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22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大庆市东风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抗体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 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 C. 毛细淋巴管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与淋巴 D. 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虽然产生较多的乳酸,但不会引起血浆酸碱度的明显下降 【答案】C 【解析】A. 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和淋巴,组织液中也有少量,故A正确; B. 细胞外液中Na+多,故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中K+多,故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故B正确; C. 毛细淋巴管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与淋巴,故C错误; D. 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虽然产生较多的乳酸,因为血浆中有酸碱缓冲对的存在,所以不会引起血浆酸碱度的明显下降,故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2. 下图1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的乙可能是血细胞或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 B. 如果图1中6过程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C. 图2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参与而不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 D. 图2中⑤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 【答案】C 【解析】根据箭头方向,可以判断图1中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A. 图1中的乙为血浆,可能是血细胞或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故A正确; B. 如果图1中6过程受阻,则组织液会增加,从而导致引起组织水肿,故B正确; C. 代谢废物的排出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故C错误; D. 图2中⑤代表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故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相关知识 点睛:巧用单箭头识别四种体液: ①分析 单方向(箭头) 双方向(箭头) ②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3.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 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 某人患急性肠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的首要目的是提供能量 D.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合成的大分子物质都能出现在内环境中 【答案】A 【解析】A. 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稳态的主要在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共同合作来维持的,故A正确; B. 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故B错误; C. 注射的生理盐水并不提供能量,而是为了调节水盐平衡,故C错误; D. 正常情况下,并不是细胞内合成的所有大分子物质都能出现在内环境中,如呼吸酶就不会出现在细胞内环境中,故D错误。 考点: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4. 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 淋巴和血浆的成分类似,但是淋巴中无蛋白质 C. 机体失水时下丘脑产生渴觉并主动饮水 D.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答案】D 【解析】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故A错误; B. 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类似,血浆和它们的区别在于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丰富一些,故B错误; C. 感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故C错误; D. 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成分和水盐平衡的相关知识 5. 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 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 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D. 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D 【解析】A、由于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故A正确; B、由于b处有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上,所以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故B正确; C、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在c处突触部位有神经递质的传递,因而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故C正确; D、由于从a到d没有效应器,所以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故D错误。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点睛:1、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牵拉骨骼肌产生了兴奋,且兴奋能在反射弧中传递,由于b上有神经节,所以a、b、c、d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突触和传出神经。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6. 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没有发生物质的交换 B. 神经纤维上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 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 D.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 【答案】C 【解析】A.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依然有其他物质的交换,故A错误; B. 神经纤维上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故B错误 C.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这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故C正确; D. 由于存在突触延搁现象,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故D错误。 考点:兴奋的传导 7. 下列有关健康人神经调节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成年人能有意识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C. 完成呼吸、排尿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和脊髓 D. 人类大脑皮层和其他动物相比特有的是听觉中枢 【答案】D ....................................... B.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故B正确; C. 脑干是生命中枢,呼吸中枢在脑干中,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中,故C正确; D. 人类大脑皮层和其他动物相比特有的是语言中枢,故D错误。 考点: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8. 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B. 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C. 促胰液素是由胰腺分泌的可促进消化吸收的重要激素 D. 胸腺既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腺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人体激素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分泌或者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如下丘脑,A正确。激素一般作用于全身细胞,通过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传递相关信息,与神经调节比较,激素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B正确。