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格林尼治时间2016年3月17日零时18分45秒,爱尔兰天文爱好者拍摄到一颗天体碰撞木星表面的照片。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拍摄照片时,北京时间大约为 A. 16日16时 B. 16日22时 C. 17日8时 D. 17日20时 ‎2. 有人称木星为“地球的盾牌”,保护着地球等其他星体。 你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木星 A. 距离太阳更近,削弱了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辐射 B. 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阻挡小行星撞击 C. 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构成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D. 体积、质量巨大,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 ‎【答案】1. C 2. D ‎【解析】‎ ‎【分析】‎ 考查区时的计算,地球的安全宇宙环境。‎ ‎【1题详解】‎ 看照片时,格林尼治时间2016年3月17日零时18分45秒,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 相差八小时,东边时间比西边的早, 所以北京时间是17日8时18分45秒,约为17日8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有人称木星为“地球的盾牌”,‎ - 20 -‎ ‎ 这是因为木星体积、质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天体,D正确;木星是地外行星,距离太阳较远,A错误;公转轨道在小行星带之外,不能阻挡小行星撞击,B错误; 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但这不构成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C错误。故选D。‎ ‎【点睛】‎ 区时的计算方法:①先确定当地的时区和区时。②找出另一城市所在的时区。③计算出两个城市之间的时区差,即为区时差。④根据东早西晚的原理,计算出另一城市的区时,当要计算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边时,在已知时区的基础上加时区差,反之则减时区差。划分日期的界限一般有两条,一个为地方时0点所在经线,另一条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沿18 0º经线南北延伸,180º经线理论上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叫日界线。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即知道西十二区日期,求东十二区日期时,要加上一天。结合东、西十二区的位置,东侧是西十二区,西侧是东十二区,可以判断出西侧的日期。‎ ‎3. 关于图中天体系统的名称,标注正确的选项为 A. ①—太阳系 B. ②—银河系 C. ③—总星系 D. ④—地月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天体系统。‎ ‎【详解】‎ 根据天体系统层次可以判断,图中序号与天体系统的对应关系为:①一银河系;②一地月系;③一总星系;④一太阳系,C正确。故选C。‎ - 20 -‎ 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当金星与太阳、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 假若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则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此现象的是( )‎ A. B. C. D. ‎ ‎5. 下列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B. 金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水星和火星 C. 金星属于类地行星 D. 金星属于巨行星 ‎【答案】4. C 5. C ‎【解析】‎ ‎【4题详解】‎ 由“金星凌日”的概念可知:金星凌日之时,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从地球上可以看到就像一个小黑点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这个小黑点就是金星,所以,地球和金星在太阳的同一侧,金星在中间。故选C。‎ ‎【5题详解】‎ 金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A错;金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水星和地球,B错;金星属于类地行星,C对,D错。‎ ‎2019年3月,我国“超级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和天马望远镜团队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搜索宇宙无线电信号的能力,使其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 20 -‎ ‎6. 最有可能干扰“超级天眼”搜索宇宙无线电信号的是 A. 天气变化 B. 太阳辐射 C. 流星现象 D. 太阳活动 ‎7. 若“超级天眼”搜索到地外文明,则该星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可能是 A. 坚硬的表面 B. 强烈的光照 C. 存在液态水 D. 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 ‎8. 选择在贵州边远闭塞的山区建射电望远镜,主要是因为当地 A. 太阳辐射非常强 B. 太阳活动干扰少 C. 天气变化影响小 D. 人类活动干扰少 ‎【答案】6. D 7. C 8. D ‎【解析】‎ ‎【6题详解】‎ 由题文材料可知,“超级天眼”是射电望远镜,通过电磁波获取宇宙无线电信号属于短波。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电磁波搜索宇宙无线信号,D正确。而天气变化、太阳辐射、流星现象等均不会影响射电望远镜工作,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A.坚硬的表面不是行星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A错误;‎ B.行星上存在生命,应具有适宜的光照条件,而不需强烈的光照,B错误;‎ C.存在液态水,是行星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C正确;‎ D.地外行星存在生命,其公转方向并不需要与地球公转相同,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A.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阴雨天多,太阳辐射弱,A错误;‎ B.太阳活动的干扰,地区差异不明显,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 - 20 -‎ C.天气变化对当地影响较大,C错误;‎ D.偏远山区,人类活动少,由此产生的电磁干扰小,是射电望远镜选址的主要原因,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有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内部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液态水等。分析地外行星存在生命的原因时,应参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 ‎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 ‎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 ‎④地球内部岩浆活动的能量来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0.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因为 A. 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B. 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 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 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答案】9. C 10. A ‎【解析】‎ ‎【9题详解】‎ - 20 -‎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①正确;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是太阳活动,②错误;太阳辐射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③正确;地球内部岩浆活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A.