益使得乡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形成“乡绅自治”。这是英国传统地方自治的体现,也是近现代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乡绅对地方治理的影响主要通过担任治安法官来实现,治安、刑事司法、税收等体制都因治安法官权力的逐渐增大而被纳入其中。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任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经过英国19世纪的宪政改革,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逐渐衰落,但并非被彻底“消灭”,更多的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 ——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绅之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 历史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乡绅政治的演变趋势。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共同作用。(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激进。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有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重视天命,敬畏天神,没有涉及集权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利用天命实现自己的目的,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B项正确;占卜是夏商西周时国王利用天命维护统治的手段,故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借用天命来讨伐敌人,没有体现宗法等级观念凸显,故D项错误。 【答案】B 2.【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通过题干“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说明在三代之前姓与氏是区分贵族与否的标准,故A项正确;题干可知姓与氏是区分贵族的标准,而不是强化宗族的概念,故B项错误;姓与氏都产生于三代之前,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谈及姓与氏合并的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 3.【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 4.【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通过题干中“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可以得知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各地的政治待遇是平等的,故选C项;贵族等级制度的基础是经济,而题干内容侧重的是政治地位,即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虽然对贵族也有影响,但并没有铲除基础,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所设立的三十六郡并没有打破地域关系,排除B项;秦朝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没有体现出民主平等色彩,排除D项。 【答案】C 5.【考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据材料表格可知,职务设置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语皇家融为一体,,故选D项;仅从九卿的职能不能看出秦朝是否统一,排除 A项;官僚政治事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排除C项。 【答案】D 6.【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答案】C 7.【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材料中“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并非扩大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并非迅速晋升,故B项错误;材料“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有加强皇权的色彩,“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8.【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不是魏晋时期维护门阀政治的九品中正制的延续,故A项错误;从材料“反映在科举上就是南北中试者人数相差悬殊。为此统治者实行“分地而取”的原则”,可知统治者是为了平衡南北方考中人数,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分地而取”的原则,是为了使教育水平低的地区有更多的中试人数,不是真正客观公正性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平衡南北的科举考试中试人数,不是专制弊端在人才选拔上的表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9.【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由材料“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可知锄社是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具有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故选A项;锄社是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是农耕经济的表现,排除B项;锄社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地区而非全国,排除D项。 【答案】A 10.【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行省的设置并未打破地域隔绝,故A项错误;当时行省的犬牙相错的特点是为了加强政治统治,不是发展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根据不同地势划分不同的行省,形成相互制约的状态,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是为了政治统治,不是文化认同,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明朝的靖难之役,与材料中“规定新天子即位后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相符,故A项正确;有人人知所警惧,也有人利用这些规定夺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亲王训兵待命”是削弱而不是加强了中央政府控制,故C项错误;不光是保护亲王,忽略了材料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的大权,故D项错误。 【答案】A 12.【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由材料康熙晚年要求……可知天主教必须遵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维护自身统治,故选D 项。发布容教令,可知未阻碍西学东渐,A、C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文化相互交流故B错误。 【答案】D 13.【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依据材料,公元前546年,波斯开始征服希腊,有些希腊城邦既无力抵抗又不愿意受其统治,所以就举国迁移。这反映了希腊人在受外族入侵时不是四散逃亡而是举国迁移,这应该是体现了公民集体的意志,所以这反映出这些城邦公民集体作为核心,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希腊人在受波斯入侵时选择举国迁移,但未体现希腊有举国迁移的传统,排除A项;直接民主是公民通过抽签选举或者轮流坐庄的方式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材料反映了希腊人选择了全国迁移,但反映不了直接民主制的特点,排除B项;富含深厚的海洋情节指的是重视对海洋的利用和开发,而材料体现的是在遭到外来侵略希腊人选择举国迁移,与海洋情节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14.【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由材料“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可知以雅典以道德要求为条件保障民主政治,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条件而非财产条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参政的条件而非意识,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的条件而非保持公正的结果,排除D 【答案】B 15.【考点】罗马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以私法为核心,注重维护家父的支配权,注重法律程序、公法与私法并立,故选C项;根据材料“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可知当时罗马注重维护家父的支配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受到理事会裁决的约束”可知《十二铜表法》对习惯法残余进行更正,排除B项;据材料“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受到理事会裁决的约束”可知《十二铜表法》重视了家庭矛盾的解决,排除D项。 【答案】C 16.【考点】罗马法 【解析】由材料“帝国剥夺丧廉耻者所享有的公权,并形成档案加以管理”可知罗马注重社会信用,档案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参考,故选B项;材料强调社会信用而非司法程序,排除A项;维护社会秩序的是罗马法而非道德,排除C项;材料强调罗马法的内容而非发展过程,排除D项。 【答案】B 17.【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结合所学,英国的权力中心在于议会,政党通过议会选举执政党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化改革而非文官制度,且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其君主立宪政体,故B项错误;由材料“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可知文官成为政府中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有利于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故C项正确;责任制内阁具有分权制衡的特征,故D项错误。 【答案】C 18.【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美国大小州的矛盾的消除是美国南北战争,故A项错误;美国参议会议员是固定的,每州两人,从“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人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可知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故B项正确;美国众议院议员按各州人口多少分配名额,与材料中美国设立缅因州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密苏里加入联邦和设立缅因州,没有涉及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19.【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据材料“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 可知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故选C项;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而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立法机构的权力而不是说法国的政体是什么,排除B项;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不能说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时君主派的力量还很强,排除D项。 【答案】C 20.【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与共和主义不符,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实行联邦制,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议会立法,并以多数同意确立法律,可知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共同行使立法权,没有体现权力制衡,故D项错误。 