促胰液素是小肠上皮细胞分泌可促进胰液分泌的重要激素,C错。胸腺作为内分泌腺,分泌胸腺素,作为免疫器官,与T细胞形成相关,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9. 图为突触结构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内容物的释放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B.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D. 某人体内一种抗体与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持续舒张,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A 【解析】A. 神经递质的释放的形式是胞吐,体现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故A错误; B. 突触处的兴奋传递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故B正确; 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C正确; D. 自身免疫病自身产生的抗体作用于自身正常的组织结构,故D正确。 考点:兴奋的传递以及免疫异常的相关知识。 点睛:兴奋传递的过程 10. 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 图中兴奋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 C. 动作电位形成中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消耗能量 D.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答案】B 【解析】A. 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故兴奋的部位是A,故A错误; B. 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故B正确; C. 动作电位形成中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故C错误; D.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故D错误。 考点: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点睛:动作电位形成“三部曲”,第一步: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第二步:K+ 外流,恢复静息电位,第三步:钠钾泵排钠吸钾。前两步为协助扩散,第三步为主动运输。 11. 下表是某患者血液中激素水平检验报告单的部分内容,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 检验名称 结果 单位 参考范围 甲状腺激素 98.5 pmol/L 9.01~19.5 促甲状腺激素 0.09 pmol/L 0.35~4.94 A. 患者的细胞代谢速率高于正常水平 B. 患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正常人高 C. 患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 D. 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可能是缺碘造成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据表分析,表中的甲状腺激素远远高于正常值,A正确; B、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患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正常人高,B正确; C、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时,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垂体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D. 12. 大熊猫常被作为友好使者运送到国外。在被运输过程中,大熊猫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皮质醇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 B. 激素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 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只有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 运输过程中,大熊猫体内皮质醇含量先下降再恢复 【答案】A 【解析】A. 该过程为皮质醇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其中涉及到下丘脑接受刺激机体做出反应,及有关激素的分泌,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故A正确; B. 激素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此过程中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故B错误; C. 皮质醇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故C错误; D. 运输过程中,大熊猫体内皮质醇含量先上升再恢复,故D错误。 考点:动物的激素调节 点睛:联系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进行作答。 13. 如图是寒冷时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C→E→F过程中,效应器为垂体 B. 寒冷时E合成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 C. C既能释放神经递质又能释放激素 D. D战栗主要通过无氧呼吸产热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C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因此垂体不属于效应器,A错误;寒冷时,下丘脑合成并经E(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B错误;下丘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成分,下丘脑既能释放神经递质,也能分泌激素,C正确;D所示的骨骼肌战栗主要通过有氧呼吸产热,D错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机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题需理清脉络,形成知识网络,并与水盐平衡调节建立联系。 14. 下面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B. 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 C. 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直接影响B的分泌 D. 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示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有神经调节,还有激素调节,A正确。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C是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则A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B正确。结构①的作用对象是甲,直接影响激素B的分泌,C正确。胰岛素是蛋白质,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分泌激素,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5. 下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 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 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 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D. 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答案】D 【解析】如果甲是感受器,会产生神经递质,但神经递质不经过血管,A错误。如果甲是下丘脑细胞,X是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激素,B错误。如果甲是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但不能让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C错误。如果甲是甲状腺细胞,会分泌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肝细胞,甲状腺激素能加快肝细胞的新陈代谢,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稳态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6. 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切除胰腺和垂体可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 B. 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 C. 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 D. 