由材料可知,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常规能源短缺,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故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A正确;‎ B.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地区,B错误;‎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但能量不集中,C错误;‎ D.由材料可知,上海能源蕴藏量很小,D错误。故选A。‎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成反比 D. 没有相关性 ‎12. 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 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B. 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C. 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 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答案】11. A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图中太阳黑子相对数多时,年轮宽度较宽,推测二者的关系大致是正相关,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题详解】‎ - 20 -‎ 图中反映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呈正相关,说明温带乔木的生长状况与气候密切相关,因此推测,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而故A正确;该图是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不能反映太阳活动影响了电离层、“磁暴”和极光现象,故BCD错误。‎ 故选A 下图为某河流一段较平直河道的剖面图,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此段河流可能位于 A. 南半球 B. 北半球 C. 赤道 D. 回归线上 ‎14. 若此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它哪一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 A. 东岸 B. 南岸 C. 西岸 D. 北岸 ‎【答案】13. A 14.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侵蚀地貌及其形成原因。‎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图可以看出该河左岸侵蚀更为严重,右岸堆积,同时根据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据此判断水流方向偏左转,属于南半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4题详解】‎ 由题知该河位于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左岸侵蚀严重,右岸堆积,且河流自东向西流动,据此判断,右岸属于北岸,左岸属于南岸,由于左岸侵蚀更为严重,因此需要加固河堤。故选B。‎ ‎【点睛】区分河流的凸岸与凹岸:‎ - 20 -‎ 在河流剖面图中判断凹凸岸:‎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  )‎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丙>乙>甲>丁 D. 丁>丙>乙>甲 ‎16. 图中四地的自转角速度(  )‎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丙>乙>甲>丁 D. 丁=丙=乙=甲 ‎【答案】15. A 16.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运动的速度,试题难度较易。‎ ‎【15题详解】‎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指地球某点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因此赤道上的线速度是40000km - 20 -‎ ‎(赤道周长)÷24小时=1670km/小时。受纬线圈长度变化的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南北两极为0;读图可知,甲位于0°,乙位于23°26′,丙位于40°,丁位于66°34′,所以纬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丁>丙>乙>甲,所以其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甲>乙>丙>丁,故选A。‎ ‎【16题详解】‎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指地球表面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除南北极点外,地球表面的角速度均为360°÷24小时=15°/小时。由上题可知,甲位于0°,乙位于23°26′,丙位于40°,丁位于66°34′,没有位于极点,所以四地的角速度相等,故选D。‎ ‎17.在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昏即指图示为昏线,昏线是顺着自转方向由白天即将进入黑夜的界线,晨线是顺着自转方向由黑夜即将进入白天的界线,根据图示,ABCD分别为晨线、昏线、晨线、晨线。据此分析本题选B。‎ ‎【点睛】昏线是顺着自转方向由白天即将进入黑夜的界线,晨线是顺着自转方向由黑夜即将进入白天的界线。‎ ‎18.赤道上晨线与昏线经度间隔 A. 360° B. 180° C. 90° D. 不确定 ‎【答案】B ‎【解析】‎ - 20 -‎ ‎【详解】晨昏线终年平分赤道;因此,赤道上晨线与昏线的经度间隔为180°,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图是“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 ( )‎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20. 若黄赤交角变为23.6°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为 ( )‎ A. 热带范围变小 B. 温带范围变大 C. 寒带范围变大 D. 与现在相同 ‎【答案】19. B 20. C ‎【解析】‎ ‎【分析】‎ 考查黄赤交角及其变化产生的影响。‎ ‎【19题详解】‎ 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为黄赤交角,即图中的①为黄赤交角23°26',则P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当太阳直射点位于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日,故B正确。故选B。‎ ‎【20题详解】‎ 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目前的黄赤交角为23°26'(或23.5°) ,若变成23.6°,说明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也变大,说明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范围变大,A错误;极圈的度数=90°—回归线的度数,回归线度数变大,那么极圈的度数变小,位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寒带范围则变大,C正确;热带和寒带范围都变大了,说明温带的范围则变小,BD错误。故选C。‎ ‎【点睛】‎ - 20 -‎ 黄赤交角是指黄道面与赤道面相交的交角,该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即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若黄赤交角变大,产生的影响有:a.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b.气压带、风带移动的范围变大;c.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大。若黄赤交角变小,产生的影响有:a.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变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b.气压带、风带移动的范围变小;c.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中,该地 A. 昼长逐渐增加 B. 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 C. 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D. 月均降水量不断减少 ‎22. 为达到最佳遮阳效果,随纬度的变化需调节玻璃幕墙高度和屋檐外延长度。若玻璃幕墙高度不变,在我国北方地区,随着纬度升高,屋檐外延长度应 A. 