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2-04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湖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与臭氧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防治有直接关系的是 A.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B. 人皮肤癌患者增加 C. 京都议定书的达成 D. 减少农药化肥使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 (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详解】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温室效应,但不会导致臭氧减少,A错误;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皮肤癌患者增加,B正确;京都议定书的达成是缓解温室效应的,C错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但不能防止臭氧减少问题,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考生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形成的原因、危害及缓解措施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对于人体来说,下列不属于内环境正常组成物质的是 A. DNA聚合酶 B. 抗体 C. 胰岛素 D. 乳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液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详解】D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符合题意;凡是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抗体能存在于血浆中,B不符合题意;胰岛素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乳酸能存在于血浆中,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下列疾病的遗传方式与红绿色盲相同的是 A. 抗维生素D佝偻病 B. 甲型血友病 C. 糖元沉积病I型 D. 唇裂、腭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甲型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糖元沉积病I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唇裂、腭裂属于多基因遗传病,D错误。故选B。 4.下列与性激素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形成 B. 生殖器官是其唯一的靶器官 C. 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 能激发和维持相应的第二性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性激素:促进性器官的发育;促进卵子、精子的发育和排出,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2、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不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形成,A错误;性激素的分泌存在着反馈调节,性激素的靶器官除了生殖器官以外,还有垂体和下丘脑,B错误;性激素的化学成分是脂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蛋白质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C错误;性激素能激发和维持相应的第二性征,D正确。故选D。 5.下列关于人体癌细胞特征及癌变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 B. 因基因突变导致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C. 癌细胞具有细胞全能性 D. 因粘连蛋白减少具有易于转移的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癌细胞是正常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A正确;癌细胞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而导致其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B正确;癌细胞是基因突变后形成的,其能无限增殖,但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因此不具有细胞全能性,C错误;癌细胞因粘连蛋白减少具有易于转移的能力,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6.下列与群落结构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物种组成的季节变化较明显,昼夜变化不明显 B. 森林群落中,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 C. 水生群落中,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D. 从水平方向看,陆地群落中的植被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群落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群落的物种组成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可出现差异,说明群落的物种组成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A错误;森林群落中,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B正确;水生群落的分解者主要集中在底泥层,水生群落中,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C正确;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从水平方向看,陆地群落中的植被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如图表示细胞中的细胞器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为粗面内质网,具有双层膜结构 B. ②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是遗传信息翻译的场所 C. ②可存于细胞溶胶、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D. 唾液腺细胞中相应细胞器的含量多,体积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核糖体: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2、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3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①上附着核糖体,为粗面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A错误;②核糖体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是遗传信息翻译的场所,B错误;②核糖体可存在于细胞溶胶、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但不能存在于高尔基体中,C错误;唾液腺细胞中合成并分泌大量的分泌蛋白,所以细胞中相应细胞器的含量多,体积大,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能结合细胞器的功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 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原因是基因突变,即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A-T替换成了T-A。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B. 产生新的基因 C. 