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0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命题学校:重庆市长寿中学 命题人: 审题人: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实现了家国一体 D.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可知是指周王朝时期诸侯国带有很强的独立性,这表明西周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没有体现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家国一体,故BC项排除。 【点睛】“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材料评论的是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严密的继承制度”“抢父亲位子”所涉及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与分封制无关,故B项正确,C项排除;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故A项排除;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制度,故D项排除。 3.有学者认为,秦朝的郡县政府具有中央性,中央指挥郡县如“运诸掌然”(像放在手心里摆弄一样)。以下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A. 郡县机构仿照秦代中央官制设置 B. 郡县制下中央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 郡县制始终适应封建国家治理需要 D. 郡县制彻底根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央指挥郡县如‘运诸掌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郡县制下中央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郡县制可以有效的治理国家,没有体现出郡县机构设置方式,故A项正确;地方行政制度是在发展变化的,“始终”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说法错误;郡县制没有彻底根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故D项说法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央指挥郡县如‘运诸掌然’”。 4.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 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B. 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 C. 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 D. 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做官依据,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门第底下享受不到政治权利,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故C项正确,B项错误;“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不能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选拔官吏的权力不在中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的知识解答即可。 5.某朝一官员通过贿赂企图任宰相,皇帝同意了某官员的请求,并下诏“某可任宰”。时任某部门的给事中行使职权,驳回诏书,依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门下省 B. 宋朝参知政事 C. 明朝内阁 D. 清朝军机大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给事中行使职权,驳回诏书”可知,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A项正确;宋朝的参知政事执掌行政,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宰相”一职,故C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军机处之下也未设置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 【点睛】关键信息是“给事中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6.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王朝是 A. 汉朝 B. 明朝 C. 唐朝 D. 北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实行“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设置通判”的朝代是北宋,故D项正确;汉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故A项排除;明朝不符合“设置通判”,故B项排除;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故C项排除。 7.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代 A. 皇权与相权的平衡 B. 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 宰相权力相对扩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说明的是说明中书省长官的权力增大,这体现出宰相权力的相对扩大,故D项正确,BC项排除;材料中的“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表明中书的职能是皇帝赋予的,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的平衡,故A项排除。 8.王其榘认为:“明代的内阁,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阁臣是皇帝选用的代言侍臣”。材料表明 A. 内阁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B.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C. 内阁首辅与宰相地位一致 D. 内阁拥有批红决策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表明了内阁没有实质性的权力,没有决策权,内阁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因此内阁首辅与宰相地位是不一致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B项正确,排除AC项;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批红决策的权力,故排除D项。 【点睛】“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是关键信息。 9.《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雍正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军机处的设置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南书房的制约 D. 宰相制度的重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雍正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内阁只是管理日常事务的机构,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A项正确;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故B项错误;南书房是康熙时期设立的,故C项排除;丞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后,就没有重建,故D项排除。 10.汉、魏时,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协助办事的官吏);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归吏部选授,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这说明 A. 官员素质日渐提升 B. 行政效率日益提高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官僚机构渐趋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自汉、魏至隋,地方选官权力逐渐向中央集中,地方权力缩小,中央政府逐渐掌握任命地方官吏的权力,这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选官权力掌握在中央还是地方与官员素质优劣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选官权力掌握在中央还是地方与行政效率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排除;选官权力掌握在中央还是地方与官僚机构膨胀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11.柏拉图说:“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作者意在说明雅典民主制度 A. 使得妇女能够参与政事 B. 具有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C. 破坏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D. 导致城邦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容易丧失理性,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决策”说明雅典民主中投票选举和抽签选举导致民主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实际上是直接民主的弊端,故B项正确;古代雅典妇女不是公民,不能参与政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公民参政的态度,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城邦多数人的暴政,故D项排除。 【点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容易丧失理性,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决策”是关键信息。 12.罗马法规定:“被继承人死亡时,财产由最近的继承人所有,凡是权利相等的人,包括妇女都可均分。死者有权在生前指定朋友作为遗产分割人。”这体现了罗马法 A. 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B. 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C. 保留了原始野蛮的习俗 D. 规定妇女享有政治权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古罗马存在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而且遗嘱继承存在法律效果,体现了罗马法对公民的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贵族”权力,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原始野蛮”,排除C;材料只是说明妇女也可以分得遗产,没有涉及妇女的政治权利,排除D。 