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 【答案】A 【解析】切除胰腺及垂体可排除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属于排除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A正确;本实验前后形成对照,不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B错误;单独注射生长激素后平均体重有所增加,单独注射胰岛素后平均体重也有所增加,同时注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后,小鼠平均体重大幅度增加,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C错误;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作用,因此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不一定更显著,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动物激素的应用及探究实验,解题关键要掌握相关激素的功能,能通过曲线分析得出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关系。 17.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 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 C.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 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都会同时起作用 【答案】B 【解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T细胞和B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但是成熟的场所不同,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B正确;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人体的三道防线一般是前两道防线先起作用,突破这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才会起作用,D错误。 18. 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B. 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D. 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引起,患者免疫系统几乎瘫痪 【答案】D 【解析】A、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A错误; B、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C错误; D、艾滋病会破坏患者的T细胞,造成患者免疫系统几乎瘫痪,D正确。 考点:免疫调节 点睛: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19. 如图是人体感染某种病毒以后所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病毒癌基因表达的病毒多肽可以作为抗原 B. 该病毒引起的症状是一种过敏反应 C. 图中所示免疫过程不需要吞噬细胞就能完成 D. 图示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过程A表示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答案】B 【解析】A. 该病毒癌基因表达的病毒多肽对于人体来说是异物,可以作为抗原,故A正确; B. 该病毒引起的症状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并不是过敏,故B错误; C. 图示过程并没有吞噬细胞参与,故C正确; D. 图示过程最终产生了效应T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A表示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故D正确。 考点: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 20. 如图表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识别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疫苗的B细胞,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有关 B. 注射疫苗能够诱发机体产生抗体,这种免疫方式属于被动免疫 C. 淋巴因子可以加强上述反应 D. 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甲时间注射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 【答案】B 【解析】A. B细胞识别抗原,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的识别功能有关,故A正确; B. 机体自身产生抗体,属于主动免疫,故B错误; C. 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故C正确; D. 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符合二次免疫的规律,可能是受到了与甲时间注射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故D正确。 考点: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 21. 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放出组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B.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 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分泌特异性抗体 D. 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答案】A 【解析】A、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故A正确; B、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故B错误; C、记忆细胞不能分泌特异性抗体,故C错误; D、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异常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故D错误。 考点:过敏的相关知识 点睛: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介质主要作用是稳定肺组织肥大细胞膜,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此外,尚可阻断引起支气管痉挛的神经反射,降低哮喘患者的气管道高反应性。 22.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饮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 B. 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 C. 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血糖稳定 D. 剧烈运动→乳酸增加→体液中的某些离子缓冲→pH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A、大量饮水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从而导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A错误; B、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故B错误; C、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故C错误; D、酸碱缓冲对的可以缓冲乳酸引起的pH变化,故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23. 用不同实验材料分别对燕麦的胚芽鞘进行以下研究实验,若图中箭头所指表示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燕麦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所以用锡箔套住尖端后,不能感光,因此燕麦胚芽鞘不弯曲生长,A错误;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所以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导致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错误;琼脂块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所以单侧光能导致燕麦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C正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去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右侧,导致右侧有生长素,促进右侧生长,向左弯曲,D错误。 24. 将某植物的幼苗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图为该幼苗尖端以下部位的纵切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幼苗尖端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单侧光来自b侧,导致该处生长素浓度高 C. a侧细胞的伸长速度小于b侧 D. 其向光侧相当于将茎横放的远地侧 【答案】B 【解析】幼苗尖端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A项正确;在单侧光照下,使背光侧生长素的分布多于向光侧,结果背光侧细胞的伸长生长快于向光侧,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结合图示信息“b侧细胞生长快、a侧细胞生长的慢”可知,单侧光来自a侧,导致该处生长素浓度低,a侧细胞的伸长速度小于b侧,B项错误,C项正确;茎横放时,由于重力作用,导致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侧,远地侧生长的慢,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合成与生理作用、植物的向光性和茎的背地性。 