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后作业:第3单元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秋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后作业:第3单元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基础达标]‎ ‎1.“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材料出自(  )‎ A.《圣经》 B.《十日谈》‎ C.《神曲》 D.《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说:“穿美好的衣服,追求正当的生活,乃是必须,而不是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纵欲主义 B.人文主义 C.民族主义 D.理性主义 ‎3.(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6世纪初有人主张,既然基督已是领袖,教会就不必再有尘世的首领,而且这个教会的基础不应是罗马教廷,而应是对基督的信仰。由此可知,他(  )‎ A.主张依靠罗马教廷 B.反对教会的权力过大 C.主张放弃宗教信仰 D.反对人们仅凭信仰而得救 ‎4.马丁·路德坚持“信仰即可得救”原则,其实际意义在于(  )‎ A.支持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B.维护了德意志各个阶层的利益 C.确立了新教——路德教 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5.恩格斯说:“他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他)的教会体制是全民主的、共和的。”文中的“他”是(  )‎ A.马丁·路德 B.薄伽丘 C.加尔文 D.苏格拉底 ‎6.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  )‎ A.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主张一个人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C.反对天主教会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D.主张先定论 ‎7.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8.加尔文指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句话反映的观点出自(  )‎ A.《九十五条论纲》 B.“先定论”说 C.“因信称义”说 D.《基督教原理》‎ ‎9.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发展的突出影响是(  )‎ A.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 B.促使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瓦解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D.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10.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能力提升]‎ ‎11.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下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12.(2017·珠海模拟)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文艺复兴自由地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地追求真理 B.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13.有人在谈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 A.赎罪券和《圣经》‎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14.刘祚昌教授认为:“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促成了教会的分裂,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为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下列不能印证材料主旨的是(  )‎ A.宗教改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宗教理论 B.宗教改革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时代开始 C.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D.宗教改革形成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精神武器 ‎15.(2016·河南洛阳期中)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  )‎ A.与“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基本一致 B.使教会与神职人员无存在必要 C.把人们从繁琐的宗教仪式中解脱出来 D.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钱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二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选集》‎ 材料三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 ‎ ‎ ‎ ‎ ‎ ‎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 ‎ ‎ ‎ ‎ ‎ ‎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 ‎ ‎ ‎ 答案精析 训练15 挑战教皇的权威 ‎1.D [材料的观点是“信仰得救”,这出自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2.B [材料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正常需求,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3.B [根据材料“既然基督已是领袖,教会就不必再有尘世的首领,而且这个教会的基础不应是罗马教廷,而应是对基督的信仰”可以看出其反对教会的权力过大,故B项正确。]‎ ‎4.D ‎5.C [加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并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6.D [本题主要考查对加尔文教的认识。加尔文教的核心是先定论。]‎ ‎7.D ‎8.B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然后对照教材中关于“先定论”的解释,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9.D [宗教改革的主要影响是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0.D [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须购买赎罪券。A、B、C三项的说法错误。]‎ ‎11.D [图中君主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前一后,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体现了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12.C ‎13.B [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但却用新的宗教思想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宗教思想。故选B项。]‎ ‎14.B ‎15.D [“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D项正确。]‎ ‎16. (1)罗马教皇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2)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与掠夺,建立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新教会。‎ ‎(3)德国各阶层同罗马教廷的矛盾十分尖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各阶层的支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