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的特点 D. 说明基因能控制生物性状 【答案】C 【解析】 基因突变中碱基对A-T替换成了T-A,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A正确;基因突变产生了等位基因,B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而是可逆的,但题意不能表现出可逆性,C错误;基因结构发生改变,是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说明基因能控制生物性状,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的特点 【名师点睛】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9.酶是生物催化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酶活性的大小易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 B. 酶促反应进行时,酶分子和底物分子的结构均会发生改变 C. 使酶活性最大时的温度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也刚达到最大 D. 大多数酶能被蛋白酶降解成多肽或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酶活性的大小易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其活性最高,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等条件下变性失活,A正确;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在催化反应前后其性质和数量不变,但在酶促反应进行时酶分子和底物分子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酶和底物结构均会发生改变,B正确;使酶活性最大时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但酶促反应的速率除了与酶活性有关外,还与底物浓度、酶浓度等条件有关,即使酶活性最大时的温度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不一定达到最大,C错误;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能被蛋白酶降解成多肽或氨基酸,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和特性,明确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10.图为某种蓝细菌的细胞结构图,下列叙述或推测错误的是 A. ①可能含有多糖,有保护作用 B. ②不易被纤维素酶水解,能维持细胞形状 C. ③中蛋白质的含量一般较真核细胞的质膜低 D. ④源于③的内折,有增大面积及能量转换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有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可以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拟核和核糖体;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各种复杂的细胞器。 【详解】①胶质层可能含有多糖,有保护作用,A正确; ②为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根据酶的专一性原理,该结构不易被纤维素酶水解,能维持细胞形状,B正确; ③为细胞膜,其中蛋白质的含量一般较真核细胞的质膜高,C错误; ④源于③的内折,有增大面积及能量转换的作用,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11.如图为膝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伸肌肌群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 一个传入神经元可与不同的神经元相连 C. b处注入麻醉剂后,刺激①处,在②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 D. 在c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称为屈反射 【答案】D 【解析】 依据突触的结构可判断图中①为传入神经,②为传出神经,伸肌肌群中既有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也有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效应器),所以伸肌肌群中含有感受器和效应器,A正确;一条传入神经元可与不同的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相连,建立多个突触联系,B正确;b处注入麻醉剂后,若在①上某处给与刺激,不能在②处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C正确;完成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有效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c处施加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是直接刺激传出神经引起的,该过程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因此不属于反射,D错误; 【考点定位】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名师点睛】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12.生物膜上不同类型的蛋白质行使不同的功能。下表中依据膜蛋白功能,对其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选项 膜蛋白的位置、功能 膜蛋白的类型 A 位于突触后膜,识别并结合神经递质 酶 B 位于靶细胞膜,识别并结合激素 受体 C 位于类囊体膜,催化ATP的合成 通道蛋白 D 位于癌细胞膜,引起特异性免疫 MHC分子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或镶嵌、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可以参与物质的运输,信息的传递以及能量的转换等,结合本题所列的相关膜蛋白及其功能,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详解】位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并结合神经递质,这是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A错误;位于靶细胞膜上能识别并结合激素,这是相应激素的受体,B正确;位于类囊体膜上,而类囊体膜上可以进行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所以该膜蛋白可以是合成ATP的有关酶,C错误;位于癌细胞膜上,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这是抗原的作用,D错误。故选B。 13.孟德尔曾用豌豆的花色性状展开实验,发现F1 紫花自交后代有紫花和白花二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3: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F1紫花产生配子时,因基因重组导致F2代的性状分离 B. 上述现象属孟德尔研究所用“假说-演绎法”的演绎过程 C. 若对F1紫花进行测交,则一定要对该紫花植株去雄操作 D. 孟德尔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F1紫花产生配子时,因基因分离导致F2代的性状分离,这里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上述现象属孟德尔研究所用“假说-演绎法”的提出假说的实验的实验现象,B错误;若对F1紫花进行测交,则可以对该紫花植株去雄操作,也可以对白花植株进行去雄操作,C错误;孟德尔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D正确。故选D。 14.小鼠肝脏受损后通过启动肝细胞的连续分裂,以修复受损的肝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G1期细胞核内发生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B. S期细胞核结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C. G2期已完成中心体的复制并形成一对中心体 D. 