变长 B. 变短 C. 先变长后变短 D. 先变短后变长 ‎【答案】21. B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到最小的过程,B正确。由图可知,该地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其正南方向,故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即时间由夏至日到冬至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该地昼长逐渐减小,A错误;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C错误;月均降水量应呈波动下降的趋势,D错误。故选B。‎ ‎【22题详解】‎ 纬度越高,其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要使屋檐外延能挡住进入房间光线,应加长屋檐外延长度,A正确。故选A。‎ - 20 -‎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完成下面小题。‎ ‎23. 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 A. 地壳中 B. 上地幔中 C. 下地幔中 D. 地核中 ‎24. 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答案】23. A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应该位于地壳中,据此分析选A。‎ ‎【24题详解】‎ 地震时会发出地震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由于纵波的速度大于横波,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据此分析选D。‎ ‎【点睛】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 所经物质状态 ‎ 传播速度 ‎ 共同点 地震波 纵波(P)‎ ‎ 固体、液体、气体 ‎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 ‎ 固体 ‎ 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不连续面 ‎ 地下深度 ‎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部分)‎ ‎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 20 -‎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 下图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26. 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界面为古登堡面 B. 该界面仅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 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 地震波在该界面以下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答案】25. B 26. D ‎【解析】‎ ‎【25题详解】‎ 一般认为,熔岩主要位于软流层,软流层分布于上地幔上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6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所在圈层为地幔。地幔与地壳间的界面为莫霍界面,A错误;横波和纵波均能穿过该界面,B错误;由于大陆地壳厚度大,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大陆上较大,C错误;由图可知,地震波由莫霍界面向下传播速度明显加快,D正确。故选D。‎ 长沙(28°N)某中学学生在地理兴趣课上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 20 -‎ 根据下表以及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和长沙昼长情况为 A. ①→②→③ 先变长后变短 B. ②→③→④ 逐渐变短 C. ③→④→⑤ 先变长后变短 D. ②→③→④ 先变短后变长 ‎28. 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答案】27. B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由表中数据可知,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长沙(28°N)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因此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②→③→④),长沙白昼逐渐变短。故选B。‎ ‎【28题详解】‎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第一次测量时,太阳直射8°N,不是二分二至日;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0°,结合上题分析,此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故此日为秋分日;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8°S,不是二分二至日。故选C。‎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纬度差为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差值。‎ 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直接“触摸”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理想。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已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准备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一次大洋钻探。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9. 若地球科学家们能够一直掘进到地心,则依次钻探的是( )‎ A. 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 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 20 -‎ C. 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 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30. 当前科学家仍主要利用地震波的性质对地球内部的结构进行探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其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 A. B. ‎ C. D. ‎ ‎【答案】29. D 30. A ‎【解析】‎ 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9题详解】‎ 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分布可知,地球科学家们能够一直掘进到地心,则依次钻探的是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0题详解】‎ 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只能在固态中传播,若地下有石油,则经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31.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左图为太阳系的宜居带分布图。在距离地球约40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周围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其中e、f、g位于宜居带内。右图为TRAPPIST-1系统示意图。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系宜居带有外移趋势。‎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20 -‎ ‎(1)位于太阳系宜居带的星球除地球外,还有________。2019年10月,美国在该星某陨石坑内发现了富含矿物盐的沉积物,表明坑内曾有盐水湖,说明可能有适宜________存在的条件。‎ ‎(2)TRAPPIST-1相当于太阳系中的________星球。‎ ‎(3)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________。‎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 ‎②地球上有可见光 ‎③地球处在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4)太阳系宜居带外移对太阳系各行星带来的影响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木星表面气温逐渐升高 B.