【名师点睛】本题以“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的幼苗尖端以下部位的横切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合成与生理作用、植物的向光性和茎的背地的原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从图示中“b侧细胞的长度与体积大于a侧”这一信息和解题的切入点,进行发散思维,与所学 “植物的向光性和茎的背地性” 等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25. 研究发现,黄色光能提高番茄植株生长素氧化酶(可分解生长素)的活性,进而导致脱落酸和乙烯含量增多,导致番茄矮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增多可以使乙烯含量增多 B. 黄色光抑制了色氨酸转变为生长素的过程 C. 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植物体的任何部位均可合成 D. 生长素和脱落酸对番茄植株的生长起协同作用 【答案】C 【解析】A. 从题干的信息可知,生长素减少时,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故A错误; B. 黄色光能提高番茄植株生长素氧化酶(可分解生长素)的活性,从而促进生长素的分解,故B错误; C. 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产生于植物的各个部位,故C正确; D. 生长素和脱落酸对番茄植株的生长起拮抗作用,故D错误。 考点: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 26. 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胚芽鞘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a中胚芽鞘直立生长,b、c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B. a、b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中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 C. d中如果固定胚芽鞘,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D. d中如果将纸盒和胚芽鞘一起旋转,则胚芽鞘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a中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受到玻璃片的阻断,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b中琼脂块不影响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所以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中无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含生长素琼脂块在左侧,左侧生长素多,所以胚芽鞘向右弯曲(背光)生长;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植株总是右侧受光,向右生长;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植株总是在开口部位受光,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综上所述,D正确。 27. 如图所示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和芽生长的生理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代表的是芽,②代表的是根 B. 图中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C. c~d段表示生长素对②的促进作用在增强 D. 图中c点对应的浓度是①生长的最适浓度 【答案】B 【解析】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依次下降,图中曲线①代表根,②代表的是芽,A错误;图中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B正确;c~d段表示生长素对②的促进作用在减弱,C错误;图中c点对应的浓度是②生长的最适浓度,D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名师点睛】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28. 植物激素甲、乙、丙及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图,其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皆为微量有机物 B. 甲、乙皆可促进果实成熟 C. 乙、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D. 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答案】B 【解析】A、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都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微量有机物,A正确; B、脱落酸、赤霉素不能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 C、分析题图可以知道,乙、丙都促进植物生长,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分析题图可以知道,甲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生长,乙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生长,二者作用相互拮抗,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29. 下列哪些因素不需要通过预实验来探究( ) A. IAA促进垂柳扦插枝条生根实验中枝条上芽的数量 B. 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中富贵竹上叶的数量 C. 探究光照强度对藻类植物光合作用影响时的NaHCO3溶液浓度 D. 观察重力对植物生长方向影响的实验中光照的有无 【答案】D 【解析】A. IAA促进垂柳扦插枝条生根实验中枝条上芽的数量属于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可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保留多少芽的量,使实验更容易成功,故A错误; B. 叶的数量会影响植物体内的水分和生长素的含量,对实验结果会造成影响,可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保留多少叶的量,使实验更容易成功,故B错误; C. NaHCO3溶液浓度为无关变量,要求相同且适宜,可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适宜的NaHCO3溶液浓度,故C错误; D. 单侧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方向,而光照的有无对重力影响植物的生长方向无关,故D正确。 考点:实验设计中无关变量的处理的相关知识 30. 油菜素甾醇(BR)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生长调节物质,又称为植物体内第六激素。某人开展了BR类似物(eBR)和6-BA对康乃馨切花的保鲜效应的研究,实验结果如下表,则(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瓶插寿命及最大切花花径的影响 处 理 瓶插寿命/d 最大花径/cm 空白 9.64 5.36 6-BA 14.14 6.73 eBR 16.25 6.73 A. 需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6-BA溶液和eBR溶液 B. 需配制6-BA和eBR的不同浓度的混合液 C. 测量指标为瓶插寿命和最大切花花径 D. eBR有保鲜作用,6-BA无保鲜作用 【答案】C 【解析】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BR类似物(eBR)或6-B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有无,并不是BR类似物(eBR)或6-B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浓度,故不需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6-BA溶液和eBR溶液,A错误; B、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并没有BR类似物(eBR)和6-B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共同处理组,故不需要需配制6-BA和eBR不同浓度的混合液,B错误; C、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康乃馨切花保鲜效应,观测指标是瓶插时间、最大花径,C正确; D、和空白对照组相比,BR类似物(eBR)或6-B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处理组,瓶插时间都较空白对照组长,最大花径都较空白对照组大,故二者都有保鲜作用,D错误。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点睛: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BR类似物(eBR)或6-B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使用,因变量是康乃馨切花保鲜效应,观测指标是瓶插时间、最大花径,据此答题。 31.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棉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B. 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 C. 