【答案】C 21.【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材料是“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没有涉及中国司法近代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外国领事干涉涉及洋人的案件,可知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外国领事干涉涉及洋人的案件,是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领事裁判权的体现,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故C项正确;材料的外国领事干涉涉及洋人的案件的行为是殖民侵略行为,不是东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故D项错误。 【答案】C 22.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1840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由材料“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知传统宗教信仰的淡化及社会控制机制的衰落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之一,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而非民间宗教组织的兴起,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是农民的贫困和破产使得乡村宗法社会的瓦解,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阶级矛盾而非民族矛盾,排除D项。 【答案】C 23.【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故A项错误;题干中“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说明甲午战败使民众惊起,故B项正确;甲午战败后有再扩大开放,但与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重心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指全国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 24.【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从材料《辛丑条约》的内容,可知列强企图继续保持在中国的特权和地位,故A项正确;列强扶植清政府抵制人民反抗,是表面现象,其主要目的是将清政府作为其控制中国的工具,以维护其在华利益,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可知列强的主要目的不是瓜分中国,故C项错误;修复形象改善和中国的关系是其伪装,列强的主要目的是将中国作为其掠夺的殖民地,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2分) 25.【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全国卷历年25分题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一“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得出附属于专制王权,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由材料一“ 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得出与文化权力政治化密切相关;从材料一“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可知平衡国家权力;从材料一“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说明具有较强的地缘和血缘色彩。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据材料“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由材料“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结合所学得出宗法观念的影响;据材料“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结合所学乡村小农经济得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从材料“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力”结合所学儒家思想主流得出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2)第一小问演变趋势,依据材料二“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逐渐衰落”得出政治影响逐渐衰落;从材料二“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得出乡绅逐渐转变为工商业资产阶级。第二小问共同作用,据材料一“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和材料二“国王启用乡绅治理地方的目的是强化王权”得出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由材料一“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和材料二“自身利益与地方利益使得乡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可知维护地方利益;据材料一“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和“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得出有利于社会稳定;据材料一“承担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和材料二“英国传统地方自治的体现,也是近现代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分析得出节约行政成本;据材料一“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和材料二“是英国传统地方自治的体现,也是近现代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得出凝聚乡村力量;由材料一“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材料二“形成‘乡绅自治’乡绅自治”得出形成独特的乡村文化。 【答案】(1)特征:附属于专制王权,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与文化权力政治化密切相关;平衡国家权力;具有较强的地缘和血缘色彩。(6分)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7分) (2)演变趋势:政治影响逐渐衰落;乡绅逐渐转变为工商业资产阶级。(4分)共同作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维护地方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节约行政成本;凝聚乡村力量;形成独特的乡村文化。(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全国卷历年12分题 【解析】材料阐述了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长期、动荡、反复的过程。首先由思想家提出政治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进行革命或改造现行政治生活,再通过法律形式确定民主制度。由此可以提取任一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答案】示例一: 论题:民主思想在民主制度实践中起了引领作用。 阐述: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提出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民主法治、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并通过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原则作了集中表述和法律宣示,最终在法美两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形成美国三权分立和法国共和制的民主政体。 小结:启蒙思想的引领在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示例二: 论题:法律是民主制度的保障。 阐述:英国在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民主政治体制。美国在独立战争制定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和中央权力的三权分立,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的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德国在统一后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的德国民主政治体制。法国1875年的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的法国民主政治体制。 结论:将民主制度法律化,是欧美国家在巩固民主制度中普遍采取的策略。 示例三: 论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 阐述:英国在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先是进行限制王权的议会斗争,后又进行反对王党叛乱的革命战争,于1649年建立共和国,经过克伦威尔的护国主独裁统治,1660年出现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才重新掌握政权,并通过1689年制定《权利法案》,才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民主政治体制。法国在1789年发生大革命,经过三次革命高潮,颁布了《人权宣言》,处死了国王,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后拿破仑上台,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但出现波旁王朝的复辟和七月王朝的统治。1848年发生二月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但很快出现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君主制反动统治。资产阶级在1871年镇压巴黎公社革命后, 于1875年制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才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的法国民主政治体制。 结论:英国经过半个世纪、法国经过近百年时间的反复才确立民主政体。 示例四: 论题:借助群众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主要途径。 阐述:英国通过1640年苏格兰人民起义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借助人民的支持进行反对王党叛乱的革命战争,处死国王,于1649年建立共和国,开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先河。美国资产阶级利用人民的力量于1776年发动独立战争,建立大陆军,最终打败英国殖民者,赢得国家独立,并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法国资产阶级于1789年利用巴士底狱起义发动大革命,利用人民革命的三次高潮,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囯。后于1848年利用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直至1875年制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的法国民主政治体制。 结论:借助群众力量进行革命斗争,在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7.【考点】戊戌变法;全国卷历年选修一真题和模拟题 【解析】(1)根据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自身认识的转变,“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见与君主立宪比较,皇权比较大由此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和减少变法的阻力等。 (2)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可得出它是变法的核心机构,“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见其是维护皇帝权威的,“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可见其运行有议院的性质等。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