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24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校区2020年高三10月考 历史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涂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答题卡不要折叠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诗经·周颂·载芟》记载: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翻耕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犁牛耕。从材料中可以直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 表明井田制的彻底瓦解 B. 说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 反映了生产关系的演变 D. 体现了耕作方式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翻耕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犁牛耕”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耕作方式的转变,没有体现井田制瓦解的表现,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的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生产力提高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没有体现生产关系的演变,故C选项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主要为贵族服务,经营的货物大多是珠宝、玉器以及皮革之类的贵重之物。这反映出当时( ) A. 商业活动主要为官府控制 B. 商贸场所多位于政治中心城市 C. 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 D. 国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C 【解析】 根据“经营的货物大多是珠宝、玉器以及皮革之类的贵重之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主要是为贵族服务,主要和商品经济不发达有关,故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排除A;B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战国商鞅变法时期开始确立重农抑商政策,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A. 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个方向的交通网络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C选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全国已经统一,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交通网络的影响,无法得出中央对地方加强控制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长期发展和融合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 4.汉高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严峻的经济局势,包括复员军队、招抚流亡还原籍、“十五税一”、释放奴隶、商人子弟不得为官、不得拥有私田等。这些措施旨在 A. 限制土地兼并 B. 恢复农业生产 C. 增加赋税收入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以达到恢复农业生产、解决严峻的经济局势的目的,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与土地兼并无关;C选项错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赋税收的目的是恢复农业生产,不是增加赋税收入;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汉初实行的修养生息政策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赐与功臣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同时实行奉朝请制度,就是让功臣居家静养,朝廷有事即奉请入朝参与议事,日常不任官职。这些措施 A. 意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 空前强化君主专制 C. 有利于新王朝的政治重建 D. 导致官员队伍冗杂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功臣没有实权,就是削弱了功臣的权力,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为新王朝重建创造了稳定的政治局面,答案为C;材料内容没有表现出提高行政效率,A错误;空前强化君主专制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B错误;“日常不任官职”所以不能说导致官员队伍冗杂,D错误。 6.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不少菜肴的做法来自外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权更替频繁 B. 封建国家分裂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汉人的饮食融入了外域胡人的饮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民族间交流融合的加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胡汉饮食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流融合的加强,不是政权的更替频繁;B选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并非完全处于分裂时期,这不是此时期胡汉饮食文化交流融合的原因;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方汉族的饮食融入了外域胡人的饮食,与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无关,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唐代作坊和行会更加发展,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按日计工资的称“日佣人”,按月计工资的称“月作人”,还有论件或包工的。据《太平广记奚乐山》记载:“上都通化门长店,多是车工之所居,募人集车,轮辕辐毂,皆有定价。”这反映了 A. 政府对手工业管理失控 B. 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私营手工业迅速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唐代作坊和行会更加发展,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还有论件或包工的”可以看出随着作坊和行会的发展,雇佣人数增多,手工业者比较自由,表明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答案为D;材料体现的手工业雇佣情况,没有体现政府对手工业管理的失控,A错误;商业市镇崛起是在明清时期,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严守的经济政策,C错误。 8.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成为统治政权隐患时,原本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导致“海洋观念意识转向”的客观因素是 A. 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 B. 朝贡贸易束缚了对海洋的认知 C.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 D. 以农立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国策 【答案】C 【解析】 面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中国本能的选择了闭关、海禁,西方殖民者侵扰才导致“海洋观念意识转向”的客观因素,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属于主观因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束缚了对海洋的“认识”也属于主观因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自己制定的国策属于主观因素而非客观因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指闭关自守,西方殖民者侵扰是其客观因素,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 9.清代人口由清初的不足一亿,到1850年已达到约四亿三千万。