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 新摘未熟红柿,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 【答案】B 【解析】棉花适时打顶摘心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这与生长素的两重性有关,A项错误;豆类的根部有与根互利共生的根瘤菌,根瘤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起到固氮的作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与植物激素无关,B项符合;水稻的根茬发芽长出新稻主要与生长素有关,再发育到成熟是受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C项错误;木瓜能释放乙烯,乙烯能促进柿子的成熟,D项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作用 32. 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量 B. 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C. 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 D. 并非全部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的a特征 【答案】A 【解析】A. 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种群的总数量,故A错误; B. 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故B正确; C. 图2所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由0变得越来越大,故由稳定型变为了增长型,故C正确; D. 自然状态下植物就没有迁入率和迁出率,故D正确。 考点: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 33.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应该相同,C正确;农作物上的蚜虫、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34.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 ) A. 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 B. 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 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 t年后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增长速率为零 【答案】D 【解析】A、“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故A正确; B、“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是理想的情况,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故B正确; C、“J”型增长曲线中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C正确; D、“J”型增长是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增长率不变,但增长速率越来越大,所以没有环境容纳量,故D错误。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 点睛:生物学的许多知识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形式表达,常见的是曲线、表格和公式,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理解生物学知识,有利于灵活掌握知识内部的含义。“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35.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 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 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D.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答案】C 【解析】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A正确;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 【考点定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名师点睛】1、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 2、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盖玻片下,培养液厚度为0.1mm,可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2.5×104x(x为小方格内酵母菌数)。 36. 如图表示某种生物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d值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⑤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A 【解析】①K值又叫环境容纳量,是环境条件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故①正确; ②控制有害动物要在K/2值之前处理,故②错误; ③K值时的增长率为0,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③正确; ④当种群达到K/2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故④错误; ⑤当种群数量达到b点时,环境阻力增大,开始影响种群增长,故⑤错误。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点睛: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在种群达到K/2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37. 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B. 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 C. 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是为了节省燃料,防止海水污染 D. 人口的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D 【解析】A. 雪松种子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的集群分布,不是数量特征,故A错误; B. 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形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相加,故B错误; C. 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是为了保护鱼类的增长,故C错误; D.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故D正确。 考点:种群的特征的相关知识 38. 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 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 该种群K值为K1 D. 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道,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A正确。通过曲线斜率可知道,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B正确。该种群K值为K2,C错误。第4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9. 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 图中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 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 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现S型,其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24.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大的. 解:A、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 B、在三条曲线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 C、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条件下第五天时的曲线斜率是最大的,也就是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是最大的,C正确;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恒定不变的,D错误. 故选: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40. 下列选项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 2013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 近年来,某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 杨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D. 