分裂末期在赤道面上可见逐渐向内加深的环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 ①概念: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前。 ②主要变化: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主要变化: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1)纺锤体解体消失(2)核膜、核仁重新形成(3)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详解】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S期核膜和核仁还未解体,因此此时细胞核结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B正确;G2期已完成中心体的复制并形成一对中心体,C正确;分裂末期在赤道面上可见逐渐向内加深的环沟,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5.无籽西瓜是目前栽培面积较广的西瓜品种,具有果实大、细胞内有机物的含量高及无籽等优异性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无籽西瓜是经多倍体育种而成,原理是基因重组 B. 无籽西瓜为三倍体,是不同于普通西瓜的新物种 C. 无籽西瓜虽高度不育,但无籽性状属可遗传变异 D. 无籽西瓜果实的发育需要三倍体西瓜花粉的刺激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子西瓜的培育的具体方法: (1)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期的普通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西瓜。 (2)用四倍体西瓜作母本,用二倍体西瓜作父本,杂交,得到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西瓜种子。 (3)种植三倍体西瓜的种子,这样的三倍体西瓜是开花后是不会立即结果的,还需要授给普通二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以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成为果实,这样就会得到三倍体西瓜。 【详解】无籽西瓜是经多倍体育种而成,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三倍体高度不育,所以不能称为新物种,B错误;无籽西瓜虽高度不育,但无籽性状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所以属可遗传变异,C正确;无籽西瓜果实的发育需要二倍体西瓜花粉的刺激,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多倍体育种的流程;识记秋水仙素的生理作用,并能够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16.在观察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如图甲、乙的二种状态,其中①、②指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状态时,细胞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B. 乙→甲状态时,细胞液的吸水能力在持续增加 C. 要发生乙→甲的变化,必须将细胞置于清水中 D. 结构①的伸缩性强于②,外界溶液的溶质分子能自由通过结构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①②分别是细胞壁、细胞膜;乙图处于质壁分离状态。 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由图示可知,甲状态时,水分子仍然通过跨膜运输进出细胞,A正确;乙→甲变化表明,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细胞液的吸水能力在持续降低,B错误;乙→甲表示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变化的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所致,不一定将细胞置于清水中,C错误;结构①的伸缩性弱于②,外界溶液的溶质分子能自由通过结构①,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确定染色体组型时先对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显微摄影 B. 染色体组型体现了某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全貌 C. 染色体组型具有种的特异性,可用来判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D. 人类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因为属于同源染色体而分入同一组 【答案】D 【解析】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要想观察染色体组型就需要先找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观察,A正确。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各不相同但拥有控制着生物所有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套基因,所以能体现某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全貌,B正确。染色体组型具有物质的特异性,可以用来判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相似度越高的亲缘关系越近,C正确。对于人类的X和Y染色体是一对特殊的同源然他,所以在染色体组型中不能分入同一组,D错误。 点睛:染色体组型和基因组的区别,染色体组型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但含有控制本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基因,此时一对性染色体不能在同一个染色体组中,而基因组包含常染色体的一条和一对性染色体。 18.植物激素A主要存在于根冠内,并且能转运到根的分生区和伸长区,从而抑制该处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若对玉米根冠作以下四种处理,则向下弯曲程度最大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根冠内含有植物激素A,能够抑制根的生长,根据植物激素A上下两侧的浓度的高低判断其生长状况。 【详解】下侧被云母片阻挡,植物激素A不能向生长部位运输,即不能抑制其生长,上侧有植物激素A会抑制其生长,所以向上弯曲生长,A错误;上侧被云母片阻挡,植物激素A不能向生长部位运输,即不能抑制其生长,下侧有植物激素A会抑制其生长,所以向下弯曲生长;同时上侧生长素浓度也较低促进生长,下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两种激素共同作用向下弯曲生长,B正确;下侧切去一半根冠,下侧没有植物激素A,不抑制生长,上侧有植物激素A抑制生长,所以向上弯曲生长,C错误;上侧切去一半根冠,上侧没有植物激素A,不抑制生长,下侧有植物激素A抑制生长,所以向下弯曲生长,但弯曲程度低于B项,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A的运输,意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析图解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清楚四幅图中植物激素A是如何运输的,比较上下两侧的植物激素A浓度。 19.关于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人体细胞需氧呼吸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用18O标记葡萄糖,产物水能检测到放射性 B. 用14C标记葡萄糖,产物二氧化碳能检测到放射性 C. 用18O标记氧气,产物中能检测H218O和C18O2 D. 