对于科举考试而言,从清初的顺治年间到清末的光绪年间,乡试的举人名额一般都在1000到1500名之间波动。这表明清代 A. 人口总数的持续增长 B. 科举制度逐步完善 C. 科举制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 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答案】C 【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清代科举制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在清代的不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清代人口由清初的不足一亿,到1850年已达到约四亿三千万”、“对于科举考试而言,从清初的顺治年间到清末的光绪年间,乡试的举人名额一般都在1000到1500名之间波动”,科举考试的乡举,显然没有跟上人口的发展而发展,故C项正确;科举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自然就会减弱,故D项错误。 10.1842年6月,道光帝在《著福建浙江广东各督抚制造战船事上谕》中指出:中英交战中“ 陆守之计,迄无成效”,若“能制造大号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歼丑类,次亦不失为尾追牵制之计”。这反映出清廷 A. 天朝观念受到冲击 B. 萌发近代海权意识 C. 意识到军事的落后 D. 调整传统御敌策略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材料没有体现出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特点,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维护海洋主权的信息,不能体现近代海权意识,故B排除;材料“为陆守之计,迄无成效”没有体现中国在军事上落后,故C排除;材料“能制造大号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反映了调整作战方针和策略,故D正确。 11.某事件发生后清廷极为惊恐,匆忙颁行谕令:“……此举不容轻视,决议用全力痛剿之,今日已有旨令陆军大臣荫昌亲帅近畿陆军两镇乘车南下,先电豫抚就近拔赴援。海军统领萨镇冰亦赴鄂会剿。”此次“会剿”是为了 A.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 抵抗八国联军侵华 C. 平息“保路运动” D. 扑灭辛亥革命之火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有陆军大臣,乘车南下,海军统领这些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只可能出现在清末新政以后,所以它要扑灭的运动应该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D选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抵抗八国联军侵华、平息“保路运动”的事件与材料无关,ABC选项排除。 12.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 开启了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 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 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答案】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洋政府通过一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中苏协定》和国联等外交活动,争取废除列强与中国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没有盲区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故B项正确,C项错误。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启了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故A项错误。从以上五次外交活动的结果可知,中国国家利益没有得到承认,国际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故D项错误。 1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初,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1932年国家银行正式开印并发行伍分(如下图)等五种纸币。它们的印制和发行直接起到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 B. 增强根据地军事实力的效果 C. 冲破国民政府政治封锁的作用 D. 改变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初,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可知苏维埃政府发行纸币的背景是货币市场的混乱局面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它们的印制和发行直接起到改变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目的,故D项正确。A项与题干“直接起到”不符,排除。纸币的印制和发行增强了根据地的经济实力,冲破了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封锁,故BC项排除。 14.据学者研究,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收支与通胀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人民为抗战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 B. 盟国援助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关键 C. 后方经济发展处于全面停滞状态 D. 财政缺口放大使得战局日趋恶化 【答案】A 【解析】 从1937年到1945年,国民政府的战争开支比较多,而收入相对还是比较少的,通货膨胀率比较高,而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人民,说明中国人民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故A正确;材料看不出同盟国援助的信息,排除B;国民政府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对外战争的需要造成的,材料不能反映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是停滞,排除C;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国战场上并没有因为财政缺口大而导致战局日趋恶化,并且表格信息无法体现战局日趋恶化,排除D。 15.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合江省除缴公粮及以粮换盐、换布外,每人尚有余粮六斗至一石。从1946年6月到1948年10月,该地共输送子弟兵六万两千余人到主力兵团,为解放军提供了丰富的兵源。这主要是因为 A.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 B. 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 C.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D. 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其间,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积极提高,涌跃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展,支援中共的解放战争,故B正确;1949年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但不能说明人民涌跃参军的原因,排除C;D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8年初”“每人尚有余粮”“该地共输送子弟兵”,联系所学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影响分析解答。 16.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处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 A. 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促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 C. 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 D. 达成了遏制苏联的共识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横线”是指抗衡苏联的阵线,故D项正确;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期,故A项错误;当时世界政治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一条横线”也不是牢固的政治联盟,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时间:1973年。