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长春一三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长春一三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5)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 出题人:张明艳 审题人:郭晓玉 2017.5.15‎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家术语“八卦”为何成为传播小道消息代名词?‎ ‎《易经》说,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不知何时,“八卦”这一道家术语成了山南海北神聊、传播各种小道消息的代名词。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以前香港娱乐杂志会在明星照片上加贴八卦图,有点类似现在的马赛克,慢慢地八卦这个词就衍生出来了。有研究表明,人们65%的日常谈话时间都奉献于八卦。即便你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每天也总能找到一两个你感兴趣的八卦话题。在著名的天涯社区,娱乐八卦板块的点击量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是互联网上最热门的娱乐论坛之一,充分说明了八卦的吸引力。‎ 人们热衷八卦,首先源于态度表达的自然需要:小道消息是八卦的主要内容,但人们一般不会对普通人今天晚上吃了什么菜、见了什么人感兴趣。真正令人想八卦的,主要源于人们的态度或者说是对那些八卦消息的看法。当获得的小道消息并非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加入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猜想,就容易引起互动,形成八卦。如果只呈现事实或现象,缺少人们的主观推测、发挥,八卦就很难形成。八卦,使人们相互之间有了更多的谈资,大家在有意无意间成了八卦的参与者或推动者。‎ 有人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带着八卦基因。在物竞天择的进化过程中,有八卦兴趣的人语言表达能力更出众,生存能力更强,可能会胜过甚至淘汰那些没有八卦兴趣的人。美国诺克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认为,八卦是维系群体交流和稳定的工具,能促进群体繁荣。因为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保证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之一就是对同伴和敌人信息的掌握,以获取资源。‎ 从人们的心理需求角度来看,八卦有不少作用,最重要的作用是能让人很轻松地制造话题,增添亲切感。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贝姆提出,“闲聊”是促进群体团结的一种方法,互相分享消息,说明大家在同一个“圈子”里。八卦让两个看似无关的人创造出共同话题,拉近人际距离,形成某种“心理契约”,促使大家成为朋友。除此之外,八卦还能证明自己知道的比别人多。当大家都不知道一个事情,“知道的比别人多”的优越感,瞬间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慰。久而久之,有些人就习惯了这种快感的刺激,变成了八卦传播大潮里的急先锋。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也是为了增加对自我的肯定。心理学家罗宾·邓巴认为,八卦是一种社会智商,善于八卦是“情商高”的体现。能打听到小道消息,证明了八卦者的人缘和沟通能力。当然,客观上八卦也是宣泄情绪的需要和亲密交往的需要。‎ 有研究认为,八卦别人和看娱乐新闻的时候,人们的脑细胞会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刺激人脑分泌内啡肽。内啡肽是人类大脑释放的一种类吗啡生物化学物质,有麻醉和兴奋的作用,所以也常被称为人体自然生成的“鸦片剂”,用来帮助减压、镇痛,同时让人产生一种幸福、快乐的感觉。也就是说,适当的八卦有利健康。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发现,经常八卦的人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沉默寡言者。八卦是一种自然的交流方式,让压力有了出口,宣泄了情绪。对于那些长时间没有得到倾诉的人来说,和朋友一起八卦是释放压力的好机会;八卦还是一种无需注重逻辑的语言表达,没有思维负担;如果女性经常和人聊天八卦,可以增加体内黄体素,使心情更愉快。‎ 也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对待八卦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长环境。如果家长开明,家庭教育环境宽松,这类人长大后接受八卦的能力就较高,也可以轻松地与人交流比较负面的如离婚、婚外情一类的八卦谈资。反之,家庭教育比较严格的人,则不太能接受这类谈资,更不易接纳此类事情的发生,一旦发生心理冲突就比较严重。适当八卦、接纳八卦,人们心理的抗压性会逐渐提高。八卦是人类好奇的一大表现,不应对其捆绑任何道德枷锁,只要八卦不过火,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 选编自2015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研究者发现,人的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用在了八卦上,即使不善言谈的人,实际上每天都在参与八卦。‎ B.多年来,在著名的天涯社区,点击量居高不下的娱乐八卦版块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娱乐论坛之一,这可以看成是八卦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明证。‎ C.关于“八卦等于小道消息”这一概念的起源,普遍被认可的说法是香港记者将其使用于明星照片上,与现在普遍使用的马赛克相当。‎ D.八卦成为神聊和小道消息的代名词晚于它作为专用术语出现的时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研究认为,八卦别人和看娱乐节目时,常常会让人们心情放松,产生幸福、快乐的感觉。