用3H标记葡萄糖,在细胞溶胶、线粒体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详解】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O进入二氧化碳,不进入水,A错误; 葡萄糖中的C进入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中,B正确; 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形成水,用18O标记氧气,产物中能检测H218O,水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形成C18O2,C正确; 葡萄糖中的3H进入还原氢中,真核细胞的还原氢的形成,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也发生在线粒体中,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的物质变化及场所,有氧呼吸过程中元素的来源、去路,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20.达尔文在克格伦岛上考察时发现,岛上的昆虫一般呈现两种类型:许多昆虫不能飞,而少数能飞的昆虫却翅膀异常发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不能飞和能飞的昆虫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B. 岛上的强风环境引起昆虫的多方向变异 C. 岛上环境对昆虫进行了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 D. 翅膀发达的昆虫比不能飞的昆虫更能适应岛上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不能飞和能飞的昆虫属于同一物种,能够自由交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昆虫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本身就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是由环境引起的,B错误;岛上环境对昆虫进行了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使昆虫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C正确;海岛上经常刮大风,不能飞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不容易被吹到海里,因此不能飞的昆虫比翅膀发达的昆虫更能适应岛上环境,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并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分析。 21. CAV-16是一种病毒,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有关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CAV-16侵入人体后,刺激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抗体 B. 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CAV-16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 C. 成熟的B淋巴细胞经CAV-16刺激后即可进行分裂和分化 D. 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直接产生抗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CAV-16病毒相当于抗原,侵入人体后,在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过程中,浆细胞产生抗体,A项错误;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CAV-16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B项正确;B淋巴细胞经CAV-16刺激后,还需要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作用下才能分裂和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项错误;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抗体,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如图是某个二倍体(AaBb)动物的两个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乙细胞处于减Ⅱ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 B. 甲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和2对同源染色体 C. 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在减Ⅰ时发生了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D. 若只考虑发生一种变异,则与甲细胞同期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有三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和乙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详解】甲、乙细胞处于减Ⅱ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甲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乙细胞含有等位基因,说明该动物在减1时发生了基因重组或减Ⅰ前的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C错误;若只考虑发生一种变异,则与甲细胞同期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有三种,即Aa或AA或aa,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3.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空间异质性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 影响动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强度 D. 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 【答案】D 【解析】 生物群落结构中的空间异质性体现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A错误;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B错误;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光照有关,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有关,C错误;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D正确。 24.玉米的株高是一对相对性状,现将株高70m和50cm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株高70cm:65cm:60cm:55cm:50cm的比例约为1:4:6:4:1.若取F2中的60cm植株随机授粉产生的F3中60cm纯合植株的比例为 A. 1/36 B. 2/9 C. 1/2 D. 3/16 【答案】B 【解析】 【分析】 F2中70cm:65cm:60cm:55cm:50cm约为1:4:6:4:1,而1:4:6:4:1是9:3:3:1的变式,说明小麦株高这一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F1的基因为AaBb。本题属于数量遗传,株高与显性基因的数量有关,具有累加效应,且每多一个显性基因,株高增加(70-50)/4=5cm。 【详解】F2中60cm(4/6AaBb、1/6AAbb、1/6aaBB)产生的配子为1/6AB、1/3Ab、1/3aB、1/6ab,随机授粉后代中60cm纯合植株(AAbb、aaBB)的比例为1/3×1/3+1/3×1/3= 2/9。故选B。 【点睛】本题属于数量遗传,切入点是“1:4:6:4:1”,属于“9:3:3:1”的变式,由此可以推出该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F1的基因型及株高与显性基因数量的关系。对于此类试题,学生要会分析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 25.某种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RNA聚合酶与DNA某一启动部位结合时,只能使一个或几个基因解旋 B. RNA聚合酶具有催化形成氢键、磷酸二酯键等作用 C. 转录产物a需在细胞质中加工成b才能成为翻译的模板 D. 