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答案】C 【解析】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是对种群性别比例的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A正确;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是对种群年龄组成的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B正确; C、杨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错误; 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描述的是种群的死亡率,属于种群数量特征,D正确。 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 点睛: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密度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 4、性别比例 5、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的空间特征: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二.非选择题 41. 狂犬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它不损害神经纤维,但能通过神经纤维迅速运动到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繁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表示狂犬病毒侵入神经细胞的过程,位于突触间隙的狂犬病毒可以与_________上的细胞黏附因子结合,以胞吞的形式运输进入神经细胞,与神经冲动_________(“顺向”“反向”)运行。若一部分乙酰胆碱受体与狂犬病毒结合,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_(“兴奋”或“抑制”)。 (2)狂犬病毒侵入体液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神经细胞被狂犬病毒侵染后,______________细胞会与其密切接触,引起被侵染的神经细胞凋亡。 (3)多数情况下,狂犬病毒有较长潜伏期,人被犬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疫苗,预防狂犬病发生。注射疫苗后经常引起机体发热,若体温一直处于38℃,则机体产热量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人在寒冷环境比炎热环境更容易精力集中,兴奋性更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想检测某神经兴奋传导的情况,可以利用小型电极在特定部位发送刺激使其经过所要检测的神经来实现,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________次。 【答案】 (1). 突触前膜 (2). 反向 (3). 抑制 (4). 防卫 (5). 效应T (6). 等于 (7). 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可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8). 两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甲可知,狂犬病毒通过突触前膜进入到神经细胞内,沿神经纤维运输。由图乙可知,电流表的两电极都在膜外,两电极电势差为零,电流表指针指向中间,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处为外负内正,当兴奋传至左电极时,左电极为负,右电极电势高于左电极,电流通过电流表,从右向左流动。 (1)由图甲可知,狂犬病毒通过突触前膜进入到神经细胞内,与神经冲动反向运行。若一部分乙酰胆碱受体与狂犬病毒结合,则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2)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外来入侵的病原体,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效应T细胞细胞会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引起被侵染的神经细胞凋亡。 (3)体温恒定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寒冷时,机体会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兴奋先后到达左右电极,所以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两次。 考点: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 点睛:1、体温恒定时,无论恒定的温度值时多少,产热就等于散热,产热和散热不相等时,温度就会发生变化。 2、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等功能,防卫一般是针对外来病原体,而监控和清除的对象是机体内衰老、损伤和癌变等异常的细胞。 42. 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_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______型增长。 年份 植物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甲 10.0 9.2 8.0 6.8 5.5 乙 3.0 2.1 1.1 0.3 0.1 丙 0.3 0.6 1.1 1.5 2.3 丁 3.0 2.0 0.4 0 0 (2)下面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填“<”“=”或“>”)死亡率。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____型。 【答案】 (1). 随机取样 (2). 丙 (3). J (4). 20 (5). = (6). 衰退 【解析】试题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乙和丁的种群密度逐年减小,而丙种群密度逐年上升,则很有可能丙是外来入侵物种。由图可知,1到10年间λ>1,种群数量在增加,10到2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下降,20到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不变。 (1)取样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以保证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具有科学性。甲、乙和丁的种群密度逐年减小,而丙种群密度逐年上升,则很有可能丙是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刚入侵时,由于没有敌害,当地环境适宜,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裕,故会类似于J增长。 (2)由图可知,10到20年之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所以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20年,第20~30年间种群,种群数量变化为零,所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15年时,种群数量下降最快,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考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相关知识 点睛: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当地条件相对于外来物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条件,所以外来物种种群数量会以J型曲线的形式在增长,从而侵占其他物种的生存所需的资源和空间,对当地的生物带来生态灾难。 43. 为研究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在植物正常生长和盐碱、干旱等逆境条件下生长所起的调控作用,研究者向野生型拟南芥中转入基因E可使其细胞中GA含量降低(突变体),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 (1)由图1可知,一定浓度的盐溶液处理和干旱处理后,___________拟南芥的存活率更高,由此可知,GA含量__________更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发育。 (2)研究者发现,成熟种子中高含量的ABA使种子休眠;萌发的种子释放大量GA会降解ABA,同时GA能抑制ABA的作用,促进种子萌发,由此可知GA和ABA在调控种子萌发和休眠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由图2可知,野生型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_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突变体拟南芥,其原因是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拟南芥中ABA的含量__________。 (3)欲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插条,制备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突变体 (2). 低 (3). 相反 (4). 低于 (5). 高 (6). 减少内源激素的干扰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1可知,突变体在盐碱地和干旱环境中的存活率更高。由图2 可知,突变体种子萌发过程对ABA更为敏感。 (1)由图1可知,一定浓度的盐溶液处理和干旱处理后,突变体拟南芥的存活率更高,突变体中GA含量更低,更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发育。 (3)幼嫩的根和芽能够分泌植物激素,制备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幼嫩的根和芽分泌的激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点睛: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查看更多