‎ B.态度表达的自然需要,是人们热衷于八卦的首要因素。因而,人们真正想八卦的只是对客观事件的态度或者看法,而非事件本身。‎ C.不是单纯的客观叙述,而是加入了人们各种猜想和看法,这类小道消息就容易引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从而形成了八卦。‎ D.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待八卦的态度。如家庭教育比较严格的人,不易接纳离婚之类负面事情的发生,因而不愿意接受这类谈资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心理学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认为,八卦可以获取信息,进而帮助人们获取资源,所以它可以作为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一种生存保证和发展保障的方法与手段而存在。‎ B.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提出,八卦是一种社会智商,善于八卦是“情商高”的体现。能打听到小道消息,体现出了八卦者的人缘和沟通能力。‎ C.八卦可以通过创造出的共同话题使两个看似无关的人变得亲密无间,从而在双方之间形成一种“心理契约”,促使他们成为朋友。‎ D.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贝姆认为,互相分享消息的“闲聊” ,可以使人们觉得彼此在同一个“圈子”里,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促进群体团结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赵家米铺 ‎ 赵长春   三教九流,各有其道。五行八作,各有其味。   赵家米铺,也如此,米味儿、糠味儿四时不断。远近走过,即有那种淡香,过于敏感的,甚至啊哟——来个喷嚏,得揉揉鼻子,心里头赞一声,这米,香味冲。   赵家米铺前店后仓。店门正对大街,后仓临河,袁店河。从汉口过来的米船,就在赵家米铺后门处的自家码头停下。青条石,高台阶,长跳板。伙计们背米,跳板悠然,人影晃荡水中。看着这些,赵掌柜就想也背上一两包米。   赵掌柜是靠背米起家的。他不只背米,还看老板怎样验米、卖米,包括跟着出去看米、选米。他不多说话,心里头学了不少本事,三十岁从汉口回到袁店河。十年打拼后,就有了这袁店老街上的“赵家米铺”。人们对他有份敬,总讲起“赵掌柜背米起家”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别人。   对此,赵掌柜笑笑,在心里。   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赵掌柜也是笑笑。他有一句口头禅:急啥?再急,也得慢慢来。   这句口头禅有深意,是赵掌柜人生经历的总结。那年,他还不是掌柜,还在街头摆摊售米。进了腊月,快小年了,他从南阳贩了一车好米回来,想趁着年关,赚些钱。车是骡拉的,两匹大骡,悬了铜铃,咣咣地响。风急雪猛,过丰山脚下的袁店河老桥时,天色已晚,雪野茫茫。桥头,一老人团卧雪中。他恻隐之心顿起,坚持扶起老人,安放在米车上,绕道去了药铺,给老人看了病,喂了饭。如此一耽误,晚上就歇在了药铺,陪护老人。 ‎ ‎  也巧,就在当晚,罗汉山上的“红枪会”早已通过骡夫对他布下眼线,准备在袁店河的沙湾里劫他的米车!见他心好,所雇的骡夫对他说了这一心事。骡夫说,“掌柜的,您心好,救人一命啊,也救了您自己……”   赵掌柜握紧了骡夫的手,“以后,我就雇定你了!”   米铺卖米。大米、小米、香米、糯米、米粉等,好米当然是富有人家买去,糙米多是小户人家买的。赵掌柜就坐在柜后,看人流,看伙计量米。量米用升、斗,量时,吆喝,报数。别的不要求,赵掌柜要求升尖、斗满,有赚的即可。薄利就多销。如此,来买米的就更多。不少人家成了常客。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这也是本事。   还有个本事,是赵家米铺的大本事,别的米铺不干,也不敢干。逢腊月初八,逢五月端午,赵掌柜要开棚舍米:熬腊八粥,煮粽子,都用一个特大号的大铁锅。那锅特大,别的不说,熬粥,二百斤大米进去刚盖锅底,煮粽子,能管全袁店镇的人吃。逢这两天,赵家米铺前人满为患,不再做生意。腊八就舍粥,为穷人,为要饭的,热气腾腾,粘粘稠稠。端午就煮粽子,头天晚上天一擦黑就上锅,直到端午早上,各色的粽子摆开,摆在长长扁扁的竹匾里,任人来吃。民国三十年大旱,赵掌柜竟然舍了四个月的粥,从九月到腊月!包括罗汉山的“红枪会”员,也换了衣服,下山喝粥。赵掌柜一视同仁。人们都说好。   谈起赵掌柜的好,还有一件。每进入腊月二十三,赵掌柜把好米掺入糙米,还当糙米卖。“过年了,都吃点好米吧。”晚上,在柜上,他看着伙计把一半好米、一半糙米掺匀,随手捻了几粒,在嘴里一嚼,点点头。   ——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解放后,这样那样的运动,有的人要找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站出来拦挡;还有人,会把自己的孩子叫回去,“啪!”一掌,“你吃饱了撑的!没有赵掌柜,也不知道你在哪里?爹早就饿死了!”   找不到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在某个晚上,把赵家米铺前的那口大铁锅给砸了,指把厚的铁锅裂纹五六道,就没法熬粥、煮粽子了。其实,已经好几年不用,那锅就锈蚀着,又加上这碎裂,没有用了。袁店老街改造时,大铁锅就被移到了墙角。时间长了,里面长出了一棵槐树。树越长越高,高出了屋檐,高高地看着老街的变化。根越长越粗,竟翻出了锅沿,扎出了缝隙,树根形成的疙瘩,把铁锅紧紧地抱住,锅与树一体,搬不动,移不走,成了袁店镇的一景!   有景就得有名儿:锅槐。   也有人称为“郭槐”,说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来过袁店街,用此树拴过马,人称“郭槐”。瞎扯的。   依我说,“赵槐”最合适。 (选自《短篇小说》2015年第9期)‎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文章两次写到赵掌柜的笑,第一次是笑人们总拿他背米起家的故事激励自己和别人,是谦虚的笑;第二次是“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而发出的笑,是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志得意满的笑。 