13.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当时英国首相艾登联合法国、以色列,准备用武力赶走纳赛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不支持动武,但她只是问:“你们确定这样做明智吗?”最终,英国还是卷入了战争。这说明英国女王 A. 仍可制约首相 B. 已经统而不治 C. 拥有外交大权 D. 主张和平外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不支持动武”“英国还是卷入了战争”可知,女王的提议英国政府未予采纳,说明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国王与首相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英王的外交权力,故CD项排除。 14.1841年,墨尔本首相在内阁会议上说:“我们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达成共识,就是我们对外说什么?到底是降低农作物的价格好,还是保持价格不变好呢?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这番话表明英国内阁 A. 需要对议会负责 B. 成员间没有分歧 C. 掌握国家行政权 D. 实行集体负责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说明责任制内阁制度中的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内阁制的主要原则是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这并不能说明内阁成员间没有分歧,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阁掌握行政权,故C项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15.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白宫核心政治圈一直处于高调频繁的人事变动之中。如上任仅23天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被总统免职。特朗普总统此举 A. 违背了1787年宪法 B. 会受到国会的弹劾 C. 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 D. 破坏三权分立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朗普此举是正确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因为《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故C项正确;此举并未违背《1787年宪法》,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所以不会受到国会弹劾,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对三权分立的破坏,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总统职权,《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所以美国总统可以任免国家高级官员,包括国务卿。 1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 总统控制议会 B. 总统没有实权 C. 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 D. 总统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总统有权召集议会开会,但总统也必须接受议会的要求和规定,说明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总统和议会之间相互制约,没有反映出总统控制议会,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总统和议会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D项包含在C项之中,排除。 17.德意志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材料反映了1871年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A.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 B. 政治制度的严重倒退 C.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 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反映出德国政治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德国当时已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并不是政治制度的严重倒退,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现出德国当时政治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军国主义,故D项排除。 18.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获得永久居住权 B. 获取巨额战争赔款 C. 要打开中国市场 D.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答案】C 【解析】 【详解】列强开放通商口岸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这是两次鸦片战争发动的主要目的,故C正确;开放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永久居住权和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排除AD;获取巨额战争赔款与开放通商口岸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 19.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这种处理案件的方式,是因为英国具有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和租地权 D. 军舰“巡查贸易”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联系《南京条约》的附件可知,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要求在华外人的一切民、刑事诉讼,均由本国领事等官询明办理,这为列强在中国为非作歹提供了法律方面的保护,使他们有恃无恐,故A项正确;BC项与司法权无关,故排除;D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 20.传教土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拿破仑三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三世其生于1808年4月20日,卒于1873年1月9日,且由于“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是《天津条约》,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21.《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这说明《资政新篇》 A. 符合太平天国实际 B.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 继承《天朝田亩制度》 D. 注重农民阶级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中可以看出,《资政新篇》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及先进科技,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政权,《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并不符合太平天国的实际,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是相互矛盾的,故C项错误;《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没有满足农民的需求,故D项排除。 【点睛】“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是关键信息。 22.“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铃制。中国乃不国矣。”与此役相关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俄法德以仗义归辽”可以看出,与此役相关的是《马关条约》,因为材料信息反映清政府对日本的巨额赔款、俄德法干涉还辽事件,以及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答案为C项。《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与日本无关,排除A、B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不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项。 23.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不具有爱国性 B. 具有时代先进性 C. 目标不太清晰 D. 指导思想不科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反对西洋化、反对近代化,不顺应历史潮流即指导思想不科学而必然失败,故D项正确,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典型的反帝爱国运动,故A项排除;义和团运动的革命任务是明确的,革命目标是清晰的,故C项排除。 24.某学者认为,“这场革命,以近代的西方政体模式,取代中国古老的政体。《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或称议会)总统、内阁、法院行使国家权力。”这场革命是指 A. 维新变法 B. 辛亥革命 C. 国民大革命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场革命,以近代的西方政体模式,取代中国古老的政体”“《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指辛亥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B项正确;维新变法没有实现政体的改变,故A项排除;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已经建立近代政体,故C项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故D项排除。 25.“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为此,五四运动提出了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 C.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口号 D. “公理战胜强权”的口号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等大国操纵会议,把原本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五四运动的口号,符合题意;B项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排除;C项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是一战结束时中国庆祝胜利的口号,排除。 