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山水神韵 学习活动学案 鲁人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山水神韵 学习活动学案 鲁人版必修2

学习活动 一、文本品读 结合注释,阅读《赤壁赋》《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然后完成下列活动。‎ ‎1.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了解“赋”的文体特点;然后熟读《赤壁赋》。‎ 活动提示:赋是一种用韵散文,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资料支持:《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音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多次换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2.本单元三个文本中有许多精彩的景物描写,请选取自己感触最深的语段,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活动提示:以《再别康桥》为例。‎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会为意境,形成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特色。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资料支持:第二节,写岸边柳树的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着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四节,写榆荫下的一潭。诗人融情于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找“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笙箫也凄然哀婉,悄然无声,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3.分工合作,依据文本讨论交流:‎ 6‎ ‎①《赤壁赋》怎样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 活动提示:文中的议论,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资料支持:文中议论性的句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特点。‎ 活动提示:A.大量运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a.生动的比喻。‎ 提示:例如,在谈古屋里听雨时,“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等比喻修辞的运用,使听雨形象生动,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b.匀称的对偶。‎ 提示:例如:“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美丽的霜雪云霞”对“骇人的雷电霹雹”,充分表现了古神州变幻莫测的天气,同时使得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并且使文章富有诗意。‎ c.整齐的排比。‎ 提示:例如:“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三个句子形成排比,使得情感加强了,同时读起来回环往复,具有音乐美。‎ B.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有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 C.构思奇巧。‎ 提示:本文要表达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是借“听听那冷雨”中的一个“冷”字,将因远离祖国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巧妙地展现出来。再如第四段,作者运用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这种联想有很多,符合作者写作时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行文时巧妙的构思。‎ 资料支持:参照上面“活动提示”的有关内容。‎ ‎③《再别康桥》的意象之美。‎ 活动提示: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清清小溪的录像或幻灯片,伴以轻柔的具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体会全诗意境,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6‎ 资料支持: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荫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4.阅读的过程是自我体验的过程。当我们恋恋不舍地从《听听那冷雨》和《再别康桥》的艺术世界里走出来的时候,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冷雨”和“康桥”。请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口头描述“我心中的冷雨”和“我心中的康桥”。‎ 活动提示:先认真体验《听听那冷雨》和《再别康桥》中的感情,文中的“冷雨”和“康桥”被作者赋予了不同的主观感情色彩,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口头描述“我心中的冷雨”和“我心中的康桥”,抒发自己的情感。‎ 资料支持:(1)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是他在诗歌中吟唱的乡思乡愁和故国之恋,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读者的心弦。本文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作者将愁情与雨景,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眼前与联想交融交汇,传达出那“春雨绵绵”“秋雨潇潇”般的离愁,以及“天潮潮地湿湿”的伤感。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都深蓄着苍凉与伤感,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2)《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诗人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激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招手”“作别”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个个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5.请教老师或查找资料,了解朗诵的有关常识;从三个文本中任选一个尝试诵读。‎ 活动提示:以《听听那冷雨》为例。‎ ‎(1)声调:全篇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为主,朗读时语气宜以气短声细为主,语调宜以升降曲折为主。‎ ‎(2)节奏:全篇朗读宜以轻快、舒缓的节奏为主,适当加入沉稳、强疾的节奏。要注意准确把握其中一气呵成的诸多长句的节奏,如:“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资料支持:参见“活动提示”。‎ 6‎ ‎6.结合注释,课外自读《游褒禅山记》。‎ 活动提示:(1)了解作者和文体特点。‎ ‎(2)积累文言知识。‎ ‎(3)把握文本主旨。‎ ‎(4)翻译文本。‎ 资料支持:略。‎ 二、梳理·积累 下面的活动1~5,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相互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1.从《赤壁赋》《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三个文本中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并加以解释,然后整理到笔记本上。‎ 活动提示:从文本中找出重要的词语,要符合高考考查内容的要求。包括成语、易混词的辨析等。文言文的词语包括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资料支持:略。‎ ‎2.请教老师或查找资料,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然后找出《赤壁赋》中活用的词语,仿照示例归纳整理。‎ 示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渔樵:形容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活动提示: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资料支持:①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渺小)‎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望”“飞”的方向:向西;向东;向南)‎ ‎④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⑥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 活动提示: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信”“达”“雅”。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问题。‎ 资料支持:①有位吹洞箫的客人,随着歌声吹箫伴奏,那箫声呜呜像怨恨,又像思恋,像哭泣,又像诉说。余音悠长婉转,像细长的丝缕一般绵延不断。这声音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②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③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4.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巧妙地化用了许多写“雨”的诗句,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请从文中再找一些类似的语句,写出原诗句或整首诗,并与同学交流。‎ 活动提示:要找出类似语句,首先必须对原诗句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准确把握。‎ 资料支持:在文中作者十分注意词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光中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话显然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句“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形、表态、表声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显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一句,“山”“伞”相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了印证和发展。‎ ‎5.古今中外描写山水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请分组查找富含哲理的山水诗文,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工整地誊写(或打印)出来,在班内展示。‎ 活动提示:哲理诗文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文。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蓄不露,引人思考。有些诗文虽不是哲理诗文,但其中的诗句富有哲理,也应注意。‎ 资料支持:‎ ‎(1)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原诗是说人在庐山的山岭中,无论是东看还是西看,视野有限,总是无法看出整个庐山的真正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颇有身处其境的人的“当局者迷”的意味。“不识庐山真面目”,最常用来比喻无法看清、了解一个人的真面目、真本性、真才能和真底细。‎ ‎(2)观书有感 6‎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3)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的《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景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料。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的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6.背诵《赤壁赋》和《再别康桥》。‎ 活动提示:有了熟练诵读和准确理解作基础,背诵这两篇文章应当不成问题。对于背诵,要求要严格,力求准确、流畅,力求能正确无误地默写。‎ 资料支持:见教材。‎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