B、赵掌柜对曾经想要劫他米车的“红枪会”员也能一视同仁的施粥,可见他是一个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人。 C、“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说明赵掌柜是一个把顾客当作上帝,用心经营米铺的良心商人。 D、作者认为那棵槐树叫“赵槐”最合适,是因为槐树是从赵掌柜的大铁锅里长出来的,而且“槐”“怀”谐音,寄寓人们对他博大胸怀的崇仰缅怀之情。‎ ‎5、小说中的赵掌柜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 ‎6、文中赵掌柜的口头禅“急啥?再急,也得慢慢来”,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做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种族歧视激发了邓叔群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本文以时间顺序写作,着重记叙了邓叔群一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具有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的科学家的形象。 B、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C、作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 D、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将私人房产捐献给国家。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并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 ‎9、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举恭直言①,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②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B.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C.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D.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有名又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在太学学习过。‎ C.《鲁诗》:是西汉初年鲁地人申公为《诗》所作的传文,后自成一家。它与《齐诗》《韩诗》并立,被统称为“三家诗”。现三家诗均已亡逸。我们现在所学的《诗经》,是由《毛诗》流传下来的。‎ D.举:往往与“察”并称,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博士、文学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4分)‎ ‎(2)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 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 ‎ ‎ 15、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5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李白《蜀道难》中“ ”一句以夸张手法描写了蜀道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壮观场景。‎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3)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虽然崇祯皇帝以中兴之主自居,但由于内忧外患不断,人心向背 , 明朝就这样灭亡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 B、校长充满激情地说:“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雕弓已如满月,誓射西北天狼。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探骊得珠 , 蟾宫折桂,再创我校辉煌。” C、一味对自己求全责备 , 只会让压力越来越大,对于各位考生而言,自我激励,提高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D、许多网络小说只想以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不管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通顺,三观是否正常,让人不堪卒读。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虽然北约在常规军事力量上占据优势,但俄罗斯之所以能在乌克兰危机中应付自如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早已设计出“混乱战争”这种崭新的形式。 B、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高,视野相对开阔,有更强烈的权利意识,对平等和人格尊严的保护欲望明显比其父辈更强。 C、社会文化转型使中国科幻小说从更多表现有关现代化的未来之梦,向反映更复杂的社会现实靠拢,将当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思考、恐惧与希望编织其中。 D、按照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志愿精神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或收入的条件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活动。