再结合关键信息“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学生据此可以联系中美关系缓和、遏制苏联的历史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17.此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 曾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 D. 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答案】A 【解析】 根据“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结合所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A正确;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联系所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史实和意义分析解答。 18.雅典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就说明雅典 A. 防止专制维护民主 B. 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C. 依然存在特权阶层 D.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答案】B 【解析】 材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反映了古希腊民主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多数人的意见具有强制性,不给少数人以正当诉求利益的机会,缺乏包容性,容易造成集体暴政,答案为B;材料内容显示容易造成暴政而不是防止专制,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特权阶层,C 错误;公民大会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能防止集体暴政,所以并不能说公民大会形同虚设,D错误。 19.罗马法规定:“如果受害人与盗窃行为人就返还原物或赔偿罚金的数额达成了约定,盗窃行为人根据约定承担责任后,受害人又提起盗窃之诉或损失之诉,则被告即可以进行抗辩,原告的诉求就会因为抗辩而被驳回”。这说明罗马法 A. 进一步规范商业秩序 B. 充分保障被告者的权益 C. 注重对公民利益保护 D. 体现了协议优先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罗马法规定小偷和失主约定好归还原物或者罚款数额后失主不能再起诉,否则失主提出要求不会受保护,说明罗马法强调了协商优先原则,同意协商即表示合约认同,答案为D。材料体现的是失主和窃贼的关系而不是规范了商业秩序,A错误。材料的被告者其实是犯罪嫌疑人,不会被充分保障的,B错误。C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0.1839年,年轻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俄国沙皇的长子相爱。这引起了英国议会的不满,要求女王立刻与沙皇长子划清界限。维多利亚女王的恋爱以失败告终。议会对女王婚恋生活的干预表明 A. 议会与王权斗争依然激烈 B. 议会权力至上原则的确立 C. 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 D. 传统等级观念依然浓厚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1839年……议会的不满,要求女王立刻划清与亚历山大二世的界限,这场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故国王的婚恋问题已经上升到国与国的关系问题,故议会对国王婚恋生活进行干预,故C项正确;到1839年时英国国王已经没有实权,故不存在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故A项错误;当时议会早已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传统等级观念十分浓厚,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39 年……议会的不满,要求女王立刻划清与亚历山大二世的界限,这场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 21.下表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 ) A. 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 B. 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 C. 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国家问题 D.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 【答案】C 【解析】 二月革命之后,出现了苏维埃与临时政府并存的两个政权,但是临时政府的更替主要是因为其没有解决人民面临的生存问题,故A错误;政府更替主要是因为临时政府继参加一战,并且镇压游行的群众,故B错误; 临时政府之所以一直在更替,主要是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并且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人民面临的生存难题,因此不断更替,故C正确;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故历史事件时间不符合,故D错误。 22.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A. 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B. 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 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D. 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市场需求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美洲巨额白银不断地流入中国”等信息可知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白银流入中国并没有投入工商业生产领域,不能促进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B 选项错误,中国小农经济解体于鸦片战争之后,与新航路开辟后的两个半世纪的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3.美国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分三个阶段:南京大屠杀刚刚发生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报道了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美国人民强烈的反日情绪。冷战开始后,南京大屠杀神秘地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几十年。这表明 A. 美国政府希望民众珍惜和平局面 B. 冷战开始后美国敌视苏联 C. 美国采取了孤立中国的政策 D. 政治导向影响了與论宣传 【答案】D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对峙,美国政府敌视中国,从政治导向上淡化了南京大屠杀,导致舆论界也淡化这一历史史实,从而使其“神秘地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几十年”,故D项正确。日本侵华破坏了世界的和平局面,美国政府应该让国民始终牢记这一事件,而不应该让它“神秘地消失几十年”,故A项错误。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与苏联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孤立中国政策”属于外交政策,与南京大屠杀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 24.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A. 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 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 C. 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 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说明此时是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说明此时是强调反对霸权主义。总体来看,说明不结盟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B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人在讲到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这段历史时,往往都注重讲政治大势,军事攻防,历史学家们很少有人关注到这场发生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城的惨烈大疫。