多肽c在核糖体内合成结束后进入内质网加工、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从图示看出,RNA聚合酶与DNA某一启动部位结合时,只能使一个或几个基因解旋,A正确;RNA聚合酶具有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的作用,B错误;从图示看出,转录产物a需在细胞核中加工成b才能成为翻译的模板,C错误;从图示看出,多肽c在核糖体内没有合成结束后就已经进入内质网加工、运输,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熟记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原料,过程。 26.如图为根弯曲角度(α)随单侧光强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该实验可以体现生长素对根部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B. 单侧光刺激导致生长素横向运输,表现出根的背光性 C. 光强度越强,根向光侧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越强 D. 根背光弯曲生长是环境影响基因表达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向光侧生长素较少,促进生长,背光侧生长素较多,抑制生长,根表现为背光性生长.分析根弯曲角度(α)随单侧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根向光侧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越强;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根向光侧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再增强。 【详解】据分析可知,该实验可以体现生长素对根部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单侧光刺激导致生长素横向运输,表现出根的背光性,B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根向光侧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越强;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根向光侧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再增强,C错误; 根背光弯曲生长是环境影响基因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了生长素的作用和作用的两重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提升了学生获取图表信息、审题能力以及实验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的过关。 27.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梅在1971-1975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与1975年时相比,1971年时该种群的生存阻力相对较小 B.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是引起北点地梅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 C.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持续降低 D. 该种群成熟植株每年的净初级生产量在年际间能保持基本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生存斗争程度高。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1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生存阻力也相对较大,A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是引起北点地梅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B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降低,C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该种群成熟植株每年的净初级生产量在年际间基本能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A。 28.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的高蔓对矮蔓为显性,抗病对感病为显性,且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①②③所示的过程是杂交育种,F2的高蔓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1/9 B. 过程③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C. 过程①④⑤组合是单倍体育种,利用该育种方法得到纯合高蔓抗病植株只需2年 D. 过程④获得单倍体需经过减数分裂形成愈伤组织阶段,过程⑤可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过程①是杂交,过程②是自交,过程③是连续自交,图中①②③所示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过程,原理是基因重组;过程④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过程⑤是秋水仙素处理,①④⑤所示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过程①是杂交,过程②是自交,过程③是连续自交,所示流程是杂交育种,F2中有4种表现型,F2中高蔓抗病植株占9/16,高蔓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1/9,A正确;过程③不断的选育和连续自交,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来越高,B正确;过程④⑤分别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秋水仙素处理,利用单倍体作为中间环节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利用该育种方法得到纯合高蔓抗病植株只需2年,C正确;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花粉经过多次有丝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单倍体幼苗,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方式的原理识记并理解。 二、非选择题 29.豌豆蚜和某种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上述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即处理组,不做处理的为对照组),调查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请回答: (1)上述生物组成的营养结构中,蝉大眼蝽为_____________级消费者,它的主要捕食对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1天后,处理组各种生物最终保持新的平衡状态,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实现的。 (3)该生态系统中,利马豆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和称为________________量,若即时调查能量流动的途径,该营养级同化能量中的大部分暂时属于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流向。 【答案】 (1). 一、二或初、次 (2). 利马豆 (3). 处理组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种群密度均增加,蝉大眼蝽密度有所减少 (4). 负反馈 (5). 总初级生产 (6). 未利用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即处理组,不做处理的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中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种群密度均增加,蝉大眼蝽密度有所减少。