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   ①   走到哪里,   ②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   ③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④  全世界,   ⑤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⑥   ,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都 和 或 可 所以 B 无论 都 或 甚至 但 因此 C 无论 也 或 以至 ‎/‎ 因此 D ‎/‎ 也 和 或 但 所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冬季是主蛰藏的季节,应该保持能量,也就是储存阳气,除了能让冬季保持温暖之外,也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那么,是不是在冬天养膘就能暖起来呢?①________ 。实际上,是否耐寒不看身上肥膘有多少,②____ ____ 。阳虚体质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如果确症是阳虚,趁着冬季宜进补,也有讲究。宜选择温补阳气的食材进补,如禽鸟肉、羊肉、牛肉、鲫鱼等。另外,③_____ ___。大补或者补益过度在冬季没什么不妥,但到春天,就更容易出现燥热的症状。 ‎ ‎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50分)   一位教师说: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用不着和别人比较。活出自己的色彩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一位企业家说:我们经常拿自己最好的产品和别人最好的产品比较,我们是在比较中进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 ‎ 期中答案 ‎1.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原文说“有研究表明,人们65%的日常谈话时间都奉献于八卦。”所以D项明显忽视了范围“日常谈话时间”,属于以偏概全。‎ ‎2.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原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表述的:“家庭教育比较严格的人,则不太能接受这类谈资,更不易接纳此类事情的发生”可见,文章不愿谈及和不能接受属于递进关系,而选项则表述为因果关系。属于逻辑混乱。‎ ‎3.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对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解析】原文中说“八卦让两个看似无关的人创造出共同话题,拉近人际距离”因此“亲密无间”的说法言过其实。‎ ‎4、A、“志得意满的笑”分析错误,表明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成功,内心得到充盈。故选A. ‎ ‎5、①勤恳好学。他靠背米起家,还观察老板验米、选米、卖米,从中学到不少本事;②乐于助人(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他救助团卧雪中的老人,熬粥煮粽子周济贫民;③以德报怨。曾经谋劫他的米车的“红枪会”成员下山喝粥,他也一视同仁;④诚信善良。他卖米要求升尖、斗满,把好米掺入糙米,还当糙米卖。 6、还有现实意义。文中的赵掌柜正是不急于追求经济利益,经常用多种方式救济穷人,生意才越做越红火,也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成功没有捷径,只能靠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才能取得,这就是赵掌柜所说的“再急,也得慢慢来”。 7、A B项错误在于,不是“建议”他“当即回国”,原文第一段为“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C项错误在于不是如该项所说“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D项错误在于还没如该项所说的成为现实,原文第四段为“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 8、D D时间有误,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发生在1960年,不是抗美援朝时。原文最后一段为“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 ‎9、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②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 10、 C 11、 D博士不是察举的科目。‎ ‎/12、D(“选拔任用官员”是在公爵位之时。)‎ ‎/13、①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累”“平理”“让”各1分,句意2分)‎ ‎②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 “以…为” 1分,句意1分)‎ 文言文翻译:‎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鲁。祖父叫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有机智善变的能力,被称为“智囊”。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啧称奇。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 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鲁恭同情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建初初年,鲁丕考取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 赵憙又向“直言”举荐鲁恭,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职。