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有一个统计数字,这场大疫夺走20万北京人的性命,而北京城当时的人口,估计在80万到100万,也就是说,每四到五个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明末大鼠疫流行与当时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紧密相连。明朝末期是气象学上所谓的“小冰河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遭到了持续干旱和低温的侵袭。史载,万历十年、十五年、四十五年,都曾发生瘟疫,也都是大旱之年。崇祯十四年之后,是连续四年的大旱,瘟疫也一直延续到明朝的灭亡之后。旱灾发生后,灾民们会四散逃荒,使得瘟疫也随之四处扩散,而像北京这样的都城,一旦感染瘟疫,又会随着它向外辐射的条条官道,把病菌传到帝国的四面八方。这还是在不打仗的情况下。一旦旱灾、瘟疫和战争同时出现的时候——这正是明朝末年的情形——这个社会就开始崩溃了。 ——摘编自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没有接触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贾雷德·戴蒙德(美)《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的命运》 材料三 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北方哈尔滨建立起庞大的细菌武器研制基地,由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在平房“死亡工厂”使用大量中国人、苏联人、蒙古人、朝鲜人等做极期残酷的人体试验,研制出鼠疫、霍乱、伤寒、炭疽、赤痢等多种细菌武器……据统计,中国南方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因日军细菌战攻击而死亡的人口约30万。若这“30万人”的死亡数字获国内外学界公认,那便又是一个“南京大屠杀”。 ——陈致远《侵华日军在中同南方实施的细菌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大鼠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一下新航路开辟后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与日本侵华期间开展细菌战导致的病菌传播有何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病菌传播的认识。 【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传播速度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破坏性大);与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紧密相连;频繁的战乱加重了疫情;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2)相同点:病菌种类较多;都是殖民侵略的产物;都导致当地人口大量死亡,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破坏性都大;不同点:从目的看,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并非欧洲人有意搞细菌战,欧洲人并没有用细菌战消灭印第安人的意图;而日军则是蓄意在中国打细菌战,妄图以细菌战灭亡中国。从技术上看,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是自然行为,没有任何技术手段;而日军则通过科学试验研制细菌武器。从结果上看,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几乎造成了印第安人灭绝,从根本上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而侵华日军的细菌战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灭绝人性,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对法西斯的仇恨,一定程度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3)认识:高度警惕病菌传播,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是与病菌传播伴生的过程, 人类文明越发达,新型病毒的杀伤力可能越大;运用高科技研究病菌是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是祸害人类,要警惕泯灭人性的科学研究。 【解析】 (1)特点:根据“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得出持续时间长、传播速度快;根据“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得出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根据“明末大鼠疫流行与当时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紧密相连”得出与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紧密相连;根据“一旦旱灾、瘟疫和战争同时出现的时候——这正是明朝末年的情形——这个社会就开始崩溃了”得出频繁的战乱加重了疫情,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2)相同点:根据“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研制出鼠疫、霍乱、伤寒、炭疽、赤痢等多种细菌武器”得出病菌种类较多;“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北方哈尔滨建立起庞大的细菌武器研制基地”都是殖民侵略的产物;根据“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中国南方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因日军细菌战攻击而死亡的人口约30万”得出都导致当地人口大量死亡,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根据“做杀手的头把交椅”“南京大屠杀”得出破坏性都大。不同点:可分别从目的、技术手段和结果上分析,目的可从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并非欧洲人有意搞细菌战,而日军则是妄图以细菌战灭亡中国分析;技术可从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是自然行为,而日军则通过科学试验研制细菌武器分析;结果可从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几乎造成了印第安人灭绝,而侵华日军的细菌战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对法西斯的仇恨,一定程度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分析。 (3)认识:可从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运用高科技研究病菌应造福人类等角度分析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 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示例一: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表态:我赞成该观点。 论证:如清朝晚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清政府由重农抑商转而鼓励近代工商业发展。政治上,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上,西方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等思想传入,维新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潮相继而起,封建伦理纲常遭受巨大冲击。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等领域开始呈现近代化特征。 因此,“晚”的时代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示例二: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表态:我反对该观点。 论证:如晚明时期,政治上,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君主专制强化并持续到清代。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未能改变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思想上,李贽由于其“异端”思想,受到严重迫害,无法改变理学和伦理纲常的统治地位。 因此,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解析】 本题是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王朝晚期的观点,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赞成材料主要观点的角度,如赞成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的角度,调动晚清的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方面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不赞成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的角度,利用晚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消防安全是永恒话题。