金星将更适宜人类居住 C.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D.土星卫星将持续增多 ‎【答案】 (1). 火星 (2). 生命 (3). 太阳 (4). ①④ (5). 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科学新闻为载体,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详解】(1)读左图可知,位于太阳系宜居带是距太阳的第三、四颗行星,即地球与火星。根据题干可知,陨石坑内曾有盐水湖,即有液态水存在,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 ‎(2)由材料可知,TRAPPIST-1是一颗恒星,类似太阳系中的太阳。‎ ‎(3)地球上液态水的存在与地球上具有适宜的温度有关。地球上存在适宜的温度,一方面是因为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④正确;另一方面也与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有关,①正确。而地球上有可见光、所处宇宙环境安全等与地球上存在液态水的关联不大,②③错误。‎ - 20 -‎ ‎(4)太阳系宜居带外移,说明太阳系整体温度上升,木星等行星表面温度气温升高,A正确;金星表面气温上升,更不适合人类居住,B错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能增强,C错误;土星卫星的数量变化与此无关,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系宜居带,主要原因为距日距离适中,温度解题关键。‎ ‎32.读太阳外部结构层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层次分别表示太阳大气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日冕层。‎ ‎(2)在A、B、C三层中,黑子出现在________层,B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有________,活动的平均周期约为______年。‎ ‎(3)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________”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__________。‎ ‎【答案】 (1). 光球层 (2). 色球层 (3). A (4). 耀斑、日珥(答其一即可) (5). 11 (6). 磁暴 (7). 极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太阳大气结构图为载体,考查太阳大气、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1)图中A为太阳大气最里层的光球层,C为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层,B为太阳大气光球层与日冕层中间的色球层。‎ ‎(2)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结合上题分析,黑子出现在图中的A层;B层为色球层,在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有耀斑和日珥。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 ‎(3)太阳活动扰乱地球磁场,导致罗盘失灵的现象,称之为“磁暴”现象。‎ ‎(4)太阳活动使地球两极出现的现象为极光。‎ ‎【点睛】光球层上出现的太阳活动主要为太阳黑子,色球层上出现的太阳活动主要为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出现的太阳活动主要为太阳风。‎ - 20 -‎ ‎33.下左图为某日某时刻半球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为黑夜;下右图为太阳能电池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的日期大约是__________。‎ ‎(2)该时刻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______,B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 ‎(3)此时,B点旗杆影长为一天中______(填“最大”或“最小”)值,旗杆影子的方向为________。‎ ‎(4)将该日A、B、C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序__________。‎ ‎(5)该日A地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见上右图)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______;若此夹角可以调节,那么其一年中的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约为__________。‎ ‎【答案】 (1). 12月22日 (2). 23.5°S (3). 12:00 (4). 最小 (5). 正北 (6). CBA (7). 36.5° (8). 47°‎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太阳光照图和太阳能热水器为载体,考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地方时、正午影长、影子方向、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读左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此日节气应为冬至,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2)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日节气为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23.5°S。读图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65°E,65°E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2时;因此,位于65°E经线上的B点的地方时也为12时。‎ ‎(3)由上题分析可知,B点为正午时刻,B点旗杆影长为一天中的最短长度。由图可知,B点位于赤道,结合上题上题分析,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正午时刻太阳位于B点的正南方,B点旗杆影子朝向正北。‎ ‎(4)由上述小题分析可知,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23.5°S - 20 -‎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分析,某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差值越小,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则越大。图中A、B、C三点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差值分别为53.5°、23.5、6.5°,因此,该日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C、B、A。‎ ‎(5)根据示意图中的几何关系判断,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之间最适合的夹角应等于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日A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差值为53.5°,故A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6.5°。因此,所求夹角约为36.5°。由题干可知,该夹角的变化幅度为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即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由图可知,A地纬度为30°N(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30°-23.5°),为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30°+23.5°),为一年中最小值;因此,该夹角的变化幅度为90°-(30°-23.5°)-[90°-(30°+23.5°)]=47°。‎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为90°-纬度差(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差值)。在只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相对大小时,可转化为比较纬度差大小,以减少计算量。‎ ‎ ‎ - 20 -‎ ‎ ‎ - 2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