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召来亭长,再三责令他归还他人之牛,还是不肯听从。鲁恭叹息说:“这是教化不能施行啊。”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去。掾吏们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鲁恭宽恕了他不再追究。于是官吏们很是信服他。建初七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中牟县。河南尹袁安听说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派仁恕掾肥亲前去察看。鲁恭随行田间,一起坐在桑树下休息,有一只雉鸟飞过,停留在他们身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问他:“你为什么不捕捉雉鸟?”小孩说:“它将要生小鸟(不能害它)。”肥亲惊讶地站起身,和鲁恭诀别说:“我之所以要来,是要看看你为政的情形。现在虫害不侵犯边境,这是第一个特异之处;德化能及于禽兽,这是第二个特异之处;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特异之处。我再长时间逗留,只会是干扰贤能之人了。”回到府衙,把情况详细禀报袁安。鲁恭在位三年,适逢母亲去世,辞官,官吏百姓都很想念他。‎ 后来被授予《鲁诗》博士,从此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恩遇礼节宠爱非同一般。升任乐安相。当时,东州一带有许多盗贼,他们一同劫略百姓,各郡县都深感忧虑。鲁恭到任后,加重悬赏,广施恩信,盗贼的统帅张汉等人带着党羽前来归降,鲁恭上书朝廷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的县太尉,其余的盗贼就进行捕杀,全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于是得以安宁。‎ 鲁恭在公爵之位,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那些年高而久负声望的大族,有的没能得到举荐,因而心有怨愤责备。鲁恭听说后,说:“学问不勤于研习,这是我所忧虑的啊。诸生(如能勤于研习)不是还有乡里可以推举吗?(哪里还要待三公征辟呢?)”最终没有人再说三道四。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对治理国家大有益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三年,因年老多病上书请求辞官。六年,八十一岁,在家中去世。‎ ‎14、B,E【分析】(1)B“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错误,“几点催花雨”的意思是“几声催花的雨滴”;E《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后期作品。‎ ‎15、‎ 答案一:“连天衰草”好。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答案二:“连天芳草”好。芳草萋萋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反衬出浓重的闺怨。 【附参考译文】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赏析: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16.(1)砯崖转石万壑雷 (2)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3)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7、【答案】D 【考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A.人心向背:指人们拥护或反对。此处误用为单方面背离; B.探骊得珠:指做文章紧扣主题,抓住要领,此处望文生义; C.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此处错用对象; D.不堪卒读: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易与“不忍卒读”混淆; 故选:D 18、【答案】C 【考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 A.句式杂糅,“…的原因,是因为…”杂糅,删去“的原因”; B.成分残缺,滥用介词“由于”,使全句丧失主语,删去“由于”; C.表述正确; D.搭配不当,“金融改革日程”与“遭遇挫折”搭配不当,删去“日程”。 故选:C. 19、【答案】B 【考点】近义虚词辨析 【解析】【分析】原文为: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或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甚至全世界,但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因此,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故选B。 20、【答案】‎ 其实不然,许多胖子也怕冷;‎ 而是看是否阳虚;‎ 进补不可过度 ‎ ‎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教师说: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用不着和别人比较。活出自己的色彩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一位企业家说:我们经常拿自己最好的产品和别人最好的产品比较,我们是在比较中进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答案】【参考例文】 比或不比,主动权在你   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人也不会拥有一模一样的双手。同一事情总会存在着对立的观点。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问题的见解自然各有表述。正如诗人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用不着和别人比较。