宋代城市火灾增多,故对消防制度进行了完善,除沿用唐代消防法规外,还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并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汁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军士训练严格,责任心强,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消除火灾隐患。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灭火器具(如水袋、水囊、卿筒、麻搭等),奔赴失火地点;同时迅速上报,该地军政长官“各领军级扑灭”。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秋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故而“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摘编自庚晋《中国古代消防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火灾增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消防制度的特点。 【答案】(1)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居住稠密;“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市民文化活跃;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防火等级不高。 (2)特点:注重预防;成立专职防火机构,组织严密;防火技术水平高;措施完备;奖惩分明;成效明显。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可知,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防火等级不高。再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市民文化活跃等都是增加发生火灾的概率因素。 (2)特点:根据材料“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可见宋代政府注重预防;根据材料“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可见成立专职防火机构,组织严密;根据材料“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秩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可见当时防火水平高,措施完备;根据材料“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可见奖惩分明,成效明显。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1943年10月滇缅战役中,中、美、英三国在战略上达成协同,并与欧洲、太平洋战场呼应。除国民党军队外,当地所有民族和部落几乎都参加了此次战役。作为二战中地形和气候复杂的一个战场,中国军队克服困难,歼灭日军有生力量,削弱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其他地区的兵力,开辟亚洲“第二战场”,揭开抗战反攻阶段的序幕。 ——摘编自李林《二战亚洲战场的转折点——滇西缅北反攻》 材料二 二战后,滇缅战役和所属的亚洲战场一度被忽视。美国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和中国主导的亚洲战场淡化处理,并极力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抗,使社会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无力争夺国际政治话语权。加之中国当时的政治格局,在声讨日本罪行和强调滇缅战役在内的亚洲战场的地位方面,没有发出有力声音。 ——摘编自梅方青《二战胜利后亚洲战场地位和作用被忽视的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滇缅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二战后,滇缅战役和所属的亚洲战场一度被忽视”的原因。 【答案】(1)历史意义:歼灭日军有生力量;缓解了太平洋战场其他地区的军事压力;推动中国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2)原因:美国扶持、拉拢日本,有意淡化滇缅战役在内的亚洲战场的地位;美苏“冷战”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资本主义国家占据国际政治舞台话语权;内战爆发使中国无暇顾及。 【解析】 (1)历史意义:根据“歼灭日军有生力量”得出歼灭日军有生力量;根据“削弱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其他地区的兵力”得出缓解了太平洋战场其他地区的军事压力;根据“揭开抗战反攻阶段的序幕”得出推动中国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2)原因:根据“美国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和中国主导的亚洲战场淡化处理”得出美国扶持、拉拢日本,有意淡化滇缅战役在内的亚洲战场的地位;根据“极力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抗,使社会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无力争夺国际政治话语权”得出美苏“冷战”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资本主义国家占据国际政治舞台话语权;根据“加之中国当时的政治格局”得出内战爆发使中国无暇顾及。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28年11月,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1850年,他在美国慈善组织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是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1860年l1月,容闳前往“天京”,对洪仁矸提出七条建议:设立武备学校,海军学校,实业学校,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等。但当时天国政权已风雨飘摇,客闳发现太平天国远不是自己想象的理想国,他大失所望,落魄离开。1863年秋,容闳到安庆拜见曾国藩,被正式任命为出洋委员,赴美国购买机器筹办机器制造厂,之后又受命协助管理江南制造局。1872年春,容闳被任命为出洋副委员,主抓幼童选派和监督事务,他一共选拔并陪同120名幼童出洋。数十年后,这些留学生成长为转型中国的中坚力量。1898年,70岁的容闳积极参加维新派各种学会活动,甚至把自己在北京东安门的寓所提供给维新党领袖作会场。变法失败后,容闳流亡香港,他转而加入革命党阵营,帮助孙中山筹集起义军费。1912年4月21日容闳客死异乡。葬礼上,牧师讲了这样一段悼词:“假如他还没有老,他一定会亲自参加革命,他的与生俱来的、热爱效忠中国的光焰,绚丽燃烧,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他的代表作《西学东渐记》堪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中美交流历史的经典文本。 ——摘自《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容闳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容闳一生支持各项进步事业的原因。 【答案】(1)采办机器,发展洋务企业;推动近代留学教育,培养人才;积极推动政治变革;介绍西方文明,推动文化交流。 (2)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近代化运动兴起;深受西学的影响;个人的爱国精神。 【解析】 (1)据材料“赴美国购买机器筹办机器制造厂,之后又受命协助管理江南制造局信息可知”,采办机器,发展洋务企业;据材料“1872年春,容闳被任命为出洋副委员,主抓幼童选派和监督事务,他一共选拔并陪同120名幼童出洋。数十年后,这些留学生成长为转型中国的中坚力量。”等信息可知,推动近代留学教育,培养人才;据材料“1898年,70岁的容闳积极参加维新派各种学会活动,甚至把自己在北京东安门的寓所提供给维新党领袖作会场。”可知。积极推动政治变革;介绍西方文明,推动文化交流。 (2)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据材料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开展,近代化运动兴起;据材料“1850年,他在美国慈善组织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是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可知,深受西学的影响;据材料他的经历可以看到,容闳的爱国精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