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豌豆蚜和某种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上述两类害虫”可知,蝉大眼蝽为一、二级消费者;处理组中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种群密度均增加,蝉大眼蝽密度有所减少,说明蝉大眼蝽的主要捕食对象为利马豆。 (2)第21天后,处理组各种生物最终保持新的平衡状态,这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 (3)该生态系统中,利马豆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和称为总初级生产量,若即时调查能量流动的途径,该营养级同化能量中的大部分暂时属于未利用的能量流向。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根据题干信息及表中数据准确答题。 30.下图甲表示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温度适宜且恒定)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图乙表示番茄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的相关代谢,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________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相等,叶绿体内AD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 (2)图乙表示的生理状态对应图甲的________段,D点时影响番茄有机物积累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物质c是________,物质a、c参与代谢过程中,共同的产物有________。 (4)物质a是在________上与氢和电子结合的。 【答案】 (1). B、D (2). 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的薄膜 (3). BD段 (4). 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答对一项即给分) (5). 丙酮酸(或“丙酮酸和[H]”) (6). ATP(或“ATP和水”) (7). 线粒体内膜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有氧呼吸的过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综合性考查,分析题图梳理相关的知识点,然后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解答。 分析题图:图甲表示的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图中A点表示植物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AB段之间植物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B和D点植物的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BD段植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D点以后植物的呼吸作用又大于光合作用。图乙中,左图表示的是叶绿体,右图表示的是线粒体,物质a表示的是氧气,b表示的是二氧化碳,c表示丙酮酸。据此分析作答。 (1)图甲表示的是植物在密闭的大棚内测定的曲线图,B、D点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内的ADP是暗反应产生的用于光反应,所以ADP的移动方向是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的薄膜。 (2)图乙中的叶肉细胞需要从空气中吸收CO2,并且向空气中释放O2,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所以对应图甲的BD段;此时影响番茄有机物积累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3)据图乙分析,c表示丙酮酸;物质a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c丙酮酸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共同产物是ATP。 (4)物质a是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即线粒体内膜上与氢和电子结合生成水的。 31.中年人秃顶(T)与非秃顶(t)是一对相对性状,对于杂合子,男性表现为秃顶,女性则表现正常;人的色觉正常与红绿色盲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甲、乙两个家庭各育有一儿一女,各成员表现型如下表: 母亲 父亲 女儿 儿子 甲家庭 非秃顶、色觉正常 秃顶、色觉正常 秃顶、色觉正常 非秃顶、红绿色盲 乙家庭 秃顶、红绿色盲 非秃顶、色觉正常 非秃顶、色觉正常 秃顶、红绿色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秃顶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2)甲家庭父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若这对夫妇再生非秃顶、色觉正常的女儿,可能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家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_____________ (4)若甲家庭的女儿与乙家庭的儿子结婚,生出色盲且秃顶的儿子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1). 常 (2). 分离 (3). TtXBY (4). 4 (5). (6). 1/8 【解析】 【分析】 知道人类的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题意“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为切入点定位秃顶和非秃顶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再利用题意信息准确推断秃顶男性、非秃顶男性、秃顶女性、非秃顶女性的基因型,进而结合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和表格信息进行相关试题的解答。 【详解】(1)据题意分析可知,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人类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甲家庭中但分析秃顶与非秃顶这对相对性状,儿子非秃顶(基因型为tt),故秃顶父亲的基因型为Tt,又由于父亲色觉正常,故甲家庭父亲的基因型为TtXBY,儿子红绿色盲,故母亲非秃顶、色觉正常的基因型为ttXBXb。若这对夫妇再生非秃顶、色觉正常的女儿,可能的基因型有2×2=4种。 (3)乙家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如下: 。 (4)若甲家庭的女儿(基因型为1/2ttXBXB、1/2ttXBXb)与乙家庭的儿子(基因型为TtXbY)结婚,生出色盲且秃顶的儿子的概率是1/2×1/4=1/8。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 32.回答下列(一)、(二)两个小题。 (一)脲酶是催化尿素分解的特异性水解酶。该酶主要从刀豆等豆科植物中提取,现被广泛应用于尿素废水的净化过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脲酶可以催化尿素分解________,其中碱性物质可以能使_______指示剂变为________。 (2)为了提高脲酶的利用效率,可以采用固定化酶技术将其固定。酶的固定化方法有: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和________。 (3)实验室中可以采用吸附法将该酶制成固定化酶柱,让尿素废水过柱前,先用__________,目的是除去未吸附的游离脲酶。 (4)脲酶除了从植物获取外,还可以来源于土壤中的微生物。为了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采用的分离方法操作最简便的是____________。下列有关该分离方法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必须使用固体培养基 B.必须在酒精灯火焰旁接种 C.必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倒置培养 D.必须将接种前的培养皿、培养基、土壤悬浮液等进行灭菌处理 (二)如图表示动物细胞克隆和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常应用________方法导入重组诱导基因后得到干细胞;部分干细胞经过诱导可分化成全身不同组织或器官,说明这些细胞具有________性。 (2)该过程利用了甲细胞具有的________能力,甲和乙细胞可经过生物诱导剂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形成丙细胞。取一个丙细胞,放在含大量失去________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的特定培养体系中培养,最后产生大量的细胞群,这种方法为________法。 (3)下列关于经③和④过程得到单克隆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_________ A.该过程应用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原理 B.丙细胞要具有分泌多种抗体的能力 C.该过程应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D.丙细胞的形成先通过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再进行抗体检验 【答案】 (1). NH3和CO2 (2). 酚红 (3). 红色 (4). 共价偶联法 (5). 10倍体积的蒸馏水洗涤酶柱 (6). 划线分离法 (7). D (8). 显微注射 (9). 发育全能 (10). 连续增殖 (11). (灭活的)仙台病毒 (12). 增殖力 (13). 克隆培养 (14). B 【解析】 【分析】 (一)1、选择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2、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鉴定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二)1、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充足的营养供给--微量元素、无机盐、糖类、氨基酸、促生长因子、血清等。 (2)适宜的温度:36.5℃±0.5℃;适宜的pH:7.2~7.4。 (3)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4)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一)(1)脲酶可以催化尿素分解为NH3和C02,其中碱性物质可以能使酚红指示剂变为红色。 (2)酶的固定化方法有:吸附法、共价偶联法、包埋法和交联法。 (3)实验室中可以采用吸附法将该酶制成固定化酶柱,让尿素废水过柱前,先用10倍体积的蒸馏水洗涤酶柱,目的是除去未吸附的游离脲酶。 (4)分离微生物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其中平板划线法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的最简便的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时,必须使用固体培养基;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必须在酒精灯火焰旁接种;配置培养基时,必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倒置培养,防止皿盖上的水珠滴入培养基污染培养基;必须将接种前的培养皿、培养基等进行灭菌处理,对土壤悬浮液不能进行灭菌处理,否则会杀死目的菌。故选D。 (二)(1)由图示可知,过程①常应用显微注射方法导入重组诱导基因后得到干细胞;部分干细胞经过诱导可分化成全身的不同组织或器官,说明这些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液 中必须通入 O2和 CO2,通入 CO2的目的是维持培养液的 pH。 (2)该过程利用了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的能力。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甲和乙细胞可经过生物诱导剂灭活的仙台病毒的作用融合形成丙细胞。取一个丙细胞,放在含大量失去增殖力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的特定培养体系中培养,最后产生大量的细胞群,这种方法为克隆培养法。 (3)该过程中,动物细胞融合应用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原理,A正确;丙细胞只具有分泌专一抗体的能力,B错误,该过程应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C正确;丙细胞的形成先通过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再进行专一抗体检验,D正确。即关于经③和④过程得到单克隆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B。 【点睛】(一)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无菌技术等;识记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原理及方法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二)本题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图解为载体,考查了多项生物工程技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要识记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识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步骤;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和特点。 33. 某同学为验证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健康、生长状况相似的小白鼠若干、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 ① 将健康、生长状况相似的小白鼠均分为A、B、C三组,检测小白鼠的血糖浓度,并计算平均值。 ② 给A 、B组中的每只小白鼠注射适量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给C组的每只小白鼠注射 。半小时后检测小白鼠的血糖浓度,并计算平均值。 ③ 给A 、C组中的每只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 。 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请将实验步骤中的补充完整。 ② ; ③ 。 (2)画出坐标曲线图并表示实验过程中三组小白鼠的血糖浓度变化过程。(小白鼠生命活动对血糖的影响忽略不计。) (3)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的原因是 。高等动物体内的胰高血糖素由 细胞分泌。 【答案】实验步骤: (1)②等量的生理盐水(少写等量的不给分) ③给B组的每只小白鼠注射等量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半小时后检测小白鼠的血糖浓度,并计算平均值。 (2) (横纵坐标1分,必须注明两次注射,每条曲线各1分。) (3)胰岛素能促进细胞摄取、贮存、利用葡萄糖,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胰岛α 【解析】 试题分析:(1)验证性实验一般设计为对照实验,再根据对照实验的不同结果,得出既定的实验结论。②给C组的每只小白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与A、B组形成对照,验证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③给B组的每只小白鼠注射等量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半小时后检测小白鼠的血糖浓度,并计算平均值。这样,B组与A、C组形成对照,验证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 (2)横轴表示实验时间,纵轴表示血糖浓度,根据实验步骤画出坐标图:A、B两组均先注射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然后A组注射生理盐水,血糖浓度仍然偏低,而B组注射胰高血糖素,导致血糖浓度升高;C组两次注射生理盐水,血糖浓度不变。 (3)胰岛素能促进细胞摄取、贮存、利用葡萄糖,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所以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高等动物体内的胰高血糖素由胰岛α细胞分泌。 考点: 本题考查验证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