26.“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引起热烈反响。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 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D. 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指出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故C正确;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中共三大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排除B;八七会议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排除D。 27.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 武昌起义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土匪军阀”,可见斗争对象是北洋军阀,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即1924年到1927年7月间,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不符合,故排除A。南昌起义发生于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不符合,故排除C。抗日战争从1931年到1945年,不符合,故排除D。只有北伐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故选B。 28.下图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表(据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整理而成),这一现象 A. 促使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B. 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 C. 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 D. 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数据可知,农民、工人的党员的职业构成数量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共合作,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故有此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改组的结果,故A项错误;当时国民党仍然是资产阶级政党,不是农民党,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年之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29.某学生进行了抗日战争期间有关日军暴行的研究性学习,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 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的侵华罪行。依据所学可知,历史研究中,史料的运用时要以历史遗迹遗物为最有力的证据,这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可信度最高,其次是历史专著等。南京大屠杀的新闻照片再现的屠杀情形,最有说服力,是揭露日军暴行的最有利证据。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 30.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此次“壮举” A.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D. 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 【答案】B 【解析】 根据“刘伯承”“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结合所学,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建立了中原革命根据地,从此,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故B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时间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不合题意,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3大题,共40分。 31.为了统治的需要,中国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西汉初年,刘邦在位时期,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推行分封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初隐藏着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的? 【答案】(1)影响: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传播了周的文化;为后世的统一局面奠定了基础。 (2)王国问题(或诸侯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星罗棋布,用作藩屏”“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西汉初年,刘邦在位时期,中央辖区小于王国辖区,中央辖人口少于王国辖人口,这表明汉初诸侯威胁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来解决王国问题。 32.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日益走向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州政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不是中央集权制下地方从属中央的关系。州不是由联邦政府设置的行政区划,而是联邦的成员,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的政治实体。联邦与州在宪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的权利。同时宪法规定不设世袭国王,也不颁发贵族爵位。参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和众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自白幼蒂、张文燕《世界近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87年宪法确立了哪些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制度对近代法国、德国的民主实践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1)特点:直接民主;主权在民;权力制约 (2)制度:实行联邦制;确立了总统共和制。影响:1875年初,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1871年德国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的民主制度。从雅典民主政治、美国政治制度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根据“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得出直接民主和主权在民;根据“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得出权力制约。 (2)第一小问制度,根据“联邦与州在宪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的权利”得出实行联邦制;根据“不设世袭国王,也不颁发贵族爵位。参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和众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得出确立了总统共和制。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1781年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1875年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33.中国共产党在近代革命中,不断走向成熟,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和领导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材料二 1927年7月,随着国共合作的完全破裂,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政策上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着,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上地所有制。但到了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这样一条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与土地革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并分析中共此次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答案】(1)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原因:①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②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⑤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⑥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2)变化:①由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制调整为继续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②由废除封建地主剥削调整为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主要原因:①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②国共两党由对峙转向再次合作;③为了团结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道路,根据材料“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相反的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信息“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由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制调整为继续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由废除封建地主剥削调整为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第二小问“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