活出自己的色彩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其实这样的感叹,中国各朝各代的文人骚客都有,他们不屑与呼风唤雨的大官重臣比权量力,他们坚持自己处世原则,图的是心安理得。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比肩”于官场,隐居山水之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写出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句子,若不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怎么会有如此宁静淡泊之心境。我想他是有桃花源的,不在这茫茫红尘中,只在他“落英缤纷”的心田里。   林徽因说:“真正的安静,不是远离城市的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古往今来,不与别人攀比,只问内心,单纯追求自我价值的名人数不胜数。最终也都获得了自己领域的成功。   不比,是一种人生途径。   有人说:“我们要常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发挥自己的长处,改善自己的缺点。”《论语》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充分证明了在比较中我们能反思、进步。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就是一位酷爱“比”的女强人。她自小在学校里成绩拔尖,几乎都是第一,哪怕是由于生病导致她下降到第二,她也会鞭策自己在下一次考试中获取第一。乔布斯的苹果也是从残酷的比较中不断创新的。不比较,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正如冰心所言:“你在角落里孤芳自赏,你的世界便小了。”   ‎ 比较,或许是永远向上的车轮,它来自于内心原始的一种驱动力,促使你超越对手,超越自我,让你或产品成为你自己都想像不到的优秀。   比,也是一种人生途径。   比或不比,这是你的一念之间。一念执着,决定你以后的高度。比或不比,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或许一个是秋天般娴静恬适,怡然自得;或许一个如夏天般炽热浓烈,酣畅淋漓。但你的人生节奏只有你自己能把握。或轻慢如高山流水,浅吟低唱;或急促悦耳,热情奔放。   但我想在学习或事业方面我们应当比。一般的时候,和自己比进步;好的时候,与强者比能力。在生活方面我们应当不比,你是你生活的主宰者,每份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生活是多元的,你可保持自我、活出本色;也可知己知彼、比出精彩。但人生即选择。比或不比,主动权在你。 【考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中一位教师所说“不与人比,活出自己”,你若支持,就必须找出论据去支撑,就像“拔河”一样,用尽力气往一头拉。同样对于企业家的话“有比较,才有进步”,你也需要找有利于你的素材去增强说服力。当然不管你选择哪个观点,你都应对另一观点“质疑、批驳”。因为“比”和“不比”,是对立的观点。如此偏执一端的思维,有其存在的土壤,也有其积极意义。但近几年的高考中不招人待见。需要的是守中持正的理性思维。那么就需要辩证析题:“比”和“不比”是相对的,比有比的优点,不比有不比的好处。“保持个性,又参与竞争”“比较,又不失自我”,就是一个讨巧的立意。角度一:“不比”﹣﹣做最好的自己。人与人之间不必比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因为每个人生活环境、性格、爱好、兴趣都不一样。若不正视自己,盲目攀比,往往不是妄自尊大,就是妄自菲薄。不和他人比较,活出自己的本色,这样的生活才会轻松、快乐。角度二:“要比”﹣﹣是进步的动力。企业家强调产品要多做比较,因为通过比较,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促进自己进步。其实人生也是一样,人无完人,只有与他人比较中,方能知自身优、缺点,方能扬长补短,完善自我。同理,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比较,有比较才有进步。基于此,文章立意可以是:有比较,才有进步;比较是创新的原动力;比是驱动力等等。角度三:“比”与“不比”﹣﹣关键在于你自己。 其实,各执一端的思维都是偏执型的,尽管有典型例子支撑,但不是生活的常态。本材料最好还是要有辩证思维,可以将老师和企业家的观点结合起来,辩证性地立意:在比较中坚守自我;活出本色,比出精彩;当“比”遇上“闭”等等。 【点评】范文点评:‎ ‎ 本篇文章的价值在于理性的行文,对两种说法没有偏向一方,实则给出了观点:比与不比,是一种选择,是生活的态度。其实我们常说的哲理,它不是一种理,它就是一种“话又说回来了”的智慧。如商场上的“赚钱顺算,折本倒算”,心态正了,怎样都是理。作者先是用事例迎合各自观点,最后笔锋一转,将球抛给了读者,让读者去“问问自己的内心”,但不管选择如何,一定要活出本色,比出精彩。追求价值多元,避免刻意说教,立意独特,促人思考。文中运用了课本素材。可以说每年的高考作文,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素材,问题是如何选取与运用。会用素材处处皆素材。而陶公追求的人生自适与自得,不在官场争高下的闲适情怀恰恰最为典型,考生用得恰到好处。陶公的“不比”,让他成了文人心中的千古丰碑。文章层次清晰,疏密有致。虽没有过多的事例,但选取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如政治强人撒切尔夫人的那种“争强好胜”,让我们知道当“优秀是一种习惯”时,就必须要“比”,在比较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固化自身优秀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撒切尔夫人的“比”,让她有了政坛“铁娘子”的美誉。当然乔布斯“比”出来的苹果手机,考生虽一笔带过,但对单薄事例作了弥补。文章结构有对称美,语言有韵律美。在第一个事例后,引用了林徽因的名言收束。第二个事例后,引用了冰心的话作结。既是对素材做了一个理论补充,又使文章结构有对称之美。文章后面呈现结论时,将两种观点类比为“秋天”之静美、“夏天”之热烈,不仅熨帖,而且文字优美、整齐,富有韵律。‎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